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蒙古族文化世界遗产导游词

介绍世界文化遗产作文150字

奇迹,它像一条盘踞在中国北方的辽土地上,长城全12600里。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

游客们,我们已经来到了著名的八达岭长城上,两旁的山上,是苍松翠柏,云遮雾障,禽鸟齐鸣,溪流淙淙,好像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

您往远处看,可以发现这里的长城分为南、北两峰,蜿蜒于山脊之上,龙腾虎跃、气象万千,景色十分壮观。

长城依山而建,高低起伏,曲折绵延。

这段长城的墙体是用整齐巨大的条石铺成,有的条石长达2米,重数百斤。

内部填满泥土和石块,墙上顶地面的地方铺满方砖,十分平整。

墙顶外侧筑有高2米的垛口,上有了望孔,下有射击口,内侧建有宇墙。

城墙每隔一段,筑有一个堡垒似的方形城台。

城台有高有低,高的叫敌搂,是守望和军士住宿的地方;低的叫墙台,高度与城墙相差不多但突出墙外,四周有垛口,是巡逻放哨的地方。

下面就到了烽火台,又叫烽燧,狼烟台。

是不和长城相连的独立建筑。

一旦敌人来,就点燃烽火通报军情,白天点燃的烟叫做烽,晚上的叫做燧。

今天的长城,早已失去军事价值,而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中外游客,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作文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是我国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藏传佛教名寺。

布达拉宫属于文化遗产,海拔3000多米。

为纪念唐朝文成公主和西藏松赞干布的婚事而兴建,已有1300多年历史。

宏伟壮丽的布达拉宫建筑非常壮丽,宫殿高13层,达117米,全由花冈石砌成,飞檐金顶,雕梁画栋,气宇非凡,是西藏最珍贵的宗教、艺术和文化宝库。

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0年11月与2001年12月,大昭寺和罗布林卡作为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的扩展项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草原导游词

呼伦贝尔大草原词 女士们、先生们,你

欢迎伦贝尔观光游览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这个美丽的草原为什么叫呼伦贝尔草原。

这里(呼伦贝尔)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在很久的时候,草原上有一对情侣,姑娘叫呼伦,小伙叫贝尔,一天妖魔莽古斯抢走了呼伦姑娘,吸干了草原上的水,使牧草枯黄,牲畜倒毙。

为了救草原,救呼伦,贝尔日以继夜,长途跋涉寻找妖魔。

由于劳累,使他昏倒在地。

幻觉中,他看到了呼伦被妖术变成了一朵阿日楞花在风沙中受煎熬。

贝尔醒后,用水浇灌,呼伦恢复了人身,妖魔不罢休,重新抢回了呼伦。

为了救草原,呼伦设计智取了妖魔头上的神珠吞下,变成了湖水,同时,贝尔也杀死了众小妖。

贝尔在湖边找不到呼伦,悲痛欲绝,纵身跃入湖中。

顿时,山崩地裂,草原上形成了两个湖泊,呼伦湖和贝尔湖,乌尔逊河把两湖紧紧地联在一起。

草原上的人们为了永远怀念他(她)们,就把这版草原取名为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面积为2

【第50句】:557平方公里,现有266万人口,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民族,其中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汉满、俄罗斯等36个民族组成。

呼伦贝尔草原由于未受到污染,被人称之为“绿色净土”。

(进入草原时) 现在,我们已来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

你我远离了城市,远离了闹市,走进了草原,你看,草原犹如碧绿的地毯,绿茵茵、软绵绵。

往远看,草原上盛开着无数种野花,星星点点的蒙古包上升起缕缕炊烟。

微风吹来,牧草飘动,马群、牛群、羊群飘来飘去,处处可见“风吹草低见年羊”的优美景象。

(来到蒙古包) 这就是刚才我们在车上所看到的蒙古包。

瞧,主人已出来迎接我们了,当然了,这可不是安排好的接待程序。

在进蒙古包前,素以热情好客著称的蒙古牧民在听到有人来的脚步声时,他们总是走出包外热情迎接你。

迎客时,他们将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施礼,随着“赛、赛白努”(好

您好

)的问候,客人被请入包内,男坐左,女坐右,主人坐中间,只要你一落座主人就会端上奶茶和各种奶制品请大家品尝,过一会儿,又会端上奶茶和各种奶制品请大家品尝,过一会儿,又会端上 “手扒肉”,同时,还会向您献上“哈达”,敬上美酒。

