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高淳西舍村导游词

离南京近一点的古镇有哪些,相对好一点的

最近的是高淳老街。

其他的在苏州同里周庄一带,还有就是徽南的西递、宏村等。

个人觉得徽南的古镇比苏州的品质好,人工痕迹少的多。

具体路线跟旅行团走,自己去不是最佳选择。

行程、费用都不是很合适。

写一篇导游词

马鞍山概况 安徽省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东部,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崛起的新兴钢铁工业城市。

东临石臼湖与江苏溧水县和高淳县交界;西濒长江与和县相望;南与芜湖市区、芜湖县、宣城市接壤。

至芜湖市区30公里;北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毗连,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距南京市中心45公里,距上海不到300公里,是安徽融入长三角、推进东向发展和长三角城市向内地延伸的重要门户。

马鞍山为安徽的东大门,水路交通便利。

宁铜铁路、宁芜高速公路、205国道、3

【第13句】:314省道穿过本境。

长江“黄金水道”与国内外港口通航。

马鞍山是全国距离南京公路里程最近的城市,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仅38公里。

南京4天自助游我们5个人,想大神推荐下路线,酒店

十六首之十五 黄仲则 [清]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黄仲则 黄仲则(1749--1783),名景仁,字汉镛,自号鹿菲子,江苏武进(常州)人,自称后裔。

四岁丧父,家贫力学。

十六岁参加常州府童子试获第一名秀才。

然“生于盛世运偏消”,时乖命蹇,落拓平生,年仅三十五岁就贫病以终。

黄仲则才高气傲,学遍古今,“沉酣经藉,融液子史,”在朱筠门徒中,数他年龄最小,但才高志深。

吴兰雪云:“仲则诗无奇不有,无妙不臻,……吾尝论海内诗人,能从古人出而不为古人所囿者,藏园而外,必推仲则第一。

……”张维屏云:“古今诗人,……众人共有之意,入此手而独超;众人同有之情,出之此笔而独

……有味外之味,……有音外之音,……夫是之谓天才,夫是之谓仙才,自古一代无几人,近求之,百余年以来,其惟黄仲则乎。

” 舒铁云的把黄仲则比为行者武松,说,很是莫名其妙。

黄诗哀婉流丽,何曾有“血溅画楼,尸横灯影”的杀气

还是里的“咽露秋虫,舞风病鹤”八个字来得贴切。

乾嘉时期考据学盛行,影响及于诗坛,以学问、典故、古辞为能的“学人之诗”成为诗坛主流。

黄仲则的诗是当时少有的“诗人之诗”,晚清称赞他说:“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

” 最喜其“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句。

又有“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句,突显文人之轻,之不合作;悲歌慷慨,抒尽胸中孤愤之气。

