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福建十三篇导游词

哪里有福建十二篇导游词?

我来当导游 我的家乡是福建莆田,大山环抱着它,远远看去,蒙蒙胧胧的,若隐若现,可美呢。

不信就跟我走吧

我的家乡有着浓浓的乡村气息。

每天清晨,你都可以听见公鸡“喔喔喔”的鸣叫声,好像在说:“快点起床,太阳晒到屁股啦

”然后,你便会看见老人们赶着一群顽皮的鸭子穿过田间的小路。

说它们顽皮,还真不夸张呢,它们东跑跑,西窜窜,“嘎嘎”地叫着,你仔细听听,就像大乐队在演奏哩

不过,老人们真有一套,顽皮的鸭群在他们的管理下,不一会儿就乖巧极了,可惜好景不长,不一会儿就又忍不住了,又开始扭着屁股乱跳。

你见了,准会哈哈大笑,笑得直不起腰儿。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家家户户都洋溢着浓浓的喜庆。

你到那儿去,会被这浓烈的气氛感染。

走在田间小路上,能看到一大片金黄的麦子,麦子很多很多,一望无边;麦子很高,都快追上你了呢

快到中午时,你就会看到几个小孩子,手里拿着偷来的苹果,在窄窄的小路上奔跑。

一不小心,就有一个孩子摔了个狗啃泥,苹果也不翼而飞了,他也不急,看着你,然后“哈哈”地大笑,那样子有趣极了,你又会忍不住想笑了。

紧接着,他们就会在麦田里玩躲猫猫,笑啊,跳啊,闹啊…… 我的家乡,不像城市那样交通便利,可它却有独特的气息。

它永远热闹,永远美丽,会永远让你感受到生活其中的温暖,你不会孤独,因为那儿永远洋溢着欢乐

南阳诸葛庐所指的南阳是河南省的南阳还是襄樊的古隆中

【第1句】:南阳诸葛庐在三国时期南阳郡邓县隆中,据襄阳西二十里。

当时属南阳郡,所以诸葛亮说躬耕于南阳。

今天隆中属襄阳市。

【第2句】:最早记载诸葛亮所在地的是东晋的史书《汉晋春秋》,后来被收入裴松之注《三国志》。

此后1800年来的史书都采用这一说法!包括北朝《荆州图副》北朝郦道元《水经注》南朝刘宋《荆州记》南朝萧梁《南雍州记》唐《元和郡县图志》唐《襄沔记》北宋《太平寰宇记》北宋《册府元龟》北宋《资治通鉴》南宋《诸葛亮传》南宋《通鉴纪事本末》南宋《续后汉书》南宋《舆地记胜》元代郝经《续后汉书.诸葛亮列传》《大明一统志》明宣宗朱瞻基《历代臣鉴•诸葛亮》清代《读史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等等。

【第3句】:现代中国政府国务院认为诸葛亮躬耕于今襄阳的隆中。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是1995年12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正式立项,由周光召任总编辑委员会主任主持编辑的煌煌巨制。

其中说“诸葛亮“词条说:“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往依荆州刘表。

隐居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陇亩…“该书没有”卧龙岗“

【第4句】:现代河南方面都承认诸葛亮躬耕于今襄阳西的隆中。

(1)、著名的泰斗级历史学家、河南开封人白寿彝在他的史学巨著《中国通史》中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水县)人。

随叔父诸葛玄避乱荆州,住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躬耕陇亩,自比于管仲、乐毅”” 刘备觉得有道理,于是带着关羽、张飞,从驻地前往隆中拜访,没想到一连两次都吃了闭门羹,第三次才见着。

”“…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

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形势,…”等等。

(2)、朱绍侯,考古学家,历任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河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教授。

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

1992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

在他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福建人民出版社 , 19

【第80句】:01)中说:“刘备三顾隆中(湖北襄樊市西二十里)草庐,请诸葛亮出来帮他打天下。

“(3)、柏杨著名台湾作家、思想家、出生于河南开封1949年去台湾。

在他的著作《柏杨曰》中说“诸葛亮跟刘备的这一夕谈话,史学家称之为《隆中对策》,跟纪元前三世纪末韩信跟刘邦的一夕谈话——《汉中对策》,虽相隔四百年,但前后辉映。

”在《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中说:“二零七年,最初,琅琊郡人诸葛亮,寄居襄阳隆中(襄樊市西十公里),平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然而当时的人,对他并不器重”(4)、1976年5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编写的《诸葛亮小传》一书就认定南阳卧龙岗是纪念地,襄阳隆中是躬耕地。

