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云冈石窟六百字的导游词
写一段大同云冈石窟的导游词大约100字
云冈石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市西郊17处的武周山南麓,石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
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1]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云冈石窟概述文章,和导游词相似,就是短一点、简要一点
你看看,可以自己修改修改,但是我觉得挺好的,请采纳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我将陪同大家一起参观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云冈石窟,那么也欢迎各位游客来到这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相信各位朋友来到大同,来到云冈,一定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现在云冈石窟不仅在规模上突出了皇家园林和佛教胜地的恢弘气势,在规划布局上也有了全面的改进。
形成新的云冈石窟国际型大景区。
现在咱们参观的云冈石窟是约在公元460年的北魏文成帝时期开凿的大型石窟,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存主要洞窟45个,佛教造像
【第5句】:1万多尊。
它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洛阳的龙门石窟,和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那么同时在2001年12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云冈石窟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因为石窟开凿在武周山的山崖上,而武周山的最高处称云冈,故名云冈石窟。
根据武周山势的自然起伏,云冈石窟又自然的分成东区、中区和西区三部分。
其中第1~4窟为东区,5~13窟为中区,14~45窟为西区. 今天咱们参观的对象主要是第
【第5句】:6窟和昙曜五窟的
【第18句】:20窟。
请大家跟我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第五窟,五窟和六窟为一组毗连在一起的双窟,也是云冈石窟种最精彩壮观,最具代表性的石窟。
五窟分为前后两室,为椭圆的穹窿顶马蹄状。
那咱们进入5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尊盘坐的大佛,这种吉祥式坐姿表示着释迦牟尼佛进入标志的静思维修行状态,是佛的坐,立,行,卧4个庄严的身姿之一。
这尊大佛高达17米,为云冈石窟第一大佛像。
可能这么说,大家觉得还不够形象,那它到底是有多大呢,具体的说大佛的膝上可容纳120人,一只脚可站12人,所以大家就可想而知了。
这尊大佛给人一种端庄,肃穆,慈祥之感觉。
那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窟中的佛像布局为三世佛,中央的坐佛为释迦牟尼佛,佛像的右侧为未来佛,由于立佛身上的泥装脱落,我们得以目睹当时石刻技术的精湛。
主佛的对面有约1米的8尊佛教造像,衬托着主佛更加高大雄伟,拱门东侧菩提树和树下二佛对坐的造像,都十分精湛。
请大家注意,石窟大佛后面有一条狭长的隧道,你们猜这是做什么用的
对了,这是佛教信徒们礼拜绕行的诵经道。
好了,在我们参观第5窟后,请大家跟我来,我们去看因雕刻技术精湛,雕刻内容丰富而被称为云冈石窟第一伟窟的第六窟。
大家可以回忆第五窟的风格来对比参观。
第6窟平面呈回字形,窟正中凿一方形塔柱。
环绕塔柱下层四周和东南西三壁的中心,是工匠们精心雕刻33幅表现释迦摩尼本传的故事图。
这是中国现在最早最完整的宗教石刻连环画珍品。
整个洞窟雕饰富丽堂皇,几乎找不到一点没有雕刻的空间,真是一座热闹拥挤,玲琅满目的佛国世界。
窟中石雕造像有3000多尊,主题以歌颂佛母和表现释迦牟尼一生的成佛弘教经历为主,因而也称之为佛母洞,其实此窟也是孝文帝为其祖母冯氏开凿的一个祈福洞窟。
接下来咱们再来重点参观昙曜五窟的
【第18句】:20窟。
请大家跟我来。
第18窟的主佛像是一尊披着千佛袈裟的释迦立佛,之所以称之为千佛袈裟,是因为袈裟上刻有无数的小佛像,属世界罕见。
既然这么独特,那么大家也应该想到了这其中必有内涵。
请大家仔细观察。
佛像左手将袈裟扶在胸口,手势呈忏悔状,给人深思忏悔的感觉,其实这尊佛代表太武帝拓拔焘,在昙曜造佛像时,一边考虑到太武帝曾经灭过佛法,一遍又想他也完成了北魏统一大业,于是合情合理地设计出此千古独有的一尊造像。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参观第20窟大佛,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佛就是被誉为云冈石窟外交官和代表作的露天大佛,我想大家之前应该在很多明信片、宣传片中都一览过它的容颜。
