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土司导游词
唐崖土司城导游词是什么
遗址位于咸丰县尖山乡唐崖河畔,土司城始建于元至六年(公元1346年),明天启初年(公元1621年)进行扩建,辟3街18巷36院,内有帅府、官言堂、书院、存钱库、左右营房、跑马场,花园和万兽园等,共占地1500余亩。
在土司城内外还修建有大寺堂、桓候庙、玄武庙等寺院。
唐崖土司城遗址位于咸丰县尖山乡现改名(唐崖镇)唐崖河畔,土司城始建于元至六年(公元1346年),明天启初年(公元1621年)进行扩建,辟3街18巷36院,内有帅府、官言堂、书院、存钱库、左右营房、跑马场,花园和万兽园等,共占地1500余亩。
在土司城内外还修建有大寺堂、桓候庙、玄武庙等寺院。
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废唐崖司。
现在土司城遗城保存最为完整的石牌坊,是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修建的,正面刻着荆南雄镇,反面刻着楚蜀屏翰,两面镌有土王出巡、渔南耕读、云吞雨雾、哪咤闹海、槐荫送子等浮雕图案。
牌楼正面的唐崖河畔,存有石棺、石马各两尊,石人仪态庄重肃穆[1] 。
400余年雨蚀风化,木质建筑于20世纪70年代失去最后轮廓,但条石铺设的街苍、土石垒砌的城墙仍清晰可见。
唐崖司村,面临唐崖河,背靠玄武山,距县城30公里。
唐崖土司系著名“九溪十八峒”土司之一,咸丰县四大土司之最。
所辖范围方圆近二百里,城址内随处可见残缺砖瓦,以及残陶、瓷器碎片,文化层最厚处可达1米左右,现城址中还保存着土司时代的重要文物遗迹,如石牌坊、石人石马、土王坟以及城墙、街巷等。
1992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崖土司,覃姓,世代居宦,相沿一十八代,历位460余年。
元时建制,功授宣慰使司;明洪武四年(1371年)因过降为长官司,永乐二年升授安抚司,并颁授活龙、苍蒲二副司。
天启年间,覃鼎奉命征讨,战功卓著,蒙四川右布政使朱燮元提奏,授宣慰使职,朝廷赐皇令二道、牌坊一座,上书“荆南雄镇”、“楚蜀屏翰”八个大字,清康熙十八年又降为长官司,直至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为止。
唐崖土司城始建于元代初期,明朝达到鼎盛时期,拥有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建有衙署、宫言堂、大小衙门、存钱库、牢房、阅书院、靶场、箭道、左右营房、万兽园,等还有8大寺院36箍井。
现存的遗址东西长770米,南北宽750米,总面积5775平方米。
整体建筑分政治、宗教、军事、文化、经济、综合、娱乐和墓葬八大组成部分。
孔庙导游词
坤宁宫是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坤宁宫在交泰殿后面,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两次毁于火,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
清沿明制于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沈阳清宁宫再次重修。
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延烧此殿前檐,三年(1798年)重修。
乾清宫代表阳性,坤宁宫代表阴性,以表示阴阳结合,天地合壁之意。
坤宁宫坐北面南,面阔连廊9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
明代是皇后的寝宫。
清顺治十二年改建后,为萨满教祭神的主要场所。
仿盛京清宁宫,改原明间开门为东次间开门,原槅扇门改为双扇板门,其余各间的棂花槅扇窗均改为直棂吊搭式窗。
室内东侧两间隔出为暖阁,作为居住的寝室,门的西侧四间设南、北、西三面炕,作为祭神的场所。
与门相对后檐设锅灶,作杀牲煮肉之用。
由于是皇家所用,灶间设棂花扇门,浑金毗卢罩,装饰考究华丽。
坤宁宫细节:正堂 坤宁宫改建后,即成为清宫萨满祭祀的主要场所。
坤宁宫的东端二间是皇帝大婚时的洞房。
房内墙壁饰以红漆,顶棚高悬双喜宫灯。
