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成功更重要的读后感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这几个月以来我读了这本《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教育专著。
作者凌志军,他出版的八部著作,全部进入了畅销书排行榜,还以英文、日文、韩文和繁体中文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我认为将对世界商业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从优秀到卓越》,但是将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凌志军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位八岁孩子的母亲丹尼曾说过---这本书不仅改变很多人对教育的看法,更重要的是这将由此改变许许多多孩子的命运,所以这本书不仅会改变很多人对教育的看法,更重要的是这将由此改变许许多的命运。
<心灵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2>读后感600字
《心灵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2》有感 暑假期间,看了英国查斯特菲尔德爵士所著的《心灵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深有感触。
在这本书中查斯特菲尔德不仅是以一位父亲的身份更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给儿子许多建议,教导儿子如何不被表面的成功掩盖来心智,告诉儿子如何成为一个心灵高尚的人。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成功快乐的人生,而事实上的成功则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心灵成长水平。
如果一个人不注重心灵的成长,迷失了自己,不要说成功,就连最起码的自我“存在”都维持不了。
我相信这是查斯特菲尔德想告诉包括儿子在内的所有读者的。
杨澜说过:“ 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可以不成长。
”成功是一种结果,心灵的成长是一个过程。
心灵成长的过程决定了成功的高度,是成功的基础。
虽然“心灵的成长”远远没有“成功”那么诱人,但却比“成功”更有分量、更重要。
一个成功但心灵不成熟的人可能是一个富有的人,但却不会是一个生活美满充实的人;一个成功但心灵不成熟的人可能是一个美丽英俊的人,但却不会是一个心灵美好的人;一个成功但心灵不成熟的人可能是一个事业有成的人,但却不会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心灵的成长远比成功更重要这一点不被人重视的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当今社会一切向成功看齐。
在大部分人眼中成功才是最重要的,富有、美丽、事业有成都是那么的美好。
没有人能够看得到你心灵的成长,也就没有人会为了你心灵的成熟而敬佩、称赞甚至谄媚。
心灵的成长无法比较,也就无法分出高低,因此在这个以名次来看能力的社会就无法流行。
但成功不同,成功可以,财富可以衡量,美貌可以对比,事业可以比较。
我比你富有,我就比你强。
我比你强我就有炫耀的资本,你就比不上我。
比较成了不变的话题,名次成了衡量的标准,这由社会的现状所决定,你乐不乐意,赞不赞同都没关系,因为你无力改变。
在这个现状下我们能做什么呢
还是什么都不做跟随大众去专心追求成功呢
或许我们很无力,但有一点我们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不为表面的成功而沾沾自喜,努力追求心灵的成长。
改变世界的第一步是改变国家,改变国家的第一步是改变地区,改变地区的第一步是改变家庭,改变家庭的第一步是改变自己。
一个人的该变或许没什么效果但许许多多的一个人加起来就是一个社会。
相对于心灵的成长成功更诱人也更容易让人感受到,但我相信,心灵的成长才是我们人生中真正应该追求的东西。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寒假,我阅读了凌志军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全书分别以“起跑线”、“相信你自己最聪明”、“我到底要什么”、“爸爸和妈妈”、“大脑的成长”、“学习是一种态度”、“情商时代”和“大师在哪里”为主题,展开阐述。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本书,讲述了30多名微软小子成长过程,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作者努力探寻30个“微软小子”成功背后的成长规律。
他们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他们并不一定拥有比常人更智慧的大脑,但他们都是经过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直至成功。