美酒和歌声在一起,就像蓝天和白支、绿草和鲜花在一起。

在民间有无歌不成酒宴之说。

草原牧人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会唱,在敬酒中,代替美味佳肴的就是草原民歌和悠扬动听的马头琴广袤辽阔草原上的蒙古民族不仅能歌而且善舞。

在这里,你不仅能看到传统的民族舞蹈。

在这里,你不仅能看到传统的民族舞蹈,还会看到节奏欢快,舞步刚劲在现代民族舞蹈。

现在我们就进蒙古包,当一回蒙古族牧民的客人。

(走出蒙古包) 在蓝天白去之下,你看到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奔腾的骏马和有着娴熟骑马和有着娴熟骑马技能的牧民手持马杆、挥动马鞭,策马驰骋的英姿。

想体验一下吗

胆大的不妨骑上蒙古马跑上几圈,要不骑上骆驼走一走,逛一逛,如果哪位不敢骑马或骆驼的话,没关系,坐一坐草原的“勒勒车”,也可找到游牧生活的乐趣。

(介绍蒙古族人的身体状况) 到草原亲眼看看,蒙古族姑娘哪一个不是风姿绰约、挺拔健美

小伙子哪一个不是盘腱突露、充满谊气与力度

据说这与蒙古族追逐奔跑和马上运动的生活习惯有关,同时对长期以来养育了解空虚民族的奶茶和奶食品所起的壮盘健骨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介绍蒙古族饮食习惯) 先说奶茶:主人把砖茶捣成碎末,加水煎熬,待茶水郑着茶末哗哗响起时,倒进鲜牛奶,喝着这样的奶茶,从风雪严寒归来的牧人顿时暖和了身子。

一碗奶茶、一把炒米,或几块奶豆腐、几块羊肉,就算一顿美餐了,牧民的奶食品有奶干、奶皮子、奶豆腐、奶酒、奶酷和白油、黄油等。

正餐可以肉食与面食调剂。

来到草原,不吃手扒肉,那才叫人遗憾呢

手扒肉是把洗净的全羊切成几大块放在清水里煮,开上两滚,离火起锅,持蒙古刀,边割边吃。

蒙古人认为肉的外表刚变白,肉里透着微红的血丝,这才是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肉的营养。

(介绍蒙古族服饰) 草原上,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穿蒙古袍的蒙古人。

蒙古袍是古代牧民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

穿袍要配上腰带和头饰。

袍子领高袖长,为的是保护脖子手腕不被蚊虫叮咬;袍身松弛宽展,既能马上运动自如,又可裹住膝盖腿腕不受风寒。

而今,草原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各位服装已进入草原,但是,袍服毕竟是蒙古族的文化遗产,在蒙古人眼里,蒙古袍已成了民族意识和民族观念的象征。

(介绍蒙古包) 来到草原,亲眼见到了蒙古包,可是,你知道蒙古包流传的历史和它的构造吗

根据《史记。

匈奴列传》记载,早在唐尧、虞舜时,匈奴人的先祖就居住在“北地”,穿皮革、披毡裘、住穹庐,人人都知道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中的“穹庐”就是淬至今的蒙古族毡帐——蒙古包。

从那时算来,蒙古包的历史少说也有4000多年了,蒙古包——一个伟大民族浓缩的历史。

说说蒙古包的构造:牧民用石块垒起圆形房基,把木杆和皮毛绳穿成的“哈纳”(墙壁架)立在房基上,上面成斜坡状,并搭上“乌尼”(椽子)片。

而后在“哈纳”和“乌尼”片的外面包上毛毡或兽皮,一座呈圆形尖顶的蒙古包就落成了,呈圆形蒙古包对大风雪阻力小,下雨时包顶不存水,门小且连着地,雪不易堆积,网状墙便于搬迁时折叠,适合游牧生活,这也许就是蒙古包的结构几千年不加改变的原因吧。

如果说蒙古包是蒙古人的家的话,那么草原特有的“勒勒车”就是蒙古人一个移动的“家”。

勒勒车“吱呀呀,吱呀呀”碾过的辙印究竟有多长

年代有多远

现已无法考证。

勒勒车是以桦木为造车原料。

车瓦、幅条、轮心、车轴、车辕、车架全用桦木做成,质地坚硬,着水受潮不易变形。

勒勒车车轮又高又大,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草原上的勒勒车常常要碾过茂密的草丛、浓厚的积雪、河边湖滨的沼泽地带,由于车轮高大,能避免陷车,畅通无阴。

