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战略管理读后感
兵家思想
这部书内容跨越90多年,书中对各种人物及故事情节的描写,确实精彩,除了民间熟知的刘、关、张、赵等人物写得很生动之外,还有一些人物,不经意的几笔,就展现在人们面前:愚蠢而又自作聪明的蒋干;昏庸、低能、“乐不思蜀”的刘禅;富有政治、军事才干却残忍、阴毒异常的曹操…等,给人深刻的印象。
书中武将们金戈铁马厮杀之馀,文官谋士更是大显身手,各派势力的谋士勾心斗角,什么二虎竟食、驱虎吞狼、借刀杀人、疏不间亲、美人之计、连环之计…不一而足,无所不用其极,各种各样阴险狠毒手段全部用上,如果有心人收集起来,整部书足以编写一部
这些读书心得,是在读之时,结合读陈寿的、司马光的中有关章节写成的,选摘若干。
空城计,司马懿中计了吗 提出这个问题,首先要有思想准备:准备给人骂个狗血喷头
千多年来,诸葛亮一直被人们崇拜为智慧的化身,空城计,更是智慧中的智慧,以致之中,空城计列乎其中,因此,提这个问题,似乎不智。
但还是要问:司马懿真的中计吗
答案很简单,司马懿根本没有中计,是他故意放走诸葛亮,指导他这一行为的,是司马懿的一个巨大政治阴谋。
为使分析较有条理,先从两位当事主角诸葛亮和司马懿及他们所代表的二个政权蜀国和魏国作一番介绍,自能得出结论。
建安十三年,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军事、外交、内政作出一番展望和行动计划,确定了以蜀地为立身之本,然后向中原发展的设想,经过十来年的经营,到建安二十四年,终于拥有两川之地,实现了前半部的战略计划:“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这是正确战略,也实现了。
然而,后半部战略却是错误的,隐形的错,钳形攻势是正确的,把主力与偏师位置放倒置,故说为“隐形的错”:“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
表面看,完全符合战场规则,让敌军两面作战,但要命的是主力与偏师用错方向,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
原因何在
这是因为:自汉献帝迁许都后,秦川已失去号召全国的政治地位;经过战乱,“丘墟遍野、十室九空”的经济民生,无法支持大部队行动;大部队远离后方,中间隔着崇山峻岭,给养无法及时供应,军粮辎重长途穿行崇山峻岭中,一旦被断,大部队危险异常。
所以只宜用精干小部队,在防袭的前提下,到处突击,牵制敌方力量,作用如此而已。
这是秦川方向的情形。
荆州方向则不同,荆州地处长江边,与益、荆、扬分别坐镇长江上、中、下游之战略要地,占有荆州,则益州与荆州全盘皆活,军事 上可顺流而东。
更何况荆州“沃野千里,士民殷富”,战略位置上逼宛、洛,下控江南,所谓“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故是兵家必争之地。
“荆州与国连接,若据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卷十三),但因荆州地方狭小,缺乏纵深,又两面受敌,因而诸葛亮一再告诫关羽要做到“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以免两面受敌,即使如此,一旦小部队受压,后援又未至,则处境极其危险,故关羽失荆州后,兵败被杀。
所以宜动用大部队,通过连续施加军事压力,达到牢牢控制战略要地目的,则是可进可退,行动自如。
可惜,诸葛亮在这里弄错主次,对荆州不予重视,关羽失荆州后,蜀汉从此不可能“顺流而东”,而秦川向则无法打通,只能坐困两川之地。
当诸葛亮意识到这一点时已太迟了,他面临决择:是主动进攻,还是被动防守
他清楚自己的分量,在中,他说:“量臣之才,故知伐贼,才弱敌强也”。
本身才干如此,如不主动进取,则:“然不伐贼,王业也亡,惟坐而亡,孰与伐之
”这是因为“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如若要进取,手中力量又是怎样
自入主汉中以来,经彝陵之战(火烧连营)后,几年功夫,共有70馀名善于冲锋陷阵的将领和一千多军事骨干死亡,这批军事骨干是经数十年积聚培养而来的,倘若再经数年,将再损失三分之二,已明显表明兵力不足。
假如坐守,等候敌方进攻,所付出代价,与主动进攻是相等的。
所谓:“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这是诸葛亮个人见识,是比较客观的。
古今中外,打仗表面是打军事仗,其实是打后勤战,旷日持久之仗,更是打国家综合实力战。
蜀国综合国力如何呢
一组来自正史的数字可说明:蜀亡时,“共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军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仓粮四十馀万(斤、石
),金银各二千斤…”。
可以说,库存到了扫砖缝地步,这是一个国家的物资储备
从数字中,还可看到,平均每9人要养一个兵,每七户要养一个官。
(予按:今之为政者当鉴之
)这种情形,即使在诸葛亮初次北伐之际,(时已经彝陵之战)情势也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别说要“北定中原,恢复汉室”。
那怕自保已是很难的了。
难怪诸葛亮又承认:“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料也”。
蜀国的情形是这样,诸葛亮也认识到了,作为当时政治家和军事家且怀有政治阴谋的司马懿,当然非常了解周边其他二国的情形。
他故意夸大对方力量,危言耸听,为的是要牢牢掌握魏国武装力量之大权,以期一旦时机成熟,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夺取魏国政权。
司马懿背后的魏国情况如何
以魏国方面而言,自曹操占有中原之地后,削平境内各路豪强,平定北方,势力直达辽东半岛。
