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阜阳京九丝绸博物馆导游词

莫高窟导游词

莫高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

【第4句】: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

但在近代,莫高窟受到骗取、盗窃,文物大量流失,其宝藏遭到严重破坏。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四大石窟还有: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麦积山石窟。

  编辑本段

【沿革概述】  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临宕泉河,面向东,南北长1680米,高50米。

洞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

它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

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

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

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

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

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这里才重新为人注意。

近代,人们通常称其为“千佛洞”。

  莫高窟现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个,分为南北两区。

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有487个洞窟,均有壁画或塑像。

北区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侣修行、居住和亡后掩埋场所,有土炕、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

两区共计492个洞窟存在壁画和塑像,有壁画

【第4句】: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唐宋木构崖檐5个,以及数千块莲花柱石、铺地花砖等。

  编辑本段

【艺术特色】  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

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磐窟等。

各窟大小相差甚远,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

窟外原有木造殿宇,并有走廊、栈道等相连,现多已不存。

  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

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鲜艳瑰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中国五代以前的画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画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风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形象和图样。

据计算,这些壁画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

  莫高窟所处山崖的土质较松软,并不适合制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

塑像都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单身像和群像等多种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两侧侍立弟子、菩萨等,少则3身,多则达11身。

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

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象力丰富、造诣极高,而且与壁画相融映衬,相得益彰。

  它是一个九层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处在崖窟的中段,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

其木构为土红色,檐牙高啄,外观轮廓错落有致,檐角系铃,随风作响。

其间有弥勒佛坐像,高

【第35句】:6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中国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

容纳大佛的空间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

楼外开两条通道,既可供就近观赏大佛,又是大佛头部和腰部的光线来源。

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当时为5层,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进行了重建,并改为4层。

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现在的9层造型。

  莫高窟的壁画上,处处可见漫天飞舞的美丽飞天——敦煌市的城雕也是一个反弹琵琶的飞天仙女的形象。

飞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释天的神,能歌善舞。

墙壁之上,飞天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飘舞,有的手捧莲蕾,直冲云霄;有的从空中俯冲下来,势若流星;有的穿过重楼高阁,宛如游龙;有的则随风漫卷,悠然自得。

画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长线、舒展和谐的意趣,呈献给人们一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世界。

  艳丽的色彩,飞动的线条,在这些西北的画师对理想天国热烈和动情的描绘里,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他们在大漠荒原上纵骑狂奔的不竭激情,或许正是这种激情,才孕育出壁画中那样张扬的想象力量吧

  编辑本段

【风格演变】  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石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开凿于北朝时期的洞窟共有36个,其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可能建于北凉时期。

窟形主要是禅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圆塑和影塑两种,壁画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神怪、供养人等。

这一时期的影塑以飞天、供养菩萨和千佛为主,圆塑最初多为一佛二菩萨组合,后来又加上了二弟子。

塑像人物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

壁画前期多以土红色为底色,再以青绿褚白等颜色敷彩,色调热烈浓重,线条纯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

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具有中原的风貌。

典型洞窟有第249窟、第259窟、第285窟、第428窟等。

如第243石窟北魏时代的释家牟尼塑像,巍然端坐,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着犍陀罗样式。

  隋唐是莫高窟发展的全盛时期,现存洞窟有300多个。

禅窟和中心塔柱窟在这一时期逐渐消失,而同时大量出现的是殿堂窟、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等形式,其中殿堂窟的数量最多。

塑像都为圆塑,造型浓丽丰满,风格更加中原化,并出现了前代所没有的高大塑像。

群像组合多为七尊或者九尊,隋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四菩萨,唐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有的还再加上二力士。

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

如中唐时期制作的第79窟胁侍菩萨像中的样式。

上身裸露,作半跪坐式。

头上合拢的两片螺圆发髻,是唐代平民的发式。

脸庞、肢体的肌肉圆润,施以粉彩,肤色白净,表情随和温存。

虽然眉宇间仍点了一颗印度式红痔,却更像生活中的真人。

还有在第159窟中,也是胁侍菩萨。

一位上身赤裸,斜结璎珞,右手抬起,左手下垂,头微向右倾,上身有些左倾,胯部又向右突,动作协调,既保持平衡,又显露出女性化的优美身段。

另外一位菩萨全身著衣,内外几层表现清楚,把身体结构显露得清晰可辨。

衣褶线条流利,色彩艳丽绚烂,配置协调,身材修长,比例恰当,使人觉得这是两尊有生命力的“活像”。

  五代和宋时期的洞窟现存有100多个,多为改建、重绘的前朝窟室,形制主要是佛坛窟和殿堂窟。

从晚唐到五代,统治敦煌的张氏和曹氏家族均崇信佛教,为莫高窟出资甚多,因此供养人画像在这个阶段大量出现并且内容也很丰富。

塑像和壁画都沿袭了晚唐的风格,但愈到后期,其形式就愈显公式化,美术技法水平也有所降低。

这一时期的典型洞窟有第61窟和第98窟等,其中第61窟的地图《五台山图》是莫高窟最大的壁画,高5米,长

【第13句】:5米,绘出了山西五台山周边的山川形胜、城池寺院、亭台楼阁等,堪称恢宏壮观。

  莫高窟现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个。

西夏修窟77个,多为改造和修缮的前朝洞窟,洞窟形制和壁画雕塑基本都沿袭了前朝的风格。

一些西夏中期的洞窟出现回鹘王的形象,可能与回鹘人有关。

而到了西夏晚期,壁画中又出现了西藏密宗的内容。

元代洞窟只有8个,全部是新开凿的,出现了方形窟中设圆形佛坛的形制,壁画和雕塑基本上都和西藏密宗有关。

典型洞窟有第3窟、第61窟和第465窟等。

  藏经洞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

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

【第2句】: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

  藏经洞藏经洞的内壁绘菩提树、比丘尼等图像,中有一座禅床式低坛,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相,另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

从洞中出土的文书来看,最晚的写于北宋年间,且不见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断藏经洞是公元11世纪时,莫高窟的僧人们为躲避西夏军队,在准备逃难时所封闭的。

  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等。

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此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

这些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并由此形成了一门以研究藏经洞文书和敦煌石窟艺术为主的学科——敦煌学。

  破坏情况  莫高窟在元代以后已很少为人所知,几百年里基本保存了原貌。

但自藏经洞被发现后,旋即吸引来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他们以极低廉的价格从王圆箓处获得了大量珍贵典籍和壁画,运出中国或散落民间,严重破坏了莫高窟和敦煌艺术的完整性。

  1907年,英国考古学家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在进行第二次中亚考古旅行时,沿着罗布泊南的古丝绸之路,来到了敦煌。

当听说莫高窟发现了藏经洞后,他找到王圆箓,表示愿意帮助兴修道观,取得了王的信任。

于是斯坦因就被允许进入藏经洞拣选文书,他最终只用了200两银两,便换取了24箱写本和5箱其他艺术品带走。

1914年,斯坦因再次来到莫高窟,又以500两银两向王圆箓购得了570段敦煌文献。

这些藏品大都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和印度的一些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现拥有与敦煌相关的藏品约

【第1句】:37万件,是世界上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地方,但近年来由于该馆对中国文物的保护不力甚至遭致失窃,因而受到不少指责。

  1908年,精通汉学的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在得知莫高窟发现古代写本后,立即从迪化赶到敦煌。

