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的读后感细选90句-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
一本七十八万字的长篇小说,我读了二十多天才读完,虽然说读得有点痛苦,但是收获却颇丰。《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一桩弑父案,故事一点点展开,关于伦理、社会环境、宗教思想的论述与讨论也随之深入。
卡拉马佐夫家的三兄弟,完全不同的三种性格。大儿子,德米特里,继承了父亲的荒淫无度,沉迷于声色犬马,挥霍完所有钱财。二儿子,伊万,理性,相信科学,却最终陷入了害死父亲的无限愧疚感中。小儿子,阿列克塞,纯洁的小天使,作者悉心安排好的英雄。那么,到底是谁杀害了父亲?真正的凶手出乎意料是仆人斯麦尔佳科夫,被传是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法院最终误判大儿子有罪流放,在判决的前一天二儿子在凶手那里得知了事情的真相,却没有成功阻止法院的判决,这是为什么呢?
大儿子,与父亲不和,是父亲和第一任妻子唯一的儿子,父亲对他不管不问,他靠着家里的仆人养育长大,他一直认为父亲还隐藏了过世母亲的财产没有给他,对父亲也有颇多怨言。
同时,他参军回来后居然和父亲喜欢上了同一个女子格鲁申卡,父子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冲突更加升级。大儿子性格张扬,恨着父亲,时不时喝醉了酒扬言要杀掉父亲,几乎全城人都知道他想要杀掉父亲,杀掉自己的情敌,抢夺钱财。
二儿子,父亲和第二任妻子的孩子,父亲对他照样不管不问,在年龄还小时其母亲去世,被接到母亲家里教养,受到了较好的教育,但是对他荒淫无度的父亲也是有恨的。他得知真相之前就已经有些轻微的脑炎,在得知事情的真相之后更是备受思想煎熬,在开庭后没说几句话就陷入混乱,被送去治病。
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凶手,对大儿子和父亲之间抢夺女人的事情了解的很透彻,对二儿子没有显现出来的恨意也有所了解。或许他一直认为自己是私生子却只是在父亲家做了仆人而心有不甘,或许是因为他从小就有抓住小动物虐待的行为,总之在他的一定推波助澜下,惨剧发生了。凶手是老卡拉马佐夫的信任之人,老父亲一直期待格鲁申卡来到他的屋子接受他的爱,但是他又害怕格鲁申卡不好意思白天来,于是和凶手约定了如果格鲁申卡来了后的`敲窗暗号,这样他就好接待他心爱的女人,给她准备好的钱财。凶手又把这些暗号和钱财的所有细节都告诉了大儿子。同时,凶手又把所有这些情况告诉了二儿子,并且告诉了二儿子他可能会过两天犯癫痫病,人事不知,其他仆人也在这两天也有事儿,二儿子却在这时候选择了出远门。当大儿子怀疑格鲁申卡去找老父亲时,冲到父亲家里,敲了暗号没发现格鲁声卡就跑了。却意外遇到了某个仆人,并打伤了仆人,却以为已经把仆人打死。于是,大儿子连夜出逃,打算带着格鲁申卡花光自己所有钱财后自杀。但事实是,仆人只是晕倒,而凶手发现大儿子来后骗开了老父亲的门,杀害了老卡拉马佐夫。这样,在仆人的证明以及大儿子一贯的为人作风下,人们都认为是大儿子犯下了弑父惨案。大儿子怎么证明都没有用,而二儿子也陷入了自责,他认为自己怀着让父亲死去的卑鄙心理,在得知种种巧合可能发生弑父案的时候居然没有留下而是纵容事情发展酿成了悲剧,加重了脑炎的发作陷入混乱。小儿子,则一直穿针引线,带着宗教的虔诚信仰努力澄清事情真相。
故事的大概轮廓我已经说得比较清楚了。
这本书之所以能成为著作,我认为不只是因为故事,是作者深刻讨论了在十九世纪末宗教思想及资本主义对俄国整个社会产生的影响。书中大篇幅讨论了上帝到底存不存在,人们如何在有原罪的情况下赢得救赎等等内容,可以说是当时社会思潮的详尽写照。我总觉得,俄国是一个极端矛盾割裂却又能融合并存的国家,苦难却又理想崇高。
看着这些兄弟们,体会着不同的深渊,一个在我们的头顶上,是高尚的理想的深渊,一个在我们脚底下,是极为卑鄙丑恶的堕落深渊。人性之光,在小儿子身上最终得到延续。
《卡拉马佐夫兄弟》
陀老的这本书打五颗星根本不够,我想把整片星空的星星全打给它。