书中打动我的细节有:美国许多学校的墙上都贴着大方、友善、诚实、自重、合作、自控、责任、同情心、坚韧等鲜艳的字体。
教室的墙壁上没有成绩单,有的是一张张笑脸相片,下面写着类似“杰克今天用两种方法解决了问题”的语言,读后感《《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这些细节都是爱的流露,更是对成长的关注。
在微软小子的故事中,作为老师的我反思我能为孩子们的成长做些什么呢
首先,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人品第一”,让孩子们学生学会关爱、尊重、宽容、廉耻。
其次,我们要端正观念,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眼中有“人”,真正关注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心灵感受,遵循孩子们的个性和成长规律,因势利导。
让孩子学会关注自己。
最后,我们落实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上,我们应该果断地指出是非,热情地赞扬他们的优点,真情地鼓励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帮助孩子们认识自己,科学地指导改进的方法。
我相信,如果我们对孩子给予了科学的、人性的、全面的培养教育,就不愁哪个孩子不能成功
作为父母师长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孩子们追求知识的兴趣,孩子天然存在差异,但相同的是都喜欢父母师长用正面的方法来鼓励他们的进步,而不是用负面的方法来嘲笑他们的过失。
用我们的耐心和爱心陪伴他们的成长。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随文赠言:
【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细节决定成败》及《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meita
[《细节决定成败》及《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meita]一、《细节决定成败》从看到《细节决定成败》这个书名开始,我就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住了,《细节决定成败》及《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meita。
我认为一本好书决不能缺少一个好的书名。
书名不仅能够精炼的概括整本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书名将起到一个吸引读者眼球的作用。
《细节决定成败》,从书名中我们就能够知道整本书讲的是“细节”的重要性,我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
我认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的都是一些小细节,注意到这些细节的人就更容易向成功的殿堂迈进,而可惜的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是对这些细节视而不见,从而与成功失之交臂。
作者写在本书的第一段话让我深有感触。
“我始终不明白,电影电视里的武打设计,总要设计一些奇招、怪招、绝招,观赏性强了,使观众赏心悦目;但大多不符合实际生活,事实上,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这段话一下子就让我想到了著名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令狐冲的“无招胜有招”。
对于武林高手之间的对决来说,往往是一招定生死,而令狐冲的“无招胜有招”让他笑傲江湖。
不仅是在《笑傲江湖》中,其它众多的武侠小说中都把“花哨的招数”当做是反面教材。
这说明了什么
“无招”即“简洁”。
把最简单的招式练好了就能够称霸武林。
我们的生活不是和武林一样吗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大量的生活都是在做小事情,怕就怕的是,连小事情也做不好,做不到位。
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把最简单的细节做好了,“普通人”这个身份也就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但是相反的,我们很少有人能够注意细节并愿意把细节做好。
太多的人,总是不屑一顾于小事和事情的细节,太自信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些人总是想着会有更适合与自己的大事情等着自己,为什么要浪费时间,甚至是委屈自己去做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呢
但是什么又是大事情呢
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武林中没有绝招,那么生活中也没有什么大事情。
可以说,大量的工作都是一些琐碎的、繁杂的、细小的事务的不断重复。
