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的导游词
求一个陕西旅游导游词
陕西简介吗
这是关于陕西的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您来到我的家乡,现在我将把陕西的概况介绍给大家..... 陕西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位于黄河中游, 南部跨汉水上游, 北部跨黄土高原, 中部为关中平原。
南北资源兼备, 多种景观俱全。
公元前28世纪左右,黄帝、炎帝就曾在陕西活动过。
自周开始又有秦、西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陕西建都,时间长达1180年。
此外,还有刘玄、赤眉、黄巢、李自成4个农民起义在此建立政权计11年,赫连夏在定边、长安建都24年。
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省份。
因古为秦地,故简称“秦”。
秦亡后,项羽三分秦地,所以又称“三秦”。
悠久的历史,给陕西地上地下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全省拥有各类文物景点
【第3句】:5万余处, 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7处,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西省会西安市,是七大古都之一, 在1000多年间, 先后有13个王朝建都。
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唐太宗昭陵、唐高宗乾陵、司马迁墓、勉县诸葛亮墓、明代西安城墙、佛教净土宗的祖庭香积寺、大慈恩寺、西安市化觉巷清真寺、法门寺以及出土文物、大雁塔、小雁塔、扶风法门寺塔、高陵三阳寺塔、泾阳的崇文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耀县药王山摩崖造像、子长县钟山石窟以及蓝田县水陆庵雕塑、西安碑林、耀县碑林、略阳碑林、摩岩题刻的代表陕南的石门栈道题刻、著名石刻昭陵六骏、汉茂陵石刻、唐乾陵石刻和唐桥陵石刻、以及众多的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安唐代艺术馆、咸阳博物馆、汉中市博物馆、碑林博物馆、半坡遗址博物馆、乾陵博物馆、临潼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耀州窑遗十博物馆、司马迁纪念馆以及延安革命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等。
再加上陕西的民俗文化艺术:安塞腰鼓、陕北的剪纸、各地的农民画、以及民俗的布艺等,更进一步促进了陕西省旅游业持续稳步的发展。
名碑荟萃的导游词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十公里的法门镇。
始建于东汉末年,发迹于北魏,起兴于隋,鼎盛于唐,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
法门寺曾一度希望赴港上市,然而时隔一年之后,这次宗教领域的资本市场尝试于2012年5月宣告搁浅。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20公里,西距宝鸡市96公里。
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山门,佛寺院的大门,由于佛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门”,一般是三门而立,中间大两边小,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故“山门”也称“三门”,也以山门做寺院的别称。
寺院是持戒修道求至涅盘人居地,故由三门入。
三门俱开,从那门入
从信门入。
凡夫圣贤人,平等无高下,只在心垢后,取证如反掌。
前殿始建于民国28年(1939年),为仿效明清建筑,内塑华严三圣,韦驮天将及十八罗汉像。
[初建法门 法门寺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
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
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
