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中国和欧洲读后感聚集96句-经典语录

二十世纪中,苏联崛起,美苏争霸、冷战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在军事、经济、政治各个领域进行角逐。最后演变成以军事为主主的高科技技术的较量。美苏冷战的、开始于杜鲁门的“铁幕演说”,结束于1991年的苏联解体。

期间,一直处在苏联控制下的东欧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终于有了真正意义的战后“春天”。 《从“东欧”到“新欧洲”》的作者是研究苏东历史人文的金雁教授。在本书里作者不仅给我们详细分析了“米氏”对美的态度和他由亲美到积极反美的原因,还大略的分析整个世界政治体制不同下的国家在政治体制的革新,以及在苏联模式下东欧各国的艰难发展与他们步履维艰的转轨之路。所谓苏联模式就是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以及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苏联模式在经济上大力发展军事工业,政治个人崇拜主义严重。 导致苏联解体的一重大原因是东欧剧变。比如,捷克的“布拉格之春”。东欧其实是带有冷战色彩的字眼,是前苏联早期的社会主义簇拥者。当它们还信奉着马克思无产阶级思想的时候,资本主义所谓的.“民主”在它们眼里就是狗彘。在初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的时候他们或许万想不到也有用血来换取民主的那一天。在南斯拉夫因为不听话被苏联开除的时候他们或许还在为南的“脱苏”而担忧。前面几段都是笔者从这本书联系到的政治历史知识。现在才是真正将这本书做一个整理。本书共15章分三个大的篇章。上篇:金融危机后回首看东欧。中篇:波兰独立之路与南斯拉夫民族独立问题。下篇:东欧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书里所举的史实都是在我们高中历史教材里有所涉略的。时隔多年当作者再把那段特殊时期的历史事件带进我们的视野,所带给我们的感受也有着质的变化。 本书里套用了从梁漱溟先生说的一句话:“这个世界还好吗?”梁漱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同样是研究人文方面的专家金雁似乎与梁先生对于现在的社会有着同样的担忧与思考。 《从“东欧”到“新欧洲”》作者在关注整个欧洲局势的时候,对于中国的社会发展也在字里行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方法。我们在看别国的发展之路时,他们好的发展方式与模式是值得我们国家学以致用。毕竟我们还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位当代的智者说,对于传统人们至少应该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欧洲中世纪史》

每天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看上十几页,厚厚的《欧洲中世纪史》我花了四周才看完。对这一段西方的历史知识我是欠缺的,因为如此我以前发过不少谬论,一位网友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向我推荐了这本书。感谢这位网友。匆匆读完,很难说从中收获到了什么或者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但在读书过程中,我也不断地思索,这些思索大多是和中国有关的--中西的对比一直是吸引我的话题。

比如书中谈到欧洲的统一之难,自古罗马一分为二后,欧洲就不再统一过,最多只存在名义上的统一,而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内众多小的公国并列。即使是在一个小地方比如如今的法国境内,统一也是短暂的,更多的时候是公国之间的战争。他们虽然承认国王的存在,自己只是国王的臣子,但国王对他们的约束很小很小,有时候他们甚至想取而代之。国王只是一个大点的领主,或者基于血缘的关系而被承认而已,在大多数时候它都不是一个政权的首领。读到这些,我自然想到我们的中国。小小的欧洲(不包括现在的东欧和苏联)统一尚且如此之难,地质差异十分明显的大中国的统一该是多么困难啊。但中国做到了,在很早的时候就做到了,这绝对是个奇迹。当然中西差别也就突显出来了。一方面,一种文官的治理代替了领土分封、科举

下一个问题就是战争的差别。欧洲是连绵不断领主或贵族之间的战争,而在中国是反复的改朝换代的战争,谁更让人难以忍受一点呢?同时欧洲存在一个骑士阶层,他们是为战争而生的人,他们只听命于自己的主人,因为他们不用工作而靠自己的领主养活,其责任就是保护他们和为他们打仗。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阶级划分的设想在中世纪得以实现。在治人者(国王和贵族)和治于人者(劳动者)中间,另外还有一个战士阶层,他们的美德是忠心和勇敢。而在中国,战士听令于国王而不是贵族、他们的任务是保卫国家而不是保卫自己领主的土地、它也不是个阶层而只是个职业。中世纪的骑士不用耕种土地,农民和农奴不仅要养活国王和贵族,还要养活骑士。而在中国当国家不需要那么多军队的时候,一部分战士就离开军队谋求另一种职业。在很久以前我读到柏杨的书说中国战争之多,以至于中国人养成不会笑的传统,因为中国人始终生活在苦难之中。但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想欧洲的战争只怕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领主和领主之间的战争,公国和公国的战争,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战争,再加上后来宗教组织发动战争,只怕欧洲人比中国人更少享有和平的机会。

提到宗教,不能不谈,中世纪也离不开宗教,没有基督教会就没有中世纪。《欧洲中世纪史》谈到了宗教的影响,包括哲学、艺术、建筑、文学等等方面直到人的精神层面。作者对教会作用的肯定,如前面提到,不单因为它承接着现代西方文明,也因为道德的原因。关于前者,作者也毫不掩饰提到中世纪未期伊斯兰文化对西方的启蒙,包括哲学、科学、医学、天文等等方面,但教会人士自己对伊斯兰文明的吸收和发挥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关于后者,也是我十分看重的一点。理性的康德说,我们无法从理性去判断上帝到底存在不存在,但为了道德的原因我们必须假定上帝的存在。对于这点,《欧洲中世纪史》的作者大概也没有异义,所以即使教会在道德上不总是那么光彩甚至让欧洲陷入到了黑暗之中,但作者还是持宽容的态度,总体上肯定了教会在道德层面上对社会所起的作用。在我看来这也是作者最看重的一点。而关于那些野蛮的行为,作者只是把它看成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一个过程--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但对于非西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我来说,事实就并非如此了。道德不应该来自于上帝的.谕意,而是来自于人内心的感情。我们完全可以抛开宗教谈论道德。后来欧洲的启蒙时代的一些思想家也持这样的观点,因此在他们看来中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之国,而欧洲的思想是贫瘠的。如果我们不是一个西方中心论者的话,那么对这样的观点就不会感到诧异了。

