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甘谷县导游词

作文导游词400字甘谷大像作文导游词400字甘谷大像山

甘谷大像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城西南

【第2句】:5公里秦岭西端的文旗山上。

自山脚石级而上至巅,总长

【第1句】:5公里,占地面积约640亩,是古丝绸之路上甘肃东南部融石窟和古建为一体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栋画廊绿树掩映。

[1] 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

大像山石窟为甘谷八景之一的悬崖大象,大佛洞窟两旁,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如同一条腰带。

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 现存二十二个窟龛 ,大都平面近方形。

正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禅窟,这是大象山窟龛特殊之处,在全国也很罕见。

甘谷大佛为半圆雕石胎泥塑,高

【第23句】:3米,肩宽

【第9句】:5米,头高

【第5句】:8米,膝长6米。

其造型高大雄伟,令人仰止,所具有的文化特质可视为西方装饰性雕塑和中国写意性雕塑完美结合的艺术巨制。

据考证,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先后共经历了四个朝代,三百多年。

甘谷县大象山作文

甘谷大象山是一处石窟艺术与古建筑文化完美结合的胜地,殿宇窟龛错落有致、疏朗自然,亭台楼阁、斗拱飞檐,是传统古建艺术珍品;雕塑自然、书画壁画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型艺术的独特风格,自古闻名遐迩。

石窟东距著名的天水麦积山石窟100公里,西去武山水帘石窟40公里,三处石窟由于地理位置的邻近和长期的历史背景相同,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甘肃东部佛教石窟寺艺术的特有风格和体系。

甘谷大象山,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境内距县城五华里处。

那里有一座正看如旗,横看似龙的山峦拔地而起,旧名文旗,现名大象山。

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栋画廊绿树掩映。

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

据考证,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先后共经历了四个朝代,300多年。

甘谷有着十分丰厚的文化积淀。

据甘谷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人面鲵鱼彩陶瓶所表现出的中华民族图腾——龙的雏形以及被列为“四大汉简”之一的甘保汉简、精美的北魏石造佛像、造像塔到华贵浪漫的唐三彩风首壶;从万民敬仰的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七十二贤之一的孔门弟子石作蜀、蜀汉大将军姜维到“行完而洁”的翰林学士巩建丰等名贯千古的陇上先贤,无一不反映甘谷文化历史的源远流长,映衬出甘谷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这里自古商贸活跃,汉唐时期为古丝绸之路商旅重镇,宋有“茶马大市”之盛名,明享“商旅之家”的美誉。

三大景观 据《甘谷史话》记载:甘谷境内的文化景点大致可分为石窟景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三大类,按其分布,可用“一廓两线”来概括,即:古冀文化长廓、石鼓山风景旅游线和礼辛镇古遗址旅游线。

“古冀文化长廓”主要包括以大象山为中心,沿渭河一线分布的蔡家寺、渭水峪遗址、南山寺及毛家坪遗址等多处遗址。

石鼓山风景旅游线包括尖山寺森林公园、古坡海潭寺、九墩牧场及石鼓山等多处自然景观。

礼辛镇古遗址旅游线包括新兴姚仲纪念址、贯寺青砖牌坊和礼辛镇遗址等。

文旗山是秦岭山脉西端的一条余脉,东西走向。

山体挺拔,毓灵峻秀,巍峨多姿。

文旗山与东侧的簸箕山遥相呼应,统称旗鼓山。

文旗山因其巅悬崖上开凿塑造的一尊通高27.3米的释迦牟尼大佛像,而称作大佛寺,为甘谷县八景之一。

有民谣说:“佛乡有个大佛寺,顶得蓝天咯吱吱。

”甘谷县八景中称之为“悬崖大象”。

大佛洞窟两旁,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如同一条腰带。

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现存二十二个窟龛,大都平面近方形。

正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禅窟,这是大象山窟龛特殊之处,在全国也很罕见。

“乘象入胎” 大象山横岭之上楼阁鳞次,祠宇相望。

自山脚攀登而上,经韦陀殿,再穿越飞栈阁道直上至最高处三圣殿,上有石刻:“白云封处”。

山上楼阁殿宇建筑,依山就势,密布山岭,层层楼阁,座座殿院,逐台登高。

有墨翟殿、伏羲殿、鲁班殿等。

相传鲁班殿为大象山建筑全部竣工后用所剩零块木料拼凑为梁架而建造,殿宇结构奇巧,玲珑剔透,独具匠心,充分显示了精湛的建筑技艺。

窟龛以大象窟为中心向左右罗列,西侧紧倚飞云岩,有七窟,东侧攘连松花崖,有十四窟,大佛洞窟两旁依山势建有长长的走廊将窟龛相连。

大象山自从以大佛闻世更名后,世人一直沿称大像山。

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根据释迦牟尼“乘象入胎”的传说,认为起名大象山更为确切。