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
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曾扩建,并于元魏二年(494年)首次开塔瞻礼舍利。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改称“成实道场”,仁寿二年(602年)右内史李敏二次开塔瞻礼。
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5年)敕建并改名“法门寺”。
唐贞观年间曾三次开塔就地瞻礼舍利。
原塔俗名“圣冢”,后改建成四级木塔。
高宗显庆年间修成瑰琳宫二十四院,建筑极为壮观。
唐代供奉 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
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
据史载 “三十年一开,则岁丰人和”,可干戈平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咸通十五年(874)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按 法门寺文化景区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照佛教仪轨,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密曼荼罗结坛供养。
唐代诸帝笃信佛法,对舍利虔诚供养,寺院大小乘并弘,显密圆融,使法门寺成为皇家寺院及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
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
迎请佛骨在唐末愈演愈烈达到高潮。
所谓迎请佛骨[2],就是每隔三十年把珍藏在塔基下地宫中的佛骨迎入长安城皇宫瞻仰。
最盛大的莫过于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
此次迎请佛骨事先准备了两年,当时从京城长安到法门寺两百多里间,车马昼夜不绝,沿途都有饮食供应,叫做“无碍檀施”;迎请佛骨的仪仗车马由甲胄鲜明,刀杖齐全的皇家御林军导引,文武大臣护卫,名僧和尚拥奉,旌旗蔽日,鼓乐鼎沸,沿途站满虔诚膜拜的善男信女。
长安城内各街用绸缎结扎各种彩楼。
懿宗皇帝也亲御巡福门城楼迎拜顶礼,百官士众则沿街礼拜迎候。
佛骨先迎请到皇宫内供奉三天,再迎送到京城寺院轮流供养。
文武百官和豪族巨富都争施金帛,四方百姓扶老携幼前来瞻仰,甚至有断臂截指以示虔诚。
自这次迎骨请佛骨之后,地宫关闭,与世隔绝1113年之久。
法门寺在唐代也遭到过厄运,唐武宗在会昌五年(845)大规模灭佛,史称“会昌法难”。
唐武宗曾下令毁掉佛指骨舍利,但此前,寺僧们准备了几件佛指骨舍利的影骨(仿制品),用以搪塞君命,而把如来佛真身指骨秘藏起来。
宋明至今 宋代法门寺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阔气势,被恢复到最大规模, 法门寺当时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
宋徽宗曾手书“皇帝佛国”四字于山门之上。
金元之际,法门寺仍是关中名刹,“藏经碑”中有寺僧抄写大藏经5000卷之记载。
金人也刻“诗碑”盛赞其寺塔:“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
明清以后,法门寺逐渐衰落。
明隆庆三年(1569),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崩塌。
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地方绅士杨禹臣、党万良等捐资修塔,历时30年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高四十七米,极为壮观。
清顺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
民国二十八年(1939)在爱国志士朱子桥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
文革期间,红卫兵欲挖地开塔,良卿法师点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塔下珍宝。
2006年05月25日,法门寺遗址作为南北朝至清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981年8月24日,宝塔半边倒塌。
