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石导游词800字
小兴安岭的导游词150字
小兴安岭
【地理位置】小兴安岭位于中国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北纬46°28′至49°21′,东经127°42′至130°14′。
北部以黑龙江中心航线为界,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边境线长2
【第49句】:5公里,是中国东北边疆的重要门户。
林业施业区划面积386万公顷。
p
【地形地貌】小兴安岭属低山丘陵,地理特征是“八山半水半草一分田”。
北部多台地、宽谷;中部低山丘陵,山势和缓;南部属低山,山势较陡。
最高峰为平顶山,海拔1,429米。
西部铁力市位于松嫩平原,地势呈波状。
【水文气象】小兴安岭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
四季分明,冬季严寒、干燥而漫长;夏季温热而暂短。
年平均气温-1℃至1℃,最冷为1月份,-20℃至-25℃,最热为7月份,气温20℃至21℃,极端最高气温为35℃。
全年≥10℃活动积温1,800℃至2,400℃,无霜期90天至120天。
年平均日照数2,355小时至2,400小时。
年降雨量550毫米至670毫米,降雨集中在夏季。
干湿指数
【第1句】:13至0.92,属湿润地区。
【林木资源】林区森林茂密,树种较多。
有林地面积280万公顷,森林覆被率为
【第72句】:6%,活立木总蓄积
【第2句】:4亿立方米。
森林类型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
主要树种有红松、云杉、冷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杨、椴、桦、榆等,藤条灌木遍布整个施业区。
1998年木材生产总量为2
【第14句】:5万立方米,同时,&127;每年还有100多万立方米的采伐、造材、加工剩余物,&127;可为木材综合利用提供充足的原料保证。
【动植物资源】小兴安岭的森林、沟壑中,栖息着东北虎、马鹿、驼鹿、黑熊、野猪、猞猁、野兔、松鼠、黄鼬等兽类50余种,鸟类有榛鸡、雷鸟、中华秋沙鸭、金雕、啄木鸟、猫头鹰、杜鹃等220多种。
山林内有野生药材320多种,其中鹿茸、熊胆、麝香、林蛙油、人参、刺五加、五味子、三颗针、p党参、黄芪、兴安杜鹃等十分名贵。
小兴安岭还是山野果、山野菜的丰产区。
有松籽、平榛、山核桃、山梨、山葡萄、猕猴桃、都柿、蓝靛果、草莓等p山野果30多种;有蘑菇、木耳、p猴头菌、刺嫩芽、金针菜、猴腿、蕨菜等已被采集利用的山野菜资源20多种,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在黑龙江水域,生长的鱼类有70多种,比较著名的有鲑鱼(俗称大马哈鱼)、鲟鱼(俗称七粒附子)、鳇鱼、鲤鱼、鲫花、鳌花、鳊花(俗称“三花”)、哲罗、法罗、雅罗、胡罗、同罗(俗称“五罗”)等。
【矿产资源】据初步勘探,有金、银、铁、铅、锌、铝、锡等金属矿藏20多种,&127;已探明的金属矿床、矿点达100多处,其中黄金储量居黑龙江省首位。
&127;非金属矿产资源分布更为广泛。
有石灰石、大理石、玛瑙石、遂石、紫砂陶土、泥炭、珍珠岩、水晶石、褐煤等25种,矿点140多处。
【旅游资源】巍巍的小兴安岭绵延起伏,逶迤千里;美丽的汤旺河碧波荡漾,流光溢彩;茂密的大森林郁郁葱葱,层峦叠翠。
这里,冬长夏短,日温差大,气候变化悬殊。
林区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造就了各有特色的四时景观:春天的雪中花、夏季的清凉地、秋日的五花山色、隆冬洁白的世界。
依此可开展春游、夏漂、秋赏山色、冬嬉雪的四季养生旅游。
这里不仅四季带给你不同的景象,就是每一天、每一时都是气象万千,令人心潮起伏:晨观拱北云海、夕望卧虎日暮、晴日朗空万里、雨中山色空蒙。
雨后天晴,整个大山都淹在滚滚雾海之中,露出的山顶象巨大的鲸鱼背,象海中仙岛,又象雪域神山,显示着大自然强悍不可抗拒的伟力。
作文写景800字
呼伦贝尔大草原词 女士们、先生们,你
欢迎伦贝尔观光游览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这个美丽的草原为什么叫呼伦贝尔草原。
这里(呼伦贝尔)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在很久的时候,草原上有一对情侣,姑娘叫呼伦,小伙叫贝尔,一天妖魔莽古斯抢走了呼伦姑娘,吸干了草原上的水,使牧草枯黄,牲畜倒毙。
为了救草原,救呼伦,贝尔日以继夜,长途跋涉寻找妖魔。
由于劳累,使他昏倒在地。
幻觉中,他看到了呼伦被妖术变成了一朵阿日楞花在风沙中受煎熬。
贝尔醒后,用水浇灌,呼伦恢复了人身,妖魔不罢休,重新抢回了呼伦。
为了救草原,呼伦设计智取了妖魔头上的神珠吞下,变成了湖水,同时,贝尔也杀死了众小妖。
贝尔在湖边找不到呼伦,悲痛欲绝,纵身跃入湖中。
顿时,山崩地裂,草原上形成了两个湖泊,呼伦湖和贝尔湖,乌尔逊河把两湖紧紧地联在一起。
草原上的人们为了永远怀念他(她)们,就把这版草原取名为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面积为2
【第50句】:557平方公里,现有266万人口,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民族,其中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汉满、俄罗斯等36个民族组成。
呼伦贝尔草原由于未受到污染,被人称之为“绿色净土”。
(进入草原时) 现在,我们已来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
你我远离了城市,远离了闹市,走进了草原,你看,草原犹如碧绿的地毯,绿茵茵、软绵绵。
往远看,草原上盛开着无数种野花,星星点点的蒙古包上升起缕缕炊烟。
微风吹来,牧草飘动,马群、牛群、羊群飘来飘去,处处可见“风吹草低见年羊”的优美景象。
(来到蒙古包) 这就是刚才我们在车上所看到的蒙古包。
瞧,主人已出来迎接我们了,当然了,这可不是安排好的接待程序。
