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的导游词
中国 世界遗产导游词
航向标 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金字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各国“世界遗产”,我们来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可以讲景点风光,也可以讲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
指指点点 想写好这次关于“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点明介绍的对象,然后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有序地介绍。
要写清参观顺序,犹如带领读者一同去参观。
介绍时不必面面俱到,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写,使大家产生向往之情。
***真实、贴切、自然地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导游词中。
还可将风俗人情、民间传说及文人诗句引入文中,多层次、多侧面地解说,使文章情趣浓烈、感染力强。
*****交待清楚游览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强调保护身边文物的重要性。
显身手 丽江古城导游词(节选) 湖北李思思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丽江游玩,我是导游李思思,请多多关照。
好了,现在我们将进入丽江古城转转,请跟我来
现在我们正漫步古城,眼前已呈现一幅古朴、典雅、幽静的画面。
大家看,纳西风格的民居鳞次栉比,清清的溪流穿街过巷,一座座小桥如彩虹横跨小溪,一排排垂柳在清风中摇曳。
还有更好的呢
大家跟紧我
看看两旁,古城中店铺林立,各式商品琳琅满目,尤其是那光亮的各式铜器及花样翻新的各色皮革时装,一直都是广大游客所称道的。
这么多精致的商品,大家是不是想仔细欣赏一番呢
好吧,那我们先分散一会,各自选购,十分钟后在这里集合。
相信大家刚才的购物是开心愉快的,现在继续我们的行程吧
丽江自古就是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四方街、丽江木府(木家院)是历史的见证。
说到木府,据传,丽江世袭土司为木姓,木字若加上框,即成“困”,木府便因忌讳而不设城墙。
中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在丽江游记中写道:“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民居群落,瓦屋栉比”,是对当年丽江古城之繁盛景观的真实写照。
…… 各位游客朋友,今天的丽江古城一日游就快结束了,大家玩得开心吗
我相信回答是肯定的啦
明天,还有更美的风景等着我们。
希望各位好好休息,养精蓄锐,我们明天再见
三言两语 小作者按照行踪的顺序,向读者介绍了丽江别具一格的建筑,流遍全城的玉泉水、古朴的石拱桥等,条理清晰,感染力强,令人神往。
世博会知多少:你最喜欢哪个国家的展览,写一段导游词(150字以上)
我最喜欢意大利馆,很有质感,一楼有香水,酒,时装大师,木头做的建筑,墙上有椅子,钢琴,就像在墙上开音乐会,一楼还有法拉利跑车,实在太帅了,2楼有个数码墙,墙上走过的电子人物,都是真人拍的哦,你用手去碰她,他会停下来为你介绍意大利的文化,有说的,有唱的,还有孩子哦,当然都用外国话,不过馆很细致每个人的话都在旁边都有中文解释,最后就是意大利餐厅,我是没进去,因为太贵了,建议你可以去看看。
东南亚的导游词
各位朋友:我是导演小*,很高兴能认识各位。
下面,我把我们这次要去愉快旅行的东南亚个各位做一简单介绍。
东南亚(Southeast Asia)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出现的一个新的地区名称。
该地区共有11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2002年5月20日,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面积约45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
【第5句】:6亿。
世界各国习惯把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五国称之为东南亚的“陆地国家”或“半岛国家”;而将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五国称之为东南亚的“海洋国家”或“海岛国家”。
1967年,东南亚地区出现了一个“国家集团”,这就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发展至今已有10个成员国。
新加坡经济发达,经济和生活水平达发达国家水平,经济以服务业、航运业、物流业、金融业、科研、旅游业为主,近年积极发展高科技和教育。
马来西亚和泰国经济发展有一定基础,经济以旅游业、制造业、农业和渔业为主,近年积极发展航运业和物流业。
越南、菲律宾和印尼经济较落后,经济只有旅游业、制造业、农业和渔业。
缅甸、柬埔寨、老挝和东帝汶经济落后,缅甸、柬埔寨和老挝的经济只有旅游业和农业;东帝汶的经济只有渔业和石油出口。
文莱虽然人均GDP和发达国家相若,但经济并不发达,经济以石油出口和天然气出口为主,财富和中东产油国一样只集中在少数富裕阶层。
东南亚各国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且都是新兴的国家。
除新加坡外,均属发展中国家。
导游词,需要世界遗产的。
就是,作文,300-400即可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的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它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
目前我国已申报成功世界遗产35处。