该书第二章《躬耕南阳》指出:“隆中在襄阳城西北二十里,当时属南阳郡邓城管辖”,“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寒暑”。

“小小的隆中实际上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自称‘躬耕于南阳’。

”(5)、1985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南省政府组织编纂的《河南风物志》。

该书武候祠一节说:“(诸葛亮)在襄阳西隆中结茅隐居,他躬耕垄亩,攻读史籍……”“汉室后裔刘备三顾茅庐于隆中。

”“孔明遂离开隆中,佐刘备攻伐中原”“人们知道,湖北襄阳古隆中为孔明隐居躬耕之所”。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很明显,这里所说的南阳系南阳郡,并非今日之南阳市。

后人出于仰幕,于今日南阳建祠以祀。

”该书曾获河南省地方史志优秀成果一等奖。

(6)、1986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州风物记》,该书“说南阳卧龙岗”一节中说“其实,诸葛先生真实的隐居地是在距此一百多里的襄阳隆中。

”该书作者王彪是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该书是他深入采访,博采广记的一成果。

(7)、1987年3月,南阳市委宣传部出版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一书,也认定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诸葛亮纪念地”,是纪念性建筑,而不是故居。

还说,南阳武侯祠内的“诸葛庐”“虽系赝品”,但由于诸葛亮名气大,“故而南阳武侯祠便颇有名气了”。

(8)、1987年南阳市卧龙岗武侯祠门前出售的导游性小册子《武侯祠简介》也说:“诸葛亮隐居在南阳的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从此他就离开隆中辅佐刘备”。

还说:“(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后部的茅庐……等,是后人根据诸葛亮生活起居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

【第5句】:(1)、晚清开始编辑1915年完成初稿,1980年第一次印刷的《辞源》中,关于

【隆中】“山名。

在湖北襄阳县西。

汉末诸葛亮筑庐居于此。

相传刘备三顾茅庐,即此”。

(2)、1989年的《辞海》,关于

【隆中山】 “在湖北襄阳县西,临汉江。

东汉末年诸葛亮曾隐居于此。

”关于

【隆中对】“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今湖北襄阳西),建安十二年刘备三次往访。

”(3)、著名近现代历史学家郑天挺、谭其骧主持编撰的《中国历史大辞典》。

其中“诸葛亮”词条说:“字孔明。

少孤,从叔父玄往荆州依刘表,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

”“隆中”词条说:“地名。

在今湖北襄阳县西。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即此。

”“隆中对”词条说:“东汉末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县西),建安十二年,刘备三次往访。

【第6句】:“隆中对”是对刘备和诸葛亮隆中对答的最早命名。

南宋淳熙时期的文人孙应时在他的诗《读士元传》中有“向来隆中语,荆益实素期。

” 这可能是最早用“隆中”为该“对答”命名的记载。

此后,明万历时期的文人杨时伟在他的《诸葛忠武书》卷四“连吴”中说“时伟按侯‘隆中语’云: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为援而不可图。

”这里也将该对答命名为“隆中语”。

明末抗清名将张煌言在他的诗《书怀》中有“一剑横磨近十霜,端然搔首看天狼。

勋名几误乘槎客,意气全轻执戟郎。

圯上书传失绛灌,隆中策定起高光。

山河纵破人犹在,试把兴亡细较量。

”诗中将该“对答”命名为“隆中策”。

可见,起码早在南宋“隆中”就成为该“对答”的名称,此后历朝历代也认可用“隆中”命名该“对答。

而“隆中对”一词最早的记载可能出现在元代。

清康熙年间刑部侍郎卞永誉在他的《式古堂书画汇考》(成书于康熙二十一年即公元1682年)中提到“饶介之四体书卷…第二段书诸葛武侯隆中对”。

饶介是元代书法家,他的作品《四体书卷》其中就有“诸葛武侯隆中对”。

清康熙内阁中书、礼部侍郎高士奇(1645-1704年)在《江村销夏录》(成书于康熙三十二年即公元1693年)也提到说:“元饶介之仿四家书卷,纸本髙七寸三分长一丈余,初临右军,后更章草书诸葛武侯隆中对,与史中微有不同故全録之,又草书前出师表全篇文不録”。

