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蔡元培》读后感细选90条-经典语录

以三载妙龄,如花般的时光,仅用以换取一个高金的标签,尽管它折射出的光芒,足够吸引眼球,但是我仍会毫不犹豫地对这次交换说:不!

我们的时光是如此的耀眼,我们的笑容是如此天真、无邪,我们的眼神折射出的光芒比一束束阳光,更加火热、更加朝气蓬勃,任那在为心狠的硬汉,也无法做到将这花季的岁月一点点地切割,当做用以交换之筹码。

但是难道作为祖国乃至世界的希望之花的我们,随着渐渐萌发出的嫩芽,透露出的心愿,难道仅仅是等待着要被设法贴上高值的价签,以便用来出售吗?

花儿有它的萌发,自然不可避免地有它凋谢的瞬间。但最迷人的花却绝不是在于其存在时间的多少,而是在于它以百分百的拼搏,用来争取花苞的绽放。它相信着,只要能挣开束缚露出花瓣那就将会是最精彩的时刻。

细细回忆一下你我,是否被沉重的'枷锁,锁住了双腿;是否每一刻都在扬起脚步;是否永不自弃地呐喊;是否饱含着挣脱束缚的希望呢?

从现在扬帆启程,亲手将自己每一秒的时间都化成清水,去浇灌刚刚萌芽的花儿,那么必将会露出最美的花瓣。价签将难以用来衡量它的价值,因为它是最美的,有着独一无二的颜色!

知识依靠点滴的学习;小事塑造德行;次次锻炼养出的能力;失败是那最好的肥料,为我们栽种出萌发的源

《名人故事》读后感1

最近,妈妈叫我看看一本书叫《名人故事》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华人首富——李嘉诚这篇文章。文章中讲述了李嘉诚出生于一和穷人家族,当时,他们为了躲避战争只好来到香港。李嘉诚苦苦找了一个星期的工作,才有人收他当茶馆里的伙计。他踏踏实实的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成为了一家塑料玩具厂的总经理,有了自己储存7000美元。开了一家自己的公司。

不久没有人来和李嘉诚合作,而且要李嘉诚必须找一位有钱的人为他担保,李嘉诚求遍了所有他认识的人,就是没有人肯为他担保。李嘉诚没有欺骗对方,诚实的告诉了这位是外商,自己认识的人不多,并没有有钱人愿意为他担保,这位外商被他的诚实所打动,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和李嘉诚合作,从那以后许多人都知道李嘉诚是个可以信任的人,都和他做生意,在他30岁时已经成为了亿万富翁!!!

我认为李嘉诚能够成为华人富翁并不是因为他出身尊贵,而是靠他自己的诚实感动所有人,让人们觉得他可以信任,都来和他做生意。再想想我们,每天被一些谎言所迷茫,生活在一个虚假的世界里,没有真实的自我。我真心希望人们能够找到真实的自我,像李嘉诚一样,让人们相信你,这样你才能成功!!!!

《名人故事》读后感2

绍兴是我的家乡,这是一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巍巍会稽山,泱泱鉴湖水,注定了这是一方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的好地方。五千年来,这片大地上孕育了一批又一批历史名人,让人感到我们的家乡是多么伟大。这些名人不仅是我们绍兴的光荣和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应该向这些名人学习。

《名人故事》这本书记载了83位名人,共88个故事。其中有美女西施白花藏秘的故事;有鉴湖太守马臻为民治水的佳话;有近代文学家蔡元培坛子避蚊刻苦求学的趣事。翻开它,就像走进了先贤们的内心世界;拜读它,就像与先贤们面对面对话。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西施的白花藏秘故事。西施是春秋末越国苎萝村人,她天生丽质,秀美出众,被后人誉为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春秋时越败于吴,越王将西施献给吴国,但她却不忘国耻。有一次,越国准备要讨伐吴国,要一张吴国的山川地形图,西施于是在一方白手绢上用不同的颜色细细地描绘一张地图,为了避免伍子胥的怀疑,她假装给父亲送冥衣,送到之后,她把头上的小白花放进了箱子里,其实那朵白花就是西施精心描绘的地图。越国的范大人在收到这幅地图时,惊叹道:“一个女子,如此勇敢,越国有望了!”事实上确实如此,在越灭吴后,就在她的家乡建了一座西施殿,用来纪念她。

西施不仅美丽,而且还这么聪明,不愧为是四大美女之首,让人惊叹不已啊!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知识,更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小故事,大道理!”

