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桐乡博物馆写一篇导游词
乌镇除了东西栅还有什么好玩的
乌镇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乌镇是江南四大名镇之一,整个乌镇分为东栅、西栅、南栅、北栅,目前开放的是东栅和西栅景区,东栅跟西栅具体有什么好玩的,跟着小编去看看吧。
乌镇是江南四大名镇之一,乌镇虽历经1300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梁、柱、门、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
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
整个乌镇分为东栅、西栅、南栅、北栅,目前开放的是东栅和西栅景区,也就是大家平时说的东大街和西大街。
东栅开放得比较早,还有一些原住民居住在里面,西栅是后期修缮开放的,夜景是这里的特色之一。
东栅 东栅景区门票实行一票制,票价 100 元\\\/人,当天一次有效,可参观游览包括汇源当铺、访庐阁、皮影戏、翰林第、修真观、古戏台、茅盾故居、余榴梁钱币馆、木雕馆、蓝印花布染坊、公生糟坊、乌镇民俗风情馆、江南百床馆、传统作坊区、香山堂、拳船表演,逢源双桥(通济桥、仁济桥)等所有二十多个景点。
东栅窗口联票发售时间 8:00-16:00,东西栅联票 150 元\\\365kuaile.cn/人。
东栅导游讲解服务为 80 元\\\/次。
东栅游船价格:80 元\\\/艘(游程约 15-20 分钟),每船限坐 8 人(包括儿童、婴儿)。
逢源双桥 位于东栅景区,是一座别具风味的古桥。
因其上有一廊棚,所以也称为廊桥。
桥下有水栅栏,系古时水路进出关卡。
传说踏走双桥有男左女右的习俗,走一遍桥 ,须分走左右两半,因此又演绎出走此桥便可左右逢源之说。
站在逢源双桥上,是眺望乌镇美景之一----财神湾的极佳视点,极目一望,东市河南岸垂柳依依,北岸水阁逶迤,令人心旷神怡。
香山堂 香山堂中药店座落于东栅财神湾,该店由业主陆庆余创建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香山”的“香”是指中药较为名贵,“山”则是形容药材堆积如山。
店面座北朝南,店堂间内东壁与北壁还分设 3 幢药橱,名为“百眼橱”,存放各种常用中药。
店堂临街设一曲尺型柜台,这是药店撮药的工作台。
店前,斑驳的“南北”老招牌虽已有些残破,却依旧在河风中吱呀。
江南百床馆 别名赵家厅,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面积约 1200 多平方米,内收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
馆内第一展厅陈列的有:明•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等,采用木架构造形式,造型简洁、朴素,比例均衡,并强调家具形体的线条形象,体现了明快的艺术风格,同时充分利用硬木的色泽和纹理特点,不事雕琢,多用原木漆,浑然天成;第二展厅的有清•拔步千工床等床,这批床材质优良,工艺复杂,制作精良,是木雕床中的精品,其中清•拔步千工床被誉为“镇馆之床”,用料为黄杨木,长 217 公分,深 366 公分,高 292 公分,前后共有三叠,此床历时 3 年方才雕成,用工千余,故有其名。
宏源泰染坊 中国的蓝印花布世界闻名,乌镇则是蓝印花布的原产地之一。
宏源泰染坊始创于宋元年间,原址在南栅,清光绪迁址于此,系蓝印花布制作基地,也是蓝印花布制品集散中心。
蓝印花布,俗称“ 石灰拷花布 ”、“ 拷花蓝布 ”,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已有上千年的印染历史,传说由一名叫葛洪的农夫为爱妻所创, 以其价廉物美, 一直流行于民间。
其原料土布、染料均来自乡村,工艺出自民间,图案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题材不外乎花卉草木,都是农舍旁 、田埂边常见的,亲切、自然、清 新,加之秀气典雅的蓝白二色,具有鲜明的民间和民族特色,在民间工艺美术中一枝独秀。
以前,江南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使用蓝印花布,窗帘、头巾、围裙、包 袱、被子、台布等都可用它来做。
染坊西侧的蓝印花布收藏馆中就展出了许多蓝印花布制品。
水阁 乌镇的街道和民居都沿溪、河建造,所谓“人家尽枕河”。
乌镇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深入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冬暖夏凉,绵延数里,是乌镇建筑的独特奇观。
水阁是真正的“枕河”,三面有窗,凭窗可观市河风光,在屋中打开盖板,便可汲水洗涤。
乌镇的原住民就这样世代随水而生,伴水而眠,乌镇也由此被誉为”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
茅盾故居 位于乌镇观前街和新华路交界转角处,坐北朝南,是我国江南一带常见的传统木构架民居建筑,总面积约 600 平方米。
前后有两幢房屋,前一幢的三间平房为茅盾的卧室、书房和会客室。
屋边有一小庭园,内栽棕榈、天竺、冬青、扁柏和果藤。
其书房虽处于市中,却是个闹中取净、环境幽雅的地方。
后一幢是两层小楼,用作厨房、饭堂、起居室外。
1985 年,对茅盾故居作了全面维修并对外开放,故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栅 西栅景区门票 120 元\\\/人。
包括昭明书院、草木本色染坊、水阁和公埠石碑、水上戏台及评书场、 桥里桥、定升桥与定升糕、乌将军庙、月老庙、北湿地、京杭大运河、龙形田、元宝湖等景点。
西栅夜游票价格 80 元\\\/人。
西栅窗口联票发售时间 8:00-12:00,东西栅联票 150 元\\\/人。
西栅导游讲解服务 200 元\\\/次。
西栅游船价格:包程船白天 120 元\\\/船\\\/单程,每船限坐 6 人(包括婴幼儿);夜晚 180 元\\\/船\\\/单程。
游览车 5 元\\\/人次。
乌镇老邮局 乌镇有着悠久的邮政历史。
唐朝时候的乌镇就是一个商业非常发达的镇,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
元朝正式有了马驿和水驿之分,在乌镇镜内设置的大部分为水驿,就是用船运传递公文岂,驿站内设有固定船户,负责传递官方文书。
乌镇西市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条支流,乌镇老邮局就位于西市河畔。
乌将军庙 在乌镇市河西岸剧场北面,原来有一座古庙,叫做“乌将军庙”。
庙内有一棵古老的银杏树。
如今,庙已不存,而那棵银杏仍然巍然矗立。
这棵树又高又大,要三个人手拉手才能合抱,古朴苍劲,远在在十里外就可以望见树顶。
古人有诗云:“从祠日暮鸦呼群,访古人说乌将军。
将军遗迹不可见,一棵大树撑青云。
”讲的就是这棵树。
昭明太子读书处 位于乌镇市河西侧。
因南朝梁武帝太子萧统曾在此设馆就读而得名,为桐乡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明太子名萧统,两岁时立为皇太子。
据清乾隆《乌青镇志》记载,梁天监二年(503 年),萧统曾随老师沈约来乌镇读书,并建有书馆一座。
后来,书馆塌毁,遗迹残存。
明万历年间,乌镇同知全廷训出于对萧统才学的敬仰,便在书馆旧址前建起一座石坊,里人沈士茂于石坊上方题写六朝遗胜、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额。
石坊为花岗岩,门楼式,高约 5 米,宽
【第3句】:8 米。
因年代久远,风化残缺,1984 年镇人集资修缮,加抱鼓石及横梁石以下的方柱雀替。
