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给唐东杰布塑像写导游词

介绍藏戏200字 像导游一样的介绍 急用

各位学霸帮帮忙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它在藏语文中被称为“阿吉拉姆”,是‘仙女姐妹”的意思,简称“拉姆”(即仙女)。

藏戏艺术,历史十分悠久,剧种流派众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蚌》《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苏吉尼玛》八大剧目已成经典,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瑰奇神异。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

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

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为“仙女姐妹”。

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

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

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

藏戏的传统剧目相传有“十三大本”,经常上演的是,《文成公主》,《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八大藏戏”,此外还有《日琼娃》,《云乘王子》,《敬巴钦保》,《德巴登巴》,《绥白旺曲》等,各剧多含有佛教内容。

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演员不化妆,主要是戴面具表演。

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

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

藏戏形式多样,颜色也极为繁多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活佛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吉祥;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的,象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表示压抑和恐怖;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朴实敦厚。

面具多用夸张手法制作,这也是藏戏的面具保留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藏戏起源于公元15世纪。

据说当时有一个名叫汤东杰波(也作唐东杰布或汤东杰布)的藏传佛教噶举派僧人,为了造福众生,方便人们的出行,立志在西藏的各条河流上修造起桥梁。

他想尽办法筹集资金,但三年过去了却没有什么成果。

后来他便在虔诚的佛教信徒中招募了7位容貌俊俏、聪明伶俐、能歌善舞的姑娘,指导她们排练由他自编的具有简单情节的佛教故事歌舞剧到各地演出,以劝导人们捐献钱财作为建桥经费。

一般认为,这就是藏戏的雏形,汤东杰波也因此被奉为藏戏的祖师,而藏戏也被藏族人称为“阿加拉姆”(意为“仙女姐妹”)。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41747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