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河古民居导游词
府南河导游词
府南河又称锦江,是岷江流经成都市区的两条主要河流,府河、南河的合称。
府河进入市区后绕城北城东而流。
两河在合江亭相汇东去往南经乐山、宜宾入长江。
府南河流经旧城区段总长29公里。
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是以治理河流为龙头,带动整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小区建设、城市环境建设、城市生态建设的综合性城市建设项目。
通过河道整治、污水治理、道路建设、管网建设、安居工程、宾河绿化等多项内容的综合整治,不仅解决城市防洪、城市水污染、城市基础设施落后以及两岸3万户10万居民的安居问题,对扼制岷江流域、长江上游的污染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避免城市环境恶化、促进城市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蒙城万佛塔导游词100字
万佛塔又名插花塔、兴化寺塔、慈氏寺塔(因为此处宋代有兴化寺,元代有慈氏寺),俗称“蒙城砖塔”。
万佛塔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城内东南隅,始建于宋崇宁元年(1102年)。
整座塔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高
【第42句】:2米,塔底周长24米,直径8米,因塔体内外镶嵌佛像八千余尊而得名。
塔东侧有寺,名兴化寺,故最早塔名叫兴化塔。
[1] 万佛塔体型不很大,但造型秀丽,结构富于变化,保存亦较完整,是中国南北方造塔技术融合的作品。
从1977年开始,文物部门对万佛塔进行全面维修,加固塔基,弥合裂缝,补镶损坏严重的佛像砖,塔尖增设了避雷针,恢复了宝塔原貌。
1981年,万佛塔载入了《中国名胜词典》。
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湖湿地公园导游词300字
各位领导,大家(上午、下午)好
欢迎您到千湖国家湿地公园检查指导工作,陕西千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家林业局首批正式授牌的12个国家湿地公园之一,也是陕西地区唯一的国家湿地公园。
公园位于千河谷地中游,总面积5
【第73句】:2公倾,规划设置为四大功能区,即湿地保护保育区、湿地科普宣教展示区、湿地观光休闲区、管理服务区。
公园是以河流湿地特征为主,集河流湿地、库塘湿地、沼泽湿地特征于一体的西北地区典型的黄土高原湿地。
湿地内生物资源丰富,湿地景观奇美,生态系统独特,科研科考价值高。
现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2种(大鸨、黑鹳),Ⅱ级重点保护动物10种(大天鹅、灰鹤、鸳鸯、鸢、大鵟、毛脚鵟、秃鹫、鳖、秦岭细鳞鲑、水獭),有陕西省重点保护并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名录动物50多种(白鹭、豆雁、针尾鸭、绿翅鸭、花脸鸭、赤膀鸭、赤麻鸭等),公园也是西部地区各种候鸟越冬的理想之地和重要驿站,每年冬季在此栖息逗留的鸟类30万只。
近年来,千阳县委、县政府从保护湿地景观、保障水源安全、建设魁力千阳的高度出发,高起点定位,大手笔谋划,全力打造千湖国家湿地公园品牌。
尤其是2011年,投资5000多万元,建成了水生植物园、湿地门户区、湿地珍禽观赏区、蒲家山植被恢复区、秦风民俗园、纸坊湾风景区六大景区。
今年投资6000万元,完成“四大”重点工程建设即新建长度
【第1句】:3公里亲水湾景区;建设
【第1句】:8公里的亲水木栈道观景干线;改建、新建景区道路15公里;公园内种植观赏性景观植物向日葵1000亩。
举办“四大”活动,即举办千湖湿地文化节暨全国航空动力伞邀请赛;举办盛世龙腾千湖彩灯展;举办“统筹城乡发展,相约魅力千湖”主题摄影展;举办千湖旅游产品推介会。
通过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目前湿地公园的景观效应初步显现,慕名前来观光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
现在各位领导所处的地方是我们千湖国家湿地公园的门户区。
这个景区主要由迎宾大道、松林花海、紫霞长坞、长林绿踪、亲水平台等组成,请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往前看,这一排由33面杏黄色大旗依次排列组成的就是千湖迎宾大道。
我们的右侧便是松林花海。
左手边是紫霞长坞和长林绿踪,前面远处还有一个亲水小平台。
这里还安装了七组彩灯,分别是鲤鱼跃龙门、梅浓春暖、梦幻海上花、三贤事故和前面的千湖之韵、仙鹤栖千湖,那边的二龙戏珠。
各位领导,(您可随意参观指导。
)请大家跟着我,参观一下我们千湖国家湿地公园门户区的景色。
前面这片茂盛的千亩速生杨和弯曲的木制栈道就是我们千湖公园的长林绿踪。
在万物复苏的春季,这里万木吐翠;烈日当空的夏季,这里树影婆娑,斜阳西下的秋季,这里一片金黄。
各位领导,我们脚下的木制栈道,这可是选用长白山海拔一千米以上的高龄红松,经过20天的防腐浸泡,再经过三层防锈处理之后铺设而成的,可以经受长达20年的风吹、日晒和雨淋。
前面我们看到的这组灯就是仙鹤栖千湖,它是以传统的仙鹤为主题设计,灯高2米,四面能观看,全部使用节能灯,以假山和荷花装点来体现一片祥和的节日气氛,让人们走进一片优雅的气氛中。
这边这组灯名为千湖之韵,灯高2米,四面能观看。
围绕千湖公园万花齐放设计,在千湖生机盎然的环境里使人们感受到和谐统一氛围,特别选用繁花似锦的设计元素,用漂亮的大花篮全部统一融合在一起,寓意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变强,团结和谐,走向繁荣昌盛的欣喜局面。
