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长调民歌导游词
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在祖国的最北方,有一片中国最大的草原――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 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最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这里地域辽阔,风光旖旎,水草丰美,3000多条纵横交错的河流,500多个星罗棋布的湖泊,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一直延伸至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
这里夏季气候宜人,空气净透,是避暑度假的胜地;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一派北国风光,是滑雪、打猎和冰上运动的好去处。
额尔古纳河流域是蒙古族的发祥地,也是成吉思汗叱咤风云过的古战场。
在被誉为“中国第一曲水”的莫尔格勒河畔,有一个“金帐汗蒙古部落”,是呼盟惟一以游牧部落为景观的著名旅游景点。
这里是中外驰名的天然牧场,历史上许多北方游牧民族都曾在此游牧,成长壮大,繁衍生息。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在这里秣马厉兵,经过与各部落的争雄,最终占据了呼伦贝尔草原,他利用这里的资源和无数骁勇的骑士,完成了统一大业。
金帐汗部落的布局,就是当年成吉思汗行帐的缩影和再现。
每逢夏季牧民们便在这水草丰美的地方放牧,这里形成了以游牧部落为主体的美丽图画 蓝天白云、弯弯河水、茵茵绿草、群群牛羊、点点毡房、袅袅炊烟,呼伦贝尔是世界少有的绿色净土和生灵的乐园。
茫茫无际的天然牧场,清新宁静,置身在美丽的大草原之中,令人心胸豁然开朗。
围着红彤彤的篝火跳起安带舞,那嘹亮悠扬的蒙古长调伴你直至夜深……7月正是去呼伦贝尔的好时候。
在草原深处,有最原始、最淳朴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鄂温克、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族兄弟姐妹将以特有的豪爽、奔放与深情厚意迎接你的到来。
穿越吉布胡朗图,你将能品味飞鸟成群、水天一色、气势磅礴的呼伦湖和新开湖;住进自己搭建的蒙古包,品尝亲手宰杀的牛羊,喝一杯醇香的奶茶和美酒,吃一顿鲜嫩的手扒肉,让朝霞般的篝火点燃你无限的热情和美好的希望;体会草原牧民赛马、套马、驯马表演、蒙古博克、角力擂台赛、祭敖包……当一回蒙古人??做一天牧民吧
通海美丽的杞麓湖作文
杞麓湖位于通海县城北,在唐代时称为“海河”,后又称“通湖”、“双湖”。
秀山上的“惠我双湖”匾即指杞麓湖。
元代水位高到杞麓山(今凤山)脚,故又名“杞麓湖”。
杞麓湖属南盘江水系,又称通海湖,位于湖东面的落水洞,两旁悬崖高峻,峭壁耸峙。
相传,远古时杞麓湖湖面宽广,茫茫苍波,无出水口,是神僧畔富用锡杖凿通以后现出千顷良田。
沿岸烟柳迷茫,四周植柳种花,景色独秀,是避暑的好地方。
沿岸风光绚丽,婀娜多姿,每当风平浪静,天空一碧如洗之时,湖面从东到西便出现一条长达数丈的湛蓝色带,古人称这奇景为“湖水拖蓝”,是通海八景之一。
杞麓湖,阳光下波澜不兴,沉静如一面铜镜。
望着它平静不语的水面,会使人感觉在那水中不知蕴藏着多少秘密。
其实通海的历史变迁,特别是700年前,发生在此的那一幕动人心魄的烽烟历史,都深藏在那湖中。
公元1252年,后来成为元宪宗的蒙哥为灭亡南宋统一中国,命其弟忽必烈统率10万大军平定云南。
蒙古铁骑从宁夏六盘山绝尘而来,以锐不可挡之势,迅速灭亡了与中原割据了500多年的大理国。
尘埃落定,蒙古骑兵屯军在杞麓湖畔。
水草丰美的杞麓湖,成为了他们的高原牧场。
从此,北方游牧民族剽悍勇武的血液,溶入了这高原湖泊。
历史兴衰,朝代更替。
当年的马背民族,早已放弃了骑射,弃甲归田。
地理环境的改变,使当年蒙古军户的后代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他们学会了造船,在杞麓湖中捕鱼,开垦农田插秧种稻,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了新的生活。
美丽迷人的杞麓湖畔,在彝族、傣族、哈尼族那动人的情歌中,又融入了悠远的蒙古长调,那歌声寄托着蒙古族对遥远故乡的思念,那歌声述说着蒙古族在陌生土地上生息繁衍的历史。
那歌声盘旋萦绕在杞麓湖畔,那歌声将这片高原湖泊与遥远的蒙古草原连结在了一起。
谁能帮我写一篇关于草原的导游词?
