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乡愁席慕容读后感细选50句-经典语录

《乡愁》是席慕容的一首词作。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席慕容诗作《乡愁》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诗歌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拓展阅读:《乡愁》读后感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本诗作者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极年幼便来到了台湾.她不在故乡长大,连回故乡的机会都被这宛如银河一般,隔绝了无数大陆台湾同胞的台湾海峡阻挠,直到四十几岁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一诗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年幼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使我心生一股共鸣。

是的,这首诗让我记忆犹深,很少有人会这样用比喻:故乡是一首歌,像清脆而渺远的笛声,自渺远而切近,由模糊到清脆,载着连同那清辉撒满大地的月亮,一齐朝自己的心海划来……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仅此两句,已经让人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美的意境。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月夜永在,思乡恒存。这就隐隐喻出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的情感。

诗的第二部分,“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席慕蓉幼时便离开家乡,对家乡的记忆并不多,但却凭这首诗将自己记忆中那份怀念描写出来。这“模糊的怅惘”竟是如此传神、又是如此贴切,将许多年以前故乡的样子在自己脑中的印象轻轻唤出。光阴似箭,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而作者却以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出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第三部分,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思念已成为“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时乡愁已成为了永恒的情感。这不老的思念,唤起了无数漂泊他乡的人们浓浓的情思,绵绵的期待!席慕蓉的笔调是那么得清新自然,活灵活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千古名句,触景生情,用的是直抒胸臆笔法,表达离开故乡的悲伤寂寞之情。而在诗人席慕容笔下,对乡土的怀念竟化作了如此含蓄的诗行!更是使人亲切有味。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念、怅惘的情感。

6岁的时候,我曾在四川老家半山腰间的房子里住过一年,山脚下的那条小溪,源源流淌,清澈干净的溪水在脚下碰撞,溅出欢乐的水花。溪水两岸是杂草丛生的草地,各种各样的花儿草儿生机勃勃地舒展、开放。我与童年的伙伴们在这片自由的天地里嬉戏、玩耍,欢快怡然。

再回老家,已有6年之久。那段时间中也曾来到过四川,但大部分都是在城里,名胜古迹中,匆匆留下了足迹,却未曾回老家看看。那时的四川经过许多经济发展的建设,无论是农村还是集镇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坐在回乡的客车上,看着那弯弯曲曲如爬蛇一般的小山路,脑海里模糊浮现出小时候辛辛苦苦走山路的过程,那时的路泥泞,难走,可不像现在都通车了。

老家的房子经过整修,已焕然一新,我却无心留意,寻找着记忆中的小溪。一座工厂,压在了原先小溪的地方,也压在我的心头,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多年前故乡留给自己的画面视乎清晰起来,那割舍不断的情思有一缕一缕重新连接、、、、、、那渐远的乡愁啊!

因为每次的归去来兮,所以我们的乡愁像西出阳关的旅人,充满了蓦然回首的美感。我曾为乡愁的纯真浮想连翩,可如今的我们却只能为乡愁而伤逝。望着那一座座工厂,感叹:乡愁已是离我们越来越远,被现代之物改造得面目全非,多么清纯的小溪,被金钱与享受改为那一团团罪恶的黑烟。这权势名利与道义的较量,已渐渐容不下乡愁的避难所了。当海峡般的乡愁被摩登高楼慢慢遮蔽的时候,当血缘般的乡愁被团团黑烟污浊的时侯,当大陆般的乡愁被感官享受全盘击败的时侯,人类无聊的心底或许已经忘了回家的方向。“常回家看看”,也变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乡愁难道不能成为乡愁吗?乡愁难道真的只剩下情感空壳?不,不会的。金钱、名利、美色,一个接一个的诱惑是不能动摇那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的,在遥远的他乡,即使垂暮之年,也是希望能叶落归根的吧。

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所以我们的笔端,我们的吟唱,我们的沉思,难免有乡愁满溢出来的芳香。席慕蓉却将这芳香描摹出来,真乃名诗。

家始终是每个人一生的守候,身在异乡,家始终是心中唯一的牵挂,各位,我们看看下面的席慕容的乡愁阅读感受吧!

席慕容的乡愁阅读

《乡愁》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妁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阅读题目:

【第1句】:这首诗用于哪些形象表现诗人的乡愁?

月夜的笛声,雾里的挥手别离,没有年轮的树。

【第2句】:很多诗人都把乡愁和月亮联系在一起,你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

由月亮的阴晴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或月明之夜会引起人们的思乡愁绪;以明月寄情传意)。

【第3句】:上面的这首诗是如何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的?

写了故乡的三种事物,故乡的歌、故乡的面貌、乡愁。分别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的对这三种事物进行描述,从而抽象的乡愁具体化。

【第4句】:具体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

三幅。①儿时回忆:

月光笼罩笛声悠扬;②少年离家:

雾里送别渐行渐远;③永远的牵挂:

乡愁化作树扎根在心里。

【第5句】:诗中运用“一支”“一种”“一棵”等数量词,说一说它的表达作用。

都是为了起到深化情感色彩并有衔接对比的作用。因为写的都是故乡,所以用“一”,又因为对于故乡的情愫变迁而用支种棵三个字。

席慕容的乡愁感受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仅此两句,已经能使人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么心动的感觉。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最初对这两句诗歌的理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也没有过多地思索作者为何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后来全面了解席慕蓉之后方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进一步认识到“模糊”是因为别离时间太久,又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模糊”变成了“怅惘”,了解诗人的境况,对解读这样的诗句很有帮助。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诗歌最后小节将“乡愁”凝结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上,充分表达“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远鲜活。

