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牡丹这首诗的读后感汇编66句-读后感
《赏牡丹》
唐代:王建
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赏牡丹》译文
这花声价不同其他花草,绽放时刻溢满整个国都。
芳香处处苓蔆羞愧欲死,颜色火红踯躅失色枯萎。
柔和光华笼罩纤细肢体,妖艳色彩温暖娇嫩肌肤。
花朵中填满金粉般花蕊,翻卷花瓣如同大红流苏。
香味和顺可以熏染御服,姿态美丽应当画入宫图。
将谢如淡淡哀愁的新妇,凋零同望着病夫的女子。
请大家知道这花时短暂,客人再留下欣赏片刻吧。
一夜清风吹起花事结束,即使千金也难买回花开。
《赏牡丹》注释
赏牡丹:这是诗人居官长安时写的一首赏牡丹诗。全诗围绕一个“赏”字,写自己看牡丹时的审美感受。
名价别:(牡丹)声名、身价都有别于他花。名价犹声价。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有一俊士,自许史学,名价甚高。”按:唐人嗜牡丹,到王建生活的中唐时期此风尤盛。
皇都:国都,此处指唐上都长安。唐韩愈《早春呈张水部》诗:“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花柳满皇都。”益:水溢出器皿,此引申为满。
香遍:香满。苓蓤(líng):《全唐诗》作苓菱。唐人认为苓即荷花。唐人李善《文选注》云:“苓,古‘莲’字。”汉代枚乘《七发》云:“蔓草芳苓。”言其以芳香著称。菱一名芰,与荷花同是芳香花卉,有词牌《芰荷香》可证。此句谓牡丹花香四溢,使苓蔆相形见拙,羞愧欲死。
红烧:花色红艳如火。踯(zhí)躅(zhú):指山踯躅,又名红踯躅,山石榴、映山红、杜鹃花。见《本草纲目》卷一七。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诗:“高枝濯濯辛夷紫,密叶深深踯躅红。”
软光:柔和的光泽。细脉:犹言气脉。此句写牡丹的韵致。 脉在古文中解释为似血管一样连贯成系统的东西。参考历代诗文,细脉多实指细水流,这里翻译为细水流或能做一说,但是结合全篇来看,这里应该诗正面描写牡丹的姿态,细脉指牡丹的枝干更合适一些。
妖色:艳丽姿色。白居易《牡丹芳》诗:“减却牡丹妖艳色。”暖:原缺,据席本、《全唐诗》补。鲜肤:鲜指新而华美。鲜肤指娇嫩美丽的肌肤。陆机 《日出东南隅行》:“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
蕊:原作叶,据《全唐诗》作蕊。攒金粉:碎蕊细聚如金粉状。韩琮《咏牡丹未开者》诗:“嫩蕊包金粉,重葩结秀囊。”
含棱:翻卷的花瓣。缕绛苏:像一缕缕大红色流苏。
“好和”句:写牡丹的花香,可以熏染御衣。御服:帝王所用的衣服。《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椒房仪法,御服舆驾,所发诸官署,及所造作,遗赐外家群臣妾。”《宋书·恩幸传序》:“侍中身奉奏事,又分掌御服。”
“堪画”句:写牡丹的丽质如美人,可以画成选入宫中的美女图。
晚态:写将谢的牡丹花的花态。愁新妇:像含有淡淡哀愁的新妇。
残妆:写已凋零的牡丹花的花台。望病夫:像鬓钗不整,形容憔悴望着有病丈夫的妻子。
知个数:个代指“这”或“那”,个数指道理,和起来就是其中道理的意思。这里谓知道花事何时将了,心中有数。
赏:席本作贵。斯须:片刻、一会儿。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变故在斯须。”
《赏牡丹》鉴赏
中唐时期牡丹诗佳篇迭出,王建此篇不写牡丹一时之态,而是从牡丹之贵写到牡丹之美,再写牡丹凋零,用变化的角度去赏牡丹,道尽惜牡丹之情。
诗作开篇言牡丹之贵,“名价别”三字直接道出牡丹的尊贵凌驾于诸花之上。随后作者用一个益字,生动的描写了长安城内牡丹花开的盛况,诺大的长安城处处是牡丹盛开,那繁盛的景象就好似要溢出来一般。此“益”引申为“满”,如同韩昌黎“绝色烟柳满皇都”,两诗皆非单讲数量之多,而是从更深层的去讲,韩诗更多的是写春满长安,而王建此句是讲牡丹的气质风采风靡了长安。用笔夸张大胆,用字生动准确,令人深切感受到牡丹之盛。
后句用反衬的写法进一步说牡丹之美,苓蔆是传说中的香草,却被牡丹的花香比的羞愧欲死;山踯躅是颜色红艳的`花,遇到牡丹的艳色却显得黯然失色几如枯萎。这样的描写下,即使没见过牡丹的人也能感受到牡丹超绝的鲜艳和芳香。紧接着,作者描写牡丹的气韵。枝干为柔光所笼,而花朵被妖艳的色彩晕染了娇嫩的肌肤。前句描写牡丹纤细的枝干姿态和气质,后句则以美女嫩肤为比喻写牡丹的花朵的质感,分别从不同角度生动描述牡丹花的娇美。随后,作者用大量比喻,描写牡丹花的细节。用金粉来比牡丹花的黄蕊,而满字也生动的写出牡丹花蕊之繁;用缕缕红流苏来比牡丹翻卷的花瓣,写出了牡丹花瓣色泽和形态。“好和”句,以衬托笔法写牡丹之贵。香气可以熏染御衣,姿态可以描画入宫图,都是用皇家所用来衬托牡丹气质的高贵。
随后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开始写牡丹的晚态和凋零,用哀愁的新妇,望着病夫的女子,分别写牡丹的将谢和凋零。用拟人的笔法,写出了牡丹的晚态,惹人怜惜。从写牡丹之盛到牡丹之贵再到牡丹之美转而写牡丹将谢,再写牡丹凋零,作者一步步引导大家从赞叹到喜爱再到怜惜。这时作者发出感慨,请大家珍惜花时,客人能多赏一会儿就多赏一会儿吧。这时的感慨已经是水到渠成,通过前面的描写,读者此时对牡丹的怜惜应也感同身受,仿佛作者是道出了我们心中之所想。
