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美丽的新泉小镇导游词

大历山导游词怎么写

大历山又名舜耕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地处安徽省东至县境内

距县城12公里,紧靠206国道,一座掌形山峰从波浪似的丘陵中突兀而起,直插苍穹,称之“历山”。

集“尧舜遗迹、佛教文化、岩溶景观”于一山。

山上历 史文化悠久,唐贞宗二年始建草规庵、隐龙庵、真人观,明建尧舜词,今存法藏寺、尧池、舜井、 尧舜望江台、尧憩石、舜耕地。

山有伏虎洞、堆云洞、 八公洞、白龙洞、燕子洞,洞内钟乳悬挂,造型奇异。

主峰仙人掌海拔372米,松苍柏翠,竹海深深。

朝圣进香、观光游览者络绎不绝。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传说远古时期舜帝初耕于此,贤名远扬,尧帝前来拜访,请求舜下山辅佐朝政,舜始不肯,交愠怒而去。

后尧帝再三恳请,舜感其诚,出山理政。

后人为纪念尧舜二帝求贤、躬耕胜迹。

命此山为“舜耕山”,命尧帝渡河处为“尧渡”(即尧渡镇)。

“历山遗泽”自东流建县以来一直是该县八景之一,唐宋以后,道、佛两教徒来此建庙立祠,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寻幽访胜,吟诗作赋,写景抒怀,在千百首诗词中,北宋政治家、文学农范仲淹《舜祠》一诗写得好:“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功;禹终平洚水,舜载治熏风;江海生灵外,乾坤揖让中;乡人不知此,萧鼓谢年丰。

”后人将导真观前的一口大雨不积滴水、常年干涸的石池命名为“舜池;随首千百年的物换星移,寻真观、草规庵及舜祠早已废圮,唯尧池、舜池却依旧是史料记载的风貌。

如今山上有法藏寺,建于何年何月,无详细记载。

此寺规制宏大,分前后两进大殿,中为寮房相连,总建筑面积千余平方米,画栋雕梁,重檐飞角,辉煌壮丽。

殿内常住僧尼10余人,终日佛灯高照,香烟缭绕,每年接待四方香客在万人以上。

历山之上有溶洞数处,有名可指的5个,曰堆云、曰燕子、曰 若、曰八公、曰白龙(又曰隐龙)。

这些溶洞,古往今来数以千万计的游人香客不畏艰险,秉烛漫游,留下了千百首诗歌。

清人汪之涟《游隐龙洞》诗曰,“山洞山来远,神门日稳眠;藤萝常碍月,石柱自擎天;古篆苔痕蚀,新泉滴露涓;云从应有会,滕踔最高巅。

”五洞中,堆云、燕子两洞较大。

堆云洞口处片石乱叠,势如堆云,洞内钟乳石叠叠丛生,或似宫灯张桃,或如竹笋耸立,或如宏钟高挂,令人目不暇接。

燕子洞内乳石形状奇特,酷似人工雕琢而成,有的象弄球之狮,有的如卷鼻之象,有的似金鸡独立,有的若骏马扬蹄、鬼斧神工,令人拍手叫绝。

这些溶洞若经人工装点,定会使人神痴心醉。

历山自然风光也很清丽秀美。

山上怪石,象形石星罗棋布,如神形毕俏的狮吼石、游龙石、仙掌石,栩栩如生的人形石、走兽石、飞禽石,至于形似旗幡、屏风、石林的巧石更是随处可见。

山上绿树荫翳,修篁蔽日,百鸟和鸣,身入其中,宛若仙境。

正如前人诗云:“不历崎岖路,安知梵宇深;清泉流日冷,密树销烟云;茅石一块,唤作望江石(又名望江台),伫立石上,举目四眺,长江如玉带横陈,帆影点点,远山如云,近山似锦,山村农舍,炊烟缕缕,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江南风光美不胜收。

关于甘肃武威文庙的导游词

武威文庙也叫圣庙、孔庙。

位于武威市区东南隅,是一组造型雄伟的,始建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历经扩建,规模宠大,号称“陇右学宫之冠”。

文庙坐北向南,原由东中西三组建筑物构成。

东为文昌官,中为文庙,西属凉州府儒学,现存建筑以圣庙和文昌宫保存完好。

总面积1,500平方米,是历代文人墨客的祭祀孔子之地。

 武威文庙 位于凉州城区东南隅,坐北向南,由三部分组成,东为文昌官,中为文庙,西属凉州府儒学院。

占地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98米,东西宽152米,占地面积30096平方米。

整个建筑布局对称,结构严谨,是一组造型雄伟的宫阙式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壮,明清之际被誊为“陇右学宫之冠”,是凉州文人墨客的祭祀孔子的圣地,是目前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属全国三大孔庙之一。