虽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义深远,从此正式命名为大象山。

大象山是历代文人墨客前往览胜,赋词作诗赞颂之地。

每年农历四月八日有庙会,游人络绎不绝,热闹不凡。

登山屹窟北望,渭水烟波东泻,铁路、公路横贯渭川、通济渠水畅流,渭北山丘莽莽,景象秀丽壮观。

1981年9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大象山石窟正式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进行维修。

建寺久远 凿窟习禅,流行于我国北朝时期,大象山石窟至少能为研究我国北方佛教宗派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线索。

据史料记载,甘谷大佛石窟造像可远溯至北魏,具体年代已经无从稽考。

现存释迦牟尼大佛像始凿于北魏,一直到盛唐才趋完美。

大佛石胎泥塑,身高23.3米,腰阔10.4米,高大魁梧,温顺善良,坐于30米高的石窟内,栩栩如生。

据史料记载,大象山石窟大规模开窟造像大约始自姚秦,佛事活动盛行于北朝以后,鼎盛于唐。

甘谷大象山永明寺设戒碑有云:“陇右密迩关中,襟带五凉,当姚秦北周之际佛教盛行于禹城。

而大陕西来吾陇甘谷为必经之地。

窟像设之胜若麦积崖,大象山直遥应敦煌而无逊色,而2000年来高僧大德传胜衍绪亦不亚东南。

” 大象山不但因大佛、古建筑群而闻名,更为独特的是每至古历四月八“浴佛节”前后,满山遍野的紫丁香花争相怒放,香味益人。

寺院里,梵钟声声,香烟袅袅,木鱼笃笃,佛号声声,神光赫赫。

商贾游人慕名前来,为陇上名山增添了又一道风景。

宋代《太平寰宇记》载:“悬崖有大象一躯,身长九丈。

自山巅至山下一千二百三十丈,有阁道可蹬,盖自古为胜迹矣。

”明清时期,大象山的宗教活动更为兴盛,佛、道、儒三教并存,各凿洞窟,各建庙宇。

游客四时不断,特别是每年四月八日的浴佛节,数以万计的游人,参加春游盛会,热闹非凡。

大象山石窟以其丰润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华夏的人文景观,成为甘肃省东南部三个主要石窟群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悬崖大象” 和国内诸多石窟雕刻不同的是,大象山石窟群都凿于高出地面约300米的悬崖峭壁上。

包括大象库、睡佛窟等。

大象窟即6号窟,亦称大佛殿,是大象山石窟的主窟。

窟内石胎泥塑大佛像是全国大型造像中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从造像技法圆润流畅、丰满细腻的特点看,当为盛唐时期作品。

宋、明、清各代都有维修和重妆、挂彩。

大窟周壁有小龛70余个,龛前有金刚、白鹤童子、人面鸟等悬塑小像。

大象窟檐原为木结构三重檐楼阁建筑,经年久风雨侵蚀已坍塌,现拱型龛楣为1985年国家拨款建成;同年还补塑了大佛的手足和膝下衣纹等残损部分。

如此巨大的造像,在甘肃东部地区所有石窟中仅有此例,是渭河流域唯一的唐代大佛,也是全国大佛开凿相对高度最高的造像。

填补了这一地区唐代造像的不足。

其余石窟大多为平面近方形,不少洞窟都是带有僧房的禅窟,这些以僧人为主的佛窟,在内地的各石窟中比较罕见。

睡佛窟位于三星福、禄、寿洞东侧。

北向,平面长方形。

前壁紧靠小禅窟右上角辟明窗。

清代重塑莲叶观音像,以高度夸张手法,塑造了一尊宁静善良而又悠然自得、半卧莲叶之上的观音菩萨。

造像超越佛教规范,失履半卧。

艺术家用泥巴塑造了一尊栩栩如生的劳动人民所敬仰的神尊。

城黄庙的来历是什么

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古代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他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

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

城隍产生于古代祭祀而经道教演衍的地方守护神。

小练笔,介绍我的家乡100字

家 最亲爱的就是我的 她很和蔼 我最喜欢吃她烧的 色香味俱全 每次到奶奶回家)

【注:不知道你是不是和奶奶住一块儿 这里自己改一下】在远处就能闻到香味 我也会情不自禁的飞似地跑过去 像一支离弦的箭一般 到了那儿 坐在餐桌旁 闻着菜香使人馋涎欲滴 每当这时奶奶就会和蔼可亲的叫我一声“小馋猫” 吃饭时我总会狼吞虎咽的 奶奶总会说:“慢点慢点 别噎着了。