在进蒙古包前,素以热情好客著称的蒙古牧民在听到有人来的脚步声时,他们总是走出包外热情迎接你。
迎客时,他们将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施礼,随着“赛、赛白努”(好
您好
)的问候,客人被请入包内,男坐左,女坐右,主人坐中间,只要你一落座主人就会端上奶茶和各种奶制品请大家品尝,过一会儿,又会端上奶茶和各种奶制品请大家品尝,过一会儿,又会端上 “手扒肉”,同时,还会向您献上“哈达”,敬上美酒。
美酒和歌声在一起,就像蓝天和白支、绿草和鲜花在一起。
在民间有无歌不成酒宴之说。
草原牧人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会唱,在敬酒中,代替美味佳肴的就是草原民歌和悠扬动听的马头琴广袤辽阔草原上的蒙古民族不仅能歌而且善舞。
在这里,你不仅能看到传统的民族舞蹈。
在这里,你不仅能看到传统的民族舞蹈,还会看到节奏欢快,舞步刚劲在现代民族舞蹈。
现在我们就进蒙古包,当一回蒙古族牧民的客人。
(走出蒙古包) 在蓝天白去之下,你看到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奔腾的骏马和有着娴熟骑马和有着娴熟骑马技能的牧民手持马杆、挥动马鞭,策马驰骋的英姿。
想体验一下吗
胆大的不妨骑上蒙古马跑上几圈,要不骑上骆驼走一走,逛一逛,如果哪位不敢骑马或骆驼的话,没关系,坐一坐草原的“勒勒车”,也可找到游牧生活的乐趣。
(介绍蒙古族人的身体状况) 到草原亲眼看看,蒙古族姑娘哪一个不是风姿绰约、挺拔健美
小伙子哪一个不是盘腱突露、充满谊气与力度
据说这与蒙古族追逐奔跑和马上运动的生活习惯有关,同时对长期以来养育了解空虚民族的奶茶和奶食品所起的壮盘健骨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介绍蒙古族饮食习惯) 先说奶茶:主人把砖茶捣成碎末,加水煎熬,待茶水郑着茶末哗哗响起时,倒进鲜牛奶,喝着这样的奶茶,从风雪严寒归来的牧人顿时暖和了身子。
一碗奶茶、一把炒米,或几块奶豆腐、几块羊肉,就算一顿美餐了,牧民的奶食品有奶干、奶皮子、奶豆腐、奶酒、奶酷和白油、黄油等。
正餐可以肉食与面食调剂。
来到草原,不吃手扒肉,那才叫人遗憾呢
手扒肉是把洗净的全羊切成几大块放在清水里煮,开上两滚,离火起锅,持蒙古刀,边割边吃。
蒙古人认为肉的外表刚变白,肉里透着微红的血丝,这才是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肉的营养。
(介绍蒙古族服饰) 草原上,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穿蒙古袍的蒙古人。
蒙古袍是古代牧民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
穿袍要配上腰带和头饰。
袍子领高袖长,为的是保护脖子手腕不被蚊虫叮咬;袍身松弛宽展,既能马上运动自如,又可裹住膝盖腿腕不受风寒。
而今,草原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各位服装已进入草原,但是,袍服毕竟是蒙古族的文化遗产,在蒙古人眼里,蒙古袍已成了民族意识和民族观念的象征。
(介绍蒙古包) 来到草原,亲眼见到了蒙古包,可是,你知道蒙古包流传的历史和它的构造吗
根据《史记。
匈奴列传》记载,早在唐尧、虞舜时,匈奴人的先祖就居住在“北地”,穿皮革、披毡裘、住穹庐,人人都知道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中的“穹庐”就是淬至今的蒙古族毡帐——蒙古包。
从那时算来,蒙古包的历史少说也有4000多年了,蒙古包——一个伟大民族浓缩的历史。
说说蒙古包的构造:牧民用石块垒起圆形房基,把木杆和皮毛绳穿成的“哈纳”(墙壁架)立在房基上,上面成斜坡状,并搭上“乌尼”(椽子)片。
而后在“哈纳”和“乌尼”片的外面包上毛毡或兽皮,一座呈圆形尖顶的蒙古包就落成了,呈圆形蒙古包对大风雪阻力小,下雨时包顶不存水,门小且连着地,雪不易堆积,网状墙便于搬迁时折叠,适合游牧生活,这也许就是蒙古包的结构几千年不加改变的原因吧。
如果说蒙古包是蒙古人的家的话,那么草原特有的“勒勒车”就是蒙古人一个移动的“家”。
勒勒车“吱呀呀,吱呀呀”碾过的辙印究竟有多长
年代有多远
现已无法考证。
勒勒车是以桦木为造车原料。
车瓦、幅条、轮心、车轴、车辕、车架全用桦木做成,质地坚硬,着水受潮不易变形。
勒勒车车轮又高又大,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草原上的勒勒车常常要碾过茂密的草丛、浓厚的积雪、河边湖滨的沼泽地带,由于车轮高大,能避免陷车,畅通无阴。
牧人倒扬(搬家),前边载人,后边拉货。
勒勒车是草原牧人必备的家当和亲密的伙伴。
(介绍蒙古族节庆) 草原上的节日有许多,但最有名的还算草原盛会——那达慕。
“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游艺、玩的意思。
一般活动包括赛马、摔跤、射箭和民族文艺表演等。
那达慕历史悠久,早在700年前就闻名于世。
现在的那达慕一般都在
【第6句】:7月间举行。
这时正是草原牧草茂盛、年头肥壮的丰收季节。
牧民需要出售牲畜和畜产品、购买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草原辽阔,牧民游牧,聚集一起,机会不多,所以,那达慕大会自然也就成了物资交流的大会。
说到那达慕,不能不说“祭敖包”。
“敖包”,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堆子”,它是由人工堆积起来的石堆或土堆,一般建在山顶或丘陵之上,茫茫草原,辽阔无边,方向和道路难以确认于是人们就想到了这个办法,垒石成堆,当做标志。
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它逐步演变成了祭祀山神和路神的地方。
祭敖包是蒙古族人最为隆重的祭礼活动。
祭祀时,敖包上要插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写有经文的纸旗。