大家看,这是一个75平方米的亲水平台。
在这里,我们可以跟千湖湿地近距离的接触。
各位领导,对面就是我们千湖湿地公园的特色景区千亩水生植物园。
园内栽植白毛芦苇和花叶芦苇、芦竹、菖蒲、香蒲等水生植物和各类绿化树种1000多亩。
在护坡上栽植了连翘和迎春,堤岸下面修建了半圆形、圆形、扇形、六角形广场和3400平方米的圆形游步道。
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就会扶老携幼的赶到那里,或在堤岸上观景、或在广场上嬉戏,一片欢歌笑语。
今天由于时间安排紧张,我们就不参观了。
各位领导,这里周边也栽植了大量的芦苇、芦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来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就如同穿越时空,回到了三千年前《诗经·蒹葭》所描述的那迷人的场景里
蒹葭,就是芦苇。
千湖的万顷碧波滋养了我们身边的千亩芦苇。
而芦苇也是我们千湖湿地公园最具特色的水生植物。
芦苇是一种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喜水喜湿的多年生禾草类植物。
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均可入药,《本草纲目》指出芦叶可以“治霍乱呕逆,痈疽”;《本经道源》也记载它有“烧存性,治活衄诸血之功”; 芦苇在古代还被用来辟邪,用芦苇制成的绳索就是古书所说的“苇索”,而“苇茭”很早即被作为辟邪灵物。
这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各位领导,我们一边走我一边为大家话这个美好的传说(返回) 传说神荼、郁垒曾在度朔山上的大桃树下用芦苇绳索捆缚恶鬼,后来皇帝仿照此举,创设了“悬苇索以御凶魅”的法术,这个著名的神话意味着苇索辟邪法同桃木辟邪术一样,都是非常古老的巫术形式。
据说夏人便已习惯挂苇茭,后至汉代以至魏晋时期都比较流行。
每到秋高气爽的时候,千亩芦苇随风摇曳,气势恢宏、风情万种。
“万顷白波迷宿鹭,一林黄叶送残蝉”,大家看看,诗人郑谷在《江际》一诗中的千古佳句就好似专门为我们千湖湿地公园题写的。
关于 武侯祠导游词80字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从酒店出发,经过短短半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的车现在已经行驶在通祠路上了,距离今天的第一个目的地武侯祠还有大约5分钟。
刚刚我们经过的那条河就是成都的母亲河——府南河了。
府南河是府河和南河的合称,府河进入成都市区后绕城北、东而流,南河绕城西、南而流在合江亭处汇合。
汇合后称府南河。
它的前身是成都地区古老的自然河道。
先秦蜀郡太守李冰治水时,将其疏浚治理,成为岷江水系在成都城下的主要河流,是都江堰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叫郫江和检江,这就是《史记》中所说的李冰“穿二江成都之中”。
郫江和检江,就是今天府河和南河的前身。
而李冰时代的二江都从城南流过的格局,到唐代有了很大的变化。
唐末时期,为防备吐蕃和南诏的侵犯,西川节度使高骈决定将城墙的范围扩大。
为便于守城,他又决定将原来的郫江改道,让郫江从西北角直接向西流再转向南流,到合江亭地区与检江汇合。
这样,成都的北面和东面有郫江,南面有检江,三面都有了大江。
西面则利用原来郫江的故道,使成都城外四面都有流水,形成天然的护城河。
从此之后,成都的二江也就从“双过郡下”变成了“二江抱城”,绕城三面。
这种格局一直保持到今天。
府南河是成都文化的摇篮,成都城市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离不开它的滋润和哺育,故成都人又深情的称她为母亲河。
《华阳国志.蜀志》这样记述成都:“山林泽渔,园囿瓜果,百谷蕃庑,四节代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唐代诗人陈子昂在其《谏雅洲讨生羌书》中称“蜀为西南—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货,具出其中。
又人富粟多,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
李白的: “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
杜甫的“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句,即是当时成都府南河的真实写照。
意大利威尼斯探险家马可波罗则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成都府》中如是写道:“有一大川,经此大城,川中多鱼,川流甚深......水上船舶甚众,未闻未见者,必不信其有之也。
商人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世界之人无有能想象其甚者”。
可是这条母亲河也曾受到过严重的污染和破坏,有一首打油诗是这样写的: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质变坏,七十年代鱼虾绝代,八十年代洗马桶盖。
府南河地区也一度成为成都最贫瘠的地区。
不过经过政府整合工程之后呢,现在我们面前的府南河又是一座美丽的水上公园了。
所以如今的府南河也有了另外一个美丽的名字,叫锦江。
好了,朋友们,我们这一路说说看看,马上就要到达我们的目的地——武侯祠了。
请大家稍作休息,我们一会儿再一起游览君臣合祀的武侯祠。
景点: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的是诸葛亮殿。
殿的门楣楹柱上挂满了前人留下的匾联。
