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佛山日语导游词

三清山的导游词

欢迎各位游览世界自然遗产地(2008年7月8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三清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三清山成为中国第七个、江西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

)、世界地质公园(2012年9月21日凌晨2点,在葡萄牙阿洛卡召开的第11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作为我国2012年度唯一的申报单位,三清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录,成为我国第27处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5A级风景名胜区(2011年9月6日)三清山

  三清山具体详尽的位置是,位于上饶市玉山县紫湖镇、怀玉乡、南山乡和德兴市坂大乡范围内。

三清山金沙索道位于玉山县紫湖镇以北三清山金沙村(即东部服务区),三清山南山索道位于玉山县南山乡东坳村外双溪(即南部服务区)。

三清山东距浙江衢州90公里,南距福建武夷山市115公里,西距上饶市78公里,北距安徽黄山市263公里。

景区总面积229平方公里,中心景区71平方公里。

  为什么称之为三清山呢

“三清”是中国道教尊奉的三位最高神王——玉清、上清、太清。

道书上说:“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也就是说玉京是他们住在的地方。

三清山的主峰就是玉京,海拔18

【第16句】:9米。

玉京、玉虚、玉华三峰鼎立,就象是道教的三位鼻祖,三清山因此而得名。

自从1600多年前葛洪首先在三清山结庐炼丹以来,它就成为道教名山。

三清宫有副对联:“清绝尘嚣天下无双福地;高凌云汉江南第一仙峰”,说的就是三清山在道教中的特殊地位。

  三清山纵横229平方公里,东险西奇,北秀南绝。

目前已开发的景观有500多处,奇峰怪石、古树名花、流泉飞瀑、云海雾涛被称为是三清山景观的“四绝”  三清山又以其独特的地理地质在2008年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它被国际专家称为“世界花岗岩微地貌的天然博物馆”。

这种奇特而宝贵的地质地貌形成的历史十分漫长,在过去的14亿年中,三清山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它先后经受过三次大海浸,并有两次沉入海底达五、六亿年。

由于海底火山的作用和一亿八千万年前侏罗纪晚期以及以后发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得山体不断抬高,断层密布,呈垂直状态的花岗岩体又长期受风化侵蚀,加上重力崩解作用,最终造就了今日三清山奇峰参天、幽谷千丈的山岳奇观。

  三清山的花岗岩峰林微地貌形态类型完备,可以说它记录了地貌的演化过程,比如宏观的地貌演化系列是从“峰峦——峰墙——峰丛——石林——峰柱——石锥”,再加上“岩壁、峰谷和造型石”,这9种地貌,三清山都能看到。

在核心景区就有奇峰48座,造型石89处,景物、景观384处, 其中,巨蟒出山和司春女神两处,更是世所罕见,美国国家公园基金会主席保罗先生看到以后惊呼:三清山是世界上为数极少的精品之一,是全人类的瑰宝。

  三清山又是研究东亚、北美的古地质、古地理和古生物演化的“天然实验室”,根据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板块构造的理论,在三叠纪时期,世界大陆曾是统一的古陆,在650万年前,通过漂移形成了现在的形状,而原来在古陆上的种子植物也随着古陆的漂移而迁移。

在对三清山的植物区系进行分析发现,三清山的鹅掌楸和北美(美国)的鹅掌楸形成对应关系,而且是对应成分突出的代表。

又如三清山的华东黄杉是美国花旗杉也形成对应关系。

这些都可以证明三清山与北美大陆原来都联结在一起。

  三清山又被称为第四纪冰期时东亚对重要的“生物避难所”。

在第四纪冰期时期,由于全球气温普遍下降,很多植物遭到了毁灭性的摧残,但是因为三清山的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加上复杂的地形环境,成了许多古老植物的避难所。

现在三清山的已查明的高等植物种类达2373种,其中很多都是珍稀的物种。

象红豆杉、白豆杉、银杏、天女花等等,三清山还是南方铁杉的分布中心。

尤其是到了春暖季节,数千亩的高山杜鹃树,花开时,姹紫嫣红。

令人心醉。

2008年9月26日,三清山的珍稀植物物种就随“神七”的实验舱升上太空。

此次搭载的植物物种有25种计200克,包括珍稀濒危种长柄双花木和秀丽槭,中国特有种青钱柳、木姜叶冬青、迎春樱桃等,东亚——北美间隔分布种野鸭椿,国家重点保护种张氏红山茶,优势种有水丝梨、香楠、雷公鹅耳枥等等。