他在洞中拣选了三星期,最终以600两银两为代价,获取了1万多件堪称菁华的敦煌文书,后来大都入藏法国国立图书馆。

  1909年,伯希和在北京向一些学者出示了几本敦煌珍本,这立即引起学界的注意。

他们向清朝学部上书,要求甘肃和敦煌地方政府马上清点藏经洞文献,并运送进京。

清廷指定由甘肃布政使何彦升负责押运。

但在清点前,王圆箓便已将一部分文物藏了起来,押运沿途也散失了不少,到了北京后,何彦升和他的亲友们又自己攫取了一些。

于是,1900年发现的五万多件藏经洞文献,最终只剩下了8757件入藏京师图书馆,现均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对于流失在中国民间的敦煌文献,有一部分后来被收藏者转卖给了日本藏家,也有部分归南京国立中央图书馆,但更多的已难以查找。

王圆箓藏匿起来的写本,除了卖给斯坦因一部分以外,其他的也都在1911年和1912年卖给了日本的探险家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

1914年,俄罗斯佛学家奥尔登堡对已经搬空的藏经洞进行了挖掘,又获得了一万多件文物碎片,目前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

  近代,除了藏经洞文物受到瓜分,敦煌壁画和塑像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目前所有唐宋时期的壁画均已不在敦煌。

伯希和与1923年到来的哈佛大学兰登·华尔纳先后利用胶布粘取了大批有价值壁画,有时甚至只揭取壁画中的一小块图像,严重损害了壁画的完整性。

王圆箓为打通部分洞窟也毁坏了不少壁画。

1922年,莫高窟曾一度关押了数百名俄罗斯沙皇军队士兵,他们在洞窟中烟熏火燎,破坏不小。

1940年代,张大千在此描摹壁画时,发现部分壁画有内外两层,他便揭去外层以观赏内层,这种做法后来引发了争议,直到现在依然争论不休。

  编辑本段

【历史现状】  敦煌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一度颇为繁华,周边石窟寺亦颇多。

除了莫高窟,还有西千佛洞、榆林窟及东千佛洞等,共同组成了敦煌石窟群,其中西千佛洞和东千佛洞通常被看作是莫高窟和榆林窟的分支。

西千佛洞位于莫高窟西南30余公里的党河北岸崖壁上,呈东西向排列,全长

【第2句】:5公里,现存北魏、北周、隋、唐、五代、西夏、元的洞窟22个、壁画约800平方米、彩塑34身,它的洞窟形制、塑像和壁画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均与莫高窟十分相似,但由于历史上的保护不周,目前残损坍塌较甚。

  虽然早在20世纪初就有罗振玉、王国维、刘半农等人在北京、伦敦、巴黎等各地收集、抄录敦煌文献,但对莫高窟的真正保护开始于1940年代。

1941年至1943年著名画家张大千对洞窟进行了断代、编号和壁画描摹。

1943年,国民政府将莫高窟收归国有,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由常书鸿任所长,对敦煌诸石窟进行系统性的保护、修复和研究工作。

1950年,研究所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依然由常书鸿主持,到1966年以前,已加固了约400个洞窟,抢修了5座唐宋木构窟檐,并将周边10余平方公里划定为保护范围。

1984年,中国政府进一步将敦煌文物研究所升格为敦煌研究院,充实了科技力量,开展治沙工程,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加强保护工作。

由于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对壁画会产生潜在性的破坏,近年造访莫高窟人数增加,因此对日常参观人数应该加以限制。

  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编辑本段

【屈辱简史】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

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

  190

【第7句】: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

  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  他们都以少量的银元,带走了大量的中国的灿烂文化。

  注:  王道士  藏经洞发现之后,王道士尽了最大的努力,做了他应该做的一切。

首先,徒步行走50里,赶往县城去找敦煌县令严泽,并奉送了取自于藏经洞的两卷经文。

王道士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引起这位官老爷的重视。

可惜的是这位姓严的知县不学无术,只不过把这两卷经文视作两张发黄的废纸而已。

  1902年,敦煌又来了一位新知县汪宗翰。

汪知县是位进土,对金石学也很有研究。

王道士向汪知县报告了藏经洞的情况。

汪知县当即带了一批人马,亲去莫高窟察看,并顺手拣得几卷经文带走。

留下一句话,让王道士就地保存,看好藏经洞。

  两次找知县没有结果,王圆箓仍不甘心。

于是,他又从藏经洞中挑拣了两箱经卷,赶着毛驴奔赴肃州(酒泉)。

他风餐露宿,单枪匹马,冒着狼吃匪抢的危险,行程800多里,才到达目的地,找到了时任安肃兵备道的道台廷栋。

这位廷栋大人浏览了一番,最后得出结论:经卷上的字不如他的书法好,就此了事。

  几年过去了,时任甘肃学政的金石学家叶昌炽知道了藏经洞的事,对此很感兴趣,并通过汪知县索取了部分古物,遗憾的是,他没有下决心对藏经洞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直到1904年,省府才下令敦煌检点经卷就地保存。

这一决定和汪知县当初的说法一样,都是把责任一推了之。

王圆箓无法可想,又斗胆给清宫的老佛爷写了秘报信。

然而,大清王朝正在风雨飘摇之际,深居清宫的官员哪望能顾得上这等“小事”。

王圆箓的企盼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1907年,斯坦因到来,他通过宗教精神的交流将王道士俘虏了。

斯坦因说:“道士之敬奉玄奘,在石窟寺对面新建凉廊上的绘画有显明的证据,所画的都是一些很荒唐的传说……我用我那很有限的中国话向王道士述说我自己之崇奉玄奘,以及我如何循着他的足迹,从印度横越峻岭荒漠,以至于此的经过,他显然是为我所感动了。

”  当时王道士把经卷卖给斯但因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视,而且是逐级上报,但无人过问,致使他灰了心。

二是为了完成他的宏愿,清扫洞窟,修建三层楼,架设木桥。

三是唐玄奘沟通了他们的思想,斯坦因这个探险家追求事业的精神感动了他。

因此他虽则思想极为矛盾,极不愿意外国人将这些文物带走,但在无奈的情况下,也只好让了步。

  当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传于全世界之时,当朝命官这才懂得了其重要价值,但他们不是考虑如何地保护它,而是千万百计窃为己有。

因此,一时间偷窃成风,敦煌卷子流失严重,这是敦煌卷子自发现以后最大的劫难,后来连醉心于壁画的张大千也加入了破坏的行列。

1910年清政府作出决定,把剩余的敦煌卷子全部运往北京保存。

在运送的路途中,几乎每到一处都失窃一部分。

  大量经卷的散失,曾经使王圆箓感到非常痛心,因为藏经洞是他发现的,多年来在他保管期间从未发生过无故大量散失的事,官方如此掠夺,又如此贪心,使他感到极大的愤慨。

所以,当1914年斯但因第二次到莫高窟后,王圆箓对他说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话,《斯坦因西域考古记》是这样记述的:“说到官府搬运他所钟爱的中文卷子致受损伤,他表示后悔当时没有勇气和胆识,听从蒋师爷的话,受了我那一笔大款子,将整个藏书全让给我。

受了这次官府的骚扰之后,他怕极了,于是,将他所视为特别有价值的中文写本另外藏在一所安全的地方。

”  敦煌千古事,苦乐谁心知

  敦煌文物的流失不应该把责任归因于任何个人,那是历史对整个中国的嘲讽。

  我们不能以一个完人的标准去审视王圆箓,他在那个时代其实真的很平凡。

或许只有把他放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理解,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藏经洞前聚满了游人,在黑暗的洞中回响着各种不同国籍的声音,我随着匆匆人流,对王圆箓投去深情的一瞥。

