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建筑物的导游词
写一篇古建筑的导游词,400字
各位尊敬的游客,我们将要游览的是颐和园。
颐和园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遗产名录》之中的文化遗产。
游览时请不要乱扔垃圾。
现在我们就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来到有名的长廊。
看,这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多漂亮呀
这条长廊长700多米,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不可思议的是,这几千幅画竟然没有哪两幅是一摸一样的。
走完了长廊,我们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上看,一眼就看见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那就是佛香阁。
下面一排排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我们现在登上了万寿山,这里可以把颐和园的大半景色都收在眼底。
看,前面那就是昆明湖,昆明湖的湖面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现在我们就去昆明湖细细游赏。
看,昆明湖好大呀,它周围的堤岸也更长。
我们现在要去昆明湖中心的小岛了。
通向小岛的这座桥就是有名的十七孔桥,这座桥有三多,一是桥洞多,二是狮子多,三是石柱多。
看,这座桥的每根石柱上都雕刻着狮子。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各异,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请你们慢慢的游赏吧
介绍中国一种民居的建筑形式(导游词)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和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蒙古的蒙古包。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
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
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
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
中间还有一道隔墙。
窑洞 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是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
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
窑洞又分为土窑、石窑、砖窑等几种。
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保温隔音效果最好。
石窑和砖窑是先用石块或砖砌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又坚固又美观。
由于建造窑洞不需要钢材、水泥,所以造价比较低。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窑洞的建造不断改进,黄土高原上冬暖夏凉的窑洞越来越舒适美观了。
安徽古民居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古建流派,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
徽派建筑风格最为鲜明的是传统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式宅居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
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
在装饰方面,徽州民居的“三雕”(砖雕﹑石雕﹑木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徽州的祠堂和牌坊在徽式建筑中份量也颇重:祠有总祠,支祠之分,一般规模均较宏大,由山门,享堂,寝殿等多进集组而成,富丽堂皇。
牌坊则以石质为主,有四柱五楼式,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形式等多种,造型雅致,散缀于各乡镇,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派建筑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融古雅,简洁与富丽于一身,仍然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门楼】徽派建筑格式。
徽州建筑大门,均配有门楼(规模稍小一些的称为门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
一般农家的门罩较为简单,在离门框上部少许的位置,用水磨砖砌出向外挑的檐脚,顶上覆瓦,并刻一些简单的装饰。
富家门楼十分讲究,多有砖雕或石雕装潢。
【穿堂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
又名回厅。
穿堂的位置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紧连,是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
