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扬州写段导游词
为扬州二十四桥写一段导游词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 扬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商业昌盛,人杰地灵。
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
有着“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也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扬州被誉为“扬一益二”有“月亮城”的美誉 。
扬州市境内的重大体育赛事有中国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环高邮湖国际自行车赛、高邮大运河半程马拉松赛、高邮市运动会、横渡高邮湖游泳赛、仪征自行车公开赛。
2022年,扬州市将举办江苏省第十九届运动会。
扬州市下辖邗江区、广陵区、江都区3个市辖区和宝应县1个县,代管仪征市、高邮市2个县级市,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总人口4
【第61句】:3367万人。
扬州环境宜人,景色秀丽,是联合国人居奖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温泉名城。
境内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高邮龙虬庄遗址、唐王墩遗址、周邶墩遗址。
写扬州瘦西湖的作文的导游词。
两百字。
瘦西湖的英语表达是:Slender West Lake Slender West Lake is situated in the northwest suburb of YangzhouCity. It originally was a nature river course named Baozhang River.With continuous harnessing through the dynasties, it gradually became ascenic area with many enchanting lake scenes. It is located to the westof the city and is slim in its shape, so people named it Slender WestLake. 瘦西湖位于扬州城的西北郊区,原先是一个名叫宝张河的自然湖泊,经过各朝各代的不断的治理,形成了一个拥有许多美丽湖泊风光的自然景区。
由于它位于扬州城的西郊并且形态瘦长,故取名“瘦西湖”。
Dating from the Tang Dynasty (618-907AD), this manmade lake has often been quoted by several poets of the period. 从唐代开始,瘦西湖就经常被诗人们吟诵了。
Slender West Lake is
【第4句】:3 kilometers in total length with an area ofover 30 hectares. The lake boasts many famous scenic spots, such as theWhite Pagoda, the Five Pavilion Bridge, and Xiaojin Hill.The Long Dike is on the western bank of the lake, extending about one hundred meters from the entrance of the park to the Xiaojin Hill.Weeping willow trees are growing all along the dike. In the lake is anislet where Zheng Banqiao"s calligraphy of couplets can be seen in a house. 瘦西湖总长
【第4句】:3公里,面积30公顷。
瘦西湖因诸如白塔、五亭桥和小金山之类的景点而闻名于世。
瘦西湖的西岸有著名的长堤,从公园的入口开始绵延一百多米直到小金山,长堤边种满了垂杨柳。
湖中有个小岛,的一些书法作品就收藏在此间的一栋房子中。
求扬州史可法纪念馆导游词 (全) 线上等急用 毕业考试