洞房有东西二门,西门里和东门外的木影壁内外,都饰以金漆双喜大字,有出门见喜之意。
洞房西北角设龙凤喜床,床铺前挂的帐子和床铺上放的被子,都是江南精工织绣,上面各绣神态各异的一百个玩童,称作“百子帐”和“百子被”,五彩缤纷,鲜艳夺目。
皇帝大婚时要在这里住两天,之后再另住其他宫殿。
如果先结婚后当皇帝的,就不能享受这种待遇了。
所以清代只有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绪三个皇帝用过这个洞房。
康熙四年(1665年)玄烨大婚时,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宁宫行合卺礼。
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大婚,溥仪结婚也都是在坤宁宫举行。
雍正皇帝以后,皇帝移住养心殿,皇后也不再住坤宁宫,坤宁宫实际上已作为专供萨满教祭神的场所。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清代改作祭神场所 坤宁宫 清朝皇室每年都要举行大大小小的祭祀。
这也是皇帝皇后的重要职责之一。
在这些祭祀中,有一些是要皇后进行的,而且地点就在坤宁宫中。
满族是一个极其敬重神明的民族,因此祭祀、祭神对于满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另外,满族的居住设计有着不同于汉族的特色,根据满族传统风俗,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
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
由于满族人以西为上,故西墙供神或祖宗牌位。
西炕一般不住人,南北炕以南炕为大,长辈住南炕,晚辈住北炕。
由于以上的原因,在顺治十二年,清朝对坤宁宫进行了改建,除东西两头的两间通道外,按满族的习俗把坤宁宫西端四间改造为祭神的场所。
从东数第三间开门,并改成两扇对开的门。
进门对面设大锅三口,为祭神煮肉用。
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动。
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后都亲自祭神。
每逢大的庆典和元旦,皇后还要在这里举行庆贺礼。
每逢大的庆典和元旦,皇后还要在这里举行庆贺礼。
自此以后,坤宁宫就成了专门的祭祀场所,也是一个十分神圣的地方。
当然,它还有另外一个功用,就是皇帝大婚的新房。
清朝皇帝大婚时要在这里住两天,之后再另住其他宫殿。
当然,如果皇帝在即位之前就已经结婚的话,就不能享受这种待遇了。
因此说,清朝真正在坤宁宫里住过的皇后并不多,皇后们大多在东西六宫有自己的住所,比如说顺治孝惠皇后住在宁寿宫,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生前住在长春宫等等。
朱家溍 坤宁宫是明清两代皇后的中宫。
明代皇帝住在乾清宫,所以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时,崇祯的皇后(周皇后)就是在坤宁宫自杀的①。
到了清代,因为皇帝办公地点从外廷移进内廷的乾清官,寝宫西移养心殿,所以坤宁宫也就成为形式上的中宫了。
皇后可以住在东西六宫随便选择一处居住,只有在皇帝大婚时才在坤宁宫和皇帝住上两天②。
清朝的皇帝在即位以后才举行婚礼的,有顺治、康熙、同治、光绪四朝。
而根据《大清会典》能肯定皇后曾经在坤宁宫住过的,只有康熙、同治、光绪三朝。
此外,辛亥革命以后,溥仪举行婚礼时也曾在这里住过。
坤宁宫 除了婚礼之外,清代历朝的皇后在元旦、冬至和她的生日(叫作千秋),率领贵妃等去朝见太后和皇帝礼毕在坤宁宫休息,再到交泰殿升座,受妃嫔们的朝贺。
坤宁宫经常的用途是祭神。
每日朝夕祭、春秋大祭、求福祭、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等④,都在坤宁宫的明间举行。
坤宁宫虽然基本上是明代的建筑,但在清代有很大改动。
明代坤宁门在清代顺贞门的地方,今天的坤宁门在明代是一道围廊叫“游艺斋”,与御花园相接⑤。
至于清代坤宁宫的室内格局,则完全依照沈阳故宫里清宁宫的样子⑥,保存着一部分满民族的风俗习惯。