最末,作者用一夜清风起,千金买亦无,道出了花时难久的怅然。开篇之盛艳,末尾之冷清,强烈的对比让末尾仿佛一副大留白的画卷,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清风吹过,花亦凋零,这其中是不舍,是怜惜,是冷清,种种情感由人品读。
借凋零写惜花非王建独有,白居易就有《惜牡丹花》开一时之风气:“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此后李商隐的效仿作《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苏轼亦作:“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而尽管王建的牡丹诗同样是写凋零写惜花,却是从花开写到花落,借对情感的把握的细致入微,用精心的铺垫将读者引入到那种怅然若失的情景当中。诗作描写过渡自然,惋惜怅然之情水到渠成。王建的牡丹诗从单纯的赏牡丹落笔,惜牡丹入情,不寄托政治抱负个人得失,就是写一个“赏”字,且赏出了独特的风格,乃唐代赏牡丹诗作中别具一格的作品。
《赏牡丹》创作背景
王建生活的中唐时期,京城长安盛行赏牡丹之风俗,“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文人墨客也多以牡丹为诗料吟咏,此诗便是其中一篇。此诗约略作于宪宗元和七年(813年)归京之后,而细不可考。
《赏牡丹》作者介绍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唐代: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注释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描写牡丹花的诗句
一、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期间更有王。
二、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三、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四、天下真花独牡丹。
五、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六、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
七、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
八、洛阳地脉花最宜,至尽犹为天下奇。
九、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十、今岁东风巧剪裁,含情只待使君来。对花无语花应恨,直恐明年花不开。
十一、寂寞菱红低向南,离披破艳散随风。晴明落地犹惆怅,况且飘荡土壤中。
十二、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十三、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十四、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丹景春醉容,明月问归期。
十五、国色朝酣酒,天香也染衣。
十六、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须惭傅粉郎。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
十七、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辛夷坞》
十八、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
十九、天下真花独牡丹。——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二十、一年春色摧残尽,再觅姚黄魏紫看。——范成大《再赋简养正诗》
二十一、篔筜竟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韩愈《答张十一》
二十二、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王维《红牡丹》
二十三、簇蕊风频坏,裁红雨更新。眼看吹落地,便别一年春。——元稹《牡丹》
二十四、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面惭傅粉郎。昨夜月照深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韦庄《白牡丹》
二十五、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邵雍《洛阳春吟》
二十六、牡丹奇擅洛都春,百卉千花浪纠纷。国色鲜明舒嫩脸,仙冠重叠剪红云。范纯仁《牡丹》
二十七、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王维《红牡丹》
二十八、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辞三首》