怎么来写这本书的读后感。去年就开始阅读,直到今年,一会儿在kindle上阅读,一会儿拿起手机看,被很多事儿打断也被其他书吸引过,断断续续地阅读所以感受也是凌乱的。今天一口气把后边全部给看完了,真的是情绪波动,中途特别想哭,因为文字仿佛透过纸面,撬开我的脑袋,直抵我的内心深处。
说说人物吧,老头就撇过,就谈这三个儿子。
老大卡嘉是我非常欣赏的,有自己的原则,虽然是个混,但不妨碍他活得明白。对于爱情很执着,对于自己也看得透透的,坏是坏,心眼却是好的',根本还是根善苗,但有点太苦了,没娘疼爹不爱的,命运老是和他开玩笑,在想要改邪归正浪子回头的时候,咔嚓一下人生毁了,害,可怜惹人爱。
老二伊万,搞不明白,也不想你搞明白,别人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想法太多,暗戳戳的,思想吧,不抛锚的时候说点话还中听,说多了我也不明不白地看了,没留下多少强烈的感受,但是最后再来看,本人也还是挺好的,毕竟是卡拉马佐夫的代表人物,走得极端,两段都有接近,走过来走过去,矛盾。
老幺是陀老个人最偏爱的,塑造得太好了,好到我对他就只有敬仰,好到我觉得全文就他一人是小说人物,好到不真实,伊万卡嘉老卡拉马佐夫还有卡列琳娜格露莘卡等等这些人物都非常真实,就阿廖沙一人让我觉得这肯定是个小说人物,但不可否认我是爱他的,因为他是爱世人的。
看完有点胸闷,我想我会去购买纸质版的,放在我床头,时不时看看,很多地方我不理解的,或许以后经历多了,或许看的书多了,或许某个时刻我就懂了。
再次向陀思妥耶夫斯基致敬。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2
去了先锋书店,瞥到几句黑塞的《荒原狼》,在《荒原狼》豆瓣评论处看到一句“先看陀老再看黑塞”,翻开这著作。当时看《人类群星闪耀时》说到陀老那时,只标记了“自从死神灼热的一吻,便须为了磨难而热爱生存和呼吸”,当时更喜欢列夫托尔斯泰。
今读此书,想要把每句都标注,又感叹如此我要做什么呢。反反复复,一字一句,扣问深处,一响,一响,但却说不清,究竟有无回响。圣经,宗教,世界灭绝的物种文化一个皆一个,但宗教思想将源远流长。因为我们没法仅抱着身体行走,活下来是有想活下来的念头,同此理,思想需要画一个束缚,无边的自由怕只神魔可驭。所以心理学的第一个建议:信教。
“活着即是天堂。”恰好又莫名几字正当概括我最近心境。被我伤害的,自有淋在我身的罚;伤害我的,我真心愿你心中无愧。
“一粒麦子落在地里如若不死,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会结出许多子粒来。”第一次看到这句话,不懂;第二次在故事里看,却突然懂了。
多是圣经的话,因一友赠,有圣经,但甚少翻看,前些日又激起看的兴趣,读到一段觉残忍,又搁置。然此书,却一直放在床头,床头书。
我生来家庭信佛,我便信佛,天下宗教在我眼里本是一家,我敬重你的。然史上相残相杀也不少。年少不怎么信佛,因为不用,如今信佛,不是因为我信佛在,而是我要佛在我心中。
你想要什么,便去追求什么,这是欲望;你的心什么都可以不要,不受所有诱惑控制,方是自由。
大多自觉命苦之人皆由自己所造。
阿廖沙在书中人人喜欢,看到最后我也喜欢上了他,当觉奇妙。
离这本书所在的当时时间似乎很远,然而又几乎在当下,想到地图上两个点,往远看便重在了一起,近处看才得区分。如今与当时,依然如此。
思想崩塌了,一堆人倒下了,但站起来的,愈来愈多。
伊万,我们不能以想法判定人有罪,若是如此,皆是罪人。
刚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脑海里不断浮现出一位穿着修长衣服、面容和善、微笑着的年轻人的背影,还有一群孩子,他们手拉着手,蹦蹦跳跳,用响亮的嗓音喊着“乌拉,卡拉马佐夫”。我的心怦怦的跳动着,久久难以平静,各种想法萦绕在心头,关于信仰,关于救赎,关于善与恶,关于人性,关于饶恕,关于裁决……这些将需要我花很长时间去慢慢思考消化,也许最终能想出些什么,也许就这样一直模糊着。
