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城墙景区导游词
风景导游词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王导,今天就由我来给大家讲解颐和园的风景名胜。
请大家随着我走。
现在,我手指的这个是著名的长廊。
这个长廊可不一般。
它全长700多米,分成273间。
大家可以看到,每间的横槛上都有许多五彩图画,画得各式各样,有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难怪被称为“世界第一廊”。
大家往前看,这就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
这片湖静得像一面镜子。
游船经常从这里经过,大家可以听到船上游人们的欢歌笑语。
在昆明湖的上面,就是闻名遐迩的万寿山。
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颐和园的全部风景。
站在这里看,整个颐和园真可谓是无比壮观。
郁郁葱葱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这就是古香古色的佛香阁。
大家快随我看看这美丽的石桥吧
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
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姿态不一的活灵活现的小狮子。
这座在历史上为帝王建造的古典园林,现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参观热点之一,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
1986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西安8大景点导游词~(简短点的)
、钟楼和鼓楼今天我们将去参观、钟楼和鼓楼。
很荣幸能为大家服务。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城堡就是明,是明初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
它是我国中世纪后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防御设施。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
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
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墙可追溯到隋代。
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将从山西进入陕西,将原来的奉天路改为西安,意为“西方”。
拉开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墙的序幕。
历时8年修筑完的城墙外形是一座长方形。
城墙高15米,顶宽12—14米,底宽16—18米,周长
【第13句】:9公里。
最底层用黄土与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异常坚固。
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
好了,现在让我们亲自来感受这座科学、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城墙最外围是护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墙的第一道防线。
它可以阻滞敌人进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敌人趁机消灭。
环绕西安城墙的护城河宽20米,跨过护城河就是城门,而连接护城河与城门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桥。
平时,守城士兵听从晨钟暮鼓的指挥,早晨降下吊桥,开启城门;晚上升起吊桥,断绝交通。
一旦发生战争,吊桥升起,城门紧闭,城门就成为坚固封闭的战斗堡垒。
城门是城防体系的重点,也是薄弱点。
平时,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
战争时,又是攻守双方争夺的首要目标。
因此,明代十分重视完善城门防御设施。
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术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门,以防止敌人火攻。
明西安城的城门非常坚固,门扇用厚达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门用木材
【第2句】:8立方米,门扇上下横匝着铁条加固,每两道铁条的间隔处,钉有180枚铁蘑菇针。
整个门扇上共有1800枚铁蘑菇针。
这样就挤密了门扇的木材,增加了门扇刚度,使箭矢无法射入。
为了提高城门防御的保险系数,城门实际上由三重组成,即:闸楼、箭楼和主楼。
闸楼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桥。
兼用来打更。
敌人攻入闸楼城门,好似进入瓮内,会受到来自四面居高临下的攻击,因此楼下这一空间也叫“瓮城”。
箭楼在正中,正面和两侧都有窗户,供射箭用。
箭楼与箭楼之间用围墙连接起来的也叫“瓮城”,可屯兵。
正楼在最里,正楼上面的城楼是城门的主体建筑,是主将镇守指挥所在。
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个突出于城墙主体之外的敌台,俗称“马面”。
整个城墙上共有“马面”98座,“马面”上面的建筑叫敌楼,两个敌台之间相距120米,而它的一面为60米,为“一箭之遥”。
这样的布局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
因此,古人有评论说:“有城无台,亦如无城,是城所以卫人,台又所以卫城也。
”。
城墙上外侧有矮雉,又称“垛墙”,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
内侧的矮墙称为“女儿墙”,是为了防止士兵行走时坠入墙下。