这些小事做好了,是应该的,甚至说我们在宏观上并不能看到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是这些小事一旦做错了,那么不仅是你,你的下一个环节、下下一个环节等等都会出错,这造成的就不是小问题了,而是宏观上的大问题。
“所谓绝招,是用细节的功夫堆砌出来的。
”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
这种人无法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而只是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
他们只能永远做别人分配给他们做的工作,甚至即便这样也不能把事情做好。
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本书的作者用整本书的事例告诉我们,不要忽视细节。
作者在担任CEO的三年时间里,将视野从专注营销转向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动作。
作者以大量案例论述了“细节”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这本书意在提示企业乃至社会各界:精细化管理时代已经到来。
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中国决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
对于我们这样的一个泱泱大国来说,执行比制定更重要。
领导人制定一套方针固然重要,但是让如此多的人一同遵守并执行方针却很不容易。
在此之中细节几乎占据了主导性的地位。
对于每一个步骤,是否能认认真真的完成,对于每一处细节,是否能真真切切的注意,这才是我们以后应该深思的问题。
二、《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长”是一个关乎教育、人才乃至整个社会的话题。
每个学生都渴望知道自己该如何走向成功,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快成材,每个老师都期盼自己教出的学生早日取得喜人的成绩。
但是,成功并不能等同于成长。
成功是你的目标,成长是你到达目标的道路。
这条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的人没能坚持到终点,有的人在挫折面前选择了软弱和妥协,也有的人用正确的方法和坚定的信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读后感《《细节决定成败》及《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meita》。
很多人认为成功是他们一生追求的目标,可是成功真的那么重要吗
作者由此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其实大多数的人是认为成功才是更重要的。
只要能成功,自己能够享受到的不仅的金钱带来的享受,更是一种面子上的骄傲,能够在大家面前抬头挺胸。
所以家长们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就给他们报名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就是不希望他们输在人生成功的起跑线上。
可是,同样的一个社会问题出现了。
太多的家人为了让孩子专心于学习,而不让孩子做任何于学习无关的事情。
玩乐包括在内,连最基本的自我自理的各项事务也包含在内,这些全部由家人代劳。
长久以往,孩子们都变成了货真价实的“书呆子”。
我想比古代的书呆子要更为严重。
古代的书呆子虽然是呆,但至少他们有基本的自理能力。
可是现在的孩子呢
竟然连穿衣穿鞋都不会
难道说为了成功,就要把孩子变成废人吗
比起书呆子来,我更讨厌的是被溺爱的孩子。
性格骄纵,没有任何礼貌和修养,只知道指挥别人为自己做事,这样的孩子只能生活在父母的怀抱里,否则出了社会,谁会理睬你的无理要求呢
教育,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都说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如果我们的未来都是这些样子,我们还能有未来吗
我想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把重点搞错了。
我们现今的教育是“成功教育”,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成长教育”。
成长远比成功重要。
历史上有不少科学家用自己的发明危害社会的例子。
这说明了什么
成功了,但是你没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你就不能算是个健全的人。
如果连人都不算是了,成功还有什么意义吗
整个中国社会都应该关注“成长”。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中国是否能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还要取决于我们能否在教育领域赶上西方。