大部分为木地板。
【大厅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
大厅为明厅,三间敞开,有用活动隔扇封闭,便于冬季使用。
一般大厅设两廊,面对天井。
也有正中人口设屏门,日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
大厅的变化式有时有边门人口,天井下方设客房,招待来客居住,或者由正门人口设两厢房。
大厅在徽州住宅中主要用于礼节性活动,如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等,平时也作为起居活动场所,是整套住宅的主体部分。
【大屋脊吻】徽派建筑格式。
指徽派大型屋脊脊吻装饰件。
徽州古建的词堂,庙宇,府宅等大型建筑,沿袭《宋营造法》官式作法,采用大屋顶脊吻,有正吻,蹲脊兽,垂脊吻,角戗兽,套兽等。
造型与官式作法有所区别,属徽派特色。
【飞来椅】徽派建筑格式。
对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靠椅的雅称。
【高墙深宅】徽派建筑结构方式。
徽州有许多古民居,四周均用高墙围起,谓之封火墙,远望似一座座古堡,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
这种居宅往往很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一般住人。
厅堂后用中门隔开,设一堂二卧室。
堂室后又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
这是第一进。
第二进的结构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
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大抵相同。
这种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
随着子孙的繁衍,房子也就一进一进地套建起来,故房子大者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之说。
一般是一个支系住一进。
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祀。
它生动地体现了古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风。
【格窗】徽派建筑格式。
徽州民居沿天井一周回廊采用木格窗间隔空间,其功能有采光,通风,防尘,保温,分割室内外空间等作用。
格窗主要形式有方形、圆形、字形、什锦(花草,动物,器物,图腾等)。
格窗图案多采用暗喻和谐音的方式表现吉祥的寓意,如平安如意用花瓶与如意图案组成谐音表示;福寿双全用寿桃与佛手图案表示;四季平安是花瓶上插月季花;五谷丰登用谷穗,蜜蜂,灯笼组合;福禄寿用蝙幅、桃表示等。
徽派民居大致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1句】: 尊重自然山水大环境。
古徽州对村落选址的地形﹑地貌﹑水流风向等因素都有周到的考虑,往往都是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布局合理,交通顺畅,建筑融汇于山水之间。
2.富于美感的外观整体性。
独具一格的马头墙,采用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面和马头高低进退错落有致,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青山﹑绿水白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质朴中透着清秀。
3.较灵活的多进院落式布局。
建筑平面布局的单元是以天井为中心围合的院落,按功能﹑规模﹑地形灵活布置富有韵律感。
4.精美的细部装饰。
徽文化中“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砖雕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是徽派建筑一大特色。
一、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
二、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
三、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
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
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
代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
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
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山西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皖南民居为两层以上的楼房,中间围合一个很小的天井,厅堂设在天井的北侧。
厅堂与天井之间不设墙壁与门窗,属于开阔的空间。
在厅堂的北侧,也就是后部是木质的太师壁,太师壁的两侧为不装门扇的门。
太师壁的前面放置长几、八仙桌等家具。
厅堂东西两侧,分别放置几组靠背椅与茶几,人们常常将一些器具放置在上面作为装饰。
皖南古民居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
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与大自然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
