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经济博弈论读后感汇编60句-经典语录

博弈论

博弈论的目的是在于巧妙的策略,而不是揭发,我们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不是享受博弈论的分析过程,而在于赢得更好的结局。博弈论的 思想既然来自于现实生活,它就可以高度抽象化的用数学工具来表述,也可以用日常事例来说明,并运用到生活中去。没有高深的数学知识,我们同样通过博弈论的学习成为生活中的策略高手。

有一个脑筋急转弯问题是这样的:在什么情况下零大于二,二大于五,五又大于零?

答案是:在玩石头剪刀布游戏的时候。

博弈,就是用这种游戏思维来突破看似无法改变的局面,解决现实的严肃问题的策略。在博弈中,每个参与者都在特定条件下争取其最大利益,强者未必胜券在握,弱者也未必永无出头之日,因为在博弈中,特别是多个参与者的博弈中,结果不仅取决于参与者的实力与策略,而且还取决于其它参与者的制约和策略。 事实上,博弈过程本来就不过是一种日常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先分析他人的意图从而做出合理的行为选择,而所谓博弈就是行为者在一定环境条件和规则下,选择一定的行为或策略加以实施并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 博弈论用途很广。但正如上文所讲,博弈论原是数学运筹中的一个支系,其研究运用了种种的数学工具,一般读者如何能掌握呢?

这里在在着一个矛盾。一方面,正如马克思所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了数学时,才算是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另一方面,数学似乎成了博弈论和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之间的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面对这条鸿沟,很多人的反应要么是耸耸肩膀走开,少数人会企图通过学习数学来渡过。但是这两种反应都忽略了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一个不会编程的人照样可以成为电脑应用高手一样,没有高深的数学知识,我们同样通过博弈论的学习成为生活中的策略高手。

孙膑没有学过高等数学,但是这并不影响他通过运用策略来帮助田忌赢得赛马。

博弈论首先是我们思索现实世界的一套逻辑,其次才是把这套逻辑严密化的数学形式。博弈论的目的在于巧妙的策略,而不是解法。我们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不是为了享受博弈分析的过程,而在于赢得更好的结局。说到底毕竟只是把博弈论当作一个分析问题的工具,用这个工具来简化问题,使问题的分析清晰明了也就够了。

另一方面,博弈的思想既然来自现实生活,它就既可以高度抽象化地用数学工具来表述,也可以用日常事例来说明,并运用到生活中去。本书作者所做的一切努力,正是试图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介绍博弈论的基本思想及运用,并且寻求把这种智慧来指导生活决策的方法。

阅读本书,我们除了了解到令人震撼的社会真实轨迹之外,还可以学到最合适的待人处世方法。

你还记得上次找上司要求提薪未果,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吗?可惜,那时你还没有学习一点博弈的策略知识,这些知识本来可以帮助你提工资,而且提的幅度你比预料的还多。

你还记得上次因为迁就女友而倍感委曲吗?如果应用博弈论的知识,保证你能够和她相处得更为。

你不知应该如何对付一个总是借钱不还的朋友?或者如何与生意对手讨价还价?

约瑟夫;福特曾经说:上帝和整个宇宙玩骰子,但是这些骰子是被动了手脚的。这话一点不错,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要了解它是怎样被动的手脚,我们又应如何利用博弈论的“花招”,最大限度地在这个被动过手脚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目标。

博弈论读后感篇二:

读完罗杰·A·麦凯恩博士的《博弈论——战略分析入门》,我深有感触。

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中,数学与经济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人的行为变幻莫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人的行为所产生的经济关系变化错综 复杂,极大地增加了经济研究的难度。因此,经济学家不得不借助数学方法分析人的行为的本质特征,揭示经济系统运行的内在规律。数学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应 用渗透到几乎所有经济学分支学科领域,尤其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中,而博弈论是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产生意义深远影响的一种重要方法。