下次记得自己把资料准备齐全,以下资料供参考谈到史可法,不能不知道扬州有个史可法纪念馆,也就是史公祠。
史可法纪念馆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储门外史可法路南端梅花岭畔,大门南临古城河,内建史可法衣冠墓,墓前为纪念馆建筑群。
进入纪念馆大门后,院子正中为“飨堂”,堂前两边悬清张尔荩撰名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堂内明间有云纹形梅花罩格,上悬“气壮山河”横匾。
两边悬有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吴熙载篆书的楹联:生有自来文信国,死而后已武乡侯。
飨堂正中供奉1985年为纪念史可法殉难340周年而塑的史可法干漆夹像,飨堂后为史公衣冠冢,墓前有3门砖砌牌坊,上额“史忠正公墓”,与三面围墙形成墓域。
墓地内银杏蔚秀,腊梅交柯,正中立表石墓碑,上镌“明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之墓”。
碑后墓台上有墓冢,封土高16米。
纪念馆内遗墨厅内还陈列有多幅史可法手迹以及其他一些珍贵的文物资料。
清顺治二年(1645)四月,南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在扬州就义,嗣子、副将史德威寻遗体不得,乃葬其衣冠于梅花岭下。
清初曾为史可法建祠于大东门外,后毁圮。
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3年),尚书彭元瑞取蒋士铨所藏的史可法遗像及家书向乾隆皇帝奏呈,乾隆谥“忠正”,并题词。
彭元瑞后奉旨修建祠墓于梅花岭下,并立碑将“褒慰忠魂”镌刻在上面。
咸丰年间祠堂毁于兵燹,同治九年(1870)重建,1935年和1948年两度维修。
现存建筑除遗墨厅、梅花仙馆外,大部为晚清所建,1949年后曾多次修缮。
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962年朱德委员长为本馆题写了馆牌,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一座静谧的墓园掩映在扬州储门外的苍松翠柏中,这就是明朝末年的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衣冠冢及祭拜史可法的祠堂。
古代的扬州是当时世上屈指可数的繁华城市。
历史上,与扬州有关的雅士名流不可胜数。
但随着岁月的迁延,或风轻云淡,或踪迹杳无,逐渐消逝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唯民族英雄史可法,不曾湮没。
史可法,这掷地有声的名字与扬州曾经的悲壮联系在一起,与临危受命、威武不屈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
我振衣掸履,怀着崇敬,进得祠堂,肃穆于史公铜像前,一股浸润着千古英烈碧血的情愫、情感、精神撞击胸怀。
史可法,时为南明王朝的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受马士英、阮大铖之流排斥,自请督师扬州,赴江北抗清。
面对蜂拥入关的清军,史可法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竭股肱之力,继之忠贞。
法处今日,鞠躬致命,克尽臣节, 所以报也”。
面对洪水般南下的虎狼之师,史可法“忠则尽命,孝当竭力”,临危节见: “上阵不利,守城 。
受城不利,巷战。
巷战不利,短接。
短接不利,自尽”。
何等的壮烈
感天地,泣鬼神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史可法坐像旁,郭沫若1964年题的楹联:“骑鹤搂头难忘十日,梅花岭畔共仰千秋”和清代戏曲家、丹徒严保庸撰的楹联:“生有自来文信国,死而后已武乡侯”。
大堂高悬的牌匾:“气壮山河”。
后人把史可法比作文天祥和诸葛武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史可法纪念馆座落在扬州老城区的护城河北岸。
浓荫滴翠的银杏松柏、幽静的青砖小路、深邃的古护城河、古朴的石拱桥,使这座极幽静、极素雅、极古朴的庭院显得越发宁静,越发凝重。
史可法纪念馆里供奉着史可法及扬州血战时与史可法一起殉国的数十同僚的神位。