内蒙古通湖草原旅游区导游词 通湖,顾名思义是湖水相连的意思。
几百年里确有一片湖水,据说有两个喇嘛在距此60公里处的“太阳湖”边用铜壶取水,一不小心铜壶掉到了水里,几日后,有一个牧民妇人在这里发现铜壶,方知两地地下水系相通,因此取名“通湖”。
通湖草原旅游区位于宁夏和内蒙交界处的腾格里大沙漠腹地,东距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200公里,南离宁夏中卫县城26公里,西望甘肃河西走廊,北接蒙古人民共和国边界,旅游胜地——中国首批4A级旅游区沙坡头与其一沙相连,直线穿越
【第8句】:3公里便可到达。
这里群沙怀抱,沙峰林立、起伏错落、一望无垠,金灿灿、亮闪闪,如大海波涛从四周漫卷而来,却突然如着了魔法一般被茵茵绿草、汪汪湖泊锁定,形成了方圆近百里的沙漠湿地草原。
在茫茫无涯的翰海中,这不能不说不是一个奇迹
况且这里还是古丝绸之路北路要塞,古商道、古盐道、大盛魁古驼道……;还有古长城、古战场、古买卖城遗址,流传千古的故事和传说以及世世代代在马背上繁衍生长、与草原休戚与共的沙漠牧民,因此,被誉为“大漠中的伊甸园”名副其实。
通湖草原旅游区主要由浩瀚的腾格里沙漠、绿草茵茵的草原,形形色色的湖泊和拔起于大漠于草原间的骆驼山等各具特色的自然资源组成。
在大自然的造化下,他们既各自独立又和谐组合,魅力多姿,美奂美伦。
该旅游区地处蒙宁边界,是蒙古牧民区。
因此,这里的食、宿、娱、游无不体现出浓厚的蒙族风情。
从客人踏入旅游区的那一刻开始,就会被热情奔放的敬哈达和“下马酒”等独特的接待形式撩拨的激情升腾、身心愉悦。
及至打坐在宽敞明亮舒适,配备有现代化空调,卫生间和纯毛地毯的蒙古包里,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画像下,大块吃手抓肉、大碗喝白酒,那份找回自我,感觉良好的豪气油然而生。
在悠扬的古老的马头琴和现代流行乐器电子琴和谐交织的蒙古民族乐曲中,美丽洒脱的草原姑娘和英俊剽悍的牧民小伙子那高亢嘹亮,荡气回肠的歌声会使您情绪高涨到极致。
在旅游项目的设置上,通湖旅游区根据大漠草原的资源特色,开发了草原跑马、骑骆驼、沙漠探险、围场射猎、徒步穿越、晨观日出、赏日落、卡丁车越野等情趣各异、开心刺激的特色旅游项目。
尤其是他们独辟蹊径、开发了乘“沙漠猎豹”沙海冲浪的探险项目。
乘座在经过改造的大马力越野车上,在高如山丘的沙海浪谷里起伏穿越,纵横驰骋、所向披靡。
那份惊险、那份刺激、那份潇洒、那份豪迈,使参与该项目活动的每一个人都既提心吊胆紧张害怕,又豪气横生过瘾开怀。
于是,不论是哪个年龄,哪个性别,哪个层次的游客都发出了同一声感叹:真刺激,真过瘾,真快活
总之,这里的旅游项目全部与自然贴近,而且全部属于参与性的,因而得到各方游客的青睐自然也是情理中。
在祖国的最北方,有一片中国最大的草原――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 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最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这里地域辽阔,风光旖旎,水草丰美,3000多条纵横交错的河流,500多个星罗棋布的湖泊,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一直延伸至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
这里夏季气候宜人,空气净透,是避暑度假的胜地;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一派北国风光,是滑雪、打猎和冰上运动的好去处。
额尔古纳河流域是蒙古族的发祥地,也是成吉思汗叱咤风云过的古战场。
在被誉为“中国第一曲水”的莫尔格勒河畔,有一个“金帐汗蒙古部落”,是呼盟惟一以游牧部落为景观的著名旅游景点。
这里是中外驰名的天然牧场,历史上许多北方游牧民族都曾在此游牧,成长壮大,繁衍生息。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在这里秣马厉兵,经过与各部落的争雄,最终占据了呼伦贝尔草原,他利用这里的资源和无数骁勇的骑士,完成了统一大业。
金帐汗部落的布局,就是当年成吉思汗行帐的缩影和再现。
每逢夏季牧民们便在这水草丰美的地方放牧,这里形成了以游牧部落为主体的美丽图画 蓝天白云、弯弯河水、茵茵绿草、群群牛羊、点点毡房、袅袅炊烟,呼伦贝尔是世界少有的绿色净土和生灵的乐园。
茫茫无际的天然牧场,清新宁静,置身在美丽的大草原之中,令人心胸豁然开朗。
围着红彤彤的篝火跳起安带舞,那嘹亮悠扬的蒙古长调伴你直至夜深……7月正是去呼伦贝尔的好时候。