祭祀礼仪一般有4种,即:血祭、酒祭、火祭、玉祭,但不论哪种,都要请喇嘛焚香点火,育经念咒。
人们都要从左向右围着敖包转3圈,有的要向堆上扔几块小石头等,祈神降福,保佑人畜兴旺。
礼仪结束,人们便进入了无拘无束、自由欢迎的阶段。
牧民不仅要举行传统的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的活动项目,还要引吭高歌,翩翩起舞,开怀畅饮。
此刻,有些青年男女便悄悄避开人群去谈情说爱了,这就是所说的“敖包相会”吧。
不过,现在的“祭敖包”往往是为了旅游的需要而兴行的,礼仪也就更为简单了。
(总结性说明) 各位尊贵的客人,我们在草原上有过这样一段体验,可能使各位对草原上生活的蒙古民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吧,对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可能也有了一些感情。
同样,草原和草原上的人也很欢迎大家,她将以极大的热情欢迎各位再次光临。
女士们、先生们,让你我能的机会再次相会在草原,在呼伦贝尔。
七月的天山 预习资料
一,学习目标
【第1句】:认识生字新词。
【第2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3句】: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第4句】: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课前准备 挂图:画有导游线路的小黑板;天山景物课件。
教学重、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三,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
四,学生自学 带着过度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象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五,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六,合作学习 你觉得 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
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
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七,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第1句】: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
【第2句】: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八,作业 复习词语卡。
反思今天上课文《七月的天山》,我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
”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
”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有怎样的相同点
比喻写出了什么
”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雪水的欢快。
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
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的切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感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理出了写作顺序,讨论了作者的详略安排,知道了一个新的写作点:略写中也可以有重点,就像课文中略写森林,但其中重写了塔松。
这样有阅读学习和写作学习的课我是比较满意的,何况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
一是整体体会天山的宁静、幽静。
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却又大气,幽静却又生机勃勃。
用他们的话说:“天山的花有生命力,树有生命力,鱼有生命力,雪山也有生命力,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
水是这些生命的源头。
”他们说:“正因为在这广阔的天山中能听见水声、马蹄声,更见天山的宁静。
这样宁静的地方,哪怕你带着多么烦躁的心情来到这,都会被抚平,都会平静下来的。
”学生的感受已经很深入了,不只是感受到了景色单纯的美,已经感受到了景色的熏陶作用与生命作用了。
在此基础上我决定有感情朗读结束这次的阅读“旅程”。
我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骑马上天山,让老师来给大家做导游。
我们用朗读来进行我们的天山美丽之旅。
”于是我引读表示写作顺序的句子,学生接读景物描写的美句,在我们朗朗的读书声中迎来了下课声。
一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做到这样我想主问题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看来要让课堂紧凑有效,一定要抓好主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最后回到一个感情体悟的点,让课在书声中结束是比较理想的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8347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