萧统自幼好学多闻,通知今古,以首编《昭明文选》著名于世。
乌镇人非常珍惜这一文化遗迹。
1977 年茅盾欣闻故乡这一古迹在文化大革命之后仍大难不毁,在给家乡一首词中写下了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的佳句。
财神湾 财神湾汇集了水乡的特色建筑,厅堂、廊棚、水阁、各色建筑一应俱全,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延伸着幽幽古街,廊棚水阁与碧水蓝天相接,水乡美景尽收眼底。
财神湾旧时叫转船湾,因乌镇的水系比较特殊,呈“十”字型 ,越到栅头河道越窄,船只也不易掉头,所以当地人就在这儿开塘挖河造了一个能使船只调头的地方,同时为了区别于其他地方的转船湾,便借用旁边的财神堂命名为财神湾。
财神堂内供有一尊等人大小的财神雕像,为乌镇的东路财神,原身是比干丞相,这是一位特殊的财神爷,因他是掏心而死,后人誉之为没有私心,并以此告诫人应取仁义之财,不能有过多的私心私利。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五,乌镇当地住民都会来财神堂前烧香祈福。
访卢阁 背倚车溪市河,面向中市大街,俯临东市河,阁上可遥望观前街风情世态。
访卢阁是旧时乌镇最好的茶馆,如今已是游客必到的一处胜景了。
茅盾纪念馆 茅盾纪念馆原为立志书院,坐落在茅盾故居的东侧,最初由邑绅严辰于同治四年创建。
它的前身是名震嘉、湖的分水书院,院址在乌镇北栅分水墩西侧。
清咸丰十年,清军与太平军在乌镇交战,分水书院毁于战火。
5 年后,严辰等倡议重建分水书院时,因北栅书院旧址实在破败不堪,无法再用,而当时观前街有一幢原太平军项姓武官的住宅被朝廷查封着。
严辰等人看中了这所房产,就联名上书官府,要求将之划为书院,并加以扩建。
同治七年,书院建成,因地址变更,屋宇又是全新的,严辰决定不再沿用分水书院的旧名,而是拈出程朱理学家、乡贤张杨园先生的治学格言“大凡为学先须立志”中的“立志”二字作为新书院的名字,严辰任立志书院山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农史馆解说词
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讲解词完整版大家好
欢迎到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参观。
我是____________,下面由我带领大家参观农业历史博物馆。
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是2006年10月建成对外开放的,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分上下两侧六个展厅。
博物馆陈列农史文物和农具2000余件,收藏线状古籍50000余册。
现在就请随我参观,我们将用30分钟时间全面系统地的了解中国万年农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一、序厅现在请大家看大厅左侧墙壁上的浮雕,分别是一万年前的神农,5000年前的黄帝,4000年前的后稷,神农尝百草,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发明了车,他的妻子螺祖发明了种桑养蚕和抽丝;后稷是周的始祖,中国第一农官,四千年前他在杨陵为官,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右侧是我国古代三位著名的农学家,分别是西汉的氾胜之,北魏的贾思勰,明代的徐光启。
他们的著作分别是《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其中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农业百科全书。
正前方大家看到的是大型二牛抬杠犁耕雕塑,是根据汉代的耦犁所创作的,也是当时最为重要的耕作方式。
中国精根细作农业的开始。
后面的浮雕墙面介绍了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
分别为“西亚-南欧-北非起源中心”、“东亚起源中心”和“中南美洲起源中心”。
中国是黍、稷、水稻、蚕桑、茶叶及猪、马、牛、羊、狗、鸡等畜牧品种的发源地。
二、原始农业厅现在大家请随我参观第一个展厅——原始农业厅。
在1万年前左右,中国的原始农业已经起源,原始农业在诞生之初就具有浓郁的地域性特色,大致可以分为黄河流域旱作农业、长江流域稻作农业、东南沿海根茎农业、北方畜牧农业等基本类型,各类型具有非常不同的生产物种、器物和文化。
展柜中陈列的是新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的工具,有石镰、石刀、石锛、石釡以及石球。
其中石球、石镰是在杨陵砍家底新石器遗址出土的。
在原始农业初期,人们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又称迁移农业,是原始生荒耕作制。
先以石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晒干后用火焚烧。
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不翻地,直接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
据考古发现,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有6000余处。
农业起源呈现满天星斗式的分布特点。
从这幅中国地图中可以看到农业起源地遍布大江南北。
下面展柜中陈列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个农业考古发现的粮食,有八种作物,其中最早的是距今8000年前的粟灰,出土于河北武安磁山。
接下来各位看到的场景是中国两大典型原始农业文化类型,黄河流域半坡遗址,是典型的旱作农业文化类型,主要作物有粟、稷,居住是显著地半地穴式建筑,精美的彩陶也是其主要的文化特征之一。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具有明显的江南水乡特点,作物是水稻,居住的则是干栏式建筑,器物则以黑陶为代表。
马家窑文化距今5700—3000年,因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而得名,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支,以旱作农业和定居为特征,制陶业很发达。
展柜中陈列的是出土于甘肃马家窑的彩陶,以双耳变形神人纹彩陶壶为主。
中国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早在1万年前,活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百越民族最早开始人工栽培水稻。
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国水稻作分南、北两路向外传播,先传播至东亚的韩国、日本、东南亚的泰国、缅甸等,后来传到世界各地。
中国稻向世界传播被称为“稻米之路”。
展柜中陈列的是考古发现的稻米,其中有7200年前的碳化稻粒,出土于浙江桐乡罗家角新石器遗址。
三、夏商周、春秋战国农业现在大家随我走进第二展厅,夏商周与春秋战国农业,这一时期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开始过渡,是中国传统农业的萌芽阶段。
夏商周民族以善于经营农业而具有天下,因此他们所控制的疆域,实际上也大致是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活动的地区,从这一角度来看,虽然其活动区域依然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核心,但也呈现出不断拓展的发展趋势。
