南京八怪导游词
关于郦道元三峡的导游词
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导游词女士们,先生们: 长江三峡旅游,可以从重庆顺流而下,快镜头地观赏三峡奇特风光,也可以从上海、南京或武汉逆流而上,慢节奏地饱览长江沿途美景。
长江三峡东起湖北宜昌南津关,西至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全长193公里,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被誉为山水画廊,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荣登“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榜首,199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朋友,从长江三峡门户宜昌出发,畅游神奇美丽的长江三峡,是长江三峡旅游最佳起始点。
三峡的起始点,长江上游的分界线。
这里有著名的西陵峡口风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旅游渡假区。
主要景点有嫘祖庙、桃花村、白马洞、三游洞、下牢溪、龙泉洞、仙人溪和五洲休闲乐园等景点。
穿过南津关后,江面由2000多米骤然左右变窄到300米,展现在你眼前的便是色彩斑斓、气象万千的壮丽画卷。
过南津关西行约10公里,就到了灯影峡。
灯影峡又名明月峡,峡虽不长,但景致不凡,可谓“无峰非峭壁,有水尽飞泉”。
峡壁明净可人,纯无杂色,如天工细心打磨而出。
若晚间过此,月悬西山,月光之下的山光水色形成的那种“净界”,难以言喻,所谓“明月峡”,由此得名。
灯影峡得以以形取景,船左方(南岸)的马牙山上有四块奇石,酷似《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高兴归来的生动形象:手搭凉蓬、前行探路的孙悟空;捧着肚皮、一步三晃的猪八戒;肩落重担、紧步相随的沙和尚;安然座骑,合掌缓行的唐僧。
每当夕霞晚照,从峡中远望。
极似皮影戏(当地人叫灯影戏),故名灯影峡。
船继续西行不久,在江北可见一跨径15米,宽仅1米有余的天然石桥,这就是仙人桥。
这里是欣赏西陵秀色的最佳点,站在仙人桥上俯视,上下百里的西陵峡里大半尽收眼底,但见,云卷细浪,雾散轻烟,千轮万舟,形如柳叶,使人仿佛置身天上。
传说有一樵夫为仙女所爱,但仙凡路隔,难结连理,仙女乃抛下裙带化为仙人桥,引渡樵夫登台而上。
宋代诗人田钧有诗云:“仙人桥上白云封,仙人桥下水汹汹,行舟过此停桡问,不见仙人空碧峰
” 乘船继续西上约10公里,翘首南望,便可于彩云间见一排陡峭的石壁,绝壁下九条蜿蜒下垂的绿色山脊,宛如九龙奔江,气势十分雄伟壮观。
那横空出世的石壁便是黄牛岩,岩下河谷便是黄牛峡。
黄牛峡中乱市星罗棋布,犬牙交错。
其间,河道似九曲回肠,泡漩如沸水翻滚,水急礁险,号称黄牛滩。
古歌谣发出了:“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行太迟。
三朝有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这反映了以往木船上水的艰难,因为这段江流,不但水急,暗礁也多,木船上水,十分吃力,又要时刻小心,所以行驶缓慢。
我们眼前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就是巫峡,其又称大峡,西起巫山县大宁河口,东至湖北巴东县官渡河口,全长40公里,以幽深秀丽著称.巫峡两岸青山如带,沟壑纵横,群峰竞秀。
“万峰磅礴一江通,锁钥荆襄气势雄,田野纵横千嶂里,人烟错杂半山中”是其真实的写照。
这是闻名的大宁河,古称巫水,发源于川,鄂,陕交界的大巴山南麓,在巫峡的西口巫山县城附近注入长江,全长近300公里,是三峡中的第一支流。
大宁河小三峡从巫山至大昌,长约60公里,由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组成。
这一段峡谷比长江三峡更为狭窄陡峭,石怪,水清,滩多,山清水秀加上纤夫号子成了大宁河的独特风光。
位于巫峡大宁河口上的是巫山古城,古城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巫山称巫县,隋朝始用今名。
据说在远古尧舜时,有一御医巫死于此,因而得名巫.又有一说法:巫山对岸南陵山形如巫字而得名。
当汛期来临时立于古城码头上观看大宁河河水汹涌澎湃,场面十分壮观.现在我们来到瞿塘峡,此又称夔峡,西起奉节县白帝山,东迄巫山县大溪镇,长八公里,是三峡中最短的一个,以“雄”著称。
西端入口处,两岸断崖壁立,高数百丈,宽不及百米,形同门户,名“夔门”,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左边的名为赤甲山,右边的名为白盐山,不管天气如何,总是迂出一层层或明或暗的银辉。
奉节位于瞿塘峡西口的长江北岸,素有“全蜀咽喉”之称,在近1000多年来的历史中,一直是川东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是渝东、陕南、鄂西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这里最早是巴、庸两国的领地,并曾建立过夔子国,周朝时建立鱼复县,因“鳇鱼至此而复洞庭”而得名,是我国最早建立县邑的城镇之一,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瞿塘峡口北岸在一片绿荫中隐约闪现着飞檐楼阁,这就是三峡名胜白帝城。
据说白帝城系公孙述为拒东汉光武帝刘秀军而筑。
白帝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是观赏瞿塘峡的最佳地方。
粉壁墙即夔门处长江南岸白盐山陡岸上的题刻石壁,因石壁略呈斑白色和宋代摩岩时刷过灰粉而得名。
船过峡口,首先看到的是“夔门”、“瞿塘”两组大字。
粉壁墙题刻满壁,广数百步,高数十米,自宋代起多有记录。
书法兼有篆、隶、楷、行,刻艺亦精。
白帝城下游约2公里处,在江北岸黄褐色石壁上,有几条断岩裂缝,岩缝高处,有物酷似风箱,传说那是鲁班的风箱,所以人们便称这段峡谷为风箱峡。
乘船旅行,转眼而过,很难辨认“风箱”,但“风箱峡”三个大字倒是显而易见的。
看“风箱”最佳处是在峡中栈道上。
位于白帝城下北岸的绝壁上是夔巫古栈道,一直通向巫山清莲溪,全长65公里,为清代光绪十四年(1888年)夔州知府汪鉴等人集资,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历史3年开凿完成的峡路。
在白盐山的绝壁上是孟良梯,乃自下而上呈“之”字形排列的正方形石孔,孔宽八寸、深一尺,孔距三尺,一直到山腰。
传说是宋朝的孟良思念老令公杨继业,欲将葬于望乡台的老令公尸骨盗运回乡,半夜驾小舟入峡,凿孔攀援而上的遗迹。
我们的旅程马上要结束了,我也要跟大家说再见了。
临别之际没什么送大家的,就送大家四个字吧。
首先第一个字是缘,缘分的缘,俗话说“百年休的同船度,千年修的共枕眠”那么和大家今天的共处,算算也有千年的缘分了