牧人倒扬(搬家),前边载人,后边拉货。

勒勒车是草原牧人必备的家当和亲密的伙伴。

(介绍蒙古族节庆) 草原上的节日有许多,但最有名的还算草原盛会——那达慕。

“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游艺、玩的意思。

一般活动包括赛马、摔跤、射箭和民族文艺表演等。

那达慕历史悠久,早在700年前就闻名于世。

现在的那达慕一般都在

【第6句】:7月间举行。

这时正是草原牧草茂盛、年头肥壮的丰收季节。

牧民需要出售牲畜和畜产品、购买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草原辽阔,牧民游牧,聚集一起,机会不多,所以,那达慕大会自然也就成了物资交流的大会。

说到那达慕,不能不说“祭敖包”。

“敖包”,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堆子”,它是由人工堆积起来的石堆或土堆,一般建在山顶或丘陵之上,茫茫草原,辽阔无边,方向和道路难以确认于是人们就想到了这个办法,垒石成堆,当做标志。

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它逐步演变成了祭祀山神和路神的地方。

祭敖包是蒙古族人最为隆重的祭礼活动。

祭祀时,敖包上要插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写有经文的纸旗。

祭祀礼仪一般有4种,即:血祭、酒祭、火祭、玉祭,但不论哪种,都要请喇嘛焚香点火,育经念咒。

人们都要从左向右围着敖包转3圈,有的要向堆上扔几块小石头等,祈神降福,保佑人畜兴旺。

礼仪结束,人们便进入了无拘无束、自由欢迎的阶段。

牧民不仅要举行传统的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的活动项目,还要引吭高歌,翩翩起舞,开怀畅饮。

此刻,有些青年男女便悄悄避开人群去谈情说爱了,这就是所说的“敖包相会”吧。

不过,现在的“祭敖包”往往是为了旅游的需要而兴行的,礼仪也就更为简单了。

(总结性说明) 各位尊贵的客人,我们在草原上有过这样一段体验,可能使各位对草原上生活的蒙古民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吧,对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可能也有了一些感情。

同样,草原和草原上的人也很欢迎大家,她将以极大的热情欢迎各位再次光临。

女士们、先生们,让你我能的机会再次相会在草原,在呼伦贝尔。

世界十大文化遗产是什么

【第1句】: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为自己修建的陵墓.埃及的吉札金字塔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在埃及的大小金字塔,绝大多数都建筑于埃及第三到第六王朝.这些有4000多年历史的金字塔主要分布在首都开罗及尼罗河上游西岸吉萨等地.吉札金字塔左边属于卡夫拉王,右边属于库夫王,附近连着一座狮身人面像.主要建材为石灰岩,部分为花岗岩

【第2句】:宙斯神像: 宙斯是希腊众神之神,为表崇拜而兴建的宙斯神像是当时世上最大的室内雕像,宙斯神像所在的宙斯神殿则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部份奥运项目就曾经在此举行.遗址位于希腊西岸奥林比亚(Olympia)的古城中.

【第3句】:法洛斯灯塔 法洛斯灯塔兴其余六个奇观绝对是与别不同,因为它并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纯粹为人民实际生活而建,法洛斯灯塔的灯光在晚上照耀着整个亚历山卓港,保护着海上的船只,另外,它亦是当时世上最高的建筑物.

【第4句】:巴比伦空中花园: 与罗得斯岛巨像一样,考古学家至今都未能找到空中花园的遗迹,事实上,不少在自己著作中提到空中花园的古人也只是从别人口中听回来,并没有真的看过,到底空中花园是否纯粹传说呢?

【第5句】:阿提密斯神殿: 阿提密斯是希腊的狩猎女神,阿拉伯人称她Lat,埃及人称她依西斯(Isis),而罗马人则称她为戴安娜(Diana),在古代的希腊阿提密丝女神深受敬仰,因此兴建了七大奇观之一阿提密丝神殿.

【第6句】:罗得斯岛巨像: 罗得斯岛巨像是十大奇观中最神秘的一个,因为它只在短短五十六年间便倒下了,考古学家甚至连它的确实位置及外观都未能确定. 罗得斯岛巨像位于希腊罗得斯岛(island of Rhodes)通往地中海(Mediterranean Sea)的港口.在公元前305年罗得斯岛联邦和马耳他(Malta)的安帝哥尼斯(Antigonids) 发生了一场战争,战胜的罗得斯岛联邦得到大批战利品,为了记念这场胜仗,他们便变卖战利品来建造罗得斯岛巨像.