露天大佛是在1000多年前的辽代,发生坍塌后,露天而坐的。
关于他有两种说法,一说它是文成帝的化身,是昙曜为报答知遇之恩而造,那么另一说它是完美的佛的化身,不论哪种说法吧,都有着很好的涵义。
那么接下来的时间,大家就可以在露天大佛前拍照留念,愿大佛炯炯有神的双眸,略带微笑的嘴角,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回忆,带来美好的福音。
那么朋友们,好了,咱们今天的讲解就到这里,接下来请大家自行观看,半小时后我们在这里集合。
为云冈石窟设计广告语,大约20字,现在就要,悬赏10分
云冈石窟于2001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
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云冈石窟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7年5月8日,大同市云冈石窟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已成为国内各界人士参观游览的重要场所,也是国际友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
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巨石横亘,石雕林立,蔚为大观。
他们有的正襟危坐,栩栩如生,有的载歌载舞,神采飞扬,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怀抱琵琶,悠然自得,笑迎游人。
这些佛像、飞天、赞助者、供养人的面貌和衣饰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异域色彩。
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融汇了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性劳动的智慧结晶,也是他们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60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
现存的云岗石窟群,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象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镶嵌在云冈半腰。
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修建的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
整座石窟气魄宏大,外观庄严,雕工细腻,主题突出。
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
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宝贵资料。
描写建筑的作文600字
云冈石窟的佛像神态各异,如生,特别是第八窟那个五头六臂的鸠天更是惟妙惟肖。
你悠然自得地骑在孔雀身上,中间一个大脑袋,两眼平视;左右和后面四个小脑袋,东张西望;一双长臂舒展地放在盘坐的两腿上;四只小胳膊却正劈云穿雾,好像要飘飞天外。
云冈石窟就位于大同市西。
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在北魏中期开凿的。
我们一进入山门,迎面就是石窟群,一块写着《云冈石窟》字样的碑立在那里,背景就是石刻群,很是壮观。
我赶紧过去拍了照,跟着导游往里走去。
进入石窟中,导游解释说,如今参观只能从第五窟开始到20窟,其他400多窟都不能去了,在修理和维护中。
云冈第五、六窟在云冈石窟群中部,为孝文帝迁洛前开凿的一组双窟。
庙前有清顺治年间建造的五间四层木楼阁,朱红柱栏,琉璃瓦顶,颇为壮观。
第五窟开成蒙古包似的顶部,从整个画面布局和图像看来北魏是属游牧民族,与我们先前去的蒙古是同个祖宗,里面有一座高17米的释迦牟尼坐像,为云冈最大的佛像。
旁边雕满了佛龛造像。
窟西侧刻有两佛对坐在菩提树下。
看的我赞叹不已,古时候他们的雕刻技术就已经这么好了,我们后人不知能否后浪推前浪,无从得知。
有游客指着雕像上一层灰问导游,如何不清洁一下,导游回答这就是运煤车常年在石窟前公路上开的结果,洗不掉了。
如今算好了,从前年开始大同市另造了条运煤的路,煤车不再经过这里,想必今后会好些吧。
从第六窟开始,雕佛、菩萨、罗汉、飞天等造像、骑乘形式各异,令人目不暇接。
佛传故事浮雕构图精巧,内容丰富,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艺术汇集的大检阅,从中折射出北魏社会变革的潮流,具有浓厚的汉化风格,与龙门时期的雕刻十分接近。