” 然后不停的往我碗里夹菜 两个人总是心满意足的不知道楼主几年级 就用了三年级的水平

【一二年级没作文】

天水名人古诗词

天水的历史名人名祖名帝    伏羲.女娲:与西方亚当、夏娃创世纪的故事一样,中国也有自己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他们是原始部落社会时期的领袖。

“大目、山准、龙颜”的伏羲教民渔猎畜牧,创造书契,钻木取火,始创八卦,旋定历法,始创嫁娶,使人类走上文明之途。

后来人类遭遇洪水,人种灭绝,只剩伏羲与女娲兄妹二人,两人不得不成婚繁衍人类。

次后,女娲代伏羲为首领称女希氏。

诸侯共工与祝融争斗天下,头触不周山,天柱折缺,女娲乃以五彩石补天,这几乎与西方洪荒时代传说一模一样。

伏羲、女娲作为人类初祖,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

   轩辕.嫘祖:历史上称为五帝之首的365kuaile.cn轩辕黄帝崛起于成纪,与妻嫘祖一起成为继伏羲神农之后的氏族集团领袖。

从轩辕开始,华夏氏族逐渐归顺结盟统一,开创了战事征伐、疆域开拓、经济农桑的新时代。

   嬴非子:嬴秦的先祖非子生活于公元前900年左右,居西垂宫(后称犬丘,今天水市秦城区西南边),是秦的开国君主,他因擅长养马,好畜牧而应周孝王征召(公元前897年,周孝王十三年),在 水、渭水间替周王室主持牧马,马群得到了大量繁殖,为周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时,马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和战争工具,无马不成行,无马不成军,驭马和军马在经济、交通、国防上作用十分重大。

因此,周孝王封嬴非子为附庸(国),准许在秦地(即秦亭,今张川县后川河谷)建邑,号称嬴秦。

秦由此正式成为周朝在西域的封国,开始了秦族走向强盛的历史。

  秦襄公:(

--公元前766年)非自第五代孙,居犬丘。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造成内乱,犬戎族乘机攻破周都镐京,西周灭亡。

时秦襄公率兵保护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秦襄公作为东周王室第一功臣,受封诸侯,原周王室直辖的歧山以西土地也全部赐于秦作为领地。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战争中阵亡,葬于故地西垂。

李 嵩(公元351年--公元417年)西凉建立者,李广16世孙,祖籍成纪(今秦安县),世居西凉,曾任宁翔将军,得河西六郡,自称凉公建都敦煌,称西凉国,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其重教育才,屯田边关的建树,为后代所颂扬。

   李渊 李世民(公元566年--公元635年),祖籍陇西成纪(今秦安县)人,李之后代,隋朝时任谯州、陇州、歧州三州太守,太原留守。

隋末起义,兵出太原,直指关中,以二十万大军攻入长安,称皇帝,号唐高祖,国号唐朝。

李渊作为中国历史上辉煌、强大繁荣盛唐的缔造者,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割据战乱的局面,其史迹足以彪炳史册。

现在,天水人民把他和李广、李白并称成纪三李,以表达对他的崇敬之情。

  秦穆公:(

--公元前621年)名嬴任好,在位38年,春秋五霸之一,都雍城(系陕西凤翔县境),称霸西域戎国,从此,秦的名称随戎族(后称匈奴)流动向异域传播,“秦”成了域外民族对中国的称呼,古波斯文中“赛尼”、《圣经》中“希尼”都是“秦”的音译。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名嬴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

13岁即位,在位35年,建都咸阳。

公元前221年,历十年之久征灭六国后,建立了大一统秦国。

其推行车同轨、书同文、实行郡县制等一系列措施,确立了历代封建王朝的统一范本,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

   李特、李雄:(

--公元303年)巴氏族,原为巴西宕渠人(今四川曲线渠县),后迁居略阳(今秦安县东南)。

西晋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天水等六郡饥民起义,推李特为首领,率众二万余人,与晋军作战,先后南攻广汉、成都。