特别是周王室的分封诸侯,可以看做是把周人发达的农业技术逐渐推广的过程,是中国最早的一次大规模农业推广。
井田制是三代时期最主要的土地制度,与这一土地制度相适应的劳动方式就是耦耕了。
耦耕是在大田耕作中广泛采用的协同耕作方式,周代最为流行。
两个人并排各拿一个耒耜翻地,如果三个人并排翻地称为协田。
据史书记载,在井田制下,集体耦耕的场景十分盛大,有“千耦其耘”、“十千维耦”之说。
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破坏,铁犁牛耕推广,耦耕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代时期,“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度。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有化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以秦国商鞅变法为代表,各国纷纷提倡变法,废井田,开阡陌,设郡县、奖耕战、百家争鸣,推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
展柜中陈列的有商代的三足瓮、陶鬲,陶鬲是当时主要的做饭工具,不同时代足的形状有明显差异。
另外,这个时候开始将中国划分为九州,根据不同地区土壤耕种不同的农作物,到了春秋战国,二十四节气基本形成。
三代时期农具发生重大转变,由最初的木石农具,到三代的青铜农具,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同时,牛耕开始出现,生产力大大提高。
我们可以发现展柜中陈列的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农具。
古代治水的目的主要是防止水灾,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相信每个人都知道;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开始兴建,如西门豹与漳水十二渠、郑国与郑国渠、李冰父子与都江堰等水利工程。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李冰父子与都江堰场景,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历时2000多年现在这一古代水利工程仍然在发挥着作用。
四、圣地杨凌大家下高速后看到一个非常高大的铜像,那就是后稷,后稷是周人的始祖,他在这里教民稼穑,另外,杨陵也是周人文化发祥地——周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幅周人迁徙图和两边展示的青铜器,就比较清晰地展现周人以农立国,在杨凌以及周边的活动情况。
杨凌古代后稷在此教民稼穑,近代有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当代有由地处杨凌的七个农业科教单位合并组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所以杨凌又称中国的农业圣地。
展柜中陈列的都是出土于杨凌的文物,有杨陵砍家底文化新石器遗址发掘的石镰、石刀、石锛、石釡等。
另外,还有西汉的陶罐,上有铭文“邰厅”、“邰市”,杨凌在古代被称为“邰国”,从陶罐上的铭文可以得以佐证。
这两个大型陶罐,都是在西农建校过程中挖掘的,其中一个罐底有铭文:“咸陶里圭”。
杨凌因为隋文帝杨坚埋葬在这里而得名,在杨凌及杨凌周围,历史上还涌现了一大批的历史文化名人,比如周文王、周武王、周公、马融、马援、关学大师张载等。
唐代的李世民出生在杨凌。
五、秦汉隋唐农业秦汉隋唐农业是中国传统农业的迅猛发展阶段,铁犁牛耕、曲辕犁在农业生产中得以普及,农业的大发展,为缔造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小麦原产于西亚,大约7000年前进入中国境内。
秦汉时期,小麦种植受到重视,并开始推广普及。
到了唐代,小麦在中国人饮食结构中的地位显著上升,取代小米成为北方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在秦汉时期,北方旱作农业技术体系逐渐成熟,形成了“耕——耙——耱——锄——收”耕作流程。
耕是用来翻土,耙用来碎土,耱、锄用来保墒防旱,收就是适时而收。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重要特色,汉代出现的代田法、区田法就是集约经营、抗旱丰产的典范。
铁犁牛耕的普及是汉唐时期农业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
当时,在政府的大力推广下,铁犁牛耕已经遍及全国各地;犁的形式也不断发生革新,由西汉的长直辕犁、到短直辕犁,唐代发展成熟为曲辕犁。
曲辕犁耕做起来更加灵活,大家可以仔细比较站台上短曲辕犁和曲辕犁在构造、形式上的差别,据历史记载,汉代的耦犁为“二牛抬杠”,需要二牛三人,而且耕作不是非常灵活。
唐代中期以后,在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这种犁一人一牛,比较灵便。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三脚耧车,西汉赵过发明,它世界上最早的播种机.除了铁犁牛耕之外,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于使用牛代替人耕作,所以出现了一些大型农具,如大型的犁铧,展柜陈列的铁犁、铁铧都是汉代出土文物。
。
汉唐时期,以国家力量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保证农田灌溉,如关中水利网、黄河取直工程等等,确保粮食丰收。
展柜陈列的分别是汉代的陶井和青铜井。
旁边是汉代发明的龙骨水车模型,一个是卧式龙骨水车,另一个是立式的。
汉唐是我国历史上的盛世王朝,畜牧兽医技术在当时具有较高水平,非常重视畜牧良种,汉武帝为了寻求良马品种,不惜付诸战争。
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据专家考证,也大都是域外引进或杂交马种,跟随李世民驰骋沙场,演绎了许多令人动情的故事。
出土于兴平汉武帝墓的鎏金铜马,是世界上最早的标准马式,也标志我们传统的相马术的成熟。
。
公元前2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国与欧亚非各国的物质文化交流开始频繁,在农业上出现了一个引种高潮,棉花、蚕豆、豌豆、苜蓿、香菜、核桃、西瓜、黄瓜等西方农作物品种传入中国,夏季我们吃的西瓜就是五代时传入中国的,现在生活中凡是带胡的基本上都是由国外传入的。
与此同时,中国在向外输出丝绸的同时,茶叶、人参、大豆、桃、杏、大枣,以及养猪和冶铁技术也相继传入国外。
汉唐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开始的分餐到聚餐,由粒食到面食,食品加工、烹调方式也出现多元化,中国人种茶、饮茶的历史非常久远,大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夏商周时期已有明确文字记载,从汉代始,茶叶进入对外贸易行列;隋唐时期,饮茶成风,有“人家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可见当时人们饮茶已成习惯。
唐代陆雨的《茶经》就是世界最早的茶叶专著。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出现了一些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农书。
