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顺德导游词
德庆龙母祖庙导游词
德庆龙母庙悦城龙母祖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与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并称为“岭南古建筑三瑰宝”。
德庆悦城离广州约155公里。
龙母祖庙是为拜祭龙母而在墓帝兴建的,据说龙母原姓温,是广西藤县人,生于楚怀王辛未年(290年)农历五月初八子时。
传说温天瑞夫妇被洪水围困,绝望中只好将女婴放进一个漂过的木盆里。
木盆从西江上游漂流而下,被德庆悦城打鱼人梁三拾得,收为养女。
这女孩长大后,曾在西江边捡到五颗石卵,放回家里的箩筐中。
谁知没几天,石卵破裂,爬出“一斑四青”、“鳞角峥嵘、状如守宫(檐蛇)”的五条动物。
喂养了一段日子,小家伙越长越长,食量也越来越大,父女俩实在负担不起,但把它们放回西江。
以后,每当女孩到江边洗东西,它们就会浮上来,在周围嬉戏,习以为常。
后来村里人渐渐发觉了,并认出那五条竟然是龙,便尊称女孩为“龙母”。
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可以认定,龙母其实是秦代生活在西江流域的一个庞大的龙族团支第的积德,为民消灾除祸。
直到晚年,龙母还骑着白鹿,为四乡的村民治病。
悦城龙母祖庙始建于何年,现在已难考证。
但据现存的碑记和庙志所载,早在唐代已有重修了。
以清光绪三十年(1905年)顺德东裕堂集资的那次修缮,规模最为宏大。
中了两广的能工巧匠,历时七年方告完成。
改革开放后,在海内外同胞的支持下,集资数百万,对龙母祖庙再行全面整修,使古老的庙宇焕然一新。
牌坊广场现在可以看得很清楚了,龙母祖庙坐落在灵气独钟的形胜宝地。
庙后是金鸡岭,南麓有五道山梁蜿蜒而下,向龙母墓及龙母庙所在的珠山聚拢而来,呈“五龙护珠”之势,正所谓“有来龙,有去脉”。
庙前左为黄旗山,右为青旗山,隔江相对,形若拱卫。
远处亦有一岭横陈,为“贵人捧诰峰”。
祖庙前四水汇流----程溪、降水、杨柳水注入西江。
三山会聚,四水归源。
大江东去,却波澜不兴,越发显得旷远空阔,波光浩淼。
我们再看广场中矗立的这座石牌坊,它建于清代,为四柱三间五楼式石牌坊。
庑殿顶,用四层斗栱出檐。
正面明间檐下斗栱中嵌竖匾,上刻“圣旨”两字----龙母信仰一直处于封建国家的正祀地位。
传说秦始王也听闻龙母的圣迹,“曾遣中使赉黄金白璧聘龙母”,欲认作干娘。
自唐代(也有说从汉代)开始,历宋、元、明、清,龙母均受到历代皇帝的敕封,从而确立了其信仰的正统性,被纳入封建国家的祀典之中。
牌坊全部采用花岗石料榫卯嵌接,额坊及雀替均镂刻浮雕,繁复细腻。
整座牌坊挺拔秀丽,与内地石牌坊风格迥异,颇具岭南特色。
山门龙母祖庙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由山门、香亭、正殿、前后两厢廊庑、妆楼、东裕堂、西客厅、龙母陵墓、碑亭、观音堂等建筑组成一个严谨的整体。
庙中建筑物可谓集广东建筑工艺装饰之大成,充分展示了“三雕三塑”及壁画工艺的高超水平。
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龙庆忠教授来此考察之后,对龙母祖庙巧妙利用自然环境,完整的组群布局,特别是高超精湛的建筑艺术赞不绝口。
大家请抬头看,这就是他题写的“古坛仅存”的匾额。
山门的石雕工艺随处可见:守门的石狮风采堂皇,月梁上的石狮栩栩如生。
石包台上的两根龙柱采用深雕和透雕技法,使整条石柱玲珑轻巧,蟋龙口中宝珠可以滚动,双龙跃跃欲飞。
我们再看两边山墙墀头的砖雕,虽然只剩下两方了,但它是以圆雕、浮雕和镂空的多层次雕刻手法,小小的一方青砖竟雕出9个人物