博弈论是一种以数学为基础、研究对抗冲突中最优解决问题的方法。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一些数学家们开始研究棋牌类游戏中的对抗问题,这些早期研究成 为博弈分析的开端。1944年,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与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坦合作完成并出版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标志着博弈论应用进入经济 学研究的广阔领域。该书中提出的标准式、扩展式和合作型博弈模型解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在20世纪50年代,合作型博弈的研究和 应用达到了巅峰期。然而,由于诺伊曼的博弈论过于抽象,其应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1950~1953年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的约翰·纳什发表了四篇 有划时代意义的

由于博弈论源干数学,多数有关博弈论及其应用的教科书都充满了数学表达式,使得非数学专业的读者望而却步。如何用通俗易懂、非数学性的表述方式把博弈 论的精髓介绍给广大读者,更好地发挥博弈论在解决经济问题中的作用,是任何一位撰写博弈论教材的作者必须面对的挑战。我们翻译的这本由美国经济学家罗杰 A.麦凯恩撰写的著作,就是较好地处理了这一问题的教科书。本书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虽然是为博弈论初学者准备的一门入门教材,但内容却基本涵盖了博弈论的整个理论体系。作者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特殊的次 序,系统介绍了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和序贯博弈的基础知识,而有关合作博弈的内容通常只有高级博弈论教材才会涉及。书中还介绍了三人博弈、相关均衡等博弈论的最新前沿,这也是一般的博弈论初级教材所不具有的。

第二,力求避开运用微积分等数学方法,尽可能以清晰的思路和简洁明了的方法阐述博弈论知识。本书从头至尾除了一些简单的图表和代数式之外,没有任何繁 琐、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作者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图表叙述方式讨论抽象的博弈模型,使得读者在不需要掌握艰深的概率论和高等数学知识的情况下,就能领会博 弈论的精髓。

第三,利用大量的案例分析使概念和理论便于理解,同时激发读者的积极思考。案例多是本书最大的一个特色,全书使用了近200个案例,涉及的领域包括

生 物、商业、影视作品、体育、军事、法律和国际政治等,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书中注重结合案例介绍每一个知识点,不仅有利于激发读者阅读本书的兴趣, 更能使读者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运用。博弈论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个人认为,该书目有一下优点值得推荐!

博弈论读后感篇三:

《博弈论》是我很久之前买的书,翻了一下就丢在一边,最近几天因和同学互相洗刷不赢,我决定认真读一下这本书,一读才知道,生活中充满了博弈,我也渐渐地被它所吸引。 书的封面写着: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不是为了享受博弈分析的过程,而在于赢得更好的结局。我的目的也是它,让我在生活中获得更好的结局,至少让我有副好口才。

博弈论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如何达到均衡的科学。简单来说就是,每个博弈者在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时,不但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目的行事,还必须考虑他的决策行为可能对其他人造成的影响,以及其他人的反应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通过选择最佳行动计划,来寻求收益或效用的最大化。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理解,比如2006年的超级女生冠军是尚雯婕,有人提出疑问:他没有安又琪出众的外表,没有李宇春倾倒观众的舞台魅力,没有谭维维”无可挑剔“的唱功。那她凭什么夺冠?而这就反映出疑问者对博弈论的不了解。这个冠军本来就不是尚雯婕一个人得到的,而是主办方湖南电视台、天娱传媒、参赛的女生们、电视观众、媒体、各女生的”fans“等方方面面共同博弈的结果。

有人还认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还出现了非合作博弈与合作博弈的可能:某些得分较低女生的”fans“,联手对付得分较高的女生;得分最高的选手联合肯定无望出线的选手以巩固地位,防止次高选手反超。

然而博弈论也有其局限性,因为它的基本假设就是:人是理性的。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决策时往往是有限理性的。尽管如此,人们仍然可以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思想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