在西安城墙四角各有一座城楼叫“角楼”。
在箭楼与正楼形成的瓮城中,有通向城头的马道,便于战马上下。
战争期间,这里是调兵遣将的咽喉要道,必须保证。
因此守卫异常严格。
随着岁月的变迁,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西安城墙的长乐门、安定门、朱雀门、含光门、玉祥门等等,这些名称的来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兴。
明西安城墙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好了,西安城墙就参观到这里,我们将继续带大家去参观钟鼓楼。
钟楼和鼓楼是古代中国城市的特有建筑。
钟与鼓本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
最初作为礼器和乐器。
大约自,开始用于军事指挥。
古代中国城市兼有军事城堡性质,除城市四周构筑城墙,挖掘城壕,设置吊桥外,与之配套的还有在城市中心修筑钟鼓楼作为指挥中枢。
平时以晨钟暮鼓报告时辰,定时启闭吊桥,紧急状态时用以报警戒严,指挥城防。
这种严密的城市防御系统在明代发展到顶峰。
西安是明代西北军政重镇,它的钟楼和鼓楼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建筑就是钟楼,位于西安市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它建于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观,随着城市中心的东移,到了万历10年,将钟楼来了个整体拆迁,迁至今址。
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楼高36米,重檐斗拱,华丽庄严。
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
基座是正方形,全部用青砖砌成。
楼身为正方形木质结构,外面以回廊环绕,里面为二层楼,楼内有木梯盘旋而上。
楼内上下两层正方形大厅里,陈列着明代以来各种名贵瓷器及红楠木家具,四面门上布满浮雕画,风格厚朴生动。
楼顶为四角攒尖结构,上面覆盖着碧绿色的琉璃瓦,顶端大圆顶高5米,金光闪闪,辉煌灿烂。
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
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小得多。
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
现在这口钟收藏于。
据说,钟楼从迎祥观迁到今址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但景云钟却怎也敲不响了。
没有办法,只有另换。
为了将景云钟移到新建的钟楼上,当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桥,利用桥面斜坡把景云钟运到了钟楼上。
据说“桥梓口”也因此而得名。
钟楼内西墙上嵌刻有和碑刻。
是当年修建钟楼的陕西巡抚龚懋贤在解职赴京时登楼所赋。
诗中对钟楼做了热情的赞颂。
是督修过钟楼的巡抚张楷所作,详细记述了钟楼的身世。
在钟楼的门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画共64幅,其中有木兰从军、嫦娥奔月、柳毅传书、八仙过海等等。
建国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对钟楼进行了三次大规模修葺,使这座古建筑又焕发了昔日的风采。
与钟楼遥遥相对的是鼓楼,楼底门洞为南北向,北通北院门,南达西大街。
鼓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与钟楼是姊妹楼。
在鼓楼的第一层北面有一面巨鼓,与钟楼上的晨钟形成暮鼓,所以称为鼓楼。
楼体呈长方形,基座的门洞高与宽均为6米,洞深38米。
鼓楼建筑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顶,重檐三滴水。
楼分上、下两层。
南北檐下各有一块匾,南为清乾隆皇帝御笔刻书:“文武盛地”,北为咸宁县书生李允宽书写“声闻于天”。
在鼓楼的外檐都饰有斗拱,四面有回廊。
天花板上油漆彩绘云形图案,古色古香,十分美丽。
钟鼓楼交相辉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丽壮观。
好了,钟鼓楼的参观到这里就结束了。
谢谢大家
求一篇大约350字的导游词,谢谢。
金山岭长城景点导游词介绍 朋友们:你们好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闻名中外的金山岭长城。
有人说,要看长城之长,上金山岭;要看长城之雄伟,也上金山岭。
此话十分有道理。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在河北省滦平县境内。
金山岭长城是北京密云县与河北滦平县的交界线。
它西起龙峪口,东到望京楼,全长
【第10句】:5公里,沿线设有大小关隘5处,67座敌楼,2座烽火台,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它被国家定为一级旅游景点、国家级风景区。
(停车场至砖垛口的道上) 金山岭长城,始建于北齐,那时为土石结构,单调低矮。
十五世纪中叶,明王朝国力由强转弱,北方蒙古族鞑靼、朵颜等各部乘机南侵,京都受到威胁,于是明朝廷决定重修这一段在军事上有重大意义的长城。
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明穆宗把抗倭名将戚继光由闽浙调到北方戍边,任命为蓟州总兵。
戚继光率部队士兵与当地民夫,对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昌平县境),1000公里的原有长城,普遍进行了改建和重建。
边墙城体加宽加高,要冲地段修筑双层的城墙。
又在全线修筑1000多座高大坚固的敌楼(又叫敌台或空心敌台)。
在戚继光任职的十四年间,就基本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在后来的数十年里,明王朝又不断地调兵选将,加以修缮,使它形成一道城墙高峙,战垒林立,能守能攻的坚固防线。