接下来这个字是原谅的原,在这天中,我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包涵,在这里说声对不起了
再一个自就是圆满的圆,此次行程圆满的结束多亏了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我说声谢谢了
最后一个字还是源字,财源的源,祝大家的财源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也祝大家工作好,身体好,今天好,明天好,现在好,将来好,不好也好,好上加好,给点掌声好不好
在此,祝大家有一段美好回忆!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长江三峡,地灵人杰。
这里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奇光异彩;这里,孕育了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千古名女王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欧阳修、苏轼、陆游等诗圣文豪的足迹,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诗章;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驰骋用武之地;这里还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庙、南津关……它们同这里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
导游词(任意)
很详细的哦
孔庙导游词
故宫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50米;宽52米的护城河所环绕,城墙高10米,可谓是“城;称为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精美角楼;门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米高的城墙上耸立着五座崇楼,楼顶飞檐翅起,从上面;又称五凤楼;楼;的墙上,还开有两个掖门,即侧门,平时不开,唯有举;五座汉白玉石桥,它们象征五德,即仁、义、礼、智、;思;百官待驾的地方;何--------------------------------------------------------------------------------故宫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50米,全面积72万平方米。
整座紫禁城被宽52米的护城河所环绕,城墙高10米,可谓是“城高池宽”。
在故宫城楼的四周各有一座被称为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精美角楼。
故宫开四门,座北朝南,南门为午门,即正门,北门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各位朋友,这里是故宫的正门,叫午门,意思是正午的太阳光芒四射。
各位请看
在10米高的城墙上耸立着五座崇楼,楼顶飞檐翅起,从上面看就象五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故午门又称五凤楼。
它建成于公元1420年,位于端门之北,雄伟壮观。
午门的平面呈“u”字型,正楼高
【第35句】:6米,门额上有“午门”二字。
两厢尽头为钟、鼓楼。
城门正面开三个门洞,中路供皇帝出入,东西两侧供皇室成员及文武大臣通行。
在两侧的墙上,还开有两个掖门,即侧门,平时不开,唯有举行皇家考试时才开放。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进入故宫。
此处是故宫第一进院落,首先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五座汉白玉石桥,它们象征五德,即仁、义、礼、智、信,是皇帝集美好的品质为一身的意思。
金水桥下是内金水河,跨过金水桥就来到了太和门广场,这里即是明代皇帝御门听政时百官待驾的地方。
何谓“御门听政”呢
这“御门”即指太和门,“听政”是指听取政事。
您可能觉得新鲜,这堂堂的皇帝放着那么多的宫殿不用,偏偏跑到这里来处理朝政,是不是有点做作呀
其实这并不是皇帝故弄玄虚,而是出于无奈。
怎么回事呢
原来呀,在永乐皇帝自南京迁都北京以后,不到一百天,崭新的三大殿就着了一把无名火,望着三大殿的一片焦土,永乐皇帝想,是不是我迁都劳民伤财,上天要惩罚我
怎么办
只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动上苍。
因为三大殿被烧毁,无处可去,又要对上天表现出“勤政”,故每天黎明,在太和门办公,也真是够辛苦的。
到了清朝,虽然也有御门听政的做法,但听政处自康熙以后改在了乾清门。
自清朝咸丰皇帝以后就再也没有皇帝御门听政了。
但同治皇帝上台后,又有了听政,不过不再是“御门听政”,而是变成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了。
末代皇帝溥仪登基后,未出三年,大清国就灭亡了。
好,下面请各位去参观末代皇帝溥仪举行登基大典礼的太和殿。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太和殿,大家可以看到蓝色金字的大匾,上面刻着“太和殿”三个字。
太和殿是故宫的一个较大的殿,太和殿、中和殿以及保和殿都是从清朝“改名换姓”来的,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不乏古味。
大家可以看见中和殿和太和殿的通道栏杆上有好些石头雕刻的小狮子,你们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吗
告诉你们吧,是用来排水的。
雨流到城墙顶上的低洼处,流进地上的小孔,经过管道的疏导,就能运到排水口处。
其实中和殿和太和殿的整体结构差不多,只不过小了点. 现在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保和殿,谁知道它是干什么的
哦,这位外国游客真聪明,连中国的名胜古迹都了解的清清楚楚。
对了,这就是皇帝用来朝拜神灵的地方,门口的丹顶鹤和大香炉也是干这个用的。
说到这里,我要提两个小问题:丹顶鹤是用什么铸成的,大香炉又是用什么做成的,请大家好好思考一下。
好了,我就不再卖关子了,丹顶鹤是用铁铸成的,而大香炉则是用铜做成的。
大家可千万不要摸它们,本来它们就已经老化了,您要是再动它们,它们就会被损坏了。
好,今天对于故宫三大殿的解说就到这里,明天我接着给大家介绍故宫的其他地方。
乾清门,它和南面的太和门有异曲同工之处。
太和门是明朝“御门听证”的场所,清朝则改在这里。
清代的许多重大国事比如平定吴三桂等人的叛乱、抗击沙皇俄国的侵略、出兵收复台湾等。
