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东土楼群导游词
永定土楼导游词
振 成 楼--土楼王子永定土楼导游词游客们好,欢迎来到永定县土楼群
我姓陈,大家就叫我陈导游吧。
在到达永定土楼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永定土楼。
永定土楼,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是世界上神奇的山区民居建筑。
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
土楼分为方形和圆形两种。
永定客家土楼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建筑艺术、建筑风格都积淀了独具特色的模式和内涵。
在永定2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2万多座土楼,其中有三层以上的大型建筑近5000座,圆楼360多座。
这些立面多姿、造型各异、高大雄伟的方圆土楼,以自然村落为单位,错落有致、和谐协调地与蓝天大地、青山绿水融为一体,组合成气势磅礴、壮丽非凡的土楼群体,形成让人“消魂夺魄”的奇特景观。
到站了,请大家下车。
大家请看,眼前这座高大的土楼名叫“振成楼”。
请大家跟着我进来。
请看,振成楼建筑风格及大门、内墙、祖堂、花墙等所用的颜色,大胆采用了西方建筑美学所强调的多样统一原则,达到了极高的审美境界,堪称中西合璧的生土民居建筑的杰作。
振成楼是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的林氏家族十九代林在亭的后裔兴建的。
现在,我给大家讲讲林氏家族创业史。
烟草工业的兴起成就了林氏家族的财富积累。
林在亭因当时家境贫穷,生有三子,长子名 德山、次子名仲山、三子名仁山。
太平天国时期为避战乱,率三子至永定抚市亲友家刻苦学艺——打烟刀。
早在北宋年间,我国由菲律宾引进烟草,时称瑞草,后从南雄地区引进永定县,又称南雄烟,那时烟草就成为该区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氏三兄弟当时看准烟草走俏个国的时机,抓住机遇,回家乡洪坑自行经营,以3个银元起家,办起了第一家烟刀厂,字号“日升”。
三兄弟团结奋斗、艰苦创业,以质量、信誉为宗旨,因经营有方,3年中先后在邻村创办起10数个厂家。
老大负责在各厂检验质量,老二负责外采,老三负责推销。
由于烟刀的工艺独特、价廉物美,产品走俏全国。
三兄弟在广州、上海等城市设点推销,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成了大富翁。
三兄弟致富后,四处修桥、筑路、建凉亭、办学校,为乡邻做了不少公益事业。
1923年民国总统黎元洪赠匾“里党观型”印缘于此。
求一篇南靖云水谣的导游词
四海之内皆兄弟,来自五湖四海的 Ladies and 乡亲们,大家早上好
诸位一路辛苦奔波辛苦了,请允许我代表XX旅行社欢迎各宾客朋友的到来。
在下XXX,X导、小X,大家想怎么叫就怎么叫我吧。
小X我今天一看到大家,小鹿就噗通噗通乱撞个不停,不过乱撞归乱撞,我还是得淡定得为大家服务,大家说是吧
(是)按照国际惯例呢,我现在还必须向大家隆重介绍下坐在我身边的这位掌舵——X师傅了。
X师傅啊,他为人热心,开车专心,关键是看到在座这么多美女还一点也不动心。
所以呢,此次由X师傅为我们保驾护航,诸位大可放一百二十个心
如果此次旅途中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向我和X师傅提出来,我们定当竭诚为大家服务,让大家开开心心而来,满满意意而归
今天呢,小X我将带领大家前往的目的地是著名闽台影视基地——云水谣风景区了。
云水谣风景区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境内,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建于沼泽地上的素有”天下第一奇“之称的和贵楼、我国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完好的双环圆楼——怀远楼、福建省内最高最大最为集中的千年古榕树群、一条百年老街、一条千年古栈道。
