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民族村阿昌族导游词

阿昌族简介

阿昌族民族的节日都有那些?窝罗节是梁河地区阿昌族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正月初四,梁河地区的阿昌族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围绕着窝罗台方如痴如醉地跳起窝罗舞。

窝罗台高约1米,4米见方,中央矗着两块约6米高的牌坊,牌坊顶端中央架着一把巨大的木刻满弦弓箭,意示人类始祖遮帕麻用这把神箭射落了妖魔腊訇的假太阳。

左牌坊顶端绘着光芒四射的太阳,右牌坊顶端绘着皓月碧空。

太阳月亮下面绘制着阿昌妇女服饰的各种彩色图案,意示遮米

傣族 景颇族 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资料

傣族,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孟连傣族拉祜(hù)族佤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

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

根据2006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傣族人口有126万,绝大多数的傣族都信仰[1]。

国内科考资料表明:傣族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傣族先民出自我国云南西南傣族聚居区,东南亚各国傣族都来源于此。

中国傣族与缅甸的掸(傣)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为同一民族。

总人口6000万以上。

历史上傣族以云南南部、泰国北部和缅甸东部为核心建有傣族国家——妙香国。

后经历史演变,这个国家已不复存在,傣族散居于我国西南一带和各个国家。

在印度的东北亦有一部分傣族. 景颇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

景颇族有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彼此通话困难。

景颇语属藏缅语族景颇语支。

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语文。

景颇族有丰富、优美的口头文学流传,包括反映民族起源、迁徙历史的叙事长诗及神话、故事、寓言、谚语、谜语等。

景颇族主要从事农业。

景颇地区盛产珍贵的木材和各种药材。

经济作物有橡胶、油桐、茶叶、咖啡等。

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

习俗 景颇族家庭中尚保留幼子继承制,幼子地位高于长子,长子婚后另立门户,幼子却留在家中赡养父母,财产也主要由幼子继承。

景颇族坦诚好客,一直保留着“吃白饭”的待客习惯。

即在日常交往中,无论走到那一寨、那一家,都可坐下来吃饭,并可以不付任何报酬。

对于任何一个不相识的人,主人都必须招待饭菜。

民间普遍认为:让客人饿着肚子走,是最不体面的事。

无论婚嫁、过节集会,走亲串戚,景颇族人都要提一只篮子,内装水酒、熟鸡蛋、糯米饭团,民间称“送礼篮”,主人接过礼篮后,要向随从的客人一一敬酒,最后才能自己喝,并清点礼物,然后再把篮子还给客人,以表示礼物如数收到。

很多地区平时进餐仍然沿袭无论男女长幼均把饭菜分份进餐,无需桌椅、餐具,饭菜都用芭蕉叶包好,进食时人手一份。

忌把叶包反。

无论喝酒喝汤,都是就地砍一截竹筒,筒口斜削一刀,随用随去。

食俗 景颇族闲时一日三餐,忙时一日两餐。

主食大米,喜食干饭和竹筒饭。

所种植的蔬菜大都是不需精耕细作的瓜、豆、青采、洋芋(土豆)等,辅以竹笋、水芹、野蒜等。

肉食以猪肉和鸡肉居多,农闲时进行渔猎,如捕猎野猪、麂子、山羊、野牛、野鸡、鸟雀,捕捞鱼蟹、田螺。

景颇族饮酒多是自制的低度酒,称水酒,成年男女更喜烧酒。

景颇族喝酒十分注重礼节,熟人相遇互相敬酒,不是接过来就喝,而是先倒回对方的酒筒里一点再喝。

大家共饮一杯酒时,每个人喝一口后都用手揩一下自己喝过的地方,再转给别人,如有老人在场,先让老人喝。

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烤鱼、撒皮、舂鳝鱼、砂锅炖竹鼠。

节庆 “目瑙纵歌”,是云南省德宏景颇族群众性的歌舞活动,也是景颇族人民祝颂吉祥幸福、欢度丰收的传统节日。

“目脑”是景颇语的音译,意即“大伙跳舞”,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每逢“目脑纵歌”节,仪式往往从清晨到夜晚,甚至通宵狂欢。

每次目脑都要杀牛祭祀,然后牛肉大家分食,并伴以歌舞活动,参加者多时成千上万。

此外,还要祭“能尚”宸庙,祭“能尚”每年两次。

一次在春播,祭品比较隆重,届时要杀牛、猪、鸡等,以庆贺丰收。

景颇也过“吃新谷”节,“吃新谷”都选在农历八月的一个龙日,届时把新谷炒干、舂成米,与老米合在一起做饭,以喻老米、新米接续不断。

吃新饭时,要把饭菜和酒洒到地里一部分,献给地鬼,然后全家共餐。

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

有客来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饭礼让上座,如客人年轻,辈分小可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礼让就接受。