史可法纪念馆里有朱德、郭沫若、赵朴初、金日成等中外名家悼念追思的足迹;史可法纪念馆里有古今贤达的题词,我难忘刘海粟雄浑的题词:“精神万古,气节千载”;我牢记贺敬之悲壮的题词:“史可法,人可法,书可法,史可法,今可法,永可法”;......。
史可法纪念馆也叫史公祠,扬州人则更愿意称之为史公祠。
称史可法为史公,表达了扬州人民对史可法的爱戴、敬仰与哀思。
在扬州人的心目中,史可法是扬州人,史公是扬州的英雄,是扬州的一部分。
史公祠内的梅花岭是挖护城河时的河泥所聚而成,因扬州地势较低,故堆而成“岭”,上植梅花,故称之为“梅岭”。
梅花岭上埋葬着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李庭之、姜才的忠骨。
史可法留下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梅花岭上,埋葬的是史公的衣冠冢;“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梅花岭上留下的是 “时局类残棋杨柳城边悬落日;衣冠复古处梅花冷艳伴孤忠”的绝唱。
弥漫的细雨中,我慢步踱于史公祠,览众先烈之神位,谒史可法之衣冠冢,不禁神思:呜呼
悲哉
壮哉
茫茫细雨中,我走出史公祠,回眸史公祠庭院,淫雨霏霏、雨雾茫茫、满目悲苍。
大门内、居于中轴线上的史公祠飨堂黛瓦粉墙、端庄大气。
远远看去,飨堂内现一黑色坐像轮廓,那是方方正正地端坐堂中的史可法塑像。
一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棵跨越了两个多世纪的银杏树,这两棵古树高大挺拔,是我市的市树。
树的前方是一间砖木结构的房屋,门正中上方是一块题为“飨堂”的大匾,下方两根柱子分别写着“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这样一幅对联,赞扬了史可法一身正气,宁死不屈的高尚品质,“难怪每年有大量游人来梅花岭上祭拜史可法呀
”我心中感慨万千。
走进屋内,一座高大、威武的塑像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他神情庄重、严肃、愤怒,似乎要向人们倾诉他心中的亡国之恨。
听导游介绍,当时在南京的崇祯皇帝决定放弃扬州,他残忍地下命令:不给粮,不派兵,谁要去支援谁就得死
而史可法立场坚定,坚持不降,誓与扬州共存亡
听了这件事列对史可法更加佩服。
大敌当前,谁能有这份勇气和决心
虽然摄政王多尔衮多次写信给史可法,竭力劝降,但是都被史可法严辞拒绝。
最终这一举动惹怒了多尔衮,他决定大规模屠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扬州十日”,杀死了八十多万百姓。
八十多万生灵就这样遭此涂炭,这个数字令人触目惊心
不屈服于异族的统治,百姓曾以生命为代价,这样的历史让人深思。
祠堂内陈列了许多与史可法一起抗清将士的英魂,如果没有他们,也许扬州城早被攻破。
导游还为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当时,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全城百姓一起抗敌,一位母亲为了让当兵的儿子不受牵挂,自己了却残生,为了是让儿子英勇杀敌,没有后顾之忧,早日打败敌人,重建家园。
听了这个故事,我对这位母亲及所有抗敌将士肃然起敬。
在史可法的衣冠墓前,我不禁为这样一个民族英雄的死感到惋惜,同时对他的英勇就义由衷地敬佩。
乾隆皇帝也钦佩史可法的精神,赐名“史忠正公墓”。
穿过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同学们来到了后花园,园内景色怡人:几座假山错落有致,假山后面是遍地青草的小山坡,小山坡上有几株刚刚长出嫩芽的小树,同学们在这优雅的环境中嬉戏,我感到能生活在今天是多么幸福
通过这次参观,让我进一步了解了民族英雄史可法和他的将士们。
我们应该有坚定的信仰和奋斗的目标,学习史可法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宁死不屈的品质,更应该学习他抓紧时间,刻苦学习的精神,努力学习,成为国家的栋梁,长大报效社会
求扬州瘦西湖长堤春柳的导游词,详细点,口头语多点的~~
各位游客:步入大门,脚下一道长堤,逶迤北去。
从虹桥直至徐园门前,是一条600米的长堤。
东侧是碧波荡漾的湖水,西侧为花圃,路的两边三步一桃,五步一柳。
沿途有五景,皆为清初盐商黄为蒲所筑。
此景即称“长堤春柳”。
每当和煦春风吹到这里时,那细细的柳丝就被染成嫩黄色,继而吐出粒粒绿珠。
