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给华容写导游词

景点导游词怎么写简短

简单说导游词分三个主要部分,欢迎词,景点讲解词,欢送词。

欢迎词很简单,首先欢迎客人共度快乐旅程,接下来介绍自己,介绍司机,最后表达希望能共同配合完成美好旅程的愿望。

如果是全陪的话,景点讲解就很简单,把要游览的主要景点概括的介绍一下,然后告诉客人到目的地后有地接导游提供更细致的讲解;如果是地接导游那就要考研基本功了,需要自己收集景点的讲解导游词,再加以整理就是你自己的东西了,比如说,我带的是自然景观,就从大的讲,讲地形地貌,植被特点进而引申到我们今天所参观的是什么类型的景点,然后再细致下去。

如果带的是历史人文类型的那也很简单,熟读相关历史,从大的往小的方面讲,总的一个思想,就是从大的方面不断往小的方面剖析下来,一般我们讲解的景点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点,所以只要按条例梳理,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例如长江三峡的悬棺,首先如果是我个人的话,从江西龙虎山开始,那里是悬棺的发源地,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后来沿袭路线逆长江而上,也就是从下游到上游,越往上游时间距今越短,三峡地区的悬棺大多集中于明清时期,就像我们现在在船舷右侧岩峰里所看到的悬棺一样........) 总之无论哪里的导游词,只要在心中找准一根主线,随便怎么讲都行。

欢送词就更简单了,回顾前几天的行程,提出亮点,表达谢意,表达欢迎下次再来的诚意就OK了

去卢仝茶园研学旅行的作文。

(300字)

一年一度的研学旅行时刻又到了,今年我们走近“绿禾”生态园,去追寻春天的脚步。

到了“绿禾”生态园,我们首先去摘草莓。

进入草莓园,一人领一个粉红色的小筐。

走进大棚,虽然越往里走越热,但并没影响我们的兴致,一个个红彤彤的草莓鲜色欲滴、香甜扑鼻,它们有大有小,有的似鸡心,有的似圣女果,数不胜数。

同学们纷纷采摘,一会儿功夫草莓就剩无几了。

大家开始品尝自己的胜利果实,真甜呀

随后我们参观了生态园,认识了许多五颜六色的蔬菜。

出来后,我们漫步在一大片油菜花丛中,仿佛徜徉在黄色的海洋里。

开饭啦

香酥的鸡块、爽口的有机蔬菜……,一盘盘美味佳肴让我们垂涎欲滴, 大家在一起吃饭可开心了

用英语介绍随州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的导游词

红莲湖位于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庙岭镇境内,西距武汉市仅 20 公里,东距鄂州市区 23 公里,正处在武汉──鄂州──黄冈──黄石这块被誉为长江经济金三角的中心。

[

中国古代有哪些益智游戏

拼板玩具拼板是我国古老的益智玩具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是七巧板。

国外称它为“唐图”(tangram),是世界公认的中国优秀智力游戏代表作。

古人尚七,用七块板来拼图,恰到好处。

在拼图玩具家族中,除了享誉中外的七巧板之外,还有四巧板、五巧板、九巧板、十巧板、十二巧板、十四巧板、十六巧板、百巧板等。

这些巧板,板块数量不同,形状也多有区别,为巧板家族增添了无限光彩,为游戏平添了无穷乐趣。

中国环国外将中国的环类玩具统称为“中国环”,九连环是各种巧环玩具的代表。

中国巧环玩具品种繁多,从解一个环到解多于9个环,数目不计其数,形状材料也是千奇百怪,但其玩法的理论基础都是数学中的拓扑原理。

连环玩具千姿百态,从结构上大约可以分作摘套、摘环、解绳、交错、翻花和综合等六大类。

摘套玩具的玩法是将套子从环中脱出。

摘环玩具是将其中的环解出来。

解绳玩具是要将其中绳结中的环解出来。

交错玩具是部件互相交错,玩法是将他们分开。

解九连环看似复杂,但只要掌握了诀窍就不难解出。

关于解九连环脱步数计算法,早在1958年出版的《巧环》一书中就总结出了公式:Rn=3(2 —1),其中n代表环数,Rn代表脱步数。

鲁班锁传说春秋时代鲁国工匠鲁班为了测试儿子是否聪明,用6根木条制作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叫儿子拆开。