采取安定境内政策,屯田兴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人口增殖,生产力有很大的提高,全境已初步安定,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更重要的是,他虽挂名为汉朝宰相,实则牢牢掌握国家权力,事权归一,并且以汉朝正统名义号令全国,体现出一个政治家的政治才能.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曹丕代汉立国称为魏,七年后,曹丕死,子曹睿为魏王,司马懿被任命为全国武装力量总司令―骠骑大将军。
对于司马懿这个政治野心家来说,真是天上掉下来的良机
但司马懿自身衡量,要夺取魏国政权时机尚未成熟:曹操死去才七年,原来一批忠实手下尚在;自己的羽翼未丰满;朝廷重臣对自己有诸多猜疑…。
于是以退为进,上书曹睿,要到西凉屯兵,表面上是守雍、凉二州,实则拥重兵不放,扶植军事!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
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
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
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
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
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
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
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
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
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
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
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
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
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
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
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
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
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
”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
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
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
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
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
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
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
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
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
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
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
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
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
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
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儒家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有什么启示意义
试论儒家的经济伦理思想儒家经济伦理思想的最大价值.莫过于它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扬弃.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企业文化的母本.我们现在更多的.不是去考虑如何去修剪它的细枝末节.去顺应所谓的[新潮.而是要从[源头的角度去更多地吸收和继承它的精华.一方面肯定其主体作用.看到它在当代经济生活中的巨大精神力量和道德影响.另一方面.又看到它存在的传统缺陷.这些缺陷显然不是主要因素.但也应引起足够的警惕.价值:<论语加算盘按照西方管理学的理论.管理模式大致有所谓X.Y.Z三种.X理论将人性假设为恶的.人被视为[经济人.固而实行[标准化模式.管理方法是命令式.简单粗暴的.Y理论将人性假设为善的.人被视为[社会人.强调人的主体作用.实行[参与管理.Z理论提出人是因时.因地.因各种复杂因素而采取适当反应的[复杂人.因而在管理方法上要因人.因工作性质不断变化.运用灵活多变的激励方法.被称为[权变理论.Y.Z理论都属于人本主义管理理论范畴.在20世纪初以前.X模式占主导地位.在20世纪中期以后.Y模式风行一时.目前.Z模式正逐渐被广泛采用.那么.儒家经济管理思想到底属于哪种模式.它的现代价值何在呢?笔者认为.总的来看.儒家文化.儒商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尊重人.发挥人的自身内在积极性的人本主义管理理论和方法.用形象的话说.是[<论语加算盘的管理模式.其具体表现在:
