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浏阳行导游词
浏阳河导游词500字
大家好,我叫姚丹,是烈士公园旅游社的导游。
今天,我将陪同大家一起来游玩烈士公园。
祝大家在这里玩的愉快。
现在,我们来到烈士公园的南门口,进了南门口,向上仰望,一座八角宝塔形的建筑物耸立在高处,灰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那就是纪念塔。
走进纪念塔,首先看到的是许多烈士用过的东西用过的东西。
向左走,里面就是许多烈士的照片,和他们的一些资料,这里面有的事卫国打仗而死的,有的是落水救人而死的,说也说不尽,都是中国的好儿女。
从纪念塔里出来,绕过纪念塔,走过一条方砖铺成的小路就来到了游乐场。
游乐场里有过山车,有飞椅;有旋转木马等等游乐项目,从每个游乐项目里都会传来孩子们欢乐的笑声,这里真是孩子们快乐的乐园啊
从游乐场下来,我们来到咸嘉湖。
湖面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艇,画舫在湖面上慢慢的滑过,突然,一艘游艇飞快地开过来,打破了这份安静,慢慢地湖面上变得热闹极了。
好了,今天烈士公园就要结束了,烈士陵园还有很多很多美丽的地方,希望你有机会再来细细游
浏阳有哪些景点
大围家森林公园 位于湖南省长浏阳东北的大围山镇境距离长沙市区148公里,属于罗霄山脉北段。
最高峰七星岭,海拔160
【第7句】:8米,也是长沙地区最高峰。
1992年经林业部批准成立 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面积共7万余亩,境内植物种类众多,迄今为止已知有23个植物群系,3000多种植物,60余种野生动物。
其中有国家一类二类保护树种17种,如南国红豆杉,香果树等;国家一类二类保护动物14种,如华南虎,云豹等;蝴蝶1200多种。
。
大围山大力开发旅游业,其自然风景得到一定的肯定。
大围山有着100多处瀑布,海拔1515米的五子石峰在夏天满山杜鹃,景胜堪称一绝。
大围山峡谷漂流,位于大围山南部的花门河。
周洛 位于长沙、浏阳、平江三市(县)交界的社港镇境内,地处海拔13
【第59句】:7米的连云山脉西部,是捞刀河发源地。
景区距浏阳市北50公里,长沙市东70公里,黄花机场60公里。
周洛境内人文遗址、自然景观众多,在迷人谷上游有月亮潭,形似上下两水缸口对接,下部装水呈圆形,上部呈下大上小圆形,上有一斜形瀑布倾泻入潭,在潭内形成旋转状态。
周洛还尤以瀑布众多闻名,三级跌水组成的仙剑瀑布,落差达60米,枯水时,瀑布呈丝帘状,丰水时,瀑布呈带状。
高约50米,宽约2—6米的天龙瀑布,上级一泻而下,中部有一深潭,下级呈“之”字形,全景一气呵成,好似天龙从天而降,故取名天龙瀑布。
人文景观有铁坟坪、水口塔、陈家祠堂、颜家屋场,大时餐馆等,很有考古价值。
道吾山 坐落于浏阳市城北约
【第6句】:5公里处,西起蕉溪,东达宝盖,列峰七十一,山峦重叠,群峰竞秀。
道吾山古时称白鹤山,又名赵王山,是中外驰名的佛教圣地,景区规划为六大景区,43个景点,有高峡平湖,千年古松、五老雪暴和千年禅寺,距今1100多年历史。
道吾山峻特奇耸,峰岭起伏,沟谷纵横,泉瀑遍布,裸露的岩石无不奇形怪状,灵岫绝峤,素有一湖、三洞、六泉、十潭、十三溪、二十八岩、七十一峰之美景,其中“三绝(引路古松群、千年古刹兴华禅寺、高山天湖)四奇(烟雨、雾霏、云瀑、雪霁)”更是久负盛名。
浏阳湖 又名株树桥水库。
位于大围山西南侧、浏阳河南源小溪河下游高坪镇,距浏阳市区33公里,距长沙110公里。
2001年6月在库区批准建立浏阳市级森林公园,面积237838亩。
浏阳湖森林公园“面清水,背绿山,怀彩灯,缀凉亭”。
浏阳湖所处的株树桥,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小村庄,这里的树木郁郁葱葱四季常青。
更令人称奇的是,在这个位于浏阳市区东部31公里处的叫做“株树桥”的小村庄里,出现过近10名百岁老人,村庄也因此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寿星村”。
象形山风景区 位于浏阳市达浒镇象形村,西临官渡镇潘溪村,背倚连云山,距浏阳市区40公里,素有“湘东小桂林”之美称,2009年被浏阳市政府确定为自然保护区,该区由紫红砂砾经自然雕塑,形成一种奇特的丹霞地貌。
麒麟岩陡壁高跷,几成90度直立于金坑河,直上云霄,素有“湘东第一岩”之美称。
古风洞 又名仙人洞,位于浏阳市高坪镇古风村境内,被称为“湘东第一大溶洞”。
古风洞距浏阳市区约30公里,古风洞在古港—高坪公路左侧几百米处。
古风洞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溶洞,洞深数十里,总面积三万平方米以上,纵横延伸两乡一镇,自明朝嘉靖至清代同治的《浏阳县志》均有记载,被古人称之为“天造地设之奥区”。
古风洞总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被誉为“神仙洞府、福地洞天”。
古风洞口有嘉庆四年(1799)所刊《仙人洞破暗记》青石碑,碑文由古风禅寺一高僧智灯主持所著。
石柱峰 位长沙市区东北约50公里的浏阳市社港、龙伏、古港三镇交界处。
其峰矗云霄,壁立千仞,尖削如柱,因名石柱。
峰高海拔13
【第59句】:7米,高出南岳山70米,是古城长沙方圆70公里内的最高点。
石柱峰源于连云山脉的主脉之中。
东倚大围山,北邻幕阜山,南达道吾山,西隔捞刀河盆地(社港)与龙华山相望。
峰顶存有三清殿,还有保存完好的玉皇殿(原名樱桃观);峰左有孙思邈的炼药台、晒药坪;北有后周(公元951至960年)诰授兵部袁侍郎的铁坟古迹;西坡有传为大禹治水所用的拴船桩、云雾殿、祷雨灵台等古迹。