公元303年,攻取成都少城建国,年号建初。

李雄(公元274年--334年),李特之子,公元303年继父位攻克成都,称成都王。

公元306年即皇帝位,国号大成,史称成汉    苻洪、苻坚:(公元285年--公元350年)氐族,略阳临渭人(今秦安县东南),十六国时期前秦建立者。

东晋时为征北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

不久,自称三秦王,建立前秦政权。

苻坚(公元338年--385年)二十岁时立自己为大秦天王,三十一岁时先后攻灭前燕、前凉等统一北方大部分地区。

公元383年,征调九十万军队攻晋而败,这就是军事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

   姚苌、姚兴(公元330年--公元393年)后秦国建立者,羌族,伏羌(今甘谷县)人。

公元384年攻灭前秦国,在长安称帝,史称后秦。

姚兴(公元366年--公元416年),姚苌子,在位22年,注重农业,兴办佛教和儒学,学生达一万余人,先后灭西秦及后凉,与北魏、东晋对抗。

   吕光(公元338年--公元399年)后凉的建立者,略阳人(今秦安县),初为苻坚将领,率兵攻西域,后割据凉州,建国后凉。

名臣名士(天水名臣多忠良直谏之士,与刚烈秦风熏染有关。

而名士或不致仕,或退隐故里著述立说,或执教育才,堪为陇上风范。

)  李冲(公元450年--公元498年)天水人,李蒿之曾孙。

北魏孝文帝时,李冲为秘书中散,负责宫中文书,后升为秘书令,参与朝政。

公元485年,李冲提出均田制、三长制的改革建议,得到魏孝文帝采纳,实施后使北魏国力大增,鲜卑与汉文化逐渐融合。

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李冲任镇南将军、侍中少傅,负责营建新都工程,并制定尊孔崇儒重大律令。

因此拜太子少傅、咸阳王,在北魏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姜上圭人(今天水市秦城区),唐末将领姜谟之子。

唐太宗时为将作大匠,负责修造九成宫、洛阳宫殿。

后升为左屯卫将军,曾在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十八年(公元644年)先后从征高昌(新疆吐鲁番)和高丽(朝鲜)。

   李仕衡:祖籍成纪人(今秦安县),北宋淳化年间(公元990年)进士及第,任彭山知县、剑州知州。

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因迎击叛乱而任尚书度之员外郎,善于理财筹措军费,直至工部尚书,知天雄军。

公元1022年,拜为尚书左丞。

任内屡为百姓上书,赈济灾民,深得民心。

  胡缵宗:(公元1480年一1560年),秦安县人,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中进士,任翰林院检讨。

公元1510年后,历经嘉定州判官,安庆、苏州知府,山东、河南巡抚,足迹遍及江南、中原。

胡缵宗为官爱民礼士,抚绥安辑,廉洁辩治,著称大江南北。

公元1534年罢官归里,遂开阁著书,有《鸟鼠山人集》、《安庆府志》、《苏州府志》、《志》等14部著作传世。

胡缵宗还是一位书法家,现在江苏镇江有“海不扬波”、屈阜孔庙有“金声玉振”,天水伏羲庙有“与天地准”牌匾,系胡缵宗之遒劲刚健之书。

胡忻:天水人,明万历年间(公元1589年)中为进士,官山西临汾知县。

为官简政轻刑,庭无积案。

以政绩升迁工部给事中、太常寺少卿。

胡忻属东林党人,专以上疏揭发宦官结党营私闻名,先后上疏数十章,声震朝野。

今秦城区有故居北宅子。

   安维峻(公元1854年--公元1925年)秦安县人,光绪年(公元1880年)中为进士,选翰林院庶士,1893年任福建道监察御史。

安维峻性情耿直,不阿权贵,中日甲午之战前夕,支持光绪皇帝为首的主战派,连续上疏六十五道,最著名的是《清诛李鸿章疏》,1894年《请明诏讨诿法》。

安维峻之上书声震京都,却因言获罪,被革职发派张家口军台。

京城时人以“陇上铁汉”四字相赠,大刀王五及京城应考文人为之送行。

1899年后,安维峻主讲陇西南安书院,在家乡办学,辛亥革命中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

总攥有《甘肃新通志》(100卷),著《谏垣存稿》、《望云山房讨集》等5部。

   巩建丰(公元1673年--公元1748年)前清教育家,伏羌县(今甘谷县)人。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国史馆攥修、云南学政、侍读学士。

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告老还乡,以讲学著书为乐,学生数百人,人称“关西师表”。

著有《朱圉山人集》、《伏羌县志》等著作。

   任其昌(公元1831--1900年)今秦城区人,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进士,任户部主事。

年末四十,告归故里,先后主讲天水书院、陇南书院三十年,其门下英才辈出,有名者如清光绪时内阁学士、工部侍郎刘永亨、礼部主事丁秉乾、回族名翰林哈锐、刑部主事杨润身等人。