武威文庙景点(20张)  据《凉州卫修文庙暨儒学记》碑载:武威文庙始建于明正统二至四年(1437—1439年),后经明成化、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及民国年间的重修扩建,逐成一组布局完善的365kUaIlE.cn建筑群,迄今已有五百余年。

该庙目前只有东、中两组建筑,现儒学院已毁,其南面的忠烈祠和节孝祠尚存,明伦堂、存诚、敬德二斋及前后附属建筑已经无存。

  现东边的文昌宫以桂籍殿为中心,前有山门、戏楼,后有崇圣祠,中为二门戏楼,左右有牛公祠、刘公祠。

文庙西以大成殿为主,前有伴池、状元桥,后有尊经阁,中有灵星门、戟门,左右有名宦、乡贤祠。

  文庙原设有正门,面南而开,但最南端被一堵称“万仞宫墙”庄重稳健的影壁所隔,由于数百年来凉州一直未出状元,所以开正门之事也就搁置至今。

影壁两侧各开小门,朝东的叫“义路”,往西的称“礼门”。

由“义路”进入庙院,影壁北面是半月型的拌池。

池上架一座石料拱桥,名“状元桥”。

棂星门是明正统时建筑的一座木质牌桥,四柱三间,翘檐飞角。

穿过棂星门,就可看到戟门,戟门两侧是乡贤、名宦祠,为供养地方贤达和清官牌位的地方。

戟门是大成殿近前的一道门,大成殿建在宽阔的石筑台基上,雄伟而壮严,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大有至圣至尊的气派。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殿,三宽三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顶置九脊,鸱吻螭兽俱全,脊皆以缠枝莲纹砖砌筑。

正脊中设桥形小珠。

屋面尽覆琉璃筒板瓦。

檐下为五铺作双抄双平昂。

柱头、补间铺作华丽,棂格隔扇、腰华板、裙板等皆有简单雕饰。

周围绕以回廊、高台基,大有庄重、肃穆、文雅之风韵。

殿内迎门原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于的画像,旁立着孔子七十二弟子的牌位。

大成殿之后的尊经阁,是两层土木结构楼,重檐歇山顶,坐落在高达2米的砖包台基上,是武威现存最高大的古代重楼建筑。

阁周绕以回廊木栅栏。

顶部三重翘角上均悬有风铃,清风徐来,铃声叮铛,为沉寂的庙宇增添了些许生气。

大成殿东侧的桂籍殿是供奉文昌帝君的。

建筑自成一组,为文昌宫。

内有过殿,左右设耳房供道士居住。

过殿之后,魁星阁与桂籍殿遥相呼应。

  武威文庙内古柏参天,古朴静雅,富有我国建筑庄严雄伟的特点,雕梁画栋,檐牙高啄,碑匾林立,品位之高,为世罕见。

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今武威市博物馆设于庙内。

《甘肃省武威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古迹名腾辞典》、《丝绸之路辞典》、《丝绸之路文化大辞典》、《甘肃大辞典》、《凉州年鉴(2008)》 收有辞条。

  文庙原来设有正门,面南而开,它的最南端是一堵庄重稳健的影壁,称“万仞宫墙”。

影壁两侧各开小门,朝东的叫“义路”,往西的称“礼门”。

由“义路”进入庙院,影壁北面是半月型的拌池。

池上有一座石料拱桥,名“状元桥”。

棂星门是明正统时建筑的一座木质牌桥,四柱三间,翘檐飞角。

穿过棂星门,就可看到戟门,戟门两侧是乡贤、名宦祠,为供养社会贤达和清官牌位的地方。

戟门是大成殿近前的一道门,大成殿建在宽阔的石筑台基上,雄伟而壮严,保留着宋元建筑风格,大有至圣至尊的气派。

殿内迎门原来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于的画像,旁侧侍立着孔子得意弟子颜回、子思、曾子和大名鼎鼎的“亚圣”孟子的牌位。

大成殿之后的尊经阁,是两层土木结构楼,重檐歇山顶,坐落在高达2米的砖包台基上,是武威现存最高大的古代重楼建筑。

阁周绕以回廊木栅栏。

顶部三重翘角上均悬有风铃,清风徐来,铃声叮铛,为沉寂的庙宇增添了些许生气。

大成殿东侧的桂籍殿是供奉文昌帝君的。

建筑自成一组,名日文昌宫。

内有过殿,左右设耳房供道士居住。

过殿之后,魁星阁与桂籍殿遥相呼应。

1981年9月1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重新核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这里成立了武威市博物馆。

馆 武威文庙内收藏有历代图书、字画、碑刻及其它文物3.6万余件。

其中汉简、木雕、木乃伊、铜奔马、鸠杖、凉造新泉、西夏牌、西夏铜火炮等都是举世闻名的珍品。

同时辟有7个文物陈列展室,所列历史文物、文字说明和图片,简要地反映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武威历史。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9072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