包括《齐民要术》、《兆人本业》等。
其中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农业百科全书。
武则天的《兆人本业》则是我国第一部官修农书。
汉唐时期由于农业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物产丰富、国富民强的大国,唐代长安城就是当时世界上的国际化大都市,当时在长安城有非常繁荣的东市和西市,人们购买日常生活用品都去东市或西市,天长日久购物就叫买东西,这就是今天我们说的买东西的来历。
这幅剪影式的场景就是唐代繁荣的集市一脚,可以看到有不少胡人行走在大街之上,可见是国际化的大都市。
参观完一楼,大家请随我上二楼继续参观。
这幅大型油画,是我国著名画家罗中立先生的《父亲》,曾获第二届中国青年美展金奖,该作品收藏于中国美术馆,曾经一度感动了整个中国。
六、宋元农业唐代中叶以后,随着中国政治、经济重心的逐渐转移,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重心也逐渐转到了江南地区,所以大家一上二楼就可以看到江南水乡的景象。
宋代北方有辽、金不断侵扰中原,北方一度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纷纷南迁。
南宋迁都浙江临安。
在人们大批南迁的同时,北方旱作体系的成熟技术也随之传到南方。
宋元时期中国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在南方稻作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形成了适应南方水田环境的“耕——耙——耖——耘——耥”水田耕作技术体系。
从版面上元代的《耕织图》,我们不难发现,南方水田耕作方式不同于北方。
出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水田农具,如秧马、耘荡等。
与南方地理、水资源条件相适应,南方农田水利多以中小型水利工程为主,形成了诸多依托江、湖的陂、塘、浦、圩水利工程体系。
这一时期最能反映南方水利勃兴的就是太湖流域的塘浦圩田系统。
史载其七里十里一横塘,五里七里一纵浦,纵横交错,塘浦之间筑堤作圩,使水行于圩外,田成于圩内,构筑了“横塘纵浦,圩圩棋布”完整系统,效益非常突出。
此外,北方的翻车、筒车等灌溉农具在江南稻区获得了普遍的运用,而且出现了很多改进,出现了手转、脚塔、牛拉等种类繁多的水车形式。
下面大家看到的就是手转龙骨水车,旁边的是一对驼桶。
这个方形的是拌桶,是在田间收获水稻时用的,通过人力甩拌,使稻谷脱离。
这个是手摇风车,通过风力将稻谷中的米糠、麦糠与稻谷和小麦麦粒分离。
风车其实在汉代就已经发明。
在大力发展水稻种植的同时,宋代还十分重视渔业和园圃,发展花卉种植,蔬菜种植。
就技术方面而言,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展。
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技术,“移花接木”、“反季节栽培”、“无土栽培”等,都在当时已经出现。
大家看看这是什么
很多游客都误以为是洗澡盆,其实不是,它叫菱桶,在南方人们坐在里面,在水面划行采收菱角,到现在浙江、江苏人们还在用这种方式采收菱角。
成为这一时期园圃业发展的主要特色。
棉花早在汉代以及魏晋时候就已经传入我国西北、西南边疆地区。
宋末元初,棉花开始分南北两路逐步传入中原。
元代中期,棉花在长江流域已经广泛分布,而新疆的棉花也经由河西走廊进入黄河中下游地区。
与之同时,随着黄道婆将棉纺织技术由海南传到江浙,棉纺业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从而最终引发了人们衣被原料的变革,即棉纤维逐渐取代葛、麻、丝绸以及裘皮而成为最主要来源,这一变化被有些学者称为“布衣之变”。
大家看到的这个场景就是黄道婆传授纺织技术的场景。
这个是脚踏纺线车,一次可以纺18根线,相当于现在的纺纱机。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日益繁荣,尤其是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逐渐提高,精神和健康追求成为了时尚,在此背景下,宋元时期的农书既多又专业化。
七、明清农业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剧增,为了缓解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传统农业科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多熟制,由最初的一年一熟,发展到一年两熟、或二年三熟等,并出现了间作、轮作、套种等耕作方式,大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段首下方的是铁含、石牛,铁含是放在院落中盛水,用来防火的,相当于现在的灭火器。
展柜中陈列的是食用器具研钵、铜锅、铜盆等。
旁边是打糊基、制砖、制瓦建房用的模具。
这边展柜中陈列的是陶漏和年盆,年盆是纺织工具,用来搓棉花捻子纺线用的。
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激增,据资料统计,明洪武十四年,人口仅为5987万,基本没有突破中国传统的人口大关,但到了清道光十四年,则达到了4亿。
为了缓解人地矛盾,除了把开发触角延伸到高寒、边远地区之外,就是创新土地利用方式,“与水争地,向山要田”达到了高潮。
梯田是向山要田,架田、垸田、垛田以及涂田是与水争地,而柜田则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立体农业。
我们也可以想象,这些举措缓解了衣食压力,但由于过度开发也留下了生态环境问题的隐患。
据历史记载,当时已经出现了引人关注的生态问题。
为了解决人地矛盾问题,政府出面倡导移民,出现了走西口、闯关东、填四川、下南洋等移民运动。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原产美洲的许多作物为人们逐渐所了解,并逐渐引入欧亚大陆。
明初郑和下西洋开辟中国与外界的海交之路,也使得原产于美洲的农作物大量传入中国。
这一时期中国引进的作物主要有三大类:一是高产的粮食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等,主要解决当时人们的吃饭问题;二是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花生、向日葵等,主要是适应商品化发展的需要;第三类则是园艺作物,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辣椒、西红柿、南瓜等,则满足了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中的商品性生产进一步发展,粮食、棉花、生丝、茶叶、烟草、瓷器等成为大宗商品。
这一个粮行的场景就反映明清时期农业商品化的情况。
旁边展柜中陈列的是清代的油灯,油淋子(相当于量筒),还有粮印,你们能猜出来是怎么用的吗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农业发展到了非常明显的精耕细作阶段,展柜中用泥塑形式反映了精耕细作的各个环节:耕、耙、耱、锄、收、打、晒、贮。
这边陈列的是中国传统农具,有锄、铲等翻地用的工具,中间是利用牛马等耕地用的马具,旁边是连枷、杈等收获工具。
下面陈列的有压和烙的工具、清代的铁车轮、石磨、手推车、粮仓、铡刀等。
明清时期中国的手工纺织业也很发达,展柜中的泥塑表现出了手工纺织的整个过程,从纺线,织布到印染一应俱全。
这边展示的是中国传统小农具。