有《两当轩集》。

除诗词负盛名外,黄仲则行楷在苏轼、黄庭坚之间,分隶极古质,亦工画,擅山水,兼长鉴古,旁通篆刻。

《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二 黄景仁传 黄景仁,字仲则,武进人。

九岁应学使者试,临试犹蒙被索句。

后以母老客游四方,觅升斗为养。

朱筠督学安徽,招入幕。

上巳修禊,赋诗太白楼。

景仁年最少,著白袷立日影中,顷刻成数百言,坐客咸辍笔。

时士子试当涂,闻使者高会,毕集楼下,咸从奚童乞白袷少年诗竞写,名大噪。

尝自恨其诗无幽、并豪士气,遂游京师。

高宗四十一年东巡,召试二等。

武英殿书签,例得主簿。

陕西巡抚毕沅奇其才,厚赀之,援例为县丞,铨有日矣,为债家所迫,抱病逾太行,道卒。

亮吉持其丧归,年三十五。

著两当轩集。

子乙生,通郑氏礼,善书,早卒。

黄景仁自叙 景仁四岁而孤,鲜伯仲,家壁立,太夫人督之读,稍长,从塾师受制艺,心块然不知其可好。

先是,应试无韵语,老生宿儒,鲜谈及五字学者,旧藏一二古今诗集, 束置高阁,尘寸许积,窃取翻视,不甚解,偶以为可解,则栩栩自得曰:可好者在是矣。

间一为之,人且笑姗,且以其好作幽苦语,益唾弃之,而好益甚也。

岁丙戌,常熟邵先生齐焘主讲龙城书院,矜其苦吟无师,且未学,循循诱之.景仁亦感所知遇,遂守弗去.三年,公卒,益无有知之者,乃为浪游.由武林而四明观海; 溯钱塘,登黄山;复经豫章,泛湘水,登衡岳,观日太岳之教.家益贫,出为负米游客太平知府沈继堂先生业富,时大兴朱先生筠督学安庆,招入幕,从游三年,.尽观江上诸山水,得诗若干首.体羸疲役,年甫二十七耳,气喘喘然有若不能举其躯者.自念乡所游处, 凡举可喜可愕之境,悉于是乎寄.恐贫病漂泊,脱有遗失,固检所积,十存其二三.聊命故人编次之.夫幼之所作,稍长辄悔,后之视今,何独不然.辄为数语,以自策励,且述辛苦.时乾隆乙未季春月之十一日. 附其部分诗词: 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绮怀(十六首选二) 露槛星房各悄然,江湖秋枕当游仙; 有情皓月怜孤影,无赖闲花照独眠。

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人中年。

茫茫来日愁如海,寄语羲和快著鞭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圈虎行 都门岁首陈百技,鱼龙怪兽罕不备; 何物市上游手儿,役使山君作儿戏。

初舁虎圈来广场,倾城观者如堵墙; 四周立栅牵虎出,毛拳耳戢气不扬。

先撩虎须虎犹帖,以棓卓地虎人立; 人呼虎吼声如雷,牙爪丛中奋身入。

虎口呀开大如牛,人转从容探以手; 更脱头颅抵虎口,以头饲虎虎不受, 虎舌舐人如舐毂。

忽按虎脊叱使行, 虎便逡巡绕阑走。

翻身踞地蹴冻尘,挥身抖开花锦茵; 盘回舞势学胡旋,似张虎威实媚人; 少焉仰卧若佯死,投之以肉霍然起; 观者一笑争醵钱,人既得钱虎摇尾。

仍驱入圈负以趋,此间乐亦忘山居。

依人虎任人颐使,伴虎人皆虎唾余。

我观此状气消沮:嗟尔斑奴亦何苦

不能决蹯尔不智,不能破槛尔不武。

此曹一生衣食汝, 彼岂有力如中黄,复似梁鸯能喜怒。

汝得残餐究奚补

伥鬼羞颜亦更主; 旧山同伴倘相逢,笑尔行藏不如鼠。

少年行 男儿作健向沙场,自爱登台不望乡。

太白高高天尺五,宝刀明月共辉光。

安庆客舍 月斜东壁影虚龛,枕簟清秋梦正酣。

一样梦醒听络纬,今宵江北昨江南。

癸巳除夕偶成 其一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其二 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