【第1句】:儒家以人性论为哲学基础.主张以性善论为主的性多元论.这种人性思想符合现代管理学的人性假说.儒家的人性准绳以孟子[性善论为主.又有荀子[性恶论.还有董仲舒的[性三品等性有差等说.辅之以宋儒的天命.气质之性说和习气可塑的理论.说明在人性本体的哲学问题上.儒家与西方管理学Y.Z理论的人性假说相一致.儒商以儒家的人性善和人性多元的人性思想作为管理的哲学基础.以尊重人.相信人.发挥雇员的内在积极性.以[礼制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同时.儒商也很重视制度管理.如本世纪初宋则久经营的国货售品所就规定的包括企业组织设施.财会管理.进货管理.人事管理等完整的规章制度.确保了企业管理的高效性.在现代.企业管理仍然应该实行礼法兼用.以礼为主的管理方式.在相信和依靠职工的劳动积极性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劳动纪律.特别是提高职工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能力.由于我国企业员工素质普遍较低.而且体现社会化大生产的科学管理也比较落后.因而科学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逾越的重要环节.企业文化建设只能包含而不应取代科学管理.逐步走向管理民主化.决策科学化.财务公开化.行为合理化.
【第2句】:儒家以人本主义为管理哲学.符合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儒商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范蠡.春秋时期就提出[择人和[不责于人的用人原则.强调经济人才的作用.在古代的晋商那里.就创造出[经理制.发挥管理人才的作用.有些论者评述:[要说`用人不疑`和`知人善任`.晋商可以说是当之无愧.在企业经营中.儒商注重发挥人的第一因素的作用.并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把[得人心作为发挥人的内在积极性的前提.因而千方百计地照顾本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使职工心甘情愿在为企业出力.儒商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那就是企业管理要以人为中心.而对人的管理要以[得人心为基础.近些年来.西方管理学兴起了[三P理论.三P是指企业是为人的需要而存在和生产的(for the peopke).企业是依靠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by the people).企业最重要的 资源是人和人才(of the people).也就是把人置于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地位.美国大企业家.全美食品同业公会主席法兰西斯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使一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内.停留在一定的地方.你也能用钱在一天或一个小时内.买 到别人一定的肌肉动作.然而.你却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买到主动 .买到忠诚.也不能买到一个人对事业的奉献.
【第3句】:儒商家族结构的亲情式管理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儒家文化是家国结构的宗法性文化.儒商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家族特征也十分明显.儒商的管理是家族式的管理.中国古代工商企业之间.提倡[同乡扶助.在经商要地建有[会馆.组织[同乡会.用以壮大势力.所谓微商.晋商.赣商.粤商.闽商等商帮的形成.就是宗族社会在商业经济领域的再现.在企业内部.老板大多数喜欢雇用亲戚.同乡.把师徒关系看成是长.晚辈的关系.提倡[孝,把徒弟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兄弟关系.提倡[悌,宣扬企业内部[亲如一家.这种管理结构对于企业的目标整合.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即便不是均由亲戚.同乡组成的大企业.也同样是十分讲究家族结构和亲情式管理.如旧中国拥有16家分号.从业人员达500多人的瑞蚨祥布店.就将企业内部人员分为若干等:东家.经理.吃股人员.内伙计.后事.伙计与东家有师徒关系.如果工作卖力.有可能[时来鱼化龙.被东家提为经理或吃股人员.得到定期分红.这就使雇员视瑞蚨祥为家.为其效力卖命.当时在瑞蚨祥就流传着这样的歌谣:[生愿在苏杭.死愿在瑞蚨祥.在现代.企业管理当然不能搞[家天下.人们评述[家族式管理只适应企业起步时期.是一种减少管理成本的有效方式.但却不利于企业深入发展.特别是不适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组织.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族制企业管理文化.但是.吸取儒商亲情式管理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的一面.显然是有意义的.