金山岭长城,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段。
这段长城及所属设施都是砖石结构,气势雄伟,旧貌依然。
经专家鉴定,是我国万里长城的精华之所在。
金山岭长城充分体现了戚继光“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建筑思想。
因此,这段长城设施完备、构筑坚实,布局严谨,攻守兼备。
长城沿线的沟壑要冲都设有关口,既能出关巡逻,又可对敌人实行迂回包抄。
主要关口加设防线,修筑重墙,山巅上还设烽火台。
长城主墙与敌楼挽臂相连,互为一体。
一些重要地段往往在主墙道上加设九至十多道障墙。
总观金山岭长城,城关相连,敌楼相望,处处布防,道道设险。
遇有战争,烽火传递军情,全线严阵以待。
战事和平,沿线驻军可在附近坡地屯田,自筹军粮。
(砖垛口前)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要进的这个关口叫砖垛口,游人一般都从这里的砖梯登上长城。
据考证,早在北齐时期,就在这里建筑一个关口。
戚继光主持修筑金山岭长城时,又在这里重建了这个砖垛口。
砖垛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从这一带长城上发现的火炮、手雷、石雷、箭头等武器来看,明朝时这里战事不少。
近一个世纪,也有大的战事发生。
1933年,东北军张学良的部队,曾经在这里与日本侵略军进行过多次激烈战斗。
1948年夏天,北京解放前夕,解放军进攻古北口没有成功。
然后改从砖垛口,龙峪口等长城上的关口突破,包抄古北口国民党守军的营地,很快歼灭了敌军,打开了古北口通道。
描写湖 导游词
襄阳古城导游词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这里旅游。
襄阳城位于汉江南岸,襄樊市中心。
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是一座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古城。
因“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也”。
襄阳城雄据汉水中游,楚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城池始建于汉;周长7公里;护城河最宽处250米,堪称华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之说。
如今,雄伟壮观。
古朴典雅的城地,与新近修复的仲宣楼昭明台等历史名胜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襄阳城共有六座城门,即大,小北门,长门,东门,西门和南门。
襄阳城地处汉江南岸,与北岸的樊城隔江相望,是襄樊市委市政府机关所在地。
它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不仅是历代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一座古今闻名的军事重镇。
因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称。
自东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上下3000年,襄阳一直是群雄角逐的重要战场,战争的硝烟不断弥漫在它的上空。
如今,这里尚存许多军事遗迹。
襄阳城始筑于汉,唐宋年间改为砖城,增设垛堞,新建城楼。
明洪武年间重筑,并在城的东北角新添一段城墙,取名新城。
全城7322周年米,原有6座城门,分曰:阳春、西城、临汉、拱宸、震华。
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
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
襄阳城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缀十里城垣,与鼓楼(昭明台)、谯楼相映生辉。
整个城池和谐地融为一体。
环绕襄阳城的古护城河是古城美景之一。
它宽度180米以上,最宽处超过250米,是我国最宽的护城河,现被原样保存。
绕城泛舟而游,但见城垣高筑、垛堞处处;垂柳掩映、灌木葱茏,仿佛置身于画中,美不胜收。
襄阳城是湖北省重点保护单位。
襄阳城每座城门外又有瓮城也叫屯兵城。
万历四年,知府万振孙为六门首提雅称,分别为:阳春门,文昌门,西城门,拱震门,临汉门,震花门。
因西门是朝拜真武祖师庙的必经之路,故又称为“朝圣门”。
襄阳城在明清时,古建筑较为完整: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点缀十里城郭,金瓦琉璃,高墙飞檐,煞是壮观,整个城池都和谐地融为一体,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受。
襄樊市政府近年来下了很大功夫修复古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持了襄阳古城墙古朴的原貌。
襄阳城北、东、南由滔滔汉水环绕,西靠羊祜山、凤凰山诸峰。
城墙始筑于汉,后经历代整修,现基本完好,墙体高约10米,厚
【第1句】:3—
【第1句】:5米,周长
【第7句】:4公里,据山临水,蔚为壮观,明人李言恭诗赞“楼阁依山出,城高逼太空。
”城下环以护城河,平均宽度180米,最宽处250米,人称“华夏第一城池”。
整个襄阳城布局严谨,形势险要,自古誉为“铁打的襄阳”。
这里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固若金汤,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美称。
城墙始筑于汉,时兴时废,保留至今的是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重筑的新城。
全城周长7322米,原有城门6座,横匾于书阳春、文昌、西成、临汉、拱宸、震华6个城门名。
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城墙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
襄阳城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处湖北省北部,汉水中游。