汝辈何知吾自悔,枉抛心力作诗人。

将之京师杂别(六首选—) 翩与归鸿共北征,登山临水黯愁生。

江南草长莺飞日,游子离邦去里情。

五夜壮心悲伏枥,百年左计负躬耕。

自嫌诗少幽燕气,故作冰天跃马行。

都门秋思(四首选二) 其一 五剧车声隐若雷,北邙惟见冢千堆。

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

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其二 侧身人海叹栖迟,浪说文章擅色丝。

倦客马卿谁买赋,诸生何武漫称诗。

一梳霜冷慈亲发,半甑尘凝病妇炊。

寄语绕枝乌鹊道:天寒休傍最高枝。

春兴 夜来风雨梦难成,是处溪头听卖饧。

怪底桃花半零落,江村明日是清明。

卖花声·立春 独饮对辛盘,愁上眉弯。

楼窗今夜且休关。

前度落红流到海,燕子衔还。

书贴更簪欢,旧例都删。

到时风雪满千山。

年去年来常不老,春比人顽。

丑奴儿慢·春日 日日登楼,一日换一番春色,者似卷如流春日,谁道迟迟

一片野风吹草,草背白烟飞。

颓墙左侧,小桃放了,没个人知。

徘徊花下,分明记得,三五年时。

是何人。

挑将竹泪,黏上空枝。

请试低头,影儿憔悴浸春池。

此间深处,是伊归路,莫惹相思。

贺新郎 太白墓,和稚存韵 何事催人老

是几处、残山剩水,闲凭闲吊。

此是青莲埋骨地,宅近谢家之脁。

总一样,文人宿草。

只为先生名在上,问青天,有句何能好

打一幅,思君稿。

梦中昨来逢君笑。

把千年、蓬莱清浅,旧游相告。

更问后来谁似我,我道:才如君少。

有亦是,寒郊瘦岛。

语罢看君长揖去,顿身轻、一叶如飞鸟。

残梦醒,鸡鸣了。

大有 秋夜有怀 破帽尖风,逗窗斜月,耐十分、秋枕寒悄。

数征期,重阳节候将到。

夜长自拥芦花被,共四壁,冷蛩都觉。

几处水上楼台,一天雁叫笼罩。

狂踪迹,空自笑。

洚水任漂流,土认争诮。

来往江潭,回首惊魂堪吊。

闻说故园霜菊,疏篱畔,数枝斜靠。

还意煞,岁岁花前,个人清妙。

贫也乐 一匹马,千金买,邯郸少年有声价。

唱龙沙,拍胡笳,吾曹健儿不听筝琵琶。

汉家边衅今朝始,去去同生复同死。

天苍苍,野茫茫,一片秦时明月挂边墙。

虞美人 闺中初春 绣罢频呵拈线手,昨夜交完九。

问春何处最多些

只在浅斟低唱那人家。

半枝嫩柳当窗放,偷得新眉样。

晚霞一抹影池塘,那有者般颜色做衣裳

绮罗香 金陵怀古 何处狮儿,半空飞下,横惹江东多事。

霜骤金戈,开出千年佳丽。

渡永嘉杂沓名流,宝钟阜延王气。

到如今,一半兴亡,南飞乌鹊尚能记。

莫问临春结绮,共澄心百尺,一样南内。

回首新亭,消得几行清泪

叹曲里锦绣家山,禁几回北兵飞至。

只添他,来往词人,多少沧桑意

临江仙 中秋夜游秦淮水榭 三载红桥旧路,轻尘暗换年华。

依然灯火照香车,玉箫吹子夜,明月在谁家

几度青衫泪湿,重来破帽檐斜。

[歹带]人风景又天涯。

垂杨空系马,流水有归鸦。

满江红 静念平生,忽不乐、投杯而起。

无因泻,长江万斛、剖胸一洗。

识路漫夸孤竹马,问名久似辽东豕。

道飞扬跋扈欲何如,穷杀尔。

裈中虱,真堪耻;车中妇,伊谁使

向青山恸哭,只应情死。

斫地莫哀终有别,问天不应无如已。

且浮生花月醉千场,吾行矣。

满江红 感旧 酒渴香消,梦汝在、意钱庭院,依旧是春潮生颊,露桃如面。