其中文化遗产22处,自然遗产5处,自然与文化遗产4处,文化景观1处,口述物质遗产3处,数量居世界第三位。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了第十七届会议,会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注意到世界各国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因年久腐变所致,另一方面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对付的损害或破坏现象,而任何文化或自然遗产的破坏或丢失都会使全世界遗产枯竭。
考虑到一些国家保护这类遗产的工作不是很完善,原因在于这项工作需要大量投入,而有些国家却不具备充足的经济、科学和技术力量,故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考虑到为此有必要通过采用公约形式的新规定,以便为集体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使这些全人类的世界遗产得以留存,于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在1972年11月16日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介绍中国一种民居的建筑形式(导游词)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和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蒙古的蒙古包。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
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
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
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
中间还有一道隔墙。
窑洞 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是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
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
窑洞又分为土窑、石窑、砖窑等几种。
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保温隔音效果最好。
石窑和砖窑是先用石块或砖砌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又坚固又美观。
由于建造窑洞不需要钢材、水泥,所以造价比较低。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窑洞的建造不断改进,黄土高原上冬暖夏凉的窑洞越来越舒适美观了。
安徽古民居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古建流派,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
徽派建筑风格最为鲜明的是传统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式宅居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
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
在装饰方面,徽州民居的“三雕”(砖雕﹑石雕﹑木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徽州的祠堂和牌坊在徽式建筑中份量也颇重:祠有总祠,支祠之分,一般规模均较宏大,由山门,享堂,寝殿等多进集组而成,富丽堂皇。
牌坊则以石质为主,有四柱五楼式,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形式等多种,造型雅致,散缀于各乡镇,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派建筑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融古雅,简洁与富丽于一身,仍然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门楼】徽派建筑格式。
徽州建筑大门,均配有门楼(规模稍小一些的称为门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
一般农家的门罩较为简单,在离门框上部少许的位置,用水磨砖砌出向外挑的檐脚,顶上覆瓦,并刻一些简单的装饰。
富家门楼十分讲究,多有砖雕或石雕装潢。
【穿堂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
又名回厅。
穿堂的位置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紧连,是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
大部分为木地板。
【大厅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
大厅为明厅,三间敞开,有用活动隔扇封闭,便于冬季使用。
一般大厅设两廊,面对天井。
也有正中人口设屏门,日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
大厅的变化式有时有边门人口,天井下方设客房,招待来客居住,或者由正门人口设两厢房。
大厅在徽州住宅中主要用于礼节性活动,如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等,平时也作为起居活动场所,是整套住宅的主体部分。
【大屋脊吻】徽派建筑格式。
指徽派大型屋脊脊吻装饰件。
徽州古建的词堂,庙宇,府宅等大型建筑,沿袭《宋营造法》官式作法,采用大屋顶脊吻,有正吻,蹲脊兽,垂脊吻,角戗兽,套兽等。
造型与官式作法有所区别,属徽派特色。
【飞来椅】徽派建筑格式。
对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靠椅的雅称。
【高墙深宅】徽派建筑结构方式。
徽州有许多古民居,四周均用高墙围起,谓之封火墙,远望似一座座古堡,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
这种居宅往往很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一般住人。