1986年政府决定重建,1987年2月底重修宝塔。
适逢四月初八佛诞日,“从地涌出多宝龛,照古腾今无与并”,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499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
地宫内出土的稀世珍宝,不论在中国社会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术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988年,法门寺正式开放并举办了国际性的佛指舍利瞻礼法会。
海内外诸山长老及各界代表共三百余人参加法会。
十多年来,法门寺在前任方丈澄观、净一法师的住持下,相继建成大雄宝殿、玉佛殿、禅堂、祖堂、斋堂、寮房、佛学院等仿唐建筑。
历代高僧良卿法师 良卿法师(1895年-1966年)俗名戚金锐,法名永贯,河南省偃师县人。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十三日生。
七岁时,因连年灾荒奉母命于邻县宜阳铁佛寺出家。
拜印川老和尚为师,为临济正宗派第十三代。
民国八年(1919)古历十月在宜阳灵山寺受俱足戒。
民国22年(1933)受洛阳白马寺德浩和尚请住白马寺,任后堂监院十三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寺院遭严重冲击。
7月12日夜,为阻止打砸抢分子毁坏佛宝,举火自焚。
法师焚身数日,弟子张政华居士(绍祥)不惧危险收集遗骨送至贤山寺交静一装藏。
静一命白龙村吴七老居士转送至长安终南山上天池寺安葬。
1994年,法门寺择地中观山建普通塔院及历任高僧灵塔,静一率来正等至上天池寺迎取良卿法师骨灰回寺供奉。
1997年农历七月十二日,良卿自焚殉教三十一周年,法门寺举办良卿法师灵骨入塔法会,如法供奉良卿法师遗骨人塔,永志纪念。
澄观法师 澄观(1916-1999),俗名陈元奎,1916年5月29日生于辽宁省丹东市。
1936年出家吉林省弥陀寺,翌年于奉天慈恩寺受具足戒。
1953年应法门寺住持良卿老和尚邀请常住法门寺。
1964年去永寿闭关,专修禅观,深悟机宜。
1967年又回到法门寺。
旋因“文革法难”被迫离寺。
澄观法师善于中医针炙,以岐黄之术在民间治病救人。
1980年重返法门寺,为法门寺回归佛教界作了大量工作。
1984年担任住持,重立法幢。
1985年,发起创立宝鸡市、扶风县两级佛教协会,亲任会长,并当选为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
1988年修复明代真身宝塔,重建仿唐山门。
1991年,法师应邀访问日本。
1992年,法师筹资四百万元重建仿唐大雄宝殿七间,并新塑四十二尊圣像。
1994年农历十月初一(11月3日)升任法门寺方丈。
1998年10月因身体情况退居。
1999年7月5日(农历五月廿二日)4时25分圆寂,世寿84,戒腊62夏。
法师生前曾任陕西省文史馆馆员、陕西省政协委员等职。
净一法师 净一法师(1922年-2002年)又名静一。
俗名张家训,1922年9月9日生于江苏省宿迁市。
9岁读书,19岁(1940年)慕道出家。
1945年在南京宝华山受戒,随住金山寺修习禅观。
1957年至1983年住扶风县贤山寺。
1984年,中国政府交还法门寺归僧人管理,同澄观法师一道接收寺院,重树法幢,修复古寺。
为筹集资金,法师曾去兰州、汕头、上海、广州等地募化20多万元,建成东西厢房及后楼,为法门寺恢复奠定基础。
1985年与澄观老和尚发起成立宝鸡市、扶风县两级佛教协会并任常务副会长。
1987年后,法师担任法门寺首座、监院,主持本寺重建工程。
1987年修复明代真身宝塔,重建仿唐山门。
2002年6月13日(农历)晚9时15分安详示寂收藏文物舍利 在1987年5月5日至12日,舍利地宫打开期间共发现有4枚舍利。
其中两枚为白玉所制,另一枚为一高僧的 佛指舍利舍利。
这三枚都属于“影骨”,和“灵骨”放置在一起是为了保护后者。
“灵骨”色黄而有似骨质的颗粒分泌物,经专家鉴定,这一枚就是真身佛骨。
法门寺也随着真身舍利的出土而成为佛教的胜地。
金银器 法门寺地宫中珍藏的金银器多达120多件(组),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这些金银器多是为皇帝迎送佛骨的活动而专门制造的礼器,做工极为考究,多刻有錾铭,为判断物主、断代提供了方便。
其中还出土了许多的茶具,比如茶碾、茶碗等等,与今天日本茶道的器具几乎完全相同,证明了日本茶道来源于中国唐代。
琉璃器 琉璃即是今天的玻璃,中国的琉璃加工技术长期受西亚地区的影响,风格多是伊斯兰式的。