室内顺着山墙,有前后檐通连的大炕,窗纸糊在窗棂外面,在炕上祭神,在炕沿鼻柱上挂着弓矢,这些,和明代坤宁宫的室内装饰当然不会相同。
1959年,坤宁宫布置了原状陈列,这里把布置经过和陈列依据,作一简单的介绍。
坤宁宫共九间,除东西两间为过道之外,室内七间。
七间又可以分为三个单元,中间一个单元包括四间,是祭神、吃肉的地方;东面一个单元包括两间,即所谓坤宁宫东暖阁,是起坐的地方;西面一间是存贮佛亭的地方。
这次布置的经过,是先研究资料,如1925年3月15日清室善后委员会刊行的《故宫物品点查报告》、内务府广储司所存的坤宁宫陈设档、乾隆年间纂修的《满洲祭天祭神礼》,以及《大清会典事例》《内务府办事则例》等等清代官书和清室善后委员会时期拍摄的一部分现场照片,并向曾经在坤宁宫吃过肉的老先生进行了访问⑦。
结合这些资料,对坤宁宫以往的收藏物品进行了研究之后,才进行布置。
东暖阁的陈列 东暖阁最主要的用途是帝后合卺。
清代皇帝婚礼,极尽铺张浪费之能事,内务府对于婚礼所置办的物品,其费用往往几十倍于市价⑧。
室内的铺陈,最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布置清代皇帝婚礼期间的原状时,首先对东暖阁的室内环境和固定的装置进行研究。
东暖阁为敞两间,前檐通连大炕一座,后檐落地罩木炕每间一座,落地罩上面仙楼二间。
据康熙四年礼部奏折,内有“……今奉太皇太后懿旨,中间合卺与神幔甚近,首间次间虽然间隔尚是中宫之正间内北炕吉”,显然,中间即指正中有“坤宁宫”匾额的一间,首间即指有煮肉锅灶的一间,次间的北炕,是指东暖阁靠西边的落地罩炕而言。
又查会典载同治、光绪大婚一切具照康熙四年成案办理,可见从康熙时起这一个北炕就是这个用途。
从清室善后委员会《故宫点查报告》第二册(坤宁宫部分)上面可以看出,在这个炕的范围内有“紫檀雕龙凤炕几二张,紫檀雕龙凤双喜字桌灯二对,红呢炕罩一件,黄氆氇炕垫一件”等物品。
双喜字桌灯应该是婚礼时用的,龙凤炕几应该是平时和婚礼时都有的陈设,至于黄氆氇炕垫则仅仅是平时的铺陈(这件炕垫早已不存在)。
根据清代宫廷陈设的惯例,每一处所的陈设品,有些是长期的,有些是逢年过节才安设的,包括一些缂绣织锦的炕垫座褥等等杯内,它们有的存贮在本宫,有的收贮在广储司所属的各专库内,至于不常用的地方,陈设物品根本不齐全。
《故宫点查报告》虽然是很好的参考资料,但也不能受它的局限,例如坤宁宫所有原存的物品中,根本没有适合这个北炕的炕褥,我们在库房中找出了与这个北炕尺寸正合的大红缎绣龙凤双喜字大炕褥一件,褥里有布条写着“东暖阁北大炕”字样,从质料图案风格等方面可以断定这件炕褥是清代晚期的制品,是为同治或光绪婚礼所特制的。
同时选择了与此同一风格的大红缎绣百子图大座褥两件,正适合前檐大炕在炕桌两边的尺寸。
这三件褥子,可以表现婚礼当时的举行情形。
坤宁宫风光(2)(15张) 自道光十五年至宣统二年,共有七册时期不同的坤宁宫东暖阁陈设档,可以看出东暖阁的陈设,前后大致没有多大变化,只是在举行婚礼时加上一整份大红绣龙凤双喜百子等图案的座褥炕垫帐幔地衣及喜字灯笼等物品。
陈设档上所载的物品和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报告上的登录,大部分是相符的。
例如前檐大炕东西墙上蒋廷锡和顾铨的画、案上的白玉盘、珐琅炉瓶盒(底有乾隆年制坤宁宫第一份十字款)、紫檀木嵌玉如意(柄上乾隆隶书嵌金丝坤宁宫铭)、案下的潮州扇、玻璃四方容镜、雕漆痰盒、竹帚以及墙上挂的钥匙口袋,自道光至宣统,一直是这些摆设,它们都是乾隆年间制品,结合墙上乾隆的题诗,这个陈设形式可以上溯到乾隆时代,不过我们所能找到的档案依据,最早只能及于道光而已。
在点查报告上虽然这些物品不是像陈设档上那样集中而又有次序,但物品都还存在,这些陈列品都曾经对照过几种史料,彼此都没有矛盾。
有时,材料之间也不尽一致,例如关于北墙的东一个炕,《故宫点查报告》和七册陈设档上的记载都不同,前者说是双座,后者说是“紫垣内正宝座”,但是我们认为原状陈列应当按照长时期陈设档上设正座的形式,所以虽然《故宫点查报告》上记载得很确切,还有溥仪占居宫内时拍摄的照片为证,可是为了符合比较长久的陈设情况,就仍设正座,并且在北墙上恢复了坤宁宫铭的挂屏和几部书以及陈设(根据历年陈设档,这里有《盛京舆图》《经史讲义》《敬胜斋法帖》等书帖和陈设。
这显然是为皇帝准备的)。
又有一部分物品是陈设档所未载,而点查报告上所记载的物品和它的部位,都合乎历中情况的,例如炕沿鼻柱的大铜钉上挂着一份弓箭撤袋,虽则不是为了实用,但和坤宁宫的很多从生活实用品变成的象征性陈设品是协调统一的,因而还是摆上去。
