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醉翁亭记导游词
写一篇有关日月潭的导游解说词30字
日月潭位于南投县鱼池乡水社村,是台湾唯一的天然湖,由玉山和阿里山之间的断裂盆地积水而成。
湖面海拔760米,面积约9平方千米,平均水深30米,湖周长约35千米。
日月潭四周群山环抱,重峦迭嶂,潭水碧波晶莹,湖面辽阔,群峰倒映湖中,优美如画。
每当夕阳西下,新月东升之际,日光月影相映成趣,更是优雅宁静,富有诗情画意。
日月潭中有一小岛远望好像浮在水面上的一颗珠子,名珠子屿(光华岛),以此岛为界,北半湖形状如圆日,南半湖形状如弯月,日月潭因此而得名。
做初中语文阅读题和文言文题有什么方法
做文言文的关键词: 五步法 一、问题提出现今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几乎占整个语文教学的三分之一,因而,文言教学势必成为中学文言教学的重点。
同时,它又是中学语文的难点。
然而,自我们大谈教学改革以来,时至今日,文言教学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
教学方法还是万变不离其宗,换汤不换药。
教师拿来一本教参在台上大讲特讲,学生在下面死记呆记。
这样,教师成了教参的翻译官,传声筒,学生成了教师和收录机,接收器。
教师是致力地教,学生盲目的学。
教师教得迷惘,学生学得糊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久而久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抹杀了,主体意识消失了。
最终变成了一台会走路的电脑,只知贮存,不知变通;那么,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认为,主要是没有了解透文言的特点,模糊了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关系,没有把握文言翻译的钥匙,教学过程一成不变所致。
如果明白这几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强调,再要求学生进行读、译、议、思、用等实践,那么,教师会教得更轻松,学生会学得更愉快。
二、实践的过程(一)诵读试译诵读。
所谓诵读,就是有表情地以记诵为目标的朗读。
诵读是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理解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使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消除时代隔膜,领会其思想感情,加强对文章的把握。
文言文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豪迈奔放,有的静穆闲适,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深沉凝重。
它们都是作者心灵的产物和情感的结晶。
因此,诵读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能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和节奏,表达出文章和作品内在的情感的过程。
在诵读时,我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去做:(1)写作背景介绍。
知人必先论世,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先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和同作者有关的材料做一些介绍,让学生对作品产生的时代和作者的概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扫除时代隔膜,使学生在诵读时能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如《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介绍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2)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可以帮学生正音正字,同时利用自己的情感打动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如《观潮》一文,听老师读这段话,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
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学生细听后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既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了解文意做了准备。
(3)学生诵读。
学生通过齐读或个别朗读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诵读。
教师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的问题给以纠正。
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由于学生在小学时习惯于用一字一顿的读法(有利于认清字形和读准字音),无妨先用个别句子示例,使学生知道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不同。
如《童趣》一文:能\\\/张目·对日 昂首\\\/观之,项\\\/之为·强使之\\\/冲烟\\\/而飞呜,作\\\/青云·白鹤\\\/观(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划分停顿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
(4)试译。
试译就是在学生对文章进行诵读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对文章进行翻译的过程。
学生在试译时,教师首先明示应遵循的原则,即“忠实原文,不违原意;弄清语序,辨析词义;前后联系,理清难句;固有名词,不必翻译”。
其次,教师可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目标,对于文言文程度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在“信、达”的基础上,认真地斟酌词语,努力向“雅”的高度攀登。
再次,让学生自译,对于一些难句,可由学生互译,教师予以点拔。
基本原则是启发学生主动求解,不搞机械的文白对译;一搞机械的文白对译,学生死记译文,主动求解的精神就会消失殆尽,从长远看,无益于文言阅读能力的培养。
但这个原则也要灵活掌握,下面结合《童趣》课文谈实际操作: ①注意问题:如“为之”的“为(wèi)”,“凹凸”的“凹(āo)”,皆有两读,可让学生查字典,选定正确的读音;“项为之强”的“强”要读jiāng,这就需要教师讲清道理。
②解词用语力求浅湿易懂,如“私拟作”就是“心里(把它)比作”;“神游”就是“好像(在那里)游玩”,跟梦游有点相似。
可以用比较方式讲,如以“手之所触”跟“心之所向”作比较。
可以启发学生自讲,例如,问学生“抬头看的时间长了,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则下句“项为之强”即可让学生自解。
凡据上下文义可以解出的词语,一律仿此处理。
(二)讨论交流讨论交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风格等方面的疑问进行切磋、探讨、交流的过程。
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学生在诵读试译的过程中,对文章的语言风格、写作方法、立意等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因为各人的阅历、切入角度的不同,他们的见解往往不一致。
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互相交流,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和交流的习惯。
首先,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要营造一种“茶馆”式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思维高度活跃,鼓励学生“质疑”。
其次,针对重难点问题,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强求一致。
教师再适时抛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思维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迈进。
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思考结果进行总结评价。