儿子忙碌了一夜,但终于拆开了。

这种玩具后人就称作鲁班锁。

其实这只是一种传说,鲁班锁亦称孔明锁、别闷棍、六子联方、莫奈何、难人木等。

它本起源于中国古代建筑中首创的榫卯结构。

清代桃花仙馆主人所著《鹅幻汇编》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六子联方”。

书中称它“乃益智之具,若七巧板、九连环然也。

其源出于戏术家”。

6根短木分别冠以六艺,中间有缺,以缺相合,作十字双交形。

智玩专家秦筱春致力于鲁班锁的创新,他将传统的六柱式鲁班锁改进为7柱、8柱、9柱、10柱、11柱、12柱,乃至15柱,并由此获国家专利。

鲁班锁锁锁相连,就成了新的组合。

华容道华容道是一种移图玩具,由于这种玩具玩的过程和三国故事中“曹操败走华容道”相合,所以就有了这个十分贴切的名称“华容道”。

“华容道”玩具布局形式多种多样,走法曲折,它的玩法涉及数学里的图论和运筹学等多门学科。

“华容道”有几十种布阵方法,如“横刀立马”、“近在咫尺”、“过五关”、“水泄不通”、“小燕出巢”等等玩法。

一般玩法是要求用最少步数使曹*走到出口。

一般玩法是要求用最少步数使曹操走到出口,其中“横刀立马”布局的81步最优走法就是由电脑验证的。

<<赤壁之战>>前后的故事

不知道你要的是什么,贴点有关此战的文,你看看“赤壁大战”古今谈 张国光一、赤壁之战遗址亟需进一步开发东汉建安十三年,在本省境内的赤壁—乌林地方爆发的,以曹操集团40万水步兵为一方,和以孙权与刘备集团为另一方进行的“赤壁大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大战役之一。

历来从事研究这一战役的前因后果及其成败经验的中外历史家、军事家不乏其人;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旅游景观建设的日益繁荣,以访古、探胜、学术考察、文化旅游为目的,不远千里、万里来这一战场遗址参观、游览,指点江山胜迹,缅怀千古“风流人物”的中外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这是湖北人民的骄傲

也可见赤壁之战遗址确是我国诸多的旅游景点中亟需进一步开发、优化的一大旅游资源。

但由于这一战役发生在一千七、八百年以前,而正史《三国志》对它的记载又比较疏略,加上后代的文学家在以此次战役为题材而创作诗、文、小说时,又往往有意无意地渗入了夸张、附会的成分,这就使得这次大战的部分历史真相,至今在人们的心目中还是若明若暗。

这就很不利于今天的导游回答广大中外游客的提问,也不利于今天的读者对当时一些风云人物的历史功过作出全面的和比较公平的评价。

二、十年前我省发生的一场“新赤壁大战”的始末一提到“赤壁大战”,人们就会联想唐代杜牧的《赤壁》诗,苏东坡的《前赤壁赋》,以及从明中叶以后出现的有多种版本的《三国演义》。

但这些名篇、名著都把赤壁之战遗址所在地理解错了:杜牧以为战场在黄州城外的沙滩,苏轼以为在武昌(今鄂州市)之西,与夏口之东;而《三国演义》则绘影绘声地描写了周瑜的营帐驻在今鄂州市之西山,孙、曹鏖兵之处在三江口。

历来赞同上述观点的省内外的专家却不少,而笔者和一些历史地理学家,特别是蒲圻市的文博工作者却不敢苟同这类观点,因此我们于1991年在湖北人民出版社支持下出版了《古战场蒲圻赤壁论文集》,这场历时数年之久的学术论争因此被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

随后,“湖北省文、武赤壁,东西辉映;黄州、蒲圻,各有千秋”之说,终于成为全国史、地学界之共识。

因此湖北人民手上有了中外公认的“三国赤壁古战场”遗址这张“牌”,其价值是无可估量的;他们因此正在更加意气风发地向着把新的赤壁市建成“我国三国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的目标奋进。

三、华容道是在江南还是在江北

《辞海》1997年版“黄州”条云:“近郊有旧时苏轼误称的赤壁,为游览胜地”云云。

好像三国赤壁在黄州近郊说,是苏轼所“首创”。

实则苏轼早就怀疑黄州人误以江边的赤壁矶为汉末的赤壁之说。

他的《赤壁怀古》词中已经于“三国周郎赤壁”一语之上加了“人道是”三字以示存疑。

这是因为苏东坡读过《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关于曹操赤壁战败后逃跑途中经过芦苇丛生的华容道时,非常担心刘备有伏兵在此放火的记载。