  去敦煌之前,我就有个心愿要找到余秋雨所说的“道士塔”。

我问导游:王圆箓葬在何处

他说在莫高窟售票处前面。

我从洞窟中一路下来,果然看到了一座淡黄色的塔伫立在莫高窟陈列馆前。

在我所驻留的数分钟内,我没有看到还有其他人在注意到它。

细细看了一下塔上的文字,原来是王的徒子徒孙们用来纪念王圆箓的,墓志上记录了他的功德。

他们建造了莫高窟众多塔中最大最高的一座,将一个道士以及他的所有功过归还给了大地。

  关于王圆箓我说了许多,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应该向他致敬,也向我心中最大和最迷人的文化致敬。

  编辑本段

【旅游须知】  

【第1句】:为了保护壁画,在莫高窟内参观时,只能用手电筒观看,每位导游带一个手电筒,如果您为了更好地观看,可以自备一个三节电池的手电。

  

【第2句】:由于各种相机的闪光灯对文物均有非常大的破坏,请在进莫高窟参观之前确定不把相机带入

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谢谢所有人的合作

  

【第3句】:最佳旅游季节  敦煌气候属于极地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

【第9句】:3摄氏度,7月份平均气温

【第24句】:7摄氏度,1月-

【第9句】:3摄氏度,全年干燥少雨,昼夜温差极大,此外敦煌还有干热风和黑沙暴两大自然灾害,游人应早作防备。

每年的5月至10月是最佳的旅游季节。

  

【第4句】:交通指南:  去莫高窟可以从敦煌打的前往,面的单程大约35元左右,轿车稍贵。

另外在市区内也有很多中巴直达莫高窟,不过似乎不如打的方便。

如果在窟里呆得比较晚,6点以后可以搭乘一辆接工作人员的小巴,每人5元。

  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

  甘肃省地处中国腹部,面积

【第45句】:5万平方公里 。

省会兰州市位于中国地理中心,从兰州至中国最东头和最西头的距离基本相同 。

全 省呈“哑玲”形 。

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最窄处只有25公里。

境内1千多公里长的河西廊早就是中国东西交通线上的要卫 。

甘肃 是古代丝绸之路上必经的咽喉要道 ,是今天开发中国西北的纽带和依托,也是“新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桥”中关键的 一 段。

敦煌面积 约有31200平方公里 ,所辖区耕种面积23万多亩 ,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瓜果和蔬菜等。

  人口  1985年甘肃省的人口总数已超过二千万,甘肃是多民族共聚的省份,有汉 、回、藏、蒙、满、维吾尔等共41个民族。

其中东乡、保 安、裕固等是甘肃独有的民族。

而敦煌人口约11万,居民有汉、回、藏、蒙古、哈、土、侗、苗、满、裕固等族,汉族人口占大多数 。

  特产  敦煌地毯:敦煌地毯因模拟敦煌艺术图案而见长,用优质羊毛织成,手工精巧,色泽鲜艳,美观大方。

  水晶石眼镜:以天然水晶石制成,有平光、近视、远视和光学变色镜。

  鸣山大枣:体大肉厚,色鲜味甘,因产于鸣沙山下而得名 。

  李广杏:七月成熟,色泽金黄,肉厚味甘汁多,含糖量高达25% 。

  紫烟桃:九月成熟,无毛,色鲜味甘,软而多汁,紫中含绿 。

  葡 萄 :甜中带酸,有补气血,强筋骨,利小便等功效 。

  编辑本段

【影视节目】  标题:探索·发现_世界文化遗产之莫高窟  来源:

《桂林山水》导游词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 你们好

我是你们这会桂林山水游的导游,感谢大家给了我这次锻炼自己的机会,我会尽自己的所能为你们讲解的

好了,我们言归正传。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这一带的山有个特点,就是在平坦的大地上和江边,一座座拔地而起,危峰兀立,各不相连。

我们现在在桂林市的市中心,这边有一座危峰。

它叫独秀峰,奇峰突起,犹如一支擎天大柱,被称为“南天一柱”。

接下来呢

我带领大家乘着木舟去观赏桂林最美的一条江,叫漓江。

大家能看出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吗

对,漓江的水是出奇的静,静的我们根本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清澈见底,可以看见有许多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漓江的水还非常的绿,绿的简直可以与无暇的翡翠相媲美。

大家请看,这一个景点就是“象山水月”。

它就是象山与本身水月洞的合成。

这个象山又叫象鼻山,因为它酷似一只正在江边吸水的大象。

这个象鼻山那探入水中的长鼻,与其山体形成了一个圆圆的洞穴,名“水月洞”。

洞内十分的光滑

西安历史博物馆感想 急求

西安最值得一去的地方-陕西历史博物馆感想  范老还童  要问西安最值得一去的地方是哪里,我会说“陕西历史博物馆”。

  四月一日,早餐小吃(油茶泡饼和热甑糕)后,我们就乘车去大雁塔了。

那里已经是非常熟悉的地方。

自大雁塔西走一站路,即到陕西历史博物馆。

因我妻未进过该博物馆,所以陪她专程而往。

  博物馆前已排起长队,原来门票35元,现在免了,老百姓都争去参观,真是大好事。

但每天参观人数受限,所以要早来排队领票。

本地人一队,外地、外国人一队,凭身份证领取。

  这无疑是座一流的大型国家级博物馆,雄伟壮观的古建筑群表现了盛唐时期的风格,宏伟、庄严,气势非凡。

博物馆占地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第5句】:6万平方米,众多展厅,集中珍藏了陕西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三十七万余件,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数量多、品位高、种类全,多数为国宝重器,价值连城。

  我们从先秦古韵展厅看起,接着参观了大汉雄风展厅,大唐盛世展厅,告别帝都展厅,以及铜镜专题展厅,古代书画展厅,丝绸之路展厅,耀州瓷展厅等。

数不胜数的国宝目不暇接,那精美绝伦的商周青铜器,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独步全国的汉唐金银器,精品荟萃,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

  博物馆还珍藏了近20座唐墓的壁画,并采取异地保存的现代化的壁画观摩库形式,以妥善保护壁画真迹。

总藏量约1000平方米,居全国博物馆之首。

但这次没能看到“唐墓壁画真品展”,留下一些遗憾。

这样也好,下次再来

  西安自古帝王都,历史上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地上地下文物非常丰富。

以西安为中心的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

而陕西历史博物馆,汇集着三秦大地文物之精华,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瑰丽殿堂,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实不为过。

  我已经是第二次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了。

感想是:外国人不到西安就不算到过中国;中国人不到西安则为人生一大缺憾;到西安不到历史博物馆,乃双倍缺憾也。

日记十篇

第一篇:暑假日记200字10篇_葫芦丝的第一次课  这个暑假,我打算去学一门乐器。

这不,今天晚上7:20便是我的第一堂课。

可是从傍晚开始,天空开始乌云密布,酝酿着一场雷阵雨。

七时,大片乌云夹杂着闪电和隆隆雷声,从远方飘来。

片刻间,一场倾盆大雨就来了。

  我有点退缩了,不想去了,埋怨妈妈怎么给我挑了这么个日子。

妈妈说,你呀,真不懂这是好兆头,有一句古话是贵人出门多有雨天。

我知道这是一句古老的好话,一句安慰话,所以坐上妈妈的电瓶车向着文德隆琴行出发了。

  我要求自己在暑假里学会吹一首曲子,在新学期的班级小当家活动中展示一下。

第二篇:暑假日记200字10篇_龟盒今天晚上回家的时候,我看见一个漂亮的玻璃盒子,里面有一个玻璃海豚顶着一个球,小巧玲珑的台阶,一共6层,一直爬上去,就有一间阁楼,我最喜欢一根兰色的柱子,上面有一个天蓝色的珍珠,可美了。