都是在这里讨论决策的。
乾清门内是一个不大的院子,周围有一些看上去很普通的长廊式房屋,您可千万别小看这些没有气派的平房,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就发生在这里。
您听说过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吗
这历史上真实的一幕,就发生在乾清门西侧的叫南书房的屋子里。
康熙做皇帝的时候只有8岁,又鳌拜登四名大臣辅政,鳌拜居功自傲,专横跋扈。
有很大野心。
他通过大肆结党营私,迫害异己逐渐总揽了朝廷大权,干了许多坏事。
康熙14岁时,名义上正式亲政,可实际上鳌拜仍然控制着朝廷,把康熙置于傀儡地位。
有一次,鳌拜和一个大臣发生争执,鳌拜在朝堂上,就和皇帝大吵大闹,后来竟然撸起袖子、伸出拳头,胁迫康熙。
康熙只好暂时忍耐。
从那以后,康熙决心除掉这块绊脚石。
然而鳌拜是满族贵族中有名的“勇士”武功极好,又手握大权,在朝中有一大帮党羽,要扳倒鳌拜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康熙决定智取,假装迷上了摔跤,他让人找了十几个身体强壮并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少年,天天在一起玩摔跤。
有时鳌拜进宫办事,看到小皇帝这样贪玩,认为不会有什么作为,就更加不把皇帝放在心上,做着独揽大权的美梦。
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康熙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在康熙八年五月的一天,召鳌拜来南书房讲书,当时这里是康熙读书的地方。
当鳌拜像往常一样趾高气扬的走进去时,突然拥上一帮少年,连拉带绊把他按倒在地,鳌拜还以为这帮孩子在跟他开玩笑。
当他被捆绑住后,康熙严厉的列举了鳌拜的30条罪状。
考虑到鳌拜毕竟为清朝立下过汗马功劳,宣布将他终生监禁。
不可一世的鳌拜后来死在狱中。
这一年康熙皇帝才16岁。
交泰殿是以做四方的亭式建筑。
这座宫殿上的彩画图案和其他宫殿的是有区别的。
所绘彩画是一对对飞翔凤凰,而其他宫殿基本上都是一对对游龙。
在封建社会,龙是皇帝的象征,而凤凰是皇后的象征。
皇后头上戴的是凤冠,穿的是凤头鞋,住的是凤楼。
说到这儿您是不是已经想到了交泰殿的用途,原来这交泰殿是宫内专门为皇后准备的正殿。
在皇宫中,皇后的地位也是非常尊贵的。
每年的一些重要节日,如元旦,还有千秋节,也就是皇后的生日,皇后就会端坐在交泰殿内的宝座上,接受宫内嫔妃以及一些高级官员大夫人的朝拜。
殿内正上方悬挂的那张匾写有“无为”二字。
这两个字很是耐人寻味,无为是古代的一种政治思想,讲究清静无为、清心寡欲,其实就是不要有太多的作为,凡是要顺其自然。
交泰殿虽然不大,里面的陈设却非常丰富。
宝座两旁有一些蒙着布的方架子颇引人注目。
当年这些架子上放置着象征皇权的大印,一共有25方,习惯上称为二十五宝,这些都是乾隆皇帝亲自选出来的。
在殿的两侧,还有两件大型计时器,东边的叫“铜壶滴漏”,西边的叫“大自铭钟”。
铜壶滴漏是中国古代传统的计时器,大自铭钟是吸收西方近代科学仿造的钟表。
坤宁宫是后三宫的最后一宫。
我们知道后三宫中最前面的是乾清宫,从名字上看,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解释,这“坤宁”二字同乾清宫的“乾清”二字是非常对应的,“乾”指天,象征着阳;“坤”指地,象征着阴。
“清”“宁”都是表示安定、和谐的意思。
您该猜到坤宁宫的作用了吧
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那坤宁宫自然是皇后的寝宫了。
在明朝,除了个别失宠的皇后外,其他皇后都住在这座宫殿内。
清代,顺治和康熙时期,皇后依然住在坤宁宫里。
到了雍正皇帝时,由于皇帝搬出乾清宫,皇后也就不再住坤宁宫了,于是对坤宁宫作了改建。
从此,这座古老的宫殿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发生了有趣的变化。
首先说,这座宫殿的正门不居中,而是偏向东边,这是东北地区满族的建筑特色,再者说,坤宁宫的窗户纸都糊在窗棂的外面,过去人们说东北三大怪,其中就有这“窗户纸糊在外”。
在风沙大地区,这种把窗户纸糊在密集的窗棂外面的方法,既可以使窗户纸不易被风刮破,还可以使窗棂上不落灰尘。
屋内的陈设,就更有特色了。
大殿的西半部分较大,是萨满教举行祭神的场地。
萨满教是满足的民族宗教,在东北地区非常流行,它是一个多神教,佛教中的释迦牟尼、观音菩萨,汉族民间祭拜的关云长,以及山里的虎、鹿、猪、熊,路边的石头、树林等都是萨满教的祭祀对象。
坤宁宫东侧是皇帝皇后大婚的洞房。
按照礼仪,帝、后新婚,要这这里住满三天。
三天之后,皇帝搬到养心殿,而皇后在东西六宫中中选择一宫居住。
洞房中的陈列室末代皇帝溥仪和他的“皇后”婉容大婚的原状。
洞房的墙上涂着红漆,地上铺着红地毯,到处都是红色,在洞房的门口和东侧过道的木影壁上,各有一个大红底金色双喜字,寓意着“开门见喜”。
靠窗户的大炕,是皇帝和皇后因交杯酒、唱交祝歌的地方。
屋内靠西北墙的地方摆有皇帝和皇后的龙凤喜床。
女士们、先生们:北京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为紫禁城(历代宫殿都象象天立宫,以表示君权受命于天)。
由于君为天子,天子的宫殿如同天帝居住的紫宫禁地,故名紫禁城。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
历经有清两个朝代24个皇帝。
故宫规模宏大,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多平方米,有房屋9999间,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为了突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故宫有一条贯穿宫城南北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按照前朝后寝的古制,布置着帝王发施令,象征政权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宫(乾清宫、交仄殿、坤宁宫)。
在其内廷部分(乾清门以北),左右各形成一条以太上皇居住的宫殿—宁春宫,和以太妃居住的宫殿—慈寿宫为中心的次要轴线。
出于防御的需要,这些宫殿建筑的处围筑有高达10米的宫墙,四周有角楼,外有护城河。
故宫御花园,原名宫后苑,今俗称御花园,占地一万二千平方米。
以钦安殿为中心,园林建筑采用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布局紧凑,古典富丽。
殿东北的堆秀山,为太湖石叠砌而成,上筑御景亭,每年重阳节帝后在北登高。
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
朋友们,因为时间仓促,这次对故宫的介绍就到此结束。
下次有机会再带大家详细的参观。
谢谢合作!