《名人故事》读后感3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名人故事》。

在这本书里,有很多名人的信息以及他们的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都十分深刻,温涵着深刻的道理。这里面有屈伸自如的韩信、勤奋好学的诸葛亮、巧用绿豆的林则徐以及胸有乾坤的魏源,才思敏捷的梁启超和爱动脑筋的华罗庚等。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那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比尔。盖茨了,他一点儿也不肯落后于别人,总是在别人的前面。当然不仅在学校的功课或是什么事情,他都能完成的很出色。

有一次,他参加了童子军80公里徒步行军活动,但他的新高筒靴不合脚。每天13公里的徒步行军,又是爬山,又是穿越森林,使他吃尽苦头,第一天就让他的脚后跟磨破了皮,脚上起了许多水泡,但他却咬紧牙关走了下去。第二天晚上,他的脚红肿得非常厉害,开裂的皮肤还流了血。同伴都劝他停止前进,他却摇摇头,只是向医生要了一点药棉和纱布包扎了一下,又要了些止痛片服用,就继续赶路了,就这样他一直坚持到一个途中检查站,队伍里同行的医生发现他的脚发炎严重,下令要他医治,他才终止了这次行军。但回去后他妈妈埋怨他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可他只是淡淡地说:“可惜我这次没有到达目的地”。

读完这个故事,我被比尔那坚持不懈的精神给打动。本来比尔。盖茨可以在第一次鞋子不合脚时就退出,但他没有,他坚持到了最后。

在生活中,也是这样,经常会有各种困难,只有坚定目标,认认真真地对待生活,不放弃每一个灵,力求把每件事情做到最好。这也是《名人故事》里比尔盖茨告诉我的。

《名人故事》读后感4

我是一个小书迷,在我的书柜里堆放着大大小小的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那本讨人喜欢的《名人故事》。

这本书分别有:文学卷、艺术卷、还有经济卷。在文学卷中,有聪明机智的曹植,有听音断弦的蔡文姬,还有七岁咏鹅的骆宾王艺术卷中,有书法之圣王献之,有擅长画虾的齐白石,还有苗家百灵宋祖英在经济卷中,有积极乐观的玫琳凯,有小烹饪师哈兰山德士,还有赚一元钱的默多克在这些名人故事故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老舍的故事。老舍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他上学那年,姐姐给她做里一双新袜子,老舍为了不磨破袜子,便上学时穿,放学时脱掉,光着脚连蹦带跳地跑回家。老舍不但生活上节约,学习上也从不浪费时间。有一次,老舍跑回家看见妈妈还没做好饭,又跑回学校继续学习,后来成为了一名作家。看了这个故事,我觉得老舍生活在这么贫困的家庭里,还如饥似渴的学习知识,而我们生活在这美好的'环境中,却不好好学习,真对不起父母和老师。所以,我们应该以老舍为榜样,学习他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永不放弃的精神,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吧!

我很爱《名人故事》这本书,它使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也懂得了许多道理。

《名人故事》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名人故事》这本书,知道了很多名人的故事。其中我觉得鲁班发明锯、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令我印象最深刻。

鲁班是不小心被小草划破皮后,发现小草的叶子上有很多又细又小的尖齿。他于是找来铁匠,按照茅草叶子的样子,做了一根长长的细条。拿着细条去砍伐大树,果然又快又省力。这就是锯了。

牛顿是因为苹果掉地的事情想到,为什么它要掉下来,而不是飞到天上去呢?他很奇怪,于是经过不断的研究和思考。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

通过这些故事,让我懂得了,要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勤于思考。做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名人故事》读后感6