由于难得,琉璃器同金玉之类一样珍贵。
地宫中的琉璃器多是盘、碟、碗等承托器皿。
共有20余件。
瓷器 在法门寺地宫开启前,对秘色瓷一直有各种说法,有认为秘色指的是一种釉色的隐秘,也有人认为是对一种颜色的叫法。
地宫物账碑中记载,以及十三件秘色瓷器珍品的出土揭开了这个谜团。
丝织品 唐朝时中国的丝绸织物已发展到一个高峰,地宫中的丝织品就成了很好的佐证。
这些物品多是历代皇后所供奉的,其中还有武则天的“武后绣裙”一件。
佛经 法门寺现在所指法门寺中最早的佛经是武则天时的“千佛碑”所刻《大般涅槃经》,但现已无存。
唐武宗时的灭佛运动焚毁了许多法门寺的藏经,但收集、修补佛经的工作一直在进行。
真身宝塔半壁坍塌后,藏经得到了清理,所藏经卷有《毗卢藏》的全部资料、《普宁藏》的全部题记和《秘密经》的目录。
佛像 明代的13层宝塔上共有88个佛龛,每龛一佛,到1939年整修时只剩下68尊。
后经清理共有98尊佛像,许多都装有佛经,为明代和民国的装藏 地宫《衣物帐》碑 《衣物帐》碑,全称《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帐》。
长115厘米,宽69厘米。
共四十八行,满行四十二字,共一千七百余字,罗列着地宫里2499件文物清单,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该碑文详细记载了懿、僖二宗、惠安皇太后、昭仪、晋国夫人、诸头等皇室戚贵、内臣僧官供奉佛指真身舍利的金银宝器、衫袍衣裙等,是至今首次发现的唐代衣物帐碑。
碑文物主清楚,名称罗列明晰,有标重类注,为研究唐代政治、经济以及衣物宝器名称、制作工艺、衡制、纺织服饰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衣物帐》碑释文: 监送真身使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 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等如 后:重真寺将到物七件:袈装三领、武后绣裙一腰,蹙金银线披袄子一领。
水晶停子一枚。
铁 一枚。
真 身到内后,相次赠到物一百二十二件:银金花盒二 具,共重六十两。
锡杖一枚,重六十两,香炉一枚, 重三十二两。
圆无盖香炉一副,并台盖朵带,共重三百八十两。
香宝子一枚。
共重四十五两,金钵盂 一枚,重十四两三钱。
金 袈裟三副,各五事,毳 纳佛衣二事。
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
瓷秘色 盘子、碟子共六枚。
新丝一结,百索线一结,红绣案裙一块,绣帕二条,镜二面,袜十双紫 鞋三双。
绣幞十条。
宝函一副,八重,并红锦袋盛。
第一重 真金小塔于一枚,并底衬共三段,内有银柱子一枚, 第二重 石函一枚,金框宝钿真珠装。
第三重真金函一枚,金框宝铀真珠装。
第五重真金 花函一 枚,以上计金四十七两二分,银十分半。
第五重银 金花 作函一枚,重四十两二分。
第六重素银函一 枚,重四十七两三钱。
第七重银金花作函一枚,重 六十五两二分。
第八重檀香缕金银棱装铰函一枚7银 锁子及金涂锁子七具,并钥匙 链子等,共计银 一十六两四钱。
银金涂花菩萨一躯,重十六两。
银 金花供养器物共四十件。
内 子一十枚,被罗子一 十枚,垒子一十枚,香案子一枚,香匙一枚,香炉 一副,并碗子钵盂子一枚,羹碗子一枚,匙著一副,火著一对,香盒一具,香宝于一枚,以上计银一百 七十六两三钱。
真金钵盂、锡杖各一枚,共重九两 三钱。
乳头香山二枚,重三斤。
檀香山二枚,重五 斤三两。
丁香山二枚,重一斤二两。
沉香山二枚,重四斤二两。
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席褥幞头巾子花鞋等, 共计七百五十四副。
银金花盆一口,重一百五十五两。
香囊二枚,重 十五两三分。
笼子一枚,重十六两半。
龟一枚,重 二十两。
盐台二副,重十三两。
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
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 两。
随求六枚,共重二十五两。
水晶枕一枚,七孔 针一,骰子一对,调达子一对,棱函子二,琉璃钵 子一枚,玻璃茶碗托子一副,玻璃碟子十一枚,银棱檀香木函子一口。
花罗衫十五副,内 七副,跨 八副,各三事,花罗袍十五副,内 八副,跨七副, 各四事。
长袖五副,各三事。
挟可幅长袖五副各五 事,长 暖子二十副,各三事。
内五副锦,五副绮,一副金锦,一副金褐,一副银褐,一副龙纹缔,一 副辟邪绮,一副织成续,二副白氍,二副红络撮。
下 盖二十副,各三事。