世界文化遗产导游词
故宫午门前) 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道参观,我感到很高兴。
这里就是世界闻名的故宫博物馆,一般大家都简称它为故宫,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被迫宣告退位上溯至1420年明朝第三代永乐皇帝朱棣迁都于此,先后有明朝的14位,清朝的10位,共24位皇帝在这座金碧辉煌的宫城里统治中国长达五个世纪之久。
帝王之家,自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时至今日这里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群。
由于这座宫城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所以在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1987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又称紫禁城,究其由来,是由天文学说和民间传说相互交融而形成的。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所有的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天区。
其中的三垣是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
紫微垣在三垣的中央,正符合“紫微居中”的说法。
因此,古人认为紫外线微垣是天帝之座,故被称为紫宫。
皇帝是天帝之子、人间至尊,因此他们也要模仿天帝,在自己宫殿的名字上冠其紫字,以表现其位居中央,环视天下的帝王气概。
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指“紫气东来”。
传说老子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
果然老子骑了青牛前来,喜便请他写下了《道德经》。
后人因此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
帝王之家当然希望出祥瑞天象,那么用“紫”字来命名也就顺理成章了。
“禁”字的意思就比较明显了,那就是皇宫禁地,戒备森严,万民莫近。
此话决无半个虚字,在1924年末代皇帝被逐出宫后这里正式开放以前平民百姓别想踏近半步,大家可以想像紫禁城过去是多么崇高威严,神圣不可侵犯啊
紫禁城建在北京,是有其历史的,也因为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说起来话长。
故宫从明永乐四年(1406)开始修建,用了14年的时间才基本建成,到今天已有570多年的历史。
大家看到了,故宫是一级红墙黄瓦的建筑群,为什么这样呢
据道家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其中土占中央方位,因为华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黄土高原上,所以对黄色就产生了一种崇仰和依恋的感情,于是从唐朝起,黄色就成了代表皇家的色彩,其他人不得在服饰和建筑上使用。
而红色,则寓意着美满,吉祥和富贵,正由于这些原因,故宫建筑的基本色调便采用了红,黄两种颜色。
故宫占地72万多平方米,有宫殿楼阁9900多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四周有高
【第9句】:9米,号称10米的城墙,墙外一周是52米宽的护城河,俗称筒子河。
城南北长约960米,东西宽约760米,城上四角各有一座结构奇异,和谐美观的角楼,呈八角形,人称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
城四周各设一门,南面的正门是午门,北门叫神武门,东门叫东华门,西门叫西华门。
故宫在施工中共征集了全国著名的工匠23万,民夫100万人。
所用的建筑材料来自全国各地。
比如汉白玉石料来自北京房山县,五色虎皮石来自河北蓟县的盘山,花岗石采自河北曲阳县。
宫殿内墁地的方砖,烧制在苏州,砌墙用砖是山东临清烧的。
宫殿墙壁上所用的红色,原料产自山东宣化(今高青县)的烟筒山。
木料则主要来自湖广,江西,山西等省。
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工程之浩大。
我们眼前的建筑叫午门。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俗称五凤楼。
明代,每年正月十五,午门都要悬灯赐食百官。
到了清代这种活动就取消了。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都要在这里举行颁布次年年历仪式,清代乾隆年间因避乾隆帝“弘历”的名字,故将“颁历”改称“颁朔”。
清代,皇帝举行朝会或大祀,以及元旦,冬至,万寿,大婚等重大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卤簿,仪仗。
此外,国家凡有征战凯旋时,皇帝在午门接受献俘典礼,如果皇帝亲征也从午门出驾。
关于“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可能是由于戏剧午台上及野史小说敷衍而来的。
实际上是明代朝廷命官犯罪,有的在午门廷杖,当然严重的可能也有被当场打死的。
(进午门后金水桥前)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故宫里面,在正式游览之前,我先介绍一下故宫的布局和参观路线。
故宫占地72万多平方米,在这样大的面积上,集各种建筑手法,建造一组规模如此宏大的建筑群,不但没有纷杂现象,反而给人以结构严谨,色彩辉煌和布局规整的感觉,最主要的手段是建造中突出了一条极为明显的中轴红,这条中轴线和整座北京城有机地结为一体,北从钟楼,南至永定门,总长度约8公里,皇家禁区苑内的部分约占三分之一。
宫内重要建筑都在这条中轴线上,其它建筑分东西对称分布。