明清时期的农具发生体系化,尤其是小农具,在耕作的一些环节出现更为精细的劳动工具,这里展出的小农具,涉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大家可以发现有各式各样的镰刀,不同形状的锄头,别小看这些锄头,都是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大家看这个漏锄,由于中空,锄土松土时,土通过中间的小孔仍会留在原地。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农学思想走向辉煌的重要阶段,出现了很多农学家和大量的农书,如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最后一部官修农书《授时通考》,陕西人杨屾的农学理论著作《知本提纲》等。
这一时期兴修水利最为杰出的成就就是新疆的坎儿井。
利用竖井和暗渠巧妙结合的办法引天山水灌溉。
直到现在,去新疆吐鲁番参观过坎儿井的人都会叹为观止。
八、近现代农业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从翻译农书、办农业学堂、研究所等开始,中国传统农业向近现代农业过度。
最早把西方实验农学理论和科技带入中国的当属传教士,如大家非常熟知的利玛窦、汤若望等。
洋务运动过程中,一批有识之士开始翻译西方农学著作、编纂近代农学著述,开西方近代农学中国化之先河。
这个人就是晚年罗振玉,他是一个传奇人物,虽然在政治上始终“恪守旧制”,以遗老遗少自居,但对中国科学、文化、学术又颇有贡献,参与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
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农学的开拓者,先后主持《农学报》、《农学丛书》的出版工作。
洋务运动以后,国人开始兴办农业教育、建立农业科研机构,推广农业科研成果,促进了中国近代农业科学的体制化发展。
这幅图就是中国农林高等教育的谱系图,可以发现在中国各地先后出现了从事农业教育的学校,其中最早的是创办于1891年的浙江蚕学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是在1934年由国民党爱国人士于右任先生和杨虎城将军创建的。
展柜中陈列的是当年建校用的砖,每块砖上都有于右任手书的农专二字,小的为墙砖,大的为地基砖,最大这块为风水转,五面有字,两端为“金满山”、“银满田”,两个侧面为“农专万年”,正面为“民国万万年,农夫万万年”,均为于右任手书。
这边两幅图是近代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推广机构的谱系图。
在中国农业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标志:一是化肥与农药的使用,开始了由有机农业向无机农业的转型;二是水利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应用;三是由经验农业向实验农业的转型。
这一版面就反映了近代历史上中国化肥创制的情况,有两个标志性的人物:范旭东和侯德榜。
侯德榜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先后主持、参与了永利化学碱厂(亚洲第一个纯碱厂)、南京硫酸铵厂的建设工作。
他所研发的“侯氏制碱法”,打破了国外在制碱技术上的垄断,在我国化工业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新中国建立后一度担任化学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在这一时期的水利工程方面,李仪祉和他主持的关中八惠最值得称道。
李仪祉在主持兴修关中八惠时,开始大量采用新的工程技术和新材料,开启了我国水利建设的新篇章。
下面陈列的是近代用于农田灌溉的机动水车和牛拉水车部件。
在作物良种培育方面,有几个标志的人物:一个是赵洪章,他所培育的小麦品种“碧蚂1号”,年种植面积达到9000余万亩,创我国一个品种年种植面积的最高纪录,也是新中国在北方地区推广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一生毛主席接见过三次。
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说他“挽救了新中国”。
再一个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001年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还有一个传奇人物就是李振声院士,他在杨凌工作了35年,用辛勤的汗水取得辉煌的成就,他所培育的优质小麦品种小堰系列,累计推广面积达到
【第1句】:5亿亩,增产小麦80亿斤,是我国小麦品种中推广时间最长的品种,2006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下面这个是半自动拌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遍采用的水稻收割方式。
这个是轧花机,用于籽棉脱籽。
近现代园艺栽培蔬菜育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西农人先后培育出了高产“秦冠”苹果品种(付润民,原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和“秦油二号”油菜品种。
王鸣教授培育出了优质西瓜品种“西农八号”荣获科学大会奖。
在近现代畜牧业方面,中国农业科学家也培育出了大量的畜牧品种,其中西农刘英武教授培育的莎能奶山羊日产羊奶5公斤,最高达9公斤,被誉为奶银行。
近现代农业的又一重大转变就是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机械化,如东方红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
1960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1元纸币的正面就是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驾驶拖拉机耕地的画面,现在这位女拖拉机手已经80多岁了,还健在,他是沈阳人。
通过以上参观我们了解了中国农业在不同阶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民以食为天,农为邦之本”,国家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离不开农业,可以说农业创造了生活。
我的讲解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有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下面大家可以在休闲区稍作休息,并继续参观西农的校史馆和根艺展。
侗乡鼓楼阅读短文里面蓄势待发的意思
考场作文写作技巧(开头技巧和结尾技巧) 中考作文开头技巧集锦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开头在文章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它能提炼中心,完整结构,吸引读者。
它能使文章锦上添花,令阅卷者倦处生神。
这种说法并不夸张。
因此,作文时多花费点时间、多动点脑筋,写个好的开头,是十分必要的。
请看来自中考满分作文的精彩开头: 1.落笔入题,总领全篇 例1.小时候,对印在连环画、贺卡上那些“挥着翅膀的孩子——天使”爱得痴迷。
那纯洁的,绒棉似的白翅膀是一切美好的象征,它装饰着我儿时的梦。
