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老马原文读后感聚集70条-读后感
臧克家《有的人》诗读后感一
鲁迅先生是我国的一位大文豪。他的文章犀利而又贬低世俗;他的为人,更是不言而喻。如今,鲁迅这个名字已经家喻户晓。
《有的人》是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年周年写的诗。这首诗用简朴的语言描述了鲁迅先生那崇高的自我献身精神与旧社会中那些反动统治者的丑态。
有的人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却犹如行尸走肉。有的人一生为人民着想,这种人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了,可他们的精神却永驻人间。有的人其在人民头上,人民把他摔垮;有的人愿为人民做牛马;有的人想流芳百世,却早已臭名昭着,有的人愿做野草,然而野草青青;有的人只为自己,大家看到他的下场;有的人甘为他人,人民把他举得很高很高。
鲁迅先生就是后者。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一株野草,有了他就有希望,他更是一位英雄,人民的英雄!他的一生都在为人民拼搏着,他点燃了几代中国人奋发的星火,他用锐利的眼光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道路,他抨击黑暗、追求真理,他用尖利的笔刺向敌人,用温暖的大手抚慰同胞们。
鲁迅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可贵精神将会世代相传。既然鲁迅先生能为人民无私奉献、鞠躬尽瘁,而我们为什么不能呢!所以,我们要牢记“鲁迅精神”,将来做一个像鲁迅先生那样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臧克家《有的人》诗读后感二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我愿做“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人,我讨厌和痛恨欺压人民的人,作威作福。
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和反动派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告诉了我们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是多么地可耻。谁会愿意做这种人呢?这种虽生犹死的人我们痛恨,那种虽死犹生的人我们赞美,他们的精神会使我们永远不忘,流传一代又一代。他,就是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人们,我们热爱他,赞美他,感谢他,他们的精神我们要学习,使我们也能够做一个像鲁迅一样虽死犹生的人,使人民也时时刻刻为我们而想。
让我们都学习鲁迅先生,做一个关心别人,爱护别人,抨击黑暗社会,热爱人民,有价值的人吧!
我们要学习第二个“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臧克家《有的人》诗读后感三
他,是一头耕牛;他,是一株野草;他,更是一位英雄。他,见证历史巨变;他,目睹风起云涌;他,更重燃了中国人上进的心火。他就是鲁迅。而臧克家的<有的人>则让我更深入了解了鲁迅,透过字里行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伟大的灵魂。是的,面对黑暗的社会,面对麻木的民众,他用犀利的笔锋揭露了种种罪恶。反动派的凶残行径并没有吓倒他。常道英雄,何为英雄?此即英雄!正如诗中所写,"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在他心中勾勒出两个大字"天下"。天地苍茫,万物混沌,只有他,宠辱不惊,威武不屈;只有他,用洞察一切的眼光直视社会。而如今,而我们,面对已故的鲁迅先生,我们谁又能够不汗颜呢?名利,金钱,荣誉,哪一样不诱惑人心?又有几个人能够定心忍性?又有哪一个人会拍案而起来呵斥这社会的种种罪恶呢?