其实呢,云水谣并不叫云水谣,这只是我们游客的称呼,当地人称此地为长教村。
长教村是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在2008 年 6 月被漳州市人民政府列为“闽南(漳州)生态文化保护区长教古村落”展点,又于 2009 年 10 月被列为第二批中国景观村。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正纳闷这长教村为什么被人叫做云水谣
(是)在座的各位,有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对了,云水谣这个名字
古榕群导游词作文四年级上册
“云水谣古镇”原名长教,位于漳州市南靖县境内,村中幽长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楼,还有灵山碧水,无不给人以超然的感觉。
2005年底,由张克辉以自己和几位台胞的生活阅历为原型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寻找》改编的电影《云水谣》,曾经在此拍摄取景。
云水谣古镇是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村中幽长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楼,还有那灵山碧水,无不给人以超然的感觉。
南靖县长教风景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贵楼、怀远楼、省内最高最大最为集中的千年古榕树群、一条百年老街、千年古道。
溪岸边,由13棵百年、千年老榕组成的榕树群蔚为壮观,其中一棵老榕树树冠覆盖面积1933平方米,树丫长达30多米,树干底端要10多个大人才能合抱,是一棵目前我省已发现的最大的榕树。
榕树下一条被踩磨得非常光滑的鹅卵石古道伸向远方,据考证是长汀府(龙岩市)通往漳州府(漳州市)的必经之路。
古道旁,有一排两层老式砖木结构房屋,那就是长教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老街市。
这些老商铺大多还保留着木板代墙的特点。
福建土楼的介绍。
福建最有特色的民居当推楼”。
风异的土楼民宅散布在闽西定、武平、上杭及闽西南的、平和、华安、漳浦等地。
其造型、装饰和建造工艺世所罕见,土楼,俗称“生土楼”。
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
它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
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
土楼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
这种以生土为墙的土木构架民宅,其造型在中国传统民居的品类中,是花样较多的一种。
有圆、方、半圆、椭圆、交椅、五角、八卦、五凤、桃形及不规则形等许多种类,又以圆、方、交椅形和五凤楼最为常见。
方型楼,永定称“四方楼”,南靖称“四角楼”,其起源最早,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封闭、最坚固。
这种土楼高约16米,可达5层,每层相隔约3米左右,墙壁下厚上薄,底层墙厚1米以上,越往高墙愈窄,顶层厚仅0.8米。
楼房占地面积可达上千平方米,5层楼总建筑面积在3000平方米上下,每层楼有房间20多间,门厅各1间,整座楼共有房间100间左右。
楼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均有楼梯通向上层。
一座楼可居住二三十户百口人以上。
其代表有南靖梅林乡璞山村的“和贵楼”,武平的“大夫第”,永定湖雷乡下寨村的“馥馨楼”等。
永定的“馥馨楼”,又称“大楼厦”、“火烧楼”,始建于唐大历四年(769年),已有1200多年历史,楼内居民已传至27代。
永定古竹乡的“五实楼”是方楼结构中的特殊类型,其走廊设计在夹墙之中,节省很多木料,有很强的隐蔽性。
