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导游词讲解
麦积山石窟东崖大佛的的导游词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下面就有我简单介绍一下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自公元384年,后来经过十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重修,遂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现存洞窟194个,其中有从4世纪到19世纪以来的历代泥塑、石雕7200余件,壁画1300多平方米。
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
游人攀登上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不禁惊心动魄。
古人曾称赞这些工程:“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
碎自人力,疑是神功。
”附近群众中还流传着“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谚语。
可见当时开凿洞窟,修建栈道工程之艰巨、宏大。
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
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象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
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来。
天水的麦积山导游词怎么写200个字
麦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约45公里处,是我国秦脉西端小陇山一座奇峰,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状奇特,孤峰崛起,犹如麦垛,人们便称之为麦积山。
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石窟就开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达七八十米。
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国的石窟中是罕见的。
麦积山周围风景秀丽,山峦上密布着翠柏苍松,野花茂草。
攀上山顶,极目远望,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只见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这图景被称为天水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
在我国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麦积山为最佳。
莫高窟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你设计一段解说词
今年国庆节,我和妈妈还有一些朋友一起到天水和西安游玩。
我认为最好玩的就是麦积山石窟,它位于天水市东30公里左右,由于工程浩大,就有了“砍尽南山柴,堆起麦积崖”之称。
麦积山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其它三个分别是敦煌石窟、龙门石窟和云岗石窟。
敦煌石窟现有洞窟492个,彩塑2400余身,壁画45000平方米;龙门石窟蜂房似的布于伊川两岸的峭壁上,南北绵延约1公里;云岗石窟现存主要洞窟45个,分为东、中、西三区,东部4窟,中部9窟,西部32窟;麦积山石窟共有窟龛204个,雕塑7000余身,根据雕塑材料分为泥塑、石雕、石胎泥塑、木雕等四类。
当时,天下着牛毛细雨,我们先来到售票处,然后徒步5公里,我们在路上摘果子、打果子仗,不知不觉就到了麦积山脚下,开始了麦积山石窟之旅。
我们在一位导游的带领下登上了麦积山石窟,麦积山共有204个窟,有的里面放着佛像,有的放着菩萨,有的窟非常珍贵,用铁丝网封住,一般不让参观。
其中133号石窟最为珍贵,以它能换来香港,我虽然没见过实物,但看了它的照片,它的右手断了,颜色也很不完整,我认为它最多能换一台电脑。
我在参观石窟最大的三尊佛像时,导游指着中间那尊佛说:“那佛已风化的袖子是20年前建的
”我一惊,一千五百多年前的西魏,怎么有如此高明的技术呢
在石窟最高层,山高80余米,离地近170米,把有恐高症的刘阿姨吓坏了,把我们几个笑惨了
我站在山上瞭望下面,哇,好美呀
在云雾中隐隐约约点缀着几朵五彩的太阳伞。
在徒步回去的路上,我尝了天水有名的小吃“呱呱”,也就是一种面食,原以为它很好吃,没想到才吃了两口就不吃了,因为它不像成都凉粉那样滑,“哧溜”一咽就下肚,而呱呱很脆,要嚼很久才咽得下去,并且巨辣无比,一点也不好吃。
最后,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导游词四年级100字
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卢舍那大佛(另外三大石窟为:山西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和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 龙门石窟青山绿水,万像生辉,作为佛教艺术宝库,早在1961年即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
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2007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龙门石窟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现存窟龛最多的石窟,创造了现存窟龛数量中国之最。
龙门由来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13公里,这里是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
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曾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远望见了洛阳南面的伊阙,就对他的侍从们说,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
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
一位大臣献媚地答道,古人并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