其精湛刀法也实在少见。
墀头之上山墙垂脊的陶塑人物是男性的日神和女性的月神。
至于石包台上手遮眉梢张望和手扶耳背倾听的是何方神圣
相信各位都猜出来了吧
香亭我们走进前厅,这里又有两尊塑像,一位是龙母的养父梁三公,另一位就是曾与龙母斗法,想占据珠山这块风水宝的江湖术士赖布衣了。
绕过精致的木雕屏风,善信们焚香祝祷、上供祈福的香亭就在眼前了。
香亭平面方正,绿琉璃瓦重檐歇山顶,下檐角脊端部施吻兽。
内外檐柱均为四要,外檐为透雕蟋龙石柱。
雀替、花板、额坊等木雕组件,无不精丽活泼。
香亭两边廊庑墙上,绘满了以古诗意境和历史典故为题材的壁画,整座建筑群一共有壁画200多幅。
而两廊庑顶部,则尽是陶塑的《封神榜》中或神话故事中的人物。
大殿这就是我们瞻仰龙母威仪的大殿了。
大殿重檐歇山顶,绿琉璃瓦,保留了早期建筑特点。
正中为龙母圣像,其右是五个龙子的化身----五龙太子像,其左是在佛教中称为“三眼灵光”,在道教中被封为“显佑灵官”或“显佑真君”的华光,他有降妖伏魔的名声。
神龛前站的塑像是秦朝的十大名臣。
龙母庙最具代表性的木雕就是龙母庙像前的香案了。
它共三层,底层为精致花卉,中层为群龙戏水,上层为龙母祝寿图。
妆楼妆楼底层奉供的是龙母小时候的众女伴的塑像。
这二楼上有梳妆台和龙床,原是龙母的“寝宫”。
请各位转过身往外看,前面就是刚才的大殿顶部最为引人的陶塑和灰塑了。
正脊的上层,是压脊陶塑,前后合计总长25米,装饰有水浒英雄好汉108交;基座,是灰塑,装饰有人们喜闻乐见的神龙、醒狮与花鸟鱼虫。
此外,妆楼、香亭、西客厅、墓园门头和东裕堂的压脊上都有陶塑或灰塑。
我们知道,压脊上的陶塑和灰塑,是建筑物地位、权贵的象征。
龙母祖庙的压脊竟装饰有陶脊13条,长1
【第31句】:77米;灰塑12条,长1
【第14句】:22米。
又多采用耀眼的黄、绿、宝蓝、褐白五色,这恐怕在广东是少有的。
龙母墓各位游客,这就是安卧着让人们千古凭吊的龙母娘娘的陵墓了。
西江人称拜龙母为“探阿嬷”(探望奶奶)。
龙母信仰说明,岭南人不是什么“南蛮子”,也是正宗的龙的传人。
让我们在这里也探探阿嬷吧。
碑亭碑亭从形制上看为清以前遗构。
八角重檐攒尖盔顶,上檐垂脊置两条琉璃金龙,下檐垂脊各置一条金龙。
宝顶为仰莲座托金葫芦。
斗栱比例雄大,有宋代风格。
亭内有明朝洪武九年的制诰石碑一座,据说还是块上乘的端砚石材哩。
碑上记载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敕封龙母的这道“圣旨”的全部内容,故碑亭又名“恩荫亭”。
牌坊广场各位游客,我们在龙母祖庙内已走了一圈了,大家都惊叹其装饰艺术的卓绝超凡吧,其实它在基础建筑方面还有着防洪、防虫和防雷的巧妙设计呢、、、大家知道吗
千百年来,岭南人渐渐形成了到龙母祖庙朝觐的轨仪。
诞期分“润诞”和“诞辰”。
“润诞”以农历八月十五为正日;“诞辰”以农历五月初八为正日。
从初一到初十都属诞期。
诞辰期间,海内外组织的“贺诞团”多得难以统计,人数常在二三十万以上,尚呈逐年递增之势。
大家想过没有,人们为什么来拜龙母
香客朝拜龙母,与中国人源远流长的龙的崇拜有关。
在我国的神话传话中,伏羲、女娲是人类的祖先,他们的形象是“人首龙身”。
《史记、天官书》说:“轩辕,黄龙体”。
《诗含神雾》说:炎帝“龙首,颜似龙也。
”我们自称是炎黄子孙,自然是龙种,是“龙的传人”了。
所以,龙是中国的象征,中国是龙的国度,“龙”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渗入百姓的生活和意识之中。
海外,香客对龙母的虔诚,不仅反映出人们的世俗憧憬和愿望,更流露出那种怀念祖国、脊恋故土的寻根认同的情结。
这,就是我们民族为什么较别的民族具有更大凝聚力的缘故了。
在开放改革,中华世龙腾飞的今天,寻认和朝拜龙的母亲,不是蕴含着一层更深的意义么
陈村导游介绍词