整个宫殿的设计和布局都表现了封建君主的“尊严”和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故宫分外朝内廷。
现在我们在外朝的最南端正,前面是太和门。
门前有一对青铜狮子,威严,凶悍,成了门前桥头的守卫者,象征着权力与尊严。
皇帝贵为天子,门前的狮子自然最精美,最高大了。
东边立的为雄狮,前爪下有一只幼狮,象征皇权永存,千秋万代。
我们眼前的这条小河,叫金水河,起装饰和防水之用。
河上五座桥象征孔子所提倡的五德:仁、义、礼、智、信。
整条河外观象支弓,中轴线就是箭,这表明皇帝受命于天,代天帝治理国家。
(在太和门前) 故宫建筑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
由午门到乾清门之间的部分分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东西两侧有文华、武英两组宫殿,左右对称,形成“外朝”雄伟壮观的格局。
三大殿前后排列在同一个庞大的“工”字型汉白玉石殿基上,殿基高8米,分为三层,每层有汉白玉石刻栏杆围绕,三台中有三层石雕“御路”。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故宫最高大的一座建筑物,也是国内最高大、最壮丽的古代木结构建筑。
乾清门以内为“内廷”,建筑布局也是左右对称。
中部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是封建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
两侧的东、西六宫是嫔妃的住所,东、西一所是皇子的住所。
“内廷”还有为皇家游玩的三处花园——御花园、慈宁花园、乾隆花园。
内金水河沿“内廷”西蜒绕过英武殿、太和门、文华殿流出宫外,河上有白玉石桥,沿河两岸有曲折多姿的白玉雕栏杆,形似玉带。
故宫建筑绝大部分以黄琉璃瓦为顶,在阳光下金碧辉煌,庄严美观。
故宫中的建筑除了突出中轴线外,还用了各种手法,使宫城中各组建筑独具特色。
比如殿基的处理,殿顶的形式,吻兽和垂脊兽的数目,彩绘图案的规制等等。
这样,不仅使主要建筑更显得高大,壮观,而且还表现了宫中建筑的等级差别。
民间传说故宫有房9999间半,说天上的皇宫一共有房10000间,地上的皇帝自称“天子”,不敢与其同数,所以就少了半间。
这半间房在哪儿呢
它指的便是文渊阁西头那一小间。
实际上紫禁城有房9000余间,所谓的这半间是根本不存在的。
文渊阁西头一间,面积虽小,仅能容纳一个楼梯,但它仍是一整间。
文渊阁楼下是藏我国第一部《四库全书》的地方,为了照顾布局上的美观,所以把西头一间建造的格外小。
(经过太和门之后) 女士们、先生们,前面的大殿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故宫内最大宫殿。
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重檐庑殿顶,是殿宇中最高等级,为外朝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
太和殿建在三层重叠的“工”字型须弥座上,由汉白玉雕成,离地8余米,下层台阶21级,中,上层各9级。
太和殿始建于公元1406年,经历了三次火灾和一次兵燹的毁坏,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清朝建的。
四个屋檐上各有一排动物,原来是钉子,用来固定瓦片用的,后来换成了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据说可以辟邪,而且数量越多,表明建筑越重要。
太和殿上有9个,9是阳之极数,依次为
【第7句】:
【第5句】:
【第3句】:1,平民百姓家是不允许有这种装饰的。
明清两朝曾有24个皇帝在此登基,宣布即位诏书。
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册立皇后、颁布法令、政令、派将出征、金殿传胪以及赐安等等,皇帝都要在这里举行仪式,接受文武百官朝贺。
这个广场是太和殿广场,面积达3万平方米。
整个广场无一草一木,空旷宁静,给人以森严肃穆的感觉。
正中为御路,左右地面铺的砖横七竖八,共15层,以防有人挖地道进入皇宫。
周围有一些大缸,是做什么用的呢
在故宫里一共有308个大缸,是用来储水防炎的,缸下可烧炭加温,防止冬天缸水结冰。
为什么要建这么大的广场呢·那是是为了让人们感觉到太和殿的雄伟壮观。
站在下面向前望去:蓝天之下,黄瓦生辉。
层层石台,如同白云,加上香烟缭绕,整个太和殿好像天上仙境一样。
举行大典时,殿内的珐琅仙鹤盘上点上蜡烛,香亭、香炉烧檀香,露台上的铜炉、龟、鹤燃松柏枝,殿前两侧香烟缭绕,全场鸦雀无声。
皇帝登上宝座时,鼓乐齐鸣,文武大臣按吕级跪伏在广场,仰望着云中楼阁山呼万岁,以显示皇帝无上权威与尊严。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1908年底登基时,年仅3岁,由他父亲摄政王载沣把他抱扶到宝座上。
当大典开始时差,突然鼓乐齐鸣,吓得小皇帝哭闹不止,嚷着要回家去。
载沣急得满头大汗,只好哄着小皇帝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大臣们认为此话不吉祥,说来也巧,3年后清朝果真就灭亡了,从而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
(在太和殿的石台上) 这是铜香炉,,是皇帝举行典礼时焚烧檀香用的。
这里一共有18座,代表清朝18个省。
殿外左右安放四个铜缸,象征”金瓯无缺“,作为贮水防火之用。
台基东西两侧各有一只铜制仙鹤和龟,是长寿的象征。
这个由铅铸造成的器具叫嘉量,嘉量是当时量的标准器,表示皇帝公平处事,谁半斤,谁八两,心中自然有数。
对面还有一个石头做成的器具叫做日晷,是古代的测时仪。
皇帝的意思是:量和时的基准都在自己手里。
太和殿正面有12根圆红柱,东西约63米,南北进深约37米,高35米,殿前丹陛三层五出,殿前后有金扉40个,金锁窗16个,整个大殿雕梁画栋,豪华富丽。
殿内中央设有2米高的平台,上面摆放着雕有9条金龙的楠木宝座。
后面有金漆围屏,前面有御案,左右有对称的宝象、角端、仙鹤、香筒等陈列品。
象驮宝瓶,内装五谷,象征太平景象、五谷丰登。
