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醴陵的导游词
醴陵夜观瓷谷作文350字怎么写
中国因瓷器而得名,醴陵因瓷器而兴盛,一个产业支撑一座城市近两千年不衰落,湖南唯有醴陵。
有一种艺术是遮不住熠熠之光的。
哪怕时光久远,时代更替,或许会有短暂的遗忘期。
但耀眼的终归是耀眼的,那些曾被时代落下的,便如同埋藏在历史尘土之中的珍宝,终有一日,它会回来的。
会散发出令人沉醉而惊叹的光芒,使每一个初见之人都为之倾心
它是中国China,也是瓷器China,更是这个走上世界国际舞台的醴陵瓷谷话说工业设计 , 我到过许多的城市,无论到哪里,几乎看到的都是高楼林立,树木成林,花草遍地,现代感越来越强。
然而,城市的沿革,文化的悠久,地方的特色,在新城区很少看到。
从醴陵瓷谷回来,那别致的建筑造型,那别致的垃圾桶,那别致的装饰画,都无一不体现瓷都的特色。
醴陵瓷谷建筑物的造型,都很像一件釉下彩的瓷器,有的像花瓶,有的像瓷碗,有的像酒具……那立在绿茵中的垃圾桶,居然是一对古老的木桶,那桶架就是一个农家小屋……室内的陈设,无论是卖场,还是走道,还是餐厅、会厅,总少不了瓷品...看一看茶室、餐厅的壁画,主角居然是废瓷片嵌在竹圈里……瓷文化,把瓷谷的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把醴陵装扮的极致。
关于河北名胜古迹的导游词,4个以上,谢谢了
赵邯郸故城 在邯郸市。
历经8王,共158年,邯郸一直是赵国的都城;汉代是五大都市之一。
邯郸故城是由赵王城及大北城两部分组成。
赵王城在市西南,距市中心约4公里,是赵都的宫城遗址,分东、西、北三城,平面呈品字形,总面积512万平方米。
遗址北临渚河,地处太行山余脉,土筑残垣高3-8米,蜿蜒起伏,气势雄伟。
城内地面上有布局严整的大型夯土台,如龙台、北将台、南将台等,地下有面积宽广的夯土基址。
龙台最大,东西宽265米,南北长285米,高19米,是当时主要宫殿基址,显示了我国封建社会初期都市建筑的基本面貌。
丛台 在邯郸市内。
相传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在位)为阅兵与歌舞而建。
原名武灵台,登台纵览古城,楼阁园林,湖光山色,尽收眼帘。
台西有小湖,湖心有亭名望诸榭,以战国时燕将乐毅号望诸君命名。
台北有七贤祠,内有燕赵名人韩厥、程婴、公孙杵臼、蔺相如、廉颇、赵奢、李牧的塑像。
现丛台已扩建为丛台公园。
学步桥 在邯郸市内,南北横跨沁河之上。
据文献记载,原为木桥,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改成石拱桥。
全长35米,宽
【第8句】:3米,通高4米。
桥名出典于《庄子·秋水》篇,谓春秋战国时期邯郸人步履优美,燕国寿陵的少年前往学步,不但没有学会赵国的步法,反而连自已固有的步法也忘记了,弄得不会走路,只好爬了回去。
左权墓 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内。
左权(1905-1942),湖南醴陵人。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副参谋长。
1942年5月25日,在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南艾铺十字岭反扫荡战斗中英勇牺牲,当时安葬在涉县石门村。
1950年10月21日移葬邯郸。
响堂寺石窟* 在邯郸市峰峰矿区。
分南北两窟。
窟内石雕精美,闻名遐迩。
和村东石窟始建于北齐。
当时北齐王朝有两个政治中心,一是邺都(今临漳县),一是晋阳(今太原市)。
响堂地处两都来往必经之地,山青水秀,风景优美。
北齐文宣帝高洋于此营造宫苑,凿窟建寺。
后隋、唐、宋、元、明历代均有增筑和修葺。
是我国古代建筑、雕刻、书法、绘画艺术的珍贵遗产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河北赵县赵州桥,我是你们的导游**。
天下闻名的赵州桥座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
【第2句】:5公里处洨河之上,距石家庄市东南区域仅有45余公里。
赵州桥是世界桥梁史上第一座敞肩拱石桥,建于隋代开皇年间(公元581-601年),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此桥全长
【第64句】:40米,拱顶宽9米,两端宽