著有《敦素堂诗文集》、《秦州新志》等6部。

一生痴情教育,忧国忧民,自挽诗云:“飞雨流云过此生,有情何似总无情。

可怜耿耿胸中血,埋血青山作五兵。

”。

   王权(公元1822年--1905年)甘谷县人,晚清学者。

1844年中举后,先后主讲岷州文昌、天水、宁远书院,造就了一大批人才。

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后历任兴平、富平知县,扶危济困,政声斐然。

1886年辞官回乡,潜心学问,闭门著书,著《笠云山房古文集》、《秦州直隶州新志》(与任其昌合纂)等著作10余种。

名贤名家(春秋时代,天水先贤即拜孔子、老子为师,学成返归故里创立陇上文化。

因此陇上文人、雅士、儒生、医士代有迭出。

)  尹喜:先秦时圭县人(今天水市人),少时好易(《易经》)素(《太公素书》)之书,游于终南山周至结草为楼,号宅为楼观,周王闻听后拜为大夫。

任函谷关令时,拜迎西游的老子(李耳)为师。

遂辞官问道于老子,请老子著书。

于是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

尹喜以老子经法,研读三年,著《关尹子》九篇,备受东晋道学家葛洪推崇。

秦汉时,已有学徒聚集尹喜宅楼观台,魏晋之际,形成了道教观派。

今北道区伯阳乡元代时即有老子、尹喜道观和尹道寺,殿前有楹联曰:“华章九篇入百子,经文五千诵道德。

”    石作蜀:春秋冀县人(今甘谷县),自幼好学,跋涉万里,就学孔子门下,为七十二弟子之一。

学成返乡,传播儒学和西周文化,淳教化,移风俗,自此三陇一带文教大兴,人文蔚起。

在家乡有石子祠和石子墓,祠联曰:“梓里访遗踪,看空庭草碧,荒冢花殷,何知是唐封宋赞

杏松亲教泽,听渭水莺啼,陇山鸟语,此中有化雨表风。

”    秦祖 上圭人(今秦城区),与颜、留、闵诸贤同为孔子入室弟子,身通六艺。

唐封少梁伯,宋为鄄城侯。

秦州文庙设秦祖祠,祠联曰“圣绩怙行,眺百二河山,不碍春风时雨至儒宗传北学,数学,数三千弟子,谁携关月陇云来。

”    壤驷赤 上圭人(今秦城区),亦为孔子入室弟子,与石作蜀,秦祖号称“陇上儒学贤”。

唐封北征伯,宋封上圭侯。

秦州文庙设壤驷赤祠,祠联曰:“任人间倒海翻江,逐宇宙新潮,正学莫忘宣圣统;愿我辈模山范水,赴春秋佳日,大家来拜上圭侯。

”    赵壹 西县人(今秦城区西南),东汉著名辞赋家,生活在顺,桓,灵帝时期(约公元一至二世纪中期)。

存有辞赋二十篇,其《刺世疾邪赋》,《穷鸟赋》,《非草书》,堪为名篇,在我国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王喜 (

——公元390年)安阳县人(今秦安县),东晋著名小说家。

初为方士,有随徒数百人。

公元384年,被苻坚召人长安。

后有作品〈〈牵三歌谶〉〉志怪小说〈〈拾遗记〉〉(220篇),鲁迅先生称其为“文笔颇靡丽,而事实诞漫无实。

”王嘉是中国短篇小说最早的奠基人之一。

    李白 (公元701年——公元762年)祖籍陇西成纪今秦安县人,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少具诗才好剑术,游历南北。

天宝元年(742年)因贺知章荐举,召为供奉翰林,后为权贵排挤。

此后长期漂泊。

并受安史之乱祸,险被流放夜色郎。

遗稿由堂叔李冰阳编为〈〈草堂集〉〉十卷。

李氏一生未实现济苍海,安社稷的宏大理想。

他的诗作却以半叛逆思想,豪入的风格,清新的语言,把历经千年的中国诗歌艺术推向了顶峰,人们把李白称为“诗仙”。

今天的校园,课堂上,处处有李白诗歌的吟唱。

   李翱(公元772年——公元841年)成纪人(今秦安县),初唐著名散文家。

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李翱中进士,任校书郎,后历任国子博士,庐州刺史,谏议大夫等职。