如学习《醉翁亭记》一文:笔者避开了串讲法,进行了新的尝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一是从读入手,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品味语言,进入作者创造的情境,理解其中的内蕴。
二是开展多种活动,以模拟导游、画画、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为了让学生领略《醉翁亭记》的语言魅力,我便让学生模仿《三味书屋》中的先生。
于是,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便摇头晃脑,拖腔拖调,一咏三叹,抑扬顿挫地读了起来,尤其是将句末的那个“也”字拖得很长很长,最有韵味。
于是,笔者抓住时机,推波助澜,点学生起来以这种方式进行诵读。
该学生有板有眼的诵读赢得了阵阵掌声,课堂的气氛也就达到一个高潮。
这时,我便提出问题:“在朗读中,文章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也!”“共有多少个?”“21个。
”“有人说,文言文满篇之乎者也,太枯燥了,但这篇课文每句末尾都用了一个‘也’字,却并不给人以枯燥之感,为什么呢?”学生们积极思考,纷纷举起手来——“21个‘也’反复出现,但每句都写了一层意思,层层相连,使文章有一气呵成之感。
”我又追问:“哪21层意思?”接着我又采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依次说出21个“也”字句包含的21层意思。
课堂气氛再掀高潮。
“21个‘也’像咏叹调,尽情地表现了作者为美景所陶醉而自得其乐的情致。
”有同学说。
看来,学生们此时不仅理解到了“也”这个字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也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情感义蕴,这比老师单调地讲解分析文言文中词汇的含义效果好得多。
(三)鉴赏感悟鉴赏感悟是一个感觉与理解、感情和认识相统一的活动。
只有达到情感与理智高度结合的境界,才能真正鉴赏出作品的意味。
课本上所选的文言文,无论从立意、写法还是语言风格上都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它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让学生多读多体会,并用读后感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
这种“感”,是反思,是感悟,是总结,是发现,是创造,它能将学生的思维导入更深更远的境界。
在教学中,这一环节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1)美读入境,感受文旨文情。
美读是使学生感受文旨文情,进入角色内心,激起情感流动的重要鉴赏手段。
学生对文章进行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进行美读,并且认真咀嚼,品出文章的“真味”,获取更丰富的形象美感。
这时的美读还可以帮助学生吸收、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从而提高语言能力。
如《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①意境美。
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
①山水相映之美。
②色彩配合之美。
③晨昏变化之美。
④动静相衬之美。
②结构美。
全文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③语言美。
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
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2)含英咀华,体会文意文境。
要求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研习一些重点段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品语言的情感、意蕴和韵味。
教师应及时指导、点拔和总结。
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从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到兴奋喜悦——转忧、孤寂——宽慰、乐极——难言之情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
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
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清静、舒适、愉悦。
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何处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
(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
(摘引文中句回答)“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
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气氛活跃,学生一直占据主动,他们积极地自主学习、深入探究,相互辩驳、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这一节课,不但解决了文中词汇学习的问题,更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略到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那种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给学生以启迪。
这样一来,《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言文中承载的重要人文内涵,全部转换成了学生可以欣赏、可以接受的信息。
(3)撰写感想,交流感情体会。
即学生学了一篇文言文后,将自己的感悟形诸笔端,写成读后感,并在课堂上和同学进行交流。
如花木兰,一名女扮男装的古代巾帼英雄,随着动画片《花木兰》风靡全世界。
而南北朝乐府民歌代表作《木兰诗》就是这位传奇式的女性英雄的赞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既机智勇敢又勤劳善良的女性形象。
让我们再次走进花木兰,聆听她的心声:“我生活里的一切都很理想,我心底里的世界却不一样,我也有彷徨,也会失去方向,我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坚强。
”写作:改写《木兰诗》。
《木兰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个女英雄形象。
千百年来,木兰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被艺术家改编成戏曲、动画片,搬上了舞台和银幕。
将《木兰诗》改写成一篇故事,有关戏曲、动画片等改编作品可以作为参考。
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写作时注意下列几点:
【第1句】:故事和人物形象基本符合原作。
【第2句】:有些情节,如木兰的军旅生活,可以依据原作想象发挥,写得更详细具体一些。
【第3句】:语言尽可能明快、生动。
(四)扩展阅读 扩展阅读是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以课文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习重点,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的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习过程。
学习文言文时,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
有了这些文章做参照系,学生就容易与作者建立心理沟通,从而进入立体的艺术境界,审美活动也能最终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这样,天长日久,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信息网络,便于记忆,便于提取,也便于创造。
如学习《石壕吏》一文后,课外拓展读《礼记》选文孔子过泰山侧——从镜子中照见人类的丑恶。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2)。
使子路问之曰(3):\\\\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4)。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5),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