在草原深处,有最原始、最淳朴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鄂温克、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族兄弟姐妹将以特有的豪爽、奔放与深情厚意迎接你的到来。
穿越吉布胡朗图,你将能品味飞鸟成群、水天一色、气势磅礴的呼伦湖和新开湖;住进自己搭建的蒙古包,品尝亲手宰杀的牛羊,喝一杯醇香的奶茶和美酒,吃一顿鲜嫩的手扒肉,让朝霞般的篝火点燃你无限的热情和美好的希望;体会草原牧民赛马、套马、驯马表演、蒙古博克、角力擂台赛、祭敖包……当一回蒙古人??做一天牧民吧
新疆木卡姆艺术指什么
尔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人民对中华民烂的文化所作的重大贡她运用音乐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反映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喜怒哀乐。
她集传统音乐、演奏音乐、文学艺术、戏剧、舞蹈于一身,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特点。
这种音乐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
木卡姆历史源远流长,背景广阔而深远,与维吾尔族人民的历史时代同步发展。
尽管属于维吾尔族民俗范畴的部落众多,地域辽阔,其音乐文化也具有多层次多源流的特点,但她仍以自己独特的风格而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音乐。
十二木卡姆的源流,从时代和地域因素上讲主要有两点,一是由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乐,即库车、喀什、吐鲁番、哈密和和田音乐以及刀郎音乐。
这种时代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织渗透,浑然一体,形成产生于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民族特征、道德观念及其心理素质的民族调式特点。
这种特点则是通过独特的音乐形式、演奏方法以及独特的演奏乐器加以体现的。
十二木卡姆无论“木卡姆”在名称学上有何含义,它只表示经过规整的某个音乐套曲的专用名称。
从16世纪开始,在音乐大师克迪尔罕、雅尔坎迪、阿曼尼落罕(乃菲丝)等人的引导下,经过众多民间乐师的挖掘、收集和整理,终于形成现在的规模和样式。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包括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尕、潘尔尕、乌孜哈勒、艾且、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尕、依拉克等木步姆。
十二木卡姆还有一些地域性变体,其中比较有名且具一定特色的当属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第一个木卡姆均分为大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等三大部分;每一个部分又由四个主旋律和若干变奏曲组成。
其中每一首乐曲既是木卡姆主旋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具有和声特色的独立乐曲。
维吾尔木卡姆是维吾尔诗歌的音乐表达形式。
每个木卡姆配上那些含义隽永、内容丰富、色彩斑斓、朗朗上口、轻松活泼、便于演唱的古典诗词以及格则勒(双行诗)、民谣而显得情趣盎然,生机勃勃。
尤其是维吾尔诗词中那最富韵味的格则勒的十八种格律更使木卡姆乐曲显得新颖而别致。
从而使文化宝库中的这颗无价之宝日臻完美,光彩照人。
十二木卡姆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十二木卡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发射升空的“嫦娥一号”搭载了31首歌曲,《十二木卡姆》选曲名列其中。
新疆木卡姆研究专家周吉教授为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研究和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5年,维吾尔“十二木卡姆”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本段释义 “木卡姆”原为阿拉伯语,意思是“地点”、“地位”、“法律”’作为音乐术语,意为成套的民伺古典 木卡姆大师雕像音乐。