圆型楼,又称“圆楼”、“土圆楼”,永定客家人称其为“寨”。
环形圆柱状的圆楼是福建土楼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永定、南靖、平和、上杭、华安均以此类土楼为主。
相传圆楼是1300多年前唐将军陈元光平闽时,由军事营寨发展而来的。
圆楼外观庞大巍峨,直径达50~70米者比比皆是。
闽西永定县古竹乡高北村的“承启楼”圆寨,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3年),直径73米,是由同圆心的大圆环和小圆环、三环相套而成的巨大古堡,每环之间以环井形天井间隔,外圈周长达229米,底层土墙厚达
【第1句】:5米。
最外环高4层,中环为2层,第3环为平房,中央圆心点上是一座八卦形的八角祖堂,全楼共有400个房间,总面积为5376平方米,曾住过80户600多人。
闽南平和县芦溪乡芦峰村的“平作厥宁”圆寨,楼体圆直径达77米,为世界上已知的、仍住人的、最大直径的圆土楼民宅。
主楼高4层,约
【第14句】:5米高,每层有77个开间,现仍住有77户250余人,均为叶姓同宗一族。
它始建于清康熙初年,工程前后历时40年,最盛时住过700多人。
普通圆楼占地面积多在1000平方米以上。
一般来说,永定圆楼多为3层、南靖圆楼常达4~5层。
高约十二三米,每层房屋30间左右,梯道2~4条(依楼大小而定)。
不少圆楼另建一座占地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圆楼;作为祭祖和娱乐场所,风格别致;通常小圆楼也可住20多户100口人。
圆楼建筑风格在土墙厚度上与方楼相近,不同的是楼内各层房间规格比方楼更为统一规范。
圆楼还克服了方楼的一些缺点。
如方楼四角屋光线暗、通风差、紧临木楼梯、噪音大,而圆楼消灭了角间,构件尺寸统一,施工相对简单,屋顶也更为简化。
其房间朝向与方楼相比,好坏差别不明显,有利于宗族内部的分配。
此外,用同样周长围成的圆形面积是方形面积的
【第1句】:273倍,因此,圆楼比方楼有更大的内院空间。
因无间角,对大木料的需要也相应减少,且抗风抗震防火的性能更高。
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的华安县沙建乡宝山村的“升平楼”,是闽南唯一的外墙全部用条石砌成的三层圆楼。
也是单元式结构。
因不忌风雨,出檐较小,状似石磨。
这座石圆楼是福建土圆楼族中的独特支系,但其抗震性能犹不及土楼。
在南靖等地,还有一种叫“交椅楼”的生土楼,其建筑形式与方形楼大致相同。
但前排房稍低,为平房或2层楼,左右两边稍高,为2层或3层楼,酷似座椅的“扶手”,后排房最高,可达3层以上,宛如座椅的靠背,整座楼仿佛一把“交椅”,故俗称“交椅楼”。
其特点是土墙前低后高,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冬暖夏凉。
房间数达五六十间,居住15户约六七十人。
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的南靖县书洋乡石桥村的“长源楼”是其代表。
在土楼建筑中,圆楼和方楼通常是单独起建的,但在一些地方由于历史的原因也形成了圆楼与方楼结合的土楼群。
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黄氏家族,开基数百年来先后建有5个一体相联的圆、方土楼组合。
从空中俯看,一座方楼雄踞中央,四座圆楼围绕四角。
恍若一朵怒放的硕大梅花,点缀于绿野平畴之上,错落有致,美不胜收。
该楼群初建时仅为一座方楼,黄氏祖先取楼名为“和昌楼”,后因人丁渐旺,分别在方楼四周建起4座圆土楼,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拱卫着“和昌楼”,使之既似山寨,又如城堡,夺人心魄的宏大构思,令人俯仰皆叹!此外,在永定古竹乡高北村也有以圆楼为主,方、圆楼错杂而筑的土楼群。
这种巧妙的构思,奇特的组合,令海内外的建筑专家赞不绝口。
圆楼或方楼的底层均作厨房、饭厅,有的也作牛栏、猪圈。
底楼对外绝不开窗。
2层楼为放置谷物和农具的杂物间,对外也罕有开窗。
3层以上为卧室。
楼上楼下的房间及每一单间均一样大,一般为10米2左右,显得狭小,仅容一床一橱一桌,反映出客家家族不重卧室而以厅为主要活动空间的习惯。