病后腰成一花捻,别来泪[檄,“沾”去“占”换“檄”字之木字旁]珠千串。

诉候门,多苦和辛,红妆贱。

鸾掩镜,蝉分钿。

南去鹊,西飞雁。

叹崔郊戎昱,千秋空羡。

二月竹枝辞峡恨三更拓舞临湘怨,梦几时,斜月满关山,无人见。

貂裘换酒 秋蝉 聒耳真,无赖到风前,一声知了,树间秋在。

渐似诗人才尽日,尚作悠扬寒籁。

只此后、青林难卖。

疏柳几行临水驿,把吟躯、听瘦斜阳外。

巴山磬,清相赛。

魂销齐女芳华退,更增他,凄凉宫鬓,愁红残黛。

[此字为病字,“句”换“丙”]瘘林中休作恶。

珍重吸,枝头沆瀣。

毕竟侍中冠上物,任孤高,难把深秋耐。

仙蜕去,好相待。

前调 秋雁 肃肃穿云缝,是无情、一天冷雁,将秋来送。

白草黄榆经不尽,带得商飚洋[“项”换“羊”]洞。

早吹度、秦川朔陇,几处高楼闻太息,把边声,搀入砧声空。

好防却,金丸中。

洞庭木落微波动,记清宵、芦花明月,依依曾共。

偏向霜前悲故国,叫得楚天如梦。

浑似听,伊凉数弄。

声渐不闻天更远,更衡阳、万里须珍重。

回首处,离云冻。

减兰 夜泊采石 一肩行李,依旧租船来咏史。

四顾无人,君忆玄晖我忆君。

江山如此,博得青莲心肯死。

怀古悠然,雁叫芦花水拍天。

玄晖即小谢(谢眺),李白倾慕小谢,作者又倾慕李白。

明王世贞一说青莲“一生低首谢玄城”。

网上此词版本中“玄晖”为“元晖”,似误。

忆余杭 夜起 录曲红槛欹断沼,拨刺游鳞窥梦悄。

披衣四听砉无声,长夜可怜清。

愁中心似阑中月,一片模糊难摆脱。

冷风吹越入云端,连月不教看。

蝶恋花 落梅和稚存 一 怪道夜窗虚似水,月在空枝,春在空香里。

一片入杯撩不起,风前细饮相思味。

冷落空墙犹徒倚,者是人间,第一埋愁地。

占得百花头上死,人生可也当如此。

二 莫怨妒花风雨浪,送我泥深,了却冰霜障。

身后繁华千万状,苦心现出无生相。

隐约绿纱窗未亮,似有魂来,小揭冰绡帐。

报道感君怜一晌,明朝扫我孤山葬。

沁园春·壬辰生日自寿,时年二十四 苍苍天者,生我何为

令人慨慷。

叹其年难及,丁时已过;一寒至此,辛味都尝。

似水才名,如烟好梦,断尽黄齑苦笋肠。

临风叹,只六旬老母,苦节宜偿。

男儿堕地堪伤。

怪二十何来镜里霜

况笑人寂寂,邓曾拜衮;所居赫赫,周已称郎。

寿岂人争,才非尔福,天意兼之忌酒狂。

当杯想,想五湖三亩,是我行藏。

点绛唇 细草空林,丝丝冷雨挽风片。

瘦小孤魂,伴个人儿便。

寂寞泉台,今夜呼君遍。

朦胧见,鬼灯一线,露出桃花面。

昭君怨 初夏 一自护花消瘦,病过折锦时候。

春去已天边,又今年。

拥住薄衾如水,守得篆灰心死。

常动有谁来

是风开。

另附黄景仁先生年谱如下: 黄仲则先生年谱 吴县毛庆善叔美,太仓季锡畴范卿 纂 先生姓黄氏,名景仁,字汉镛,一字仲则。

常州府武进县人,系出宋秘书丞文节公,世居江西清江之荷湖,明永乐间,有松轩先生名遵者,任武进县学教谕,因家焉。

曾祖觐龙,字云会,赠修职佐郎。

祖大乐,字韶音,以岁贡生官高淳县学训导。

父之掞,字端衡,县学生。

乾隆十四年(1749年)己巳正月四日,先生生于高淳学署。

十五年庚午,先生二岁,在高淳。

十六年辛未,先生三岁,在高淳。

十七年壬申,先生四岁,在高淳,父文学君卒。

十八年癸酉,先生五岁,在高淳。

十九年甲戌,先生六岁,在高淳。