村落独特的水系是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水利工程典范,深刻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
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
建筑学家们都称赞那里是“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宝库”。
客家土楼 土楼是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
客家人的祖先是1900多年前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人。
为了防范骚扰,保护家族的安全,客家人创造了这种庞大的民居——土楼。
一座土楼里可以住下整个家族的几十户人家,几百口人。
土楼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圆形土楼。
圆楼由两三圈组成,外圈十多米高,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层、四层是卧室;第二圈两层,有30到50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间是祖堂,能容下几百人进行公共活动。
土楼里还有水井、浴室、厕所等,就像一座小城市。
客家土楼的高大、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国建筑大师的称赞。
蒙古包 [编辑本段] 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
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
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
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
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
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
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
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
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
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
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
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很容易拆装,有利于放牧时搬迁流动。
傣家竹楼 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定有傣族村寨。
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
房子都是单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
腾龙沿边的住宅,多土墙平房,每一家屋内亦间隔为三间,分卧室客堂,这显见是受汉人影响,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边则完全是竹楼木架,上以住人,下栖牲畜,式样皆近似一大帐篷,这与《淮南子》所记“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书所记古代僚人“依树积木以居”的“干阑”住宅,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
这类竹楼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
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即为一长形之大房,用竹篱隔出一个角来做主人的卧室并兼重要钱物的存储处;其余便是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故无窗。
若屋檐稍高者,则两侧亦有小窗,后面亦开一门,楼的中央是一个火塘,无论冬夏,日夜燃烧不媳,煮饭烹茶,都在这火上,主客集谈,也都围炉而蹲或坐。
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
此种住宅的建筑,极为便易,只须伐来大竹,约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成;但也极易腐毁,每年经雨季后,便须重加修补。
土司头人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样仍似竹楼,只略高大,不铺茅草而改用瓦盖顶。
西双版纳境内,傣族自己能烧瓦,瓦如鱼鳞,三寸见方,薄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钩,先于屋顶椽子上横钉竹条,每条间两寸许,将瓦挂竹条上,如鱼鳞状,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顶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烂需要更换,只须在椽子下伸手将破瓦除下,再将新瓦勾上就可。