这两则相同记载证明元代就有隆中对之名。

明崇祯年间的文人蒋灿在他的诗《题杜少陵像》中有 “抗志隆中对,饥驱蜀道难。

”此后“隆中对”一词就频繁被使用。

而《草庐对》之名直到清代才出现。

综上可知,1800年来,“诸葛亮躬耕于今襄阳西的隆中”就是历史一贯的共识。

【第7句】:而卧龙岗一词元代才首次凭空出现于史书,元以前没有任何史料记载。

【第8句】:卧龙岗所谓证明许多都是假的。

如所谓清代出土“晋诸葛躬耕歌碑”就是假的

所谓“黄权建武侯祠”就是编造的谎言!所谓“隋代断石幢”就连南阳本地教育家都承认和诸葛亮无关。

靠这些造假证明的躬耕地能是真的吗

翻译资格证

翻译证有两种,一种是CATTI,全国的资格考试,属于人事局;另一种是NAETI,翻译证书考试,属于教育局。

应该是前者含金量高些。

两种考试每年都能考两次,CATTI考两门,综合和实务,合格标准多数情况下是各科60分,取得后需要三年一登记(、考试、登记);NAETI考一门,相当于前者的实务,合格线是70分,终身有效。

我考的是CATTI英语笔译,建议从三级开始考,一开始就考二级对于非的太困难了(我不是)。

口译我没报过,笔译的话因为允许带两本词典,所以要准备英汉、汉英两本内容全面的词典,我用的是牛津高阶英汉和新世纪汉英,词典要提前熟悉,别到临考才买,虽然要查的词并不多,但是不能在翻字典上浪费时间,考试时间很紧张。

另外有本书觉得不错<<全国资格(水平)考试三级英语笔译实务翻译技法与实战演练>>。

地陪导游欢迎词大全

“半盏屠苏犹未举前小草写。

”在家乡最值得一提也是最热热闹闹的民俗,便是春节传统了。

春到,家家喜气洋洋,挂上红灯笼,贴上新对联,到处是的景象。

从小到大,春节来得往往很早。

过了腊月门,家家户户开始办年货,坚果瓜子,各种糖果应有尽有,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更是忙碌了起来,腊月二十三是我们北方的小年,小年虽然没有大年那么重要,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节日,到了晚上,四面传来鞭炮声,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饺子。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在这一天,一家男女老少开始忙活,拆洗被褥,洒扫庭院,听妈妈说,这有扫除倒运之意。

所以每年的这个时候,我和姐姐总是最积极的。

妈妈现在都让我们自己打扫自己的房间,虽然打扫一天很劳累,但是看着干干净净的卧室,忽然觉得即使劳累也是值得的。

“二十五,做豆腐”。

我之前一直不理解新年为什么要做豆腐,后来才知道,豆腐与“头富”谐音,有人们新的一年都富贵吉祥的美好寓意。

在我很小的时候,只有少数人家才会有豆腐机,这时候每家每户的人就会挑着两桶黄豆,到那家人门口排队,大家有说有笑,谈论着过去一年的收成。

腊月二十六到二十九期间,就是妈妈最忙碌的时候,蒸花馍,蒸面鱼,做丸子。

每到这个时候,我和姐姐都会给妈妈打下手,我最喜欢的,还是那刚出炉的热气腾腾的年糕,我总是会先试尝一个,软软糯糯的别提有多好吃了。

到了大年三十,爸爸会起个大早制作贴对联的浆糊,制作完成后把我和姐姐叫起来一起贴对联,贴完对联后我就会换上自己的新衣服跑去找好朋友,不自觉地炫耀着,自己今年的新衣服有多好看。

大年三十晚上最热热闹闹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吃完年夜饭后一起动手包水饺。

这一天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守岁到十二点。

等到十二点的钟声响起,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这便是我们家乡的春节风俗,中国各地春节传统虽然都有不同,但都是大同小异。

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到处是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

导游词200字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王导,今天就由我来给大家讲解颐和园的风景名胜。

请大家随着我走。

现在,我手指的这个是著名的长廊。

这个长廊可不一般。

它全长700多米,分成273间。

大家可以看到,每间的横槛上都有许多五彩图画,画得各式各样,有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难怪被称为“世界第一廊”。