(重庆满分文《白翅膀装饰着我的梦……》开头) 这篇文章一开头就交代自己喜欢白翅膀,并用“它装饰着我儿时的梦”既照应文题,又领起下文。
这种开头能给人干脆利落,入题快捷,不枝不蔓的感觉。
应为考场作文开头的首选方法。
2.序引题记,醒人耳目 例2.叶子,是不会飞翔的翅膀;翅膀,是落在天上的叶子。
(重庆满分文《翅膀,落在天上的叶子》题记) 这个题记采用比喻的方法来揭示“翅膀”和“叶子”的关系。
“翅膀”和“叶子”怎么可以划上等于号呢
这个疑问,犹如一个谜团,一下子勾起阅读者的好奇心,只有当你读完全文才知道这是一篇“丑小鸭变成小天鹅”翻版的童话故事,作者用一个落叶代替“丑小鸭”,写他的无悔选择,写他的执著梦想,写他的美好心灵,新颖独到,让人耳目一新。
3.写景烘托,渲染心情 例3.又是炎夏了,开始有知了叫了。
(北京满分文《动力来自那双眸子》开头) 这篇文章不落别人窠臼,独辟蹊径,从小处切入,从一双具体可见、可感的“眸子”切入,来写一位数学教师的目光情感的传达,给班上的每一位学生所带来的阳光般的温暖和突飞式的进步。
此处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既渲染了特定的气氛,衬托了人物的心情,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4.巧用对比,说明问题 例4.早晨8点刚过,一位怒容满面的妈妈就扯着一个个子高高的男孩推开了张教授办公室的门。
一进门,妈妈就开始向张教授数落孩子的不是。
而那个男孩似乎满不在乎,总是抬着头看天花板,身体还在不停地晃动着。
时不时的还回上一句表示反对。
(山东莱芜满分文《其实并不是这样》) 文章开头大肆渲染母亲眼中孩子的“不好”,可到了教授那里,教授反而轻易地就指出了孩子的“优点”,这样的对比,只能说明一点,其实并不是孩子不好,是“母亲”的眼光有问题,教育孩子的思想有问题。
5.反向立意,别出心裁 例5.我是魔鬼,是一个心中住着天使的魔鬼。
(山东滨州满分文〈让天使永驻心中〉开头) 文章题目是“让天使永驻心中”,可开头就是一句“我是魔鬼”,让人感觉奇怪。
再往下,第个段落的开头句都是“我是魔鬼”,一直到最后,细读才会领略到此反向立意的妙处是在突出“安琪儿”。
6.角度新颖,情理交融 例6.“王蜂一口针,橘子两边分。
世间痛恨事,最毒淫妇心。
”自从《水浒》一问世,人们便拿此评价其中的人物——潘金莲。
这个人物形象成了人们心目中心狠手毒的“淫妇”、“荡妇”的典型。
潘金莲你实在是冤枉啊
(山东莱芜满分文《其实并不是这样》开头) 小作者将人们熟悉的《水浒》故事写入作文,读来却不觉重复。
此处引用《水浒》开头,巧妙引出议论对象——潘金莲,既显自己的文化底蕴,又能将此与自己的观点形成对比,合情合理。
7.句式工整,含蓄蕴藉 例7.曾经留恋“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英雄幸福,曾经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幸福;也曾经探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士幸福。
但是我毕竟是我,我要去采撷最美丽的幸福,来点缀无悔的青春
于是,我乘上幸福专列,开始了寻找幸福的路程。
(山东济宁满分文《乘上幸福的列车》开头) 文章开头诗文的引用,使文章的语言古雅流畅而充满诗意,意蕴丰腴而耐人寻味。
8.比喻扣题,主旨凸现 例8.每个人降临人世时都没有翅膀,惟有读书才能使生命飞翔。
(重庆满分文《读书——生命飞翔的羽翼》开头) 这章的思路相当开阔,一般人很少将读书和“翅膀”话题联系在一起,考生一开头以比喻句“每个人降临人世时都没有翅膀,惟有读书才能使生命飞翔”开启下文,很好地凸现了文章的主旨“读书——生命飞翔的羽翼”。
9.起兴开头,直奔主题 例9.雄鹰拥有翅膀,就能展翅高飞;飞机拥有翅膀,就能翱翔蓝天。
我也幻想有一对翅膀,风雨中让我展翅飞翔,没有谁能把我阻挡飞越世界的梦想。
(重庆满分文《假如给我一双翅膀》开头) 此开头由雄鹰、飞机起兴,倾诉“我”对梦想的执著之情,为下文描绘那些拥有翅膀的种种理由设置了悬念。
10.排比开头,注入诗韵 例11.云卷云舒,卷舒的是心灵的纯净无暇;雁过雁往,过往的是人性的清姿丽影;花开花落,开落的是灵魂的郁秀芬芳。
(山东日照满分文《给我一个懂你的机会》) 作者文笔优美,此开头选取了自然界中几个画面进行描写,用语典押,句式整齐,朗朗上口,富有韵味。
11.一线串珠,珠珠润丰 例11.幸福是什么
(山东济宁满分文《幸福小语》) 文章以“幸福是什么
”开头,独句成段,发人深思,引起下文。
下文分别用“司马迁说”“陶潜说”“李太白说”“刘禹锡说”“陈景润说”“林肯说”“甘地说”“我说”来高度概括8个人的幸福观,起到了“万箭攒射”的效果。
作者丰厚的积累可见一斑。
12.论坛形式,新奇无比 例12.
【主题帖子】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微笑着的闪着泪光的双眼;是耳边亲切的问候;是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是风烛残年的老人携手夕阳;是全家人围成一桌在中秋之夜享受天伦……一千个人对“幸福”就会有一千种诠释,正象一千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信请到“幸福”论坛里转一转。
)(天津满分文《论坛里的“幸福水”》开头) 此开头从论坛“主题帖子”开始,用设问句引起读者注意,用排比句巧作道理论证,用“一千个人对‘幸福’就会有一千种诠释,正象一千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概括自己对幸福的观点。
新鲜的形式,巧妙的开头,实在是高招
乌镇的东栅和西栅都有什么好玩的景点
谁能详细推荐下
乌镇的东栅和西栅好玩的东西还是挺多的,那里适合随便走走看看,一些比较好的景点我都去过,介绍些给你,希望对你有帮助
逢源双桥 位于东栅景区,是一座别具风味的古桥。
因桥上有一廊棚,所以也称为廊桥。
桥下有水栅栏,是古时水路进出的关卡。
传说踏走双桥有男左女右的习俗,走一遍桥,须分走左右两半,因此有说走此桥便可左右逢源。
站在逢源双桥上,是眺望乌镇美景之一——财神湾的极佳视点,极目一望,东市河南岸垂柳依依,北岸水阁逶迤,令人心旷神怡。
香山堂香山堂中药店座落于东栅财神湾,该店由业主陆庆余创建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香山”的“香”是指中药较为名贵,“山”则是形容药材堆积如山。
店面座北朝南,店堂间内东壁与北壁还分设3幢药橱,名为“百眼橱”,存放各种常用中药。
店堂临街设一曲尺型柜台,这是药店撮药的工作台。
店前,斑驳的“南北”老招牌虽已有些残破,却依旧在河风中吱呀。
水阁 乌镇的街道和民居都沿溪、河建造,所谓“人家尽枕河”。
乌镇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深入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冬暖夏凉,绵延数里,是乌镇建筑的独特奇观。
水阁是真正的“枕河”,三面有窗,凭窗可观市河风光,在屋中打开盖板,便可汲水洗涤。
乌镇的原住民就这样世代随水而生,伴水而眠,乌镇也由此被誉为“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
宏源泰染坊 中国的蓝印花布世界闻名,乌镇则是蓝印花布的原产地之一。
宏源泰染坊始创于宋元年间,原址在南栅,清光绪迁址于此,是蓝印花布制作基地,也是蓝印花布制品集散中心。
蓝印花布,俗称“石灰拷花布”、“拷花蓝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已有上千年的印染历史,传说由一名叫葛洪的农夫为爱妻所创,以其价廉物美,一直流行于民间。
其原料土布、染料均来自乡村,工艺出自民间,图案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题材不外乎花卉草木,都是农舍旁、田埂边常见的,亲切、自然、清新,加之秀气典雅的蓝白二色,具有鲜明的民间和民族特色,在民间工艺美术中一枝独秀。