阿昌族待客有劝饭习俗,无论会喝酒、喝茶否,忌讳客人不接受;遇劝饭时,无论已饱否都应伸双手捧碗相接;双手接递或起身行礼,视为恭敬。

通常劝饭是象征性的,通过劝饭讲情说意,乃至唱劝饭山歌抒情,表示欢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缘由。

阿昌族解除婚约婚誓,须退回盟誓的相片及头发。

忌烧毁相片、头发,否则认为照片及头发烧毁后,人会大病乃至会疯。

阿昌族同姓忌婚配。

有招婿入门习俗,上门男子须改名随女方姓。

婚礼举行3天。

在婚礼中新娘、新郎逐桌去敬糖茶,客人喝毕放少许钱币于杯中。

阿昌族男女青年结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请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并摆上一盘用猪脑拌制的凉菜,酒宴后舅舅要送新娘一条约

【第4句】:5千克的带猪尾巴的后腿,称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远不忘娘家的养育之恩。

阿昌族历史上曾有抢婚和逃婚和习俗。

抢婚一般由以下两种原因引起:一是男女深恋,但女方父母不同意,两人只好商定由男方来抢婚,造成既成事实后,迫使女方父母同意;二是订下婚约后姑娘反悔,男方不甘心,只好强抢,迫使姑娘就范。

逃婚一般发生在双方父母都不同意的情况下,恋人只好双双逃走,以此争取婚姻的自由。

上述习俗由于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变化,现已基本绝迹。

阿昌族结婚按长幼顺序进行,如长子未婚,次子和次女也不能结婚,姐姐未嫁,妹妹和弟弟也不能先于姐姐结婚。

如弟妹先于哥姐结婚,则要举行跨越礼和给哥姐一些钱,以对哥姐表示道歉和尊敬。

阿昌族的小伙子在娶亲的时候,要请两个手脚麻利,动作敏捷的陪郎帮着撑雨伞。

因为当新郎要进姑娘家的堂屋时,新娘寨子的年轻姑娘们都要从廊檐两旁向他泼清水,如果新郎被淋湿了,就会被人看不起;如果新郎滴水未沾,连陪郎也会得意骄傲。

据说,这伞是保护新郎免遭伤害的工具。

在很久以前,有个阿昌族的小妹妹叫腊咪,在她六七岁时父母双亡,靠着哥哥过日子。

十六岁时,两个哥哥分家,她便跟大哥在一起生活。

有一天,外寨一家叫腊纳的来向腊咪的哥哥提亲。

因为要娶腊咪的这个小伙子平时娇生惯养,脾气不好,甚至连开销都不会算。

为了能娶到腊咪,腊纳家的财礼给得十分丰厚,兄弟俩一算,除了办嫁妆外还能剩下一些用,也就爽快地答应了。

腊咪看不上这个小伙子,她喜欢一个叫腊舍的年轻人。

一次对歌后,俩人交换了定情物,并约定了下次见面的日子。

腊咪的两个哥哥知道腊舍把妹妹拐走了,而且腊舍家也送齐了财礼,心里很不情愿。

两个嫂子见腊咪找了这样一个标致能干的小伙子也很嫉妒,就火上浇油,于是兄弟俩就想害死腊舍。

认亲的那天,天还很早,腊舍就到了腊咪的寨子。

但腊咪的两个哥哥不让他进门,说腊舍是晚上把人领走的,天黑了才能让他进家门。

好容易等到天黑下来,腊舍的伙伴放着鞭炮,吹着唢呐,热热闹闹地进了腊咪家,腊舍高高兴兴地走上坷头,正想拱手作揖,突然几盆冷水从廊檐两旁劈头盖脑地泼下来,只见眼前闪来两条白光,腊舍一声惨叫就倒下了。