【第4句】:儒商灵活的经营战略是现代企业管理智慧的宝库.儒商不仅以道德经商为特色.而且突出地体现了经商的智慧.儒商是敢于并善于进行商战的商人.一方面.以智慧经商必须有远见卓识.判断准确.部署得当.儒商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子贡.孔子称赞他[臆则屡中.善于[求善价而沽.故其富可以与君王[分庭抗礼.范蠡提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经营策略.十九年中三致千金.白圭提倡[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被奉为商人的鼻祖.另一方面.以智慧经商还要有超人的胆略和魄力.如包玉刚收购香港九龙仓.王永庆买断台塑公司股权等.都冒着倾家荡产的危险.而他们则敢于面对风险的挑战.在竞争中取胜.许多商贾总结了具体的经营秘诀.如:全聚得提出经营[三字经.即鸭要好.人要能.话要甜,胡开文墨店总结出[三不可生意经.即祖法不可依.陈规不可循.老店不可畏.这些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都可以拿过来为我所用.
【第5句】:儒商[顾客满意的经营方针体现了现代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儒家经济伦理精华主张[立人.[达人.[推己及人的[利他精神.儒商把这一原则转换为[质量第一.[顾客至上的管理原则.与现代管理实行的[CS战略是一致的.所谓CS战略.就是让顾客满意(Consumer Satisfaction).从产品质量.品种.规格.到销售服务的态度.环境以及售后服务等.都以顾客为出发点.质量第一.顾客至上.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信条.儒商决不会因蝇头小利伤害顾客.正如陆贽所说:[吝小失多.廉贾不处(<陆宣公翰苑集*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早在本世纪初.冼冠生就以[本心.本领.本钱三个立业之本为基础.提出三个至上.即[信誉至上.顾客至上.质量至上.海尔集团根据TQM理论和ISO9000标准.创造了[CEO管理方式(即[日清日高海尔模式).推行[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的质量第一战略.使海尔集团成为世界知名企业.古今儒商奉行的[顾客满意的经营方针.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缺陷:[亲亲.[谦和与[官本位儒家的经济伦理思想.最具特点和优势的.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作用.支持人的发展.协调人的关系.而正是由于这一点的过份侧重.产生了它的传统缺陷:家族经营--[亲亲.羞于竞争--[谦和.以及体现人的唯一价值取向---[官本位.
【第1句】:家族经营.阻碍了企业的扩张和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儒家十分重视封建血缘关系.主张[亲亲(<孟子-尽心上).[亲亲是第一件事(<朱子语类卷20).反对墨家的[兼相爱(<墨子-兼爱中).[爱无差等(<孟子-滕文公上)说.反映在经济上.家族经营是儒商乃至华人企业传统的组织方式.这种家族经营的方式具有管理成本低.经营决策快等优点.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以及在企业起步阶段不失为较好的选择.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儒商的家族经营已经不合时宜了.资本的本质是追逐利润的.而不是亲善血缘的.企业的发展要向社会融资.意味着外人的股权和控制权的渗入,经营管理的高度复杂化和专业化.使家族成员力不从心.这些都宣告了家族制的崩溃.被誉为电脑大王的美籍华人王安.曾被<儒商读本(人物传)列为现代儒商人物.他的公司由兴盛到破产.就是因为王安受儒家传统的影响.年老交班于能力不足的儿子.使得许多优秀的公司骨干纷纷离去.最终导致公司倒闭.这充分说明家族制企业的局限性.
【第2句】:谦和忍让.缺少市场竞争和进取意识儒家的[和.用经济伦理学来分析.具有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共存的两重性.从正面价值来看.[和所强调的和谐和人际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保证经济健康顺利发展所必需的.但是.儒家的[和偏重于谦和忍让.缺少竞争和进取意识.因而是不完善的.儒家人物主张[忍.<尚书首言[允恭克让.孔子提倡[礼让为国(<里仁).荀子说:[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儒效).[忍被看成是修养之道.是美德.而对[争则认为是祸.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八佾).荀子说:[争则必乱.乱则穷矣(<王制篇).特别是一些儒家人物把利.欲看成是[恶.有轻视经济利益和物质欲望的倾向.更是将争[利者看作小人.如荀子说:[为事利.争财货.无辞让.果敢而振.猛贪而戾.然唯利之见.是贾道之勇也(<荣辱).[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为小人矣(<不苟).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商品.市场本身就意味着竞争.因此.在商品经济特别是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必然的.必要的.只有通过竞争.经济才能发展.然而.如果过分地谦和忍让.一味地温文尔雅.只做一个谦谦君子.不愿.不敢和不善于在市场中去竞争.那必定会被市场经济大海的波浪所淹没.