【第9句】:6米,跨径
【第37句】:38米,拱矢高
【第7句】:23米。
这座桥建得精巧新奇,造型优美,通体为巨大花岗岩石块组成,28道独立石拱纵向并列砌筑组成单孔孤形大桥横跨在洨水两岸。
桥大拱两端之肩上又各设两个小拱,这些敞开的小拱减轻桥身重量的同时,又起到了减少流水冲力、加速畅洪的作用,设计可谓非常科学合理。
当时,使用这种敞肩拱还是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第一次,属于开先河之举。
因赵州桥属于“鬼斧神工”之作,千百年来,民间均传说此桥是神仙鲁班祖师修建的。
其实,赵州桥是我国隋代杰出的匠师李春和众多石匠集体建造的,有史记载。
保持1400年屹立风姿,赵州桥成为桥梁建筑史上难得一现的秀美风景,已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好,游客朋友们,赵州桥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不用感谢本大人了,呵呵
关于醴陵瓷谷的作文50字
“醴陵瓷谷”作为湖南省委省政府、醴陵市委市政府转型升级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机遇,作为科学发展观在陶瓷产业化战线的一个重要体现。
突出以瓷为本,推进瓷商、瓷文、瓷科、瓷史、瓷业旅游全面发展。
用党委政府大力推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以开发区的建设管理模式,把“中国瓷谷”打造成为引领湖南省陶瓷产业经济发展的一个响亮品牌。
西山公园写一篇美景作文应该怎么写
西山公园 大家一定都知道海宁吧
海宁是我的家乡,它有很多风景优美、好玩、有趣的地方。
比如:东山、梅花公园等等。
不过,我最喜欢的地方是西山公园。
西山公园的大门口有一个大水池,水池中央有一条“大鲤鱼”,“大鲤鱼”的嘴会把水喷的高高的,好像喷泉一样。
“大鲤鱼”旁边还各有5个荷花坛。
每到夏天的时候,荷花坛里会有许许多多的荷叶,荷叶边还会盛开各种各样的荷花,有红的、黄的、白的、还有粉红的。
下午是水池嘴热闹的时间。
人们会去小店里买几包鱼食喂鱼。
鱼儿们争先恐后的抢着吃。
有的鱼会因为跃出水面的速度太快,掉进了荷花坛,出不来了,非常有趣。
西山公园风景优美的地方不止鲤鱼池,还有南山坡呢
南山坡的树木长得葱葱茏茏,所以那里是个乘凉和呼吸新鲜空气的好去处。
树林前面是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坪,好像绿色的海洋。
春天,小朋友们在草地上欢快的奔跑着,好像一只只快乐的小兔在尽情的玩耍。
天空飘着各种各样的风筝,有蝴蝶、小鸟、多啦A梦、火箭、飞机等。
这些风筝好像都活了一样,在天空自由地翱翔。
夜晚,山顶上的紫薇阁光彩夺目,打破了夜晚的漆黑,十分美丽。
如果你不去看,一定会后悔的。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像去看看呢
醴陵渌江书院桥吊桥作文300字
渌水桥初为木墩木梁,位于县衙前,经状元洲达城南。
后毁于水。
宝佑间(1253-1258),知县家遇在今渌江桥下游约50米处,建石墩木梁桥,长60丈,高5丈余,宽1丈6尺,改名渌江桥,北连今胜利路,南通今大同街,与今建国路相交处叫十字街。
渌江桥是醴陵的第一大民桥,也是1949年前,全国少数几座县级民修公助的大型石拱桥之一。
渌江桥建桥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自古为交通要津。
据《醴陵县志》记载:渌江桥不可一日无,也非一州一道之关系。
江楚衢途往来商旅轮蹄络绎莫不向渡于此。
现在渌江桥仍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醴陵城南北交通的咽喉。
醴陵历为吴楚要冲,且连通南北。
南宋前,交通常阻于渌水。
南宋绍兴六七年间(1136-1137),湖南安抚使赵善俊奏停渌水渡钱,说明当时有渡无桥。
乾道九年(1143)正月三十日,诗人范成大(后任参知政事)经萍乡到醴陵,作《题醴陵驿》五律,有“渌水桥边县,门前柳已黄。
人稀山木寿,土瘦水泉香”之句。
在所著《骖鸾录》中称:“比年新作桥”。
桥名“渌水”,可见桥建于乾道早中期。
此后的800年间,毁于水14次,毁于火5次,毁于兵4次;宋修2次,元修1次,明修7次,清修13次,民国时修1次。
渌江桥作为一座古桥具有三大特色:其一,桥的...