今年放暑假的第一天,妈妈带我去书店买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名人故事》。这本书我很喜欢看,里面的故事很吸引我,特别是故事里主人公们的精神,更是时时刻刻地鼓励着我。这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聂耳》这篇文章。

聂耳,原名聂守信,我国著名的现代音乐家和革命家。他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如《开路先锋》,《码头工人歌》等等。而我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就是他的最佳代表作,那种气势磅礴,振奋人心的主旋律,每每听到,都会让人热血沸腾,热泪盈眶。聂耳,他喜爱音乐,为了学好音乐,不怕苦不怕累,甚至不惧死亡,在天寒地冻,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还是用有限的几个钱去收集民间音乐素材,更是为了买到一把梦寐以求的廉价小提琴,而花上自己辛辛苦苦打工攒下一年的工钱。经过种种的艰难与困苦,不放弃,不妥协,最终成为了一个伟大的音乐家。

他的故事让我想到了一副名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在追求与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哪怕遇到再多再大的困难和阻碍,要努力的去克服它,坚持不懈,最后,终会获得成功。

《名人故事》读后感7

寒假的一天上午,我读了《名人故事》里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铁面无私——包拯”。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包拯不仅执法如山,不避亲党,不畏强权,判案公正严明,而且断案如神,明如镜,清如水,直比青天。正因为包拯的一生为人民着想,为正义而战,他的法律思想和执法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包拯,被人民誉为包青天,并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今天的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环境,人际交往开始越来越复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一些社会的污秽,阴暗面也开始在不断地蔓延。一些不法分子蠢蠢欲动,社会刑事犯罪发案率增高,而破案率则得不到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自然就上不来。这时,时代呼唤“包青天”,只有当今社会多一些有如包青天一样的政法队伍干部,多一些敢于担当,嫉恶如仇,不畏强权的领导干部,多一些断案如神的公安干警,社会才会更加安定、团结。人民幸福感才能有所提高。我们建设小康社会,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愿望才能够早一日实现。

作为还是小学生的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在生活中多学会观察,学会分析,锻炼好自己的身体,才能够茁壮成长,早日成才,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名人故事》读后感8

我阅读了——《名人故事》这本书后,从中感受到了古今中外的名人的勤奋好学。这本书说的是:司马光,李嘉诚,比尔.盖茨等等中,外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以及展现他们的才智的事例。比如:《喜欢读书的陶行知》

这个故事述说了陶行知六岁应该上学,陶家没钱给学费,但他聪明好学,因此被附近开馆子的秀才免费收为学生,受到了启蒙教育,九岁时被外婆送到吴尔宽的经馆伴读,这才正式入学,练出了一手好书法。十岁时,听说有一位品学兼优的王先生主持学馆,便去求学,王先生被他感动就让他免费伴读。崇一学堂校长见他聪明好学,又允许他免费入学,毕业时名列第一。后来陶行知成为一个教育家。

从这个故事中我想到我们现代的小学生,想到现代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小公主”,想到现在整天只想着玩,上网的学生,我们应该看看教育家陶行知小时候是多么勤奋,多么努力,他才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向陶行知学习吗?像他一样,成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你难道不想成为吗?所以,我们应该像陶行知一样有这种精神,好好学习,奋发图强,无论你长大是不是个教育家,只要你努力奋斗,就会成功,就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有出息的人。

《名人故事》读后感9

为了我的寒假过的更加充实,放假当天,我就跟妈妈一起去了书店,买了一本《名人故事》。那些历史中的名人志士,总是能够引起我无限的遐想。读完这本书后,最吸引我的名人故事是——善于纳谏的李世民。

李世民手下有一个大臣叫做魏徽,他常把自己的意见毫无顾忌的向唐太宗陈述,所以有时难免会戳到唐太宗的痛处。有一次,唐太宗正在后宫把玩一只鹞鹰,远远看见魏徽走来,赶紧把鹞鹰藏在怀里,没想到魏徽刚走,鹞鹰就被捂死了。没多久,唐太宗终于忍受不了这种情绪,于是每当见到魏徽时,就立马走开,并对长孙皇后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那个人!”长孙皇后是一位饱读诗书的智慧女性,她什么也没有说,而是换上了一套庄重的衣服,跪拜在李世民面前说到:“如果帝王身边只剩下阿谀奉承的臣子,那么这个帝王一定不是一个贤明圣主,如今皇上身边有魏徽这样的人,皇上应该感到高兴才对啊!”唐太宗恍然大悟,从此以后,唐太宗更加鼓励身边的人大胆进言。至此往后,国家国盛昌隆,百姓安居乐业,而唐太宗也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一代明君。