【第3句】:[以官为本.不利于企业家的成长和企业的独立经营儒家的入世学说.与佛.道的出世说迥然异趣.然而.儒家的入世兴趣不在于经济.而在于政治.虽然儒家的正统思想中.把[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事业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但谋得官职.则是儒家人物实现[外王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载体.方法.途径和标志.孔子周游列国.希望得到一官半职以施展才华.孟子也因迂阔之论.得不到君王的赏识.中国古代的[幕僚制尤其是科举制.更是加剧了以当官作为人生的目的和追求.形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读书做官的传统观念.追求[金榜提名.[衣锦还乡.造成许多儒生把本来只是实现[外王目的的手段.当成是目的的本身.[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被做官所取代.因为读书可以[做官.做官即可[发财.[官就是荣华富贵的象征..而商贾贩夫则列为九流之末.在先秦时就被斥为[贱大夫.[五蠹古代的职业也一直以[士农工商排座次.商处末位.[官本位意识显然不利于现代市场经济急需的职业企业家群体和世家的形成.除了人生目的.追求的影响外.[官本位的另一人个重大的不利影响是难以区别政府的行政职能和经济职能.使[政企分开受阻.企业手脚难以松绑.制约了市场经济各个主体.细胞的活力.不仅中国古代的经济如此.在现代.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同样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的重要问题.应当从中国经济文化的传统中寻找原因.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武汉在中国的那个方向`?
十三字方略:上兵伐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中国有极厚重的历史,有各种成败得失的体验。
中国也因而孕育了灿烂的文明,积淀了丰富的智慧。
——这一点无可质疑。
今天的问题是:如何对中国本土的智慧,尤其是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智慧,加以现代化的诠解,并运用到现今的管理过程中 很多人坚持认为,中国本土的管理思想主要集中于古代的先秦时期。
的确,先秦各学派对中国社会发展、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可能是后来任何一个年代都无法比拟的。
在一定意义上,这些思想也正是“中国传统”的源头 先秦各学派中,与管理行为关系较密切的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我们将以极简略的形式,从上述四家中析取最精华、最具现代价值的成分,希望能够对今天的管理者提供一些借鉴。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正越来越展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无论作为管理者还是作为被管理者、合作者或是竞争对手,了解中国本土的文化背景,肯定是有益的。
这里有一个前提:我们的目的已不仅是你死我活的“求胜”,而更重“双赢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的字面意思是对人际关系及身心和谐的关注,用现代语言说,儒家管理是基于人性的管理。
相应地,管理手段是“为政以德”,即使在施行法律的时候也不忘道德教化的结合使用,始终强调人性关怀、伦理亲情的感化、劝谕功能,强调“诚”、“信”、“忠”、“恕”等品质的培养、塑造。
儒家管理的推行途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从自我管理开始,再到家庭管理、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这几个过程的关系既体现为逐层演进又表现在彼此的相互渗透印证中。
总起来说,儒家管理是强调自我责任、注重和谐、注重整体利益的管理。
近几十年,日本是运用儒家智慧最成功的例子。
被称为 “日本近代企业之父”的涩泽荣一,著有《论语讲义》,解释儒家管理思想,并亲自向企业员工讲授,以此构成企业文化的核心。
在日本,非常多的企业家自觉学习儒家经典,并力求化为己用。
