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南河小三峡导游词

用英语介绍随州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的导游词

神农架因炎帝神农氏曾经在这里搭架采药、遍尝百草、救民疗疾而得名。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部边陲,东与湖北省保康县接壤,西与重庆市巫山县毗邻,南依兴山、巴东而濒三峡,北倚房县、竹山且近武当,总面积3253平方公里。

是我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

神农架地区是燕山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而抬升形成的多级陆地,属大巴山东延余脉。

山脉呈东西方向延伸,山体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最高峰神农顶海拔310

【第5句】:4米,为华中第一峰。

神农架山脉由西南向东北延伸,具有山川交错、脊岭连绵的特征,其林区内最高海拔310

【第5句】:4米,3000米以上的山峰6座,构成“华中屋脊”。

大神农架主峰“神农顶”海拔3105米,为华中最高峰。

山中林密谷深,与世隔绝,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如一座巨大的天然动植物园。

神农架独具风采的奇山异水,还保存了洪荒时代的风光。

神农架是长江和汉水的分水岭,境内有香溪河、沿渡河、南河和堵河4个水系。

由于该地区位于中纬度北亚热带季风区,气温偏凉而且多雨,海拔每上升100米,季节相差3--4天。

山脚盛夏山顶春,山麓艳秋山顶冰,赤橙黄绿看不够,春夏秋冬最难分是神农架气候的真实写照。

由于一年四季受到湿热的东南季风和干冷的大陆高压的交替影响,以及高山森林对热量、降水的调节,形成夏无酷热、冬无严寒的宜人气候。

当南方城市夏季普遍是高温时,神农架却是一片清凉世界。

神农架的林地占区域总面积的85%以上,森林面积242万亩,森林覆盖率86%以上,生长着一千多种树木。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立体小气候,使神农架成为我国南北植物种类的过渡区域和众多动物繁衍生息的交叉地带。

神农架拥有各类植物3700多种,其中有40种受到国家重点保护;有各类动物1050多种,其中有70种受到国家重点保护。

几乎囊括了北自漠河,南至西双版纳,东自日本中部,西至喜马拉雅山的所有动植物物种。

神农架是我国内陆保存完好的唯片绿洲和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的一块绿色宝地。

神农架有两个一样大小、一样高低、一样秀丽的山峰,被人们称为“姊妹峰”。

这个名称的由来是:相传神农的两位公主看到父王为百姓采药治病终年来往于深山密林之中,受尽风吹雨淋之苦,特别是受到毒疠疫气的威胁,心中十分不安,便采集人间精花,为父王编制了一顶既美观,又能抗风雨,避毒害的帽子,神农戴着这项帽子采药就好多了。