篇一:四十自述

记得我第一次讲到“白话”诗歌 ,对胡适这个大人物 还没有深入的了解,只是凭借自己对于现代诗歌的偏爱 自我 性的解读了那首《两只蝴蝶》,殊不知,这首看似简单易懂的诗歌对于中国母语的进步与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虽然这本传记仅仅记录 了胡适从童年到青年的人生历程,但第六章“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一个想要改变国人语言现状的伟大设想是多么需要充足的勇气和非凡的实力,外加坚定的信 念和不屈服的意志啊,而胡适,他做到了!

这首先源于他扎实敦厚的文学底蕴,从他的童年时代我们就不难看出,读万卷书对于一个人 的文学素养和精神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必须要提起他的母亲,虽然是一个农村妇女,不仅恪守着丈夫胡铁花 对于胡适的最终“遗愿”,但更多的成为了胡适教育 方面的引导者,而胡适,也正是目睹了母亲坎坷的一生,承载着母亲的无限期待,才激励着他在人生轨迹上不断的走向巅峰,不断的突破自我,并且走向了世界的舞台,当然我认为这也离不开他父亲文学造诣的“遗传”,还有他不同常人的天资禀赋!

我不想过多涉及胡适在政治方面的作为,历史自有它判断的标尺,谁对谁错可能再过一百年才会有相应的印证。

在我看来,胡适虽然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儒家经典和诗词 歌赋中汲取营养,但他的眼界是开阔的,思想是非凡的,他没有局限于眼前的这些经典书籍,而是把文学领域拓宽到社会甚至国家层面,他所思考的是不仅仅是老庄的哲思,诗歌的韵脚,小说的通俗,他所关注的是更广阔的生命 群体,是当下国人语言文化的退缩与改革的问题,这样深刻的远见性,相信不是凡夫俗子所能拥有的!他能够从深远的经典文化中抽身,在别人看来根本没有可能改变的情况 下,却毅然决然的提出了“文言”已经不适合当下历史发展的浪潮,并且大胆有力的指出“今日所需,乃是一种可读,可听,可歌,可讲,可记的言语。要读书不须口译,演说不须笔译,要施诸讲坛舞台而皆可,诵之村妪妇孺皆可懂。不如此者,非活的语言也,决不能成为吾国之国语也,决不能产生第一流的文学也”的深刻言论,可见,他的文学改革的思想是极具超越性又与时俱进的!

当然,胡适应该感谢 和他一起留学 的朋友,正是他们的不解和批判,才成就了孤立的伟人,才让他更加坚定的走上了文学改革的道路,写了《尝试集》,并且在众多友人极力反驳的情况下,踽踽独行,用“白话”创作诗歌,也正是因为他对“白话”的坚守,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母语现状,不然,我们可能依然操着文白夹杂的口音习惯,继续在死文字,半死文字,活文字的怪圈里原地踏步呢吧!

胡适的才华是公认的,他为国民文化做出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的,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没有谁会去特别关注这个看似被时代逐渐淹没的伟人,他们或许根本不愿去了解母语的华丽又艰难的变迁,即便是有点文学爱好的人,也多数沉浸在悬疑小说,言情酸腐,或是什么语言艺术 ,心理技巧,怎么变成有钱人之类的畅销书堆中,我不知道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还是文化的萎缩倒退,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应该跟上当下流行的思想脚步,或是应该继续保持一点对物质功利浮华之外的深度思考?