清水流了很久,小乌龟也游了很久。

爸爸说:“那个龟盒太脏了,不要了,你以后要勤给它换水,知道吗

”“知道了。

”我说。

小乌龟,你真幸福,如果想游泳,就跳进水中洗澡,如果不想,还可以晒太阳,我觉的小乌龟很幸福。

我最喜欢你游泳的样子了,你深吸几口水,然后伸出你的小爪子,抓住我的手,我就拖着它,它的后腿像两只船浆,不停的摆动,我的小乌龟最可爱了,我喜欢我的小乌龟。

第三篇:暑假日记200字10篇_双溪漂流  清晨,我在睡梦中被爸妈叫醒,一家人匆匆忙忙地出了门,因为今天我们要去漂流。

  我们的大巴很快到达了目的地——双溪。

抬眼望去,满山的茶园,四季如春,风景秀美;遍地的竹林,苍翠欲滴,清凉逼人。

  天目溪和莫干溪并排组成了壮观的双溪,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江南第一漂。

我们上了竹筏,两位撑筏的伯伯给大家穿好救生衣,一路上还给我们讲解沿途的景点。

双溪曲折起伏,两岸垂柳翠竹,我们漂流时,刚好又下起了绵绵细雨,雨水接溪水,水面不时有浪花涌起,这下可把我们的衣服鞋子“害惨”了。

坐在竹筏上顺流而下,时而疾速,时而轻慢。

冲漂过坝时,有惊无险的我们,好像在锦江乐园里“激流勇进”。

一线溪流一线烟,微雨轻飘,水雾如烟,两岸的花草更艳丽了,感觉如入仙境一般。

江南第一漂果然名不虚传啊

  上了岸,我们坐上了老牛车,穿行在竹海之中,参观了古老乡村,品尝了农家菜、竹筒饭。

回程的路上,意犹未尽的我脑海中回放着美丽的双溪。

第四篇:暑假日记200字10篇_我家的小猫  我家养了一只小猫,它叫小白.它在我家生活了一年,我们已将小白当成家里的一员.小白长得十分惹人喜爱.全身上下披着黑白相尖的长毛,没一丝杂毛.它有一双黄眼睛,像一对黄宝石.头上竖着两只小耳朵,粉红粉红的.这耳朵可灵啦,它能从脚步声分辨出我们来.小白的动作很轻,跳来跳去也不发出一点声音,这可全靠它脚上的肉垫.它的利爪都藏在了里面,要是你惹了它,它就会毫不客气地挠你一把.小白非常淘气.它一会跳上饭桌,一会跳上柜台,害得妈妈要把它"软禁".即使这样,我们还是很喜欢它,天天给它好吃的.我爱我家的小白.第五篇:暑假日记200字10篇_去外婆家  今天早上,外公骑着电瓶车把我接到了快阁苑的家,到家后外婆给我做早饭吃。

吃完早饭,我看了一会电视就和外婆到市场边的制衣店做睡衣,做完衣服我还陪外婆到药店买了一些药,就回家了。

回到家后我就做暑假作业了。

  下午,睡了一会儿午觉,外婆带我去下围棋。

这是外婆第一次带我去,她问也没问我在什么地方,就直接带着我坐上了21路公交车,到了凰仪桥就下车了。

我一看,惊叫起来:“这不是下围棋的地方呀

外婆,我们下错车了。

”“怎么不早说呢,我还以为是这里呢。

”原来外婆把我以前我认过字的地方当成下围棋的了。

“怎么办呢

这儿离下棋的地方还有很远呢,我们还是回家吧”外婆说。

我只好跟着外婆失望地回家了。

第六篇:暑假日记200字10篇_感动的一件事  我的妈妈是一个爱我的好妈妈。

她做了许多让我感动的事情。

有一次我和妈妈来到了麦当劳,当时我很饿,于是,我点了汉堡包、薯条、可乐、鸡块等好多美味,我迫不及待地吃了一个大汉堡。

可在我吃鸡块的时候却发现妈妈正在微笑地看着我。

我疑惑地问妈妈“妈妈你为什么不吃呀

”妈妈笑着对我说:“我不饿,你快吃吧

不用管我。

”听了妈妈的话,我不加思索地又吃了起来,直到吃饱了小肚肚为止。

这时,妈妈一边摸着我的皮球一样的肚子一边说:“吃饱了吗

”我撒娇地说:“当然吃饱了,你看我的肚子都要爆炸了

”于是,妈妈拿起了我 吃剩下的薯条,慢慢地吃了起来。

我问:“妈妈,你不是说你不饿吗

怎么又吃起来

”妈妈笑着对我说:“我是不饿,我只是觉得吃不完扔掉就很浪费,所以,我就帮你吃了。

”  可是后来听爸爸说起这件事,我才知道,妈妈并不是不饿,而是她不舍得吃,当时我心里很难过。

感动得我流下热泪。

我深深得知道妈妈是那么的爱我。

这件事真让我感动。

第七篇:暑假日记200字10篇_上网玩游戏今天天气热,我家的空调都热得冒烟了。

我和妈妈都不敢出门,只好呆在家里。

吃过午饭,我是在忍受不住无聊,决定要求妈妈让我上网玩游戏。

妈妈在我软磨硬泡的劝说下,终于同意我玩上两个小时网玩。

妈妈定好闹钟,就让我去开电脑。

我赶紧跑到书房里,打开电脑,连上网络。

我打开QQ,发现早有几个同学QQ的头像闪起,我赶紧打开,和同学们聊一阵,聊得兴起,居然忘了时间。

一看电脑上显示2:10分,已经过去半个小时了,我赶紧和同学告别。

之后我又打开一些网站,看一些体育新闻和娱乐新闻。

看着看着,又忘了时间,又过了半个小时了,我惊叹,还剩一个小时的上网时间了。

我赶紧打开我网络游戏——天使之泪——我最喜欢的游戏,我赶紧发消息给我的一些游戏里的网友,和我一起在游戏中战斗。

我们组队后,赶紧去骷髅洞打骷髅王,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战胜了boss,我还拿到了一件紫色的装备。

当我们还想去灵仙洞打紫仙老妖的时候,外面的闹钟响了,我和妈妈约定的时间到了,我只好和网友们说再见。

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书房,到客厅里看书了。

第八篇:暑假日记200字10篇_西湖一日游  前几天,我、叔叔、阿姨、妹妹和外公外婆一起去杭州玩。

我妈妈这几天刚好在杭州读书了,考完试就带我们去玩了。

  第二天,我们出发了。

带领我们去玩的导游姓张,我们叫她张导游。

我们首先来到了西湖边,乘着船来到了三潭印月,我们听张导游讲了雷峰塔的故事,很久以前雷峰塔倒掉了。

鲁迅先生还写了一篇报道,说雷峰塔倒得好。

女人又解放了,白娘子也重获新生了。

男人的气管炎又要发作了。

接着我们又乘船去了岳庙。

那里有抗金名将岳飞和他大儿子岳云的墓。

后面的大山就是大将军牛皋的墓。

  到中午了,我们吃完午饭后就到了宋城,宋城里有很多好吃的东西,我们买了两串动物糖。

然后还玩了水上悠闲,结果我成了一只落汤鸡。

我们又来到了灵隐寺,里面有著名的飞来峰。

只有外婆一个人烧香去了。

最后我们来到了黄龙洞。

黄龙洞是个风景优美的公园。

里面有人唱戏、有人卖东西、还有人在抬轿子呢。

  除了参观这些景点,我们还去了丝绸博物馆、茶叶博物馆。

在那里还了解到不少知识呢

  最后我们结束了西湖一日游。

第九篇:暑假日记200字10篇_圆明园游记  今天爸爸妈妈要带我去圆明园公园玩。

吃过早饭后,我们一家人就高高兴兴地出发了。

  我们来到公园,正好有荷花花展。

一进大门,便是一朵朵粉红色的莲花,一片片碧绿的荷叶。

我们顺着路标指示的方向来到了花展,那里有睡莲和并蒂莲。

还有一种荷叶叫王莲,它又大又圆,周围还有一堵墙似的边,这种荷叶人站上去都可以。

远看,莲花和荷叶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好像一幅风景秀丽的山水画。

我不禁对这幅美丽的图画有些陶醉。

  随后,我们又去了西阳楼遗址。

那里是由谐奇趣、黄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线法画等十余座西暑假日记200字10篇 式建筑和庭院组成。