李翱为文师承韩愈,主张文以载道,为道初古文运动的主将,今传《李文公集人》,《高愍女碑》,《杨烈妇传》为其名篇。

   王仁裕(公元879年——公元956年)五代著名学家,秦州人。

入仕后历任秦州节度判官,翰林院学士,后任户部,兵任户部,兵部尚书。

著有《西江集》,《紫泥集》,《人洛集》,《玉堂闲话人》,《开元天宝遗》等5部。

文辞开五代学先河,名动京师。

  王羌特 (公元1615年——公元1680年)伏羌县(今甘谷县)人。

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考选拔贡。

后授云南顺 府通判。

大办教育。

振修文风。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著小说《狐山再梦》,为不可多得之明清小珍品。

相名将(史称“关西(陇右)出将,关东出相(关中)”,实际上天水将相辈出,从春秋到民国,有名的将相就出了60多位。

   由余:春秋时天水人,戎族。

秦穆公元年(前659年)投入秦国,被秦穆公任为上卿(即宰相),用谋略一举攻伐锦诸戎、绲戎、翟戎、义渠等十二个戎国,遂称霸西戎,使秦位列春秋五霸。

   赵衰(

--公元前622年),祖籍天水,其先祖为中 后代嬴造父,因替周缪王平乱有功而受封赵城,改姓赵姓。

赵衰曾随晋文公(公子重耳)流亡于十九年后,助重耳回国即位,任晋国卿(宰相),帮助晋文公创立了霸业。

   赵盾 赵衰之子,晋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任中军元帅,掌握国政(宰相)。

公元前607年,又拥立晋成公,在晋国执政多年,以直谏著称。

   李蔡(

--公元前118年)李广堂弟。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对匈奴作战,汉武帝时受封轻车将军、安乐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任丞相,执政四年,协理汉武帝运武徒民,治吏改币,统筹盐铁,颇有政声。

   权德舆(759—818),字载之,古略阳第七沟(今秦安王尹乡包全村)人。

权德舆家世源远,自十二祖前秦符坚的仆射安邱公权翼以来,世代为官。

父权皋,曾为安禄山幕僚,“安史之乱”前,他果断逃离安禄山,义勇为时人称道。

权德舆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祖德清明、家风雅正的家庭里。

他从小聪明好学,“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十五岁有文章百篇,小有名气。

公元792年,经人推荐,被唐德宗征为太常博士,转右补阀,从此跨人政界。

  李训(

--公元835年)陇西成纪(今秦安县)人,以进士进入京师。

曾以上疏收复河湟、清除藩镇、诛灭宦官受到唐文宗重用,任宰相。

诛宦官陈弘志、王守澄。

公元835年以宫中石榴树上有甘露为名,诱贪钱横暴的宦官仇士良观看,谋里应外合诛杀。

不慎泄露,李训、舒元舆、王涯等良臣被杀。

史称“甘露之变”,留下了千古遗恨。

   李广(公元前186年--公元前119年)祖先李信为秦嬴政大将,曾率兵擒拿燕国太子丹到辽东(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成纪人氏,汉文帝时以良家子身份从军,历经文、景、武三帝,历任八郡边关太守,历经大小七十余战,以勇著称,匈奴称之为“飞将军”。

六十四岁时,出征匈奴迷路,因不堪忍受刀笔之吏讯问之耻,而自杀。

汉司马迁有《李将军列传》,唐代诗人王昌龄诗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赵充国(公元前137一前52年),字翁孙,西汉上邦人,是一位能骑善射骁勇多谋的军事家,在当时屯田政策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为人沉着勇敢,有远见深谋。

少年时,就边学兵法,边研究军事。

公元前119年,随着武帝取得了第三次大举征讨匈奴的胜利,即移民七十万口,以加强北方边防。

东起朔方,西至今居(今永登县)的地区内,设团官,供给移民牛犁谷种,变牧场为农业区。

赵充国就是这一年全家移民令居的。

  姜维(202年一264年)三国时蜀汉后期主将。

字伯约,天水郡冀县(治今甘谷县东南)人。

因郡望是天水郡,故史书多称天水姜维。

推祟郑玄经学,文武全才。

初仕魏,任天水参军。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归蜀。

深受谙葛亮器重,称赞他“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凉州上士也”(时凉州州治在冀县,故有是说),征为丞相府仓曹椽,封当亭侯。

诸葛亮病逝后,姜维总领请军协助大将军蒋琬、费神共理朝政。

延熙十九年(256年),进位大将军,独力支撑岌岌可危的蜀国。

为实现诸葛亮兴复汉室的愿望,统军而后,九次北伐,七出陇右,连年转战于陇蜀之间,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才能。

其征战的武城山、落门、段谷、上圭今天水市境内,武山县民间至今有姜维大战铁笼山的传说。

景耀六年(263年),魏大举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击钟会,使之寸步难行,而后主刘禅率先投降邓艾,蜀国亡。