篇二:四十自述读后感

胡适一直推崇传记文学,他不仅亲力亲为,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关于他和他的时代的宝贵的口述史

我也想写点自己的事情。我当然不能和这些人物相提并论,以求名垂青史,让别人那自己的什么个别文字当作史料研究来研究去。我只是想回忆一下自己还记得的一些岁月,毕竟已经快过完了人生的第二个十年。下面这段文字是2005年冬天刚来北京时闲来无事,拜糊了几个字,是关于自己大学时光的。那个冬天的晚上,拿着同学刚买的笔记本电脑敲到凌晨一两点,想想确实有点符合适之先生的想法。在此不怕献丑,以凑凑这个草根文化日益兴旺的热闹。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尝试将这几百个两年前的文字续接下去。

这就相当于一个引子吧。

篇三:四十自述读后感

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第一册)最初是由上海亚东图书馆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印刷发行的,我读的这本是上海书店于1987年根据亚东图书馆1939年第五版的影印本。正因为是影印本,完全保存了旧有的全书风貌——钱玄同题名的黄色封面,繁体字竖排。捧读在手,仿佛时光倒流。

胡适先生是近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袖和著名学者,《四十自述》是先生四十岁(1931年)时写的自传,叙述自己从出生到上海读书的这一阶段的人生经历。通过作者对自己童年以及青少年时期

《四十自述》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传记,让我隽永回味。实际上,近代学人大多文字优美且又十分有味道。我在网络上看到有网友在追慕近代学人时这样评价,“传统私塾教育虽然有种种弊端,不过在国文基础方面似乎比现在的

我以前对胡适先生了解不多,读完《四十自述》,我萌发了到网上找胡适其它的文字来读的想法。发现有个专门的.“胡适读书会”,一群人共同研读胡适先生的着作,而后交流心得体会。这和一般的读书会不太一样,一般的读书会往往是针对某一着作,而不是系统的研读一个人的思想,我觉得这样的组织方式很好,大家可以共同研读感兴趣的书,针对性强,交流后往往有更多的收获。以后有时间和机会我也要组织这样的活动。

以下文字摘自胡适读书会,基本上表达了我想要说的话。但为了能更好地表达我的感想,我对内容做了修改。

胡适先生《四十自述》,不但是认识传主的主要资料,也是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文献,同时还是传记文学的名篇。在传统将断未断、中西思想交汇、社会有一定自由度的时代,他们那一批人就像流星雨一样,瞬间照亮暗夜,今天,我们只能通过他们的文字,回想那炫目的光华了。

《四十自述》是胡适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前六篇发表在《新月》,叙述了胡适母亲的订婚、自己的家乡求学、上海求学,直到考取了官费出洋留学的经历。作者本来计划从四十年中挑出比较有趣味的题目,写成小说式的文字,这一计划得到了徐志摩的热情赞许,但是胡适是一个“受史学训练深于文字训练的人,写完了第一篇,写到了自己的幼年生活,就不知不觉地抛弃了小说的体裁,挥刀了严谨的历史叙述的老路上去了。”

因为是胡适自己的亲历历史,过往的种种,生命中的重要人物仿佛过电影一样一幕幕掠过:父亲所做的四言韵文,母亲隐忍的泪水、清晨的床边教诲,胡适上海求学的学业有成就和桀骜不羁,退学之后的放浪形骸……自传往往是拉近传主与读者距离的最好媒介。

胡适先生不是忽然之间成为胡适先生的,他的家庭,他的教育背景,他的早年经历,加上他的天资和努力,成就了“再造文明”学人的不平凡。我喜欢看名人的八卦故事,以此鼓励自己:他们也是平常人,也许有一天,我也会做出不平凡的事情。《四十自述》讲的都是平凡事,亲切、平实、情感真挚、笔调淡定,从从容容的叙述中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紧张和激变。如果想了解胡适之所以为胡适,了解他青年时期的一些心路历程,《四十自述》是一定要读的。哪怕是为了享受汉语的阅读美感,《四十自述》也不会让你失望,胡适先生散文写作的特质在这篇自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感情充沛却不过分,文字平实却耐琢磨,可以说是白话文的典范之作。同时,想要了解当时的中国社会,读《四十自述》也是很有裨益的。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1334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