木卡姆也称“马卡姆”、“玛卡玛”,都是阿拉伯文的不同音译,是伊斯兰音乐中的一个特有名称,有“曲”、“调”、“古典音乐”等含意,作为伊斯兰音乐的共同财富,木卡姆分布地区很广,种类繁多。
阿拉伯、波斯、土耳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区均有木卡姆,但就种类来说,目前在世界上,新疆的木卡姆种类最多,结构形式也最完整。
木卡姆历史渊源流长,背景广阔而深远,与维吾尔族人民的历史时代同步发展。
尽管属于维吾尔族民俗范畴的部落众多,地域辽阔,其音乐文化也具有多层次多源流的特点,但她仍以自己独特的风格而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音乐。
十二木卡姆的源流,从时代和地域因素上讲主要有两点,一是由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乐,即库车、喀什、吐鲁番、哈密和和田音乐以及刀郎音乐。
这种时代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织渗透,浑然一体,形成产生于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民族特征、道德观念及其心理素质的民族调式特点。
这种特点则是通过独特的音乐形式、演奏方法以及独特的演奏乐器加以体现的。
十二木卡姆(5张)编辑本段含义及组成 无论“木卡姆”在名称学上有何含义,它只表示经过规整的某个音乐套曲的专用名称。
从16世纪开始,在 十二木卡姆音乐大师克迪尔罕、雅尔坎迪、阿曼尼落罕(乃菲丝)等人的引导下,经过众多民间乐师的挖掘、收集和整理,终于形成现在的规模和样式。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包括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尕、潘尔尕、乌孜哈勒、艾且、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尕、依拉克等木步姆。
十二木卡姆还有一些地域性变体,其中比较有名且具一定特色的当属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第一个木卡姆均分为大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等三大部分;每一个部分又由四个主旋律和若干变奏曲组成。
其中每一首乐曲既是木卡姆主旋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具有和声特色的独立乐曲。
维吾尔木卡姆是维吾尔诗歌的音乐表达形式。
每个木卡姆配上那些含义隽永、内容丰富、色彩斑斓、朗朗上口、轻松活泼、便于演唱的古典诗词以及格则勒(双行诗)、民谣而显得情趣盎然,生机勃勃。
尤其是维吾尔诗词中那最富韵味的格则勒的十八种格律更使木卡姆乐曲显得新颖而别致。
从而使文化宝库中的这颗无价之宝日臻完美,光彩照人。
编辑本段整理、规范 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产生于公元14~16世纪西域音乐的融汇时期,经过多次的整理、规范,才成为 书籍《十二木卡姆》今天的 《十二木卡姆》。
木卡姆的第一次规范,在公元16世纪。
这一时期,我国西域城邦小国叶尔羌汗国的拉失德汗在位,他的妃子阿曼尼莎罕精于维吾尔音乐艺术。
她与当时的木卡姆大师喀迪尔汗一起,邀请各地熟悉木卡姆的民间艺人,对散失在民间的木卡姆进行了系统的搜集整理工作。
这一工作使维吾尔族木卡姆与其他民族木卡姆得到了区分;第一次确定了十二木卡姆的规模;形成了木卡姆特有的琼乃合曼、达斯坦和麦西莱甫三部分结构;还重新确定了木卡姆的歌词。
第二次规范,是在19世纪清代光绪年间,由当时喀什噶尔的著名木卡姆艺术家艾里姆·赛里姆和莎车的民间艺人赛提瓦尔共同完成。
他俩对流行在喀什噶尔的木卡姆加以整理、规范,形成了规模更大的音乐舞蹈套曲,产生了“喀什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 每一套木卡姆演奏时,琼乃合曼苍劲深沉,蕴蓄无穷;达斯坦流畅欢快,抒情优美;麦西莱甫则载歌载舞,把演奏推向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和政府对收集、整理民族民间音乐工作十分重视,组织专人对《十二木卡姆》的乐曲录音、记谱、出书,并将歌词记录、整理、出版。