"人之初,性本善",在生命的日出,我们,又应该怎样做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我不敢担保我会成为鲁迅先生一样伟大的人,至少,我们应该保留那种奉献自己的忘我精神。这样,当夕阳西下,我们能问心无愧,我对得起自己,我对得起他,那一株野草,那一头耕牛,那一位英雄,那一位见证历史,目睹风云,重燃人民心火的人——鲁迅
老马是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代表作之一。大家是否有阅读过的呢,臧克家诗歌老马赏析,我们来看看下文的介绍。
原文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赏析
作于1932年的《老马》运用象征手法,以马喻人,对那个时代劳动民众的悲苦命运作了形象的写照。《有的人》作于1949年11月,它以富于哲理的诗句,对鲁迅精神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这首诗塑造了老马的形象,从整体上把握可知:一、诗人是以马喻人,;二、从内容看“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泪只往心里咽”,这些文案所描绘的形象是在“忍受”而不是“挣扎”,它是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
笔者及写作背景。
臧克家,出生于山东诸城县的农村,从小熟悉农村,热爱农民,所以他的诗篇多为歌唱农村之作。1933年《烙印》出版,翌年又出版《罪恶的黑手》。这正是“现代派”颓废诗风遭到读者厌弃的时候,减克家的描写农民形象和乡村景色的诗篇为诗坛吹来一阵清新的风,因此立刻引起文学界的注意和重视,并且为新诗反映农村生活开拓了崭新的天地。
《老马》写于1932年,是臧克家诗集《烙印》中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作者曾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对**政权全盘否定,而对于革命的前途,觉得十分渺茫。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沉郁而悲愤的。”作者亲眼看到了一匹命运悲惨令人同情的老马,不写出来,心里就有一种压力。通过赏析这首诗,我们能够更具体地感受到减克家30年代新诗创作的成就和特色。
内容大意。
《老马》简短八句,塑造了一个不堪重负的老马的'悲惨形象。
第1节,写装车。
前两句的“总得”与“横竖”相呼应,侧面表现出主人贪婪、残忍,让老马超负荷运载,同时也写出老马倔强、坚忍的性格,把一腔悲愤深埋在心里。后两句实写装车,一个“扣”字,一个“重”字,·把老马负重受压的惨状刻画得极为生动、深刻,主人的冷酷,老马的痛苦,都包含在其中了。
第2节,写扬鞭出发。前两句是虚写,刻画老马的悲愤而又无望的心理。后两句写实,“一道鞭影”,活现出主人的凶狠、无情。在这样严酷的压迫下,在“前面”等待老马的又是什么呢?诗人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对《老马》这首诗,臧克家曾说:“写老马就是写老马本身,读者如何理解,那是读者的事,见仁见智,也不全相同。”
《老马》究竟有什么感悟呢?
首先,从诗题看:诗的标题是《老马》,但诗人没有详细描写老马衰弱病残的外形,而是着重写它的命运、感受和心境,这种遗貌取神的写法,赋予了这首诗深刻的意蕴。
其次,从老马的处境和命运特征看:诗中的老马似乎生来就得无条件的承受装大车的命运,即使“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也横竖不说一句话”,“只好把头沉重的垂下。”这里诗人写出了老马忍辱负重的命运和忠厚善良的性格。这匹老马也曾思考过自己不幸的命运,但它始终是“这刻不知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从这里我们也能体会到老马的愚昧无知。尽管老马任劳任怨,也要常常挨皮鞭。无奈“只好抬起头望望前面。”诗人写出了老马的悲惨命运、痛苦的感受和悲凉的心境,增强了老马悲剧的感染力。
最后,如果我们联系历史背景,不难看出这匹负重受压、痛苦无比、在鞭子《老马》这首诗并没有存心用老马去象征农民的命运,但为什么几乎所有的读者和选本的注释家,都说写的是受苦受难的旧社会的农民?