【第7句】:毛索洛斯墓庙: 毛索洛斯墓庙位于哈利卡纳素斯,在土耳其的西南方,底部建筑为长方形,面积是40米(120呎)乘30米(100呎),高45米(140呎),其中墩座墙高20米,柱高12米,金字塔高7米,最顶部的马车雕像高6米建筑物被墩座墙围住,旁边以石像作装饰.顶部的雕像是四只马拉着一架古代双辆战

【第8句】:法洛斯灯塔外传之亚历山卓港: 公元前 332 年,马其顿 (Macedonian) 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 于埃及尼罗河口西面建立一个古城--亚历山卓 (Alexandria),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埃及托勒密 (Ptolemy) 王朝开始兴起,亚历山卓便成为托勒密王朝的首都并因此而繁荣起来,再加上亚历山卓位于

【第9句】:秦始皇兵马俑: 外国元首,学者参观秦俑博物馆后认为,秦俑坑的发现,不仅在中国,而且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可以说是世界第八个奇迹,它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公认它是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第10句】:中国万里长城: 我国古代伟大的工程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476),今存者为明代所修建.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辽宁丹东鸭绿江畔的虎山口,横亘甘肃,宁夏,陕西,山西,蒙古,河北,辽宁等地.沿线险要或交通要冲都设有关口,如山海关,居庸关,娘子关等.简称为长城.最初修筑长城的是战国时代的燕,赵等国,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异族的侵袭.

长城的导游词

一、长城简介 )涉及

【第1句】: 长城的“世界之最”判定语

【第2句】: 长城源

【第3句】: 长城的作

【第4句】: 秦长城、汉长城及明长城 (二)介绍位置:在旅游车上 (三)导游词 各位朋友,首先祝贺大家将要成为真正的“好汉”了,因为今天我们将登上北京的八达岭长城,真正领悟到“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意境。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人的骄傲,这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防御性建筑。

长城最早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两千多年,它贯穿中国北部,蜿蜒曲折,气势磅薄,是从太空中能用人眼能看到的两处人类奇迹之一。

大家都知道有首歌唱到:“万里长城万里长……”那么长城到底有多长呢

真有万里长吗

在中国的历史上只出现过一条万里长城呢

中国历史上的万里长城可不止一条,其长度也不一样。

最早的长城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称齐长城。

紧接着,出现了楚长城。

后来燕、赵、秦等国也纷纷建起长城,防御北方的少数民族。

但这些长城的长度都没有超过一万里,所以不能被称为“万里长城”。

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万里长城出现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为了能够保住江山,万世相传,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秦始皇便派太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北上,将各国的长城连接、加固,并加以延长,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名符其实的“万里长城”。

它绵延一万余里,史称秦长城。

到了汉代,汉武帝一方面派大将军卫青、霍去病讨伐匈奴,另一方面又派张骞出使西域,对周围的少数民族地区采取恩威并重的策略。

不仅如此,为了“不叫胡马度阴山”,不但加固了原有的秦长城,又在原秦长城以北筑了一条外长城,使得长城的长度达到近2万里。

汉长城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继汉以后,许多朝代都修过长城,在明朝之前只有两个朝代没有修过长城,您知道是哪两个朝代吗

历史上,唐朝和元朝没有修过长城,原因是大唐国力强盛,外交成功,外藩称臣,长城存在的区域两侧都是大唐国土,所以没有修过长城。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王朝,是以武力征服全球的强国,也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谁人敢犯

再加上蒙古人就是自长城以北打进中原,又何必自筑高墙自断其路呢

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修长城的朝代是明朝,明太祖从蒙古人手中夺取政权,定都南京,为了加强边防,抵御蒙古残余势力的侵犯,故在继位后便派大将徐达及四皇子朱棣,北上修筑长城。

明代共大修长城十八次,先后历时150多年,才大功告成,这就是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的这一段明长城,全长12700多里,这便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万里长城。

今天,长城再也不是军事防御措施了,而成为连接世界人民友谊的纽带。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二、长城的建造 (人物)长城在崇山峻岭之间纵横起伏,都是建在山巅、山脊之上,那么修长城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又是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修筑的呢

据史书记载,在秦朝,修长城的大多是囚犯、俘虏,后来连士兵,老百姓都参与了筑城。

全国五分之一的人口都参与了筑城。

很多人因不堪过度的劳累、饥饿及疾病而死,但死后不但不立碑、不表彰,就连尸体也被当作建筑材料筑入长城中,故有“修万里城,筑万里人”之说。

所有筑城的材料完全凭劳动者的智慧和体力搬运上山。

筑城用的大石条是通过山体的自然斜坡,在条石下放上滚木,利用当时的“土制”制滑轮拖上山来。

小型的砖石是通过“手递手”的方式一块一块自山下传到山上,石灰及粘土是用山羊和驴等驮运上山的,人们用糯米汤及石灰粉和好后,当作粘合剂将两层城砖粘牢,历经近500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依然牢固,真是了不起呀