一方面使《十二木卡姆》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继承,一方面继续使其发扬光大。
由木卡姆改编的《拉克歌舞》,令人耳目一新;用木卡姆音乐演唱的《艾里甫与赛乃姆》,被人们誉为维吾尔族的《红楼梦》;移植的歌剧《红灯记》,在国内产生巨大反响,还被拍成电影。
现在,自治区有了专门研究《十二木卡姆》的机构。
用五线谱出版的《十二木卡姆》,为它的探索和研究走向世界,开辟了新的道路。
编辑本段历史来源 相传,在维吾尔族祖先从事渔猎、畜牧生活时期就产生了在旷野、山间、草地即兴抒发感情的歌曲,这种 十二木卡姆演奏乐器歌曲叫作“博雅婉”,意思是“旷野之歌”,后来经不断融合,演变发展形成了组曲--木卡姆。
相对于传说,追溯木卡姆的历史渊源,则必须与曾兴盛一时的龟兹乐、于阗乐等联系起来。
我国的二十四史中记载了现在新疆(甚至延续到张骞及同伴们去过的西亚这一广大地区)的哈密地区有“摩诃兜勒(mahadur)”大曲的名称。
这是公元前1世纪时的情况,它说明在这一地区,公元前木卡姆式的大曲就已经存在了。
而汉武帝宫廷乐师李延年以“摩诃兜勒”大曲为基础创新了新声二十八解,更是证明来自哈密的这个大曲是重要的乐曲。
但是,很明显汉语中的“摩诃兜勒”这个词并不是意译,而是音译的,它是不是和公元4世纪前后用龟兹文记述的《艾尔乃姆的故事》中所说的维多萨迦和他的五个徒弟的《玛卡--雅玛(maqa-jama)》乐曲中的玛卡一词有联系,还是“玛哈都尔(mahadur)--伟大的木卡姆”,这无疑关系到木卡姆的起源问题。
但这幅文化史上久远的景色至今仍然十分迷茫和模糊。
历史的车轮驶入10世纪之后,西域大地上相继出现了三位在伊斯兰音乐中堪称伟大神秘的人物:一个是法拉比(870-950年);一个是伊本·西纳(980-1037年);另一个是纳瓦依(1441-1501年)。
他们对于以后十二木卡姆的形成可谓功勋卓著。
喀喇汗王朝时代的音乐家法拉比,编著了《音乐大全》等书,并模仿龟兹琵琶五弦,对乌德乐器进行了改革,在五弦琵琶的基础上把阿拉伯音乐提高了十八调,最重要的是,他把以前波斯、阿拉伯音乐通常用的九律延长到十七种,形成了波斯、阿拉伯的典型乐系。
法拉比的学生,思想家伊本·西纳吸收了西突厥汗国以来突厥文化的营养,他通过苏美尔·巴比伦和摩尼教中重新崛起的将“十二”视为神圣的观念,以十二品律传统和以前歌曲音乐中的组合为基础,推出了十二套曲。
到13世纪,阿塞拜疆的突厥人安勒乌尔买维首次把“木卡姆”一调作为十二套曲音乐体系提了出来。
察合台汗国时的撒马尔罕人纳瓦依,在法拉比和伊本.西纳所创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他把一系列木卡姆的名称如:“等级”、“住地”、“地方”包括音调都作为双关词使用,甚至直接提出“木卡姆”就是声音的形式的观点。
当16世纪来临的时候,一个美丽的姑娘和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的出现,使这种维吾尔古典音乐走入了高潮。
编辑本段申遗成功 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申遗”成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2005年11月28日 十二木卡姆丛书在北京 向中国文化部长孙家正颁发中国入选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的证书。
两个项目分别是“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
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荣登榜上。
木卡姆音乐现象分布在中亚、南亚、西亚、北非19个国家和地区,新疆处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最东端。
得益于横贯欧亚的古代陆上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维吾尔木卡姆作为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的结晶,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人群乐舞文化之间相互传播、交融的历史。
因此,“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人们赞誉为“华夏瑰宝”、“丝路明珠”。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8985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