二十年乙亥,先生七岁,随祖训导君自高淳归常州,居白云溪上。

二十一年丙子,先生八岁。

二十二岁丁丑,先生九岁。

二十三年戊寅,先生十岁。

二十四年己卯,先生十一岁。

二十五年庚辰,先生十二岁,祖训导君卒。

二十六岁辛已,先生十三岁,祖母吕孺人卒。

二十七年壬午,先生十四岁。

二十八年癸未,先生十五岁。

两当轩集中诗始于是年。

二十九年甲申,先生十六岁,兄庚龄卒。

应郡县试。

三十年乙酉,先生十七岁,补博士弟子员,读书宜兴氿里。

三十一年丙戌,先生十八岁,与洪君亮吉定交,始专攻诗,冬游扬州。

三十二年丁亥,先生十九岁,娶赵夫人。

常熟邵编修齐焘主讲常州龙城书院,先生从学焉。

春游铜官山,秋应江宁乡试,遂至杭州。

三十三年戊子,先生二十岁,夏游徽州,秋应江宁乡试。

三十四年己丑,先生二十一岁,春游杭州,徽州,夏游扬州,秋归里,冬谒湖南按察使王公太岳,客其幕中。

三十五年庚寅,先生二十二岁,仍客湖南王公幕中,春登衡岳,夏归里,秋应江宁乡试。

三十六年辛卯,先生二十三岁,春至秀水,遂游皖,客太平知府沈公业富署中。

秋应省试,生子乙生。

冬,复至太平,谒学使大兴朱公筠,遂留幕中校文。

三十七年壬辰,先生二十四岁,客朱公署中,受业门下。

三月上巳日,为会于采石矶之太白楼,饮酒赋诗。

因历游徽之黄山,白岳,池之九华,秋至安庆,六安,冬至颖州,凤阳。

十二月归里。

三十八年癸巳,先生二十五岁,春从朱公至庐州,泗州,夏游徽州,遂至杭州,秋再至徽州,季冬归里。

三十九年甲午,先生二十六岁,春游扬州,夏归里。

秋应江宁乡试,冬游虞山,展邵先生墓,遂至江宁。

四十年乙未,先生二十七岁,从江宁赴太平,夏主寿州正阳书院讲席,冬北上。

十二月抵京师。

四十一年丙申,先生二十八岁,在京师,春赴津门应上东巡召试,取二等,赐缎二匹,充武英殿书签官。

四十二年丁酉,先生二十九岁,在京师,迎母就养京邸,眷属随侍北行,秋应顺天乡试。

四十三年戊戌,先生三十岁,在京师受业王述庵先生门下。

四十四年己亥,先生三十一岁,在京师,秋应顺天乡试。

四十五年庚子,先生三十二岁,在京师,秋应顺天乡试,移家南还,游山东,客程徵江学使署中,冬入都。

四十六年辛丑,先生三十三岁,在京师,秋游西安,访陕西巡抚毕公沅,冬复入都。

四十七年壬寅,先生三十四岁,春在京师,赴部候铨。

四十八年(1783年)癸卯,先生三十五岁,三月,力疾出都,将复至西安,次解州,疾亟。

夏四月二十五日,卒于河东盐运使沈君业富署中,友人洪亮吉持其丧以归。

高淳名字的来由

县名“高淳”有三种说法高淳原先属于溧水县,地处溧水县的西南边。

全县面积八百多平方公里,三面环水,历来有“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说法。

现境南有固城湖(又称小南湖),西有丹阳湖、北有石臼湖。

沿湖滩地围成良田万倾,湖中水产品更是十分丰富,当年曾被称为溧水县的“粮仓”、“金库”。

那时候,溧水县衙已经从开化城(今高淳境内,距固城东二十里)迁到了在城镇(今溧水永阳镇)。

县城距西部圩区相距百里之遥,又隔山隔水,来去很不方便。

老百姓要上县城完粮纳税,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走陆路,向北翻过一座座山岗,穿过一条条羊肠小道。