山腰的陈家祠堂,属明末时期建筑,陈家祠堂后有长沙地区最古老的香椿树。
人文景观 城区:浏阳文庙、谭嗣同故居、新算学社旧址、谭嗣同墓、道吾山风景区、天马山风景区、西湖山风景区、新文路步行街、民俗仿古步行街。
南区:中国花炮文化博物馆、文家市秋收起义旧址、胡耀邦故居、杨勇故居、石霜寺。
西区:宋任穷故居、浏阳花木走廊、仙人湖生态旅游新城。
北区:王震故居、周洛风景区、赤马湖风景区、沙市古蒿山。
东区: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狮子山省级森林公园、张坊客家民俗坊、宝盖禅寺、株树桥上水库(浏阳湖)、大光寺、王首道故居。
宝盖寺 位于浏东新区古港镇西南部,东临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靠平江,西望道吾山 南至天涯寨。
据有关史料记载,包改动地区佛教文化始于晋,胜于唐。
其中宝盖禅寺始建 于唐代,历史上香火鼎盛,名扬四方,与前面介绍的石霜寺,道吾山上的兴华寺、大光洞的大光寺齐名,为浏阳佛教四大祖庭之一。
该寺后山东侧有和尚古墓群,多达三十余。
墓内有十二代方丈主持。
墓群分墓葬和塔葬两种类型,坐北朝南。
其四座墓塔的塔身塔座均为六边形,墓塔高一到三米不等,用石块雕刻而成,底座由三层构成,雕有莲花瓣中间的塔柱上有墓主的法号等,塔顶呈葫芦状,并刻有莲花,佛教文化气氛浓厚。
在一侧石壁上有一摩崖石刻,为明代成化十七年(1481)所刻,竖文 ,行书,十一行文字分三段,其中有诗云:“千古万年间,虚空架碧湾。
如虹横饮水,似月半连山。
空藏人行广,岳嵬客往还。
不愁波浪急,长断宝门关”。
思邈公园 位于市区圭斋路、浏阳河路、319国道天马桥交叉处以及济川河与浏阳河的交汇处,园中有一座山,叫做孙隐山,山下存有升冲观、洗药桥、洗药井遗迹。
据《浏阳县志》记载,“东城外小山丘伏城隅,传孙思邈隐处,有洗药泉、炼丹诸迹”,孙隐山因此而得名。
山下原有的洗药桥,相传是孙思邈洗涤草药之处,桥下流水潺潺,岩石嵯峨,呈现出“药桥泉石”之胜景,是原“浏阳八景”之一。
春节的简介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
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
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
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
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
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
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
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
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
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
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
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
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
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
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
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
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
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
”成为时尚。
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
以图吉利讨口彩。
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
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
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
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
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
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
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
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 “拜晚年”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9056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