遨游过太空的三清山濒危植物种子现在已经被送到中山大学进行培育,培育成功后将移栽到三清山濒危植物园。

三清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地,有着丰富的植物物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33种。

目前,三清山管委会已在岭头山征地1000亩用于建立濒危植物园,计划引种北美同属植物、珍稀濒危植物和观赏性植物及花卉。

大家在游览的过程中,会看到这些植物都挂有标志牌,可以一瞻它们的风采。

  三清山还是国家动物保护基地。

已经查明的野生动物有1728种,其中有5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比如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麂、云豹、豹、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中华秋沙鸭、金斑喙凤蝶等七种。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47种。

  各位游客:欢迎到三清山欣赏美景的同时,进行引人入胜的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的科学考察。

编钟简介怎么写

编钟  百科名片  编钟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目录  原理介绍  曾侯乙编钟  评价  展开  编辑本段  原理介绍  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我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 编钟图片2的。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有9枚一组的和13枚一组的,等等。

1957年,在我国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编钟13枚演奏的东方红乐曲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响太空。

1978年,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一座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成套编钟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这套编钟之大,足以占满一个现代音乐厅的整个舞台。

曾侯乙墓编钟由19个钮钟、45个甬钟,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傅钟共65件组成。

这些钟分3层8组挂在钟架上,直挂在上层的3组叫钮钟,斜悬在中下层的5组叫甬钟,其中最小的一个钮钟高20.4厘米、质量为2.4千克,在演奏中能起定调作用,最大的一个低音甬钟高达153.4厘米、质量为203.6千克,全套编钟总质量在2500千克以上。

钟架是铜木结构的,它的外形呈直角曲尺形(如┏),全长10米以上,上下3层,高273厘米,由6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

整套编钟和梁架气势宏大、壮观无比。

演奏时乐队由几个人组成,用6只丁字形木锤敲高、中音,用两根长形棒撞低音。

经声学专家研究,编钟中的每只钟都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只要准确地敲击钟上标音的位置,它就能发出合乎一定频率的乐音,整套编钟能奏出现代钢琴上的所有黑白键的音响。

这套编钟的定音频率为256.4赫,与现在钢琴上的中央“C”频率几乎完全相等。

[1]  材料  曾侯乙编钟用料是铜、锡、铝合金,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兽、龙等花纹,铸制精美,花纹细致清晰,并刻有错金铭文,用以标明各钟的发音音调,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实物。

可见,远在2400多年以前。

我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

  起源  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套编钟的个数也不断增加。

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

  象征  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

近代,在中国云南、山西和湖北等地的古代王侯贵族的墓葬中,曾先后出土了许多古代的编钟。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现的曾侯乙编钟。

这套编钟工艺精美,音域可以达到五个八度,音阶结构接近于现代的C大调七声音阶。

另外,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

曾侯乙编钟是目前中国出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编钟,被誉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

编钟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

  用曾侯乙编钟演奏的乐曲《楚殇》。

乐曲表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被流放时的悲愤之情。

  西周时期编钟  1985年8月25日杨家村出土了西周时期编钟一架。

这架大型编钟,总重量为340公斤。

它在西周考古发现中是不多见的稀世文物。

西周青铜编钟这架乐器,共为4组,铸造的时间各不同,可能为一个家族数代人的制品。

它对我们研究西周“钟”,“”的演变规律将有很大的帮助。

从器物的用途看,既有编组使用的,又有单独使用的。

从“”来看,以前出土实物不多,传世的有“克”,上海博物馆收藏有“四虎”等,但都是单个出现。

杨家村“编”,属于西周晚期遗物,是目前已知资料中最早最完整的一套。

另外,从“钟”的铭文看,对研究西周社会史和官职制度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充分证明编钟无愧为我国古代众乐之首,击之耳边荡漾着雄浑凝重的“金石之声”,形象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充分显示了我们祖先伟大的创造力,使人大开眼界,惊叹不已