腊咪听到这个消息后便把自己勒死了。

后来,人们为了保障新郎的人身安全,就在新郎到达新娘家门口时撑起伞来遮住新郎,叫做:伞护新郎保全身。

因此,这种特殊用处的伞实际是阿昌族新郎的护身符。

德昂族 De’ang nationality 中国的少数民族。

(见彩图)自称达昂。

又分若买、凉、布雷等支系,汉语统称崩龙。

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改称为德昂族。

散居于云南省五县一镇及保山、临沧、思茅地区所辖各县。

潞西县三合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是德昂族的聚居区。

人口为12295人(1982)。

使用德昂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操布雷、若买、纳盎3种方言。

无文字。

族源 崩龙称谓,最早见于清王昶。

汉晋时的濮人、隋唐时的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是今德昂、佤、布朗等族的先民。

他们先后臣服于汉、晋等王朝及唐宋时期之南诏、大理国。

元以后,他们的先民又沦为傣族土司的属民。

反帝反封建斗争 19世纪初,德昂族人民反抗芒市傣族土司的压迫和统治,提出“官家不公平,杀死官家解不平”的口号,联合傣族人民爆发了持续数年的大规模武装起义,最后由于芒市土司得到清政府和汉族地主的支持,起义被镇压下去了。

近代以来,德昂族与景颇族等族人民曾共同抗击英帝国主义对中国云南西部地区的侵略。

时期,日本侵略军从缅甸侵入中国的德宏地区,当时沦陷区的德昂族人民参加了汉、傣等族人民组织的一支二千余人的游击队,用铜炮枪、长刀及弩弓,同日本侵略军进行了多次斗争。

胜利后,德昂族人民各村组织自卫队,反抗国民党统治。

解放军进入云南后,德昂族人民积极协助解放军歼灭逃窜之国民党军队,迎来了德昂族的解放。

社会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德昂族属傣族封建土司统治,头人多世袭或由土司任免。

头人称达岗(汉族称为总伙头),相当于乡长,管辖数村。

每村设达吉岗一人(汉族称为伙头),并设达朴隆、达基格等头人,协助达吉岗处理村内一切事务,为土司摊派款项和贡物。

属景颇族山官(见景颇族山官制)直接管辖的德昂族,还要向山官缴纳一定数量的保头税、官工、官谷等,同时,要向国民党政府缴纳苛捐杂税。

德昂族的家庭,在20世纪初,还保留着父系大家庭公社的特征:每个大家庭由三至四代有血缘关系的若干小家庭组成,共居一长房,过着集体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

随后,由于土地私有制的逐渐确立,个体经济的发展,外来商品货币的冲击,高利贷、雇工和实物地租的出现,促使大家庭日趋瓦解,而建立起个体小家庭。

文化和风俗习惯 德昂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男女婚前享有恋爱自由,姑娘选择对象有一定自主权,但最后要征得父母同意。

结婚时,男家要给女方一定聘礼。

若夫妻不睦,男方提出离婚,只要出几斤米、几元钱,请村寨头人祭神树后,即可通知女方回娘家。

女方提出离婚,要赔偿男方聘礼。

新中国成立后已发生变化。

德昂族民间有着绚丽多彩的刺绣和雕刻艺术,有揭露反动统治者罪恶,歌颂劳动人民的爱情等内容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

如反映男女爱情悲剧的《芦笙哀调》、《帮工调》,笛音哀婉凄恻,非常感人。

乐器受附近傣族、景颇族和佤族影响,也使用铓锣和象脚鼓。

管弦乐器有葫芦笙、笛、小三弦、小四弦等。

木鼓是本民族独特的一种头部宽、脚部窄的短鼓。

舞蹈以木鼓伴奏,称木鼓舞。

不同支系的妇女有不同的服饰,从其统裙横线条纹的颜色来识别。

她们上着开襟短衫,头缠包头,戴银器及彩色玻璃珠,束腰箍,扎裹腿。

男子着黑布圆领大面襟,缠黑色或白色包头。

少年喜带大耳坠和银项圈。

住房分竹楼和土屋两种。

竹楼亦称干栏,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

靠坝区村寨,多居土木结构的茅屋,厢房关牲畜,堆放柴草和安置脚碓。

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做摆、烧白柴等,大多带有宗教色彩。

希望采纳

德宏州梁河县有那些乡镇

2006年,梁河县辖3个镇、6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遮岛镇、芒东镇、勐养镇、平山乡、小厂乡、大厂乡、九保阿昌族乡、曩宋阿昌族乡、河西乡