三、长城沿途风物 (一)涉及内容

【第1句】: 关沟

【第2句】: 京张铁路

【第3句】: 云台

【第4句】: 居庸关 (二)介绍位置:在汽车进入关沟后 (三)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有没有觉察到我们的两边都是山,现在正在两山之间的夹沟中行进,这条所谓的沟就是北京大名鼎鼎的关沟。

关沟长40里,是北上蒙古高原的必经之路,辽代的契丹人、金代的女真人、元代的蒙古人都是从这条路打进北京而坐主天下的。

这条山沟不仅是军事要地,而且风景优美,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的“居庸叠翠”就是指关沟内居庸关的山水风光。

说到居庸叠翠就要说到居庸关,它是长城上一座关城的名称,位于关沟中,号称天下第一雄关。

居庸关的关城中有一座汉白玉筑成的高台,称云台,为元代遗物。

现在由于修了八达岭高速公路,所以看不到了。

不过,看不到也没关系,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嘛”,所以,我来讲景,大家听景。

云台的门洞内刻有精美的四大天王浮雕,最著名的是内壁上有用梵文、藏文、八思巴蒙古文、西夏文、维吾尔文、汉文等六种文字刻写的《陀罗尼经咒》等。

那么,为什么要在此处建云台、刻经咒呢

大家都知道元朝的皇帝是蒙古人,夏天他们要从北京返回自己的老家——蒙古大草原去避暑,关沟是自北京去蒙古高原的必经之路,当时又没有汽车、飞机,皇帝要回家看看也不是件容易事儿。

自北京到蒙古大草原一天是到不了的,而皇帝又不能在半路露天而宿,所以要在半途中为皇帝建行宫。

原来在云台之北建有大明寺,寺内便是皇帝出关前的临时住处。

又由于当时山路崎岖危险,野兽出没无常,所以又雕四大天,又刻经咒,为了保佑皇帝及过路者一路平安。

现在请各位朋友向右侧车窗外看,是不是有一条铁路

这条铁路就是我国第一条自行设计建造的著名的京张铁路,主持设计并修建该路的是我国著名爱国工程师——詹天佑。

京张铁路自北京至张家口,全长200多公里,要是在平地上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为创举,但这条铁路的成功修建确实是创举。

因为这条铁路由关沟的沟口到八达岭,地势不断升高,而且坡度很大,火车不可能爬坡而上,只有穿山而建,但这需要大笔的钱财。

晚清政府国库空虚,而外国人认为这不仅是钱的问题,居然讽刺地说:“能修这条铁路的中国人还没有出生呢

”当时,年轻的工程师詹天佑抱着一颗为国争光的雄心,毅然承担了这条铁路的设计及施工任务。

最后创造性地设计了“人”字形铁路,不仅保质保量,而且节约了时间和资金。

看着修好的铁路,那些当时说风凉话儿的外国工程师们哑口无言。

清政府为了表彰詹天佑,特为他在青龙桥车站立了铜像。

四、长城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长城是一堵很长很长的墙,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必要的辅助设施呢

其实长城是由四大部分组成的防御体系,除了蜿蜓曲折的墙体外,还有关城、城台和烽火台。

我先给大家讲一讲关城。

关城一般设在险要且易守难攻之处,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功效。

明长城关口有1000座以上。

它是屯兵、屯粮及守关将领居住之所。

下面再说说城台。

城台有两种,即墙台和敌楼,墙台设施简单,供巡城守卫的军士们暂时避风、御寒之处。

敌台不仅结构复杂,而且作用大,一般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供守城兵士了望,有时也燃放烟火,下层不仅储存粮草、弹药,也是守城兵士的住处。

无论墙台和敌台,当时都有固定的编制,且纪律严明。

烽火台是当年传递军情的建筑,一般是建在长城两侧,遇有军情白天燃烟,叫燧,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狼烟。