实际上,儒家思想始终是中国人思想、行为、性情的主线,无论其优劣,他总是在以各种形式或隐或显地塑造、影响着中国的发展 道家。
道家非常注重对管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提出“道法自然”,即管理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一切要顺应自然才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在管理方式上,道家认为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管理者行使管理职责时,不应勉强作为,不可越权行事,而须因势利导,营造一个放权下属的宽松氛围。
表面看来,管理者似乎什么也没有做、什么也不必做,但自己的组织却被整饬得井井有条。
道家同时也创建了一整套管理艺术,如静观待变、守弱用柔、知盈处虚、居上谦下、不争之争、见微知著、欲取先予、以曲求全、藏而不露、知足常乐等。
道家的“无为而治”与现代西方管理学理论中的倡导的“自动化管理”、“成本最小-收益最大化管理”有着微妙的相通之处,同样致力于避免干预、提倡自由、鼓励下属发挥创造性与积极性。
从道家的管理模式或管理风格中,可以看出对科学管理的崇尚、对个人创造能力的尊重及对管理绩效的追求。
道家管理艺术中,如“见微知著”、“欲取先予”等,更是经常被企业界人士所津津乐道 法家。
法家管理以“法”即管理制度为核心,注重“法”、“势”、“术”即管理制度、管理权威与管理技巧的完美结合。
法家明确赞同“法治”而反对“人治”,主张时时事事都必须严格遵循既定的法令、规则,而绝对不能只依赖管理者的主观判断或个人好恶。
法家相信,如果坚守法制,哪怕是平庸普通的人也能成功地进行管理;但若抛开法制,才能超卓的人也必然会面临失败。
法家还看到,“徒法不足以自行”,仅有管理制度,没有强力、灵活的推行措施,也不行。
所以,管理权威和管理技巧也是必须的。
法家将管理权威分为“自然之势”和“人为之势”,前者指管理者在既成条件下(如受委任)所获得的权威,后者指管理者利用各种资源自行创造的权威。
法家尤其注重充分利用和强化“自然之势”,主动创设“人为之势”,并以此为后盾,保证管理制度的实施。
法家通常较少理会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准则,往往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之嫌,但其管理技巧却比其他各家都要丰富。
在组织机构的建立、职位的设置、人员的选拔、授权、监督、考查等方面,法家提供了中国古代管理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极佳范例。
(历史上,法家代表人物大多有丰富的执政和管理经验。
虽然这些人物所获毁誉各异,但法家理论却从未被遗忘过。
)即便在今天,我们也仍能从中不断寻求启示. 兵家。
兵家管理的领域主要在于军事,但其中蕴涵的管理战略、策略、方略,对其他领域无疑也有借鉴价值。
在管理战略方面,兵家讲究运筹谋划,强调管理者审时度势,对外界环境和组织内部有清醒正确的认识,并据此作出判断和决定。
在管理策略方面,兵家提出要“因变制胜”,强调“变”的因素,要求管理者对各种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并能积极创新求变,时时处处占据主动,不受制于人。
在管理方略方面,兵家提出分级管理的原则:要想管理很多人像管理很少人一样轻松,就须依靠组织和编制的作用;要想形成富有效率的组织,就须以严格的纪律、法令进行层层控制,辅以思想教育,对下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形成特定的层级制度,以做到首尾一致,令行禁止。
兵家因擅于计算、预测,强调变数而备受经济界和企业界的关注。
有人认为,在今天的市场经济(尤其是市场尚未完全规范化)环境中,兵家思想将大有用武之地。
一些涉足中国市场的外国公司在关注中国文化背景时,也确实将兵家学说放在了重要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关于上面四家思想的论述,仅是我个人所理解和感兴趣的部分,绝非其全貌。
并且,在历经千年的治国、管理实践中,儒、道、法、兵四家的理论也绝不是截然分开、孤立存在的,他们往往彼此充实、互相吸纳地被结合起来运用。
我们今天所要考察、研究的,也不应止于对各家学说的分判,而要力求将这些先哲智慧的结晶,融汇起来,转化为有利于现实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17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