后来人们把酷似孪生姊妹的两个山峰看成是神农两个公主的化身;便把它们叫做“姊妹峰”。

神农架不仅洞穴多,名称怪异、奇特;而且伴随着有趣、动人的传说,如“燕子洞”又名“金燕戏洞”,海拔2200多米,因洞里终年聚住着上万只燕子而得名。

相传、神农当年采药时,曾以这个山洞为行宫;由于燕子具有非凡的识向导航能力,神农借助它们的神功,在深山密林中采集药材从未迷失过方向。

显然,这些燕子象征着广大百姓,这个传说曲折地说明了神农与百姓的亲密关系以及百姓对神农的爱护、支持和感激。

去过神农架,或听过神农架传说故事的人,都会知道,在那里有个很大的湖,叫做“大九湖”。

为什么叫“大九湖”呢?相传,古时候,这个湖的水非常清亮,就像一面镜子嵌在山林中,天上的仙女常常来到湖里洗澡。

后来,这个湖被九条恶龙霸占了,它们互相争夺,把湖水搅得混浊不堪、腥臭难闻;从此,仙女不再下凡洗澡,邻近百姓不得安宁。

没多久,有个武艺超群的青年,在神农和无头怪人刑天的帮助下,杀死了九条恶龙,使这个湖恢复了原样,百姓重新得到安宁。

当地的百姓为了感激他们、纪念他们,便把这个湖称做“大九湖”。

在传说中,当年被杀死的九条恶龙变了今天的“九焰山”,斩龙的宝剑变成了现今的“石剑峰”,武将刑天则变成了似人非人的怪石。

关于神农架的冷杉树、箭竹林、杜鹃花的传说其情节更是感人。

当人们登上被誉为“华中第一峰”的“神农顶”时,一派分明而协调的三层景色便展现在脚下:最下边的一层,是密密麻麻的翠绿色箭竹林;在它上边的第二层,是挺拔参天、枝叶繁茂的冷杉林;最上边的第三层,是高山杜鹃。

如果正逢杜鹃花盛开的季节,人们就会自然地感到像沉浸在绿色的海洋,花的世界里。

这样的景观是怎样产生的呢?相传远古时候,神农架一个山村里有个姑娘名叫杜鹃,长得俊俏、可爱、又聪明能干;同村有个英俊小伙名叫冷杉,是个有名的猎手,他们俩相亲相爱,形影不离。

不料这事被山霸马皇知道了,他顿时起了恶意,想霸占杜鹃做他的小夫人,把冷杉抓来做他的奴仆,便带领一伙恶奴去抓他们。

杜鹃和冷杉听说之后,便一起逃往深山密林。

不幸的是他们最后还是被山霸一伙追上来,双双中了马皇的毒箭死去。

这时,采药的神农恰好来到此地,目睹此情非常气愤,便撒出一把竹籽,霎时,长出了密密麻麻的箭竹林,向远处延伸,很快就将山霸一伙紧紧围困起来,直到他们一个个全都饿死、冻死。

同时,神农怀着同情之心,向遇难的一对情侣身上吐了一口仙气,顿时,男的变成了高大挺拔的冷杉树,女的变为鲜艳多姿的杜鹃花。

从此以后,,神农架山上便生长着箭竹、冷杉树,开放着美丽的杜鹃花,杜鹃和冷杉结成了终身伴侣,永远生活在一起,永远相亲相爱。

至于马皇,因为太坏了,最后变成令人讨厌,一直爬在竹林中靠吸人血维持生命的害虫——旱蚂蝗。

显然,这是一个古老而动人的民间传说,它赞美了纯真的爱情,颂扬了神农爱护百姓,反对邪恶的思想品质和神奇的力量。

同时,反映了神农架人不幸的遭遇和内心的悲痛,并以血和泪控诉了反动势力的代表者——山霸的凶残和罪恶。

最后还要推荐一下“神农架高山滑雪游”。

神农架冬季有“南方雪国”之称,降雪量大,存雪期长,雪质可与阿尔卑斯山的积雪媲美。

冬天降临,大雪纷飞,山野苍茫,满树琼花,冰清玉洁。

在雪道上滑行,可以体验到飞翔的快乐。

关于重庆市云阳县张飞庙的作文

云阳,万里长江边上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县城,汉代设县,至今己风风雨雨经历了一千四百多年。

真正使这座小县城享有名气的,不是县城本身,而是县城对岸隔江相望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恒侯庙(即众所周知的张飞庙)。

张飞庙是长江南岸为数不多的文物古迹之一,庙里内容丰富,举目尽收名人木刻字画,抬手可触古老石刻铭碑,打开像机无处不是美景,游览胜景使人流连忘返。

同时也引出了不少对张飞庙的传说。

“头 葬 云 阳”三国时期的一天晚上,住在长江边云阳县铜锣渡口边一位老渔人做了一个奇怪的梦:“见一个满身是血的将军称自己是蜀国大将张飞,被部将范疆、张达在阆中所杀,二人割其头颅投奔东吴,途中闻听吴蜀讲和,他们便将其头颅抛入长江中。