接(勒筒袜筒)五具,可幅续袍五领,纹毂披衫五领,缭续浴袍五副,各二事。
缭续影皂二筱,可幅臂钓五具,可幅勒腕帛子五对, 方帛子二十枚,缭续食帛十条,织成绮线续长 袜 四十双,蹙金鞋五双,被褡五床,每床绵二张,一张,锦席褥 五床,九尺簟二床。
八尺席三床,各 四事。
八尺踏床锦席褥一副,二事。
赭黄熟线续床 罩五条,耪黄罗缔枕二条,绯罗香倚二枚。
花罗二 幞头五十顶,绘罗单幞头五十顶,花罗秧帽子五十顶。
巾子五十条,析皂手巾一百条,白异纹续手巾 一百条,揩齿布一百条,细异纹续 皂四条。
白藤 箱二口,玉椁子一枚。
靴五双,各并毡。
惠安皇太后及昭仪晋国夫人衣计七副:红罗裙 衣二副,各五事,挟领(有花纹的丝织品)下盖二副,各三事,以上惠安皇太后施;裙衣一副,四事, 昭仪施;衣二副,八事,晋国夫人施。
谙头施到银器衣物共九件:银金花菩萨一躯,并 真珠装,共重五十两。
并银棱函盛银锁子二具,共 重一两,僧澄依施;银白香炉一个,并承铁,共重一百三两,银白盛香合一具,十万两半,以上供奉 官杨复恭施;银如意一枚,重九两四钱,袈裟一副, 四事。
以上展弘照施;银金涂 一枚,重四十一两, 僧智英施;银如意一枚,重二十两,手炉一个,重九二两二分,衣一副,三事7以上展明肃施。
以前都计二千四百九十九副、枚、领、张、口、 具、两;钱、锱等。
内金银宝器衫袍及下盖裙衣等, 计八百九十九副、枚、领、张、口、具等,金器计七十一两一钱,银器计一千五百二十七两一锱。
右件金银宝器衣物道具等并真身,高品臣孙克 政、臣齐询敬、库家刘处宏承旨,臣刘继 与西头高 品彭延鲁、内养冯全漳、凤翔观察留后元充及左右街僧禄清澜、彦楚、首座僧澈惟应,大师清简、云 颖、惠晖、可浮、怀敬、从建、文楚、文会、师益、 令真,志柔及监寺高品张敬全,当寺三纲义方,敬 能、从湮,主持真身院及隧道宗爽、清本、敬舒等一同点验,安置于塔下石道内讫,其石记于鹿项内 安置。
咸通十五年正月四日谨记。
金函一,重二十八两。
.银函一,重五十两。
银 口伽口口口口口一两口口口口水碗一对,共重十一 两。
银香炉一,重二十四两。
口口台三口,共重六两。
以上遍觉大师智慧轮施。
中天竺沙门僧伽提和迎送真身到此,蒙恩赐紫, 归本国。
兴善寺僧党支书; 凤翔监军使判官韦遂政、张齐果迎送,真身口 当供养。
真身使小判官周重晦、刘处权、品敬权、口口口、张口口、右神策军营田兵马使孟可周、武 功县百姓口头王宗、张文建,王仲真等一百二十人 各自办衣装程粮,往来异真身佛塔。
十大之最 法门寺 一、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一个金骨和三个影骨),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有文献记载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圣物。
二、法门寺地宫,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
三、地宫文物陈列方式,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唐代密宗之金胎合曼曼荼罗。
四、地宫27000多枚钱币中,13枚玳瑁开元通宝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绝无仅有的玳瑁币。
五、地宫出土的一整套宫廷茶具,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等级最高、配套最完整的宫廷茶具。
打破日本茶文化起源说。
六、地宫中出土的双轮十二环大锡杖,长
【第1句】:96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体型最大、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
七、地宫中发现的13件宫廷秘色瓷,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并有碑文证实的秘色瓷器。
八、地宫中发现的700多件丝织品,几乎囊括了有唐一代所有的丝绸品类和丝织工 法门寺[4]艺,堪称唐代丝绸的宝库,是唐代丝绸考古的空前大发现。
九、盛装第四枚佛指舍利的八重宝函,是世界上发现的制作最精美、层数最多、等级最高的舍利宝函。
十、安奉第三枚佛祖真身舍利的鎏金银宝函,上面錾刻金刚界四十五尊造像曼荼罗,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密宗曼荼罗坛场。
现在我们看到的一部分是明清建筑,大多数是仿唐建筑,建设考究堪称精品。
红楼梦中潇湘馆的环境描写具体是什么
《名碑》原文编辑在陕西省西安市,有一国最大的书法艺术宝那就是西安。