大多土楼内的走廊为敞廊,大家共用,每个房间的门与窗都开向走廊。
也有一些土楼内部以八卦式单元切割或从一楼到顶楼每一间均为独立单元。
各家人靠楼梯上下相连。
永定湖坑乡的“振成楼”,外圈以八卦形分成8组居室,每单元6间,每层48间,4层共192间。
每单元防火墙相隔,有拱门相通,楼下各有一间浴室。
在闽西及闽西南客家居住区,还有一种与圆、方土楼造型风格迥异的土楼民宅,俗称“五凤楼”(南靖人称“大屋厦”),这是一种府第式的土楼住宅。
五凤原为五方(东、西、南、北、中)配五色所引伸的五行意义。
以五凤名宅,表示四方与中央相应的寓意。
它像古代中原的宫殿,也近似北京故宫的形式。
突出中轴中心,在平面发展的基础上,讲究左右均衡对称,前后高低有序,布局方整有序。
最普通的五凤楼是三堂二横式,也有三堂一横、四横、六横等形式。
一座三堂三横式五凤楼的建筑内容包括:鱼塘、侧座、回屋、禾坪、下厅、中厅、后堂、两厢横屋几大部分。
在造型设计上,厅堂和天井的配置独特,厅堂皆敞,面向天井且与天井相连,厅的边沿便是天井边沿,二者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有极巧妙的空间搭配与沟通协调的综合功用。
一座三堂二横式五凤楼,共有5个天井与9个厅堂。
中轴线上有3个天井及3个厅堂,中轴线上一直就是天井与敞厅,可从大门一望到底,两横屋与中轴之间各有一天井,分别有小门厅、中厅、侧门厅。
楼内敞廊是回廊,将全楼各部分及每一房间串通。
楼的中轴线上有3个天井,两横屋的天井,均可搭起地棚,遇有红白礼仪活动,有宽阔余地,十分方便。
五凤楼通常有房30间上下,另有厨房仓杂间若干,可住十余户、百来人。
大者有60余间房,可容200多人。
五凤楼重装饰艺术,雕梁画栋,十分精致,是诸类土楼中最“豪华”的一种。
其色彩造型之美,广受行家称道。
五凤楼的代表作有永定高陂乡富岭村的“大夫第”,湖坑乡洪坑村的“福裕楼”,上洋村的“遗经楼”等。
土楼共有的特点是建造工期长,一般要花两三年时间才能完工,较大者甚至要积数十年、几代工匠的辛劳。
所用木材须300~500立方米。
因土墙下厚上窄,坚实牢固,“三防”(防风、防水、防震)性能好,有的还能防火(三环土墙便是3道封火墙),特别是其超凡的抗震能力令人叹服,几乎所有土楼都曾经受过程度不同的地震考验,皆安然无恙。
如建于公元1693年的永定湖坑乡的“环极楼”,300年来经历了数次地震,1918年农历四月初六的大震,仅在其正门右上方3楼到4楼之间裂一条50公分宽的裂缝,由于圆楼墙结构下面厚
【第1句】:2米,向上延伸时略向内斜,呈梯形状,向心力强。
70多年来竟神奇地自然弥合,现仅留下一道一二公分宽的裂缝。
永定“资历”最深的“馥馨楼”,近年人们为免众人从一大门出入之不便,另开一小门,请来石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用钢凿撬挖数日才开通,这种三合土墙的坚韧由此可见一斑。
土楼建筑的另一特色是结构极为规范,房间的规格大小一致。
大多数土楼均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楼内均有天井,可储半年以上粮食,犹如一座坚固的城堡,易于防盗和防匪(旧时客家人常遭匪患,故垒筑高大土墙以防不测)。
由于墙壁较高较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热纳凉,优点甚多。
客家人建土楼时,将烟囱砌入土墙内,使厨房免受黑烟污染,十分洁净。
土楼的兴建,也是旧时客家人笃信风水的表现。
迷信说法,认为路有“路煞”,溪有“溪煞”,出口处有“凹煞”。
建方楼时,他们以为其某个角会碰上“煞气”,就在楼角基石上刻上“泰山石敢当”字样以避邪,或在楼角钉上绘有八卦、写上字符的木板,用以“制煞”。
圆楼无角,据说“煞气”能滑走,所以为避“煞”,清代以后的土楼多为圆楼。
总的看来,建土楼讲求实效性是显而易见的。
土楼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特色鲜明,大多数土楼的命名也寓意隽永、意味深长。
永定土楼或以方位命名,如“东升楼”为坐东朝西,喻意旭日从东方升起;或以主人名字命名,如“振福楼”,乃苏振福独资兴建;或为纪念先祖定名,如永定林福成的后代所建“庆福楼”、“福裕楼”、“振成楼”、“庆成楼”总不离“福”、“成”两字;或以自然环境定名。