《汉书·地理志》谓:“襄阳位于襄水之阳,故名。
”战国时楚置北津戌,始为军政重邑。
汉时置县,三国时置郡,此后历代为州、郡、府治所。
汉唐两代,襄阳城处于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荆州记》载:东汉时襄阳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城南一带号称“冠盖里”。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将州治从汉寿迁至襄阳,使襄阳城由县级治所一跃升为京城以下州的首府,地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广东、广西、贵州等省的一部分,成为当时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唐代襄阳城为山南东道治所,辖区扩及今陕西、四川的部分地区。
明末李自成攻占襄阳城,并在此建立国家政权,自称“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
1950年5月1日,襄阳与汉水对岸的樊城合为襄樊市。
襄阳城,是座巍峨雄丽的古城。
她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壮丽的山川河流而闻名遐迩,古往今来不知有过多少骚人墨客在此留步,写下了许多呤诵她的动人诗篇。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泛舟汉江,怀着对襄阳的深厚感情,写下了富有感染力的诗篇《汉江临泛》。
古城历经沧桑,现仅剩临汉、拱宸和震华等三座城门。
在临汉门上尚保留有一座始建于唐、重筑于清的重檐歇山式城楼,经维修后完整无缺。
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周围环绕着护城河。
古老的护城河主道宽180米,最宽处250米。
绕城泛舟游览,只见城垣高筑,垛堞处处,垂柳掩映,灌木葱茏,真乃旅游的好去处。
好,游客朋友们,今天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古隆中导游词 各位嘉宾,大家好
今天我们游览历史文化名城襄樊 襄樊是我们这次三国之旅的第二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 希望我的导游能进一步加深大家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也希望我的导游能使大家玩得高兴 玩得开心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吹牛 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 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就是天下闻名的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十年 以待明君的古隆中 隆中在襄樊城西13公里处,因 有山隆然而起 得名 三国演义 中对隆中是这样描述的, 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 ,是一个风景美丽的地方 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在顾茅庐的所在之地,在是著名的 隆中对策 的提出之地 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 它们是:三顾堂 草庐亭 草庐碑 六角井 躬耕田 抱膝石 梁父岩 老龙洞 半月溪 小虹桥 武侯祠 野云庵等,被称为 隆中十二景 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 诸葛亮,字孔明,山东琅琊阳都人 今山东沂水县人 父母早亡,从小便随叔叔投靠荆州刺史刘表 叔叔逝世以后,诸葛亮就在隆中盖了几间草房住下,他 昼勤四体,夜诵经书 ,躬耕自食 古隆中内有数十亩 躬耕田 ,据说便是诸葛亮当年耕作的地方 躬耕田旁有梁父岩,相传诸葛亮在劳动之余喜欢咏唱 梁父吟 ,以寄托志向 诸葛亮的活动,渐渐引起了荆州有识之士的注意 徐庶 崔州平等有才识的青年,和他相交甚厚 德高望重的襄阳名士庞德公品评诸葛亮为 卧龙 ,蛰伏的蛟龙一旦腾飞,前途将不可限量 而沔南名士黄承彦更是把自己的宝贝女儿许配给他 虽然隆中有人说 莫学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其实,这是一个误会,黄承彦的女儿叫黄月英,小名叫阿丑 阿丑小姐不仅不丑,而且聪明 貌美,是一个不可多是的才女 她不仅是诸葛亮的贤内助,而且在诸葛亮的千秋功业中志了不小的作用 公元207元冬天,在徐庶 司马徽的推荐下,刘备带着关羽 张飞,三顾隆中茅庐,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良策 这就是千古传名的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的遗址,就在 三顾堂 上 它是诸葛亮的故居,也是隆中胜迹的主体部分 刘备的 三顾 和平等 坦诚相待,使诸葛亮改变了 苟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的初衷,当即提出了著名的 隆中对 在 隆中对 中,诸葛亮冷静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刘备集团的施政纲领 那就是取荆州,占益州,联东是,抗曹操,三分天下,进而统一中原的战略方针 真可谓: 未出茅庐,先分天下 从此,诸葛亮离开了隆中,为实现他在 隆中对 中提出的施政纲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正是诸葛亮过人的才智 胆略,才使刘备迅速由小到大 由弱到强,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汉政权,刘备曾欣喜地对关羽 张飞说: 我有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一样 诸葛亮一生的业绩,在 三国演义 中被渲染得极其生动 壮丽,甚至带上了几分神话色彩,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崇拜,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日本经济界掀起了一阵 