碑林收藏了从汉魏至明清历代的碑石、墓 名碑荟萃(9张)志,共两千三百多块。
它们出自各个朝代名家的手笔,真称得上是名碑荟萃了。
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创立了一种潇洒清秀的书体。
这种新书体很快在南方流传。
到了唐朝初年,由于唐太宗的提倡,王羲之的书法被认为是全国的正宗,在当时有很大影响。
唐初的书法家,首推欧阳询。
他的字“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自成一家,人称“欧体”。
欧阳询学书十分刻苦。
相传有一次,他外出看到西晋书法家索靖书写的碑石,初看印象不深;后来他又去看,才觉出妙处。
于是,他在碑石下整整待了三天,仔细观摩学习。
欧阳询晚年的字笔力更加刚劲。
西安碑林中的《皇甫诞碑》就是他的作品。
盛唐时期的颜真卿,被后世称为继王羲之之后的又一位书法革新家。
他年轻时考中科举。
为了学书,他两次辞官不就,跑到洛阳,想当时的大书法家张旭学习。
张旭见他有志学书,就把不肯轻易告人的作书方法传授给他。
在张旭的指导下,他刻苦学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人称“颜体”。
颜体的楷书端庄雄伟,行书遒劲郁勃。
颜真卿用笔匀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屈折处圆而有力。
碑林中的《颜勤礼碑》就是他的作品。
颜真卿之后,有较大影响的书法家是柳公权。
他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自成一体。
他的字骨力遒劲,结构严谨。
世人有“颜筋柳骨”的说法。
碑林中的《玄秘塔碑》就是他的代表作。
碑林中的书法美不胜收,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艺术大师们留下的杰作,至今还闪烁着耀眼的光彩。
(这篇文章已选入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中第5篇范文,第164页至165页)2课文概括编辑课文先简介了西安碑林,说明它是“中国最大的书法艺术宝库”,称这里是“名碑荟萃”的地方。
然后以历史朝代为序,分别介绍了东晋的王羲之、唐初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颜真卿之后的柳公权等书法大家的事迹及其书法的主要特点。
最后概括说明碑林中的书法在中国艺术宝库中的地位。
课文中介绍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代表作《皇甫诞碑》《颜氏家庙碑》《玄秘塔碑》,没有讲到王羲之的作品,这是因为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经失传。
碑林中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唐朝的怀仁和尚集王羲之的字而成。
3导游词编辑西安碑林坐落于著名古城西安市三学街(因清代的长安学、府学、咸宁学均设在这里而得此名)。
它于北宋二年(公元1078年)为保存《开成石经》而建立。
九百多年来,经历代征集,扩大收藏,精心保护,入藏碑石近三千方。
现有六个碑廊、七座碑室、八个碑亭,陈列展出了共一千零八十七方碑石。
在名碑荟萃的展室里,展示了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经;秦汉文人的古朴遗风;魏晋北朝墓志的英华;大唐名家的绝代书法以及宋元名士的潇洒笔墨。
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书画同辉的笔墨迹以及诗画双绝的王维的竹影清风更为碑林增辉溢彩。
西安碑林以其独有的特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物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62年被公布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碑林是中国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点之一,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有着巨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从历史价值来说,许多碑文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有的可藉以补充和订正史书记载的遗误,有的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地方史宝贵资料。
