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明清古民居导游词

求南社明清古村落导游词。

谢谢。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和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蒙古的蒙古包。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

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

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

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

中间还有一道隔墙。

  窑洞  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是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

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

窑洞又分为土窑、石窑、砖窑等几种。

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保温隔音效果最好。

石窑和砖窑是先用石块或砖砌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又坚固又美观。

由于建造窑洞不需要钢材、水泥,所以造价比较低。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窑洞的建造不断改进,黄土高原上冬暖夏凉的窑洞越来越舒适美观了。

  安徽古民居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古建流派,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

徽派建筑风格最为鲜明的是传统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式宅居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

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

在装饰方面,徽州民居的“三雕”(砖雕﹑石雕﹑木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徽州的祠堂和牌坊在徽式建筑中份量也颇重:祠有总祠,支祠之分,一般规模均较宏大,由山门,享堂,寝殿等多进集组而成,富丽堂皇。

牌坊则以石质为主,有四柱五楼式,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形式等多种,造型雅致,散缀于各乡镇,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派建筑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融古雅,简洁与富丽于一身,仍然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门楼】徽派建筑格式。

徽州建筑大门,均配有门楼(规模稍小一些的称为门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

一般农家的门罩较为简单,在离门框上部少许的位置,用水磨砖砌出向外挑的檐脚,顶上覆瓦,并刻一些简单的装饰。

富家门楼十分讲究,多有砖雕或石雕装潢。

  

【穿堂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

又名回厅。

穿堂的位置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紧连,是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

大部分为木地板。

  

【大厅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

大厅为明厅,三间敞开,有用活动隔扇封闭,便于冬季使用。

一般大厅设两廊,面对天井。

也有正中人口设屏门,日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

大厅的变化式有时有边门人口,天井下方设客房,招待来客居住,或者由正门人口设两厢房。

大厅在徽州住宅中主要用于礼节性活动,如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等,平时也作为起居活动场所,是整套住宅的主体部分。

  

【大屋脊吻】徽派建筑格式。

指徽派大型屋脊脊吻装饰件。

徽州古建的词堂,庙宇,府宅等大型建筑,沿袭《宋营造法》官式作法,采用大屋顶脊吻,有正吻,蹲脊兽,垂脊吻,角戗兽,套兽等。

造型与官式作法有所区别,属徽派特色。

  

【飞来椅】徽派建筑格式。

对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靠椅的雅称。

  

【高墙深宅】徽派建筑结构方式。

徽州有许多古民居,四周均用高墙围起,谓之封火墙,远望似一座座古堡,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

这种居宅往往很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一般住人。

厅堂后用中门隔开,设一堂二卧室。

堂室后又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

这是第一进。

第二进的结构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

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大抵相同。

这种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

随着子孙的繁衍,房子也就一进一进地套建起来,故房子大者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之说。

一般是一个支系住一进。

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祀。

它生动地体现了古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风。

  

【格窗】徽派建筑格式。

徽州民居沿天井一周回廊采用木格窗间隔空间,其功能有采光,通风,防尘,保温,分割室内外空间等作用。

格窗主要形式有方形、圆形、字形、什锦(花草,动物,器物,图腾等)。

格窗图案多采用暗喻和谐音的方式表现吉祥的寓意,如平安如意用花瓶与如意图案组成谐音表示;福寿双全用寿桃与佛手图案表示;四季平安是花瓶上插月季花;五谷丰登用谷穗,蜜蜂,灯笼组合;福禄寿用蝙幅、桃表示等。

  徽派民居大致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1句】: 尊重自然山水大环境。

古徽州对村落选址的地形﹑地貌﹑水流风向等因素都有周到的考虑,往往都是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布局合理,交通顺畅,建筑融汇于山水之间。

  2.富于美感的外观整体性。

独具一格的马头墙,采用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面和马头高低进退错落有致,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青山﹑绿水白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质朴中透着清秀。

  3.较灵活的多进院落式布局。

建筑平面布局的单元是以天井为中心围合的院落,按功能﹑规模﹑地形灵活布置富有韵律感。

  4.精美的细部装饰。

徽文化中“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砖雕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是徽派建筑一大特色。