而他所游览的武昌西山附近并无芦苇丛生的现象,这就与历史的记载不合。

苏东坡又知道:宋之岳州所属有华容县。

但他却不了解当时的华容县乃三国时吴之南安县,被刘宋改名安南县,是到隋时才改名华容县的。

再说该县地处江南,这就和曹操败后撤退时经过的华容道毫无关系;正由于苏轼对这一问题没有能深思详考,这样他就无法找到赤壁战址究竟在何处的答案了。

四、曹操东征孙权的水步兵究竟是多少

关于汉末赤壁之战时曹操东征的人数,不少史学家都据周瑜的分析,认为不过20余万人。

他们却没有想到这是周瑜为了坚定孙权抗曹决心而大大缩小了数字。

湖北学者卢弼据诸葛恪的说法:即曹操自中原南下时其兵力是30万人。

如果再加上其后曹操收编的刘表的水步军约10万之众,可知曹操东征孙权之总兵力数当不少于40万众。

诸葛恪系诸葛瑾之子,后又任吴国之大将军,那么他说的数字自是可信的。

五、“赤壁大战”究竟是发生在建安十三年的初冬、仲冬还是季冬呢

赤壁大战发生于建安十三年,《后汉书》、《三国志》都有明确记述,这是无可置疑的。

但黄盖火攻曹营究竟在哪一天却无从考察。

不过开战月份倒是可以推知的。

据《后汉书•献帝纪》:“建安十三年冬,十月癸未朔,日有食之。

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

”正史明书十月初一是癸未日,而且当天发生了日食,可见此一记载绝不会错。

查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千五百年日历天象》一书,也定该年十月朔日是癸未,如果按干支表推算,即可知十一月二十日就不会是甲子日。

因此《三国演义》所谓诸葛亮于十一月二十日夜“借”来了东南风,因之黄盖才能于次晚在乌林江边放火诸说均不足信。

至于开战月份,有的专家认为发生于十月间(《三国演义》则谓为十月),但卢弼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所载赤壁之战前周瑜对孙权的分析,“方今盛寒,马无藁草”云云一语,定开战时在十二月,这是可信的,因为当时长江流域的农民靠柴草举炊,到隆冬季节,原来储存的禾杆、芦苇,特别是稻草必已所剩无几,人尚难以熟食,又怎能喂饱曹操成千上万的战马

而且在曹操出兵东征之前天已“盛寒”,更可证后来赤壁决战时间必在隆冬季节了。

六、赤壁大战火焚曹舰时间是白天还是夜晚

《三国志通俗演义》写建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诸葛亮于是日祭风,三更时分风起,周瑜即令黄盖使小卒驰书报曹操,言“定今夜二更,但看船头插青龙牙旗,即粮船也。

”这岂不是说,火焚曹营之时是在二十一日夜吗

小说续写:曹操得书后“大喜,遂与众将来水寨中大船上,观望黄盖船到……是时东风大作,……看看月上,忽一军指说:‘江南上一簇帆幔,驶风而来。

’……报称:‘皆插青龙牙旗,内有大旗,上书“先锋黄盖”名字。

’”试问,在夜间又是有大风时,曹军能在北岸看清楚黄盖船上的青龙牙旗和船上的几个字吗

再说,黄盖驰书与曹操约降时,又怎能说明是要在夜间偷偷进入曹寨呢,当然黄盖只能约在交锋之日,他才能趁任先锋之便率舰只投降呵。

也正是因为黄盖约降的时间在白天,所以曹操届时就和他的部属先到水寨等候。

故《周瑜传》云:黄盖先已“书报曹公,欺以欲降,……曹公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

”又裴注所引《江表传》写得更为具体:“黄盖取轻利舰十舫,赤幔覆之,建旌旗龙幡于上,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

’”用赤幔覆船,又建旌旗龙幡于舰,都是为了便于白天在江北的曹军识别的。

七、赤壁抗曹大战的胜利,不能归功于周瑜一人《三国志通俗演义》和《三国演义》从强烈反曹、尊刘、贬孙的立场出发,蓄意把赤壁败曹的功绩主要归于诸葛亮一人,并且肆意丑化了周瑜,又贬低了鲁肃,这当然是应该纠正的。

但有的根据《演义》建构的“赤壁大战”的旅游景观,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似乎刘备一方在此次战争中竟毫无作为。

据《鲁肃传》裴注引《吴书》记关羽对鲁肃曰:“乌林之役,左将军(指刘备——引者)身在行间,寝不脱介,努力破敌;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来欲收地耶

”这说明如果没有孙刘联盟,那孙权决无独立抗击曹操的勇气。

而且当时前线吴兵,只有水军三万人,而刘备、刘琦的兵力却有两万人,还有关羽率领的数百艘战船参与战斗,岂能视为无足重轻

八、曹军在乌林遭致溃败的主因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曹操之所以在乌林被彻底击溃,主要原因何在

周瑜在战前有预见。

他指出曹军的不利条件:一是曹操占有北土,既未平安,加以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二是曹军“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按:此指中原而言——引者)所长”;三是彼时正值“盛寒”,马无草料,会成群饿毙;四是北方士兵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传染疾病。