我们一路参观了谐奇趣、养雀笼、方外观,据说方外观曾是乾隆帝爱妃(香妃)作礼拜的地方。

然后我们去了海晏堂。

海晏堂楼前喷水水池上曾有十二生肖铜像(石身),每一时辰(2小时),代表这一时辰的铜像口中往外喷水,中午时,十二铜像口中同时喷射泉水。

参观完了海晏堂走不了多远就到了大水法。

大水法的对面是观水法,以前皇上就是在这里观看大水法喷水的美景。

大水法的西北侧就是远瀛观。

远瀛观的高大石柱全是优质汉白玉。

最后我们又去了黄花阵,迷宫中央有一座亭子。

传说有一个关于这个迷宫的故事:据说每当八月十五中秋的晚上,皇帝在此举行灯火晚会,宫女们手里拿着用黄绸扎制的荷花灯,在迷宫中走,谁先走到亭子,就奖赏谁。

所以此阵也叫黄花阵。

  圆明园曾是一座皇家园林,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

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烧毁,1900年八国联军又一次入侵圆明园,两次浩劫就使圆明园变成了我们看到的这一片废墟。

所以现在它被称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圆明园已经被八国联军破坏了,我们心里充满了对他们的憎恨。

我们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昌盛。

第十篇:暑假日记200字10篇_《小香咕》读书笔记  《小香咕》这本书想必很多人都阅读过了吧

里面想香咕是一个善解人意,好友成群,而何桑却是一个蛮横霸道,讨人厌的人,除了刁莉莉以外她对其他人都是恨里恨气的。

这两个人就是《小香咕新传里的主人公》。

  翻开这本书,一件件感人的事情映入眼帘。

其中一件事情最令我深刻,那件事情讲述的一个比赛,因此题目也叫才艺小天使。

这一天才艺学校举行才艺小天使的选拔赛,每一种才艺都要选出一位才艺小天使,香咕和何桑都参加了美发比赛。

何桑为了成为才艺小天使,花掉了自己所有的零花钱,买了好多头上的饰品。

何桑在准备室里看到香咕就笑她说:凭你,哈哈

比赛前,香咕的模特突然拉肚子,而何桑的模特摔了一跤去医院了。

比赛了,香咕和何桑站在台上,小王老师问台下的人谁愿意做何桑的模特,大家都走开了,可轮到香咕了,台下的人都举起了手。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懂了平时对人一定要友好友善,不要很霸道,否则一到关键时刻就没人愿意帮助你,而对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到了关键时刻就会为你挺身而出。

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导游词200字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王导,今天就由我来给大家讲解颐和园的风景名胜。

请大家随着我走。

现在,我手指的这个是著名的长廊。

这个长廊可不一般。

它全长700多米,分成273间。

大家可以看到,每间的横槛上都有许多五彩图画,画得各式各样,有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难怪被称为“世界第一廊”。

大家往前看,这就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

这片湖静得像一面镜子。

游船经常从这里经过,大家可以听到船上游人们的欢歌笑语。

在昆明湖的上面,就是闻名遐迩的万寿山。

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颐和园的全部风景。

站在这里看,整个颐和园真可谓是无比壮观。

郁郁葱葱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这就是古香古色的佛香阁。

大家快随我看看这美丽的石桥吧

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

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姿态不一的活灵活现的小狮子。

这座在历史上为帝王建造的古典园林,现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参观热点之一,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

1986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大家听了我的介绍,也心动了吧

那就亲自到颐和园看看吧

求法门寺导游人员资格考试12分钟导游词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十公里的法门镇。

始建于东汉末年,发迹于北魏,起兴于隋,鼎盛于唐,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

法门寺曾一度希望赴港上市,然而时隔一年之后,这次宗教领域的资本市场尝试于2012年5月宣告搁浅。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20公里,西距宝鸡市96公里。

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山门,佛寺院的大门,由于佛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门”,一般是三门而立,中间大两边小,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故“山门”也称“三门”,也以山门做寺院的别称。

寺院是持戒修道求至涅盘人居地,故由三门入。

三门俱开,从那门入

从信门入。

凡夫圣贤人,平等无高下,只在心垢后,取证如反掌。

前殿始建于民国28年(1939年),为仿效明清建筑,内塑华严三圣,韦驮天将及十八罗汉像。

[初建法门 法门寺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

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

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

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

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曾扩建,并于元魏二年(494年)首次开塔瞻礼舍利。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改称“成实道场”,仁寿二年(602年)右内史李敏二次开塔瞻礼。

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5年)敕建并改名“法门寺”。

唐贞观年间曾三次开塔就地瞻礼舍利。

原塔俗名“圣冢”,后改建成四级木塔。

高宗显庆年间修成瑰琳宫二十四院,建筑极为壮观。

唐代供奉  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

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

据史载 “三十年一开,则岁丰人和”,可干戈平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咸通十五年(874)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按 法门寺文化景区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照佛教仪轨,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密曼荼罗结坛供养。

唐代诸帝笃信佛法,对舍利虔诚供养,寺院大小乘并弘,显密圆融,使法门寺成为皇家寺院及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

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

迎请佛骨在唐末愈演愈烈达到高潮。

所谓迎请佛骨[2],就是每隔三十年把珍藏在塔基下地宫中的佛骨迎入长安城皇宫瞻仰。

最盛大的莫过于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

此次迎请佛骨事先准备了两年,当时从京城长安到法门寺两百多里间,车马昼夜不绝,沿途都有饮食供应,叫做“无碍檀施”;迎请佛骨的仪仗车马由甲胄鲜明,刀杖齐全的皇家御林军导引,文武大臣护卫,名僧和尚拥奉,旌旗蔽日,鼓乐鼎沸,沿途站满虔诚膜拜的善男信女。

长安城内各街用绸缎结扎各种彩楼。

懿宗皇帝也亲御巡福门城楼迎拜顶礼,百官士众则沿街礼拜迎候。

佛骨先迎请到皇宫内供奉三天,再迎送到京城寺院轮流供养。

文武百官和豪族巨富都争施金帛,四方百姓扶老携幼前来瞻仰,甚至有断臂截指以示虔诚。

自这次迎骨请佛骨之后,地宫关闭,与世隔绝1113年之久。

法门寺在唐代也遭到过厄运,唐武宗在会昌五年(845)大规模灭佛,史称“会昌法难”。

唐武宗曾下令毁掉佛指骨舍利,但此前,寺僧们准备了几件佛指骨舍利的影骨(仿制品),用以搪塞君命,而把如来佛真身指骨秘藏起来。

宋明至今  宋代法门寺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阔气势,被恢复到最大规模, 法门寺当时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