以前,江南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使用蓝印花布,窗帘、头巾、围裙、包袱、被子、台布等都可用它来做。
染坊西侧的蓝印花布收藏馆中就展出了许多蓝印花布制品。
江南百床馆 别名赵家厅,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面积约 1200 多平方米,内收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
馆内第一展厅陈列的有:明•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等,采用木架构造形式,造型简洁、朴素,比例均衡,并强调家具形体的线条形象,体现了明快的艺术风格,同时充分利用硬木的色泽和纹理特点,不事雕琢,多用原木漆,浑然天成;第二展厅的有清•拔步千工床等床,这批床材质优良,工艺复杂,制作精良,是木雕床中的精品,其中清•拔步千工床被誉为“镇馆之床”,用料为黄杨木,长217公分,深366 公分,高292公分,前后共有三叠,此床历时 3 年方才雕成,用工千余,故有其名。
茅盾故居位于乌镇观前街和新华路交界转角处,坐北朝南,是我国江南一带常见的传统木构架民居建筑,总面积约 600 平方米。
前后有两幢房屋,前一幢的三间平房为茅盾的卧室、书房和会客室。
屋边有一小庭园,内栽棕榈、天竺、冬青、扁柏和果藤。
其书房虽处于市中,却是个闹中取净、环境幽雅的地方。
后一幢是两层小楼,用作厨房、饭堂、起居室外。
1985 年,对茅盾故居作了全面维修并对外开放,故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栅 西栅景区门票 120 元\\\/人。
包括昭明书院、草木本色染坊、水阁和公埠石碑、水上戏台及评书场、桥里桥、定升桥与定升糕、乌将军庙、月老庙、北湿地、京杭大运河、龙形田、元宝湖等景点。
西栅夜游票价格 80 元\\\/人。
西栅窗口联票发售时间 8:00-12:00,东西栅联票 150 元\\\/人。
西栅导游讲解服务 200 元\\\/次。
西栅游船价格:包船白天 120 元\\\/船\\\/单程,每船限坐 6 人(包括婴幼儿);夜晚 180 元\\\/船\\\/单程。
游览车 5 元\\\/人次。
乌镇老邮局 乌镇有着悠久的邮政历史。
唐朝时候的乌镇就是一个商业非常发达的镇,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
元朝正式有了马驿和水驿之分,在乌镇镜内设置的大部分为水驿,就是用船运传递公文,驿站内设有固定船户,负责传递官方文书。
乌镇西市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条支流,乌镇老邮局就位于西市河畔。
乌将军庙 在乌镇市河西岸剧场北面,原来有一座古庙,叫做“乌将军庙”。
庙内有一棵古老的银杏树。
如今,庙已不存,而那棵银杏仍然巍然矗立。
这棵树又高又大,要三个人手拉手才能合抱,古朴苍劲,远在在十里外就可以望见树顶。
古人有诗云:“从祠日暮鸦呼群,访古人说乌将军。
将军遗迹不可见,一棵大树撑青云。
”讲的就是这棵树。
财神湾 财神湾汇集了水乡的特色建筑,厅堂、廊棚、水阁、各色建筑一应俱全,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延伸着幽幽古街,廊棚水阁与碧水蓝天相接,水乡美景尽收眼底。
财神湾旧时叫转船湾,因乌镇的水系比较特殊,呈“十”字型,越到栅头河道越窄,船只也不易掉头,所以当地人就在这儿开塘挖河造了一个能使船只调头的地方,同时为了区别于其他地方的转船湾,便借用旁边的财神堂命名为财神湾。
财神堂内供有一尊等人大小的财神雕像,为乌镇的东路财神,原身是比干丞相,这是一位特殊的财神爷,因他是掏心而死,后人誉之为没有私心,并以此告诫人应取仁义之财,不能有过多的私心私利。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五,乌镇当地住民都会来财神堂前烧香祈福。
茅盾纪念馆茅盾纪念馆原为立志书院,坐落在茅盾故居的东侧,最初由邑绅严辰于同治四年创建。
它的前身是名震嘉、湖的分水书院,院址在乌镇北栅分水墩西侧。
清咸丰十年,清军与太平军在乌镇交战,分水书院毁于战火。
5 年后,严辰等倡议重建分水书院时,因北栅书院旧址实在破败不堪,无法再用,而当时观前街有一幢原太平军项姓武官的住宅被朝廷查封着。
严辰等人看中了这所房产,就联名上书官府,要求将之划为书院,并加以扩建。
同治七年,书院建成,因地址变更,屋宇又是全新的,严辰决定不再沿用分水书院的旧名,而是拈出程朱理学家、乡贤张杨园先生的治学格言“大凡为学先须立志”中的“立志”二字作为新书院的名字,严辰任立志书院山长。
昭明太子读书处 位于乌镇市河西侧。
因南朝梁武帝太子萧统曾在此设馆就读而得名,为桐乡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明太子名萧统,两岁时立为皇太子。
据清乾隆《乌青镇志》记载,梁天监二年(503 年),萧统曾随老师沈约来乌镇读书,并建有书馆一座。
后来,书馆塌毁,遗迹残存。
明万历年间,乌镇同知全廷训出于对萧统才学的敬仰,便在书馆旧址前建起一座石坊,里人沈士茂于石坊上方题写六朝遗胜、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匾额。
石坊为花岗岩,门楼式,高约 5 米,宽
【第3句】:8 米。
因年代久远,风化残缺,1984 年镇人集资修缮,加抱鼓石及横梁石以下的方柱雀替。
萧统自幼好学多闻,通知今古,以首编《昭明文选》著名于世。
乌镇人非常珍惜这一文化遗迹。
1977 年茅盾欣闻故乡这一古迹在文化大革命之后仍大难不毁,在给家乡一首词中写下了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的佳句。
访卢阁 背倚车溪市河,面向中市大街,俯临东市河,阁上可遥望观前街风情世态。
访卢阁是旧时乌镇最好的茶馆。
我去年去的乌镇,逛的东栅和西栅的景点差不多就这些,一定要带好点的相机,因为拍出来的每张图都像油画一样的感觉,真的是很美的好地方。
从福州到乌镇旅游该怎么走
乌镇是江南四大名镇之一,乌镇虽历经1300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梁、柱、门、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
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
整个乌镇分为东栅、西栅、南栅、北栅,目前开放的是东栅和西栅景区,也就是大家平时说的东大街和西大街。
东栅开放得比较早,还有一些原住民居住在里面,西栅是后期修缮开放的,夜景是这里的特色之一。
东栅 东栅景区门票实行一票制,票价 100 元\\\/人,当天一次有效,可参观游览包括汇源当铺、访庐阁、皮影戏、翰林第、修真观、古戏台、茅盾故居、余榴梁钱币馆、木雕馆、蓝印花布染坊、公生糟坊、乌镇民俗风情馆、江南百床馆、传统作坊区、香山堂、拳船表演,逢源双桥(通济桥、仁济桥)等所有二十多个景点。
东栅窗口联票发售时间 8:00-16:00,东西栅联票 150 元\\\/人。
东栅导游讲解服务为 80 元\\\/次。
东栅游船价格:80 元\\\/艘(游程约 15-20 分钟),每船限坐 8 人(包括儿童、婴儿)。
逢源双桥 位于东栅景区,是一座别具风味的古桥。
因其上有一廊棚,所以也称为廊桥。
桥下有水栅栏,系古时水路进出关卡。
传说踏走双桥有男左女右的习俗,走一遍桥 ,须分走左右两半,因此又演绎出走此桥便可左右逢源之说。
站在逢源双桥上,是眺望乌镇美景之一----财神湾的极佳视点,极目一望,东市河南岸垂柳依依,北岸水阁逶迤,令人心旷神怡。
香山堂香山堂中药店座落于东栅财神湾,该店由业主陆庆余创建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香山”的“香”是指中药较为名贵,“山”则是形容药材堆积如山。