裴注引《江表传》还记有周瑜曾向孙权指出曹操征刘表之军,“已久疲”,而他收编的刘表旧部“尚怀狐疑”云云。

这就是说,曹操是“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等等。

不仅此也,曹操此次自江陵东征时谋士贾诩就曾谏阻。

《魏志•贾诩传》写道:“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

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

若乘旧楚之饶,以饷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不可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但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则不以贾诩之言为然。

他写道:“于是韩、马之徒,尚狼顾左右,魏武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怀吴会,亦已明矣。

彼荆州者,孙、刘之所必争也。

……何抚安之得行

”裴氏认为:曹操当时既新平江汉,威慑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楫棹之利,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

他还指出:曹操“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

”“凯风”系指东南风,易知。

裴氏把曹军的传染病作为偶然导致曹操失败的两个原因之一,也很有见地。

那么曹军究竟患的是什么病呢

1981年《中华医史杂志》和《文汇报》均曾载文,以为是血吸虫病。

但我则认为是流行性脑膜炎;理由是这种病多流行于冬春之际,且一经爆发,传播极其迅速,而且大多数病人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必死无疑。

按《武帝纪》云:“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于是大疫,吏士多死,乃引军还。

”又《孙权传》云:“瑜、普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饥疫死者大半。

”又《武帝纪》裴注引《江表传》:“周瑜破魏军,曹公复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疫病,孤烧船自退,使周瑜虚获此名。

’”可见意外的烈性传染病也是曹操失败的客观原因。

九、《三国演义》写曹操连接船舰出于庞统的连环计云云,实无其事据《三国志•郭嘉传》:“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于此

’”这说明曹军可能是十二月初自江陵东下到巴丘时传染上疾疫的。

部分军士染病后,曹操就把他们留下来,并留了一批船只在巴丘,而自己仍率大军东下。

但到赤壁时因为与孙、刘联军初战不利。

曹操只好退军于北岸乌林,并根据身边的谋士建议,下令连接船舰,准备再战。

不料恰于此时得黄盖降书,即信之不疑,故未作任何防范措施,以至黄盖得以率少数装满引火之物的快船,趁突然刮起的东南风,闯入曹操的水寨,四处放火。

这样,曹操驻于乌林江滨的船舰就大都被烧毁,而岸上营寨也就付之一炬了。

十、赤壁初战后,曹操下令连接战船,是其水军葬身火海的主要原因当建安十三年十二月,曹军东下与孙刘水师相遇于赤壁时,初战就被联军打败,其原因是曹军已染上疾疫,这就必然要动摇其军心;加上经过初次交锋,北方士兵不习水战,经不起风浪颠簸的弱点已大大暴露,这时大概就有谋士向曹操建议应尽快把小船都连锁起来,以利于发挥北军的优势。

而恰好北岸曹军所采取的这一行动很快就被驻守在南岸的黄盖所望见(须知此时江水已大大低落,江面自然缩小,因而使黄盖能够清晰地看到曹军这一新的举措)。

这就诱发了黄盖向周瑜献火攻之策。

《周瑜传》云:“权遂遣瑜与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

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

然观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乃……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这说明黄盖的火攻计和诈降计是交互为用的。

但《三国志通俗演义》却写成是诸葛亮、周瑜最早提出用火攻破曹之策,而《三国演义》又杜撰诸葛亮的十六字诀:“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云云。

当然,要用火攻就需要有顺风与之配合。

设想当时如果刮起的并不是东南风而是西北风,那黄盖放火,将只能使自己的船只首先化为灰烬。

无怪杜牧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就是讥讽周瑜因偶然遇到了顺风,才得以侥幸成功的。

可是杜牧忽略了黄盖的成功,还在于他用了诈降计。

由于当时人们尚无预测气象的条件,黄盖设计时,也决不会料到决战之日会陡起东南风。

他以为只要诈降得逞就有了胜利的保证。

而恰好黄盖的诈降书又写得入情入理,故而曹操信之不疑。

这就便于黄盖的快船冲入曹营内部放火。

然而黄盖用来放火的船只,据《通鉴》所述只有十艘,而曹军的“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如果曹军船舰不曾连锁起来,而是可以各自单独行动的话,即使黄盖诈降之计得逞,曹军也只是部分船只着火,而其他的船舰仍可以在大江中自行逃散,不至于被殃及。

可见曹操此次的失败,是由于他忽略了连结船舰不利的一面所导致。

可见在战前曹操身边向他建议连接船舰之策的某一位谋士,对曹军此次的大败不能不负有一定责任。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41815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