二十九、一丛深花色,十户中人赋。——白居易《秦中吟·买花》
三十、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娇艳色。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白居易《牡丹芳》
三十一、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白居易《牡丹》
三十二、我案花品,此花第一。脱落群类,独当春日。——舒元舆《牡丹赋》
三十三、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皮日休《牡丹》
三十四、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罗隐《牡丹花》
三十五、天下真花独牡丹。——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三十六、牡丹花之艳,而无甘实;荔枝果之绝,而非名花。——《书荔枝谱后》
三十七、三月牡丹呈艳态,壮观人间春世界。——杜安世《玉楼春》
三十八、桃李花开人不窥,花时须是牡丹时。——邵雍《洛阳春吟》
三十九、若占上春先秀发,千花百卉不成妍。——司马光《和君贶老君庙姚黄牡丹》
四十、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大如斗,不成一事只空枝。——王溥《咏牡丹》
四十一、天香夜染衣犹湿,国色朝酣酒未苏。——辛弃疾《鹧鸪天·祝良显家牡丹一本百朵》
四十二、一年春色摧残尽,更觅姚黄魏紫看。——范成大《再赋简养正》
四十三、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四十四、颜色无因饶锦绣,馨香惟解掩兰荪。
四十五、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
四十六、名花也自难培植,合费天工万斛春。
四十七、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
四十八、春深富贵花如此,一笑尊前醉眼看。
四十九、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五十、对花无语花应恨,直恐明年花不开。
描写牡丹花的古诗
一、清平乐·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东风无穷恨,沉香亭北椅栏杆。
二、牡丹·王维
素光翻鹭羽,丹艳赩鸡冠。
燕拂惊还语,蜂贪困未安。
倘令红脸笑,兼解翠眉攒。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三、牡丹
五代·孙鲂
意态天生异,转看看转新。
百花休放艳,三月始为春。
蝶死难离槛,莺狂不避人。
其如豪贵地,清醒复何因。
四、牡丹
五代·唐彦谦
真宰多情巧思新,因将能事送残春。
为云为雨徒虚话,倾国倾城不在人。
开日绮霞应失色,落时青帝合伤神。
帝娥婺女曾相送,留下鵶黄作蕊尘。
五、看天王院牡丹
五代·王贞白
前年帝里探春时,寺寺名花我尽知。
今日长安已灰烬,忍随南国对芳枝。
六、看牡丹
五代·殷益
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
鬓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
艳色随朝露,馨香逐晚风。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七、牡丹
五代·裴悦
数朵欲倾城,安同桃李荣。
未尝贫处见,不似地中生。
此物疑无价,当春独有名。
游蜂与蝴蝶,来往自多情。
八、牡丹·白居易
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月中虚有桂,天上漫夸兰。夜濯金波满,朝倾玉露残。
性应轻菡萏,根本是琅玕。夺目霞千片,凌风绮一端。稍宜经宿雨,偏觉耐春寒。
见说开元岁,初令植御栏。贵妃娇欲比,待女妒羞看。巧类鸳机织,光攒麝月团。
暂移公子第,还种杏花坛。豪士倾囊买,贫儒假乘观。叶藏梧际凤,枝动镜中鸾。
似笑宾初至,如愁洒欲阑。墨客忘芍药,释子愧梅檀。酷烈宜名寿,姿容想姓潘。
素光翻鹭羽,丹艳赩鸡冠。燕拂惊还语,蜂贪困未安。倘令红脸笑,兼解翠眉攒。
少长呈连萼,骄矜寄合欢。息肩移九轨,无胫到千官。日曜香房拆,风披蕊粉干。
好酬青玉案,称贮碧水盘。譬要连城与,珠堪十斛判。更思初甲坼,那得异泥蟠。
骚咏应遗恨,农经只略刊。鲁班雕不得,延寿笔将殚。醉客同攀折,佳人惜犯干。
始知来苑囿,全胜在林峦。泥滓常浇洒,庭除又绰宽。若将桃李并,更觉效颦难。
九、再看光福寺牡丹
五代·刘兼
去年曾看牡丹花,蛱蝶迎人傍彩霞。
今日再游光福寺,春风吹我入仙家。
当筵芬馥歌唇动,倚槛妖羞醉眼斜。
来岁未朝金阙去,依前和露载归衙。
十、胡武平遗牡丹一盘
宋·梅尧臣
畴昔居洛阳,看尽名园花。
临水复荫竹,艳色照彤霞。
良好相与至,竟饮欢无涯。
而今犹老翁,鬓发但未华。
昨日到湖上,碧水涵蒲芽。
此情颇已惬,薄宦非初嗟。
况乃蒙见怜,带雨摘春葩。
虽无向时乐,蕙好仍有知。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9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