一、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

二、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

三、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

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

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

代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

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

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山西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皖南民居为两层以上的楼房,中间围合一个很小的天井,厅堂设在天井的北侧。

厅堂与天井之间不设墙壁与门窗,属于开阔的空间。

在厅堂的北侧,也就是后部是木质的太师壁,太师壁的两侧为不装门扇的门。

太师壁的前面放置长几、八仙桌等家具。

厅堂东西两侧,分别放置几组靠背椅与茶几,人们常常将一些器具放置在上面作为装饰。

  皖南古民居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

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与大自然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

村落独特的水系是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水利工程典范,深刻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

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

建筑学家们都称赞那里是“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宝库”。

  客家土楼  土楼是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

客家人的祖先是1900多年前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人。

为了防范骚扰,保护家族的安全,客家人创造了这种庞大的民居——土楼。

一座土楼里可以住下整个家族的几十户人家,几百口人。

土楼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圆形土楼。

圆楼由两三圈组成,外圈十多米高,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层、四层是卧室;第二圈两层,有30到50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间是祖堂,能容下几百人进行公共活动。

土楼里还有水井、浴室、厕所等,就像一座小城市。

客家土楼的高大、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国建筑大师的称赞。

  蒙古包  [编辑本段]  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

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

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

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

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

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

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

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

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

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

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

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很容易拆装,有利于放牧时搬迁流动。

  傣家竹楼  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定有傣族村寨。

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

房子都是单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

腾龙沿边的住宅,多土墙平房,每一家屋内亦间隔为三间,分卧室客堂,这显见是受汉人影响,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边则完全是竹楼木架,上以住人,下栖牲畜,式样皆近似一大帐篷,这与《淮南子》所记“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书所记古代僚人“依树积木以居”的“干阑”住宅,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

这类竹楼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

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即为一长形之大房,用竹篱隔出一个角来做主人的卧室并兼重要钱物的存储处;其余便是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故无窗。

若屋檐稍高者,则两侧亦有小窗,后面亦开一门,楼的中央是一个火塘,无论冬夏,日夜燃烧不媳,煮饭烹茶,都在这火上,主客集谈,也都围炉而蹲或坐。

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

此种住宅的建筑,极为便易,只须伐来大竹,约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成;但也极易腐毁,每年经雨季后,便须重加修补。

土司头人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样仍似竹楼,只略高大,不铺茅草而改用瓦盖顶。

西双版纳境内,傣族自己能烧瓦,瓦如鱼鳞,三寸见方,薄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钩,先于屋顶椽子上横钉竹条,每条间两寸许,将瓦挂竹条上,如鱼鳞状,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顶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烂需要更换,只须在椽子下伸手将破瓦除下,再将新瓦勾上就可。

凡住此类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户了,就是车里宣慰衙门,建筑式样也不过如此,只是面积较一般傣族民间的木楼大得多,全楼用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长十余文,阔七八丈,楼上隔为大小若干间屋,四周有走栏,但不开窗,故黑暗无光,楼下空无遮栏,只见整齐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着,任牛马猪鸡自由地在其中活动,这就是傣族最局统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

这种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马的屋宇,在西南边区中普遍可以见到,例如哈尼、景颇、傈僳以至苗、瑶、黎诸族,住屋建筑也如此式,惟下层多用大石或泥土筑为墙壁。

傣族的竹楼,则是下层四面空旷,每晨当牛马出栏时,便将粪便清除,使整日阳光照射,住位于上层的人,不致被秽气熏蒸。

  土家族吊角楼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

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

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

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土家族土家族,全国现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湖北恩施。

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

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

其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

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

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用土家语。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

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土家民居  古文献称土家民居为干栏,少数民俗文献称土家民居为转角楼。