席慕容《乡愁》读后感

当风吹起,追求自由的种子展开翱翔的翅膀,断绝了羁绊,在未知的世界中尽情的探索,忘记了远方的思念,忘记了故土的牵挂,似乎在这片新的天地中可以找到永久的寄托。然而,当暮色降临,夜空中没有了熟悉的星影,月光冷冷寂寂再也没有温暖,泪,无知无觉,悄然流下,在眼眶,在心田。

十几年的风雨拼搏,终于,在那一刻,熟悉的故土,眷恋的家人,再也无法成为羁绊,潇洒挥手,面朝夕阳,踏上远方征程,没有一丝留恋,不再顾及挽留的目光亲情,留于身后的只有柏油路上淡淡的斜影。

或许,就像那一颗颗刚刚离开母亲怀抱的种子,在这片未知的新奇世界中,一切都可成为前进的理由,都可化为强而有力的脉动。无尽的好奇充斥于血液之中,仿佛兴奋剂般催生着四射的活力。这里,似乎就是我生命的全部,是我为之奋斗的一切,这里会有我的荣光,会有我的骄傲。

时间,真的流水般,白驹过隙的消散,不再是初来乍到,没有了原先的兴奋,短短的岁月消磨,突然间心中有了莫名的悸动,想要在夜风中狂奔,在月下嚎叫。

那夜,在冷寂月光的陪伴下,我走向了荒无人烟的丛林小道。

风,狂奔中,在耳畔呼啸——呜呜……,伴随心碎声,突然泪流满面,慢慢的缓行,任凭泪水肆虐,无意间静静的抬头,月,终于明白,为什么会有那莫名的悸动,真的好熟悉,好熟悉——故乡的月,故乡的风。

仿佛一瞬间,回忆,蒙太奇的闪现,流水似的在脑海中流过,徒劳地双手掬起,却在指缝间流逝,默默的倚树而坐,任风呼啸,任月萦绕。

回忆,努力的回忆,淡淡的模糊影像,勾起的没有视觉,却是难得味觉,当风捐杂着草木的在鼻尖飘过,恍然间,久违的味道,深深刺激了味蕾。那是家的味道,家的芳香,强忍了眼际的泪,缓缓合眼,慢慢品味瞬间的感觉。刹那间,家,瞬间置身于以为原本早已淡忘的家中——那是门,厚重的门,缓缓打开,打开了外界的封闭,打开了心中的枷锁,走入短暂离别,却恍若隔世的家。手,慢慢的抚摸,家具的丝丝纹路,书桌上熟悉的刻印,阳台上那颗颗翠绿的植被。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都是那么的催人。

心际间,暖流淌过,恍然明白,家,就算风筝飞的再远,控线的手永远在那刻有羁绊的家中。

或许,追求自由的种子,不会永远的耐住寂寞,总有一天要展翅翱翔,想要冲破家的.羁绊,然而,无论飞的多远、多高,总有一天会明白,家,是生命中永远的羁绊。

席慕容《乡愁》读后感

从小吟咏着余光中的《乡愁》长大,相望着的那一方的土地,满溢着我们的思念,更回荡着忧愁。同一片月光下的我们何时才能举杯共邀明月,言欢共饮长江水。然而,在四川省及周边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在哀痛与悲伤面前,让我们强烈的感受到“唇齿相依,手足相连”的血脉亲情,那是一种发自心灵的统一。

同文同种,唇齿相依的骨肉亲情,在大灾难面前,愈加强烈。从5月12日汶川地震的灾情-灾区以及受灾民众,成为台湾社会的焦点。台湾同胞们都红着泪眼互问:“我们可以为灾区做点什么?”台胞们的捐赠救灾行动蔚然成风,催生出一幅幅感人画面。大量人力物力涌向中国,为中国的每颗受伤的心,滴血的翅膀带来一份慰藉与抚慰。来自台胞们急切的捐款的电话系着这一头,在那一头,成千上万的那一头也在急切地等待着,系着这头,系着那头,而电话服务的这一头,恨着自己为什么就只有两只手!此刻台商都动员起来,很多台商捐了又捐,在这一刻他们决不计较着生命的豪华奢侈的投资,在生命的礼遇面前,所有世人同逝者默哀,向生命的尊严致敬。

平凡人的爱心,则从四面八方如洪水般汇聚而来,在阴霾里化作缕缕温暖的阳光,轻抚着大陆同胞的心坎。20多位台湾的飞行员,舍小家顾大家,纷纷主动请缨上阵,一个坚定的信念是鹰的誓言,要驰骋昨天的废墟。回旋的气流,记录下你一次次最美的弧线。红十字会的爱心团队也在第一时间来到这片满目疮痍的黄土地上,青铜的光辉下,在奔跑,再争夺,这片黄土地上每个人生的权力。放飞着一只鸽子的心,带上温暖与祝福,去寻找那一颗颗恐惧又胆小的心,一路陪着天使来到天堂,在纯净与美丽中寻找快乐。

从不放弃过自己的诺言,从不背弃过自己的信念-将爱传播下去。在地狱边上,中国的战士不孤独。在浸染着阴霾与红色的世界里,有无数条黄色的丝带潇洒的飘扬,有着那一条条不屈的铮铮铁骨汉子,一根根不弯的凛冽的脊梁。同一个信念,同一个誓言:希望必将与中国同在。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36055.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