其中最有名的是悬挂在诸葛亮殿正中的一联,即“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联文是清末云南剑川人赵藩撰书。
上联说,诸葛亮在打仗中能用“攻心”战术,如南征时对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以此称赞诸葛亮是真正懂得用兵打仗,而不是好战的军事家。
下联称颂诸葛亮能审时度势,制定出宽严得宜的法度,收到良好效果,提醒后来治理四川的人从中汲取教益。
这幅对联对诸葛亮的用兵和施政作出了客观的评价,提出“攻心”和“审势”两个很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武侯祠匾联中的上品,也是我国名联之一。
诸葛亮殿内,供奉着诸葛亮和他的儿子、孙子的贴金泥塑像。
诸葛亮像在正中的龛台上,他羽扇纶巾,身披金袍,凝目沉思,其忧国忧民,深谋远虑的神采,显示出一代儒相的风仪。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山东沂南人,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年轻时隐居于襄樊隆中,因才智超群,刻苦好学,胸怀大志,得“卧龙”的美称。
经刘备三顾之请,出山铺佐刘备,创建蜀汉;刘备死后,受托孤之重任,辅佐其子刘禅,执掌朝政,治蜀达20多年;他施行教化,严明赏罚,选贤任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南征南中,北伐祁山,以忠贞、勤勉、廉洁和才智,换来了蜀地的安定和繁荣。
史学家陈寿评论说,当时的蜀国,政治清明,民风淳正,田野开辟,仓廪充实,到处是升平景象。
由于过度辛劳,他54岁时,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丈原军中,埋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坟墓至今尚存。
诸葛亮一生做了不少勤政爱民和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好事,他死后,人们十分怀念他,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非常敬重。
于是,人们便修起了一座又一座武侯祠来纪念他,还把他作为忠臣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而加以崇拜。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在蜀汉面临存亡之时,率部与魏军在绵竹决战,终因寡不敌众,为国捐躯。
诸葛亮殿内陈列有一面铜鼓,是公元五、六世纪时的文物。
铜鼓,原是西南少数民族古代的炊具,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后来铜鼓逐渐演变成一种乐器、礼器,在集会、庆典时使用,也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相传诸葛亮南征时,曾使用过这种铜鼓,白天用来煮饭,晚上当鼓,用来报警,一物多用。
所以,又称为诸葛鼓。
在殿外的两侧厢房内,陈列着木刻诗文。
西厢有毛泽东、董必武、张爱萍、方毅、周谷成、楚图南、梁漱溟等人的墨宝共12幅,东厢为木刻的《隆中对》和《出师表》。
如何开展新课标下的语文活动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语文课程定位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强调“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因此,有些专家已提出要和“阅读分析式教学”说再见。
我们必须根据新课程理念、新课标要求与当前语文教学现状,全力构建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实践型语文教学,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活动中,逐渐掌握语文学习规律,逐步发展语文能力,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落实生本教育理念,探索开展“九个一”的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丰富文化底蕴,培育情感态度,体悟语言规律,发展语文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一、读一读读中练就能力 语文教学必须落实“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
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语文实践活动。
离开了读,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对于那些文字优美、情深意浓的文章,教师可以设计“读一读”的实践活动,通过“读通―读懂―读好―读开”的教学路径,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同时注意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进行文本教学,第一步要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落实读的保底工程;第二步要引导学生实现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实现读懂课文;第三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达到读出理解,读出感情,读出个性。