路不但难走,还要担心野兽伤人,土匪打劫;另一条是走水路,撑船横渡波涛滚滚的石臼湖。

倘遇狂风恶浪,翻船落水,便有葬身鱼腹的可能。

总之,走陆路难上之难,行水路又担惊受怕。

这难那也难,难煞了当地的百姓。

大家要求分县的呼声越来越高。

溧水县衙的老爷们舍不得放弃现成的“粮仓”、“金库”,把西乡百姓的呼声当作耳边风,根本不买帐。

到了明弘治四年(1491年),本地有三位年轻的读书人,看到家乡父老每到完粮纳税就叫苦连天,心里很难过,就挺身而出,联手为民请命。

他们越级上书应天府,举出一桩桩事实,提出一条条理由,请求将溧水西南七乡一镇(即崇教、立信、永丰、永成、游山、唐昌、安兴七乡和高淳镇)划出,另建一县。

应天丞冀绮对溧水西乡百姓要求分县的呼声有耳闻,这次接到****书后,格外引起重视,马上派人下来调查。

调查结果,证明****书所写的情况属实,建议可行。

于是冀绮便以“地旷难制”为理由,向当时的明孝宗奏本,请求批准划溧水县西南七乡一镇另建一县。

到这时,溧水分县的事总算“通了天”。

消息传来,万众欢腾,那三位大胆上书的热血青年,也自然成了众人议论的焦点。

凑巧这三位青年的名字后边都有一个“三”字,其中一位叫刘鉴三,一位叫夏佑三,另一位叫孔份三,因此高淳民间流传着“三三分县”的说法。

应天府丞冀绮的奏章递上去后,孝宗皇帝觉得“地旷难制”不能不加以重视,于是就提笔签上了“准奏”二字。

关于县名,奏章上提的是“淳化”,孝宗认为不妥,理由是当时山西也有个淳化县,两县重名,会带来不应有的麻烦。

既然不妥,就得改名。

改什么好呢

孝宗看到奏章上有“县治拟设高淳镇”一句,觉的“高淳”二字不错,就御批“以‘高淳’命名”。

因为有这个插曲,所以后代人每提起县名,就有“初拟淳化,钦定高淳”的说法。

说到高淳镇,确实是一座美丽富饶的水乡古镇。

它紧靠一望无际的古丹阳湖,是湖东北的一快山丘高地,又名镇山。

古镇何时行成,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

南宋诗人范成大写过一首《高淳道中》的诗,诗中写道:“路人高淳麦更深,草泥沾润马骏骏。

雨归陇首云凝黛,日漏石渗金。

老柳不春花自蔓,古祠无壁树空阴。

一箪足属前村店,滚滚炊烟起竹林。

”从诗中所描写的情景看,说明这里早在宋代就是一处人烟稠密的山村集市,至少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建县后,县名“钦定高淳”,镇名就改为“淳溪”,以镇山下的一条溪流命名。

原来的镇名“高淳”二字究竟是什么含义,历来有三种说法。

一种说话是:街是建在镇山之上,是一处湖滨高阜;山下有一条叫淳溪的山河,自北向南经青龙桥、大通桥流入固城湖,再向西与官溪河会合。

溪水环山流过,犹如玉带金锁。

这样的地形地貌,古人认为是一块“活地”,一块风水宝地。

居住在这里,倚山临水,山水相映,可保财源茂盛,人丁兴旺。

因此,便取“高阜”与“淳溪”的第一个字,命名“高淳”。

随着时间一年年过去,沧海变桑田,以前的那条淳溪河,如今已找不到影踪,只有官溪河边的一条古街,店堂依旧,古色古香,还保留来江南古镇的特色。

第二种说法是:居住在湖滨高阜的百姓,长年接纳山水秀气,过着清静自在犹如世外桃源的日子,民性淳厚,风俗古朴。

于是就取“地高”、“民淳”的最后一个字,命名“高淳”。

说起高淳民风淳朴,既有很深的历史根源,也与当地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有关,并非自吹自擂。