宋徽宗曾手书“皇帝佛国”四字于山门之上。

金元之际,法门寺仍是关中名刹,“藏经碑”中有寺僧抄写大藏经5000卷之记载。

金人也刻“诗碑”盛赞其寺塔:“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

明清以后,法门寺逐渐衰落。

明隆庆三年(1569),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崩塌。

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地方绅士杨禹臣、党万良等捐资修塔,历时30年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高四十七米,极为壮观。

清顺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

民国二十八年(1939)在爱国志士朱子桥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

文革期间,红卫兵欲挖地开塔,良卿法师点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塔下珍宝。

  2006年05月25日,法门寺遗址作为南北朝至清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981年8月24日,宝塔半边倒塌。

1986年政府决定重建,1987年2月底重修宝塔。

适逢四月初八佛诞日,“从地涌出多宝龛,照古腾今无与并”,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499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

地宫内出土的稀世珍宝,不论在中国社会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术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988年,法门寺正式开放并举办了国际性的佛指舍利瞻礼法会。

海内外诸山长老及各界代表共三百余人参加法会。

十多年来,法门寺在前任方丈澄观、净一法师的住持下,相继建成大雄宝殿、玉佛殿、禅堂、祖堂、斋堂、寮房、佛学院等仿唐建筑。

历代高僧良卿法师  良卿法师(1895年-1966年)俗名戚金锐,法名永贯,河南省偃师县人。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十三日生。

七岁时,因连年灾荒奉母命于邻县宜阳铁佛寺出家。

拜印川老和尚为师,为临济正宗派第十三代。

民国八年(1919)古历十月在宜阳灵山寺受俱足戒。

民国22年(1933)受洛阳白马寺德浩和尚请住白马寺,任后堂监院十三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寺院遭严重冲击。

7月12日夜,为阻止打砸抢分子毁坏佛宝,举火自焚。

法师焚身数日,弟子张政华居士(绍祥)不惧危险收集遗骨送至贤山寺交静一装藏。

静一命白龙村吴七老居士转送至长安终南山上天池寺安葬。

  1994年,法门寺择地中观山建普通塔院及历任高僧灵塔,静一率来正等至上天池寺迎取良卿法师骨灰回寺供奉。

1997年农历七月十二日,良卿自焚殉教三十一周年,法门寺举办良卿法师灵骨入塔法会,如法供奉良卿法师遗骨人塔,永志纪念。

澄观法师  澄观(1916-1999),俗名陈元奎,1916年5月29日生于辽宁省丹东市。

1936年出家吉林省弥陀寺,翌年于奉天慈恩寺受具足戒。

1953年应法门寺住持良卿老和尚邀请常住法门寺。

1964年去永寿闭关,专修禅观,深悟机宜。

1967年又回到法门寺。

旋因“文革法难”被迫离寺。

  澄观法师善于中医针炙,以岐黄之术在民间治病救人。

1980年重返法门寺,为法门寺回归佛教界作了大量工作。

1984年担任住持,重立法幢。

1985年,发起创立宝鸡市、扶风县两级佛教协会,亲任会长,并当选为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

1988年修复明代真身宝塔,重建仿唐山门。

  1991年,法师应邀访问日本。

1992年,法师筹资四百万元重建仿唐大雄宝殿七间,并新塑四十二尊圣像。

  1994年农历十月初一(11月3日)升任法门寺方丈。

1998年10月因身体情况退居。

  1999年7月5日(农历五月廿二日)4时25分圆寂,世寿84,戒腊62夏。

法师生前曾任陕西省文史馆馆员、陕西省政协委员等职。

净一法师  净一法师(1922年-2002年)又名静一。

俗名张家训,1922年9月9日生于江苏省宿迁市。

9岁读书,19岁(1940年)慕道出家。

1945年在南京宝华山受戒,随住金山寺修习禅观。

1957年至1983年住扶风县贤山寺。

1984年,中国政府交还法门寺归僧人管理,同澄观法师一道接收寺院,重树法幢,修复古寺。

为筹集资金,法师曾去兰州、汕头、上海、广州等地募化20多万元,建成东西厢房及后楼,为法门寺恢复奠定基础。

1985年与澄观老和尚发起成立宝鸡市、扶风县两级佛教协会并任常务副会长。

  1987年后,法师担任法门寺首座、监院,主持本寺重建工程。

1987年修复明代真身宝塔,重建仿唐山门。

  2002年6月13日(农历)晚9时15分安详示寂收藏文物舍利  在1987年5月5日至12日,舍利地宫打开期间共发现有4枚舍利。

其中两枚为白玉所制,另一枚为一高僧的 佛指舍利舍利。

这三枚都属于“影骨”,和“灵骨”放置在一起是为了保护后者。

“灵骨”色黄而有似骨质的颗粒分泌物,经专家鉴定,这一枚就是真身佛骨。

法门寺也随着真身舍利的出土而成为佛教的胜地。

金银器  法门寺地宫中珍藏的金银器多达120多件(组),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这些金银器多是为皇帝迎送佛骨的活动而专门制造的礼器,做工极为考究,多刻有錾铭,为判断物主、断代提供了方便。

其中还出土了许多的茶具,比如茶碾、茶碗等等,与今天日本茶道的器具几乎完全相同,证明了日本茶道来源于中国唐代。

琉璃器  琉璃即是今天的玻璃,中国的琉璃加工技术长期受西亚地区的影响,风格多是伊斯兰式的。

由于难得,琉璃器同金玉之类一样珍贵。

地宫中的琉璃器多是盘、碟、碗等承托器皿。

共有20余件。

瓷器  在法门寺地宫开启前,对秘色瓷一直有各种说法,有认为秘色指的是一种釉色的隐秘,也有人认为是对一种颜色的叫法。

地宫物账碑中记载,以及十三件秘色瓷器珍品的出土揭开了这个谜团。

丝织品  唐朝时中国的丝绸织物已发展到一个高峰,地宫中的丝织品就成了很好的佐证。

这些物品多是历代皇后所供奉的,其中还有武则天的“武后绣裙”一件。

佛经  法门寺现在所指法门寺中最早的佛经是武则天时的“千佛碑”所刻《大般涅槃经》,但现已无存。

唐武宗时的灭佛运动焚毁了许多法门寺的藏经,但收集、修补佛经的工作一直在进行。

真身宝塔半壁坍塌后,藏经得到了清理,所藏经卷有《毗卢藏》的全部资料、《普宁藏》的全部题记和《秘密经》的目录。

佛像  明代的13层宝塔上共有88个佛龛,每龛一佛,到1939年整修时只剩下68尊。

后经清理共有98尊佛像,许多都装有佛经,为明代和民国的装藏 地宫《衣物帐》碑  《衣物帐》碑,全称《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帐》。

长115厘米,宽69厘米。

共四十八行,满行四十二字,共一千七百余字,罗列着地宫里2499件文物清单,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该碑文详细记载了懿、僖二宗、惠安皇太后、昭仪、晋国夫人、诸头等皇室戚贵、内臣僧官供奉佛指真身舍利的金银宝器、衫袍衣裙等,是至今首次发现的唐代衣物帐碑。

碑文物主清楚,名称罗列明晰,有标重类注,为研究唐代政治、经济以及衣物宝器名称、制作工艺、衡制、纺织服饰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衣物帐》碑释文:   监送真身使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 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等如 后:重真寺将到物七件:袈装三领、武后绣裙一腰,蹙金银线披袄子一领。