明间的陈列 明间的原状陈列,可以有两个方向:一为表现白天无所活动的状况,一即表现各种祭神礼节中之一种,现在陈列的属于后一种。
在各种祭神礼中从所掌握的物品来考虑以表现每日朝夕祭为宜,但朝夕二祭不能同时进行,所以只表现朝祭。
而夕祭神位平时就在北炕上,陈设的物品也可以同时存在⑨。
朝祭的布置:故宫博物院从前有一个时期所陈列的坤宁宫祭神状况有个总的缺点,就是既非白天的状况,又不是祭时的状况,现在的布置是根据乾隆十二年《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卷二坤宁宫常祭仪注、坤宁宫常祭祝辞、卷五祭神祭天器用数目、卷六祭神祭天器用形式图的记载,对原藏坤宁宫的物品和原祭神库物品加以研究核对,有些物品已残缺不堪无法修复,例如“镶红片金黄云缎神幔”和“背灯青绸幕”已经腐朽污损,则保存原件,用复制品陈列。
还有一些陈设,如:省猪(既杀猪)包锡红漆大桌,按制度应为两件(因为每次同时杀两只猪),但藏品只发现一张,原因是辛亥革命以后,每次改用一只猪⑩,所以多年来只剩下一张包锡红漆大桌了。
朝祭神位所供的,据《满洲祭礼》载,为释迦牟尼(在髹金小亭内)、菩萨像、关帝像(画像轴挂神幔上),现在仅存关帝像一轴。
据《满洲祭礼》载,“礼毕司香太监撤菩萨像,位关帝像于正中”,这时才开始杀猪。
现在陈列的状况是炕前有两高桌,摆着盛猪的银里木槽盆,从供品前后次序说明猪肉摆上来之后,菩萨像当然是已经撤收了,所以现在朝祭神位的陈列中,只在神幔正中挂关帝像,和炕前的银里木槽是一致的。
夕祭所供的神根据《满洲祭礼》卷二夕祭仪的记载:“穆里罕神,自西按序供奉架上,画像神安奉于神幔正中,设蒙古神于左,皆于北炕南向。
”从卷六“器皿形式图”供奉古神连靠黑漆座的图式和各种文件上都记载着蒙古神列于最末,可以断定原存北炕的连靠黑漆座上的两个绸制偶像就是蒙古神。
《清史稿》礼志第四解释坤宁宫夕祭祝辞中“喀屯诺延为蒙古神”,所以这两件偶像现在就定名为喀屯诺延。
在供夕祭神位绘花黑漆抽屉桌中原有画像一轴,当即是画像神。
内容为七个盛装女子端坐椅上,上有飞鹊二只,下有清代服装的供养人二人。
夕祭祝辞中有“纳丹岱珲”,《清史稿》礼志和《国朝宫史》解释纳丹岱珲为七星之祀,这个画像神是七个女子,可能就是纳丹岱珲。
至于穆里罕神,估计原来可能是牌位而不是画像,在藏品中尚未发现此项物品。
煮肉蒸糕锅灶部分的布置:这一部分在正间之东的首间(即对着门的一间)向南的隔扇内。
灶上有大锅三个,两只猪各占一锅,另一锅蒸切糕。
灶的北窗棂上挂着煮猪用的铁钩、铁勺、铁铲,窗台上放着照明用的铁板灯、木板蜡台。
东墙上设着“东厨司命灶君之位”的木牌。
隔扇外靠东墙设着“盛净水瓷缸”二件,放在红漆缸架上,两缸架之间放着一块圆形石头,叫作“打糕石”。
据《满洲祭礼》卷五解释,打糕是“以稷米蒸饭,置于石,用木榔头打烂”,是粘糕一类的食物。
关于宝座的布置,《啸亭杂录》载:“大内于元旦次日及仲春秋朔,行大祭神于坤宁宫。
钦派内外藩王、贝勒、辅臣、六部正卿吃祭神肉。
上(指皇帝)面北坐……”《啸亭杂录》的作者是乾嘉时代的人,可以知道在那个时代以前,皇帝坐在南窗大床,而朝北。
又据《曝直纪略》:“每年坤宁宫吃肉三次,枢臣皆与(按:指的是大祭,这和每日常祭只有少数侍卫参加吃肉的情况不同)。
两宫祭神毕,太后坐北床,皇上坐南床,如太后不御坐则皇上坐北床。
”从这个材料知道到了同、光年间,除了南床上安设座褥靠背隐枕一份宝座以外,在北床上又增设一份。
这次陈列是按这种形式来布置的,坐北面南的一份最初曾经设在正间,后来经过文史馆衡亮先生提供照片核对后才改陈在西一间。
还有南北两份宝座各安设铜座牛角灯两个于座褥左右,也是参考照片布置的。
总言之,坤宁宫原状陈列所表现的时间是包括清朝整个朝代的。
在东暖阁内具体地表现同治、光绪婚礼期间内的状况,但并不排斥乾嘉以来遗留下来的陈设品。
在明间内具体地表现举行朝祭的状况,这是坤宁宫从有祭神活动以来的原状,同时也不排斥同治以后南北对面设两份座位的状况。
我们从一切能够找到的可靠史料中选择适当的内容,把原地点历史上积累下的室内陈设面貌,重新复原了。
这次布置故宫中路的原状陈列自太和殿至坤宁宫都是在这种情形下进行的,这种陈列的方法,是否正确,希望得到各方面的指正。
① 见《明季北略》。
② 见《翁文恭公日记》。
③ 见《国朝宫史》。
④ 见《大清会典事例》。
⑤ 见《垣宸识论略》。
⑥ 见乾隆《御制诗集》坤宁宫铭。