如从陕西周至县出土,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移入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通高353厘米,宽103厘米,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用中国和叙利亚两国文字记载了唐时基督教中一派的景教由中亚传入中国的情况。
此外,唐《中尼合文之陀罗尼经幢》是中国唐代和尼泊尔人民友好交往的实证;《唐广智三藏碑》记载了一个印度僧人一生在中国的经历和密宗传入日本的师承关系。
等等这些都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和宗教史的珍贵资料。
《明德受纪碑》上刻有“大顺”、“永昌”字样。
这是明未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遗物,记载着当时陕西大旱,粮价昂贵,“小麦每斗二两四钱,米每斗二两六钱”和“人食人犬亦食人”的悲惨景象;清刻《张化龙碑》,颂扬了当时领导陕西扶风、歧山一带农民反抗官府的张化龙;清刻《荒负歌》等,也记录了一些遭受官僚、地主压迫剥削的广大农民的苦难生活;元刻《重修牛山土主忠惠王庙碑》、《刘尚神道碑》和清刻《平利教案碑》等,均从不同方面记录了元末红巾军起义和清末广大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压迫和帝国主义外来侵略的事实。
碑林中还记载了诸多历代爱国主义人物,如被誉万世师表的孔子,统一中国文字的李斯,对蜀汉忠贞不渝的关羽,两袖清风的郑板桥,慷慨就义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虎门销烟震惊中外的林则徐,历代书法大师王羲之、颜真卿、于右任,以及励精图治的邓廷桢,推行新法的康有为等。
他们那忧国忧民,为事业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大量的石经,是碑林中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
《石台孝经》刻于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解并亲自以隶书书写的(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记述他也孔子的问答辞,主要内容讲孝、悌二字),此碑由四块色如黑玉,光可鉴人,高590厘米的细石合成,碑上加方额,额上刻浮雕瑞兽、涌云;额上盖石,盖石边缘刻优美的卷云,顶上作山岳状;碑下有三层石台阶,故称“石台孝经”;三层石台四面都刻有生动的线刻画,有茂盛的蔓草和雄浑的狮形怪兽,两种不相协调的动植物被刻画得融洽无间,整个构图给人以威武、活泼的感觉,为盛唐的艺术精华。
《开成石经》,是唐文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接受国子监郑覃的建议,由艾居晦、陈珍等用楷书分写,花费了大约七年时间到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刻成一部石经。
其中包括《周易》6卷,《尚书》13卷,《诗经》20卷,《周礼》11卷,《礼仪》17卷,《礼记》20卷,《春秋左氏传》30卷,《春秋公羊传》12卷,《尔雅》3卷,以及《公羊春秋》、《孝经》、《论语》等十二种经书和五经文字及九经字样。
计114石,文刻两面,228面,字列八层,共六十五万零二百五十二字。
刻成后立于唐长安城的国子监内,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同时也是读经者抄录校对的标准。
此经是中国古代七次刻经中保存最完好的一部,它俨然是一座大型的石质书库,这在中国印刷术发明以前,对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
《石台孝经》、《开成台经》等名碑,原来竖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今西安市南门外)的国子监内,唐末韩建(大尉许国韩公)缩小长安城后,这些碑连同其它一些名碑都散落到了城外。
唐昭宗以及后粱时期,陆续将这些石碑移到原唐代尚书省西隅。
到宋哲宗元佑年间(公元1086-1093年),又将全部碑石搬到学府之北,就是今天的碑林所在地。