厅堂后用中门隔开,设一堂二卧室。
堂室后又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
这是第一进。
第二进的结构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
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大抵相同。
这种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
随着子孙的繁衍,房子也就一进一进地套建起来,故房子大者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之说。
一般是一个支系住一进。
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祀。
它生动地体现了古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风。
【格窗】徽派建筑格式。
徽州民居沿天井一周回廊采用木格窗间隔空间,其功能有采光,通风,防尘,保温,分割室内外空间等作用。
格窗主要形式有方形、圆形、字形、什锦(花草,动物,器物,图腾等)。
格窗图案多采用暗喻和谐音的方式表现吉祥的寓意,如平安如意用花瓶与如意图案组成谐音表示;福寿双全用寿桃与佛手图案表示;四季平安是花瓶上插月季花;五谷丰登用谷穗,蜜蜂,灯笼组合;福禄寿用蝙幅、桃表示等。
徽派民居大致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1句】: 尊重自然山水大环境。
古徽州对村落选址的地形﹑地貌﹑水流风向等因素都有周到的考虑,往往都是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布局合理,交通顺畅,建筑融汇于山水之间。
2.富于美感的外观整体性。
独具一格的马头墙,采用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面和马头高低进退错落有致,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青山﹑绿水白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质朴中透着清秀。
3.较灵活的多进院落式布局。
建筑平面布局的单元是以天井为中心围合的院落,按功能﹑规模﹑地形灵活布置富有韵律感。
4.精美的细部装饰。
徽文化中“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砖雕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是徽派建筑一大特色。
一、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
二、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
三、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
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
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
代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
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
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山西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皖南民居为两层以上的楼房,中间围合一个很小的天井,厅堂设在天井的北侧。
厅堂与天井之间不设墙壁与门窗,属于开阔的空间。
在厅堂的北侧,也就是后部是木质的太师壁,太师壁的两侧为不装门扇的门。
太师壁的前面放置长几、八仙桌等家具。
厅堂东西两侧,分别放置几组靠背椅与茶几,人们常常将一些器具放置在上面作为装饰。
皖南古民居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
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与大自然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
村落独特的水系是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水利工程典范,深刻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
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
建筑学家们都称赞那里是“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宝库”。
客家土楼 土楼是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
客家人的祖先是1900多年前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人。
为了防范骚扰,保护家族的安全,客家人创造了这种庞大的民居——土楼。
一座土楼里可以住下整个家族的几十户人家,几百口人。
土楼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圆形土楼。
圆楼由两三圈组成,外圈十多米高,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层、四层是卧室;第二圈两层,有30到50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间是祖堂,能容下几百人进行公共活动。
土楼里还有水井、浴室、厕所等,就像一座小城市。
客家土楼的高大、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国建筑大师的称赞。
蒙古包 [编辑本段] 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
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