如“望峰楼”因面朝笔架山峰而取名,“环兴楼”则因三面环水,而本身造型又是环形大圆楼而得名;或为祝愿祈祥定名,如“松竹楼”和“五十楼”,分别取“竹苍松茂”和“五风十雨皆呈瑞”之意;或为劝勉后人定名,如“经训楼”、“承启楼”;或以创业者定名,如“福侨楼”,为江氏华侨所建,意为华侨福宅,“群兴楼”因众人集资兴建,并寓群居兴旺发达之意;或以褒贬双关定名,“如升楼”,坐东朝西,喻如日之升,其后代又戏称其小如米升。
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
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
数十户、几百人同往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
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
土楼的子孙往往无须族谱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
此外,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化平凡为神奇,又体现了客家人征服自然过程中匠心独运的创造。
本世纪60年代后,传统的土楼已基本歇建,如今在闽西和闽南保存有数百座形态各异的土楼,其中永定县和南靖县的数量最多,各有100多座大小土楼。
在永定,土楼麇集于湖坑、古竹等少数乡镇,仅湖坑乡就有54座;在南靖则以书洋、梅林等乡为多。
绝大多数土楼保留完好并依然住人。
与一般民居错杂共存,使庞然土楼犹如鹤立鸡群,格外引人注目。
永定县古竹乡高北村的“承启楼”频繁在影视中亮相,还载入《中国名胜辞典》,成为中国《民居》邮票组票之一。
它以独特的圆楼造型标本,使“永定土楼”的名声不胫而走,成了福建客家土楼的代名词。
介绍客家土楼的作说明文450字
带着一堆的问号,我们来到了福建省的南靖土楼群,融入了这个一样风景的国度。
沿途有层叠的矮山,均匀的条状种植着茶叶,整齐有序。
渐渐的土楼稀疏映入眼帘,一群热情好客的客家人也迎面而来。
说起客家人,他们是一千多年前流浪的汉族人,从中原来到这个气候土壤都很利于生存的地方,成了这里的客人。
他们创造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建筑了这种世界奇葩的建筑“土楼”。
渐渐地,这群自称客人的人,变成了今天的客家族。
同姓的都生活在一个土楼里。
当时没有水泥,钢筋。
高高的土楼有四层,全部用木质,竹制构架搭接,用土坯做墙。
一楼有祠堂,厨房,二楼是粮仓,三楼开始有窗户才是住人的。
门都在楼内,外面都是墙,分圆形,方形,月牙形几种。
一开始是方形的,后来为了产生更大的可利用空间,节省墙面,更好的抵抗风雨,冲击力,出现了圆形土楼。
还有内层,几个圆形套在一起。
这样的建筑,最古老的土楼居然有上千年的历史。
我们现在的楼房也不过几十年就要拆掉,可见客家人的勤劳和智慧
传说中的“土楼王”,已有680岁的高龄。
用手触摸他的外墙,坚固的土,仿佛在讲述着历史的沧桑。
经过几百年的风雨雷电,时间的蹉跎,他也曾伤痕累累。
但经过众人的修复,他依旧可以面向世界,招待八方来客。
摸着那挺拔结实的土墙,像个倔强的汉子,感悟着客家人世代生生不息的勤劳和智慧,为世界建筑历史贡献了一份奇迹
四菜一汤土楼分别叫什么名字
田螺坑土楼群位于福建省漳州地区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第一座土楼叫步云楼,就是那位于“梅花”花心位置的方形楼,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高三层,每层26个房间,全楼有4部楼梯。
取名步云,寓意子孙后代从此发迹,读书中举,仕途步步高升青云直上。
果然,步云楼还在兴建,族人又有了财力,随即在它的右上方动工修建新一座圆楼,叫和昌楼,也是三层高,每层22个房间,设两部楼梯。
1930年,步云楼的左上方又建起了振昌楼,还是三层高,每层26个房间。
1936年,瑞云楼又在步云楼的右下方拔地而起,仍然是三层,每层26个房间。
最后一座文昌楼建于1966年,准确地说它是一座椭圆形楼,三层,每层有32个房间。
开平碉楼的解说词