⑦ 我们曾经特请文史馆的衡亮先生到院参加意见。
衡先生曾经当过清朝的御前侍卫和都统等职,当年他每隔几天在月华门值宿。
他说:“每逢值宿的日子到五更天的时候,就听见乾清门有太监喊‘请大人们吃肉’,当时的习惯语是‘叫肉’。
所有乾清门的侍卫进来到坤宁宫门口领肉。
那时候我是伊立答(满语即站班的头目),还有几个御前的和卓钦(即侍卫中管理蒙文翻译事)、太医院值班的,共六人。
进门来,从南窗下每人拿一块毯垫(白心红边),地当中有一灯架子(现在尚在坤宁宫),在灯前放下垫子,向西一叩首,坐下。
有太监给拿出一盘整方的肉,另有一人给盘内撒一把细盐,用手来撕吃,吃完把盘子一举,就有太监接过去,倘愿意再要也可以。
”这是他谈每日吃肉的情况。
⑧ 据衡亮先生谈:同治大婚时,内务府堂郎中文索曾经把价值不过数千两的紫檀龙柜,开价十万两。
⑨ 有些器物是举行祭祀时才陈设出来,平时则撤收,有些器物则是固定的。
⑩ 据衡亮先生口述。
编辑本段相关故事 在明代,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
面阔九间,原来是正面中间开门,有东西暖阁。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 坤宁宫 时,崇祯皇帝的皇后周氏就是在坤宁宫自缢身亡的。
清代重建时,除东西两头的两间通道外,按照满族的习俗,将正门开在偏东的一间,改菱花格窗为直条格窗,殿内西部改为三面环形的大炕,使此殿的内外装修都不同于其他宫殿。
坤宁宫西端四间改造为祭神的场所。
从东数第三间开门,并改成两扇对开的门。
进门对面设大锅三口,为祭神煮肉用。
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动。
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后都亲自祭神,所祭的神像包括释迦牟尼、关云长、蒙古神等画像15—16个。
每逢大的庆典和元旦,皇后还要在这里举行庆贺礼。
清代,坤宁宫的东端二间是皇帝大婚时的洞房。
房内墙壁饰以红漆,顶棚高悬双喜宫灯。
洞房有东西二门,西门里和东门外的木影壁内外,都饰以金漆双喜大字,有出门见喜之意。
洞房西北角设龙凤喜床,床铺前挂的帐子和床铺上放的被子,都是江南精工织绣,上面各绣神态各异的一百个玩童,称作“百子帐”和“百子被”,五彩缤纷,鲜艳夺目。
皇帝大婚时要在这里住两天,之后再另住其他宫殿。
如果先结婚后当皇帝的,就不能享受这种待遇了。
所以清代只有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绪三个皇帝用过这个洞房。
皇帝大婚极为豪华,挥霍十分惊人。
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治皇帝载淳大婚,共耗费白银一千一百万两;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皇帝载湉大婚,在国家极为贫困的条件下,仍然耗费白银五百五十万两。
现在洞房内的装修和陈设,是光绪皇帝大婚时布置的原状
导游词200字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王导,今天就由我来给大家讲解颐和园的风景名胜。
请大家随着我走。
现在,我手指的这个是著名的长廊。
这个长廊可不一般。
它全长700多米,分成273间。
大家可以看到,每间的横槛上都有许多五彩图画,画得各式各样,有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难怪被称为“世界第一廊”。
大家往前看,这就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
这片湖静得像一面镜子。
游船经常从这里经过,大家可以听到船上游人们的欢歌笑语。
在昆明湖的上面,就是闻名遐迩的万寿山。
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颐和园的全部风景。
站在这里看,整个颐和园真可谓是无比壮观。
郁郁葱葱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这就是古香古色的佛香阁。
大家快随我看看这美丽的石桥吧
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