凡住此类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户了,就是车里宣慰衙门,建筑式样也不过如此,只是面积较一般傣族民间的木楼大得多,全楼用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长十余文,阔七八丈,楼上隔为大小若干间屋,四周有走栏,但不开窗,故黑暗无光,楼下空无遮栏,只见整齐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着,任牛马猪鸡自由地在其中活动,这就是傣族最局统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
这种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马的屋宇,在西南边区中普遍可以见到,例如哈尼、景颇、傈僳以至苗、瑶、黎诸族,住屋建筑也如此式,惟下层多用大石或泥土筑为墙壁。
傣族的竹楼,则是下层四面空旷,每晨当牛马出栏时,便将粪便清除,使整日阳光照射,住位于上层的人,不致被秽气熏蒸。
土家族吊角楼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
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
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
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土家族土家族,全国现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湖北恩施。
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
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
其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
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
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用土家语。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
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土家民居 古文献称土家民居为干栏,少数民俗文献称土家民居为转角楼。
《中国土家族习俗》云:土家族人的住宅,多为木房,其结构习俗以正屋、偏屋、木楼、朝门四部分组成。
一般人家只有正房,小康人家有正屋、偏房和转角楼。
富有人家加修有朝门。
豪门大户,修四合大院,砌以院墙,四面封砖,俗叫封火桶子,个别户还修有冲天楼和晒衣台。
正屋规模有三柱四旗、三柱五旗或五柱八旗以至七柱十二旗之分,多为四排三间,也有六排五间的,忌修单扇双间之屋。
正屋中间为堂屋,以祭祖先和迎宾客之用,两边作人间。
堂屋后面有过道房,俗称"抱兜房"。
偏房称磨角,又叫"马屁股",或叫刷子屋,连接于正屋的左右边,作灶房或碓磨房之分。
别有特色的土家族转角楼,俗叫"走马转角楼"。
多子女的人家,女儿住转角楼,故有叫绣花或故娘楼的。
转角楼建于正屋的左前或右前,也有正屋左右都起转角楼的。
转角楼一般为三排两间,上下两层,上为人间,下为厢房、仓库或碓磨房。
转角楼挨正屋一边,有悬空走廊,转至外沿当头,当头两边上端,妙廊翘起,颇俱雄伟壮观。
土家民间称土家民居为转角楼,是土家民居中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一般土家人住一栋房,其长有连三间、连五间、连七间、连九间,其进深有三柱四骑、五柱四骑、五柱八骑等。
一栋连三间(四排三间)的木房,居中的那间叫堂屋,作为祭祖、迎客、婚丧等重大活动之用;左右两间叫住房,前房为火铺,为聚餐向火议事之用,后房为卧室。
如果房基够宽,家境又比较富裕,则在房子的右边配偏房,安放灶房、柴房和牛栏、猪圈;左边配厢房、楼子。
楼子下安排碓磨和粮仓,上作"书房"或闺女的"绣房"。
房基临坎,楼子则吊脚,无坎则柱与正屋齐,只在二楼走廊上吊些假柱头。
不管吊脚不吊脚,在楼子外侧一定要翘檐转角,故称"转角楼"。
土家民居称谓揭秘 土家人是根据房屋的结构形式指称自己的居所的。
总的说来,土家民居有单体居室和合体居室之分。
合体居室由单体居室组合而成,其称谓也各不相同。
【第1句】:土家单体民居称谓 土家民居按进深有三柱二旗(俗称尖刀架)、三柱四旗、三柱五旗、三柱六旗、三柱七旗、四柱五旗、四柱六旗、四柱七旗、四柱八旗、五柱七旗、五柱八旗、六柱六旗、七柱十二旗之别,一般连三间、四间、五间,也有连六间、七间、九间、十五间的。
单体民居按材料有瓦屋、岩屋、茅屋、泥屋之谓。
【第2句】:土家合体居室称谓 土家合体居屋是土家民居独特形式,是由土家单体居室发展而来,蕴含着土家人的审美观念、工艺价值、民俗理念以及用自然为我所用和与自然抗争的思想。
土家合体民居的称谓有转角楼、四水屋、窨子屋、冲天楼之分,其表现形式有二合水、三合水、四合水之别。
故宫一建筑的导游词20字
悬空寺导游词(转)各位朋友: 大家好
欢迎您在这个吉祥美好的日子,光临中华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
莽莽苍苍蜿蜒起伏的北岳恒山,有许多奇特的景观,古有“恒山十八景”之说,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建于北魏后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悬空寺。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金、明、清均有重修,现为明清建筑风格,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个建筑具有险、奇、巧的特点,共有楼阁40余间,从低到高三层迭起,最高处三教殿距峡谷深处的高度曾为90余米,由于1500余年峡谷河床沙石沉积,现高度仅为45米,但站在三教殿仍有身临险境的感觉。