你要到北海玩我可以给你攻略,不过你说自驾游的话就没办法了。
我现在也在顺德,不过我是在伦教,我昨天上午刚坐车从北海回来上班,没有车,所以不知道沿途有什么好玩的,湛江的话去试试湛江鸡咯,很出名的,其他的话不知道了。
你加一下我492106051,给你一个攻略,可以作为参考。
我从三洲收费站上车,到北海总共要8个多小时,你自己开车的话应该只要六七个小时,前提是别走错路,呵呵。
湛江到北海大概要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
先吃饭了,O(∩_∩)O~
广东佛山顺德大良有什么好玩的
顺峰山公园,很大,空气很清新 凤岭公园 或者伦教镇的长鹿农庄,离大良不远
广东古代9大状元,有5个出在佛山,为什么佛山这么厉害
古人有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中国封建社会里,状元是士人学子们孜孜以求的终极理想。
佛山自古崇文重教,历来人才辈出,包括状元文化在内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素有“状元之乡”的美誉。
我国自隋、唐开科举取士以来,至清末废除科举的1300多年间共产生了652位文状元。
广东省历代共出现过9名文状元,而佛山就占了5个。
此外,广东还出了5名武状元,佛山还出了武状元2名。
广东9名状元一览莫宣卿 封开人 唐朝大中五年辛未科状元简文会 南海人(现在实际属禅城) 南汉乾享二年戊寅科状元张镇孙 南海人(现在实际属顺德) 宋朝咸淳七年辛未科状元伦文叙 南海人(现在实际属禅城) 明朝弘冶十二年巳未科状元林大钦 潮州人 明朝嘉靖十一年壬辰科状元黄士俊 顺德人 明朝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状元庄有恭 番禺人 清朝乾隆四年巳未科状元林召棠 吴川人 清朝道光三年癸未科状元梁耀枢 顺德人 清朝同治十年辛未科状元(按年代顺序排名)佛山历史上的这5位文状元,现代人对他们可能有点陌生,但在过去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一地文化之盛,可从科举人才多少来推定。
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凤莲曾统计过广东历代乡贡和进士数量和分布,她发现从宋至清四个朝代,南海(明清佛山镇属南海县)数量为347人,顺德为238人,番禺数量253,南海和顺德乡贡和进士数量排名分列第一第三。
另外,状元、榜眼、探花数量,佛山也位居第一,广东历代状元9人、榜眼8人、探花9人,南海顺德状元5人、榜眼3人、探花3人,占了三分之一多,佛山是名副其实的“状元之乡”和“气标两广的人文之邦”。
(网络图)“状元之乡”的文化土壤状元是如何炼成的
佛山又给予他们的成功提供了怎样的土壤呢
本土民所专家梁国澄认为,佛山是一座有着独特历史文化底蕴的岭南名城,自古钟灵毓秀,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而且自宋元时期便是中国四大名镇之一,经济的发达更直接促进了文化的兴盛。
“佛山从唐朝开始便有石湾的陶瓷产业,明清形成冶炼铸造的产业,同时因地理优势形成了汾江河正埠码头一带的商业气氛,为佛山当时的经济打下了积淀。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上,佛山的崇文之风也逐渐兴盛。
“当时满街都是民间识字读本,佛山的女性都是识字妇女,民间文化基础较好,在这样的氛围下对于培养子女知书识墨有帮助。
”梁国澄说道。
此外,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北方的移民为避战乱而南迁,不仅为珠三角带来了中原文化,还带来了人才。