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姿态不一的活灵活现的小狮子。
这座在历史上为帝王建造的古典园林,现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参观热点之一,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
1986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大家听了我的介绍,也心动了吧
那就亲自到颐和园看看吧
鸣凤山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大家到八达岭景区观光旅游。
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参观,我很高兴,望各能在八达岭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长城是世界闻名的奇迹之一,它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国北方的辽阔的土地上。
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法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
游客们,我们已经来到了著名的八达岭长城,您向远处看,可以发现这里的长城分为南、北两峰,蜿蜒于山脊之上,龙腾虎跃、气象万千,景色十分壮观。
往下面看是有两个门洞和U字形的城墙缎怕谳瓮城。
在瓮城墙上内外两面都有垛口墙,四面拒敌。
倘若敌人攻破关门涌入城内,将受到四面守城将围歼,敌人如落瓮中。
瓮城是长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一般都建在地形险要的交通要道上。
八达岭的瓮城也不例外。
建在山脊上,受地形限制,依山就势,东低西高,东窄西宽,仅有5000平方米。
瓮城内无井,水源缺乏,平常驻兵不多,守城部队驻在西北三里的岔道城。
瓮城中原有一座“察院公馆”,是供皇帝路过驻跸或官员停留住宿的。
瓮城两门之间相距
【第63句】:9米,西门楣题额“北门锁钥”,它的用意我在前面已经讲过。
城门洞上,古进安装有巨大的双扇木门,门内安装有木顶柱和锁闩。
平时,大门敞开,行人商旅自由出入;战时城门紧闭,严实坚固;一旦发出反击号令,城门洞又是千军万马发起冲锋的出口。
瓮城的东门楣题额为“居庸外填”,修建于明嘉靖十八年。
在“居庸外镇”关城的城台上,原来嵌有一块石碑,为明朝万历年间刻制。
从碑文可以看一带长城,先后经80多年时间才完成。
这碑中还记录着修筑长城的时间、长度、主持官和管工头、烧头、窑匠头、泥瓦匠头和名字,以明确责任。
站在城上向下看,我们中以看到来往不断的车辆和从门洞穿过的游人。
这里不仅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关口,而且也是交通要道。
从这里南通昌平、北京,北去延庆,西北往宣化、张家口,“路从此分,四通八达”。
八达岭也因此得名。
我们往右下方看,在登城口的南侧陈列着一门大炮,名为“这时威大将军”。
这门炮炮身长
【第2句】:85米,口径105毫米,由于中炮身上铸有“敕赐神威大将”而得名。
字最大的射程是500多米,可见当时的军工业是比较发达的。
北8楼是八达岭长城海拔最高的楼,高达8
【第88句】:9米,建筑也很有特色。
原来还可登上敌楼观山望 景,但目前为了保护文物封了楼门。
从关城城台到南峰的最高处南4楼,城墙长6
【第85句】:8米,高度上升1
【第42句】:4米,特别是南3楼至南4楼之间,山脊狭窄,山势陡峭,长城逶迤400多米。
城顶最险处,坡度约为70度,几乎是直上直下。
南1楼和南2楼,都没有修复二层,从南3楼遗存的柱础看,原来也有铺房。
南峰长城以南4楼地势最高,海拔80
【第3句】:6米。
登楼眺望,长城自西南向东北蜿蜓于山脊之上,宛如苍龙,宏伟壮观。
使人不由得想起我国著名的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登临八达岭长城时咏的诗;千峰叠翠拥居庸,山北山南处处峰。
锁钥北门天设险,半哉峻岭走长龙。
从南4楼到南7楼,高度逐渐下降。