醴陵瓷与景德镇瓷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醴陵瓷主要是釉下五彩的工艺特色,景德镇的瓷除青花外都是釉上彩。
醴陵的釉下彩瓷胎与景德镇的釉上彩瓷胎不同,景德镇多有釉上彩,是先成瓷后再画瓷,所以对画艺更讲究些,在醴陵瓷的生产中,因为釉下彩是作在泥胎上再上好釉这后一同放在窑里经过1380度烧制出来,画和瓷是同生同死的,经过1380度的高温,要能达到完美结合,只得靠“窑神”保佑。
如果画得好而瓷不好以及瓷好而画不好,都是对作品有影响的,都是“残疾”作品了。
所以看一个醴陵瓷的好作品,不但要看作品的艺术性,还要看同她一起与生俱来的瓷胎。
所以遇到一个好作品,也是有缘人才能得到的,当出手时就出手,犹豫不得的, 不然宝贝失之交臂后悔晚矣。
四川人民喝什么茶
历史文化: 蜀文化从四五前的新石器时期兴起,在距今2500前的东期,由于巴文化的兴起,逐渐融汇为巴蜀文化,扩大为巴蜀大文化体。
至秦汉时期,巴蜀文化又逐渐融汇入中华文化之中。
远在距今4500年左右,在成都平原就已经产生了作为蜀文化源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宝墩文化”。
宝墩文化是文明孕育时期的考古文化,宝墩遗址既是这一时期成都平原时代最早的古城址的典型,也是四川即将跨进文明门槛的历史见证。
举世闻名的广汉三星堆古城遗址,是目前面积最大的蜀文化遗址。
三星堆遗址的发掘表明,“以小平底罐、高柄豆、鸟头形勺等器形为代表的这类文化遗存,在川西平原是自成体系的一支新文化。
”从而证明,远在西周以前,川西平原就有一支与中原文化有别的、地方特色浓厚的土著文化——蜀文化的存在。
古蜀文化是一个影响范围较为宽广的地域文化,它是由一个“中心”、四个“板块”构成的,即以三星堆文化(包括十二桥)为中心,并由成都平原、汉中盆地、秦岭地区和蜗江上游四个部所组成,它在江汉与二里头夏文化相遇,在陕南与商文化相遇,在渭滨与周文化相遇。
古蜀先民创造了光灿夺目的古蜀文明,三星堆文化是其鼎盛时期的代表。
2000多年前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至今仍发挥着灌溉成都平原的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是仅有的奇迹。
而色彩艳丽的蜀绣蜀锦、“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清幽闲适的茶文化等都是古蜀文化的具像表现,有些还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蜀文化的发展,使四川文人荟萃,英才辈出,中国已故川籍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在他的名篇《蜀道奇》中写道:“文翁治蜀文教敷,爰产杨雄与相如。
诗人从此蜀中多,唐有李白宋有苏”。
除诗中所提到的教育家文翁、词赋家杨雄、司马相如、诗人李白、文学家苏轼以外,中国古代大诗人杜甫、陆游、黄庭坚等都在四川长期生活过。
杜甫诗作的三分之一创作于四川。
文学创作的繁荣,带动了四川古代印刷业的发展。
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代四川成都的印刷业就与京城长安齐名,成为全国最繁荣、最重要的印刷中心。
到宋代,四川的雕版印书业就进入了黄金时期,有“宋时蜀刻甲天下”的记载。
川茶文化: 《神农本草》中曾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从此,茶便在民间流传开来,茶的利用历史与药用植物一样久远,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断演变、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四川,作为茶的原产地之一,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一、关于茶文化的定义 茶文化是指以茶这一饮品为中心,折射出的与之有关的一切文化现象,包括茶的种植、研制、开发,茶具的生产、加工,特殊茶风俗的形成,以及与其它文化的现象相容而形成的各种艺术等。