中国社会经济史学者、著名佛山史专家罗一星介绍,北方移民有不少是文化水平很高的仕宦,他们期望后代儿孙能够继续“读书出仕,光宗耀祖”。
因此,“读可荣身,耕可致富”成为他们宗族的传统,世代相袭。
南汉状元简文会,广东第二、佛山第一位状元状元文化的精神核心:修齐治平 匡扶社稷从南汉(五代十国之一)南海籍状元简文会的刚直不阿冒死劝谏到身居江湖仍忧国忧民直至为国捐躯的南宋南海籍状元张镇孙,再到公正廉明政绩斐然的末世名臣明朝顺德籍状元黄士俊,这些历代佛山籍状元的身上无不凸显出修齐治平的精神追求,无不彰显着内圣而外王的人格魅力。
宋朝状元张镇孙这其中以张镇孙最为广为人知。
他生于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自幼苦心读书,文辞畅达,知识渊博。
公元1271年,他到南宋都城临安参加会试、殿试,他挥笔疾书慷慨陈词,在其政论文《廷对策》中提出了“国家以民为命脉”的著名论点,并大胆提出”召故老,求实才,以尚贤也”,“训守牧,戒贪残以布治也”等利益民生匡清社稷之良策。
他的《廷对策》深得皇帝赵禥喜爱,于是张镇孙成为咸淳七年辛未科状元。
后因奸臣当道迫害忠良,张镇孙被流放到浙江婺州做小官,他无法舒展为国为民的抱负,接来双亲供养,治小家尽孝道。
公元1275年,元兵南下,张镇孙回广东暂避。
后宋军节节败退,危急关头宋端宗想起了张镇孙,授予高官厚爵,统辖广东军政大权。
临危受命,张镇孙安抚百姓重整军队,并亲率宋兵与元军激战。
半年后,因敌我力量悬殊,孤军无援,广州城最终陷落,张镇孙不幸被俘,他誓死不降,最终为国捐躯,终年44岁。
明朝顺德籍状元黄士俊与张镇孙宁死不屈的高风亮节相比,顺德籍状元黄士俊之德行与其不分仲伯。
其为人也孝悌,在仕途失意时更不忘忧国忧民。
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黄士俊辞官途径杭州西湖,随行侍从提议在西湖多游玩一段时日。
黄士俊说:“吾对当官看得很轻,对国家的安危却看得很重。
当今内忧外患频仍,西湖风景虽好,哪有心情观赏
我欲赶回家写奏章,以能早日向皇帝力陈安邦治国的意见。
”明朝状元伦文叙伦文叙在广东的名气最大,传奇故事也最多,伦文叙父子连登三元的奇迹在南粤传为美谈。
关于伦文叙的传说和逸闻“大头鬼托世”、“伦文叙老点柳先开”、“伦文叙戏太师梁储”等传遍了珠三角,还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
在传统戏曲中,经常有“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做状元”的情节。
如《赵五娘》中的蔡伯喈、《珍珠塔》中的方卿、《秦春莲》中的陈世美等,他们开始穷困潦倒,后来都考取状元,金榜题名,衣锦还乡。
科举考试竞争激烈古代的一名读书人要经过大小十几场考试,经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奋斗,战胜一批又一批对手,过五关斩六将后才能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大魁天下摘桂冠”的状元,可以说每一名状元的产生都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
中国科举史上,曾经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而作为这个庞大知识分子群体之巅峰的“状元郎”,则是屈指可数。
要在科举中脱颖而出有多难
科举制度自创建以来,尽管各个朝代都有一些变革和变化,但基本遵循着“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的金字塔模式,在塔尖的就是状元及第。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在古代,读书是通往仕途的唯一道路,而科举考试则是必经的关口。