在这三步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努力落实第四步“读开”,引导学生或围绕同一主题的不同体裁、或围绕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或围绕同一文本的相关素材进行拓展阅读,实现在阅读实践中提升认识、发展思维、升华情感。
为了实现在不增加课时、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就能在课堂上有效达成“大量阅读”的目标,要做到教学目标精准,教学流程简约,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突破。
为此,我们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努力落实以“语言运用为中心”,开展“阅读、识字、写作”三者有机结合的教学实践。
我们把一篇课文分为“识字课”和“阅读课”两个课时进行教学,每节课利用前20分钟进行达成课标要求的识字写字和阅读教学;接着利用10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6~8篇的课外文章――识字课主要阅读包含本课生字的短文,实现在阅读中巩固识字;阅读课主要阅读同一主题的相关文章,实现在相同主题的阅读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
最后再利用10分钟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识字课的写作主要是把自己创编的字谜、儿歌写下来,也可以利用新词进行连词成句的写话练习,实现在写话中巩固写字,避免单调、重复的写字练习;阅读课的写作主要是根据文本的主题,确定恰当的话题,在写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进行行为反思,从而发展思维、深化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问一问,在问中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这三个方面来提出问题,还要关注文章细节,从文章的题目、关键句、主旨、情节、过渡处、比较处、反复处、矛盾处、言语表达、写作手法等方面提出问题。
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寻找文本的主旨:作者曾经两次到德国,德国的一草一木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此,他从内心深处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
多么奇特的民族
由此主旨引出研读的主问题:作者是怎样写出“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
题目是全文的“旗帜”和“窗口”,抓住题目,常能得其要旨,厘清主线,串起全文。
题目中能统领全题的那个关键字词,一般称为“题眼”。
“题眼”不仅提挈全题,而且往往能揭示课文要义。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就可以围绕“富饶”一词,引导学生提出探究的主问题:西沙群岛的“富饶”体现在哪儿
课文是怎样写出西沙群岛“富饶”这一特点的
三、批一批,在批中发挥自主性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很多教师这样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感悟。
”每每此时,学生们最多就是画出自己有点感触的句子。
至于感悟写什么,多数学生真的茫然。
究其原因是我们平日里从来没有教给学生圈点、勾画、做批注的方法。
为了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必须教给学生学会给课文批注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用词准确、写法巧妙、有所感悟、理解困难、思维困惑或求异创新等词语、句子甚至段落处进行文字式、符号式、纲要式或补充式的批注。
批注的形式要灵活,时间也要灵活,可以在课前自由批注、课中专题批注或课末扩展批注。
四、讲一讲,在讲中内化表达 小学语文教材的很多课文都是生动有趣的故事。
如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民间故事《西门豹》,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等,对于这些课文的教学,我们完全可以不进行内容分析,而放手让学生进行讲故事的实践活动。
学生为了讲好故事,要读熟故事、理解故事、内化故事。
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全身心地沉浸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为主人公的命运或兴奋、或悲伤、或激动、或同情,这时的学生思维是非常活跃的,情感会得到升华,语言会得到发展。
小学生喜爱故事,低中年级正是学生迷恋故事的黄金阶段,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一黄金时期,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童话等各种各样的故事,引导学生由“读童话”到“讲童话”,再到“写童话”“评童话”,在“读、讲、写、评”的活动中内化文本,习练表达。
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开展“主题演讲”实践活动,从而升华思维、提升认识。