水晶停子一枚。

铁 一枚。

真 身到内后,相次赠到物一百二十二件:银金花盒二 具,共重六十两。

锡杖一枚,重六十两,香炉一枚, 重三十二两。

圆无盖香炉一副,并台盖朵带,共重三百八十两。

香宝子一枚。

共重四十五两,金钵盂 一枚,重十四两三钱。

金 袈裟三副,各五事,毳 纳佛衣二事。

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

瓷秘色 盘子、碟子共六枚。

新丝一结,百索线一结,红绣案裙一块,绣帕二条,镜二面,袜十双紫 鞋三双。

绣幞十条。

宝函一副,八重,并红锦袋盛。

第一重 真金小塔于一枚,并底衬共三段,内有银柱子一枚, 第二重 石函一枚,金框宝钿真珠装。

第三重真金函一枚,金框宝铀真珠装。

第五重真金 花函一 枚,以上计金四十七两二分,银十分半。

第五重银 金花 作函一枚,重四十两二分。

第六重素银函一 枚,重四十七两三钱。

第七重银金花作函一枚,重 六十五两二分。

第八重檀香缕金银棱装铰函一枚7银 锁子及金涂锁子七具,并钥匙 链子等,共计银 一十六两四钱。

银金涂花菩萨一躯,重十六两。

银 金花供养器物共四十件。

内 子一十枚,被罗子一 十枚,垒子一十枚,香案子一枚,香匙一枚,香炉 一副,并碗子钵盂子一枚,羹碗子一枚,匙著一副,火著一对,香盒一具,香宝于一枚,以上计银一百 七十六两三钱。

真金钵盂、锡杖各一枚,共重九两 三钱。

乳头香山二枚,重三斤。

檀香山二枚,重五 斤三两。

丁香山二枚,重一斤二两。

沉香山二枚,重四斤二两。

  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席褥幞头巾子花鞋等, 共计七百五十四副。

  银金花盆一口,重一百五十五两。

香囊二枚,重 十五两三分。

笼子一枚,重十六两半。

龟一枚,重 二十两。

盐台二副,重十三两。

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

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 两。

随求六枚,共重二十五两。

水晶枕一枚,七孔 针一,骰子一对,调达子一对,棱函子二,琉璃钵 子一枚,玻璃茶碗托子一副,玻璃碟子十一枚,银棱檀香木函子一口。

花罗衫十五副,内 七副,跨 八副,各三事,花罗袍十五副,内 八副,跨七副, 各四事。

长袖五副,各三事。

挟可幅长袖五副各五 事,长 暖子二十副,各三事。

内五副锦,五副绮,一副金锦,一副金褐,一副银褐,一副龙纹缔,一 副辟邪绮,一副织成续,二副白氍,二副红络撮。

下 盖二十副,各三事。

接(勒筒袜筒)五具,可幅续袍五领,纹毂披衫五领,缭续浴袍五副,各二事。

缭续影皂二筱,可幅臂钓五具,可幅勒腕帛子五对, 方帛子二十枚,缭续食帛十条,织成绮线续长 袜 四十双,蹙金鞋五双,被褡五床,每床绵二张,一张,锦席褥 五床,九尺簟二床。

八尺席三床,各 四事。

八尺踏床锦席褥一副,二事。

赭黄熟线续床 罩五条,耪黄罗缔枕二条,绯罗香倚二枚。

花罗二 幞头五十顶,绘罗单幞头五十顶,花罗秧帽子五十顶。

巾子五十条,析皂手巾一百条,白异纹续手巾 一百条,揩齿布一百条,细异纹续 皂四条。

白藤 箱二口,玉椁子一枚。

靴五双,各并毡。

  惠安皇太后及昭仪晋国夫人衣计七副:红罗裙 衣二副,各五事,挟领(有花纹的丝织品)下盖二副,各三事,以上惠安皇太后施;裙衣一副,四事, 昭仪施;衣二副,八事,晋国夫人施。

  谙头施到银器衣物共九件:银金花菩萨一躯,并 真珠装,共重五十两。

并银棱函盛银锁子二具,共 重一两,僧澄依施;银白香炉一个,并承铁,共重一百三两,银白盛香合一具,十万两半,以上供奉 官杨复恭施;银如意一枚,重九两四钱,袈裟一副, 四事。

以上展弘照施;银金涂 一枚,重四十一两, 僧智英施;银如意一枚,重二十两,手炉一个,重九二两二分,衣一副,三事7以上展明肃施。

  以前都计二千四百九十九副、枚、领、张、口、 具、两;钱、锱等。

内金银宝器衫袍及下盖裙衣等, 计八百九十九副、枚、领、张、口、具等,金器计七十一两一钱,银器计一千五百二十七两一锱。

  右件金银宝器衣物道具等并真身,高品臣孙克 政、臣齐询敬、库家刘处宏承旨,臣刘继 与西头高 品彭延鲁、内养冯全漳、凤翔观察留后元充及左右街僧禄清澜、彦楚、首座僧澈惟应,大师清简、云 颖、惠晖、可浮、怀敬、从建、文楚、文会、师益、 令真,志柔及监寺高品张敬全,当寺三纲义方,敬 能、从湮,主持真身院及隧道宗爽、清本、敬舒等一同点验,安置于塔下石道内讫,其石记于鹿项内 安置。

咸通十五年正月四日谨记。

  金函一,重二十八两。

.银函一,重五十两。

银 口伽口口口口口一两口口口口水碗一对,共重十一 两。

银香炉一,重二十四两。

口口台三口,共重六两。

以上遍觉大师智慧轮施。

  中天竺沙门僧伽提和迎送真身到此,蒙恩赐紫, 归本国。

兴善寺僧党支书; 凤翔监军使判官韦遂政、张齐果迎送,真身口 当供养。

真身使小判官周重晦、刘处权、品敬权、口口口、张口口、右神策军营田兵马使孟可周、武 功县百姓口头王宗、张文建,王仲真等一百二十人 各自办衣装程粮,往来异真身佛塔。

十大之最 法门寺  一、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一个金骨和三个影骨),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有文献记载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圣物。

  二、法门寺地宫,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

  三、地宫文物陈列方式,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唐代密宗之金胎合曼曼荼罗。

  四、地宫27000多枚钱币中,13枚玳瑁开元通宝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绝无仅有的玳瑁币。

  五、地宫出土的一整套宫廷茶具,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等级最高、配套最完整的宫廷茶具。

打破日本茶文化起源说。

  六、地宫中出土的双轮十二环大锡杖,长

【第1句】:96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体型最大、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

  七、地宫中发现的13件宫廷秘色瓷,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并有碑文证实的秘色瓷器。

  八、地宫中发现的700多件丝织品,几乎囊括了有唐一代所有的丝绸品类和丝织工 法门寺[4]艺,堪称唐代丝绸的宝库,是唐代丝绸考古的空前大发现。

  九、盛装第四枚佛指舍利的八重宝函,是世界上发现的制作最精美、层数最多、等级最高的舍利宝函。

  十、安奉第三枚佛祖真身舍利的鎏金银宝函,上面錾刻金刚界四十五尊造像曼荼罗,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密宗曼荼罗坛场。

 现在我们看到的一部分是明清建筑,大多数是仿唐建筑,建设考究堪称精品。

谁能给我苏州导游资格考试的七个景点的导游词,最好有英文的,嘿嘿

我是外面导游证本来要转的 但是怕麻烦后来别人说 只要在当地考外导的话就直接能转过来的就想问问 ..