[2]  被誉为“国宝”的编钟古乐器,从1954以来,在我省出土过多次。

《隋书·音乐志》载:编钟“各应律吕,大小以次,编而悬之。

”编悬的木架,西周时叫“(xuān)”,呈“月”形。

演奏时用小木槌敲击,音色纯净,旋律优雅,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

高音昂扬,惊天动地;低音浑厚,沉雄飞扬,演奏起来八音齐鸣,古音神韵娓娓动听。

  编钟是西周时代祭祀、朝聘、宴享、歌伎的主要和声乐器,尤其适合于伴奏,富有中国古乐的独特风貌。

西周时还以此礼乐制度规定名位、等级。

编钟是王公贵族权势的标志。

  西周编钟,距今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

那时候,地球上大部分地区还是荒无人烟,有些地方虽有人群,却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

那时,我们这里的祖先不但越过了钻木取火的时代,而且已达到了能用火冶炼青铜铸造编钟的先进时期,它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结晶。

  编辑本段  曾侯乙编钟  介绍  战国早期著名青铜乐器。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

曾侯乙,是战国时代曾国(今湖北随州、枣阳一带)一个名叫“乙”的诸侯。

此人死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

1978年曾侯乙墓被发现并开掘,使得许多埋藏地底的珍贵历史文物得以重见天日。

现存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编钟图片1关于古代乐器,在曾侯乙墓中有着惊人的发掘。

墓的东室有琴(十弦)、筝(

)、五弦(

)各一件,瑟五件,笙两件和悬鼓一具。

沿北墙放有编磬,靠东南角放着巨大的建鼓。

此外,还有篪两件,排萧两管,瑟七件和枹鼓等等。

其中最为辉煌,堪称“国之瑰宝”的,要数庞大的乐器组合——编钟。

编钟共有六十五枚,全部为青铜铸造,制作精美。

钟架呈曲尺形,铜木结构。

钟列在钟架上分上、中、下三层。

上层钟十九枚,中、下层钟是编钟的主体部份,分为三组,这三组钟形制各异。

一套称为“琥钟”,由十一枚长乳甬钟组成;第二套称为“赢司(音sì)钟”,由十二枚短乳甬钟组成;第三套称为“揭钟”,由二十三枚长乳甬钟组成。

每件钟体上都镌刻有错金篆体铭文,正面的钲间部位均刻“曾侯乙乍时”(曾侯乙作)。

琴它体的铭文,基本是关于五声音阶名与八个变化音名;敲击每一只钟的正、侧都可以奏出升、降两个音。

曾国其他五均调高铭文,曾国与晋、楚等国律名的对应文字等等。

这些铭文是研究我国古代乐律极其宝贵的材料。

[3]  音域  曾侯乙编钟的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略次于现代的钢琴。

中声部约占三个八度,由于有音列结构大致相同的编钟,形成了三个重叠的声部,几乎能奏出完整的十二个半音,可以奏出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音乐作品。

  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推想,这套编钟演奏时应由三位乐工,执丁字形木槌,分别敲击中层三组编钟奏出乐曲的主旋律,另有两名乐工,执大木棒撞击下层的低音甬钟,作为和声。

  历史成就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市的一座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

出土时,整套编钟耸立如故。

  钟在我国商朝时就已出现,最初只有3到5枚,到周朝增到9至 13枚,战国时发展成 61 枚。

人们按钟的大小、音律、音高把钟编成组,制成编钟,演奏悠扬悦耳的乐曲。

曾侯乙编钟共 65 枚,其中1 枚是战国时楚惠王赠送的镈。

编钟分八组,共分三层悬挂在铜、木做成的钟架上。

包括钮钟十九件,甬钟四十五件及一件镈钟,共六十五件,总重量达2.5吨。

钟架全长10.79米,高2.73米,由六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着。

六十五枚编钟的总重量达3500千克,它的重量、体积在编钟中是罕见的。

钟上大多刻有铭文,上层十九枚钟的铭文较少,只标示着音名,中下层四十五枚钟上不权标着音名,还有较长的乐律铭文,详细地记载着该钟的律名、阶名和变化音名等。

这些铭文,便于人们敲击演奏。

  曾侯乙编钟音域宽广,有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

钟的音色优美,音质纯正,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相同。

考古工作者与文艺工作者合作探索,用此钟演奏出各种中外名曲,无不惊叹。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光辉成就,为今天古音律和编钟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最大的编钟  曾侯乙编钟图片2一九七八年发掘的举世闻名的我国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我国古代最庞大的乐器,它共六十四件,(计钮钟十九件,角钟四十五件),分三层悬挂在满饰彩绘花纹的铜木结构的钟架上,每层的立柱是一个青铜佩剑武士。