五、演一演,在演中激扬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性强、情节曲折、人物对话较多的优美课文,可以通过“演一演”的实践活动来代替繁琐的内容分析。
当学生们为了演好自己喜欢的角色而主动进行读、思、议、评、演的实践活动时,主动性、创造性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情感、个性、思维就会在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激发和张扬。
六、辩一辩,在辩中发展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本的内容富含“矛盾”,特别值得思辨,是引导学生开展辩论的良好契机。
如《落花生》一文,在当今时代,到底是提倡做“花生式”的人还是做“苹果、桃子式”的人,就是一个很好的辩论话题。
当学生在深究观点、准备辩论时,能不深入研读文本吗
能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吗
当学生们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时,能不感受到“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的理念吗
七、说一说,在说中习得语言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说明文和写景状物的文章。
这些文章适合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和适当感悟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再通过“说一说”的实践活动来内化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
如在教学《颐和园》一文时,在引导学生感悟作家笔下颐和园的特点,知道写作顺序和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就可以引导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颐和园。
再如教学《太阳》一文,在引导学生感悟太阳的特点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后,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以《太阳的自述》或《揭密太阳》等为题向他人介绍太阳。
在学生准备当“小导游”和“介绍太阳”的过程中,他们既内化了文本,又习得了语言,也激活了思维,升华了情感。
八、背一背,在背中积累语言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时代,我们必须利用好这一时期引导学生学习与积累中华民族的优秀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注重品词析句,还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中感受语言的美,从而乐于积累优秀语言。
要增强学生积累语言的意识,在课内外阅读中养成自觉的习惯。
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背熟课本中要求会背的段落,更要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的要求进行有效指导,以免学生出现茫然的现象。
另外,对课标中要求学生必学的古诗文,可以“每周一诗”的方式去落实,可以利用每天的“课前一分钟”进行古诗的背诵。
试想,如果每学期以15首古诗的背诵量推进,那么在小学阶段的十二个学期中,学生就可背诵180首古诗,这样不但完成了《课标》要求,还超越了《课标》要求。
同样的方式,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每天一句――名言警句”的背诵。
可见只要教师善于思考、敢于探索,完成课标要求的小学生语文背诵任务并不困难。
九、写一写。
在写中提升实力 课标提出,每节语文课要有10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有指导性的写,可见写的重要性。
这里的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写字,二是写作。
在低年级的写字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观察、自主思考、自主评价中发现写字的规律和方法,更要培养学生写字的正确姿势,并使学生养成提笔即练字的良好习惯。
指导学生写正确、规范、整洁、美观的字,完成写字教学的阶段目标。
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写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习得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不能只靠每学期的八次单元习作,必须经过长期、多次、得法的写作实践才能实现。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读写结合,努力实现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从一篇篇文本中深切感受写法之法;还要寻找文本中适合“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对文本进行补白、续写、仿写、改写等练笔实践,发展学生的习作能力。
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我们应淡化单纯的写作技巧指导,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体验、情感和思维发展。