就此定义而看,茶文化包罗万象,本文就将川茶、四川茶具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关于川茶 l、川茶历史悠久,是我国茶的原产地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发现茶的国家,若追究我国茶业的根源恐怕就将追溯到四川。
李晋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记述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于尚书……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周武王率领南方八国伐纣,是在公元前1066年,也就是说在三千多年前的巴蜀一带就已经用茶作为贡品了,而在我国其它地方已没有更早关于茶事活动的记述。
而现在,多被人们认为是茶叶之乡的苏杭一带,到了秦汉年间才有了关于发现野生茶树的记录,那么在秦汉年间的四川对茶叶的栽种已非常广泛成熟。
据秦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记载:益州(四川的古称)川谷山陵道旁皆为茶树,一只,两尺,甚有两人合抱者。
由此可见,四川对茶的栽培和认识是早于现今茶业非常发达的江浙一带。
就四川地区本身的地理条件来看,四川盆地周围具有较广阔的丘陵地带,这里气候湿润,降水丰富,丘陵的排水性较好,再加了土壤呈酸性,这些都是适宜茶树生成的自然条件。
由此可见,四川成为我国茶树的原产地也是有据可依的。
【第2句】:川茶小有名气 说到全国名茶,很多人想到的多半是杭川的龙井,安溪的铁观音,太湖的碧螺春……,事实上川茶也是颇有名气的。
80年代,全国品出的十大名茶中,四川的茉莉花茶榜上有名,而全国的名优茶,四川名茶也近40余种,其中省外较为知名的有:峨眉毛峰、蒙顶甘露,青城雪芽,省内著名的还包括峨嵋竹叶青,蒙顶黄芽,邛崃文君茶,广安松针,香山贡茶等。
这些茶品在古代颇具名声。
唐代白居易曾赞美川茶: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李白诗曰:杨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
文同写道:蜀中茶称圣,蒙顶味独尊。
由此可见,川茶的名气在唐代就已流传开来,并得到众人的肯定。
三、关于茶具
【第1句】:四川出产的茶具中,不乏上等精品 茶具,按其狭义的范围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我国茶具造型优美、种类繁多,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外,为历代饮茶者所亲睐。
由于制作材料不同而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而就四川范围来讲主要出产的为瓷器茶具,主要有白瓷、青瓷和黑瓷三个类别。
白瓷:四川大邑生产的白瓷色白如玉,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称。
大邑生产的白瓷质薄光润,白里泛青,雅致悦目,并有影青刻花,印花和褐色点彩装饰,到了元代发展为青花瓷茶具,造型幽靓典雅,不仅得到国内人士的喜爱,还远销海外。
四川大邑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安徽祁门并列为中国白瓷茶具的四大产地。
青瓷:四川青瓷以釉色青如玉而闻名,在古代四川青瓷胎薄质坚、釉色饱满、色泽静穆,有粉肝、翠青、灰青等。
陶瓷釉面有纹片,纹片开头多样,大小相间,此称文武片;也有细眼似的叫鱼子纹,类似冰裂状的称北极碎,另外还有蟹瓜纹、牛毛纹令人目不暇接。
这些别具风格的纹饰图样是由于釉面原料的收缩系数不同而产生的,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黑瓷:中国的黑瓷茶具以四川广元和福建安的为上等。