民国初年,有四位国民党中央政治大学毕业生到高淳挂职锻炼,体察民情。

当他们经过一番调查考察后,得出一个共同的看法,说高淳有“三小三多”。

哪“三小三多”

即“小桥渡口多,小脚女人多,小庙祠堂多”。

话虽说得有点片面,但话中却道出了高淳当时的现状和实情。

小桥渡口多,反映了高淳依山傍水,河汊纵横,一派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幽美环境。

同时也反映出地方交通不畅、交往不便的落后一面。

小脚女人多,反映了在封建制度已被摧垮,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变化的民国初年,地区偏僻的高淳,封建残余、旧风陋俗,依然根深蒂固。

女子“裹脚”的陋习,虽为广大妇女所痛恨,但敢站出来反抗的毕竟少数。

女孩子们拗不过封建礼教的压力,不得不含泪让大人用长长的白布条,将粉嫩的脚掌一层一层裹起来,硬是在承受长年累月的痛苦煎熬后,挤压出一双“三寸金莲”。

从此走起路来一扭一拐,十分不便。

这在当时,不以为苦,反以为美,叫现代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时至民国初年,外界都在轰轰烈烈地革故鼎新,破旧俗,立新风,而高淳的女子还仍旧扭着一双小脚在走路,可见地方讯息是咋样的闭塞,百姓思想又是何等守旧。

小庙祠堂多,反映了旧社会高淳宗族、宗教势力渗透极深,影响极大。

首先是宗教势力很大。

高淳百姓多聚族而居,一村一姓,很少杂姓。

几乎村村有家庙,处处有祠堂。

同宗的人遇到不公不法的事,大都不愿上县衙告状申诉,而只肯到本姓祠堂里评理。

祠堂里族长的权力很大,族规很严。

触犯族规的人,轻者受罚,重者处死,家法替代国法。

其次是信教和迷信鬼神的人不少。

佛、道二教传入高淳的历史比较长,佛教可追溯到汉代,道教最迟起愿于晋代,均有史料作证。

因为百姓中信佛信道的人多,所以庙宇庵堂遍布全县各个村镇,香火极盛。

有迷信思想的人认为,人生祸福都是命中注定,一切听天由命。

抱着这种消极的处世态度,人的心理上必然发生畸变,变的遇事瑾小慎微,性情温良恭顺。

性淳固然是好事,但守旧就明显是缺陷。

再说,儒教的渗透,儒家“忠孝仁义”、“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的影响,也是高淳民风淳朴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相传孔子适楚时上过游山,在游山上设坛讲学,传播儒家思想,在当地留下很深的影响。

特别是西汉末年和北宋末年,内乱外患不断发生,大批士大夫,带着家眷随驾南迁,有许多就选择在山青水秀的高淳安家落户。

这些人到高淳后,大兴教育,办儒学、建义塾,广泛传播孔孟之道,更使儒家思想在在高淳人民心中深深扎根。

过去有不少在高淳当过县令的文人,做起文章来,一致赞叹高淳民风淳朴,社会安定。

他们感到在高淳当县令,只要取得地方士绅、族长的支持,就不必为审不完理不清的官司而烦恼。

平时找几个地方士绅喝茶写写诗,惬意得很。

有的县官一任再任,觉得在这里当官有一种难得的轻松感、悠闲感。

“高淳”二字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居住在湖滨高阜的百姓,有丹阳、固城、石臼三湖环抱,有游山、花山、九龙山诸山依靠,既可得山利,有可享水福。

为了表达这个意思,人们取“高”字表示百姓居住的地方是在高岗之上,取“淳”字表示居住在高阜的百姓可以“享三湖之福”。

何谓“享三湖之福”

就是取淳字的“三点水的偏旁”表示三湖,联上右边的“享”字构成“享三湖之福”的意思。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42030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