他拜托老渔人把自己的头颅打捞上来,否则就要漂到吴国。

并要求老渔人将其头颅背往后面飞凤山上,在哪里背不动了就在哪葬头。

”半信半疑的老渔人梦醒后来到长江边撒了一网,果然捞起了张飞的头颅

后来,当地百姓就在捞起张飞头颅的地方---现云阳县旧县城对岸的飞凤山麓,修建了最早的张飞庙。

这大概就是张飞“身葬阆中,头葬云阳”的民间传说。

传说终归是传说,张飞庙究竟建于何时,为何建在云阳,如今皆找不到相应的史志记载,张飞庙助风阁内现存的一块宋宣和年间的《宣和陈拟碑》,是张飞庙最早的实物例证。

时至今日,史称“巴蜀一胜境,文藻一胜地”的张飞庙早已成为长江三峡一处著名的文物古迹,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前去拜祭和参观游览。

而三峡工程的修建,则使张飞庙列入了重庆市需要搬迁保护的四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国家拨巨款将张飞庙原汁原味地迁往磐石镇龙安村,与云阳全迁的新县城遥遥相对。

“助 我 清 风”从云阳新县城南眺对面的盘石镇龙安村与县城一同上迁了32公里的张飞庙,精心选择的新址,地形与原址很相似:坐岩、依山、面江。

张飞在云阳人心目中,早已经不仅仅是一位名人,而是一位神,一位菩萨,这种情况,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除了四川阆中有一座张飞庙,国内就只有云阳才有张飞庙,据他了解,云阳全县有大大小小共14座张王庙,张王菩萨早已深深地进入了云阳普通百姓的生活。

除了云阳,附近的渝东区县乃至毗邻的湖北部分地区,都有祭拜张王菩萨的传统。

相传张飞的神灵经常护佑过往的船只,常送顺风15公里,后人便在庙里建一亭阁,上书“助我清风”,亭曰“助风阁”。

以前,航行川江的新船在首航前,船老板都要到张王庙祭拜,祈愿平安。

即便是现在,每年农历大年初一和八月二十八(张飞生日),所有经过张王庙的船只,包括最豪华的游轮,都要给张王菩萨放鞭炮。

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清康熙河道总督张鹏翮回遂宁省亲,乘船经过张飞庙,不仅不去祭拜,还狂言“文臣不拜武将”,当晚停歇在三坝溪。

谁知晚上逆风顿起,船只不但不能前行,倒退回了云阳老县城。

张鹏翮这才深感敬畏,备齐三牲三果进庙参拜,结果开船后一帆风顺。

省亲回来,张鹏翮专门为此赋诗一首:“铜锣古渡蜀江东,多谢先生赐顺风。

愧我轻舟无一物,扬帆载石镇崆峒。

”刻有此诗的石碑还镶嵌在助风阁内的墙壁上。

极具地方色彩和民俗价值,是张飞庙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原因。

庙里的柏树上,一年四季都挂有许多的红绳和红布条,张王庙会期间更多。

家人生了重病,当地百姓都会去张王庙上柱香,系上一根红绳,祈愿的人很多。

当地老百姓过年杀猪前,都要向张王庙的方向敬香祭拜,因为张飞最早就是一名屠夫。

到现在,云阳人买了新车,也要去庙里放鞭炮,敬香送油;外出打工的,行前也要去庙里祭拜,找了钱回来还要去还愿;农历八月二十八晚上12点,云阳的老板们都要包船过江去庙里放鞭炮……张飞庙搬到新址后,罩掩古庙的古树老膝、苍松翠柏、名花异草、悬崖飞瀑早己荡然无存。

新培植的树木要成绿阴,还待数年后才可能成其气候,原形成价值的民俗因无本寻,现均已被人丢弃,拜神许愿香火很旺,但借树借花借石寄托祝愿的民习则无处可循了。

“文 藻 胜 地” 除了民俗的价值,张飞庙能够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名胜古迹,更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无数的文人墨客在此挥毫抒情,赋诗留联,令其“张祠金石,甲于蜀东”,“江人文藻,称胜地矣”。