店面座北朝南,店堂间内东壁与北壁还分设 3 幢药橱,名为“百眼橱”,存放各种常用中药。
店堂临街设一曲尺型柜台,这是药店撮药的工作台。
店前,斑驳的“南北”老招牌虽已有些残破,却依旧在河风中吱呀。
江南百床馆 别名赵家厅,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面积约 1200 多平方米,内收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
馆内第一展厅陈列的有:明•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等,采用木架构造形式,造型简洁、朴素,比例均衡,并强调家具形体的线条形象,体现了明快的艺术风格,同时充分利用硬木的色泽和纹理特点,不事雕琢,多用原木漆,浑然天成;第二展厅的有清•拔步千工床等床,这批床材质优良,工艺复杂,制作精良,是木雕床中的精品,其中清•拔步千工床被誉为“镇馆之床”,用料为黄杨木,长 217 公分,深 366 公分,高 292 公分,前后共有三叠,此床历时 3 年方才雕成,用工千余,故有其名。
宏源泰染坊中国的蓝印花布世界闻名,乌镇则是蓝印花布的原产地之一。
宏源泰染坊始创于宋元年间,原址在南栅,清光绪迁址于此,系蓝印花布制作基地,也是蓝印花布制品集散中心。
蓝印花布,俗称“ 石灰拷花布 ”、“ 拷花蓝布 ”,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已有上千年的印染历史,传说由一名叫葛洪的农夫为爱妻所创, 以其价廉物美, 一直流行于民间。
其原料土布、染料均来自乡村,工艺出自民间,图案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题材不外乎花卉草木,都是农舍旁 、田埂边常见的,亲切、自然、清 新,加之秀气典雅的蓝白二色,具有鲜明的民间和民族特色,在民间工艺美术中一枝独秀。
以前,江南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使用蓝印花布,窗帘、头巾、围裙、包 袱、被子、台布等都可用它来做。
染坊西侧的蓝印花布收藏馆中就展出了许多蓝印花布制品。
水阁乌镇的街道和民居都沿溪、河建造,所谓“人家尽枕河”。
乌镇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深入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冬暖夏凉,绵延数里,是乌镇建筑的独特奇观。
水阁是真正的“枕河”,三面有窗,凭窗可观市河风光,在屋中打开盖板,便可汲水洗涤。
乌镇的原住民就这样世代随水而生,伴水而眠,乌镇也由此被誉为”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
茅盾故居 位于乌镇观前街和新华路交界转角处,坐北朝南,是我国江南一带常见的传统木构架民居建筑,总面积约 600 平方米。
前后有两幢房屋,前一幢的三间平房为茅盾的卧室、书房和会客室。
屋边有一小庭园,内栽棕榈、天竺、冬青、扁柏和果藤。
其书房虽处于市中,却是个闹中取净、环境幽雅的地方。
后一幢是两层小楼,用作厨房、饭堂、起居室外。
1985 年,对茅盾故居作了全面维修并对外开放,故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栅 西栅景区门票 120 元\\\/人。
包括昭明书院、草木本色染坊、水阁和公埠石碑、水上戏台及评书场、 桥里桥、定升桥与定升糕、乌将军庙、月老庙、北湿地、京杭大运河、龙形田、元宝湖等景点。
西栅夜游票价格 80 元\\\/人。
西栅窗口联票发售时间 8:00-12:00,东西栅联票 150 元\\\/人。
西栅导游讲解服务 200 元\\\/次。
西栅游船价格:包程船白天 120 元\\\/船\\\/单程,每船限坐 6 人(包括婴幼儿);夜晚 180 元\\\/船\\\/单程。
游览车 5 元\\\/人次。
乌镇老邮局乌镇有着悠久的邮政历史。
唐朝时候的乌镇就是一个商业非常发达的镇,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
元朝正式有了马驿和水驿之分,在乌镇镜内设置的大部分为水驿,就是用船运传递公文岂,驿站内设有固定船户,负责传递官方文书。
乌镇西市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条支流,乌镇老邮局就位于西市河畔。
乌将军庙在乌镇市河西岸剧场北面,原来有一座古庙,叫做“乌将军庙”。
庙内有一棵古老的银杏树。
如今,庙已不存,而那棵银杏仍然巍然矗立。
这棵树又高又大,要三个人手拉手才能合抱,古朴苍劲,远在在十里外就可以望见树顶。
古人有诗云:“从祠日暮鸦呼群,访古人说乌将军。
将军遗迹不可见,一棵大树撑青云。
”讲的就是这棵树。
昭明太子读书处位于乌镇市河西侧。
因南朝梁武帝太子萧统曾在此设馆就读而得名,为桐乡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明太子名萧统,两岁时立为皇太子。
据清乾隆《乌青镇志》记载,梁天监二年(503 年),萧统曾随老师沈约来乌镇读书,并建有书馆一座。
后来,书馆塌毁,遗迹残存。
明万历年间,乌镇同知全廷训出于对萧统才学的敬仰,便在书馆旧址前建起一座石坊,里人沈士茂于石坊上方题写六朝遗胜、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匾额。
石坊为花岗岩,门楼式,高约 5 米,宽
【第3句】:8 米。
因年代久远,风化残缺,1984 年镇人集资修缮,加抱鼓石及横梁石以下的方柱雀替。
萧统自幼好学多闻,通知今古,以首编《昭明文选》著名于世。
乌镇人非常珍惜这一文化遗迹。
1977 年茅盾欣闻故乡这一古迹在文化大革命之后仍大难不毁,在给家乡一首词中写下了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的佳句。
财神湾 财神湾汇集了水乡的特色建筑,厅堂、廊棚、水阁、各色建筑一应俱全,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延伸着幽幽古街,廊棚水阁与碧水蓝天相接,水乡美景尽收眼底。
财神湾旧时叫转船湾,因乌镇的水系比较特殊,呈“十”字型 ,越到栅头河道越窄,船只也不易掉头,所以当地人就在这儿开塘挖河造了一个能使船只调头的地方,同时为了区别于其他地方的转船湾,便借用旁边的财神堂命名为财神湾。
财神堂内供有一尊等人大小的财神雕像,为乌镇的东路财神,原身是比干丞相,这是一位特殊的财神爷,因他是掏心而死,后人誉之为没有私心,并以此告诫人应取仁义之财,不能有过多的私心私利。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五,乌镇当地住民都会来财神堂前烧香祈福。
访卢阁 背倚车溪市河,面向中市大街,俯临东市河,阁上可遥望观前街风情世态。
访卢阁是旧时乌镇最好的茶馆,如今已是游客必到的一处胜景了。
茅盾纪念馆茅盾纪念馆原为立志书院,坐落在茅盾故居的东侧,最初由邑绅严辰于同治四年创建。
它的前身是名震嘉、湖的分水书院,院址在乌镇北栅分水墩西侧。
清咸丰十年,清军与太平军在乌镇交战,分水书院毁于战火。
5 年后,严辰等倡议重建分水书院时,因北栅书院旧址实在破败不堪,无法再用,而当时观前街有一幢原太平军项姓武官的住宅被朝廷查封着。
严辰等人看中了这所房产,就联名上书官府,要求将之划为书院,并加以扩建。
同治七年,书院建成,因地址变更,屋宇又是全新的,严辰决定不再沿用分水书院的旧名,而是拈出程朱理学家、乡贤张杨园先生的治学格言“大凡为学先须立志”中的“立志”二字作为新书院的名字,严辰任立志书院山长。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417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