分析: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享受,同时又是一种艺术再创造。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一是读者的赋予。所以要承认文学鉴赏中的差异性,也要承认欣赏者的理解可能超过或有别于作者的原意。有人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鲁迅曾说过:“《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见《集外集拾遗补编》)臧克家曾说过:从表面上看,写的是一匹负重受压、苦痛无比、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老马。但几乎所有的读者和选本的注释家,都说写的是受苦受难的旧社会的农民。原因是老马的形象塑造,舍其形而传其神。诗人没有详细描写老马衰弱病残的外形,而是着重于写它的命运,感受和心境,增强了老马悲剧的感染力。诗人越是突出老马的忍辱负重、善良忠厚,就越能激发读者对被压迫而不觉悟农民的同情,激起对旧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愤怒和诅咒。因此,《老马》形象的塑造充分体现了“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
臧克家诗集读后感一
在臧克家遗留的大批诗文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诗作《老哥哥》,反复吟读之后,为了进一步了解“老哥哥”,又翻阅了他的散文《老哥哥》,以及与“老哥哥”有关的回忆录《皓首忆稚年》和文艺随笔《关于<老哥哥>》,读着这些诗文,仿佛跟着大师回到了他的青少年时代,似乎听到了他在声声呼喊——“老哥哥”。
“老哥哥”何许人也?为什么会如此受臧老的崇敬和挚爱呢?原来,“老哥哥”姓李,是臧家的一个老长工,一干就是五十年,终生未娶,是一个没有任何财产的老光棍。他二十几岁来到臧家干活,论年纪比臧克家的曾祖父还略长,曾祖父叫他“老哥哥”,祖父、父亲又叫他“老哥哥”,后来臧克家也叫他“老哥哥”。“老哥哥”对少年臧克家和善极了,陪他玩,讲故事给他听,甚至连他偷拿自己微薄的工钱去赌也不在意。在他的心目中,“老哥哥”比爷爷还要亲!但那时的“老哥哥”已经很老了,庄稼地里的活干不动了,只能喂牲口扫院子,五天赶一趟“吕标集”。由于“老哥哥”耳聋眼花,记忆力差,常因漏买一样东西或差一个铜板对不起账来,每次都遭受祖父的白眼和训斥,但“老哥哥”习以为常,逆来顺受,从不反抗,过惯了寄人篱下的生活。然而,有一年冬天,大祸真的降临了。“老哥哥”烧炕不小心,把臧家少爷的一只鞋烧了,祖父大发雷霆,借着这个“引子”,把“老哥哥”扫地出门。这时,年幼臧克家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痛恨祖父,更仇恨这个万恶的社会。他爱“老哥哥”,他想“老哥哥”,他在心底里呼喊着“老哥哥”。
就在“老哥哥”被赶走的第八个年头,也就是1932年3月,27岁的臧克家以“老哥哥”为原型,创作出新诗《老哥哥》。
这首诗的构思很独特。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小孩子好奇地问一句,“老哥哥”无奈地答一句,然后括号里是“正义发言”句。全诗共九个片断,充分表现了小孩子那颗天真无邪的童心,他不明白为什么“老哥哥”收拾东西要走了,惊怪地发问。“老哥哥”心灰意冷,他的回答一语双关,抒发了老人一生的痛苦和哀怨。当小孩子缠着“老哥哥”再给他讲个故事时,“老哥哥”强忍着内心的苦楚说:“小孩子,这时你还叫我说什么呢?”当小孩子许诺长大了赚钱为“老哥哥”养老送终时,“老哥哥”无奈地说:“小孩子,你爸爸小时也曾这样说了。”当“老哥哥”真的要被赶走,小孩子发急了要去告诉自己的爸爸时,“老哥哥”无助地说:“小孩子,不要跑,你爸爸最先知道。”这首诗的结尾,可以说悲情达到了高-潮,括号内的“正义发言”说:“叫他走吧,他已经老得没用了!”这些问答,字字血,声声泪,叫人听着心碎。这首写于上世纪30年代的诗,其形式可以说是白话诗的一大突破。青年臧克家运用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一问一答中,就把老长工辛酸的一生,描写得淋漓尽致,动人心魄!