此外,明清两代的《兴学碑》、《修渠记》、《修栈道记》、《修城记》、《修庙记》等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西安碑林不仅是东方石质历史文化的宝库,更重要的是书法艺术的宝库,享有“书法艺术故乡”的美誉,令海外人士向往。
碑林中早期石刻有宋代摹刻的秦峄山刻石,原碑为秦国丞相李斯所书。
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刻的“曹全碑”,是用秀美的隶书写的,这是全国汉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碑刻,为汉碑中的精品。
“汉熹平石经《周易》残石”,它保存了中国最早的《周易》文句,相传是当时著名学者、大书法家蔡邕以隶书书写,方挺严整,为汉隶之典范。
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时期。
在唐代书法艺苑中,名家辈出,时有杰作,真、草、隶、篆,百花争妍,犹如璀璨的群星,放射出永不泯灭的光辉。
欧阳洵、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创一体,欧阳通、徐浩、史维则、怀素等也都是一代名家。
欧阳通书写的《道因法师碑》,与其父欧阳询的《皇甫诞碑》很相近,结构严谨,书法险劲,是值得珍视的书法名碑;颜真卿的《颜勤礼碑》、《颜家庙碑》、《多宝塔感应碑》等,气势雄浑,苍劲有力,是标准的“颜体”;柳公权的《大达法师玄秘塔碑》,笔力遒美瘦挺,劲如削竹,结构峻整,神足韵胜,是“柳体”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唐代怀仁和尚从晋王羲之遗留的墨迹中选集而成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则更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名草书家怀素的《千字文》,笔意奔放,流利洒脱,为世所珍。
此外,宋起佶的《大观圣作之碑》(瘦金体)和清代翻刻的《宋淳化秘阁帖》等,也是稀有的珍品。
除了书法,在北魏、唐、宋等碑志上,还保存了大量具有艺术价值的精美图案花纹365kUaIle.cN。
如唐刻《大智禅师碑》的两侧,以线刻和减地两种手法并用的图案作为装饰,将蔓草、凤凰和人物穿插布置,使人感到繁丽、活泼、美妙而有生气;《石台孝经》碑头上的浮雕卷云和狮子,碑座上线刻的精致蔓草、瑞兽等,也都表现了唐代雕刻所特有的富丽作风;唐刻《道因法师碑》座垢两侧,用流利的线条,刻出两组人物,共有十多个卷发深目的异国装束的人,牵马携犬,作准备出行状,是不可多得的线刻佳作;北魏的《元晕墓志》四侧,分别刻着有表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形象,空隙中满填流动的云彩,呈现出飘逸而和谐的奇特意境。
它们象绿林一样陪衬着繁花似锦的书法艺术,使碑林这座书法艺术宝库,更加瑰丽异常。
碑林能较完整地保存到现在,是与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的贡献分不开的。
宋代时,由于无人管理,珍贵的汉唐碑碣有的被人用做砖甓,有的用于修桥,遭到人为的破坏。
元代时,碑林的碑石曾两次全部跌倒。
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陕西发生8级大地震,碑林里的大量碑石因摔碰而断裂。
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毕沅率同僚到碑林视察,只见房屋倒塌,碑石横卧于荆榛瓦砾之间,环顾四周,满目荒凉,这使他十分震惊和痛心。
他与同僚合义,采取修整房屋,整理石,编目著录,组织石刻陈列,建立管理机构和保管制度等措施,重修和保护碑林。
在他所著《关中金石记》中说:“前后堂庑,皆鼎新焉,旋于土中,搜得旧刻数十片,遂取《石经》及宋元以前都,编排甲乙,周以栏盾。
明代及近人所,则汰存其佳者,别建三楹以存置。
其锁钥则有司掌之,设法保护,以冀垂永久。
”毕沅对金石文字有浓厚兴趣,整修碑林在于“庶考古者,得以观览也”。
(《毕沅在保护关中古迹上的贡献》,文物天地,1983年第二期)他为保护珍贵文物作出了重要贡献,很值得赞赏。
用一段优美的语言描写对古城的喜欢,,,要用排比句
古城中,空气中淡淡的花香扑面而来,水池上金色的小鱼肆意玩耍,草地上美丽的小花争相开放,美丽的古城,美丽的古城,我心中的古城,我最爱的古城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42685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