《中国土家族习俗》云:土家族人的住宅,多为木房,其结构习俗以正屋、偏屋、木楼、朝门四部分组成。

一般人家只有正房,小康人家有正屋、偏房和转角楼。

富有人家加修有朝门。

豪门大户,修四合大院,砌以院墙,四面封砖,俗叫封火桶子,个别户还修有冲天楼和晒衣台。

正屋规模有三柱四旗、三柱五旗或五柱八旗以至七柱十二旗之分,多为四排三间,也有六排五间的,忌修单扇双间之屋。

正屋中间为堂屋,以祭祖先和迎宾客之用,两边作人间。

堂屋后面有过道房,俗称"抱兜房"。

偏房称磨角,又叫"马屁股",或叫刷子屋,连接于正屋的左右边,作灶房或碓磨房之分。

别有特色的土家族转角楼,俗叫"走马转角楼"。

多子女的人家,女儿住转角楼,故有叫绣花或故娘楼的。

转角楼建于正屋的左前或右前,也有正屋左右都起转角楼的。

转角楼一般为三排两间,上下两层,上为人间,下为厢房、仓库或碓磨房。

转角楼挨正屋一边,有悬空走廊,转至外沿当头,当头两边上端,妙廊翘起,颇俱雄伟壮观。

  土家民间称土家民居为转角楼,是土家民居中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一般土家人住一栋房,其长有连三间、连五间、连七间、连九间,其进深有三柱四骑、五柱四骑、五柱八骑等。

一栋连三间(四排三间)的木房,居中的那间叫堂屋,作为祭祖、迎客、婚丧等重大活动之用;左右两间叫住房,前房为火铺,为聚餐向火议事之用,后房为卧室。

如果房基够宽,家境又比较富裕,则在房子的右边配偏房,安放灶房、柴房和牛栏、猪圈;左边配厢房、楼子。

楼子下安排碓磨和粮仓,上作"书房"或闺女的"绣房"。

房基临坎,楼子则吊脚,无坎则柱与正屋齐,只在二楼走廊上吊些假柱头。

不管吊脚不吊脚,在楼子外侧一定要翘檐转角,故称"转角楼"。

  土家民居称谓揭秘  土家人是根据房屋的结构形式指称自己的居所的。

总的说来,土家民居有单体居室和合体居室之分。

合体居室由单体居室组合而成,其称谓也各不相同。

  

【第1句】:土家单体民居称谓  土家民居按进深有三柱二旗(俗称尖刀架)、三柱四旗、三柱五旗、三柱六旗、三柱七旗、四柱五旗、四柱六旗、四柱七旗、四柱八旗、五柱七旗、五柱八旗、六柱六旗、七柱十二旗之别,一般连三间、四间、五间,也有连六间、七间、九间、十五间的。

单体民居按材料有瓦屋、岩屋、茅屋、泥屋之谓。

  

【第2句】:土家合体居室称谓  土家合体居屋是土家民居独特形式,是由土家单体居室发展而来,蕴含着土家人的审美观念、工艺价值、民俗理念以及用自然为我所用和与自然抗争的思想。

土家合体民居的称谓有转角楼、四水屋、窨子屋、冲天楼之分,其表现形式有二合水、三合水、四合水之别。

皖南古村落的导游词300字

嗨,大家好,我是北京旅行社的导游,我叫陈子杉,大家可以叫我小陈或陈导。

今天很高兴能担任大家这次神秘旅行的导游。

请大家注意一些事情。

首先,你不能打扰住在这里的居民,要不然你们的票票就要飞喽!其次,在许多未列入参观范围的明清民居中,如果你跟居民打招呼,你就可以到他的家里去玩。

大家知道吗

宏村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31年),至今800余年。

它背倚黄山余脉,云蒸霞蔚,恰似山水长卷,融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2000年11月30日,被列入了名录。

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

宏村是中国古代依据仿生学建造的,整个村落呈“牛”型结构布局——“山为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被誉为当今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

那巍峨苍翠的雷岗当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躯。

以村西北一溪凿圳绕屋过户,九曲十弯的水渠,聚村中天然泉水汇合蓄成一口斗月形的池塘,形如牛肠和牛胃。

水渠最后注入村南的湖泊,鹆称牛肚。

人们又在绕村溪河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

历经数年,一幅牛的图腾跃然而出。

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更创造了一种“浣汲何妨汐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宏村依山伴水而建,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地势高爽,可挡北面来风,既无山洪暴发冲击之危机,又有仰视山色泉声之乐。

八九百年前的建村者便有先建水系后依水系而建村的前瞻,所以使它有了水一样的灵性,这也正是它比其他徽派建筑的村落更具魅力的原因。

今天的旅行就到这里,你们的满意是我最大的成功。

你们的快乐是对我最大的回报。

皖南古村落导游词400字

走进山东省邹城市上九山古村。

  上九山古村坐落于孟子故里邹城市西南部,地处山东省邹城市和滕州市交界处,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至今村中尚存明清建筑古民居300余套,是山东省迄今发现的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村落。