南5楼与南6楼之间在长城的内侧距城墙30米的山脊上,耸立着一座白色的小亭,这就是1987年6月落成的“贵州省修复长城纪念碑亭”。
南6楼是一座铺房,铺房建在上层的顶上,面阔三间,硬山顶,红柱子,灰色瓦,小巧玲珑。
这大概是当年“千总”的指挥所。
结尾: 今天的长城,早已失去军事价值,而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中外游客,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长城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全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以更优质的旅游服务、更优美的旅游环境迎接着大家的到来
世界遗产导游词二百字
殷墟博物苑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正在安阳殷墟的大门处.我们先来看进苑的这所大门,这座们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专家杨鸿勋专门设计的,它是仿甲骨文中门字而建,它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堪称是华夏门的鼻祖,门框上浮雕着凤,虎,饕餮,蝉等花纹,门额苑名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整个苑门庄严大方,朱墨雕彩,古风古韵,古香古色,门两侧墙上浮雕殷代龙形玉块,是根据妇好墓中出土的龙形玉块放大而成,是中华民族早期龙的形象之一。
朋友们,欣赏完这扇大门,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感受三千多年前的上古文化吧
当世界上多数民族还停留在石器时代的时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这也是殷墟闻名于世界的第二个原因。
朋友们,您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
司母戊鼎是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
【第1句】:33米,长
【第1句】:10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我们的国宝。
如此大的重器浇铸起来特别困难,据估计制造这样的重器,需要明确的分工与协作,从炼铜到浇铸,从制模到拆苑需要130多人同时施工,青铜器中,铜、锡、铅的含量比例与现在所铸青铜器中铜、锡、铅的含量比例基本相同,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冶炼技术是何等的高超。
鼎最开始的作用只是用来煮肉用的锅,到了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权利的象征。
提到殷墟闻名于世的第三个因素,无疑就是商朝的都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在商都宫殿遗址上复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脏,是商王议事朝拜的场所,这个建筑是‘‘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的建筑方式,也就是茅屋盖顶,夯土台阶,四面斜坡,重重屋檐,整个大殿宏伟庄严。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来到了中国最早的档案馆——甲骨窖穴展厅,1936年这里出土了一批甲骨,编号为YH127,它是殷墟考古至今出土甲骨最多的一个坑,共17096片,大部分是龟甲组成的,上面记载的是商人占卜的结果,以及商朝的天象历法、商业、军事、政治等各方面的内容,这个甲骨坑被专家们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和档案库。
在甲骨碑林认过字,观看过车马坑后,我们来到了中国最早的女将军——妇好的墓前,首先映入眼帘的这尊雕像,是华夏最早的巾帼英雄----妇好,它高