姜维迫于形势,伪降钟会。

次年,怂恿钟会叛乱,试图借机恢复蜀汉,泄密被杀。

   陈安(

--公元323年)上圭人(今天水市西南),反抗匈奴刘曜攻占长安建立前赵而起兵,322年拥兵10余万,称凉王。

次年与刘曜大军血战,渭水变色。

陈安被杀,刘曜惊称壮士,陇右流传《壮士之歌》曰:“陇上壮士有陈安,躯干虽小腹中宽,爱养将士同心肝。

”    李穆(

--公元586年)成纪人,李陵后代,北周名将。

累迁都督、大将军、柱国大司空,屡建奇功。

公元581年,杨坚称隋文帝,拜李穆为太师,位列三公。

  平阳公主:唐女将军,李渊之女。

公元617年李渊起义之后,平阳公主自户县招建数万人的队伍进行严格训练。

并招降了隋朝将领何潘仁上万名队伍,攻占户县、周至、武功、始平四县,队伍扩大到7万人。

李渊渡黄河推进长安时,平阳公主队伍与父回合。

随后,平阳公主与李世民一起荡平了西北的隋王朝势力,为唐王朝建立立下了功勋。

平阳公主队伍因纪律严明,被称为”娘子军“。

   张俊(公元1086年--公元1154年)成纪人,16岁时以弓箭手投身行伍,攻西夏,御金兵,累立战功。

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北宋灭亡。

张俊护送康王赵构南渡临安(杭州),建立了南宋王朝。

张俊先后平定江南七地武装割据势力,东征西战。

在与金人战争中,先后参与明州(宁波)之战、黄天荡之役(镇江)等打战,使金人不敢窥江而渡,人称南宋四大抗金名将之一。

   刘琦(公元1098年--公元1162年)成纪人,北宋将领刘仲武之子。

公元1140年率王彦旧部八字军(面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一万八千人,在开封与金兵三万人激战,打败金兵。

金主帅兀术闻讯率十万人驰援,刘琦用计打破金兵,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昌(开封)之战。

刘琦用兵出奇制胜,有儒将风范,金帝完颜亮南下,历举南宋诸将姓名,部下争相对阵,唯问到刘琦,无人敢答,使金兵闻风丧胆。

  汪惟永(公元1264年--公元1325年)元朝名将,宁远人(今武山县),元朝大将汪良臣之子。

少善骑射,精通谋略,公元1308年,升任镇国上将军,征西都元帅,在元朝讨平叛乱中屡建战功。

  郭相忠(公元1798年--公元1861年)清代将领,清水县人。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中武进士,在克复新疆战役中足智果断,战无不胜,历任喀什葛尔、秦州、揄林守备。

咸丰年间任甘州提督,后于1860年统率甘肃、四川、贵州兵马,靖边云南。

在任期间,清正廉明,开仓放粮,赈恤边民,四方称颂。

咸丰十一年病逝军中,军民悲恸,诏赐振威将军。

   邓宝珊(1894—1968),甘肃天水市人,16岁在新疆参加同盟会,次年参加著名的伊犁起义,后在陕西参加讨伐袁世凯,1918年在陕西三原与胡景翼创立靖国军,后参加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积极聘用共产党员训练干部,邓小平就曾在他的聘用下在那儿工作过。

1932年任新一军军长。

1936年西安事变,他支持张学良与杨虎成的八项主张,拥护共产党和平解决的正确意见。

抗战时他率部驻守榆林,任21军团军团长,与陕甘宁边区保持了良好的友邻关系。

他们中谁会写古诗,写了什么,那就慢慢发掘了。

赞美鼓岭的词句

福州东郊鼓岭是一处风水宝地,盛夏的避暑好去处。

古时鼓岭(古书多作古岭)十分荒凉,山路险窄,人们很少到此,留下的文字很少,诗词更少,已知清代诗歌只有9首:魏杰诗6首,郭柏苍诗3首。

最近,我读福建人诗集,发现福州诗人王廷俊写的有关鼓岭诗有27首之多。

王廷俊(1792~1869年),字伟甫,号樵隐山人、芙蓉别岛主人,侯官(今福州市)人。

出生于鼓岭南洋村地主家庭,12岁迁居福州城内朱紫坊,宅名芙蓉别岛,为鳌峰书院山长陈寿祺的学生。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考中举人,第二年十一月赴京考进士,“志所历之境,皆系以诗,成《北游草》一卷”(《北游草·自序》)。