回到正题,我怎样才能把博弈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囚徒困境,当我们处在囚徒困境的时候我们的策略处于占优策略,博弈在所有参与者选择占优策略的基础上达到均衡。而对于参与者中的”我“来说,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抛给对方选择,选择分为有益、无益无害、有害,加大选择风险。比如当我们处于劣势时,报复的方式就能起到有效地震慑的作用。而参与者的选择多半是无益无害的,即便有益的部分很吸引人,但人们总是不愿承担风险的,因为有害的伤害是巨大的。

本书介绍了华尔街350年的经济史,基本上也是美国经济发展历程的代表,更是美国经济200多年发展的一个缩影。《伟大的博弈》以华尔街历史上的很多知名人物为主线来展开叙事,其中包括了摩根、范德比尔特等著名人物,也包括一帮把“逼空”玩得炉火纯青的牛人,他们有一夜暴富,也有一夜倾家荡产。正是这些人推动了华尔街的发展,使华尔街在20世纪初取代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这本书讲述了华尔街的历史。如果把资金比为血液,那么华尔街就是输送血液的心脏:它融入全世界的资金,又把他们输送到世界各地。不论是地铁行业,还是战争现场,都有华尔街的影子。

按照博弈论的理论,在有限次博弈中,抵抗对方是最好的策略,而在无限次博弈中,合作是最好的策略。早期的华尔街投机者怀着投机心态玩弄着股票,经常出现卖空者,比如著名的投机者古尔德和菲斯科;当华尔街意识到长期的繁荣才能带来普遍的利益时,而无规则的市场游戏只会带来一场场金融灾难时,华尔街就开始进入正常的轨道。因此一开始他们是在毫无制度条件下进行互相抵抗的博弈,当经历了许多的血泪历史后,才促成一个有制度可言的华尔街。

贪婪和恐慌是华尔街上空漂浮的两个幽灵,当它们同时发威时,无疑是华尔街的灾难。对于贪婪,人们深恶痛觉,但又难以抵抗;对于恐慌,人们往往束手无措。政府可以把贪婪的家伙扔进监狱,可是恐慌的.大众并没有错,政府又能怎么办呢?一开始还没有建立一个中央银行,可以说最早是靠摩根一人之力来阻挡各种恐慌,正如书中所说,当年的摩根起着相当于今天联邦储备银行的作用。1895年,幸好上帝早已为华尔街派来了摩根,否则,因为黄金大量从国库外流所导致的金融危机将会持续得更久,危害也会更加大。

虽然看了本书后,感觉收获比较多,但由于刚刚接触金融,有些地方没看懂。

相信以后再有机会来重读这本书,更有更深的感悟。我最喜欢其中的一句话:“在华尔街这个伟大的博弈场中的博弈者,过去是,现在还是,既伟大又渺小,既高贵又卑贱,既聪慧又愚蠢,既自私又慷慨——他们都是,也永远是普通人。”

《博弈与社会》这本书是大二时教授《经济学原理》的老师推荐的,老师曾无数次在课堂上提起过“博弈论”这个概念,对于这个概念我的初步认识是:博弈论的全称是“非合作博弈理论”——这是我从百度百科中得到的。“非合作博弈理论”?在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时,不自觉的在心里默念了好多遍,说实话,心里充满了不解——难道博弈论是在讨论如何不合作吗?带着这个疑惑,我开始看起了《博弈与社会》这本书,从书中寻求解释。

该书开篇便向我们抛出了两个问题——协调问题与合作问题。

张维迎说:“人是群居动物,群体人具有社会属性”。这个不难理解,毕竟人类在历史长河中从来都不是具有“个体优势”的生物,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选择聚集在一起——生活在“社会”中而不是“孤岛”里,这也让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无法“独善其身”。简单地说,即你的“所思所想”不仅仅取决于自己还会受到群体的影响;你的“所作所为”不仅影响自己还有他人——这就是我们的“社会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意味着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体将不得不与其他人频繁打交道,这个过程必然涉及彼此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而如何解决合作与协调问题,是这个社会运行的基础——决定了这个社会能否顺畅的运行。