为何称之为狼烟呢

因为当时长城周围有狼群出没,兵士们就用狼粪燃烟,因为用狼粪燃的烟又黑又直,直冲云霄,且经久不散,是极好的燃烟原料,故称之为狼烟。

晚上燃烟看不到,便点火叫做烽,大家都听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吧

那么如果下大雨怎么办呢

下雨的时候既不能燃烟,又不能点火,若有敌军来犯,如何传递军情呢

大家想一想

看不到还听不到吗

老天爷给了我们眼睛,还给了我们耳朵呀

下雨天就开炮,用声音来传递军情。

后来为了能更清楚地传递军情,不仅燃烟,同时放炮。

当时规定,若敌人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燃一烟,放一炮;若敌人在500人至1000人,便燃两烟,放两炮……依此类推。

这下明白了吧

长城的防御体系完整,设施完备,不愧为世界奇迹。

五、北京的长城 北京的长城大多是明代修筑的,最著名的几段长城是延庆的八达岭长城,怀柔的慕田峪长城及密云的司马台长城。

八达岭长城是因其地势险要、四通八达而著名。

该关城建于公元1505年,城高

【第7句】:5米,厚4米。

关城的东门额题为刻于明嘉靖年间的“居庸外镇”,西门额题为刻于明万历年间的“北门锁钥”四字。

八达岭长城的城墙平均高

【第7句】:8米,墙基平均宽

【第6句】:5米,顶宽

【第5句】:8米。

外侧一面有垛口,高约2米,下有射孔,墙面有排水沟,吐水咀等,内侧是高约1米的女儿墙。

由于它地势险要,所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慕田峪长城是以其优美的环境、优良的植被及多变的敌楼样式而中外闻名。

1999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时就曾浏览了慕田峪长城。

司马台长城将长城之雄,长城之奇及长城之险融为一体,同时又保留了长城那风尘的古貌,被我国著名的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列为中国长城之最。

六、结尾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全人类的骄傲,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它象征着世界人民的友谊——牢不可摧,好

现在请各位下车,我们一起去做回好汉

精简一下吧,看起来很长。

介绍中国一种民居的建筑形式(导游词)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和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蒙古的蒙古包。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

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

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

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

中间还有一道隔墙。

  窑洞  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是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

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

窑洞又分为土窑、石窑、砖窑等几种。

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保温隔音效果最好。

石窑和砖窑是先用石块或砖砌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又坚固又美观。

由于建造窑洞不需要钢材、水泥,所以造价比较低。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窑洞的建造不断改进,黄土高原上冬暖夏凉的窑洞越来越舒适美观了。

  安徽古民居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古建流派,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

徽派建筑风格最为鲜明的是传统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式宅居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

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

在装饰方面,徽州民居的“三雕”(砖雕﹑石雕﹑木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徽州的祠堂和牌坊在徽式建筑中份量也颇重:祠有总祠,支祠之分,一般规模均较宏大,由山门,享堂,寝殿等多进集组而成,富丽堂皇。

牌坊则以石质为主,有四柱五楼式,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形式等多种,造型雅致,散缀于各乡镇,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派建筑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融古雅,简洁与富丽于一身,仍然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门楼】徽派建筑格式。

徽州建筑大门,均配有门楼(规模稍小一些的称为门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

一般农家的门罩较为简单,在离门框上部少许的位置,用水磨砖砌出向外挑的檐脚,顶上覆瓦,并刻一些简单的装饰。

富家门楼十分讲究,多有砖雕或石雕装潢。

  

【穿堂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

又名回厅。

穿堂的位置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紧连,是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

大部分为木地板。

  

【大厅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

大厅为明厅,三间敞开,有用活动隔扇封闭,便于冬季使用。

一般大厅设两廊,面对天井。

也有正中人口设屏门,日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

大厅的变化式有时有边门人口,天井下方设客房,招待来客居住,或者由正门人口设两厢房。

大厅在徽州住宅中主要用于礼节性活动,如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等,平时也作为起居活动场所,是整套住宅的主体部分。

  

【大屋脊吻】徽派建筑格式。

指徽派大型屋脊脊吻装饰件。

徽州古建的词堂,庙宇,府宅等大型建筑,沿袭《宋营造法》官式作法,采用大屋顶脊吻,有正吻,蹲脊兽,垂脊吻,角戗兽,套兽等。

造型与官式作法有所区别,属徽派特色。

  

【飞来椅】徽派建筑格式。

对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靠椅的雅称。

  

【高墙深宅】徽派建筑结构方式。

徽州有许多古民居,四周均用高墙围起,谓之封火墙,远望似一座座古堡,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

这种居宅往往很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一般住人。

厅堂后用中门隔开,设一堂二卧室。

堂室后又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

这是第一进。

第二进的结构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

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大抵相同。

这种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

随着子孙的繁衍,房子也就一进一进地套建起来,故房子大者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之说。