春意盎然时,柳叶舒展了,桃花盛开了,湖上微风吹来,那柳丝们娜起舞,树影婆婆,似青烟绿秀,漫步其间,怎不会令人人迷呢
这正如诗人陈其工所描写的:“长堤春柳最依依,才过虹桥便人迷。
” 春日踏访柳堤是最有意趣的,漫步在这“问株杨柳间株桃”的长堤上,不知游客们是否有心旷神怕的感受。
堤虽长但并不显得单调,请看前面堤畔的这座攒尖翘角式的四柱方亭,显然是让我们在此驻足,静静地揣摩欣赏这里的景色。
亭内面西的“长堤春柳”匾是清代进士扬州书法家陈重庆的手笔。
联题:“佳气溢芳甸(赵孟頫句),宿云檐野川(元好问句)。
”为扬州书画家王板哉所书,登亭小想,使我们在领悟中又进入了新的意境。
扬州个园导游词
个园导 个园是扬存历史最悠久,保存好的盐商园林,南临扬州著名古巷东关北对着扬州内河风光带盐阜东路,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
为扬州明清私家园林的经典代表。
199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园主黄至筠为两淮商总五十余年,家资累积巨万。
全园占地
【第2句】:3公顷,整体布局采用古典园林前宅后园的传统形式,在造园上以竹石为主。
植竹以品种丰富为旨归,万竿千姿,蔚为大观。
叠石以分峰用石为特色,叠出独一无二的四季山,南北称奇,名闻遐迩。
此外更有三路豪宅,宏达微著,余光遗响,彰显尽一代盐商家居生活的奢华气象。
由于置景独特,构撰巧妙,于疏朗开阔之中,别有一种曲折幽深引人入胜的境界。
个园名称中这个“个”字,最为耐人寻味,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字典里,还是语言习惯中,“个”都是用来作量词的,如:一个人,一个苹果。
其实呢,“个”最早的意思是“竹一竿”,古书《史记正义》便有 “竹曰个,木曰枚”的说法。
这一点不奇怪,因为汉字原本就是象形文字,而“个”看上去不正是竹叶的形状吗
清代大才子、大诗人袁枚有“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诗句,物象鲜明,意境空灵,可谓深得竹的神韵。
另外黄至筠自己也以“个园”作为自己的别号,人与园合一,意味深长,园中竹居三一,石居三一,人居三一。
分而独立成章,各奏华彩、合而大化天成,高潮迭起。
人与竹与石浑然一体,宾主难分。
是最具扬州地方特色的江南私家住宅园林。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风情万种生态竹 进入北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万竿修竹,竹是个园的精魄,个园的灵魂,游个园,第一要观竹。
黄至筠爱竹,并在园内种竹万竿,就连个园的名称也是由竹而来。
其实竹在扬州的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姚合的《扬州春词》里就写到扬州人“有地唯载竹,无家不养鹅”。
“竹”历来也为中国文人所爱,不仅是因为竹子姿态清雅,色如碧玉,更主要的因为它“正直,虚心,有气节”的品格。
比如张九龄的“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
1997年,个园在四季假山北建“品种竹观赏区”,逐渐恢复当初有竹“百种万竿”的历史原貌。
目前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
总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现有竹60余种,近20000竿。
设土山竹林,品种观赏,映碧水榭,竹西佳处等区域。
在个园观竹,既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也是一门深奥有趣的学问。
竹,既非草本.也非木本,它在植物界中自成特殊的一族。
在植物分类学上,竹子是属于禾本科竹亚科,据记载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50余属,1300余种。
我国自然分布的竹种就约有30余属,500余种。
分丛生和散生两大类,扬州地处江淮,适宜散生竹种和少数比较耐寒的丛生品种。
园内现有60余种,从观赏角度可分为观秆和观叶两大类型。
观秆类中,又有形与色的分别。
像龟甲竹、方竹、螺节竹;佛肚竹、罗汉竹、辣韭矢竹、高节竹等是欣赏其秆形的不同寻常;而紫竹、黄皮刚竹、黄槽刚竹、小琴丝竹、黄金间碧玉竹、金镶玉竹、花毛竹、金明竹、黄皮乌哺鸡竹、花秆哺鸡竹、斑竹、茶秆竹、紫蒲头石竹等则是欣赏秆色。