该村存有清代康熙年间邹县、鱼台、凫山三县界碑,有着走入上九村、一脚踏三县的美名。

  记者团一行人走在村中的小路上,几乎每走几步脚下便是一块巨大的岩石,顺着石头的纹路望去,发现许多村民的房屋都是直接建立在岩石上,村里的老人说,山上最不缺的就是石头,所以家里盖什么东西几乎都离不开石头。

  上九山村工作人员邵光伟引领记者团一行人穿梭在村内的石头路上,并介绍了村内古民居修缮基本情况。

他说,目前上九山村完成了300余套古民居的修缮工作,总修缮面积达45000平米以上,在修缮过程中遵循了“修旧如旧”的原则,所有修缮建材全部选择当年建筑材料,最大程度保持古村原始风貌不变,将北方古村落独特的建筑风格予以重现。

完成了廊桥、老学堂、萧家大院、古城墙及城门、玄帝庙和六合院等文化景点的修复与内部物品陈列工作。

  “大家在村子随处可见的这种外墙建筑被称为干茬式结构,它是用石块一层层堆砌而成,没有任何粘合加工,既有利于通风散湿,而且利于防盗,若有心怀不轨者,翻越这墙便会被掉落的石块砸中。

”邵光伟说,上九山村的建筑采用窄肩斗脊式构造,且全部小瓦覆顶,虽然采用这种结构更为耗时耗资,但是非常坚固耐用。

  据悉,上古山村文化保护与开发项目自2014年3月开工建设的一年多以来,项目不但在工程进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工程建设计划,并且在文化建设和荣誉申报方面成绩明显,获批了“中国传统村落”“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试点单位”“山东省最美乡镇”“山东省旅游特色村”等殊荣,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与认可。

请问婺源源头古村导游词哪里有

【第1句】: 婺源导游词朋友们:好

欢迎大家到江西来旅游

江西是个好,这里山青水秀、茶香。

我们今天将去看看“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

婺源,位于江西东北部。

在唐代开元28年设县(即公元740年)是一个有着壹仟贰佰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县级行政区。

因其“地当婺水之源”而得名。

婺源与安徽、浙江相邻,这里文风鼎盛,古迹遍布,尤其是明清古建筑群更为经典,这里田园、小溪、古木、翠竹环绕村落,飞瀑、驿道、路亭、拱桥散布乡野…,自然风光如诗如画。

有着丰富的人文和自然风光。

全婺源县方园贰仟玖佰肆拾柒平方公里,现下辖十一个镇和十五个乡。

素有“八分半山-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说。

这里是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的区域。

年平均气温在摄氏

【第16句】:7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821毫米以上。

婺源是现代中国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县及生态农业先进县之一。

拥有“全国绿化百佳县”和“全国民俗文化村”的桂冠。

这里是中国的茶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婺源县在唐朝到五代时期隶属江南道歙州、宋代属徽州新安郡,元朝属徽州路,明清时期属徽州府…,这里是徽商的发源地之一,当年商人们在外挣钱,回家投资兴学,冲破了封建政治制度的斥商情结,走出了一条“以商养儒”、“以儒扬商”、“儒商互补”的生财之路。

当年的婺源,行商的人多,读书的人多,做官的人也多。

在“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的训示下,使婺源“-室之内,必有俊才”。

在训示的影响下,婺源之人读书成风,并且久盛不衰。

从读书好的氛围中走出了宋代文学家朱弁、南宋教育家理学家朱熹,走出了纂刻家何震、走出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现代大学者胡适,现代教育家江谦、现代著名医学家程门雪......。

据史书上的记载:自宋代至清未,全婺源县考取进士的有550人,出任各级官吏的人多达2665人,出现过“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胜况…。