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
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
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
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
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
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
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
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
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
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很容易拆装,有利于放牧时搬迁流动。
傣家竹楼 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定有傣族村寨。
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
房子都是单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
腾龙沿边的住宅,多土墙平房,每一家屋内亦间隔为三间,分卧室客堂,这显见是受汉人影响,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边则完全是竹楼木架,上以住人,下栖牲畜,式样皆近似一大帐篷,这与《淮南子》所记“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书所记古代僚人“依树积木以居”的“干阑”住宅,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
这类竹楼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
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即为一长形之大房,用竹篱隔出一个角来做主人的卧室并兼重要钱物的存储处;其余便是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故无窗。
若屋檐稍高者,则两侧亦有小窗,后面亦开一门,楼的中央是一个火塘,无论冬夏,日夜燃烧不媳,煮饭烹茶,都在这火上,主客集谈,也都围炉而蹲或坐。
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
此种住宅的建筑,极为便易,只须伐来大竹,约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成;但也极易腐毁,每年经雨季后,便须重加修补。
土司头人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样仍似竹楼,只略高大,不铺茅草而改用瓦盖顶。
西双版纳境内,傣族自己能烧瓦,瓦如鱼鳞,三寸见方,薄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钩,先于屋顶椽子上横钉竹条,每条间两寸许,将瓦挂竹条上,如鱼鳞状,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顶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烂需要更换,只须在椽子下伸手将破瓦除下,再将新瓦勾上就可。
凡住此类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户了,就是车里宣慰衙门,建筑式样也不过如此,只是面积较一般傣族民间的木楼大得多,全楼用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长十余文,阔七八丈,楼上隔为大小若干间屋,四周有走栏,但不开窗,故黑暗无光,楼下空无遮栏,只见整齐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着,任牛马猪鸡自由地在其中活动,这就是傣族最局统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
这种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马的屋宇,在西南边区中普遍可以见到,例如哈尼、景颇、傈僳以至苗、瑶、黎诸族,住屋建筑也如此式,惟下层多用大石或泥土筑为墙壁。
傣族的竹楼,则是下层四面空旷,每晨当牛马出栏时,便将粪便清除,使整日阳光照射,住位于上层的人,不致被秽气熏蒸。
土家族吊角楼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
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
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
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土家族土家族,全国现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湖北恩施。
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
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
其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
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
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用土家语。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
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土家民居 古文献称土家民居为干栏,少数民俗文献称土家民居为转角楼。
《中国土家族习俗》云:土家族人的住宅,多为木房,其结构习俗以正屋、偏屋、木楼、朝门四部分组成。