三国演义 热,成书的专著 专辑有 三国的人际关系学 三国的智慧 三国 商业学的宝库 等等 更有一位教授,言之凿凿地说,松下幸之助就是因为就善于运用诸葛亮的谋略,才使松下电器公司在世界崛起 不知我们有何感想 由于积劳成疾,诸葛亮于五十四岁壮年病逝,安葬在汉中定军山 现在的陕西省敏县南部 诗圣杜甫曾写有一首诗追悼诸葛亮,其中有这样几句: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这是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 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 各地的武侯祠就有七座 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 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议 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武侯祠谁为 正宗 之争最为有名 两地的武侯祠,历史悠久 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 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 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武侯祠的正宗而争 为此,还打不少笔墨官司 隆中派 以 隆中对 之 隆中 为证, 南阳派 以 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为证,争得不亦乐乎 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知府时,这场争论更达到了高潮 南阳人认为:襄阳人来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平,不能向着家乡,将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 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武侯祠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 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 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 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 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 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 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 躬耕于南阳 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 南阳又分属湖北 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 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各位嘉宾,俗话说:到当阳拜关公能求得吉祥,到隆中拜孔明能增长智慧 希望各位嘉宾在参观隆中后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博学多才,智计百出 好了,古隆中的情况就介绍到这儿 下面请大家跟我参观隆古十二景,现场我再作讲解 谢谢大家
篇幅有限先贴这些
万岁山的导游词
大家好
欢迎来到万岁山游览区,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万岁山景区全体员工对大家前来观光旅游表示热忱的欢迎。
万岁山景区座落于七朝古都开封西北隅,南接古城墙,北临东京大道,占地600余亩,是北宋皇家园林——《艮岳》遗址的一部分。
万岁山景区每年正月初一至二十举办“春节庙会”,四月至六月举办春季“赏花节、槐花节”;六月至八月举办夏季“泼水狂欢节”;十月至十一月举办秋季“地栽菊花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精彩的十几部武侠实景剧每天循环演出。
有的朋友会提出疑问,开封地处平原,没有高山,为什么要建《艮岳》
为什么起名叫《万岁山》呢
其实呀这里还有一个历史典故,据史料记载,风流天子宋微宗赵佶当了皇帝之后,虽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可就是没有生下男孩。
于是有个叫刘混康的道士对宋微宗建议,“京城东北隅地势不错,如再加高一些,当有多男之祥。
”宋微宗听从了道士的建议,在皇家园林中修建了周围十余里,峰高九十步的假山“艮岳”“艮岳”建成后,后宫果然不断传出好消息,真是应了“多男之祥”的预言,宋微宗甚是高兴,便十分崇信道教,又大力将“艮岳”加高加大。
因“艮岳”是修建在皇家园林之中,是皇帝专用的山,老百姓都尊称皇帝为“万岁”,时间久了《万岁山》的名字就在百姓中慢慢流传至今,这便是《万岁山》的由来。
“艮岳”随着战乱和自然灾害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万岁山》的名字一直流传至今。
万岁山为什么要以武侠风情园为主题呢
其实历朝历代的百姓无不希望自己生活的朝代里有“明君、清官、侠客的出现。
“明君”的代表人物即毛泽东主席所崇敬的“唐宗宋祖”也就是唐朝的太宗李世民和宋代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他们统治下百姓可以安居乐业;“清官”的代表人物即历史上所记载的包公和海瑞,他们为民执法如山、铁面无私。
“侠客”无处不在,言必行行必果,除暴安良、匡扶正义,“扬善”成为侠客们的传统美德,并受到百姓的爱戴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8445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