这座纯木构建筑,瞩目远望,仿佛是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大有凌空欲飞之势,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
民间道:“悬空寺,半天高,三尺马尾空中吊”,大诗人李白则用“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来形容之。
据史料记载,初建时,寺院高出地面近百米,而支撑寺院的仅仅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柱子。
悬空寺为什么建在这悬崖峭壁之上而不与地相接
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随着政治势力的分裂,道教也分为南北天师道场。
北魏时期,太武帝拓跋焘崇信道教,曾一度灭佛兴道,并且迎请嵩山道士寇谦之来京都平城设立道坛。
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孝文帝拓跋宏下诏将天师道场移到恒山,就在当年,按照寇谦之道长“上延霄客,下绝嚣浮”的遗训修建了“崇虚寺”,后来人们根据崇虚寺建筑悬空的特点,改称如今的“悬空寺”。
悬空寺以西为正,大门朝南,整个建筑由南向北扩建而成,越往北走地势相对越高越狭窄。
寺院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都有一座三层式的楼阁,内设悬梯连接。
第一部分是一个标准的寺院布局,由于建于悬崖峭壁之间,所以将一个平面的寺院布局立体化了。
第一层是禅堂;第二层是大雄宝殿的两个配殿,为比肩式楼阁。
真正体现“悬”的地方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两座楼之间飞架悬空栈道连接,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
插入岩石里的横梁使用当地产铁杉,事先用桐油浸过,起到防虫防腐作用。
之前先将木楔置于洞内,后将横梁插入,因石洞口小肚大,外边用力越大里边咬合就越紧,这样固定的横梁就把压力传到了岩石上。
在横梁的下面用木柱支撑,这些木柱长短不一,有的着力,有的则虚设,甚至可以晃动,根本不受力,悬空寺像这样形似虚设、可以晃动的支柱有十多根。
当然,这些虚柱不仅仅是作为装饰用的,一般情况下并不吃力,一旦承重压力增大,就起到一柱顶千斤的作用,从而使悬空寺形成一座似虚而实、似危而安、危中见俏的奇特建筑 悬空寺的选址充分显示出它的合理性,没有花费巨大的劳力去改造地貌,而是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峭壁的凹凸部分依势造殿,显示出各殿阁的主次错落和强烈的节奏感。
寺庙建筑半藏绝壁之中,上有巨崖掩护,两旁又有突出的石壁遮挡,下雨时雨水顺崖而下,正好滴在寺庙前檐流入峡谷,避开了雨水对殿宇的侵蚀;山风吹来两旁突出的石壁减缓了风势,减少了对寺庙的威胁。
另外,对面高耸的恒山主峰天峰岭遮挡太阳,相对缩短了寺庙的光照时间,就是日照时间最长的夏至时节,每天也只有三四个小时。
这些因素是悬空寺巍然屹立1500多年,仍然保持原有风采的重要原因。
悬空寺不仅以建筑奇巧著称于世,最主要的就是反映了“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
全寺共有大小殿宇40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教殿”。
三教殿是体现 “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阁,位于悬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层。
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于一殿,在全国各地寺庙建筑中极为罕见。
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民族共融,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
悬空寺不仅外形美观,转折升降的木梯上也同样具有艺术价值。
木梯上用铁钉组成数十种莲花状的图案,如繁星灿烂,似铁水迸溅,令人赏心悦目,堪称古寺一绝。
既起到保护木板和装饰的作用,又赋予了深刻的寓意。
香客进寺,踏步而上,可谓“步步登莲,吉祥如意”。
集实用、装饰、宗教价值于一身,可见古代建筑工匠的良苦用心。
全寺共有铜铸、铁铸、木雕、石刻、脱纱等塑像80余尊,其中最突出的是大雄宝殿内的3尊脱纱佛像。
其做法先用胶泥塑成泥胎,再用南方生产的麻(也叫夏布)一层层地裹,裹到一定成型的厚度,再磨光、油漆、上彩、贴金。
塑完后把里边的泥胎从底部掏出,整个塑像形成空壳,高度达50厘米的塑像,净重不超过3公斤,为悬空寺塑像中的一绝。
古往今来,悬空寺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
公元735年,大诗人李白云游至此,挥毫书写了“壮观”两个大字;公元1633年,大旅行家徐霞客游历悬空寺后,在他的游记当中留下了“天下巨观”的赞誉;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曾无限感慨地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的悬空寺把美学、力学、宗教巧妙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尽善尽美,我真正懂得了毕加索所说‘世界上真正的艺术在东方’这句话的含义,悬空寺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而且是全人类的骄傲。
” 大同云岗石窟 五台山应县木塔 显通寺写完。
但是过时间了。