因此,要创新作文形式,以新颖、灵活的习作形式激活学生的习作兴趣,体验习作的快乐与成功。
【第1句】:体验型作文。
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式”作文的训练,如通过师生一起做游戏,让学生感受“掌声的魔力”,感悟“魔术的真谛”。
又如让学生写桔子,就引导学生观察桔子的外形、颜色、大小;摸摸桔皮、桔籽,尝尝桔肉、桔汁、桔皮的味道,学生经历自己多种感官体验后,写出的作文不但真实、生动,而且会富有个性化。
【第2句】:活动型作文。
教师根据季节的变化,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写出“我眼中的春夏秋冬”。
又如,组织学生参加“拔河比赛”、“趣味运动会”、“科技节”、“祭扫烈士墓”等活动,指导学生写下活动过程和自己的感受。
教师还要抓住各种节日,引导学生度过一个个既有意义又异彩纷呈的节日,积累写作素材。
如“愚人节”可写愚弄别人或被别人愚弄的趣事;“母亲节”可写孝敬母亲的事;“教师节”、“新年”可组织学生给老师、亲朋好友写贺卡等。
【第3句】:学科整合型作文。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进行学科整合素材的搜集,可通过每周一次的“精彩回眸”让学生把“有趣的科学实验”、“难忘的体育游戏”、“最得意的一幅画”、“最喜爱的一首歌”等亲历的鲜活素材及时积累,并融入习作之中。
【第4句】:想象型作文。
“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提出的新要求。
教师要解放思想,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如在以保护家乡环境为主题的班会课上,同学们讲述了耳闻目睹的破坏环境现象,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
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树木、垃圾桶、河水……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讲述各自的经历与愿望。
学生很快编出了童话故事《小杨树哭了》、《南河的倾诉》、《塑料袋流浪记》、《垃圾桶的对话》……生动、深刻地揭露并谴责了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表达了保护美好家园的愿望。
【第5句】:创造型作文。
创造型作文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适当地对文中人物进行心理描述,对文中情境进行想象,或者把书中内容改编为课本剧并进行表演。
如学了《富饶的西沙群岛》、《海底世界》后,让学生写《漫游海底世界》的习作;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写人物为主的课文后,要求学生想象课文中人物的形象、与人物对话,并向同伴说说自己的想法。
【第6句】:调研型作文。
调研型作文主要是指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社会调查,用研究的眼光来分析调查所得到的材料,进而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设计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建议方案。
它需要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各方面知识。
如学了《只有一个地球》后,及时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的环境现状,观察、分析家乡的水资源污染情况,查找污染源等调研活动,以真实的事例、具体的数据说明,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必须很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第7句】:模仿型作文。
小学生习作大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和桥梁。
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品读范文,模仿其写作的风格,学生往往能写出出人意外的佳作。
如读了《落花生》,就指导学生仿写《垂柳》,读了《苦柚》就指导学生仿写《西瓜》……久而久之,学生在模仿、借鉴中就学会了写作的窍门,拨动了情感思维的琴弦,奏出了习作的美妙乐章。
【第8句】:系列型作文:“我之最”作文系列:或者是《我最开心的一次笑》、《我最伤心的一次哭》、《我最精彩的一个梦》、《我最后悔的一件事》;或者是《我最喜欢的一种花》、《我最爱吃的一种菜》、《我最爱穿的一件衣服》、《我最珍惜的一本书》等。
有了自己的亲身感悟,学生就能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不愁没有内容可写。
实践出真知、实践炼能力,一切能力的提高必须靠实践。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它源于课堂又要超越课堂,结合教材又要超越教材。
我们要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黄平市旧州镇有那些好玩的地方
旧州古镇还保留了很多古代文化,天主教堂,文昌宫等等。
不远处还有浪洞温泉。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7782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