\\\\夫子曰:\\\\何不去也
\\\\曰:\\\\吾苛政(6)。
\\\\夫子曰:\\\\小子识之焉(7),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①本节选自《植弓》下。
②式:同\\\\轼\\\\,车前的横木,供乘车时手扶用。
(3)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
(4)壹:的确,确实。
(5)舅:丈夫的父亲。
(6)苛:苛刻,暴虐。
(7)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识(zhì):同\\\\志\\\\,记住。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的很伤心。
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
他让子路前去询问说:\\\\听您的哭声,真像是遇上忧伤的事。
\\\\妇女于是说道:\\\\是的。
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
\\\\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
\\\\孔子对子路说:\\\\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
【读解】宁和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
这种水深火热的状况也许有点夸张,但却道出了一种现实:人类社会有时比兽类社会还要黑暗和凶暴,人有时比食人野兽还要残忍。
个人是无力反抗比野兽还要凶残的暴政的,即使像孔夫子那样的圣人,也只有哀叹的份儿。
平民百姓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而天下乌鸦一般黑,跑是跑不掉的,迫不得已,便和野兽为伍,宁为野兽腹中餐,不愿做人刀下鬼。
黑暗和残暴也有其作用,那就是: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人性的丑恶和凶残,看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
据说,人是最怕照镜子的。
当人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时,会被吓的不附体。
不知道我们从镜子中看到\\\\苛政猛于虎也\\\\之时,会不会吓的魂不附体
(五)归纳积累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内容。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写作背景作为课外知识让学生了解,增加他们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的教学形式。
小学阶级的文言文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学艺术的博大精神及生动有趣的语言文字。
教学中倡导学生自读自悟,形成一个互帮、互助、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点拨,深入浅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应用多种方法获取新知的能力。
学生学习了《观潮》后,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直观的感受和理性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教程中,放手让学生通过注释、字典、资料释疑,同时联系《观潮》所学到的知识,采用颠倒语序、增添语句、将古单音词变为双音词等方法,解决文言文中的重难点。
又如学习《陋室铭》一文,积累文言词语:如
【名】有名,著名。
【灵】灵异。
【斯】这。
【德馨(xīn)】品德高尚。
馨,香气。
【鸿儒(rú)】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素,朴素,不加装饰。
【金经】指佛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案,文书,案卷。
牍,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在学习《爱莲说》一文时,又积累常规词语:如
【蕃(fán)】多。
【独】仅。
【盛】大规模。
【予】我。
【染】沾染。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植】立。
【亵(xiè)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谓】认为。
【隐逸】隐居的人。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鲜】少。
【宜】应当。
【众】多。
【蔓】生枝蔓。
【枝】张枝节。
【亭亭】耸立的样子。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认真贯彻了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成效与体会: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
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
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尝试了“诵读试译,讨论交流,鉴赏感悟,扩展阅读,归纳积累”的课堂学法指导模式,认为这一学法指导模式能很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储存越来越多文言资料,而且能将所说的知识迅速地迁移到习作中去。
阅读题方法(一)整体解读15招 1.理解主旨5招 (1)细观眉目(通过研究文章标题或副标题理解文章主旨) (2)段意概括(通过概括、综合各段段意理解文章主旨) (3)线索探究(通过分析文章线索、文路理解文章主旨) (4)点睛品味(通过品味文章的点睛句段理解文章主旨) (5)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文章主旨) 2.理清思路5招 (6)抓纲理目(通过分析文眼理清文章思路) (7)分段析层(通过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关系理清文章思路) (8)注意标志(通过具有标志性的语句、时间、小标题等理清文章思路) (9)关注承启(通过分析文章的承上启下句段理清文章思路) (10)推究呼应(通过分析文章的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等理清文章思路)
【第3句】:解读写法5招 (11)探究构思(通过探究文章的构思解读文章的写法) (12)研究笔法(通过研究文章的语言表达解读文章的写法) (13)分析手段(通过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段解读文章的写法) (14)关注文体(通过对不同文体特点的把握解读文章的写法) (15)比较求索(通过同材同旨不同写法的文章比较解读文章的写法) (二)局部咀嚼15招 1.品尝词语5招 (16)引申推断(通过词语本义和引申意义的推断品尝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 (17)瞻前顾后(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品尝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 (18)剥茧抽丝(通过分析语境的显性、隐性意义品尝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 (19)列句比较(通过列出相关句子比较品尝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 (20)换词推敲(通过更换词语进行分析品尝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 2.品尝句子5招 (21)看段析句(通过分析段落意思分析句子的意义和作用) (22)注意关联(通过分析句子本身和前后文句子的关联分析句子意义和作用) (23)体察感情(通过体味、观察句子的情感色彩分析句子的意义和作用) (24)考究风格(通过考察研究文章的语言风格分析句子的意义和作用) (25)换句品味(通过更换句子进行比较品味句子的意义和作用) 3.品尝文段5招 (26)抓住核心(通过抓文段的中心句、精华句分析文段的意义和作用) (27)通观上下(通过观察上下文段的关系分析文段的意义和作用) (28)考察组合(通过考察句与句之间的各种组合关系分析文段的意义和作用) (29)观豹窥斑(通过把握全文意思分析文段的意义和作用) (30)品味写法(通过品味段落的写作方法、结构方式分析文段的意义、关系和作用)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423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