观叶类中,有宽叶形的箬竹、狭长叶形的大明竹、和叶面有各种色彩条纹的菲白竹、铺地竹、黄条金刚竹等。
此外,晏竹、芽竹、苦竹、红竹、唐竹、鹅毛竹、平竹、斑苦竹等散生品种,也可在园内找到身影。
龟甲竹 龟甲竹是园中最奇特的竹子,它是楠竹的变异品种,属自然生长的变异竹子,因此极为稀少,上千亩竹林中也难见其踪。
是珍稀观赏竹种。
龟甲竹的节片像龟甲又似龙鳞,凹凸,有致,坚硬粗糙,与其他灵秀、俊逸的竹相比,少了份柔弱飘逸,多了些刚强与坚毅。
秆基部节间连续呈不规则的短缩肿胀,并交斜连续如龟甲状。
象征着健康长寿,福如东海。
慈孝竹 这一品种称孝顺竹,也叫慈孝竹,丛生竹种,笋期在夏季,新笋紧靠老竹,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
而老竹,则殷殷呵护、扶持着新竹免遭风雨侵袭,平安成长。
正如板桥所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靠老杆来扶持。
”因为气候的关系,个园内丛生竹较少,只有孝顺竹、凤尾竹和小琴丝竹几种。
斑竹 在所有的竹子里,最具传奇色彩、也最令人伤感的就是斑竹了。
因为它和我们民族传说中一个优美动人的悲剧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
绿色的竹秆上呈现着紫色的斑点,宛如泪痕。
根据晋代博物学家张华《博物志》记载: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尧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姐妹俩同时嫁给继承皇位的舜帝为妃。
舜帝驾崩后,失去了丈夫的姐妹俩昼夜啼哭,泣泪成血,洒到竹子上,长出来的竹子从此部满了斑点。
人们把它叫做斑竹。
后来,娥皇、女英的泪哭干了,就投入湘江自尽了,传说做了湘水女神,所以斑竹又叫湘妃竹。
斑竹是著名观赏竹。
其实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斑竹的花纹应该是真菌腐蚀幼竹而成的。
不过人们还是更愿意相信它是泪珠染成的,“斑竹一枝千滴泪”所代表的忠贞的爱情,总是令人无限向往的。
碧玉间黄金 黄金间碧玉 是园内最多的竹子。
此竹色彩美丽, 叶片披针形,为优良的观赏竹种。
竹秆金黄色,节间带有绿色条纹是黄金间碧玉;竹秆碧绿色,节间是黄色条纹者即碧玉间黄金。
具有极高的观赏性。
竹西佳处(竹径) 曲径通幽,是江南园林的审美要素之一。
而悠长纤瘦的竹林小径,在体现园林意境美方面更胜一筹。
进入竹生态区,即有一条数十米长的小路穿越其间,竹影横斜,竹香清幽,筛光漏月。
行至竹径尽头,可见一匾额上题着“竹西佳处”。
竹西”的来历,出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到了宋代词人姜夔这里,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词句,后来人们便用“竹西佳处”来指称扬州。
“竹西佳处”在这里回归了字面的本来意义,显然是在提示人们:此处竹景最佳。
仔细琢磨回味,你会恍然大悟,其实,真正的竹西佳处,都在这条竹林小径上呢。
走过竹径是一条由桂花树枝叶交错形成的林荫小径。
桂花的花期大多在中秋前后,前后可持续20天左右,不过盛花期也就一个星期的样子,此时天清露冷,所以亦有“冷露无声湿桂花”的说法。
每到花开的时候,满园都浮动着清清悠悠的芬芳,令人沉醉。
这时,你若是来游园就可以尽情地享受这甜蜜的幽香。
微风拂过的时候,细碎的桂花便如雨一般纷纷扬扬,落满你的发稍和衣襟。
你现在看到的小楼是“丛书楼”。
从名字可以知道这是主人藏书、读书之所。
桂花向来和旧时人们仕途得意、飞黄腾达密切相连。
黄至筠在园中植桂花、置书楼当然是希望子孙后辈才华出众,仕途通达。
楼下有楹联:清气若兰,虚怀当竹:乐情在水,静趣同山。
冠盖豪门盐商第 过丛书楼向南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园主黄至筠的日常起居之所。
依照坐北面南、前宅后园的传统,个园南部是主人的起居区,正门开在东关街上。
大门对面是座豪华大八字磨砖砖雕照壁。
陈从周先生在《园林丛话》中说;“华丽的照壁,贴水磨面砖,雕刻花纹,正中嵌‘福’字,像个园大门上的,制作精美。
”清人金雪舫曾说个园是:“门庭旋马集名流”……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417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