一般是一个支系住一进。

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祀。

它生动地体现了古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风。

  

【格窗】徽派建筑格式。

徽州民居沿天井一周回廊采用木格窗间隔空间,其功能有采光,通风,防尘,保温,分割室内外空间等作用。

格窗主要形式有方形、圆形、字形、什锦(花草,动物,器物,图腾等)。

格窗图案多采用暗喻和谐音的方式表现吉祥的寓意,如平安如意用花瓶与如意图案组成谐音表示;福寿双全用寿桃与佛手图案表示;四季平安是花瓶上插月季花;五谷丰登用谷穗,蜜蜂,灯笼组合;福禄寿用蝙幅、桃表示等。

  徽派民居大致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1句】: 尊重自然山水大环境。

古徽州对村落选址的地形﹑地貌﹑水流风向等因素都有周到的考虑,往往都是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布局合理,交通顺畅,建筑融汇于山水之间。

  2.富于美感的外观整体性。

独具一格的马头墙,采用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面和马头高低进退错落有致,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青山﹑绿水白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质朴中透着清秀。

  3.较灵活的多进院落式布局。

建筑平面布局的单元是以天井为中心围合的院落,按功能﹑规模﹑地形灵活布置富有韵律感。

  4.精美的细部装饰。

徽文化中“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砖雕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是徽派建筑一大特色。

一、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

二、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

三、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

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

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

代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

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

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山西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皖南民居为两层以上的楼房,中间围合一个很小的天井,厅堂设在天井的北侧。

厅堂与天井之间不设墙壁与门窗,属于开阔的空间。

在厅堂的北侧,也就是后部是木质的太师壁,太师壁的两侧为不装门扇的门。

太师壁的前面放置长几、八仙桌等家具。

厅堂东西两侧,分别放置几组靠背椅与茶几,人们常常将一些器具放置在上面作为装饰。

  皖南古民居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

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与大自然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

村落独特的水系是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水利工程典范,深刻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

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

建筑学家们都称赞那里是“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宝库”。

  客家土楼  土楼是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

客家人的祖先是1900多年前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人。

为了防范骚扰,保护家族的安全,客家人创造了这种庞大的民居——土楼。

一座土楼里可以住下整个家族的几十户人家,几百口人。

土楼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圆形土楼。

圆楼由两三圈组成,外圈十多米高,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层、四层是卧室;第二圈两层,有30到50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间是祖堂,能容下几百人进行公共活动。

土楼里还有水井、浴室、厕所等,就像一座小城市。

客家土楼的高大、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国建筑大师的称赞。

  蒙古包  [编辑本段]  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

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

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

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

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

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

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

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

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

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

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

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很容易拆装,有利于放牧时搬迁流动。

  傣家竹楼  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定有傣族村寨。

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

房子都是单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

腾龙沿边的住宅,多土墙平房,每一家屋内亦间隔为三间,分卧室客堂,这显见是受汉人影响,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边则完全是竹楼木架,上以住人,下栖牲畜,式样皆近似一大帐篷,这与《淮南子》所记“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书所记古代僚人“依树积木以居”的“干阑”住宅,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

这类竹楼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

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即为一长形之大房,用竹篱隔出一个角来做主人的卧室并兼重要钱物的存储处;其余便是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故无窗。

若屋檐稍高者,则两侧亦有小窗,后面亦开一门,楼的中央是一个火塘,无论冬夏,日夜燃烧不媳,煮饭烹茶,都在这火上,主客集谈,也都围炉而蹲或坐。

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

此种住宅的建筑,极为便易,只须伐来大竹,约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成;但也极易腐毁,每年经雨季后,便须重加修补。

土司头人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样仍似竹楼,只略高大,不铺茅草而改用瓦盖顶。

西双版纳境内,傣族自己能烧瓦,瓦如鱼鳞,三寸见方,薄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钩,先于屋顶椽子上横钉竹条,每条间两寸许,将瓦挂竹条上,如鱼鳞状,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顶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烂需要更换,只须在椽子下伸手将破瓦除下,再将新瓦勾上就可。

凡住此类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户了,就是车里宣慰衙门,建筑式样也不过如此,只是面积较一般傣族民间的木楼大得多,全楼用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长十余文,阔七八丈,楼上隔为大小若干间屋,四周有走栏,但不开窗,故黑暗无光,楼下空无遮栏,只见整齐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着,任牛马猪鸡自由地在其中活动,这就是傣族最局统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

