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岷江源头导游词

三江源导游词

三江源 三江源,一个神秘的地方,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一个鲜为人 知的地方。

这儿,却是蕴育着中华民族三大河流的发源地。

长江、黄河、澜沧江同发源在青藏高原,可更为蹊跷的 是,它们竟然发源在

【第31句】:8万多平方公里的地区,这个地区叫做 三江源 三江源雨水丰沛,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三百多天在下。

雪,正因为这个原因,使得三条大河能在这开始它们的万里之 行。

直到近代,科学家们才发现三江源。

原来,唐代时期,人 们去探寻黄河的源头,最远的只走到了星宿海,人们便误认为 星宿海是 黄河的源头,后来,人们才寻到了黄河的源头—约古 宗列曲。

晋代时期,人们误以为岷江是长江的源头,新中国成 立后,人们也才寻到了长江的源头—沱沱河。

至于澜沧江,现 在才寻到它的源头。

三江源野生动物种类十分庞大。

西藏的动物,三江源应有 尽有,有藏羚羊、岩羊、棕熊、雪豹……其中藏羚羊最珍贵。

藏羚羊是一种生长在高海拔地区的羊类,它能充分适应高原反 应,空气稀薄的环境,活动在海拔4000—6000米的地方,主要 栖息在三江源、藏北羌塘、青海可可西里以及新疆阿尔金山一 带令人类望而生畏的“生命禁区”。

棕熊体型较大,体长180~ 200厘米,体重达200千克,栖息在青藏高原的高山草甸和荒漠 草原。

三江源植物也特别多。

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阔叶林、针 阔混交林、灌丛、草甸、草原、沼泽及水生植被、垫状植被和 稀疏植被等9个植被型。

灌丛植被主要种类有杜鹃、山柳、沙 棘、金露梅、锦鸡儿、锈线菊、水荀子等。

草原、草甸等植被 类型主要植物种类为蒿草、针茅草、苔草、凤毛菊、鹅观草、 早熟禾、披碱草、芨芨草以及藻类、苔藓等。

这些植物大都是 耐寒植物,有着自己的一套本领,才能在三江源—这片荒凉的 土地上生存。

三峡导游词关于八年级语文第一段

府南河又称锦江,是岷江流经成都市区的两条主要河流,府河、南河的合称。

府河进入市区后绕城北城东而流。

两河在合江亭相汇东去往南经乐山、宜宾入长江。

府南河流经旧城区段总长29公里。

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是以治理河流为龙头,带动整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小区建设、城市环境建设、城市生态建设的综合性城市建设项目。

通过河道整治、污水治理、道路建设、管网建设、安居工程、宾河绿化等多项内容的综合整治,不仅解决城市防洪、城市水污染、城市基础设施落后以及两岸3万户10万居民的安居问题,对扼制岷江流域、长江上游的污染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避免城市环境恶化、促进城市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峡》郦道元 导游词

【急】

都江堰由鱼嘴、飞沙、宝瓶口三部分组成。

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

飞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

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

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

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部称为离堆。

都江堰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今都江堰市城西。

它处于岷江从山区泻入成都平原的地方。

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江水常泛滥成灾。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为“天府之国”,这项工程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被称为“活的水利博物馆”。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

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都江堰鱼嘴分水原理:都江堰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工程构成(见图1)。

它们有机的组合,联合发挥了引水灌溉、排洪、排沙和减灾的巨大作用。

鱼嘴与金刚堤连在一起,位于江心,它们的建造和作用与弯曲河床形态有密切关系。

金刚堤实质是岷江河床上的江心洲,鱼嘴位于金刚堤的顶端,形如鲸鱼之嘴巴,故名为鱼嘴。

鱼嘴与金刚堤的共同作用是使岷江河床分汊,即分为内江和外江,所以鱼嘴与金刚堤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工程。

从分水堤与金刚堤位于河床中心位置分析,这个堤的建造,主要是李冰利用了河流的弯道环流的科学原理形成的。

如现在的分水堤东侧是岷江凹岸,也正是内江流经的部位,西侧是岷江的凸岸,也正是外江流经的部位。

这里的弯道环流的表流流入凹岸,把凹岸被侵蚀的和过境的大量泥沙,由环流的底流再搬运到凸岸堆积成遇回扇,其中一部分泥沙在江心堆积形成规模宏大的江心洲(金刚堤),泥沙在洲头不断堆积、延伸,加之人工不断对它们修筑、加固和保护,形成今日之天然——人工金刚堤和鱼嘴。

金刚堤和鱼嘴的存在,使岷江主流在此成为分汊型河床。

尤其鱼嘴的存在意义,在于发挥分汊河流的分水分沙作用,如冬、春枯水季节,岷江水位较低,河流主流线多靠近河谷凹岸流去,分水堤将约十分之六的江水流入内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流入外江,保证了灌区的用水量,简称“四六分水”;夏、秋洪水季节,岷江水位相对升高,河流主流线相对变直,大部分江水流向凸岸,故分水堤又将十分之六的江水排入外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注入内江。

显然,这是李冰掌握了分汊口即江心洲(金刚堤)和洲头(鱼嘴)的分水分沙特点,又利用了内江具有平面弯道环流泄水特性,创造的科学分水方法。

导游词 急呀

Hi,大家好,我就是你们的导游,欢迎你们来参观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的历史有一千多年了,尽管大佛崖壁上数百种石刻,数千尊造像风化严重,但从幸存的部分石刻中,犹能窥见盛唐风貌,其工艺之精妙,堪与甘肃墩煌,洛阳龙门和山西云冈等地的石刻辘美。

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省乐山市郊,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

乐山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崖壁上,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佛坐像。

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

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造型庄严,排水设施隐而不见,设计巧妙。

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是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筑的至唐德宗贞元19年完工,历时90年。

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鸟龙山,巨型卧佛景观等组成,面积约8平方公里。

景区属峨眉山风景名盛区范围,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闻名遐区的风景,旅游盛地。

谢谢你们来参观乐山大佛,欢迎你们下次再来。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8541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