美国之所以强盛,主要是因为她拥有最先进的教育体系,并能通过该体系吸引全世界的杰出人才。
在那些成功的美国企业中,你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华裔、印裔、英裔、加裔员工,他们都是被美国的教育体系吸引来的。
当我们在不停的号召大家出国留学之后要回归祖国,用自己的知识为祖国效力。
遇到出国不归,心里总是有那么点不舒服。
可是,我们不能把所有的错都放到他们身上,回头检讨一下自己。
在中西教育的比较上我们确实不如西方教育更具吸引力。
美国的教育是从人的角度去讲,教给你怎么做人,怎么对待别人,教给每一个公民有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这是他们的最基本的宗旨。
而中国的教育,是从科学技术出发的,是为了培养科学家,培养人才。
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孩子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叫做“成功的代价”,结果是导致了他们的很多不成功,有的甚至可以说是失败。
从小生活在书本之中,不仅丧失了孩童应有的权利玩乐,也丧失了培养自己人格的机会。
美国的教育体系不仅包括那些知名的高校,也包括深藏在每一位家长和老师头脑里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如鼓励孩子追寻爱好和理想,倡导合作、主动、创新等等。
中国的教育体系确很像一条制造工业品的流水线,大家都遵循同样的程序、同样的标准,走进去的的孩子形形色色,出来的孩子却都一模一样。
这样的结果,不能不说是很悲哀的。
我们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原本活泼好动开朗的孩子从校园里出来后就变成了不爱说话只知道读书的书呆子。
中国的课堂目的在于为孩子解答疑问,要让上课前有疑问的孩子下课后不再有疑问,而美国的课堂目的在于为孩子创造疑问,要上上课前有疑问的孩子下课后能自己创造疑问并不断的钻研解答出疑问。
为什么我们国家没有诺贝尔的获奖者
没有这样的钻研精神,是无法成为卓越的科学家的。
中国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系需要不断发展、变革,中国的下一代需要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相信《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能够改变对教育的看法,使得中国的教育体系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细节决定成败》及《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meita〕随文赠言:
【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求《成功比成器更重要》分章节读后感
寒假,我阅读了凌志军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全书分别以“起跑线”、“相信你自己最聪明”、“我到底要什么”、“爸爸和妈妈”、“大脑的成长”、“学习是一种态度”、“情商时代”和“大师在哪里”为主题,展开阐述。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本书,讲述了30多名微软小子成长过程,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作者努力探寻30个“微软小子”成功背后的成长规律。
他们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他们并不一定拥有比常人更智慧的大脑,但他们都是经过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直至成功。
书中打动我的细节有:美国许多学校的墙上都贴着大方、友善、诚实、自重、合作、自控、责任、同情心、坚韧等鲜艳的字体。
教室的墙壁上没有成绩单,有的是一张张笑脸相片,下面写着类似“杰克今天用两种方法解决了问题”的语言,读后感《《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这些细节都是爱的流露,更是对成长的关注。
在微软小子的故事中,作为老师的我反思我能为孩子们的成长做些什么呢
首先,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人品第一”,让孩子们学生学会关爱、尊重、宽容、廉耻。
其次,我们要端正观念,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眼中有“人”,真正关注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心灵感受,遵循孩子们的个性和成长规律,因势利导。
让孩子学会关注自己。
最后,我们落实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上,我们应该果断地指出是非,热情地赞扬他们的优点,真情地鼓励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帮助孩子们认识自己,科学地指导改进的方法。