这种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马的屋宇,在西南边区中普遍可以见到,例如哈尼、景颇、傈僳以至苗、瑶、黎诸族,住屋建筑也如此式,惟下层多用大石或泥土筑为墙壁。

傣族的竹楼,则是下层四面空旷,每晨当牛马出栏时,便将粪便清除,使整日阳光照射,住位于上层的人,不致被秽气熏蒸。

  土家族吊角楼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

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

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

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土家族土家族,全国现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湖北恩施。

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

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

其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

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

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用土家语。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

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土家民居  古文献称土家民居为干栏,少数民俗文献称土家民居为转角楼。

《中国土家族习俗》云:土家族人的住宅,多为木房,其结构习俗以正屋、偏屋、木楼、朝门四部分组成。

一般人家只有正房,小康人家有正屋、偏房和转角楼。

富有人家加修有朝门。

豪门大户,修四合大院,砌以院墙,四面封砖,俗叫封火桶子,个别户还修有冲天楼和晒衣台。

正屋规模有三柱四旗、三柱五旗或五柱八旗以至七柱十二旗之分,多为四排三间,也有六排五间的,忌修单扇双间之屋。

正屋中间为堂屋,以祭祖先和迎宾客之用,两边作人间。

堂屋后面有过道房,俗称"抱兜房"。

偏房称磨角,又叫"马屁股",或叫刷子屋,连接于正屋的左右边,作灶房或碓磨房之分。

别有特色的土家族转角楼,俗叫"走马转角楼"。

多子女的人家,女儿住转角楼,故有叫绣花或故娘楼的。

转角楼建于正屋的左前或右前,也有正屋左右都起转角楼的。

转角楼一般为三排两间,上下两层,上为人间,下为厢房、仓库或碓磨房。

转角楼挨正屋一边,有悬空走廊,转至外沿当头,当头两边上端,妙廊翘起,颇俱雄伟壮观。

  土家民间称土家民居为转角楼,是土家民居中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一般土家人住一栋房,其长有连三间、连五间、连七间、连九间,其进深有三柱四骑、五柱四骑、五柱八骑等。

一栋连三间(四排三间)的木房,居中的那间叫堂屋,作为祭祖、迎客、婚丧等重大活动之用;左右两间叫住房,前房为火铺,为聚餐向火议事之用,后房为卧365kUaIle.cN室。

如果房基够宽,家境又比较富裕,则在房子的右边配偏房,安放灶房、柴房和牛栏、猪圈;左边配厢房、楼子。

楼子下安排碓磨和粮仓,上作"书房"或闺女的"绣房"。

房基临坎,楼子则吊脚,无坎则柱与正屋齐,只在二楼走廊上吊些假柱头。

不管吊脚不吊脚,在楼子外侧一定要翘檐转角,故称"转角楼"。

  土家民居称谓揭秘  土家人是根据房屋的结构形式指称自己的居所的。

总的说来,土家民居有单体居室和合体居室之分。

合体居室由单体居室组合而成,其称谓也各不相同。

  

【第1句】:土家单体民居称谓  土家民居按进深有三柱二旗(俗称尖刀架)、三柱四旗、三柱五旗、三柱六旗、三柱七旗、四柱五旗、四柱六旗、四柱七旗、四柱八旗、五柱七旗、五柱八旗、六柱六旗、七柱十二旗之别,一般连三间、四间、五间,也有连六间、七间、九间、十五间的。

单体民居按材料有瓦屋、岩屋、茅屋、泥屋之谓。

  

【第2句】:土家合体居室称谓  土家合体居屋是土家民居独特形式,是由土家单体居室发展而来,蕴含着土家人的审美观念、工艺价值、民俗理念以及用自然为我所用和与自然抗争的思想。

土家合体民居的称谓有转角楼、四水屋、窨子屋、冲天楼之分,其表现形式有二合水、三合水、四合水之别。

如何给外国人介绍长城

长城是之一。

可以把长城同古罗马在不列颠修的“长城”作比,在提供一些数据,如年代、长短等,以此彰显我国长城的绝对优势。

另外讲讲。

另外,有句诗叫“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说明我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绝非凭借死守长城。

对此可介绍秦代帅三十万步兵大破匈奴三十万骑兵,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还有时期对匈奴的战略反击,使得“从此漠南无王庭”,还有后来清代“以蒙古为我长城”的地缘战略···还可以说说“长城”一词在我国的引申义,即指代可靠的事物、雄伟的事物。

如“自毁长城”,还有把、、的内线组合比作“移动长城”(这个不提也罢,嘿嘿)。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8986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