将张飞庙打造成为“文藻胜地”,有两个人的功绩不能不提,一个是清代庙住持僧瘦梅上人,另一个是清末曾在京城为官的云阳人彭聚星。

张飞庙历代的住持僧都喜欢请来此游览的书画名家留下墨宝,而瘦梅上人更甚,凡“遇名流过寺,必乞留题”。

彭聚星在任学部主事时,收集了大量的名家如《前后出师表》等字画拓本。

告老还乡之后,他与瘦梅上人专程请来当时国内顶尖的金石篆刻名家姚仁寿与何今雨二人,耗时几年才将这些拓本一一篆刻完毕,张飞庙现存的800多幅木刻和石刻,大多数是当时所为。

张飞庙内,殿堂亭阁中,随处可见悬挂的木刻和镶嵌的石刻,以及大量的石碑。

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郑板桥、刘墉等大家的得意之作均在其内。

颜真卿的《争座位帖》是他的登峰造极之作,与王羲之的《兰亭序》有“双璧”之誉;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所书《客座私祝》碑于光绪28年刻成,现为国之孤品;岳飞所书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由何今雨勾勒镌刻,被誉为文章绝世、书法绝世、雕刻绝世的“三绝” 作品。

国内现存的5套《前后出师表》碑刻中,张飞庙这一套是最完美的,成都武侯祠的《前后出师表》都是用张飞庙的拓片所刻。

张飞庙大门前彭聚星所书的一幅对联,是渝东地区最长的一幅楹联,共68字,内容概括了张飞的生平以及张飞庙的传说。

上联为:卅里风,舟船助顺,直与造化争权,况淑气东来,定能焕刁斗文章,落花随水留樯燕。

下联为:万人敌,召虎侔踪,自是忠忱扶汉,从惠陵西眺,得无念故宫禾黍,望帝有心托杜鹃。

横联是:山水有灵。

每一个到过张飞庙的游人,都会留下这样一张照片:背景是巍峨的张飞庙,它坐落的岩石上有彭聚星所书的四个斗大的红字---“江上风清”。

这已经是张飞庙后厚重文化对外露脸的标志了。

搬到新址后,由于没有原址的岩石作基础,只有用钢筋水泥修建,外面再覆以人造摩崖,最后才复制“江上风清” 四个字在上面。

复制师傅们巧夺天工,四个字竟复制得栩栩如生,与搬迁前没有多大区别。

张飞庙还有一处重要的水文石刻:“大清同治庚午,洪水至此”的1

【第50句】:35米水位线。

1870年的这场洪水将整个张飞庙几乎全部毁灭,大水淹到了主殿,云阳人说:张王菩萨要洗脚。

现存的张飞庙,就是其后重建的,现在庙里还有记载重建过程和捐款人名单的石碑。

伟大诗人杜甫也和张飞庙结下了不解之缘,张飞庙中还建有一座杜鹃亭,它是由24根朱红圆柱支撑的木结构双重檐亭阁,建筑宏大,古朴苍劲,就是为纪念杜甫而修建的。

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举家东迁,行至云阳(时为云安县)途中,肺病复发,寄居张飞庙旁的水阁11个月,其间写下了大量动人的诗篇,“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

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他还写了46首赞美杜鹃的诗,其中颇为有名的是“东川有杜鹃,西川无杜鹃。

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

”宋景,中唐时期邢州南和人,举进士。

官拜黄门侍郎。

睿宗立,迁史部尚书,开元初官至广平郡公,迁尚书左丞相。

年青时随父来东川(即张飞庙)后,抱病数月,郁郁无聊之际,偶见野梅敷花于榛莽中,感而命笔,写下了一篇皇堂富丽,体物寓意的名赋《梅花赋》,此赋被其父勖之,荐给宰相苏味道,被其赏识推祟,一时名声大噪,后应试及第,累至大官。