隋炀帝听后龙颜大悦,就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都城,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的习惯的称为龙门了。
昔日历史 龙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温泉增辉。
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
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
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
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
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 莲花洞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
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
【第17句】:14米,头高4米,耳长
【第1句】: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
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
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
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
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
而唐代人们喜欢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
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
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的宝藏。
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
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目的,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
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还称赞魏碑有十美,如:笔法跳跃,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
时值今日,魏碑体还作为标语、装潢用字广泛使用。
由此可见,二十品在书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
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编辑本段景点简介 风景秀丽,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
远远望去,龙门石窟景观(一)(16张)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
自古以来,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
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2680余品,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
【第17句】: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这些都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极高的艺术造诣。
潜溪寺 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
它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大约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
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
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面颐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
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
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
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在故宫博物院有1比1的复制品陈列。
阿弥陀佛与两侧的两位菩萨共称为西方三圣,即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圣人,是佛教净土宗信仰的对象。
宾阳中洞 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
“宾阳”意为迎接出生的太阳。
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
它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用工达80万2366个,后因为发生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北洞)仅完成了一所即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宾阳中洞内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
它们衣带飘扬,迎风翱翔在莲花宝盖周围,姿态优美动人。
洞内为三世佛题材,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
主佛为释迦牟尼。
他是佛教的创始人,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原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儿子。
他和中国的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比孔子要年长12岁。
他在29岁时出家修行,经过六年,悟道成佛,创立了佛教。
由于北魏时期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长。
衣纹密集,雕刻手法采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
由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那种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宽袍大袖袈裟。