因此,成千上万的学子多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金榜题名。
据了解,就清末而言,一般情况下每次全国参加“乡试”的考生大概有16-18万人次,从中选拔5000-6000人成为举人,进入“会试”。
再从“会试”中选出贡士300人进入“殿试”,最终在“殿试”中选拔出状元、榜眼、探花各一名。
要想考中状元,便得有“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苦读和“十年寒窗无人问”的等待。
其实,十年只是约数,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个状元岂是十年掐得来的
据清代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二笔》中记载,清代广东顺德老秀才黄章参加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乡试时已102岁,他创下中国古今考试史上“考生”年龄最高纪录的。
黄章在提入考场的灯笼上写了“百岁观场”四个大字,由曾孙为之引导入场,并放言如果这次考不中,105岁时也考不中,到108岁时才有好运。
令人感慨的是,像黄章这样的超高龄考生在清代并不少见。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会试中,地方各省上报70岁以上参加会试的考生多达122人。
此外,路途遥远也成为考生赴京赶考的阻碍。
清代广州举人林伯桐编写的《公车见闻录》便记录了赶考的细节。
“吾粤北上之路,其常行者凡五”,即沙井路、长江路、中江路、汉口路和樊城路。
其中,沙井路陆地多、河川少,乘马车较快,到达北京需70天,而走中江路则乘船较多,需3个月才能到达。
在当时,会试是三月九号报到,广东的考生需在春节前后就出发。
科举之路历时之久,过程之艰辛,由此可见。
“3年才举行一次的考试、兼及深度广度的考题、少之又少的录取几率、长年备考的庞大开销、旅途遥远,还可能面对因地域差异、舞弊猖獗造成的不公正……”梁诗裕坦言,古代高中状元并不容易。
南海西樵松塘古村古建筑。
珠江时报记者戚伟雄摄精神传承:以师承关系为载体“师承关系是传承状元文化的重要载体,师承关系大致有三种体现:可以是家学,可以是官学比如官办的书院,又可以是私学比如一族一乡的私塾。
”岭南文化学者关建人认为说。
他认为,古代的师承关系和现在一般所说的师生关系不完全相同,深厚密切得多。
古代有很严格的,仪式感很强的拜师礼,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近乎血亲关系。
比如朱九江和康有为,陈子褒和冼玉清就是这种传统的师承关系徒。
这样的师承,老师教的就不仅仅是知识,更包括身心和三观的培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关建人回忆说,我四岁半就拜在冼玉清先生门下,他不仅教我知识文化,还处处灌输我为人处世的道理。
佛山自古就是一方文化沃土,明清以来,名人辈出大都有清晰的师承关系。
为此,关建人简要介绍了朱九江以下一支的师承关系。
近代南海学者朱九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康有为的老师,是位爱国、富有正义感的岭南大儒,也是位为政清廉、关心民众疾苦的清官;康有为是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戊戌维新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受教于朱九江。