在宋代,斗茶之风盛行,斗茶者能根据经验,认为黑瓷茶盏用以斗茶最为适宜。
北宋蔡襄《茶录》中记载:茶色白,宜黑盏,黑盏绀黑,纹如兔毫,其胎厚,煨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其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汲也。
从这段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黑瓷的一些独特之处,四川广元窖的黑瓷,在造型、瓷质、釉色和兔毫纹饰上与建安都不相上下。
【第2句】:四川的土茶具---盖碗杯 盖碗杯分为茶碗、茶盖、茶托三部分,因而也称三件头。
相传为唐代四川节度使崔宁所发明,崔宁勤于政务,功于诗书,常常以茶会客。
崔宁见使女送茶时,常因茶碗太烫而多有不便,于是他想出一个妙计,用蜡将茶碗固定在茶托上,这样一来,茶碗里的水就不会溢出,后来这种茶具在民间流传开来而后全国仿造。
对于这种茶具的托捧方法也有要领,左手托茶沿,右手拇指中指提起茶盖,在碗面,碗沿上轻轻拔动,发出声响,然后将茶盖半沉入水中,由里向外漫漫滑动,这时只见绿波翻涌,翠叶沉浮,幻影游动。
饮茶时将茶碗送到嘴边,徐徐饮入,稍作停顿,茶水于舌边,舌根回荡,如此分三次吞下,咕咕有声,此时口中是暗香飘动,芬芳乱窜。
行家们称此招为三吹三浪,盖碗茶流传于民间后,更丰富了其内涵,形成了特殊的茶语。
茶盖翻转在茶沿旁,要求续水、加汤;茶盖平放在碗旁,表示座位有人,立马回来;茶盖翻转平放茶碗之上,表示要结帐走了。
自盖碗茶的问世,三件头迅速风糜全国,四川人对茶具的喜爱也逐渐由阳春白雪的高等茶具转化为下里巴人的盖碗杯,出现了雅俗共赏的局面。
而饮茶的风俗也为更多人所接受,茶馆在四川的数量也可谓是甲天下。
参考文献: 〔1〕张世英等《成都掌故》---天府风情艺坛春秋成都出版社1996年出版社 〔2〕陈世松《天下四川入》---天府心态剖析四川人民出版杜1999年出版 〔3〕俞永明《说茶饮茶》金盾出版社2000年出版 〔4〕周小丁《四川导游词》---川茶与成都茶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川菜文化: 川菜是我国著名的地方菜肴之一,它与粤菜、鲁菜、淮扬菜共同组成中国的四大菜系。
川菜是历史悠久,地方风味极为浓郁的菜系,具有烹饪取材的广泛性、调味变化的多样性和众多菜式的适应性等长处和优势。
川菜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点,其风味则是清鲜醇浓并重,并以善用麻辣著称。
辣椒(四川俗称海椒),自从传入中原以后,川菜就与中原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川人及川菜厨师对辣椒的使用,方法之多、运用之巧,是其它菜系所不及的。
川人使用辣椒有时作为主料,有时作为配料,更多时候是作为调料使用。
其鲜—经辣椒的加工制品种类之多,堪称全国之首。
常见的有干辣椒、辣椒粉、豆瓣酱、泡辣椒、水红辣椒、熟椒油、糍粑辣椒等等。
厨师则根据不同的菜式选择使用不同的辣椒调味品。
如鱼香味,离不了泡红辣椒,因为它除了具有辣椒素外,还有四川泡菜的特殊香味。
做家常味,就必须使用四川特产的郫县豆瓣,这种豆瓣酱味纯正而鲜香。
又如宫保鸡丁、陈皮鸡等,就非用干辣椒不可,因干辣椒的香辣味经炝入主料后给人辣而不烈的感觉,回味悠长。
再如著名的麻婆豆腐,则需同时合用郫县豆瓣和辣椒粉,将二者的长处集中于一道菜,合其色香味的特色更加突出。
川菜诚不可无辣,却绝非逢菜必辣。
川菜是当麻则麻,当辣才辣。
相当部分川菜品种是既不辣更不麻的。
川菜厨师配品,讲究浓淡交错,疏密得宜,疾中有徐,紧凑中有平缓。
川菜菜系由筵席菜、大众化餐菜、家常风味菜、火锅、风味小吃五大类组成。
筵席菜多是采用山珍海味,配上时令鲜蔬构成,比较讲究菜肴的工艺性。
其辣味菜较少。
大众化餐菜菜式多种多样,以小煎小炒为主,其味道多以辣味等浓烈滋味为主。
家常风味菜肴植根于寻常百姓之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间家居风味,取材广泛,操作简单,用味灵活,家喻户晓。
火锅:常见的有红汤(麻辣)、白汤(咸鲜)两类。