释迦牟尼所有侍立二弟子、二菩萨。
二菩萨含睇若笑,文雅敦厚。
左右壁还各有造像一铺,都是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博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
洞中前壁南北两侧,自上而下有四层精美的浮雕。
第一层是以《维摩诘经》故事为题材的浮雕,叫做“维摩变”。
第二层是两则佛本生故事。
第三层为著名的帝后礼佛图。
第四层为“十神王”浮雕像。
特别是位于第三层的帝后礼佛图,它们反映了宫廷的佛事活动,刻划出了佛教徒虔诚、严肃、宁静的心境,造型准确,制作精美,代表了当时生活风俗画的高度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非常可惜的是,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被盗往国外了。
现在分别陈列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宾阳南洞 宾阳南洞的洞窟为北魏时期开凿,但洞中几尊主要的佛像都是在初唐完成的。
洞中主佛为阿弥陀佛,面相饱满,双肩宽厚,体态丰腴,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风格。
宾阳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北魏废弃的基础上又续凿而成,为其生母长孙皇后做功德而建,属于过渡时期的作品。
摩崖三佛龛 摩崖三佛龛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这种造像组合在中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
中间主佛为弥勒,坐于方台座上,头顶破坏,仅雕出轮廓,未经打磨。
据佛经记载,弥勒佛是“未来佛”,是作为现在佛释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现的。
武则天利用弥勒信仰为其登基制造舆论,登基后又自称“慈氏”(即弥勒),推动了弥勒信仰的风行。
摩崖三佛龛的开凿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随着武周政权的垮台,摩崖三佛龛也因此而停工。
虽然这组造像是半成品,却为我们了解石窟造像的开凿程序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实物资料。
万佛洞 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
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
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
它说明了该洞窟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
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
主佛施“无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
主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那奋力向上的雄姿与主佛的沉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更加衬托出主佛的安详。
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体像。
五十二代表着菩萨从开始修行到最后成佛的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在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
在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舞伎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婀娜多姿。
整个洞窟金碧辉煌,向人们展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国土,烘托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成佛的气氛。
洞口南侧还有一尊菩萨像,她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的精美范例。
菩萨通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身体成s"形的曲线,整个姿态显得非常优美端庄。
中国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早年参观龙门时,被她那优美的形象所吸引并大加赞赏,此后经过艺术加工,成功地运用到他的表演中。
莲花洞 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
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
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
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
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
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
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
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
奉先寺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
此窟建开凿于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长宽各30余米,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
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这里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
这座佛像通高
【第17句】: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
【第1句】: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下方。
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
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