这两位大师之后的陈子褒(出生新会,活跃于南海)、冼玉清和马国权诸位先生,都专注学问和教育,蜚声海内外。
“朱、康、陈、冼、马等五位学人皆近现代人,事迹易查可考,师承脉络清晰,相互间的地缘关系明显,且他们在学术和教育上的成就都是荦然共睹,可谓道德文章标榜于世 ,如这般文德五承相接的本地文脉,搜寻粤海,似不多见。
”佛山历来重学兴教,《广东书院制度》记载宋代广东有方志可稽的书院共二十六所,佛山即占六所,明清时期是佛山书院发展的鼎盛时期,如西樵山的四大书院(湛若水、霍韬、方献夫等理学名家在此讲学)、三湖书院和礼山草堂。
历代“乡科不绝”、“科甲日盛”,文风鼎盛,名人辈出。
禅城区莲峰书院(珠江时报记者 戚伟雄 摄)其中礼山草堂,是清代大儒朱九江从山西弃官归里后,于1858年在家乡九江礼山下开设的类似书院性质的教育机构。
朱次琦“礼山草堂”以“四行、五学”(四行:敦行孝弟,崇尚名节,变化气质,检摄威仪;五学:经学、史学、掌故之学、性理之学、词章之学)为教学内容,培养了包括晚清大儒简朝亮、清末状元梁耀枢、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等在内的一大批国家栋梁,开创了“九江学派”。
1932年,为纪念朱九江,南海创建了九江中学。
康有为“开创新学”的有为精神,朱九江“礼山兴学”的教育风范,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一代代九中人博学笃行、切问勤思,激励着他们成人成器、务实创新。
除了师承关系外,状元文化精神也渗透到佛山的商业文明之中并得以延续。
明清时期,佛山有众多的官宦仕子,他们退居乡里后,亦纷纷从事工商业,其传统文人的精神特质如忧国忧民、诚信为人在潜移默化中也影响着其商业行为,这造就了佛山商人儒商的特质。
因此,状元文化的精神核心——修齐治平的入世追求在佛山也通过商业文明的绵延不绝传承发扬着。
如爱国华侨简照南创办“南洋烟草公司”,与英美烟草竞争。
当时,简照南创办“南洋”的初衷除了有一种追求利润的冲动外,更大的原因是爱国之心。
当时中国市场洋烟充斥,外国烟草公司每年“攫我千万金钱以去”,甚感痛心,于是他创办烟草公司以“杜塞漏卮,挽回利权”。
爱国之心成为简氏兄弟屡败屡战矢志不渝发展中国烟草业的动力。
状元文化的现实意义穿着汉服的稚趣学童们踏上位于白云洞碧水湖上的状元桥,穿过供奉着文曲星的状元塔(奎光楼),并依次敲响状元鼓。
学童们以咚咚的鼓声明志,寓意学童完成开笔礼后,奋发图强,学业有成。
老师为学童开笔。
珠江时报记者戚伟雄摄每年年中,南海西樵山都会举办开笔礼,今年西樵山更是面向市民和学童全年开设开笔礼,并启动“亲子理学游”。
人们以物喻情,借用佛山的状元文化元素,表达现代人的美好期盼。
事实上,这样的一些场景,在佛山已是常态。
南汉状元简文会和明代状元伦文叙同生在禅城澜石村,以他俩名字命名的“状元井”静静坐落在村中一个偏隅的角落之处。
记者走访时发现,其四周均是上世纪
【第8句】:90年代建造的屋宇,状元井则被很好地保护起来。
近年来,祖庙每年举办开笔礼,都会在这里取水,希望能取得好意头。
古人还将能否考取功名和地理环境联系起来,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要提高“中举率”,附近一定要有高大的物体,包括形如文笔的山峰和尖形的文笔塔。
明清时期,佛山的手工业和工商业全国闻名,读书之风最为昌盛,时至今日,许多村落也保留着文笔塔,如南庄镇孔家村。
除了开笔礼、文笔塔、状元井外,佛山与“状元”二字相关联的物件,还有许多,如状元及第粥、逸彩状元坊、三水陈氏宗祠前的旗杆夹等等。
状元及第粥。