自古“无徽不成商”,然而在徽商之中的劲旅却是在婺源,当年在徽商里有“无婺不成徽”之说,来自婺源的商人是徽商中的木商、茶商盟主。

这足以说明当年婺源商人的地位。

这也使得今日的婺源,明清建筑遍布全县。

官宦府第、家族祠堂、商人住宅、乡民故居,应有尽有。

这些建筑,有前堂后堂先后序列者,有数十栋连片者,街巷均由青石板铺成。

石建筑以沱川、思口、江湾、流头、浙源、龙山、许村和清华等乡镇的某些村庄更为集中,此外尚有廊桥、路亭、门楼、店面、戏台等。

婺源是我国古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间处处掩映着飞檐翘角的民居,这里是“最后的香格里拉”。

婺源物产丰富,当地的绿茶“婺绿”,是明清时期的贡品;独特的荷包红鲤鱼是钓鱼台国宴上的珍品;龙尾砚是中国传统的四大名砚之一;被誉为“江南梨王”的是江湾雪梨。

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区现已开放了“一区四线”20个旅游景区,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京剧老祖宗”徽剧的韵味、粗犷原始的“舞蹈活化石”傩舞、这有清纯迷人的山村姑娘的茶艺表演…。

清代商贾住宅群中的精品---延村朋友们:延村 位于县城北偏西18公里处。

是婺源现存的清代商贾住宅群中的精品,一座幽雅的清代庄园。

延村最早建村可上推到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年---1085年),村里最早的居民是查、吴、程、吕四姓人。

至明朝洪武年间,金姓从婺源的沱川迁入,后来金姓人丁渐渐增长,现在已占全村人总数的80%。

延村旧称“延川”,是因为村子面临着川流不息的清溪水,村里人期望着后世子孙能绵延百世,而得此名。

随着岁月的更替,“延川”这个古老的名字被人们简称为“延村”了。

延村之中现在保存着商贾们建造于清乾隆、嘉庆年间的古民居56幢,占地面积多达25000多平方米。

延村古民居多是天井式民居。

所谓“天井”,其实也是露天的院落,只是面积较小。

这里炎热多雨而潮湿,多山地丘陵,人稠地窄,这里的民居布局多重视防晒通风,也很注意防火,布局紧凑,密集而多楼房。

民居的基本单元都是以横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狭高的天井也起着拔风的作用;正房即堂屋朝向天井,完全开敞,可以看见天日;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在风水学说中称之为“四水归堂”,有财不外流的寓意。

外围常耸起封火山墙,因其形状好象马头又称马头墙,他利于防止火势蔓延。

马头墙是也南方民居中的一大造型特色。

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多檐变化的马头墙在江南民居中广泛地被采用,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

通常三价、四价更长见。

封火山墙的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

延村民居的特点是 四合院、浅天井、二层屋、有门楼、白壁外墙、马头墙、 屋内多装饰。

形成了建筑形体基本统一的格调,延村的古宅多是一层至三层是穿斗式木构架,屋四周由风火山墙围起,使风火墙高出屋顶。

大门是石库门坊,水磨青砖门面。

平面布置常为三开间,内分前厅、后堂、厨房,前后均有浅天井。

方柱石、格扇门窗、青石板铺地,最令人称奇的是那“三雕”(木雕、砖雕、石雕)艺术,漫步其间,有如置身于艺术的海洋,真令人如痴如醉,延村是江西省古建筑群重点保护村庄。

是2002年3月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公布的“全国民俗文化村”之一。

风格是民族的特征,也是时代的特征。

各时代、各民族的建筑风格都凝聚着当时当地几乎全部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灵魂。

因此,渗透进各种学说底层的“天人合一”宇宙观,镶嵌入每个老百姓心里的“传统风水”思想,他必然影响着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变化。

古老的婺源(延村),地处山区之中,耕地少,人口稠密,缺少粮食。

为了解决这种生存予盾,许多人只有背井离乡,将本地资源丰富的木材、竹子、茶叶等运到山外去卖,渐渐地的徽商在奋起。

当年作为古徽商中的木商、茶商的盟主地位的婺源商人,在发财致富以后,纷纷在老家造房子买田地,以示光宗耀祖。

并为后代营造出发达的机遇。

现在的延村人大都居住在前辈营造的祖屋之中。

眺望延村:仿佛在粉墙黛瓦,这黑白相间的颜色中,飘逸出一股淡雅质朴的清香。

让我们感到清心悦目。

由于受封建时代的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的影响,尽管商人富可敌国,却永远不能拥有尊贵的社会地位。