其雕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秦汉雕刻艺术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对后来隋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面对如此美妙的石刻,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倾听导游的讲解,拍下可以拍的一切,从内心里希望今后的云冈石窟将能以更完整更多的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我们能保留住这世界文化遗产,供后人瞻仰。
这第六窟可以用富丽堂皇四字形容。
只见整个洞窟雕满了佛像、菩萨、飞天、瑞鸟、神兽等。
那佛各有姿态、那菩萨各有千秋、那飞天更是千人千面,无一雷同。
我细细的打量着一佛,只见那佛交脚正坐,正在修炼佛法。
又看一菩萨,只见那菩萨一手拿甘露瓶、一手拿柳枝,向人间挥洒着点点甘露。
我又看了几个手执乐器的飞天,她们有的穿短衣、长裙,有的袒胸赤足。
穿短衣长裙者,舞姿柔婉典雅,袒胸赤足者,斜披络腋、深目鼻直,舞姿豪放刚健。
这些翱翔飞舞的飞天确实使人叫绝。
六窟的平面是正方形。
进入后室,我看到,后室的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十五米。
塔柱上的佛像立体感很强,特别是塔柱上层的接引佛,栩栩如生。
塔柱下层的佛龛内雕有四座佛像,这四座佛像或坐、或倚、或对坐,都形象生动。
中心塔柱的塔腰处和四壁雕刻着释迦牟尼本生故事图。
我细细的查了一下,大概有33副图。
这些图表现了释迦牟尼佛的父母、母亲腋下生出释迦牟尼、佛一下生就走了七步,一直到释迦牟尼修炼成佛的全过程。
画面生动耐人寻味。
云冈石窟历史久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
石窟群中,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如佛、菩萨、弟子和护法诸天等;有风格古朴,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刀法娴熟熟的佛传浮雕;有构图繁富,优美精致的装饰纹样;还有我国古代乐器雕刻如箜篌、排萧、筚篥和琵琶等,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掀开云冈石窟这部古老的石书,便似打开了一幅精美绝伦的画卷,在以佛、菩萨、弟子、飞天为主要内容的画面中,亦点缀着一些佛经故事画。
这些故事画,虽不为雕刻内容的主流,但它却与石窟中的其他雕刻一样,烘托着主题,扮靓了洞窟,使云冈石窟这颗耀眼明珠,绽放出特有的艺术光彩。
云冈石窟雕刻在我国四大石窟中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见称。
最小的佛像2公分。
最大的高达17米,多为神态各异的宗教人物形象。
其雕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秦汉雕刻艺术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我们是从云冈第五、六窟开始参观的,第五窟、六窟在云冈石窟群中部,为孝文帝迁洛前约465——494年开凿的一组双窟。
第五窟开作椭圆形草庐形式,分前后室。
后室北壁本尊为释迦牟尼坐像,高17米,为云冈最大的佛像,外部经唐代泥塑重装。
窟内满雕佛龛造像。
窟西侧刻有两佛对坐在菩提树下,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
第六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二层方形塔座,高约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层出檐小塔,驮于象背上,窟四壁雕满佛、菩萨、罗汉、飞天等造像。
窟顶有三十三诸天及各种骑乘,令人目不暇接。
环绕塔柱四面和东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内容连贯,构图精巧,向世人展示了释迦牟尼成佛的典故。
在导游详细地详解这个传奇故事的时候,我用心地将字记了下来,因为这个故事太美了,而且听完之后真的从中得到很多的启示,生出许多感慨。
云冈第七、八窟位于云冈石窟的中部,为一组双窟,是云冈石窟第二期开凿较早的石窟。
七、八窟平面均为长方形,窟内布局上下分层,左右分段。
七窟后室北壁上层天幕龛的中央,雕一交脚弥勒菩萨像,坐于狮子座上,左右备一倚坐佛像,边为二胁侍菩萨。
内容为三世佛,且出现了造像组合。
下龛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
壁与窟顶相接处雕一排伎乐人像,各执乐器演奏。
东西两壁对称开凿,壁与顶部相接处雕一排千佛。
下分四层雕有八个不同的佛龛。
南壁凿有一门一窗,左右两侧各雕四个佛龛。
门窗间有六个供养人和伎乐天人像。
明窗内雕菩萨和禅定比丘。
内拱内雕力上、护法天王和飞天。
顶部分格雕平棋,中为团莲,周雕飞天,把整个窟顶装饰得花团锦簇。
第七、八窟与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内容、造像构成、题材等方面出现了诸多变化,从中折射出北魏社会变革的洪流。
从第七窟走到相连的第八窟,发现两窟的主要造像、造像组合及其纹饰风格均基本相近。
第八窟门拱东西两侧的雕像,是云冈石雕中罕见的艺术品,西侧是三头六臂的坞摩罗天乘孔雀的造像,东侧为三头八臂的摩醯首罗天骑牛的造像。