我相信,如果我们对孩子给予了科学的、人性的、全面的培养教育,就不愁哪个孩子不能成功
作为父母师长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孩子们追求知识的兴趣,孩子天然存在差异,但相同的是都喜欢父母师长用正面的方法来鼓励他们的进步,而不是用负面的方法来嘲笑他们的过失。
用我们的耐心和爱心陪伴他们的成长。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随文赠言:
【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深度思考比勤奋更重要读后感怎么写
?机遇不是运气,机遇是你对创业环境趋势的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要比你的勤奋更重要
只是绝大部分的机遇只是被动的被利用起来。
只有少部分创业者是主动的去判断和捕捉机会。
孤独,是每一个创业者与生俱来的。
做公司早期创始人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你面对员工的时候,很难向他去解释,公司可能只有三个月发工资的钱,甚至三个月之后发工资的钱从哪里来,我都不知道。
你无法和他们去分享这个事实。
你同时还得和他们讲,你在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
而事实上,你连明天干什么都不知道。
第二,你也无法和你的投资人去分享这件事。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投资人,都有勇气去听到真实的现状。
你也无法站在聚光灯下,向媒体去分享你的创业故事。
你讲的都是你的光鲜亮丽,而事实上,你的压力无法得到分担。
这种孤独是一个创业者与生俱来的。
而且越是成功的创业者,在工作上孤独感更大。
为什么
如果你不成功,你可能失败了以后换一个办公室,两年时间干一番新的事业。
如果你成功了,你被成功所累,你有了光环。
人人都认为你应该继续更成功。
这种光环使得你的孤独感更强。
所以投资人的认同,以及让创业者放下这种所谓的包袱,是创业者本质上最需要的。
其实投资者给你投一档钱,这不重要。
投一档钱真的是因为跟你投缘,是对你的认同。
只是投资者把这种认同,用一个实实在在的,三个月之后要发的工资这笔账送给他们。
因此,你看那些真的很优秀的投资者,他们内心深处是极其尊重创业者的。
他们从内心深处明白,他们之间的位置,不是一个居高临下的俯视态度,他们是平等的,甚至是创业者拥有更高的位置。
因此,你作为一个创业者,真正需要找到的是能够认同你的投资人,而不应该是一张支票。
我是一个什么都不是的人,但是我热爱创业。
我知道怎么能够帮助中国的创业者获得成功,这是真正的财富。
这是主流社会真正价值的所在。
所以,认同是极其重要的一点。
创业需要有价值的东西。
天道不一定酬勤,深度思考比勤奋工作更重要。
我要讲一个故事。
我在2003年就认识了雷军。
在2010年投资小米之前,我们两个有大约六七年作为朋友的交往经历。
这个故事我忘记是发生在哪一年,也许是在2007年,也许是在2006年,也许是在2008年。
有一次,我忘记是什么原因,雷军给我打了一个电话他说:“我一直认为你做投资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你能告诉我,到底怎么样才能做一个成功的投资者
你为什么投资能做得非常不错呢
”我当时给了他一个答案,“我相信我极其的勤奋。
我相信天道一定能酬勤
我相信如果勤奋的话,你一定能做一个非常好的投资者。
”我本来以为这个答案至少能得到雷军的部分认同,结果我没想到,他给了我一个让人惊讶的反馈。
这个答案就是天道并非一定酬勤。
这个观点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刺激。
我后来慢慢明白了,可能勤奋是必要的,但是勤奋是远远不够的。
这件体悟,也许我可以和大家分享另外一个有趣故事,是一本书。
这本书豆瓣上可以找得到,叫《异类》。
在豆瓣的书评里,有这样一段介绍:在《异类》一书中,作家格拉德威尔对社会中那些成功人士进行的分析,让读者看到了一连串颇感意外的统计结果:英超联赛大部分球员都在9月至11月出生;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都出生在1955年;纽约很多着名律师事务所的开创者竟然都是犹太人后裔,并且他们的祖辈大多是在纽约的服装行业谋生。
为什么会有这些奇怪的统计结果
我可以给大家再提供几个例子。
我昨天上网又查了几个:富豪榜里有几个成功的创业者,我给大家报一报年龄啊。
李彦宏1968年11月出生,雷军1969年12月出生,周鸿祎1970年10月份出生,丁磊1971年10月出生,马化腾1971年10月出生的。
稍微不一样点,马云1964年10月出生。
我再给大家一个例子,我是中欧98级的。
98级中欧的毕业生很有意思。
我回中欧的时候,听到这样一个笑话。
很多同学和老师说,你们98级的毕业生,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基因。
你看,你们班上做风险投资的特别多,比如刘芹,比如石建明,比如红杉资本的计越,CDH的陈文江,还在中国文化创业基金的陈杭。
比我们再高一级是97级的也有几位。
为什么都是97或者98级的呢
是我们的基因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其实有时候光有勤奋是不靠谱的。
机遇很重要。
但是作为创业者,机遇是很难捕捉的,重要的是你要去发现这个机遇。