也有使用鸳鸯锅,同励红汤、白汤两种。
适应性较广,可供烫食的原料有数百种。
川菜传统的火锅为毛肚火锅,最讲究的火锅为菊花火锅。
四川红汤火锅作为川菜,是近年十分流行的一种特殊风味的美食,它的影响力遍及全国,其特殊魅力吸引了无数食客。
不少人对它又怕又爱,辣得直冒汗,烫得直哈气,却很少有人打退堂鼓,有的因此而上瘾。
红汤火锅讲究突出辣与麻,但它却非常注重“诸味”的调和,使之具有辣而不燥,麻而不烈,进口味浓,回味醇和不伤肠胃的特点。
川味小吃多以米、面、杂粮制作而成,以精巧玲珑,调味讲究,经济实惠为特色。
许多有名的小吃,发源于旧时城镇沿街叫卖的小贩,历经几十、上百年的发展,如今已形成如龙抄手、钟水饺、担担面、珍珠丸子、夫妻肺片等具有“中华老字号”招牌的专业店。
四川小吃以成都为中心,能发展到今天的知名度,确凝聚着许多创制者和厨师的聪明智慧。
同样的水饺,川厨将钟水饺做得精致小巧。
50克面粉做成10来个水饺,皮薄馅嫩,成品浇上红油、蒜泥、复制酱油等调料,风味迥然不同。
同样是面钉,而四川的担担面,在勾兑10种调料的基础上,配以特产的芽菜粒,炒得栈香的肉臊,入口鲜香,诱人食欲。
其它如蛋烘糕、凌汤圆、卤肉夹锅盔等数十种四川小吃,也十分脍炙人口,受人喜爱。
川菜按照传统流派划分,有上河邦(成都、绵阳地区为中心)、下河邦(重庆、万县地区为中心)、小河帮(自贡、宜宾为代表的说法。
地区不同,川菜的风味也略有差异。
例如:成都地区口味较温和,重庆地区较为浓烈,而自贡、宜宾介于二者之间。
在中国几大菜系中,川菜味别之多,是无与伦比的。
鱼香、家常、怪味、麻辣等二十多种风味各异的复合味型构成了川菜菜肴中品种变化大小,滋味高低起伏,浓淡相宜的独特风味。
川菜常见复合味型的特征有--鱼香味:汁色红亮,咸鲜、香辣、甜酸味兼之,姜葱蒜味突出麻辣味,色泽红亮,麻辣咸香、味厚爽口。
红油味:色泽红亮,咸、鲜、辣、香,回味略甜。
怪味:汁色浅黄,咸、甜、酸、辣、麻、鲜、香各味兼备而协调,味汁较浓稠。
椒麻味:汁色浅黄,咸鲜醇厚,香麻俱重。
酸辣味:色泽红亮,汁酸带辣,咸、鲜、香味可口。
家常味:色泽红亮,咸、鲜、微辣。
姜汁味:姜味浓郁,咸中带酸,酸而不酷,清香爽口。
荔枝味:色泽金黄,咸鲜为主,略带酸甜。
糖醋味:色泽金黄,味汁浓稠,甜酸味浓,回味咸鲜。
蒜泥味:汁色红泣,蒜味浓郁,咸鲜味厚,略带香辣,汁水有一定浓稠度。
麻酱味:咸鲜醇正,芝麻酱香,浓淡、稀稠适度。
芥末味:汁色黄,咸酸鲜香,“冲”味浓郁。
川酒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酿酒历史最早的国家。
自酒诞生的那天起,它便以独特的方式浸润着整个社会,并一直伴随着中国文明的发展。
古代的四川酒文化,是我国酒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尤其是以五粮春、剑南春、泸州老窖、全兴、沱牌、郎酒等“六朵金花”为代表的传统白酒,几乎占了全国名酒的40%,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美誉度。
考察研究川酒的历史,对认识古代酒文化的形成,促进白酒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酿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粮食酒。
到了商代中期,中国人将曲、蘖分离,单独制曲酿酒,实现了酿酒工艺上的重大突破。
在商周出土的各类文物中,酒器就占了40%的比重。
由此可见,这时的酒对古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星堆”见证川酒始于汉代四川酿酒历史起源于何时,历来众说纷纭。
但随着20世纪大量文物出土,遂日渐清晰。
1959年和1980年,彭县竹瓦街两次发现战国青铜器,出土有尊、觯等酒器10多件,铸造水平与河南殷墟相当。
1976年,绵竹出土了战国中期的铜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9057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