一般人家只有正房,小康人家有正屋、偏房和转角楼。
富有人家加修有朝门。
豪门大户,修四合大院,砌以院墙,四面封砖,俗叫封火桶子,个别户还修有冲天楼和晒衣台。
正屋规模有三柱四旗、三柱五旗或五柱八旗以至七柱十二旗之分,多为四排三间,也有六排五间的,忌修单扇双间之屋。
正屋中间为堂屋,以祭祖先和迎宾客之用,两边作人间。
堂屋后面有过道房,俗称"抱兜房"。
偏房称磨角,又叫"马屁股",或叫刷子屋,连接于正屋的左右边,作灶房或碓磨房之分。
别有特色的土家族转角楼,俗叫"走马转角楼"。
多子女的人家,女儿住转角楼,故有叫绣花或故娘楼的。
转角楼建于正屋的左前或右前,也有正屋左右都起转角楼的。
转角楼一般为三排两间,上下两层,上为人间,下为厢房、仓库或碓磨房。
转角楼挨正屋一边,有悬空走廊,转至外沿当头,当头两边上端,妙廊翘起,颇俱雄伟壮观。
土家民间称土家民居为转角楼,是土家民居中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一般土家人住一栋房,其长有连三间、连五间、连七间、连九间,其进深有三柱四骑、五柱四骑、五柱八骑等。
一栋连三间(四排三间)的木房,居中的那间叫堂屋,作为祭祖、迎客、婚丧等重大活动之用;左右两间叫住房,前房为火铺,为聚餐向火议事之用,后房为卧室。
如果房基够宽,家境又比较富裕,则在房子的右边配偏房,安放灶房、柴房和牛栏、猪圈;左边配厢房、楼子。
楼子下安排碓磨和粮仓,上作"书房"或闺女的"绣房"。
房基临坎,楼子则吊脚,无坎则柱与正屋齐,只在二楼走廊上吊些假柱头。
不管吊脚不吊脚,在楼子外侧一定要翘檐转角,故称"转角楼"。
土家民居称谓揭秘 土家人是根据房屋的结构形式指称自己的居所的。
总的说来,土家民居有单体居室和合体居室之分。
合体居室由单体居室组合而成,其称谓也各不相同。
【第1句】:土家单体民居称谓 土家民居按进深有三柱二旗(俗称尖刀架)、三柱四旗、三柱五旗、三柱六旗、三柱七旗、四柱五旗、四柱六旗、四柱七旗、四柱八旗、五柱七旗、五柱八旗、六柱六旗、七柱十二旗之别,一般连三间、四间、五间,也有连六间、七间、九间、十五间的。
单体民居按材料有瓦屋、岩屋、茅屋、泥屋之谓。
【第2句】:土家合体居室称谓 土家合体居屋是土家民居独特形式,是由土家单体居室发展而来,蕴含着土家人的审美观念、工艺价值、民俗理念以及用自然为我所用和与自然抗争的思想。
土家合体民居的称谓有转角楼、四水屋、窨子屋、冲天楼之分,其表现形式有二合水、三合水、四合水之别。
写一个300字左右的意大利的导游词
意大利全称“意大利共和国”,位于欧洲南部,包括亚平宁半岛及西西里岛、撒丁岛等岛屿。
北与法国,瑞士,奥地利,斯洛文尼亚接壤,东西南三面临亚得里亚海和地中海。
意大利古时称过“艾诺利亚”“艾斯佩利亚”“威大利亚”,后因语言变化“威”音变“意”,即称“意大利亚”,意为“小牛生长的乐园”。
又有人说,“意大利”名称是由该国一个古代部落首领的名字演变而来的。
意大利为罗马帝国的发祥地。
2至3世纪为古罗马帝国全盛时期,版图遍及整个地中海沿岸。
14至15世纪文艺空前繁荣,成为欧洲“文艺复兴”的摇篮。
此后几经分裂和外族入侵。
1861年成立王国。
1870年实现统一,建成意大利王国。
1946年6月2日正式命名为“意大利共和国”。
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意大利存在着资源贫乏、工业起步较晚的劣势。
但意大利注意适时调整经济政策,重视研究和引进新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矿产资源仅有水力、地热、天然气、大理石、汞、硫磺等资源,还有少量铅、铝、锌和铝矾土等。
工业主要以加工工业为主,所需能源和原料依赖外国进口,工业产品的1/3以上供出口。
国家参与制企业比较发达,意大利的原油年加工能力为1亿吨左右,有“欧洲炼油厂”之称;钢产量居欧洲第二;塑料工业、拖拉机制造业、电力工业等也位居世界前列。
伊利、埃尼和埃菲姆三大国营财团掌握着经济命脉,在全国工业产值中约占1/3,经营范围涉及钢铁、造船、机械、石油、化工、军火等部门。
中小企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近70%的国内生产总值由这些企业创造,因此被世人称为“中小企业王国”。
在制革、制鞋、纺织、家具、首饰、酿酒、机械、大理石开采及电子工业等部门均占优势,具有专业化程度高、适应能力强、劳动力安排富于伸缩性和产品出口的比例大等优点。
以家庭式微型企业为主的“地下经济”十分繁荣,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
农业可耕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0%。
意大利旅游资源丰富,气候湿润,风景秀丽,文物古迹很多,有良好的海滩和山区,公路四通八达,旅馆多为中小型。
主要旅游城市是罗马、佛罗伦萨和威尼斯。
旅游业发达,旅游收入是弥补国家收支逆差的重要来源。
旅游业营业额达150万亿里拉(约合714亿多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净收入约53万亿里拉(约合252亿多美元)。
对外贸易是意大利经济的主要支柱,外贸连年顺差,是继日本、德国之后世界第三大贸易顺差国。
进口主要以石油、原料和食品等为主,出口以机械设备、化工产品、家用电器、纺织、服装、皮鞋、金银首饰等轻工产品为主。
丝绸之路导游词。
导游词幽默一点
丝绸之路导游词 各位旅客: 大家好,我叫XXX,是你们的导游,今天我们要去丝绸之路旅游,请看管好自己孩子,不要让孩子走散了。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西域开辟的以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地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
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丝绸之路还有一个小故事:人们家喻户晓的西游记中的玄装法师就是走丝绸之路去取真经的,他们取真经时,还带了三个徒弟呢!他们取真经是为了把西方的经书带到中国。
他们回来之后,把去取真经一路上发生的故事告诉了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他吧他们一路上经历的磨难编成了故事。
丝绸之路是一条“繁忙的路”更是一条“伟大的路”。
今天的旅程到此结束。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41860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