总的来说,《欧洲中世纪史》一书口味是适合于西方文化保守派的(在中国则反过来了,合适于中国的激进派),即使是中国文化的保守派的我来说,虽然对作者的一些历史解读不以为然,但对作者对历史总的态度我还是欣赏甚至是感动的。当然这只一本单纯地介绍欧洲历史的书籍,作者没把欧洲和中国拿来对比,虽然在写中世纪时作者不可避免地提到了伊斯兰文明,也只是客观的介绍而无主观的比较。光看这本书的名字,我也不应该期望找到关于不同文化对比的论述,但对于这方面有着强烈欲望的我来说,看完此书不免有些遗憾。如果有人只是想单纯地了解欧洲的那段历史,那么这本书无疑是个很好的读本--尽管在我看来它对自己的评价有些过于正面了,但不也至于偏颇得让人反感。

正是因为欧洲的战争,其实就是中东,还有印度,这些三大宗教发源地,在这些地方,战争和生活的苦难都要超过中国,也正是因为这个重要的因素,产生了三大宗教,而中国却没有;宗教就是为了约束现世的苦难制造者而产生的!

是的,苦难时人们更向往这个精神的寄托--宗教。

但是,中国也正是在最苦最乱的时候,即春秋战国完成了去宗教化,用世俗伦理代替了宗教说教,使之后的中国不同于世界上的其它地方,在其它地区,宗教和政治是合而为一,自然宗教自由就没有了。而中国宗教和政治是分开的,中国人就多了许多别的地区没有的宗教自由。

面对苦难,中国人作了一个十分特殊的选择,它把人们的目光从天上拉到了地上,从脱离现实到更关心现实。

翻过一些旅游的书,有介绍美食的,有介绍路线的,有介绍风景的,有介绍历史文化的,有介绍地理位置和自然风情的,也有保姆式兼而有之的。但叶永烈的书却还是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更多是一种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式的自由体。

打开《欧洲自由行》,仿佛自己也开始跟着作者旅游,飞机的晚点,轮船的士,空姐的一杯饮料,乃至导游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给作者带来不一样的感触,而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构成了丰富真实的旅游生活,不做作,不夸张,雍容,而又自然。但作者毕竟《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编创,知识渊博,眼界独特,行走之处,无论是重大历史事件,还是美丽的自然景观,或者与此相关联的丝丝缕缕,没有什么能逃过作者的眼睛。他不是一个说教者,而是一个兴致勃勃地游者,举重若轻,一笔带过,了无痕迹,却又形象生动,挥之不去。因此,看着书,也好像和作者一起,开始了欧洲十国之旅,眼前是姹紫嫣红的美景,是波澜壮阔的气势,身边是谨小慎微的防范,是熙熙攘攘的人流,是市井百态的忙碌,是湖光山影的悠然,而心中,则是感慨万千的叹服,是宁静如水的甜美,有历史自然的凝固,有对于人生社会认识的升华......

从飘在维也纳上空的音符开始,一路游去,看见绿草茵茵的荷兰,建造了6XX年的科隆大教堂,他深情地写道:每当我想起科隆,脑际就浮现出莱茵河的粼粼波光和那座无比威严的科隆大教堂,而耳畔似乎还缭绕着夜半回荡在天际的悠悠钟声......旅途上,美丽的塞纳河,古风犹存的比利时,钢铁王国卢森堡,都给作者带来了不同的感受,来到奔驰的故乡斯图加特,作者不厌其烦,从本茨和戴姆勒写起,从第一辆车的诞生写到奔驰的现状。来到独立思考的瑞士,作者又细细描摹了这个金融帝国与钟表王国以及它的友好邻邦邮票王国列支敦士登,在描写瑞士的笔墨中,作者发出了少有的感慨:此次瑞士之行,使我明白:安静而中立的瑞士确实很适宜写作,难怪已经加入英国籍的韩素音,却选择了在瑞士安家。

在文艺复兴的摇篮佛罗伦萨,作者重点介绍了但丁和米开朗琪罗两位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大师,在条条大道通罗马得意大利首都,则主要写了风土人情和盛大的斗兽场,而在教皇之国梵蒂冈,则突出了两个之“最”:最小的国家,最少的人口。当写到切尔诺贝利的核阴影时,作者又以沉重的'心情写道:正当人们松了一口气的时候,科学家指出,切尔诺贝利核污染的威胁要经过漫长的一百年才可能消失。笑容从人的脸上消失。切尔诺贝利的阴影依旧笼罩着乌克兰,笼罩着切尔诺贝利周边地区。

走过墨西哥的历史年轮和《泰坦尼克号》的拍摄花絮,,走过本.拉登的加拿大跳板和温哥华的美丽如春,从欧洲的签证,到欧元,到宾馆,到车与路,到街头的广告,购物,到欧洲的华人,司机,导游,作者用他的眼睛看欧洲,用他的心体味欧洲,用他渊博的知识解读欧洲,有暖颜色,也有冷调子,但却没有讴歌和鞭挞,作为一个客观的游者,他用尽可能冷静的目光,暖暖地心意,深情地诉说,为我们描摹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这个世界不以真善美和假恶丑来标注,而是静静地存在着,鲜活地运转着,它,就是欧洲,在我们身边,在我们视界的远方......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3590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