珠江时报记者戚伟雄摄上述种种,说明状元文化已悄无声息地融入到佛山人的生活当中,成为这座城市独特的风景线。
那么,状元文化究竟因何而存在
延续至今,它又有什么样的内涵延伸
历史上,要考取状元,首先就要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培育,学习儒学的德育与行为规范,中山大学客座教授、佛山文史学家罗一星曾写有《明清佛山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一书,在他看来,佛山自明代以来,历代重视教育,出了状元、会元等全国文化精英人物,“按照以前的地域划分,我把这群人称为‘南海士大夫现象’。
这群人科举考试第一名,在朝中当官政绩彪炳,回到家乡还还立志建设第一等善良之家,无论是做人、读书、还是家族建设,都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其实,这些状元大多遵循同样的人生轨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他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中举后,由于朝廷对人才有许多奖励政策,他们用这些奖励积累个人财富,然后回家乡建祠堂修族谱,随着官级步步高升,继而达到平天下的终极使命。
同样的,在南海区档案局地方志科科长张莹看来,从个人品质而言,状元们都有勤奋向上、好学苦读的精神,“他们性情耿直,公正严明,有着深切的家国情怀,追求道德文章,勇攀学问高峰,这些都仍有现实意义。
”学童开笔后在拉开智状元钟。
珠江时报记者戚伟雄摄学童开笔后看佛山历史状元介绍领许愿桔。
珠江时报记者戚伟雄摄学童开笔后在用状元井水洗脸。
珠江时报记者戚伟雄摄
广东佛山顺德的,想计划10月6日外出一天游 有什么地方值得一去
顺德周边很多东西玩啊
可以禅城一日游,去下祖庙梁园岭南新天地等,南海西樵山,狮子岭森林公园,影视城,南国桃园等;三水荷花世界,高明皂帽山。
广州周边的南沙湿地,百万葵园;南昆山,长隆;番禺莲花山,宝墨园,岭南印象园; 增城白水寨,石门国家森林公园;从化温泉...好多地方可以玩啊
佛山的由来
佛山的由来 佛山古称乡。
东晋隆安二年元三九八年),剡宾现克什米尔)的三藏法师达昆耶舍尊者航海东来,在境内塔坡岗上(即今塔坡街),建寺传授佛教。
他回国后,随着时间推移,寺宇倒塌。
至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乡人在塔坡出上掘地,得铜佛三等,就在岗上重建寺,供奉三尊铜佛。
从此把季华乡改名为佛山,这是佛山得名的由来,所以佛山有这样一句传统谚语:“未有佛山,先有塔坡”。
到元末,这寺毁于战火。
明洪武二十四年,乡人再重建寺宇,但这时塔坡岗附近,已逐渐有居民建筑房舍聚居,不便于建筑佛寺,击择地于郊重建(旧名石阁,现郊区环市公社朝东生产大队所属范围,即佛山地委党校现址的一部分),命名为塔坡古寺。
到清光绪年间,寺僧勤安入京作法事,为慈德太后祝寿,得御赐佛经一批,勤安又在京募捐扩建佛寺,在寺内增建藏经楼贮藏这批佛经,所以塔坡古寺又称为经堂古寺。
至于原来的塔坡寺,由乡人在此改建为古庙。
供奉东岳大帝神象,改名为塔坡庙。
后来年代久远,经过多次返修,为纪念这一佛山初地,在重修时,乡人特别在底前状卜,嵌上两块石块, 一块刻着“佛山初地”,另一块刻着“牧唱遗风” (古代佛山有八景,其中一景就叫“塔坡牧唱”)。
另外,在庙前的水井上安上一块石牓,刻有“佛山、贞观二年”等字样。
这些石刻的历史文物,在解放后已被佛山市博物馆拆去祖庙保存起来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427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