大家往前看,这就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

这片湖静得像一面镜子。

游船经常从这里经过,大家可以听到船上游人们的欢歌笑语。

在昆明湖的上面,就是闻名遐迩的万寿山。

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颐和园的全部风景。

站在这里看,整个颐和园真可谓是无比壮观。

郁郁葱葱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这就是古香古色的佛香阁。

大家快随我看看这美丽的石桥吧

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

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姿态不一的活灵活现的小狮子。

这座在历史上为帝王建造的古典园林,现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参观热点之一,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

1986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大家听了我的介绍,也心动了吧

那就亲自到颐和园看看吧

求一篇大约350字的导游词,谢谢。

那条贯古今,串未来的长廊;那条莹莹光无尽的长廊。

——题记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走在泥泞的路上,心里不由得有些阴霾:三坊七巷,真的有那么好吗

为什么要花这样的时间徘徊在这条似乎跟不上时代脚步的街上呢

疑惑与不理解的思绪溢满了整个心房。

雨还是不停地下着,撑着伞走路,雨丝就这样肆无忌惮地打在脸上。

冷冷清清的马路,载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也载着我独自的沉默——为什么他们的心充满喜悦

拐过一个转角,却忽然感到眼前一亮,这条修复过的街道,竟是如此清新、明亮。

跨过那个大门洞,仿佛进入了时光长廊,我慢慢地走着,抬头看那火红的大灯笼挂在二楼房间的窗前,与竖立在巷口的电线杠子打着招呼;老字号的店牌端端正正地架在那些仿古建筑的房梁上,正眯着眼睛望着对面的奶茶店。

我似乎看到,在两者眼神交际的那一瞬间,天空中擦出了古与今的火花;一个小孩儿光着屁股,蹒跚地走向“刻板印书”的雕塑,伸出那只胖嘟嘟的小手,轻轻触摸着,随即“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雨渐渐小了,我们沿着宽达十几米的石板路向前,认真品读着右边的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左边的七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杨桥巷。

也许没有人会想到,衣锦坊这片房子已经拥有252年历史了,当时房子四周是厚达80厘米的鞍形风火墙,墙上方的雕塑生动形象,一组“吴刚嫦娥”,一组“张生红娘”,这曾让住在这里的欧阳家族骄傲了很久很久。

衣锦坊还有个著名的景点——水榭戏台,在清水池塘之上,在轻风细雨之中,闽戏就在这里飞翔着。

不知不觉间,我站在了文儒坊前,细细聆听,仿佛听见一百多年前那些达官鸿儒谈笑往来的脚步声,仿佛听见一百多年前那些学子琅琅的读书声,仿佛听见《陈若霖斩皇子》的声音,仿佛看见当年李鸿章在这奋笔疾书,写下“冠盖今螺渚,诗书古颖川”的楹联。

光禄坊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与吉庇巷一起被辟为马路,其旧貌已是现代高科技不能复原了的,于是带着一点点失望,我转过身子,往回走去。

映入眼帘的是入口处的郎官巷,那里是近代著名思想家、翻译家严复老人的居所。

那居所在当时看来,颇具现代化:门斗两侧山墙紧连着侧墙,突出了其门面排场的气氛;走廊、栏杆上的花纹也均为民国时期流行的仿西方建筑纹饰。

出三坊七巷向左拐,在那条最先被改建成马路的地方,还存在着两个名人深深的脚印。

林觉民、谢婉莹,这两个闪亮亮的名字,都出自杨桥路17号。

在那“风光月霁襟怀”之间,在那“红紫青蓝白绿黄城”之里,无不洋溢着谢家人对自己居所的热爱与赞美。

这些就是冰心奶奶所眷恋的老屋,所眷恋的回忆吧。

也许是在这喧嚣的大城市里生活了太久太久,以至于感觉到寻找那纯净的一小方土地好难好难;也许是沉浸在繁忙的生活里,似乎早已失去了对福州城的热情,以至于没有发现,就在市中心的这条长廊可以让疲倦的人们重新获得对过去的悸动与沉醉。

它,连接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将来,连接着那些纯真的回忆与憧憬,慢慢地品,慢慢地在细雨中,回味着。

三坊七巷,这个伫立在城市中心的古建筑群,这个回响着福州人世代梦想的地方,在这条时光长廊里,我沉醉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44322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