圆融和谐,安祥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
整尊佛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
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叶,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表情矜持、雍容华贵的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
奉先寺的九躯大像的背后有很多长方形的小龛,这是大约在宋、金时代,人们为了保护大像龛,依龛修建了木结构屋檐式建筑,这些建筑影响了佛像的通风,加速了佛像的风化,因而后来被拆除。
奉先寺大型艺术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成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
古阳洞 古阳洞在龙门山的南段,开凿于公元493年,是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
它规模宏伟、气势壮观。
洞中北壁刻有楷体“古阳洞”三个字,到了清末光绪年间,道教徒将主像释迦牟尼涂改成太上老君的形象,讹传老子曾在这儿练丹,所以古阳洞又叫老君洞。
古阳洞是由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开凿成的。
窟顶无莲花藻井,地面呈马蹄形。
主像释迦牟尼,着双领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详地端坐在方台上,侍立在主佛左侧的是手提宝瓶的观音菩萨,右边的是拿摩尼宝珠的大势至菩萨,他们表情文静,仪态从容。
古阳洞大小佛龛多达数百,雕造装饰十分华丽,特别是表现在龛的外形、龛楣和龛额的设计上,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有的是莲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筑、有的是帷幔和流苏,并且在龛楣上雕造有佛传故事,如:古阳洞南壁释迦多宝龛上,有树下诞生、步步生莲、九龙灌顶等,讲述的是悉达多从他母亲摩耶的右腋下诞生,刚出生,就走了七步,每一步脚印都生出一朵莲花,这叫步步生莲,他站在方台上,天空中有九条龙为他喷水沐浴。
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
这些达官贵人不惜花费巨资,开凿窟龛,以求广植功德,祈福免灾,而且留下了书法珍品—龙门二十品。
古阳洞中就占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窑中。
龙门二十品是指从北魏时期精选出不同的二十块造像题记,它们记载着佛龛的雕凿时间、人物、目的等。
二十品的特点是:字型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在汉隶和唐楷之间。
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现在,龙门二十品仍有无穷的艺术魅力,每年吸引无数的海外友人,漂洋过海,为的是能够亲眼目睹这一书法奇珍。
药方洞 看完古阳洞,我们来到了药方洞,药方洞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而得名。
它始凿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北齐,到唐初还仍有雕刻。
洞中五尊佛像,身躯硬直少曲线,脖子短粗,身体硕壮,菩萨头冠两旁的带子很长,下垂到胳膊上部。
这都是北齐造像的特征。
洞门两侧刻有药方150多种,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
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药材在民间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
这些药方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的疾病,而且还能治疗疑难杂症,如:疗噎方可以治疗食道癌。
其中有95方在公元10世纪被一位日本学者收录在《医心方》中,足见它的价值和影响。
药方洞的药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研究中国医药学起重要的作用。
擂鼓台中洞 看完了西山石窟群,我们过漫水桥来到了东山石窟。
在东山脚下的公路未开通以前,巨石上方原是一片平台。
传说当年奉先寺竣工时,武则天亲自率百官驾临龙门,主持这次规模盛大的开光仪式,庞大的乐队便在这平台上擂鼓助兴,于是后人便把这里叫做擂鼓台。
相临擂鼓台的三个洞叫擂鼓台三洞。
这是擂鼓台中洞,又名大万伍佛洞。
是一座武周禅宗窟,中国佛教的禅宗是以专修禅定为主的教派。
“禅定”就是安定而止息杀虑的意思。
洞顶作穹隆形,并有装饰华丽的莲花藻井,造像是一佛二菩萨,主佛为双膝下垂而坐的弥勒佛,壁基有二十五尊高浮雕罗汉群像,从南壁西起到北壁西止。
罗汉群像构成一个半环形装饰带,罗汉群像均罗汉身旁都刻有一段从《付法藏因缘传》里摘录的经文介绍该罗汉的身世及特点。
所刊经文中多杂以武周新字,这是是武周时期禅宗所经营的洞窟。
擂鼓台北洞 擂鼓台北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较早,规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密宗属于中国佛教的派别之一,它源于印度,产生于公元七世纪以后,佛教的密教是佛教中的最后一个派别,密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弘扬,乃至远播日本、朝鲜,还有密宗领袖和他们的宗教活动,都和洛阳及龙门石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擂鼓台北洞为穹隆顶,马蹄形平面,高4米,宽
【第4句】:9米,窟顶为莲花藻井,周围环绕四身飞天。
其因风化剥蚀已不清。
据说,北洞的主像,中洞的三尊佛像以及南洞的一尊佛像,都是民国时期从别处搬移进去的。
洞内三尊大坐佛中,东壁的主佛为毗卢遮那佛,意为太阳,即除暗遍明之意,因此又称“大日如来”,它头带宝冠,胳膊上带着臂钏的菩萨装形象,像高
【第2句】:45米,结跏趺坐于0.9米高的须弥台坐之上。
在北洞的前壁南侧,雕有八臂观音一尊,像高
【第1句】:83米,赤足坐于圆形台坐上,在前壁的北侧还雕有四臂十一面观音,像高
【第1句】:9米,赤脚立在圆形台坐上。
看经寺 看经寺为武则天时期所雕刻,双室结构,前室崖壁有数十个小龛造像,主室进深1170厘米,宽1116厘米,高825厘米,平顶,方形平面,四壁垂直,三壁下部雕出高均180厘米的传法罗汉二十九祖(正壁11身,两壁个9身),为中国唐代最精美的罗汉群像,是据隋代费长房《历代法宝记》刊刻的。
这种不雕佛像仅雕罗汉的大窟,似是一大型禅堂,可能是禅宗所主持开凿的。
看经寺是龙门东山最大的一个洞窟,29尊传法罗汉保存完好。