碉楼 开平碉楼是中国民居中土洋结合种形式,主要建造年代在20。
但追溯其历史,可以远至明代。
开平县位于广东省的中南部,其赤坎乡一带旧称驼驮,过去是一片湿地,芦苇丛生,水凫成群,最初到这里来定居的人是芦庵公。
明末崇祯十七年(公元1664年)社会动荡,盗匪常常袭扰百姓,为保护村民的安全,芦庵公的第四个儿子,关子瑞在井头里村兴建了一座瑞云楼。
这座楼非常坚固,有防洪和防盗两项功能,一有洪水暴发或贼寇扰乱,井头里村和毗邻的三门里村的村民就到瑞云楼躲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村的人口不断增加,而楼的容量又有限,再遇紧急时,总是人满为患。
在水患人祸不断发生的日子里,为了保证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居住在三门里村的芦庵公的曾孙关圣决定在村中兴建一座更大更坚固的楼。
这座楼建于清代初年,坐北朝南,楼高大约十公尺,共有三层。
楼的占地面积约一百五十二平方米多,算是比较大的楼。
这座楼的墙壁全是用一种较大的红砖砌成的。
砖长三十三厘米,宽十五厘米,厚八厘米,墙体的厚度竟达到九十三厘米,接近一米之厚
修建这样一座楼的确要花不少钱,所以关圣徒建到一半时,发现钱已不够建完楼。
据说,他的夫人谭氏见此情景后,拿出私蓄,楼才得以完成。
为求吉利,关圣徒将此楼命名为“迎龙楼”。
从平面上看,这座楼呈长方形,但四个角各突出一块。
每层的四角都有枪眼,最下面一层的正立面开有一个拱形顶的小门,门的两边各开一个四方形的小窗户。
从平面上看,每一层都分中厅和东西耳房。
从造型上看,楼顶是传统的硬山式屋顶,而且屋顶很小,前后并不出檐。
别看迎龙楼其貌不扬,它可是开平碉楼的起因。
三门里及其附近等村的地势低洼,房屋易遭洪水淹浸,有时一年发生数次洪灾,百姓苦不堪言。
史书记载,清朝光绪甲申(公元1884年)和戊申(公元1908年)年的两次特大洪水,各村的房屋几乎都被淹没过顶,但躲进迎龙楼的村民避开了危险,全都活了下来。
由于瑞云楼早已毁坏,开平人对迎龙楼的防卫功能有口皆碑。
人们敬重楼,仰慕楼,只不过建这样的楼太贵,决不是一般人所能承担的,所以开始摹仿建楼时,往往几个村才建一座碉楼。
除了防御洪水外,防御土匪是建碉楼的另一个原因。
开平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个县之间。
立县以前,历来是四不管的地区,社会秩序比较紊乱,所以地方希望建县以保太平。
清朝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始建开平县治,所以开平县至今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县治虽然建立,但要保证天下太平,并非易事。
翻阅开平县志,碉楼的功能除防洪以外,更加偏重于防范盗匪袭扰。
民国二十一年的《开平县志》,记载了“奉父楼”的故事。
清代初年,盗贼十分猖獗,不仅夜闯民宅、杀人、强奸、抢劫、而且还常常绑票勒索钱财。
一次,许龙的妻子被土匪掠走上山,土匪派人捎信来勒索赎金。
许龙的儿子许益赶快将钱备齐,准备和匪徒商量议赎的问题。
这时,许龙的妻子暗地托人捎来口信:“母不必赎,但将此金归筑高楼以奉尔父足矣
”当天夜里,许龙的妻子乘匪徒不备,从山上投崖而死。
许益便遵照母亲的遗嘱,修建一座“奉父楼”。
朝代的更迭,往往带来社会的动乱。
辛亥革命以后,由于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土匪乘机抢劫百姓。
民国十一年十二月的一个夜晚,一大群匪徒劫掠赤坎开平中学。
旁边鹰村碉楼的探照灯一下子打开照射,四处的乡团闻讯及时截击,救出校长及学生十七人。
这件事一下子轰动了开平,海外华侨得知后也十分惊喜,觉得在防范匪患中,碉楼确有作用。
因此,他们宁可在外节衣缩食,也要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
开平人一下子兴起了建碉楼的风气,人们不断总结使用经验,国外的华侨又反把西方的先进建筑技术介绍过来,中西融汇,华洋并举。
开平碉楼的建筑占地普遍不大,人们追求的是高度,这样可以眺望,晚上便于射击。
碉楼的结构一般是用生土材料。
生土墙又分为土坯墙和版筑墙两种形式。
土坯墙建得快,只要土坯干透以后,一次就能从底部砌到顶楼。