该书在开始探讨博弈论前向我们抛出这两个问题,用意十分明显——能否深刻的认识协调与合作问题,是我们掌握后续博弈论知识的前提和基础。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特定的博弈论是以特定的社会作为载体的——也就是说关于博弈论的一切讨论都是以一个特定的'社会为背景展开的。因此,在揭开博弈论的神秘面纱前,搞懂这个特定的社会是如何运行的将是必要的,这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去理解和接受后续的博弈理论。可以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对一个博弈论领域的小白是十分友好的,很适合初学者阅读。

当然仅仅讨论载体是远远不够。载体——特定的社会、主体——博弈的双方、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博弈知识,这是博弈论的三大构成部分,它们一起组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

书中把博弈论主体定义为:理性人——有限理性的人。

所谓理性人,就是在给定的条件下,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用张维迎的话说,便是“可以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做出最好的选择”。虽然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存在完全理性的人——理性人是不现实的。然而理性人假设的存在却是有一定道理的:张维迎的解释是“人都是趋利避害的,都在做出自认为最好的选择,都有着趋向于理性人的趋势。”——即在追求利益的时候,人们会尽可能地成为一个理性人。这为理性人假设的存在提供了合理性。

协调与合作以及理性人假设,初步为我勾勒出博弈论的外部轮廓,带着对于博弈的粗浅认识继续来读这本书。

介绍完博弈的载体以及博弈的主体之后,毫无疑问,博弈双方在特定的社会中展现的交互关系将是该书接下来要阐述的重点。作者通过对一个接一个的博弈例子的剖析以引出相应的博弈思想,这种方式不仅在我的脑海中构建起了一个博弈论的世界,还在这个世界与现实社会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如何用一个博弈的知识去解决另一个博弈问题——可谓是“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

以囚徒困境为例。

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八年。此时,从集体理性的角度来看,沉默是对集体最好的选择。然而,由于囚犯们互不能沟通,出于个人理性,坦白便成了囚犯们各自的占优战略。因此他们会相互揭发,从而各自获刑八年。

这就是所谓的囚徒困境,很多人都知道何为囚徒困境,甚至能够清楚的明白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类似困境——企业的恶性竞争、国家间的军备竞赛、乃至于公共产品的供给等等。然而知道有这么一个概念并不意味着你掌握了如何去应用它,在这之中的大多数人,应该都不曾想过当有一天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看似不可避免的囚徒困境时该如何去走出来。

而《博弈与社会》这本书告诉了我如何去走出这一困境——用博弈知识去应对博弈问题。

张维迎说:“人不仅趋利避害的,还具有长远的眼光——我们可以为了长远的利益而放弃眼前的短利。”这就是我们走出囚徒困境的基础——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有一次性的短期博弈,但大多数情况下博弈是多次、长期的,在一次性博弈中走入困境所得到的短期利益和在重复性博弈中所能得到的长远利益那个较大,直接决定了博弈中参与者的个人决策,从而间接的决定了集体能否走出囚徒困境。也就是说,走出囚徒困境的方法就是让博弈者认识到“合作”带来的长期利益。

读到这里我终于开始理解何为“非合作博弈理论”了——能够理解人们为什么“不合作”,我们才能找到促进合作的有效途径。人既然可以因为“利益”而放弃合作,那么要使他们能够趋于合作,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更大的利益——合作带来的长远利益,去引导他们进行合作,从而真正做到走出困境。

当然,帮助我真正理解何为“非合作博弈理论”只是《博弈与社会》带给我的一小部分。在这之上,《博弈与社会》教给我的是一种走出人生困境的思路——探究困境发生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导致你陷入其中的,那么走出困境的关键就是用它来引导你走出困境,或许就是常说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吧。这才是这本书所教给我的,最为重要的,足以影响我一生的东西。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7661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