按当时建筑营造的规定,商人宅第不能在临街道开大门,只好另辟蹊径,开偏门设小院,更着力在房屋中用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来装饰屋子,将自已的追求、祖辈和自已的梦融入其中,将希望寄托于后人。

因此进入古宅之中,就进入了高雅清新的艺术殿堂和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里。

【第2句】:景德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雄踞长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镇之称,历史上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城市。

1953年6月政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辖市,现辖一市一县两区,即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面积5256平方公里,人口152万,其中市区人口40多万。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西北与安徽东至县交界,南与万年县为邻,西同波阳县接壤,东北倚安徽祁门县,东南和婺源县毗连,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居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山峰层叠,河流密布,山环水绕,景色秀丽。

市区平均海拔320米,年平均气温17 °C,年降雨量17

【第63句】:5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0

【第9句】:8小时。

景德镇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史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可见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

宋景德元年(1004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而得名。

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创造出无数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著称于世。

毛泽东用瓷、上海APEC用瓷及国宾馆用瓷以及各类艺术陶瓷倍受世人赞赏。

景德镇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

郭沫若先生曾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句盛赞景德镇灿烂的陶瓷历史和文化,陶瓷把景德镇与世界紧密相连。

景德镇市旅游资源内涵丰富、独具优势。

包括陶瓷文化、人365kUaIlE.cn文景观、生态环境等,尤以陶瓷资源独具优势。

全市现已发现30多处陶瓷历史遗址,如古代著名的瓷用原料产地及世界通称制瓷原料高岭土命名地高岭、湖田古窑遗址、明清御窑厂遗址等等,分别列为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景德镇市的风景名胜和景观众多,有保留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村、徽派建筑群、古戏台;有号称中国第二、江南第一的浮梁古县衙; 有以三闾大夫屈原命名的古建筑三闾庙;有宋太祖朱元璋作战时藏身的红塔和瑶里的仰贤台、洪源仙境、太阳岛、月亮湖、阳府寺、历居山、翠屏湖等。

景德镇也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区,著名的新四军瑶里改编就在浮梁县瑶里镇,红十军的诞生地在乐平市众埠镇。

1997年,我市被国家旅游局等单位推介为97’中国旅游年全国35个王牌景点之一。

景德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雄踞长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镇之称,历史上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城市。

1953年6月政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辖市,现辖一市一县两区,即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面积5256平方公里,人口152万,其中市区人口40多万。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西北与安徽东至县交界,南与万年县为邻,西同波阳县接壤,东北倚安徽祁门县,东南和婺源县毗连,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居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山峰层叠,河流密布,山环水绕,景色秀丽。

市区平均海拔320米,年平均气温17 °C,年降雨量17

【第63句】:5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0

【第9句】:8小时。

景德镇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史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可见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

宋景德元年(1004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而得名。

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创造出无数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著称于世。

毛泽东用瓷、上海APEC用瓷及国宾馆用瓷以及各类艺术陶瓷倍受世人赞赏。

景德镇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

郭沫若先生曾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句盛赞景德镇灿烂的陶瓷历史和文化,陶瓷把景德镇与世界紧密相连。

景德镇市旅游资源内涵丰富、独具优势。

包括陶瓷文化、人文景观、生态环境等,尤以陶瓷资源独具优势。

全市现已发现30多处陶瓷历史遗址,如古代著名的瓷用原料产地及世界通称制瓷原料高岭土命名地高岭、湖田古窑遗址、明清御窑厂遗址等等,分别列为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景德镇市的风景名胜和景观众多,有保留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村、徽派建筑群、古戏台;有号称中国第二、江南第一的浮梁古县衙; 有以三闾大夫屈原命名的古建筑三闾庙;有宋太祖朱元璋作战时藏身的红塔和瑶里的仰贤台、洪源仙境、太阳岛、月亮湖、阳府寺、历居山、翠屏湖等。

景德镇也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区,著名的新四军瑶里改编就在浮梁县瑶里镇,红十军的诞生地在乐平市众埠镇。

1997年,我市被国家旅游局等单位推介为97’中国旅游年全国35个王牌景点之一。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8436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