为了延长土坯的寿命,人们还常常在土坯墙的表面,先抹上灰砂,然后再抹一层水泥,这样可以防御雨水的冲刷,也能防止枪弹的射击。
版筑墙是用黄泥、石灰、砂子和红糖水混合拌成的三合土材料,在两块大木板中使劲夯制而成墙的。
开平碉楼的夯土墙都不厚,一般也就一尺多,比福建土楼要薄了。
不过,三合土的坚固程度和低标号的水泥墙硬度相等,抗张力甚至更大。
但是这种夯筑法很费工时,要等先筑好的墙体干透之后才能再筑上面一段,所以体积庞大的碉楼一年内不太可能完成。
用生土材料砌成的墙体占大多数,更有全部用钢筋水泥墙体的,但这种楼造价太贵,所以极少见到,当时水泥是依靠进口,所以人称“红毛泥”,水泥是用一米多高的木制圆桶装的。
碉楼的楼板有用钢筋水泥楼板的,也有用木地板的。
有的钢筋水泥楼板是水磨石的,光洁美观,底层还用方形釉面砖铺地,十分平整。
有的碉楼内的楼梯扶手做工精细,展现欧式风格。
碉楼内部空间普遍不大,尽管每层都有窗子,但窗户很少。
所以,碉楼只是作为应急使用,一旦发生情况全族人或全村人都躲入碉楼,一到天亮,大家再回平房休息。
在贼匪猖獗的年代,一般碉楼上有年轻人守驻,看管上面的火炮、铜钟、警报器、探照灯等防范装置。
碉楼的造型有许多种,但绝大多数的形式为一个平面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高塔型建筑,建筑的最上层出挑一圈环廊或一圈阳台、几个挑斗。
在出挑的顶层四边都设有枪眼,出挑的部分楼板上也有长条形的枪眼,以便向下射击,使匪徒不能接近碉楼。
除顶层设枪眼外,其余各层都有小窗,小窗内有竖向的铁条、外面是用超过三厘米厚的进口钢板做的钢窗。
小窗的目的是平日用来通风和照明,一旦有匪情,关上钢板做的窗扇,外面是一个平面,枪弹无法射入。
碉楼的底层设一小门,门都是钢板的,闩上后,外面人打不开,也撬不开,而且上面还有枪可以射击,匪徒根本无法靠近。
碉楼的下部形式都大致相同,只有大小、高低的区别。
大的碉楼,每层相当于三开间,或更大;小碉楼,每层只相当于半开间。
最高的碉楼是赤坎乡的南楼,高达七层,而矮的碉楼只有三层,比一般的楼房高不了多少。
碉楼的造型变化主要在于塔楼顶部。
从开平现存的一千四百多座楼来看,楼顶建筑的造型可以归纳为一百种,但比较美观的有中国式屋项、中西混合式屋顶、古罗马式山花顶、穹顶、美国城堡式屋顶、欧美别墅式房顶、庭院式阳台顶等形式。
坎市云川公园导游词 400字作文
今天陈老师打算要带我们去云山公园玩,让我们好好锻炼身体,学好游记作文。
下午三点四十,我们写好《吃西瓜》的作文后,我们就从金辉花园出发,穿过云川公园,越过公路,大约十分钟就到了云山公园山脚下。
到了山脚下,看上去,那好像真个是山峦苍翠,气势磅礴。
我们走了63个阶梯后,就看见一个古色古香的四角凉亭。
四角凉亭有块功德碑。
碑文最下端的小楷字如群蚁排衙般地刻着:坎市云山公园筹委建于1998年1月8日立。
(语言或心情)我们沿着石阶梯向上攀登。
这石板路道旁松柏绿依依,芦苇毛茸茸。
地上全是撒落的松针、树叶。
我们大概又登了四百多个阶梯,吴健洲气喘吁吁地说:“要不,老师,要不然先奖济公丹给我们吧
”“到半山腰再奖励
”我们只好继续登山。
突然我们视野宽阔了,原来我们快到山顶了
我们站在石阶上,边吃济公丹,边俯瞰坎市镇的美景:一排排整齐的套房,一座座方形土楼,还有火电厂直立的烟囱,那方田碧野,那远处的绵延山脉……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我们终于登上山顶。
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个雄伟壮观的院士亭。
六根柱子出亭就如六根粗大的毛笔组成攒尖,并出亭盖。
亭的六角并不翘起,用木板封檐口。
站在院士亭往右看,是一块二米来高的院士亭碑文——《院士亭记》。
它是坎市镇党委书记邱定锋、镇长范乔棠为院士亭写的碑文:“……愿我坎市学子,独留诗书在,千载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承前启后,锲而不舍,钻研学问,立功立德,扬我中华,爱我家乡。
”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42029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