香山寺 龙门石窟香山寺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阳城南13公里处的香山西坳,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西山窟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与龙门石窟东山窟区和白园一脉相连,并肩邻立。
香山因盛产香葛而得名。
香山寺微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日照)葬于此,为安置其遗身重建佛寺。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请,敕名“香山寺”,并重修该寺,当时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云,巍巍壮观,武则天常驾亲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楼坐朝。
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
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寺名大振,这篇文章开篇第一句即是对香山寺的推崇“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与如满和尚等人结成“香山九老会”吟咏于该寺的堂上林下,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遗命葬于香山寺如满大师塔侧。
宋金时期香山寺犹存,元末废弃,清康熙年间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这句诗摘自他当时所作的诗《香山寺二首》,被镌刻在石碑之上,位于香山寺的乾隆御碑亭就矗立着这块石碑,已有两百多年了,清末民国初年,香山寺又渐荒芜了,1936年香山寺进行重新修建后,为蒋介石庆祝五十寿辰而在寺内建一幢两层小楼。
蒋介石和宋美龄多次在此避暑,这幢小楼位于香山寺内东南侧,被称为“蒋宋别墅”。
解放后,香山寺又进行了多次修葺,如今,为了实施“旅游强市”战略,拓展龙门石窟景区的观光项目,丰富香山寺的文化内涵,提升香山寺的旅游品位,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洛阳市委、市政府及龙门石窟管理局依据《龙门石窟区规划》和《洛阳市龙门石窟保护管理条例》,投资600万元于2003年上半年完成了对香山寺的改造。
该改造工程从2002年年底到2003年四月上旬完成,历时100天,创造了中国寺院速度之最。
这也是香山寺历史上的第五次修复,新香山寺借鉴唐代风格,对蒋宋楼,乾隆御碑亭,衣钵塔等作为历史文物予以修缮、保留、保护。
在原址上新建了钟楼、鼓楼、大雄宝殿,整修了天王殿、罗汉殿、步游道等。
香山寺自创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了,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第1句】:石楼:武则天“香山赋诗夺锦袍” 龙门石窟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武则天在洛阳称帝,非常钟情于伊阙山水,也很喜欢位于其中的清幽雅致的香山寺,她经常在香山寺中石楼坐朝(据〈大唐传载〉记述)并在石楼留下了千年为人们所传颂的典故“香山赋诗夺锦袍”,在一次春游香山寺时,武则天别出心裁,主持了一次“龙门诗会”,历史上有名的“香山赋诗夺锦袍”即由此而来。
宋代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十一中,对此有妙趣横生的记述:“武后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夺锦袍赐之”。
唐代诗风很盛,武则天对胜出者“赐以锦袍”,奖品不见得贵重,但却是难得的荣誉,群臣当然各不相让,奋力争夺。
首先成诗的是左史东方虬:“春雪满空来,触处如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武则天觉得东方虬文思敏捷,又才华出众,立即把锦袍赐给了他,而此时,多数大臣也相继成诗,经当众诵读,一致认为宋之问的七言诗更在东方虬之上,武则天遂决定把锦袍赐给宋之问,“香山赋诗夺锦袍”也成了诗坛上的一段佳话。
而这段典故所发生的地点---石楼就位于香山寺内。
【第2句】:九老堂:白居易与“香山九老会” “停宫致仕”后,白居易更加放情于山水,赏玩泉石风月。
因慕恋香山寺清幽,白居易常住寺内,自号“香山居士”并把这里作为了自己最终的归宿,在他七十四岁时,和遗老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等6人先是结成了“尚齿七老人会”,后来,又有百岁之人李元爽,95岁的禅师如满加入,号称“香山九老”,终日吟咏于香山寺的堂上林下,写下了许多歌咏龙门山水及香山寺的诗篇。
“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年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香山寺二绝》这里所描绘的,正是白居易晚年生活的写照。
为保存诗稿,白居易又把自己从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到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所作的诗,共800首,合成12卷,取名《白氏洛中集》收藏在香山寺藏经堂内。
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履道里私第去世,家人遵嘱将其葬于香山寺附近如满法师塔之侧。
【第3句】:白居易:筹资重修香山寺 盛唐以后,经过“安史之乱”,香山寺因年久失修,渐趋衰败,至白居易任河南尹之时,香山寺已是萧条至极,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白居易来洛任河南尹,他闲暇时常在伊阙山水间流连,想修复香山寺,却因财力有限,未能如愿。
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好友元稹去世,白居易将为元稹撰写墓志铭所得的酬金悉数拿出,费时3个多月,重修了香山寺,使衰败的旧寺的亭台楼阁换了新颜,并撰写了《修香山寺记》一文。
后来白居易又于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再次出资修复藏经堂,并收集缀补5000多卷佛经,藏入其中,可以说白居易为唐香山寺的再兴竭尽全力,名山名寺与名人相得益彰,白居易重修后,香山寺再次声名大振,一时间游人络绎不绝。
【第4句】:乾隆御碑亭:乾隆与香山寺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九月,清高宗弘历到中岳封禅,至洛阳巡游龙门香山寺,感怀赋诗《香山寺365kUaIle.cN二首》开篇第一句即为称颂香山寺“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这首诗被人们当时镌刻在石碑之上,并建御碑亭,该御碑亭位于香山寺内东南侧。
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这首诗称颂了香山寺及美丽的伊阙风貌,并且在最后一句流露出对白居易的敬佩之情“虑输白少傅,已著祖生鞭”展现了一代君主谦逊的品格。