宋景政治生涯的轫,与在张飞庙写下的《梅花赋》不无渊源。

张飞庙有着如此厚重的文化渊源,称其为“文藻胜地” 一点也不为过。

“斜 门 歪 道” 张飞最令人敬佩的是其威猛之气,长坂桥一声大喝:“我乃燕人张翼德也

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吓退曹操百万大军。

古往今来,有如此气慨者,惟有张飞矣

张飞庙的正殿,高阔轩昂,巍峨肃穆,正中悬挂着一幅巨大的匾额“力扶汉鼎”,其下是威猛的张飞塑像。

因其死后被封为桓侯,张飞庙山门上方书写着几个遒劲的大字:“张桓侯庙”。

张飞庙有一个奇特之处,就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斜门歪道”。

“歪道”对建在陡峭山岩上的建筑来说并不罕见,张飞庙最奇特的是它的大门,不是开在正前方,而是在侧面墙上,并且是斜错着的。

有人说,因为前面是陡峭的岩石,难以建门,但人们更相信另一种传说:张飞永远心向蜀汉,庙门也要正对着成都的方向。

英国有名的商人阿奇波德立德1879年游览了张飞庙,他在游记《扁舟过三峡》中这样描写张飞庙:“庙宇建筑十分坚固,维修精良,装饰华丽,三进大殿和一个两层的亭子顺着临河一面延伸排列。

庙的一侧有一道美丽的石桥,从桥往上看,只见一条瀑布从一个陡峭的窄谷中飞奔而下。

这是我所见过的最完美的一幅东方美景。

其实张飞庙大门歪安邪对并非人们传说的是张飞一心扶汉,死后立庙门也要对着成都方向。

而是张飞庙修建于江边悬崖之上,后靠飞凤山,地势陡峭,正对江面设门没有位置,只好把庙门设在侧边。

西边有一大沟,长年流水不断,沟中又有一瀑高悬,加上青松翠柏包裹整个庙宇,使庙宇更显得古朴,幽深。

大门处的石拱桥大概也是因建张飞庙才修的,桥连两端,行人非走桥上,桥面倒成了庙门前的地坝,进庙行路都很方便。

庙门如果正开,远眺不足二百米,前面则是一面大山障目,按风水说法则是“门对桠,坟对包”,大门正对大山肯定不宜。

于是想出了将大门歪安,庙门正对桠口,那么进门的梯子就成了邪道了。

这大概是歪门邪道的来历吧

“灵 钟” 千 古 搬迁后的张飞庙,从外观看与老张飞庙没有什么区别。

但搬迁后的张飞庙新增添了一处景观,它就是“千古灵钟”。

钟在张飞庙历来都有,过去悬于助风阁中既为“镇庙之宝”,又是报时鸣钟。

文革前每天钟声不绝,定时敲响,文革后则不闻声响了。

张飞庙搬迁后,很多人建议“古刹要有钟声。

” 政府开明采纳了这一建议,2003年新铸青铜钟一口,高

【第1句】:837米,直径为

【第1句】:26米。

重105吨。

灵钟的表面图案为几合图案,铜钟由县长肖敏作铭铸于钟面,铭题为:“灵钟荡云,”文曰“三峡工程横坝截江,高峡平湖烟波浩荡,张恒侯庙溯江迁建于盘石,为此铸铜钟以壮恒侯雄魂。

虎将威灵犹在,定助我民顺风。

灵钟千古兮,警世长鸣;其声远播兮,乐乎斯民;其韵谐和兮,风调雨顺;其势荡云兮,勖我子孙。

谨为斯鸣,以励世人。

”灵钟悬挂于张飞庙桥头草芦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贾庆林、李铁映、李鹏等来云视察时曾敲响灵钟,其声雄浑荡云。

新铜钟的铸成,它记叙说明了云阳人在支持国家的三峡工程建设中作出的贡献,张恒侯也为国家建设迁徙异地,成为库区最老的移民。

2005年十月一日(古历八月二十八),张飞庙搬迁后第一次庙会期中,灵钟再次被敲响,激昂的钟声激动了所有参加庙会的人。

泥换铜像更威武 张飞庙的张飞像最早是何年、何人所塑已无人知道,据我小时候看见的是泥塑的张飞像,造型很简单,穿着一件戏服,从脖子上斜披在脚部,两个眼晴像铜铃,一脸的胳腮胡子像一撮野草长在嘴巴周围,样子很凶恶,小孩儿都非常害怕。