它们的形体和重量是上层最小,中层次之,下层最大。

最小的一件重二点四公斤,高二十点二厘米;最大的一件重二百零三点六公斤,高一百五十三点四厘米。

它们的总重量在二千五百公斤以上。

钟架通长十一点八三米;高达二点七三米。

气魄宏大,场面相当壮观。

这座墓的下葬年代为公元前四三三年,距今二千四百一十余年。

它的出土引起国内外的重视,被认为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

[4]  制作  八十年代初,湖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佛山球墨铸铁研究所、武汉工学院和哈尔滨科技大学等单位上百名科技人员通力协作,采用了激光全息摄影和扫找电镜等现代技术手段,发现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干四百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铜、锡、铅三种成份的最佳配方,以获得优美的音色;掌握了钟体大小,钟壁厚薄与音高的严格比例,铸造出不同音高的编制系列;设计了“合瓦式”的独特钟形与复杂的钟腔结构,形成了奇妙的一钟双音和优美的旋律。

这套编钟都能别两个乐音,全部音域贯穿五个半八度组,高音、低音明显,中间三个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由于有了完备的中间音,所以能在任何一个音上灵活自如地旋宫转调。

尤为可贵的是,钟体和附件上,还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先秦时期的乐学理论以及曾和周、楚、齐等诸侯国的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这一重大发现,据弃了所谓“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不能旋宫转调”的说法。

  贡献  为了使这套中华乐器史上珍贵的国宝发挥更大作用,科学工作者将曾侯乙编钟进行复制。

一九八三年一月六日至九日,中国音协、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学会、考古学会的学者专家共八十多人,在武汉对复制的编钟进行了鉴定。

专家通过聆听和比较原件和复制品每个钟的音色、音高,并交替欣赏原件的录音和复制编演奏的《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浏阳河》、《圣诞夜》等中烁曲。

他们认为复制品确实达到了原件的音响效果,高音区清脆,明亮,悠扬;低音区浑厚,深沉,气势磅礴。

其中演奏出的大多数音乐与原件的差异小于正负五音分之内,为一般听众所难以辨别。

  编钟曲目有  01 竹枝词(编钟与编磬)  02 春江花月夜(古乐合奏)  03 屈原问渡(古乐合奏)  04 楚殇(古乐合奏)  05 幽兰(古琴与编钟)  06 国殇(古乐合奏)  07送孟浩然之广陵(古乐合奏)  编辑本段  评价  编钟虽作为一种较为古老的打击乐器,但其音质、音准、音色等方面,绝不逊色于:排鼓、大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钵等民族打击乐器,也不逊色于:定音鼓、马林巴、铝板琴、大军鼓、小军鼓等西洋打击乐器,更不逊色于架子鼓等爵士打击乐器。

其地位已在世界打击乐界中根深蒂固。

  2009年,“六十甲子中国磬”由石头神人力涛大师倾力打造,为祖国60周年大庆献礼。

导游证在哪里报名

2022年全国导游证考试报名程序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报名采取网上报名的形式进行,报名程序包括提交报名信息、报名信息审核、交费和打印准考证4个环节。

(一)全国导游证考试报名时间和报名入口2022年8月20日9:00至9月20日17:00,考生可通过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网上报名系统提交报名信息,(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导游证报名入口考生须上传符合要求的本人近期1寸白底免冠证件照片、身份证扫描件(包括正、反两面,身份证有效期须覆盖考试日期)、学历证书扫描件并填报信息,上传材料的具体要求参见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网上报名系统。

考生在多地重复报名,报名无效。

(二)2022年全国导游证考试报名信息审核时间2022年8月20日9:00至9月30日17:00,各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对考生提交的报名信息进行审核。

报名信息审核通过后,考生报名信息不再予以变更。

(三)交费考生通过报名信息审核后交费,截止时间为2022年10月8日17:00。

交费成功后,费用不予退还。

(四)打印准考证2022年11月22日9:00起,考生可通过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网上报名系统下载准考证并自行打印。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42707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