角端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可“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只有明君,它才捧书而至,护驾身旁。
太和殿也叫金銮殿,为什么这么叫呢
因殿内为金砖墁地而得名。
金砖墁地平整如镜,光滑细腻,像是洒了一层水,发着幽暗的光。
那么金砖真的含金吗
其实这是一种用特殊方法烧制的砖,工艺考究,复杂,专为皇宫而制,敲起来有金石之声,所以称作“金砖”。
烧这种砖,每一块相当于一石大米的价钱,可见金砖虽不含金,但也确实贵重。
殿内共有72根大主柱,支撑其全部重量,其中6根雕龙金柱,沥粉贴金,围绕着宝座周围。
在殿中央有一藻井,是从古代“天井”和“天窗”形式演变面来,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之一。
主要设置在“尊贵”的建筑物上,有“神圣”之意。
在藻井中央部位,有一浮雕蟠龙,口衔一球(球为铜胎中空,外涂水银),此球叫轩辕镜,传说是远古时代轩辕黄帝制造的,悬球与藻井蟠龙联在起,构成游龙戏珠的形式,悬于帝王宝座上方,以示中国历代皇帝都是轩辕的子孙,是黄帝正统继承者。
它使殿堂富丽堂皇,雍容华贵。
镜下正好对着宝座,据说是袁世凯怕大球掉下来把他砸死,故将宝座向后挪到现在的位置。
关于龙椅,这里面有段故事。
1916年(民国五年)袁世凯登基时,把原来的宝座搬走了,换了一把西式高背大椅,上饰他自己设计的帝国徽号。
据说他的腿短,因而将椅座降低。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寻找那把龙椅,根据过去的一张照片,在破家具库找到了一把破椅,经专家鉴定,这椅子就是皇帝宝座,后经修复展出。
(带客人至太和殿东或西侧铜缸处) 古人把陈设在殿堂皇屋宇前的大缸,称为“门海”,门海者,盖“门前大海”之意,古人相信,门前有大海,就不怕闹火灾。
因此,大缸又称为吉祥缸。
它既是陈设品,又是消防器材。
在科学不民达的古代,宫中没有自来水,更没有消防器材。
因此,缸内必须长年储满水以备不虞。
清代时,共有308口大缸,按其质量分类三种,即鎏金铜缸、烧古铜缸和铁缸,其中最珍贵的是鎏金铜缸。
然而这些鎏金铜缸没有逃脱侵略者刺刀刮体的厄运。
侵略者是谁
是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联军。
为了镇压中国人民反帝的义和团运动,1900年的8月13日至8月15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进占紫禁城。
救死扶伤和军官们烧、杀、抢、掠,从宫中及颐和园等处动掠夺的文物在各侵略国使馆区堆积如山,至今仍有大量文物被伦敦、巴黎、纽约博物馆攫为已有。
这一切包括眼前这口缸上的道道刮痕都已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
是伪统治时期,大缸被拉出宫门,装上日本侵略军的卡车,用去制作子弹,再反过来屠杀我国人民。
(中和殿前) 眼前这个方形建筑是中和殿。
皇帝举行大典前,先到此暂坐休息,会见一些官员。
皇帝去天、地、日、月四坛祭祀时,前一天也要在中和殿里看祭文。
每年二月皇帝到先家坛举行亲耕仪式,前一天要来这里阅视种子、农具、祝文。
这里现在陈列的是乾隆年间的两面三刀顶肩舆,即八抬大轿 城角 故宫的四个城角,每一个角上有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建造的可好看了。
这四座角搂是怎么盖的呢
北京有这么个传说—— 明朝的燕王朱隶在南京做了永乐皇帝以后,因为北京是他做王爷时候的老地方,就想迁都北京,于是就派了亲信大臣到北京盖皇官。
朱隶告诉这个大臣:要在皇宫外墙——紫禁城的四个犄角上,盖四座样子特别美丽的角楼,每座角楼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
并且说:“你就做这个管工大臣吧,如果修盖的不好是要杀头的
”管工大臣领了皇帝的谕旨后,心里非常发愁,不知如何盖这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
管工大臣到了北京以后,就把八十一家大包工木厂的工头、木匠们都叫来,跟他们说了皇帝的旨意,限期三个月,叫他们一定要按期盖成这四座怪样子的角楼,并且说:“如果盖不成,皇帝自然要杀我的头,可是在没杀我的头之前,我就先把你们的头砍了,所以当心你们的脑袋。
”工头和木匠们对这样的工程都没把握,只好常常在一块琢磨法子。
三个月的期限是很短的,一转眼就是一个月了,工头和木匠们还没想出一点头绪、一点办法来,他们做了许多样型,都不合适。
这时候,正赶上六七月的三伏天气,热得人都喘不上气来,加上心里烦闷,工头和木匠们真是坐也不合适,躺也不合适。
有这么一位木匠师傅,实在呆不住了,就上大街闲遛去了。
走着走着,听见老远传来一片蝈蝈的吵叫声,接着、又听见一声吆喝:“买蝈蝈,听叫去,睡不着,解闷儿去
”走近一看,是一个老头儿挑着许多大大小小秫秸编的蝈蝈笼子,在沿街叫卖。
其中有一个细秫秸棍插的蝈蝈笼子,精巧得跟画里的一座楼阁一样,里头装着几只蝈蝈,木匠师傅想:反正是烦心的事,该死的活不了,买个好看的笼子,看着也有趣儿,于是就买下了。
九江庐山含蕃口导游词百度百科
大家都是第一次来庐山吧?有没有谁之前来过庐山呢?在上庐山之前,我想问一下大家,在你们心目中,庐山是怎样一座山呢?有没有谁能告诉小夏?风景名山?文化名山?避暑明山?都对,但又都不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庐山是一座集风景名山,避暑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教育名山,政治名山,建筑名山于一体的山,这么多的名山都集合在一座山上,这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大家刚才所说的只是庐山几个名山中的一个,并不能详细的把庐山概括出来,所以说你们的回答是对,也是不对的。