“文革”期间,张飞庙的泥塑张飞像被破坏。

1981年,泥塑的张飞像重新出现在张飞庙中,直至现在被新的铜像取代。

而这两次张飞像的设计者,都是四川美术学院的王官乙教授。

王教授在经过长期的考察,对张飞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对张飞像的神态进行了大胆的改变,在张飞铜像的神态上继续下功夫,塑造一个更加符合其性格特征的张飞。

人们就可以在复建的张飞庙里,看到一位不怒自威的新“张飞”。

4月23日,整个云阳县像过年一样热闹。

这一天,新铸造的张飞铜像运抵云阳,云阳县组织了热烈的欢迎仪式,运载张飞铜像的卡车在云阳绕城一周,引来观者如云,然后到张飞庙旧址祭馆,最后,吊车将张飞铜像从屋顶安放进新搬迁的张飞庙正殿。

二00五年十月一日,正是农历的八月二十八日张飞的生日,又正值云阳长江大桥通车典礼。

云阳县城的人到张飞庙拜谒“张王菩萨” 再也不耽心等渡船了。

人们对搬迁后的张飞庙第一次庙会格外亲睐,宽大的长江大桥上人流如蚁,通往张飞庙的公路上只能步行,小车也行不动。

庙外安排了两个爆竹燃放点,噼噼啪啪响声不绝,生出的烟雾遮住了半边天。

人们进庙后排着长队给张飞铜像上香谟拜,披红许愿。

据说远在百多公里外的信男信女走一两天,赶到庙会期间来给“张王菩萨” 烧香搭红。

张飞庙历史悠久,传说很多,我在此撷取的只是几朵浪花。

庙中的一块碑、一副字、一副木刻、一副书法、一尊塑像、一棵古树都有一个美妙的传说,要讲一月两月也讲不完。

要想全面地了解张飞庙,感性认识张飞庙,不妨你亲临其境,完美地去感受享用一番,真正体会一番丰厚文化的滋味。

襄阳有什么名胜古迹?

隆中风景隆中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09平方公里,包括古隆中、水镜庄、承、七里山、鹤子川五大景1994年经国务院审定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经国务院审定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全国首批4A级风景旅游区。

核心景区古隆中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公元197年-207年诸葛亮在此躬耕隐居十年。

西晋时期已有纪念性建筑,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明代就已形成“隆中十景”:三顾堂、躬耕田、小虹桥、野云庵、六角井、老龙洞、梁父岩、抱膝石、古柏亭、半月溪。

《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2回故事发生在襄樊,仅次于荆州。

米公祠景区:米公祠位于襄樊市樊城区沿江路西段,原名“米家庵”,是纪念北宋书画家、鉴赏家米芾而建的祠宇。

1956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米芾(公元1051年-1107年),原名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又称海岳外史、襄阳漫士。

曾官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

因其举止“颠狂”,人称米颠。

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襄阳王府绿影壁:襄阳王府绿影壁坐落在襄城东南隅。

其为明代襄王府门前照壁,约建于1440年,影壁长

【第26句】:2米,高

【第7句】:6米,厚

【第1句】:6米,仿木结构庑殿式四柱三楼造型,影壁造型别致,雕刻精细,图案繁缛,是古代石刻艺术中的瑰宝。

现为我国唯一一座大型石雕龙壁。

中原古刹——广德寺:广德寺原名云居禅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位于襄樊市城西10公里处,寺院占地面积

【第4句】:5万平方米。

后院内的多宝佛塔又名五星塔,系砖石结构,通高17米,塔座高7米。

塔座上建有五座佛塔,中心矗立一座印藏结合式喇嘛塔,高达10米。

全塔上下内外共有石雕盘坐佛像45尊,硕大“佛”字3个,共48“佛”。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7781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