广东省博物馆导游词(中英)

广东省博物馆于1957年开始筹建,1959年10月1日,广东省博物馆及其所辖的广州鲁迅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旧馆馆址在广州市文明路215号中山大学旧址(即原广东贡院旧址),占地面积

【第4句】:3万㎡,除广州鲁迅纪念馆外,还辖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民党“一大”旧址(包括革命广场)和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红楼等。

筹建之初,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大楼设计原是“U”形的建筑物,主楼向东,右为南副楼,左为北副楼,规划建筑总面积

【第1句】:4万㎡。

南副楼于1959年上半年落成,楼高三层,面积3500平方米。

主楼和北副楼后因经济困难,没有拨款建设。

改革开放后,为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广东省博物馆在原址上建设了新的陈列大楼。

1992年10月新陈列大楼落成,总建筑面积18700㎡,其中新建陈列大楼12300㎡,陈列面积达6000㎡,为原楼1500㎡的4倍。

自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广东省博物馆通过考古发掘、调拨、购买、接受捐赠等方式征集了大量珍贵文物,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学术研究,举办各种形式和题材的陈列展览,努力向社会提供丰富、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在藏品收藏保管与科技保护、陈列展示、科学研究和教育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丰硕的成果,并于2008年5月获评为全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截止2009年12月,通过考古发掘、收购、调拨、接收捐赠等方式,广东省博物馆藏品已达

【第16句】:6万余(套),其中,一级文物404件,二级文物7284件,三级文物12639件,自然标本、化石4万余件(套)。

馆藏中的古字画、古陶瓷两类传世文物,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全国博物馆中,均名列前茅,尤以“岭南画派”书画藏品丰富而闻名;端砚和潮州木雕独成系列,是极具特色的广东传统工艺收藏品;广东出土文物、广彩瓷器、石湾陶塑、广州牙雕、外销画等极富地方特色;自然标本中的“须鲸骨骼”、“巨型孔雀石”和五吨多重的“信宜玉石”等亦极其珍贵。

此外,广东省博物馆还收藏有图书资料10余万册。

十年来,广东省博物馆推出了许多产生过重大社会影响的大型展览,如《广东历史文物展览》、《广东出土文物展览》、《广东省改革开放成就展览》、《商承祚先生捐赠文物精品展览》、《刘少奇光辉业绩展览》等。

目前,馆内的基本陈列有:《广东历史大观》、《漆木精华 ——潮州木雕艺术展览》、《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广东珍稀动物展览》、《鲁迅生平与纪念》、《国民党“一大”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史料陈列》等。

这些根据广东历史文化特点和馆藏优势推出的展览,反映了岭南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此外,每年还不定期地推出一些各具特色的临时展览。

从开馆到现在,累计举办陈列展览300多个,从1985年至2004年近二十年间,平均每年举办8-9个陈列展览。

接待观众数百万人次。

广东省博物馆于1957年开始筹备,馆址定在文明路6号(今215号)中山大学旧址(即旧贡院)。

陈列大楼设计原是“U”形的建筑物,主楼向东,右为南副楼,左为北副楼,建筑面积约14,000平方米。

南副楼于1959年上半年落成,楼高三层,面积3500平方米。

主楼和北副楼后因经济困难,没有拨款完成。

1959年10月1日,广东省博物馆及其管理的广州鲁迅纪念馆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广东省博物馆决定在原址上建设新的陈列大楼。

1992年10月新陈列大楼落成,总建筑面积18700平方米,其中新建大楼12300平方米,陈列面积达6000平方米,为原楼1500多平方米的4倍。

Guangdong Provincial Museum began construction in 1957, October 1, 1959, Guangdong Province Museum and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Guangzhou Lu Xun Memorial Hall opens. The old museum is located in Guangzhou city of civilization Road No. 215 Zhongshan University ( former Guangdong site the site), covers an area of 43000 square meters, in addition to the Guangzhou Lu Xun memorial hall, also have jurisdiction over the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 the a site ( including the revolution Square ) and Guangdong Province paper relics protection unit -- red etc..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Guangdong Province museum building design is U shaped buildings, the main building to the East, south side, right, left for the north side building, planning a total construction area of 14000 square meters. The south side building in the first half of 1959 was completed, a three-storey building, area 3500 square meters. The main building and the north side building, due to economic difficulties, no funding construction.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order to meet the growing cultural needs of the people, Guangdong Province Museum on the sit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building displays. In 1992 October the new exhibition building was inaugurated, a total construction area of 18700 square meters, of which 12300 square meters of new building displays, display area of 6000 square meters, for the original building 1500㎡4 times.Since its inception,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under the loving care of Guangdong Province, the museum through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transfer, purchase, donations and collected a large number of precious cultural relics, and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research, holding various forms and themes of the exhibition, and strive to provide rich, high-quality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in the collection, storage, display and technological protec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etc, have made great strid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fruitful results, and in 2008 May was named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museum .As of 2009 December, through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acquisition, transfer, donations and other means, Guangdong Province Museum has reached more than

【第16句】:6 ( sets), in which, a class of 404 cultural relics of 7284 cultural relics, level two, level three of 12639 cultural relics, natural specimens, fossils of more than 4 pieces ( sets). The collection of ancient calligraphy, ancient ceramics two handed artifacts, both quantity and quality, in the National Museum, have come out in front, especially in the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school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collection rich and famous; Duan and Chaozhou wood into a single series, is very characteristics of Guangdong traditional crafts collections; Guangdong unearthed cultural relics, the color of porcelain, Shiwan Guangzhou ivory carving, pottery, exporting paintings highly local characteristics; natural specimens in whale bones , giant Malachite and five tons of multiple Xinyi jade is also the extremely precious. In additio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museum also has a collection of books of more than 10 books.In ten years, Guangdong Province Museum launched many had great social impact of large-scale exhibition, such as the Guangdong historical relics exhibition , Guangdong unearthed cultural relics exhibition , Guangdong Province reform and opening achievement exhibition , Mr. Shang Chengzuo , donated cultural relics exhibition Liu Shaoji glorious achievements exhibition etc.. At present, the basic display: history , Guangdong grand paint wooden essence -- Chaozhou wood carving art exhibition , the South Silk Road on the sea , rare animal Guangdong exhibition, Lu Xun"s life and honor , the a and the first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KMT and the historical exhibition etc..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uangdong and its collection launched the exhibition, reflect the culture of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has a long history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rich natural resources. In addition, also do not regularly introduced some distinctive temporary exhibitions. From the opening to the present, accumulative total hold exhibitions more than 300, from 1985 to 2004, nearly twenty years, the average annual 8-9 exhibition. Millions of people to receive the audience.Guangdong Provincial Museum in 1957 to begin preparations, is set in the civilized road No. 6 (now 215 ) Zhongshan University site (i.e. old Gongyuan ). Display building design is U shaped buildings, the main building to the East, south side, right, left for the north side buildings, construction area of about 14000 square meters. The south side building in the first half of 1959 was completed, a three-storey building, area 3500 square meters. The main building and the north side building, due to economic difficulties, no funding to complete. In October 1, 1959, Guangdong Provincial Museum and the management of the Lu Xun Memorial Hall in Guangzhou to open to the outside world.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order to meet the growing cultural needs of the people, Guangdong Province museum decided on the sit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building displays. In 1992 October the new exhibition building was inaugurated, a total construction area of 18700 square meters, of which the new building of 12300 square meters, display area of 6000 square meters, for the original building more than 1500 square meters of 4 times.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42428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