那我们庐山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山呢?其实,我们庐山它并不只是一座山,它还是一座城,因为在庐山上面有一个独立的小镇,叫做牯岭镇,它位于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是庐山的政治、经济、旅游中心,我们的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就设在牯岭镇上, 城在山中,山在城中,这座云中山城, 是一个比县大一点比市小一点行政区,山上常住的居民有1万5千人,这还不包括在庐山做生意的人,如果再加上每天来庐山的游客,可以说牯岭镇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城市。
在牯岭镇上,城市里该有的,在这里都有,城市里没有的,庐山的牯岭镇这里也有,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等我们今天的行程结束后,大家不妨去庐山的天街牯岭街去逛逛,看看我们庐山这座山城美丽的夜景! 庐山的名气,不仅因为庐山是一座风景名山,还因为庐山它还是一座文化名山,早在《禹贡》.《山海经》等古书中,就有关于庐山记载,只不过那时候的庐山还不叫做庐山,而是叫做南障山、天子都,敷浅源,名字很多。
有人肯定会问小夏,那庐山是为什么叫做庐山呢?这和一个传说有关系,相传,在商周时期,有一个姓匡名俗的人,非常的爱慕仙术,于是和几个好友相约,一行七人来到敷浅源结庐炼丹。
当时的周定王,非常的欣赏匡俗等人在文治武功方面的才华,想请他们下山辅佐朝政。
于是派出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来到了敷浅源,请匡俗等人下山。
使者来到敷浅源后,是山上山下走了个遍,并没有找到匡俗等人的下落,没有办法,只好向当地的农民、樵夫询问,才知道匡俗等人早已经得道成仙了,唯庐独存,也就是只剩下他们炼丹时所住的草庐还在。
从此,人们就把匡俗等人留下草的山叫做庐山、匡庐。
这就是我们庐山得名的由来了。
最早关于庐山的记载,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予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
从这句话里面我们可以看出那时候的庐山已经非常的有名气了,因为司马迁并没有对庐山做过多的解释。
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都喜欢上庐山游玩,吟诗作对。
东晋时期,田园诗的创始人陶渊明、山水诗的代表人物谢灵运,在庐山写了许多的诗,陶渊明诗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指的就是庐山。
到了唐代,李白、杜甫、张九龄、孟浩然、王维,白居易等文坛重量级的人物几乎都到过庐山。
像李白就在庐山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宋代的时候,又有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朱熹、陆游、文天祥名人来到庐山,给庐山下许多优秀的诗篇。
像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就是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写的。
明代的时候,庐山更是一座上到帝王,下到平民百姓都喜欢的名山,明代到庐山的名人有,朱元璋,、解缙,大才子唐伯虎等。
到了清代的时候,上庐山的名人是更多,像清代的诗人袁枚,散文家姚鼐(nai),李鸿章、康有为等。
民国慕名来到庐山游玩的名人有,林语堂。
徐志摩、胡适、张大千等。
解放后,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几乎都来过庐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都上过庐山。
可以说,庐山是一座文化内涵十分丰厚的名山清代的黄宗羲把庐山喻为南北东西诗章交汇口。
有人统计过,从西汉司马迁南登庐山到解放后的2200多年来,有1500多人登临过庐山,留下的诗词有4000多首。
我们都知道,只要是山,大部分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宗教,像五岳、武当山等是道教名山;峨眉山,五台山等是佛教名山。
我们庐山也是一座宗教名山,东晋时期的慧远大师来到庐山建东林寺,在庐山创建了净土宗,使得庐山成为当时中国佛教文化的第二中心。
说道净土宗我想大家并不是很熟悉,在佛教刚传到中国的时候,一般只有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能信仰佛教,因为那时要信仰佛教,必须熟悉那些经文。
但是净土宗就不一样了,它的要求很简单,只要你不停的念南无阿弥陀佛,直到离开人世,就能成为不同级别的佛,从而到达西方极乐净土世界。
因为这种修炼方法简单易行而广为流传。
到现在净土宗在日本还是很盛行,并且还经常派人来东林寺朝拜取经。
胡适曾说,庐山东林寺是中国佛教化和佛教中国化的代表。
可见庐山对中国佛教的影响有多大。
从外国传来的佛教都那么的热闹,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也不甘寂寞,南朝著名的道士陆修静,来到庐山,在庐山建了座简寂观,在这里炼丹采药,并编写了大量的道教书籍,奠定了我国道教道藏的基础。
到了近代,庐山又有了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来到庐山发展,在庐山建立了自己的寺庙教堂,所以在我们庐山有这么一句话,庐山六大教,名山找不到。
所以说我们庐山是一座宗教名山。
在我们庐山,有一座天下书院之首,海内属于第一的白鹿洞书院,它和湖南的岳麓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应天书院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下,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曾在庐山白鹿洞设庐山国学,这是庐山建书院的开始,也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