榜发落第。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四月十二日出都,至六月初三日到闽”。

从此放弃科举,以教读为业,《停云阁诗话》作者李家瑞、《紫霞轩诗稿》作者卢蕴真等都是他的学生。

咸丰二年(1852年)被东门外盐商魏杰聘为家塾静修书屋教师。

与魏杰有诗唱和,魏杰《逸园诗钞》卷一《题王伟甫先生樵隐山房诗集后》诗注云:“王伟甫先生廷俊,世居南阳山,遂迁于省垣朱紫坊芙蓉园衅。

”南阳为鼓岭南洋的雅称(下文以“南阳”代“南洋”)。

《逸园诗钞》卷四有《读樵隐山房诗集,赋成七绝三首,以赠芙蓉别岛主人》。

同治八年(1869年)病逝,享年78岁。

著有《樵隐山房诗钞》《北游草》《归田集》《略存稿》《樵隐笔记》《碧桃花馆诗话》等。

王廷俊对老家南阳村怀有很深的情结,读书期间就十分想念,睹物思乡,《白菊花》诗云:“绿意红情尽扫除,寒花似亦悟真如。

杜陵白发羞相见,石氏朱门丽不居。

北雁声寒传信后,西风人瘦卷帘初。

近来野兴多萧散,拟向南阳结一庐。

(《水经注》:南阳有甘谷,其上多菊。

予祖宅东门外双溪山村,亦名南阳。

)”福州东门外有桑溪和鳝溪,故有双溪里,亦称桑溪里,南阳村属于双溪里。

道光十四年(1834年),王廷俊43岁,仍是秀才。

这一年生日,他又想起了南阳村,《六月初八生日书怀》诗云:“四十三年岁月深,浮名虚博一青衿。

老之将至惊非昨,壮不如人直到今。

天与庸才闲是福,云栖古树淡无心。

南阳自有佳山水,何日躬耕返故林。

”(《樵隐山房诗钞》卷二)自叹老大功名无成,很想归隐老家南阳村。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王廷俊考中举人。

第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王廷俊离开福州北上,准备参加会试,在闽浙交界仙霞岭,又想起故乡南阳村,《雨中度仙霞岭作》诗云:“仙霞雄镇控天关,青翠峰峦面面环。

百道泉声清洗耳,依稀风景似家山。

(余故居南阳溪山之胜,与此相似。

)”此诗也可作南阳村环境的写照。

不过,王廷俊很少回到南阳村。

咸丰五年(1855年)十二月,王廷俊回到故乡,由鼓岭牛头寨下来,至鳝溪而归。

山路崎岖,弯弯曲曲,孤云高飞,似与人相逐,可见回乡之路多么艰难。

这一年,他64岁,但不坐轿,而以手杖登山,其精神可嘉。

此行留下《山行》《题杖》《过南阳山村故里》《归南阳家山偶成》《山村冬夜闻溪声》等诗。

王廷俊家芙蓉别岛在朱紫坊芙蓉园旁,具有花木之胜,是福州一处有名的花园。

他虽有教书收入,但家庭经济很大部分还是靠田租收入。

他从南阳村回家后,仍然念念不忘故里,3年后,将多年对老家的回忆汇集在10多首诗中,如《秋夜怀人》《田收,忆故居十首》《南阳山村田收杂诗》等,写出南阳山村的农事和诗人的感受。

《田收,忆故居十首》写道:“一带溪流水绕门,磳田百亩给饔飱。

盘中米粒皆辛苦,乃祖贻谋到子孙。

天运循环岁月驰,几家田舍屡迁移。

先畴能服儿孙福,仓有余粮不苦饥。

儒素家风砚作田,何论恶岁与丰年。

既勤耕种书还读,与世无求便是仙。

躬耕世业守农书,我亦南阳有故庐。

烟火数家山数面,卧龙如在此中居。

村北村南我稼同,黄鸡话年丰。

不知不识安耕凿,人有羲皇太古风。

禾稻登场先纳税,山中鸡犬静无喧。

草茅自识君在义,不费催科吏到冂。

肃瑟严阴冷不香,干戈满地正愁人(近闻顺昌、汀州失守,贼匪侵扰漳州境界)。

深山便是桃源洞,隔断红尘可避秦。

钓游曾忆戏溪边,谁是儿时白首亲。

五十年前诸故老,即今唯有两三人(余十二岁迁居省城,今年六十七矣)。

岭头初日挂铜钲,破晓山禽格格鸣。

最是清和好天气,插秧歌和读书声。

枷板喧闻打谷声,夕阳西下半村明。

天心得知农夫意,无雨无风十日晴。

天水美景作文小学生描写南郭寺

在市区的话先是南郭寺和玉泉观,还有就是伏羲庙

在北道区(也就是现在的麦积区)可以先去净土寺~再去仙人崖~然后是本市最著名的麦积山石窟

当然县级地区也有很多。

如甘谷县的大象山,清水县的温泉,秦安县的大地湾文化,张川县的马场

都是不错的地方。

乘车路线我也跟你说不大清楚,好久都没出去玩都忘掉了,不过楼主如果经济宽裕可以包辆车,这样你的出行就方便很多了不过像秦州市区的南郭寺这些,你乘坐公交车就可以到达,公交总站在蓝天城市广场那里,那儿乘坐公交车最为方便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422925.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