【第3句】:5米,是汉白玉雕塑而成生动的再现了妇好生前的英姿和风采。
那么妇好是何许人也?原来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能文能武,能征善战,深受武丁宠爱,多次参与国家大事,为武丁的社稷江山立下汗马功劳。
据甲骨文记载,她多次率兵打仗,还能主持重大宫廷祭祀,在王室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连年征战妇好终因积劳成疾,先于武丁而死武丁非常悲痛,破例将她葬于宫殿区内,并在墓坑上精筑以示纪念。
大家可以顺梯而下,到复原后的墓坑参观。
各位游客,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讲解就先到这里,下面留给大家半个小时的时间自由参观,继续领略殷墟的博大与震撼。
玉华山的导游词怎么写
又名“丰城市玉华山 ”,位于江西省丰城市、樟树市、和新干县交界处 。
又名“著棋峰”,俗叫“紫脑顶”,号称“紫玄洞天”,主峰海拔11
【第69句】:1米,与丰城升华山对峙而独冠群山,飘然在九霄云间,巍峨壮观”。
山势从东向西倾延,面积8平方公里。
周围有升华山、昭明山、千岁丘等12座海拔千米山峰拱卫玉屏环矗,奇峰竞秀,以势相争高,远眺似九叠芙蓉,直峭云天。
主要景观 山间有十八间石洞、仙水池、高山湖、龙涵瀑布群、赣一泉洞水、落雨红豆杉树等自然景观。
奇峰异石千姿百态,有千奇百怪、惟妙惟肖的月亮石、官印石、三生石、鳌头石、石瀑、芙蓉石、鸳鸯床等,堪称“奇石博物馆”。
今天,巍巍玉华山盛开灿烂花,展现娇娆姿容,迎接四海宾客前来观游,山麓翠林修竹,百花争艳,天高空淡,云海绕飞,给人以乐此不疲的享受。
矿源产物 玉华山景区地下深层岩矿有机质丰富,硒含量适中,非常适宜人体吸收,堪称中国最佳的富硒天然矿泉水源地。
“富硒天然矿泉水”是目前唯一一款同时富含硒、锌、锶的矿泉水,每一滴都取自天然,能均衡补充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为生命提供源源不断的健康活力。
2012年,德国巴伐利亚微生物研究所著名科学家Bucker Schroede教授曾考察玉华山。
对玉华山天然富硒矿泉水水质各项指标赞不绝口,含硒量恰好处在0.028~0.036毫克\\\/升的稳定范围内。
多伦县导游词
位于的南端阴山北麓东端。
东经115°30′-116°55′,北纬41°45′-42°39′。
西与相接,北与接壤,南与、丰宁县、毗邻。
总面积3863。
2011年被和政府批准建设中心城市。
县人民政府驻。
2008年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荣誉称号,2010年获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荣誉称号。
多伦县地处内蒙古高原的南缘,阴山山脉的北坡,东部与大兴安岭向西南延伸之余脉衔接。
总的地形是四周高,中间低。
南部高,北部低。
由西南向北东逐渐低缓,为一宽缓的半环形盆地。
盆地中部的低洼地带高程约为1200米左右,全县制高点西干沟乡大石砬水泉沟东山,高程17
【第99句】:9米,最低点在滦河出境处小菜园附近,高程1148米,相对高差6
【第51句】:9米。
文游台导游词
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原为(即泰山庙),因过高邮与本地乡贤秦观()、孙觉、王巩会集于此,饮酒论文而得名。
西侧为明代建造的专为纪念秦观、、孙觉、王巩的古四贤祠,祠后是幽静典雅的秦观读书台,再往西为“映翠园”“重光亭”等。
前为盍簪堂,四壁嵌有,乃清代年间高邮知州师兆龙集、、米元章、、、董其昌等名家书法,由著名金石家钱泳勒刻而成,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文游台古迹是古秦邮八景之一,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文游台在抗日战争期间曾经是日军指挥部。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82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