姓氏孙的由来

砀山县名,由芒砀来,汉高祖刘邦即起芒砀山,的是,芒砀山却在现在政区划上划给了永城,但是相关历史还是可考的。

  炎黄时期,河南芒砀山的砀汤氏家族就已经进驻安徽境内的砀山地区,并以开凿纹石而闻名于世,因而砀山成为上古时期著名的采石场,黄帝曾到砀山巡视。

有穷氏寒浞时期,砀汤氏家族岁商族酋领汤相土迁居到安徽淮北县,因而在淮北县保留有春秋时期的“砀田伯”、“砀张石”古墓。

  晋代,砀山地区汤氏家族以制瓦名闻于世,在此地区出土的晋代汤氏瓦已成为文物。

砀山县汤氏因制瓦而富冠一方,成为当地名族,并在安徽砀山县建起一座汤寨。

  明嘉靖年朝廷国公爷经常途经此处,受到汤寨主的热情款待,因而与汤寨主结为好友。

国公爷带汤寨主之子进京朝觐天子,称汤寨主之子是自己的盟弟,于是嘉靖皇帝赐汤寨主之子为“二国公”。

汤寨主出资为儿子建造了一座“汤二国公府”,今已成为当地名胜古迹,并从汤二国公府遗址挖掘出上马石及一些古物。

  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陈国株林。

  战国时属宋国,,改砀邑。

后楚来宋改属楚。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国,置砀郡(治砀县,今永城县城芒山西麓),为三十六郡之一,在县境设下邑县。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今县境仍设下邑县(治今砀山县城东毛李庄),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砀郡(仍治故砀城)。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砀郡改属彭越的梁国(治今砀山县城东毛李庄)。

六年春,砀郡归汉。

十一年三月丙寅,砀郡改属刘恢梁国(都睢阳,今商丘南)。

高后七年(前181年)二月,改属吕产的吕国.。

八年八月,改属梁国。

后九月,砀郡归汉。

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二月乙卯,砀郡改属刘楫梁国。

十二年,复为刘武梁国。

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梁国改属豫州刺史部之。

  新莽时(9年),改梁国为陈定郡,治所砀县改为节砀县,改下邑县为下治县,仍属豫州刺史部。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复砀郡(仍治砀故城),下邑县改名夏邑县(仍治下邑故城),仍属豫州(治谯,今亳州市区)。

建初四年(79年),梁国迁都下邑故城,夏邑县属之.。

三国(魏)革梁国,砀县属徐州。

  三国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汉,今县境仍设夏邑县(治今砀山县东毛李庄),属豫州(初治谯,后多次移治)梁郡(治夏邑,今砀山县东1公里毛李庄)。

青龙四年(236年),夏邑县(仍治砀山县东毛李庄)兼梁国国都。

  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复梁国,砀县并入下邑县。

  南北朝宋时,复置砀县,南齐(479年)废。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下邑县移治今河南夏邑;二年(526年),置砀郡、砀县。

砀郡治年在原下邑城(今毛李庄处),砀县治所鲁城(其址查无考)。

北齐(555年)废砀郡、砀县,置安阳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阳县为砀山县,隋大业六年(610年)割彭城、瞧阳二郡之地置永城县,芒砀山以北为砀山县辖区。

  唐,砀山县属瞧阳郡。

光化二年(899年)朱全忠以砀山、单父、虞城、曹州这域表置辉州。

后唐砀山县属单州。

  宋,属单州。

  金兴定元年(1217年),砀山县改属归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

兴定五年升永城县为永州,辖下邑、砀山、郏三县,芒砀山一带又属砀山县辖 ,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年)砀山县为洪水荡没,迁治年至保安镇。

  元宪宗七年(1257年),复置县,还旧地属东平路。

元至元二年(1265年),降永州为永城县,芒砀山一带再属永城县。

是年,砀山县并入单父县,至元三年,复置砀山县,属济州,八年,属济宁路。

  明洪武四年(1371年),砀山县随徐州改属中书省。

六年九月,改临濠府为中立府(治中立县,由钟离县改)。

七年八月,中立府改为凤阳府(治临淮县,由中立县改)。

八年十月,凤阳府改凤阳县(今府城镇)。

十三年正月,凤阳府直隶六部。

十四年十一月,砀山县改属直隶六部徐州直隶州。

永乐元年(1403年),直隶徐州直隶南京(今南京市),后改为南直隶,又称直隶南京(仍治今南京市)。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水患,迁砀山县治于小神集(今砀山县城关镇东南陈寨北门外小神集)。

四十四年,复旧治(今砀山县东毛李庄)。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改治旧城西1公里秦家堂(今城关镇),二十八年竣工,为夯土砖堞城垣)。

  清雍正八年(1730年)升徐州为府,砀山县属徐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砀山县属江苏省徐海道;民国22年属江苏行政督察铜山区;民国24年属江苏省行政督察第九区。