阿弥陀佛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篇好的导游词的开头结尾怎么写啊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们将参观秦兵马俑博物馆。
秦兵马俑博物馆位于酉安市东35公里处。
自秦兵马俑博物馆于1979年10月1日开馆至今,已有为效众多国家的党政首脑都参观过这个博物馆,更有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客不远干里来参观这个人类奇迹。
法国总统希拉克曾留言说过:“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
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美国前副总统蒙代尔也说;“这是真正的奇迹。
全世界人民都应该到这里看一看。
”从这些高度凝练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秦俑的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
中国皇帝大都为自己营造巨大而豪华的陵墓。
在这一点上,秦始皇也不例外。
在他13岁刚即位时,就下令为其修建陵墓。
这座原高120米.周长2000多米的巨大陵丘、虽经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在仍有76米之高,周长400多米之大.秦始皇把都城威阳微缩于自己的陵园内,其布局几乎完全相同。
陵园内城西北部为献殿建筑区,陵东北部洼地是用以祭记的养鱼池,陵园外城西北角是石料加工场.陵西外城之外是一个大坟场。
据史书记载,秦朝全国总人口约2000万,壮丁不过700万,而筑陵时,壮丁最多达70万,可见工程之浩大。
现在,我们面对的是秦俑馆一号坑,坑里就是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
面对威武整肃的庞大军阵,你们的脑子里一定会闪现如下问题:这些秦佣是怎么发现的
为什么他们的相貌各异
为什么要制作这些俑
【第1句】:
【第2句】:3号坑里共有多少俑等等。
好,现在我就一一回答大家的这些问题。
这些俑是1974年3月西杨村农民们在打井的过程中发现的。
据村里的老人讲,早在明朝,就有人在这里发现了秦俑。
有一天,住在村里的难民在村外空地上打了一口井,井水清澈,甚是喜人,可是第二天他们却发现井底的水不见了。
他们中胆大的腰系绳子,下去查看。
不一会儿.井里传来惊叫声,上面的人赶紧把井里的人拉上来。
这人说,他看见一个站立着的、身穿盔甲的怪物.伸手要抓他。
听者都非常害怕,想赶快用土回填那口井。
但他们最终决定报告给文物部门。
经过考古专家们的勘探、鉴定.秦捅馆内的
【第1句】:
【第2句】:3号坑被确认为秦始皇陵的陪葬坑。
从1974年到1979年,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在1号坑遗址上矗立起一座气势宏伟、结构科学的建筑物。
这就是1979年10月对国内外游客开放的秦兵马俑1号坑。
3号坑在1989年9月27日——世界旅游日对外开放。
现在,在2号坑的遗址上,一座大理石建筑又落成了,它于1994年11月开始接待游客。
从此,3个俑坑全都被保护在建筑物里,不再经受风吹日晒雨淋。
在供游人观看、怀古的同时,考古工作者们还在这里继续发掘整理兵马俑。
这里是1994年11月开放的2号坑。
它是由车兵、骑兵和步兵构成的曲尺形方阵。
估计可出土兵俑1000多件,车马和鞍马500多匹。
2号坑占地6000平方米。
它东面突出部分为一个小方阵,6334个弯兵俑组成。
2号坑南部为64乘战车组成的方阵,每排有8辆战车,共8排;中部为19辆战车和随车徒手兵俑;北部是战车和骑兵。
北部是由战车6乘、鞍马和骑兵各124件组成的骑兵阵。
现在,我们来到了3号坑,它位于2号坑西边25米处。
这个坑是1976年发现的。
它里凹字形,占地520平方米。
在3号坑里,考古专家们只发现1辆战车和64件武士俑。
它们两两相对站立,手捏仪卫兵器曼(sh6)。
大多数考古专家认为,从这个坑里武士的排列方式和手中所握的兵器,以及该坑与秦陵的位置来判断,3号坑是整个军阵的指挥部。
据估计,等
【第1句】:
【第2句】:3导坑全部开掘后,将出土8000多件陶俑。
这些俑相貌各异:有的沉稳刚毅,有的英勇果敢,有的慈善含笑。
可谓栩栩如生,神情各异。
因为,它们全是根据秦始皇御林军中的将士们制作的,因此,在8000“地下御林军”中,绝对找不到两个相貌、形体相同的俑。
他们一个个气度不凡,最重的有300多公斤,最轻的也有100多公斤,身高从1.7米到1.9米不等。
如果大家仔细观瞧,不难分辨出兵俑中哪些是陕酉人,哪些是四川人,哪些是甘肃东部人。
这从他们的胡须梳理方式和长相即可看出。
我们很多人在电影中都见过日本人的“仁丹须”.其实,秦俑中就有蓄仁丹胡的,可见,这并不是日本人的发明,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人留这种胡须了。
这是1980年在秦陵西边18米处发现的两乘青铜车马。
一号车马为驷马高车,二号车马为骡马安车。
初发现时,这两乘车马破损严重,尤其是供秦始皇灵魂乘坐的安车,已破碎成1500多片.经考古工作者修复后,现在,它们看上去完好如初。
两乘车的车、马、人都是仿照真车、真马、真人,按比例缩小二分之一制成的,仅安车上金银饰物就有1720件,重达7公斤。
铜车马给人的不仅是艺术享受,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铜车马是我们了解、研究秦朝车制、冶金铸造技术、工艺水平等不可多得的实物资科。
虽然.英雄一世,创立无数伟绩的秦始皇——赢政早已去世2000多年了,但是,他的伟绩,以及现存的兵马俑留给人们的思考是什么呢?或者说,我们能从上述事物中吸取些什么呢?我想,敢创历史先河、为国家统一不惧死亡的胆略和勇气是我们应该吸取和仿效的。
一代伟人赢政横扫六国、统一中国的非凡气度和魄力仍不失为我们今天克服前进路上的障碍的巨大动力。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想要富强,没有这种气魄是不行的!