这首诗的内容很集中。臧克家从小与“老哥哥”生活在一起,对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但他没有展开写“老哥哥”穷苦潦倒的一生,只取了风烛残年被赶出家门的这一场景,把许多悲惨的故事放在背后,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去想象。诗里的人物全是真实的,提问者是少年臧克家,回答者是老年李长工。但写作的情景不是真实的,真实情景应当是“老哥哥”被赶走时,默默无闻,没有一点反抗精神。试想,如果照实写下去,一个富户人家辞退一个长工再平常不过了,还能收到那种“动人心魄”的效果吗?这首诗的过人之处,就是不写过程,只写高-潮。 臧克家对“老哥哥”的感情是真挚的。他在回忆录《皓首忆稚年》中描写“老哥哥”被赶走的情景时,写道:“我满眼流泪,哭送老哥哥走。他背着一个小包包……走向焦家庄子他的一个侄儿家里去。……我送老哥哥出了庄,看着他一步一步地下了坡,我止不住眼泪。”这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少年送走他朝夕相处的一位老人,而无力挽留的一个场景。这对少年臧克家来说也是刻骨铭心的一刻。事过八年,祖父逝世,少年长成了青年,当家作主了。他试图找个机会代替祖父向“老哥哥”道歉,寻求心理平衡。他在文艺随笔《关于<老哥哥>》中写道:“1932年旧年,我把老哥哥请到我家,和我坐在一个炕头上。这时,他已老态龙钟,疲惫不堪了。我原想和他谈谈往事,使他得到一点温暖,我对他,觉得比祖父还亲。……我想留他住几天,与其说使老人家得到点享受,还不如说使我自己得到一点安慰。……临走,我把六块现大洋塞到他的手里……”没想到,这次见面竟是两人的永别。
臧克家诗集读后感二
《三代》是臧克家诗集《泥土的歌》中的一篇,历来被人们所称道。在中国现代诗人中,能象臧克家这样执着于泥土的诗人并不多见,朱自清先生认为从他开始,“才有了有血有肉以农村为题材的诗。”有人称他为“农民诗人”。诗人自己在《中国现代作家选集--臧克家》一书的“前言千字”中说“我青少年时期的生命在泥土里扎根。我熟习旧社会的农村,我热爱苦难中的农民,大自然风光中虽然带着悲惨的颜色,但它牵动我的心,令我喜爱。”在《十年诗选·序》中说:“它(农村)在我的脑窝里真是太多,太多,它充盈了我的心,它沁透了我的整个灵魂。我如果握着萧洛霍夫、托尔斯泰、左拉或巴尔扎克大师们手中的笔,我将写出怎样的‘人间悲剧’……怎样的悲惨土地上千千万万悲惨的人物啊。”分明的告诉我们他写农民的原因和目的。那么,《三代》一诗,就仅仅是写出了农民的“悲惨命运”而没有其它吗?
让我们先看一下原诗内容:
三 代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葬埋。
诗人用三个整齐的文案,短短21个字,便刻画出了三代人的形象,但又不仅仅是三代人的形象,它折射出的是旧中国世世代代生活在土地里的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在《十年选集·序》中写道:“暴露封建乡村的罪恶,写出封建农民的悲惨命运。这使命也很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然而,我们说,追溯农民与土地的情结之根而又表现这“土地情结”,也是其意义之一,也是其使命之一。
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根本问题是土地问题。诗人要“写出封建农民的悲惨命运”,这命运是和土地联系在一起的。千百年来,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在土地上流汗,从儿子到爸爸到爷爷,循环往复,都在讲着同一个故事。“洗澡--流汗--葬埋”“洗澡--流汗--葬埋”,这是中国农民的生存方式,这是对生存方式作出的唯一选择。在这样的土地上,这样的生活着,他们也有梦--“泥土的梦”,他们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就是“土地情结”,这就是他们的“梦之根”。《三代》不正是挖掘到了这条根吗?所以,我们今天要谈臧克家的关于农民的诗,谈他的《三代》,不能仅言其“悲剧命运”一面,还应言其“土地情结”一面。当我们用“原型批评”理论来审视中国的现当代文学时,特别是审视某些作家的某些作品时,带给我们的往往是“柳暗花明”。
为更充分证明“土地情结”之说,我们再来看臧克家的另一首诗:
一生的辛苦 把身子按倒 / 他开垦过的草阡上 添了一堆黄土 / 坟 /像它的为人 /寒微 谦卑 / 摇着几根白草 / 卷在西风的怀里 / 活着的时节 / 工作在田地里 / 死后 /他在替儿孙 看守着这田地 / 黄昏拢过来 / 他要破土而出 / 拉住个人 谈谈心
一个终生在田地里辛苦的老人死去了,然而他的“土地情结”并未死去,他仍要替儿孙“看守这土地”。当黄昏到来时,他要“拉住个人,谈谈心”,谈什么?土地。多么深厚的土地之情啊!叫人感动,叫人流泪。
诗人在表现土地,表现农民,表现农民与土地的“千千结”。
横看成岭侧成峰,研究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不应拘于一隅,文学也不例外。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读臧克家的《三代》时,我们又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新的感觉--这感觉真好!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010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