  民国27年5月,日军陷徐州。

5月25日,陷砀城,日伪以徐州为中心的苏皖边区的1个市21个县作为特区直接控制。

7月,日伪砀山县维持会成立。

次年,成立伪县政府。

31年1月15日,改属汪伪苏淮特别行政区公署(驻今徐州市)。

33年1月13日,改属淮海省(仍驻徐州市)第三专区(驻砀山县),辖砀山,萧县,丰县3个县。

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5日,国民党接管汪伪砀山县。

  民国45年8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七纵五十八,五十九团在砀山县(砀北)大队配合下解放砀山县城。

8月13日,离砀。

8月16日,砀山县政府撤至砀北县陈集,贾庄一带;雪枫县(砀南)政府北撤至单县,成武县。

不久,雪枫县返回砀南地区。

9月,砀山(砀北),华山,单虞3个县撤至单县,成武,巨野县一带。

11月,改设华砀县,并于年底返回至砀山县西北吴溜,蔡堂两区地带。

36年7月,复建华山,砀山县,属豫皖苏解放区三专区。

12月2日,恢复砀南县人民政府,属三专区。

  民国45年11月,砀山县属豫皖苏三分区所辖;1949年元月,属中原行政区商丘专署所辖;1949年10月,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署。

  1949年10月1日建国,砀山县仍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区。

  1950年2月,砀山县民主政府改称砀山县人民政府。

  1952年11月15日,砀山县划归江苏省。

  1953年3月6日,砀山县改属江苏省徐州专区(驻徐州市)。

  1955年2月21日,将砀山县划入安徽省宿县专区。

  1956年1月12日,撤销宿县专区,砀山县改属蚌埠专区。

1月,砀山县人民政府改称砀山县人民委员会。

  1959年3月22日,撤销萧县,砀山县,组建萧砀县,属蚌埠专区。

  1961年4月7日,萧砀县改属宿县专区。

12月15日,撤销萧砀县,恢复砀山县,仍属宿县专区。

  1968年8月,砀山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981年12月30日,砀山县革命委员会改称砀山县人民政府,至今未变。

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2000年人口普查)

扶绥县有多少个乡镇

2000年,扶绥县辖8个镇、4个乡:新宁镇、渠黎镇、渠旧镇、柳桥镇、东门镇、山圩镇、中东镇、东罗镇、龙头乡、扶南乡、岜盆乡、昌平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6639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新宁镇 43763 、渠黎镇 48195 、渠旧镇 22258 、柳桥镇 26263 、东门镇 384

【第69句】: 山圩镇 293

【第78句】: 中东镇 352

【第92句】: 东罗镇 325

【第64句】: 扶南乡 18185 、龙头乡 27451 、岜盆乡 239

【第69句】: 昌平乡 20610。

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2003年,扶南乡与新宁镇合并为新宁镇。

2003年扶绥县行政区划一览(8个镇、3个乡):(根据当年广西行政区划代码整理) 100 新宁镇 辖:城厢、城东、城西、城南4个社区;充禾、塘岸、水边、那宽、长沙、上洞、大塘、渠那8个行政村。

101 渠黎镇 辖:渠黎社区;联绥、渠哆、驮河、新安、岜桑、布尧、那勒、弄平、渠莳、汪庄、大陵、蕾陇、笃邦、渠新、必计、渠凤16个行政村。

102 渠旧镇 辖:渠旧社区;濑滤、驮弄、驮迓、三合、弄卜、渠吞、中原、竹琴、崇边、布沙10个行政村。

103 柳桥镇 辖:柳桥社区;雷大、上屯、岜留、灶瓦、新村、渠齐、西长、扶岜、坡利、坡龛、平坡、那加12个行政村。

104 东门镇 辖:东门社区;板包、佰党、郝佐、六头、岜楼、渠荣、布练、旧城、自尧、卜葛、那江、那巴、江边、岭南、驮达15个行政村。

105 山圩镇 辖:山圩社区;渠透、那利、坝引、昆仑、平天、那派、平搞、那白、玉柏、九塔、那任11个行政村。

106 中东镇 辖:中东社区;新灵、瓶山、旧县、丰坡、九和、思同、新隆、百域、上余、三哨、东哨、淋和、四新、维旧14个行政村。

107 东罗镇 辖:东罗、客兰、都充、那练、岑凡、渠坎、岜羊、东斗、厚寨9个行政村。

201 龙头乡 辖:龙头社区;滕广、旧庄、凤庄、肖汉、那塘、坛龙、那贵、林旺8个行政村。

202 岜盆乡 辖:岜盆社区;那坡、姑豆、弄廪、岜伦、弄洞、驮辽、那标、岜盆8个行政村。

203 昌平乡 辖: 昌平、平白、八联、赛仁、四和、中华、木民、石丽、联豪9个行政村。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8550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