到了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来 到庐山,重建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并亲自任教,订立了《白鹿洞书院教条》,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
在古代,白鹿洞书院的地位相当于现在中国的清华、北大的地位,这就是为什么庐山也是一座教育名山的原因了。
前面小夏说了,庐山不只是一座山,还是一座城,这座城的建造者并不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给建的,而是外国人给建。
最早在庐山上面,并没有什么建筑,只是散落着几个寺庙道观,没有真正的居民。
1958年天津条约的签订,使九江也被设为通商口岸,有许多的外国人来到九江经商传教,1885年,一个俄国的传教士了解到庐山是一个逃避胜夏酷暑的好地方,就在庐山脚下的马尾水九峰寺租了半间禅院和一些菜地,并且给了当时寺庙的主持汇东和尚50块大洋,相约第二年再来住上几个月。
50块大洋在当时是蛮多的,这件事很快就被附近的乡里知道,乡里人就找借口说:红头发、蓝眼睛、高鼻梁的外国人在这里居住,有伤于风化,对风水不好!纷纷到县衙去告状,汇东害怕官府降罪于他闻风而逃。
就在这不久,一个英国的传教士也来到九峰寺要租地,当时的汇东已经逃跑了,换了个主持叫继慈,继慈和尚怕惹上这件事不肯租地。
英国人没有办法就百般纠缠,继慈和洋人语言不和吵了起来,英国传教士没有办法,只好向其他地方去租地,祖宗基业,不能随便向外国人出让,几处求购都被乡里的人告发而终止。
可是,这个英国传教士并不甘心,心情郁闷的他跑到庐山的山上游玩,发现庐山山上的长冲河一带的景色非常的美丽,是一个避暑疗养的好地方,为了买到这块地,英国传教士吸取前几次的教训,把自己英国人的姓名改为中国人的姓名,叫李德立,又通过了第三者中国传教士戴浩臣和德化县举人万和庚的撮合,用两百元的银器贿赂了九江县的县令盛富怀,买地和贿赂一起花了500元左右的银元,买到了庐山牯岭长冲河一带500亩的山地,盛富怀以为是姓李名德立的人,草草的签了协议,就这样,庐山以差不多一块钱一亩的价格买给我外国人。
当然,这件事并没有就这样结束,有人知道这件事后马上就向朝庭告发,江西巡抚也亲自过问了这件事,并且抓了几个促成这件事的人,盛富怀听说后畏罪吞金*了,这个案件也就只能不了了之。
不过我们中国人能不了了之,英国人可不干,我们都知道,当时的清政府是十分软弱的,这个案件到最后,也就是1895年的时候,结果是和英国驻九江的领事签订了出买庐山土地的《牯牛岭案十二条》,规定牯牛岭长冲河一带永远租给英国人李德立,使得买地合法化。
李德立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一个房地产开发商,买地合法化后,李德立马上成立了牯岭开发公司,把土地划分为
【第3句】:7亩为一号,在南京、上海、武汉等地登报出售,一号地是300元钱,没有几年就卖完了,饱饱的挣了一把。
这件事对外震动很大,之后,很多外国人都来掠夺庐山的土地,1897年,俄罗斯牧师尼娑,买到庐山芦林地域。
1898年,美国传教士海格恩买到牯岭医生洼地段,1914年,法国人樊体爱租到庐山狗头石地段,接着又是德国的、意大利的,西班牙、葡萄牙的,等十八个国家的人来到庐山购买土地,建造了各个国家不同风格的别墅。
到现在,庐山还有不同国家不同建筑风格的别墅800多栋,有着万国别墅群之称,所以庐山又是一座建筑名山。
其中的代表有老别墅和美庐别墅,老别墅现在被开发成庐山近现代历史馆,里面一共有六栋别墅,每一栋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大家只要有解这些故事后,才会更加深入的了解庐山。
美庐别墅是蒋介石和宋美龄居住过的别墅,也是蒋介石1934年至1948年夏季办公的地方。
1959年,毛主席上庐山开会时,也在美庐别墅住过,1961年,毛主席和贺子珍最后一次见面时,就是在美庐别墅。
在我们庐山有这么一句话:庐山一大怪,国共两党住一块。
说的就是蒋介石和毛主席都在美庐别墅住过。
现在美庐别墅主要是展览了一些蒋介石和宋美龄留下来的旧物。
无论是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很喜欢庐山,这和庐山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是分不开的,其实 ,这里面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那就是庐山是它还是一座避暑名山。
庐山的最高峰是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我们都知道,山每升高100米,气温就要下降0.6度,庐山山上的牯岭镇海拔在1000米左右,也就是说庐山上面要比山下低到6度左右的温度,再加上庐山植被繁茂,空气清新,整个庐山就像是一个天然的大空调,夏天的时候,非常适合避暑疗养。
当然了,正因为庐山是一个天然的大空调,所以庐山上面的酒店都是没有空调的,即使有,也是为了评星级所用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了,我们晚上入住的酒店空调是不开的,如果大家一定要开空调的话,是要另外收钱的,40块钱钱一位。
说了这么多,大家是不是很想知道庐山的真面目啊?其实,当年苏东坡之所以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并不是因为他在深山中,而是和庐山的天气有关,庐山是一个多云雾的天气,一年365天中,庐山有200天左右是云雾天气。
苏东坡上庐山时刚好遇到的是云雾天气,什么都没有看见,所以他不由的感叹说:哎,这么大的雾,什么都看不见,连庐山是什么样都不知道。
不过人家毕竟是诗人,虽然什么都没有看见,但还是写下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千古绝句。
我们庐山的天气啊,就像是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说不定一会儿就下雨了。
所以说,我们在一定要准备好雨具,以防万一。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77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