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漓江写一句导游词
读了这篇课文,你对漓江有所了解吧,请根据文章内容,写一句导游词。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 你们好
我是你们这会桂林山水游的导游,感谢大家给了我这次锻炼自己的机会,我会尽自己的所能为你们讲解的
好了,我们言归正传。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这一带的山有个特点,就是在平坦的大地上和江边,一座座拔地而起,危峰兀立,各不相连。
我们现在在桂林市的市中心,这边有一座危峰。
它叫独秀峰,奇峰突起,犹如一支擎天大柱,被称为“南天一柱”。
接下来呢
我带领大家乘着木舟去观赏桂林最美的一条江,叫漓江。
大家能看出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吗
对,漓江的水是出奇的静,静的我们根本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清澈见底,可以看见有许多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漓江的水还非常的绿,绿的简直可以与无暇的翡翠相媲美。
大家请看,这一个景点就是“象山水月”。
它就是象山与本身水月洞的合成。
这个象山又叫象鼻山,因为它酷似一只正在江边吸水的大象。
这个象鼻山那探入水中的长鼻,与其山体形成了一个圆圆的洞穴,名“水月洞”。
洞内十分的光滑
漓江对日本游客导游词
历史上对漓江的发源地,有三种说法:(一)《水经注》称:“漓水亦出阳海山”,“湘漓同源,分为二分,南为漓水,北则湘川”。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称:“湘漓二水,皆出灵川之海阳,行百里,分南北而下。
北曰湘……,南曰漓,……”。
(二)清·乾隆五至八年任兴安知县的黄海则说,漓水发源于县南之双女井。
(三)唐兆民在《灵渠文献粹编》的《引言》中说:“……离水(漓水),实际上就是源出今兴安县西的严冈,上游称源江、中段称石龙江、下游称清水河、水流三十多里的一条溪河,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澪水(零水)”。
“可知澪(零)水即是离(漓)水”。
各说所指均系灵渠的水源,并非今天的漓江。
漓江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华江乡猫儿山东北面海拔1732米(黄海基面)的老山界南侧。
漓江主源乌龟江在南流中西接龙塘江,东纳黑洞江,三江汇合后称六峒河,往南流至司门前与黄柏江、川江汇合称大溶江,至溶江镇附近与灵河汇合,始称漓江。
漓江经灵川县过桂林市在平乐县平乐镇北与恭城河汇合,漓江段全长164公里。
平乐镇以下称桂江。
河流继续南流至梧州汇入西江。
[1] 在兴安县境,自溶江镇河口,接古运河灵渠,为漓江起点(古代水文认为:灵渠为漓江的上源[3] ),接小溶江后出境。
在灵川县境,在小溶江村进入境。
漓江境内流域面积21
【第73句】:29平方公里。
全长45公里,分两段:上段长
【第33句】:5公里,河面平均宽度160米。
自小溶江村起,流经峡背、岩头、三街、富丘渡、渡头、双潭、崔家圩、三岔尾;先后纳白云江、潞江、淦江、瀑布水、三百源、甘棠江诸水,沿下秦至大面圩流入桂林市。
下段
【第11句】:5公里,河面平均宽度220米,均卵石夹沙泥河底。
自大圩镇上力脚村再人县境, 经敢兴、大圩镇至南村,纳黄沙河、涧沙河、潮田河3水,南流至清水潭受古东水,出桂林市郊、下阳朔县。
[4] 在桂林市区,漓江在灵川县秦家进入桂林市区,由北向南穿过城区,汇桃花江后至斗鸡山折向南流,过灵川大圩镇又蜿蜒向南,在草坪乡冠岩处入阳朔境,流经市区
【第49句】:3公里。
在桂林水文站(穿山乡樟木村尾)处流域面积为2762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宽度
【第39句】:2公里,干流长105公里。
流域形状为上、下游两头较窄,中间宽的长形多支流河系。
大溶江至桂林为岩溶峰林平原,河床比降为0.94‰,市区段河床平均比降为0.44‰。
[1] 在阳朔县境,自杨堤乡官岩村流入县境。
入本县境流经杨堤、兴坪、福利、阳朔镇、城关、普益、接纳山背河、土岭河、大源河、樟桂河、双月河、田家河、双桥河等支流,至普益乡马草坪入平乐县境,共长69公里,占漓江干流(通常称兴安至平乐河段为漓江,全长164公里) 的42%,为流经各县境最长的一段。
小练笔(解介绍桂林山水)导游词100字
广西桂林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桂林漓江的水很清很清,清的可以看见青褐色的石头。
水把两岸高高的山和绿绿的树倒映在水中,坐船游览漓江,船就像在山尖上,漂亮极了。
桂林的山更是特别,奇峰怪石,千姿百态。
山里面有一个岩洞,叫“芦笛岩""。
一走进去,式样不同,奇形怪状岩石,倒挂在洞顶。
抬头往上看。
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雄狮,有的像乌还有的像慈祥的老人……神态各异。
沿着潮湿的石阶往走,两旁的石岩犹如一幅幅壁画挂在两旁,栩栩如生。
洞里的景色更美了,一股清泉从石缝里冲出来,哗
哗声就像一首优美的乐曲。
泉水流到一个潭,清清的泉水就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把周围的景物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水中,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桂林到处有美丽的景色,数不胜数,吸引了许许多多外游客,难怪故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我爱美丽的桂林。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417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