乾隆碑上这首诗除了让我们欣赏到行、草的书法艺术,更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代帝王的谦虚品质,也是对我们后人的鞭策。
【第5句】:蒋宋别墅:蒋介石的“别墅”,杨成武的牢狱。
1936年,为蒋介石庆祝五十寿辰,地方政府选择香山寺南侧建了一幢两层小楼,被称为蒋宋别墅,当时蒋介石于 1936年10月29日从西安乘火车到达洛阳(东站)来到洛阳是以“避寿”为名,实则布暑“西北剿共”计划,他于10月31日在别墅庆祝了自己的五十寿辰,参加人员有张学良,阎锡山等,之后他视察了洛阳军校、洛阳电厂,检阅了重炮部队。
并和夫人宋美龄三次往复洛阳,去安抚非嫡系部队太原的阎锡山,济南的韩复榘,绥远的傅作义。
于12月初离洛到西安,在洛阳共呆了36天,基本都住在香山寺蒋宋别墅。
1936年的“豪华别墅”,在三十年后一度成为杨成武将军的“牢狱”。
1968年的3月底解放军代总参谋长杨成武将军因受林彪集团迫害,被秘密关押在香山寺。
将军和家人在这幢小楼内度过了失去自由的几个春秋。
不准出房门,更不准下楼,每天饭菜定量,不够也不准添,夏天蚊叮虫咬,冬天手脚冻烂,房门均不得关闭。
1970年,将军78岁的母亲因病去世,临终想吃一个鸡蛋也没能如愿。
直到1971年1月离开,杨成武将军被羁押于此两年多,没有下过一次楼,监牢之苦在尽尝之中。
香山寺已历经1400多年的沧桑,一直以来法音绵延,香火炽盛。
如今经过第五次修复后的香山寺整个建筑新旧一体,气势磅礴,与龙门西山石窟隔河相望,与龙门东山石窟,白园并立,香山寺自4月11日开光以来截止到11月底接待中外游客达五万余人,今年10月27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参观香山寺,给予高度评价,香山寺已成为龙门石窟景区又一处亮丽壮美,光彩夺目的景观
白 园
云冈石窟概述文章,和导游词相似,就是短一点、简要一点
你看看,可以自己修改修改,但是我觉得挺好的,请采纳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我将陪同大家一起参观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云冈石窟,那么也欢迎各位游客来到这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相信各位朋友来到大同,来到云冈,一定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现在云冈石窟不仅在规模上突出了皇家园林和佛教胜地的恢弘气势,在规划布局上也有了全面的改进。
形成新的云冈石窟国际型大景区。
现在咱们参观的云冈石窟是约在公元460年的北魏文成帝时期开凿的大型石窟,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存主要洞窟45个,佛教造像
【第5句】:1万多尊。
它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洛阳的龙门石窟,和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那么同时在2001年12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云冈石窟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因为石窟开凿在武周山的山崖上,而武周山的最高处称云冈,故名云冈石窟。
根据武周山势的自然起伏,云冈石窟又自然的分成东区、中区和西区三部分。
其中第1~4窟为东区,5~13窟为中区,14~45窟为西区. 今天咱们参观的对象主要是第
【第5句】:6窟和昙曜五窟的
【第18句】:20窟。
请大家跟我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第五窟,五窟和六窟为一组毗连在一起的双窟,也是云冈石窟种最精彩壮观,最具代表性的石窟。
五窟分为前后两室,为椭圆的穹窿顶马蹄状。
那咱们进入5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尊盘坐的大佛,这种吉祥式坐姿表示着释迦牟尼佛进入标志的静思维修行状态,是佛的坐,立,行,卧4个庄严的身姿之一。
这尊大佛高达17米,为云冈石窟第一大佛像。
可能这么说,大家觉得还不够形象,那它到底是有多大呢,具体的说大佛的膝上可容纳120人,一只脚可站12人,所以大家就可想而知了。
这尊大佛给人一种端庄,肃穆,慈祥之感觉。
那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窟中的佛像布局为三世佛,中央的坐佛为释迦牟尼佛,佛像的右侧为未来佛,由于立佛身上的泥装脱落,我们得以目睹当时石刻技术的精湛。
主佛的对面有约1米的8尊佛教造像,衬托着主佛更加高大雄伟,拱门东侧菩提树和树下二佛对坐的造像,都十分精湛。
请大家注意,石窟大佛后面有一条狭长的隧道,你们猜这是做什么用的
对了,这是佛教信徒们礼拜绕行的诵经道。
好了,在我们参观第5窟后,请大家跟我来,我们去看因雕刻技术精湛,雕刻内容丰富而被称为云冈石窟第一伟窟的第六窟。
大家可以回忆第五窟的风格来对比参观。
第6窟平面呈回字形,窟正中凿一方形塔柱。
环绕塔柱下层四周和东南西三壁的中心,是工匠们精心雕刻33幅表现释迦摩尼本传的故事图。
这是中国现在最早最完整的宗教石刻连环画珍品。
整个洞窟雕饰富丽堂皇,几乎找不到一点没有雕刻的空间,真是一座热闹拥挤,玲琅满目的佛国世界。
窟中石雕造像有3000多尊,主题以歌颂佛母和表现释迦牟尼一生的成佛弘教经历为主,因而也称之为佛母洞,其实此窟也是孝文帝为其祖母冯氏开凿的一个祈福洞窟。
接下来咱们再来重点参观昙曜五窟的
【第18句】:20窟。
请大家跟我来。
第18窟的主佛像是一尊披着千佛袈裟的释迦立佛,之所以称之为千佛袈裟,是因为袈裟上刻有无数的小佛像,属世界罕见。
既然这么独特,那么大家也应该想到了这其中必有内涵。
请大家仔细观察。
佛像左手将袈裟扶在胸口,手势呈忏悔状,给人深思忏悔的感觉,其实这尊佛代表太武帝拓拔焘,在昙曜造佛像时,一边考虑到太武帝曾经灭过佛法,一遍又想他也完成了北魏统一大业,于是合情合理地设计出此千古独有的一尊造像。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参观第20窟大佛,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佛就是被誉为云冈石窟外交官和代表作的露天大佛,我想大家之前应该在很多明信片、宣传片中都一览过它的容颜。
露天大佛是在1000多年前的辽代,发生坍塌后,露天而坐的。
关于他有两种说法,一说它是文成帝的化身,是昙曜为报答知遇之恩而造,那么另一说它是完美的佛的化身,不论哪种说法吧,都有着很好的涵义。
那么接下来的时间,大家就可以在露天大佛前拍照留念,愿大佛炯炯有神的双眸,略带微笑的嘴角,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回忆,带来美好的福音。
那么朋友们,好了,咱们今天的讲解就到这里,接下来请大家自行观看,半小时后我们在这里集合。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421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