写导游词作文
导游词300字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叫黄锦怡,很荣幸能做你们的导游,今天我带大家去参观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 “万里长城”。
长城是我国也是世界修建时间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防御工程。
他总长度达50000多千米。
如此伟大的万里长城,它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好吧,我们现在就开始登长城去! 游客们,请你们往左看,那齿形的墙叫垛子,是古代打仗时防止箭射中的“挡箭牌”,垛子旁边凹下去的地方是了望口,供了望用,底下的一个方形的小口是射口,工射击用。
在往前看,那就是古代打仗的吞并所住的地方,叫堡垒,每个三百至五百米就有一座,能与其它堡垒互相呼应。
游客们,咱们脚下的长城约一万三千多里,远远看去,它就像一条长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参观和感受长城的风景,现在可以分散活动,但要注意安全和不要乱丢垃圾,更不要拿走城砖。
北京故宫博物馆导游词写两处景物200字
北京有许多举世闻名的景点,如:天安门,长城,紫禁城,天坛,北海公园,颐和园……今天我们要去的是紫禁城,紫禁城也叫故宫。
于明代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是明和清两代的皇宫,是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代建群。
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
自明代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紫禁城宫殿,至明乐十八年落成。
故宫占地72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平方米,共有殿宇8707间,被誉为五大宫之首。
故宫都是木砖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绘,显得异常的华贵。
我今天就说到这,待会你们可以尽情的拍照和买纪念品留念。
注意,不要到危险的地方去玩,要照顾好自己的小孩,5点准时回来集合去吃饭,祝你们玩得开心
故宫博物院导游词一: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马桶旅游社的著名导游——刷子,大家可以叫我刷导。
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文化遗产地是北京故宫风景名胜区。
请大家听我说,北京故宫位于北京市区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且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建筑群。
曾有24位皇帝在此登基,执掌朝政。
请大家细细游赏,我们在太和殿集合。
接下来,我要介绍这个非常有名得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他是故宫内最大的宫殿建筑物,是明,清皇帝召见文武百官,发号施令,举行庆典的地方。
另外,在游览时要注意不要乱丢垃圾,乱涂乱画,还要注意安全。
。
。
。
。
。
最后,祝你们旅途愉快,我们11点在原地集合。
故宫博物院导游词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东厦旅行社的导游,名字叫余旭芸,大家叫我余导游就行了.今天,我们要去列入世界遗产的一座宫殿------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始建于1406年,建成于1420年,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又名紫禁城.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屋子有9999间半.故宫四周饶10米高的城墙,外有50多米宽的护河城.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北京故宫门前.各位游客们,你们看,这座故宫的四个城角上都有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外朝皇帝处理政事的地方.它们主要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太和殿,它是三大殿中最为高大的,它金碧辉煌,非常好看.看,这个台基四周矗立成排的雕栏,称为望柱,柱子上雕刻着云龙云凤的图画.非常显目且好看.我们出出进进都有四个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其中午门为正门. 好了,北京故宫我们已经游览完了,现在是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可以解散,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1句】:不准破坏文物.在墙上乱图乱画.
【第2句】:不准破坏环境及随地吐痰.
【第3句】:要注意安全,迷路了要即使打电话和我们联系 下午四点要在午门集合,现在解散 故宫博物院导游词三: 大家好,我叫吴文倩,大家叫我吴导吧!现在我们要游览举世无双的北京故宫。
你们看,我们来到了雄伟的故宫,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为我们国家最大的古建筑群。
它使建于明永乐(公元1406年),14年才完工呢,有24位皇帝在此登基。
“好了,我们现在准备去大殿里,请游客朋友们跟上队伍,千万别掉队,否则走丢了,就找不到我们了!”好,现在跟随我进入大殿,故宫有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大殿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的琼宫仙阙。
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俗称“金銮殿”,是皇上举行大典的地方,这座殿高28米,东西63米,西北35米,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沥粉金漆的潘龙柱。
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后面精雕细刻的围屏。
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
中和殿是皇上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潘王公的场所。
游客朋友们先休息一下,观赏下这三个大殿,可以摸一摸,等下我们去内延,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上平日办事和妃子居住的地方。
“好,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祝大家玩得开心”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87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