两组造像中,以鸠摩罗天像著名,被认为是东西方艺术最巧妙的组合。
鸠摩罗天雕像给人智慧(三头)、力量(六臂)、安详(面善)、吉祥(手托吉祥鸟)的感觉。
他乘坐的孔雀,是名为那罗延夫的神鸟,口衔玉珠,爪趾雄健,尾巴卷起长长的羽毛。
第八窟的造像给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但又因四壁雕刻被严重风化而让人痛惜。
第九窟至第十三窟,在清代晚期被施以彩绘,彩绘后的五个洞窟异常华丽,五彩斑斓,被人称为五华洞。
五华洞分为两组,分别为第九、十窟和第十一、十二、十三窟。
第九窟和第下窟为一组前后室结构的双窟,两窟平面近方形。
前定南壁凿成八角列柱,东西壁上部雕出三间访木构建筑的佛龛,余壁满雕佛像、飞天。
后室窟门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释迦佛。
第10窟主像是弥勒。
后室门拱内外两面有精雕图案花纹,结构严谨,富于变化。
第十一窟至第十三窟是一组,第十二窟为中心窟。
十一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开龛造像,除南面上龛为弥勒外,均为释迦立像。
第十二窟前正室和东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屋形佛龛,前列两柱,洞开三门,窟顶雕有伎乐天,手持排箫、琵琶、横笛、束腰鼓等乐器,是研究音乐史的重要资料。
第十三窟本尊是交脚弥勒菩萨,高约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产生了力学作用,又兼具装饰效果。
南壁上层的七佛立像和东壁下层的供养天人,皆为窟中精品。
东壁佛龛形制各异。
五华洞雕饰绮丽,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历史、艺术、音乐、舞蹈、书法和建筑的珍贵资料,为云冈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八窟本尊为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立像,高15。
5米,气势磅礴;东壁上层的众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娴熟。
第十九窟本尊为释迦坐像,高16.8米,为云冈第二大造像。
第二十窟为露天造像,正中为释迦坐像,高13。
75米,为云冈石窟的代表作,面都半圆,深目高鼻,眼大唇薄。
大耳垂肩,两肩齐挺,造型雄伟,气势浑厚。
因为参观之前导游有提醒我们说参观时不能随意拍照,更不能拍佛像,以免亵渎神灵,而且照佛还被意指为折福,而只有第二十窟的这尊露天大佛是可以拍照留影的,因此在这里我们都逐个拍照以作留念。
纵观群佛,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的石雕,巨石横亘,石雕满目,蔚为大观。
他们的形态,神采动人,有的居中正坐,栩栩如生,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载歌载舞,或怀抱琵琶,面向游人。
这些佛像,飞天,供养人面目、身上、衣纹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在观赏之余,更赞叹着古代工匠的鬼斧神工。
在欣赏赞叹之余,却生出许多的心痛与痛惜来,因为在观看第二十一窟开始的佛像时,看到很多的佛像都遭到严重的风化,还有很多被盗窃后已不完整的佛像,当看到这些时,我的心里就像被什么利器给重重的戳了一下似的,生生的疼。
一千五百年来,云冈石窟由于受到风化、水蚀和地震的影响毁损较为严重,解放前也遭到人为破环,据不完全统计,被盗往海外的佛头、佛像竟达一千四百多个,斧凿遗痕,至今犹在。
看到珍贵的历史古迹被破坏,并且还在不断地受到恶劣环境的侵蚀,真的感到很痛心疾首
我们要用什么才能拯救你呢
云冈石窟中第五窟和第六窟怎样讲
第五窟为椭圆形的穹隆顶马蹄形状,分前后两室,是一个规模宏大雕饰华丽的具有鲜卑民族建筑风格的典型洞窟,这种窟形,既符合力学原理,又能扩大空间雕造大型佛像,明显有一种迎请大佛安居在鲜卑人故居的意图, 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
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
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
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
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
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
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两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
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85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