当初选择看这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着作,是因为曾经看《爱因斯坦全传》时,里面提到说爱因斯坦称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我看过的小说中最好的一本”。很好奇是怎样的一部作品能让这位物理学家给出这么高的评价。遂去图书馆借来读,花了四个晚上一个白天读完了这部作品。读完后,很庆幸自己读了这部作品。 读这部作品时,我的精神时刻处于紧张状态,需要时不时停下来思考一下。这是一个卡拉马佐夫家庭的悲剧故事,暴躁好色的父亲费多尔?巴夫洛维奇,粗野暴躁的大儿子德米特里,否定上帝存在、沉默的二儿子伊凡,虔诚和善的小儿子阿辽沙。整部作品的情节随着这个家庭的各种冲突以及大儿子被控弑父的案件展开,紧凑联系。说实话,一直到最后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亲口承认是他杀死了费多尔,我都还在猜测这个凶手到底是谁。
这部作品对人物的描写实在是很,尤其是心理活动的描写,入木三分。人物大多同时有着“跨越两个深渊”的天性,温情和暴力,癫狂和理智,怀疑和虔诚,作者却能把这样复杂多变的心理描写的细致入微,丝毫没有混乱的感觉。这些人物的形象现在都深深的刻画在了我的脑海里。
对于这个弑父案的主角德米特里,我刚刚在思考一个问题,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坏人吗?他性格暴躁、粗野,荒淫;为了格鲁申卡,他表现出了近乎疯狂的“卡拉马佐夫式不顾一切”;他与父亲正面激烈冲突,最后惹上了弑父的嫌疑。他的这一系列行为的确很荒诞无理。但我印象很深的是他在认为自己杀了老仆人后的“最后一夜”的一系列行为。他疯狂的奔向格鲁申卡,表达他的爱,表现的像个孩子。在那一刻,我突然有点喜欢这个人物了,为他的不顾一切,为他的诚实坦率,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善良的.吧。
再这部作品中总是给人带来光明的阿辽沙,因为这个人物的存在,使冲突、压抑中总还有些安慰和希望。他也曾经迷茫,怀疑过,但在仰望繁星,感受阳光时,他重新找回了对人世间的爱。在他“热烈亲吻大地”时,我突然也感觉生活如此美好,感激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那一刻,我也如他般明朗。在经历了那么多事后,他还是保持着那颗善良、诚实的心。
还有那位凶手斯麦尔佳科夫,对于他为什么宣称“您(伊凡)才是这个案子的唯一元凶,我只不过是个小小的从犯”,我有一些想法。斯麦尔佳科夫才开始对伊凡是怀着敬意的,认为宣称没有信仰、否定一切事物的伊凡有自己的思想,和他所谓的是一样的。原本斯麦尔佳科夫是孤单的一个人,现在,他觉得自己找到了和自己有同样想法的人,找到了同盟。他认为他和伊凡能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总认为伊凡“全都知道”,这就使他认为伊凡在与他谈话时理解了他的意思,是教唆他杀费多尔。这是一个极度孤单、沉浸在自己世界的人的悲哀。但对于他最终的选择,我还是有点疑惑,他最后的精神应该是清醒的,也没有表现出内心
的极度矛盾,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呢?是害怕接受审判?发觉伊凡不全都知道感觉失去同盟的绝望?为难知道真相的伊凡?
这部作品很多地方都讲到了宗教,讲到了上帝,也时不时的在怀疑上帝的存在与否。我不是基督徒,所以我也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我接受其他人心中的上帝的存在,因为我觉得那是一种信仰,无关乎宗教。信仰是什么?我认为是自己认为正确的一种信念准则,是心灵深处自我反省的一片无人打扰的净土,指导着我们的思想、行动。人总该信仰点什么,如果没有信仰,怎么有力量不断前进?关于人性,我认为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的坏,就算是罪大恶极的人,心中也会存着一点善意,比如费多尔对自己的儿子阿辽沙的爱。关于裁决,应该由谁来裁决?宗教?法律?但这些不都是人制定出来的吗?还是自我裁决,如德米特里一般,“我为我整个的一生惩罚我自己,我惩罚我整个的一生”?我同样疑惑。()
这部作品中还有很多看似寻常的文案却往往蕴含深意,如“不要对自己撒谎”,“爱生活本身甚于爱它的意义”,这些都需要我慢慢咀嚼回味,我还会再读第二遍,第三遍的。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9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