其实乔布斯和比尔盖茨都是1955年出生的原因,在他们大学毕业和辍业的时候,PC行业刚刚开始。
为什么PC互联网的创业者1969年,1970年,1971年这个年龄群最多,是因为刚好互联网热潮,是他们刚好那一年参加工作两年到三年。
你太早毕业了,像雷军是软件的这一代,他已经被他的“金山软件”给缠住了。
你太晚出生,你还在大学里面,你根本没有机会去思考创业的机遇。
我1998年从中欧毕业,紧接着1999年刚好互联网浪潮爆出。
不是因为我多么聪明,不是因为我多勤奋,因此机遇更重要。
但是机遇不是运气,机遇是你对创业环境趋势的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要比你的勤奋更重要
只是绝大部分的机遇只是被动的被利用起来。
只有少部分创业者是主动的去判断和捕捉机会。
这是我和大家分享的另外一个观点“天道不一定酬勤
深度思考比勤奋工作更重要
”伟大创业者的灵感来自于一些你所忽略的细节。
在座的各位,可能听过我在其他地方的演讲。
我曾经提到,创业最重要的愿景,要回答三个关键性的很“虚”的问题。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向哪里去
”但是我想今天我不展开讲其他问题。
今天我想专攻一点,这三个问题其实一点都不虚一点都不空一点都不大。
因为我们最关键的问题都是从蛛丝马迹的核心细节所捕捉出来的。
所以要小中见大。
我给大家分享一两个例子。
在2007决定投资UCweb,很多人不理解你为什么要投资UCweb这个手机浏览器。
因为它有价值。
它在浏览器上面放了一个所谓的分类导航目录,就是所谓的网站导航。
我想不出来,为什么在美国,是雅虎首先出现——这是一个人工分类的导航列表——而后谷歌出现,把整个的雅虎价值给打没了。
但在中国,却是先有了百度,但是很多年以后,才出现了一个叫hao123的导航页,为什么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雅虎一个最原始的人工分类列表,曾经极大规模地推动美国互联网发展。
而被谷歌这样一个搜索引擎公司轻而易举地取代了。
而在中国,我们一直强调中国有叫“后发优势”,我们却是在百度搜索引擎出现后,为什么又会出现一个人工分类的hao123?这就存在一个非常非常有意思的核心细节。
这说明在中国我们有大量的网民,是不知道怎么用拼音的,不知道怎么用键盘的,甚至是不知道怎么用搜索引擎的。
拉丁字母打一个字做搜索非常简单,而中国用拼音写汉字输入到搜索框是很困难的。
这说明,第一,流量在互联网里是很核心;第二,流量的实现不一定纯粹是中国照搬美国。
2007年,没有安卓,没有iPhone。
2007年,是塞班的时代。
塞班的特点,是用手机键盘输入汉字,更加痛苦。
用手机键盘,要去按住搜索框更加痛苦。
所以我们发现我们的答案很简单,UCweb在2007年塞班的无线互联网时代是流量聚合核心。
这就是我们2007年投资UCweb最核心的一个观点。
这个决策的核心点,来自于我们对hao123一个不起眼的现象的思考。
所以我想在这里讲到,作为一个创业者,当你在规划你的创业愿景的时候,不要去捕捉一些概念,要去理解你的核心市场的那些核心细节。
小中见大。
很多伟大的创业者的灵感是来自于一些你所忽略的细节,一些蛛丝马迹的细节隐藏了大量的有益的洞察力。
洞见力是你有一个愿景的源发点。
我看到了很多优秀的创业者,无论是周鸿祎,雷军,马化腾,他们所有都有着极强的洞察力。
这些洞察力全是来源于被常人所忽略的蛛丝马迹中所捕捉到。
三人行,必有我师,更重要的是与谁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
”其实我想大家都懂的。
但是实际上“三人行,必有我师”里面最关键的是:你跟谁在一起往前走。
我为什么想提这一点
因为在早期的时候,我们一般谈创业都说,我们多看看你的团队,你的团队执行力,团队的重要。
到底怎么来判断一个团队
有很多人都在问我,我曾经和有的朋友谈过。
我说:“我看你娶什么样的老婆,我看你找什么样的女朋友。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你跟什么人交往,决定了你的优秀程度。
什么样的人是你的创业的合作伙伴,决定了你的创业团队的quality。
“三人行,必有我师。
”我们要学会跟身边的人去学习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我在自己创业的过程中,和我那些投资了很多年的创始人,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那么在今天如果我不考虑创业,你在组队的时候,你是愿意组一群你很容易说服和崇拜你的人做你的创业团队,还是尽可能找甚至比你还要优秀的能够扶持你创业的
其实我们判断一个创业者是否有优秀的团队能力,其实就是看你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交往。
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师。
更重要的是与谁行
小米创始人雷军在业内赫赫有名。
他在2010年和我谈时说,他想建立一个不一样的创业公司,“我想把我的股权大量分散出去,因为我需要足够多的,尽可能的多的,足够优秀的人。
我们小米前十个月没干事,只干一件事:找人。
”其实很多人觉得找人很难,其实首先要问问你,你是不是深刻地认识到,“三人行,必有我师。
”谁做你的老师。
人人都做你的老师,你跟谁行
所以在这件事情上,第一点,你要尽可能的找到你能够得到最优秀的,而且优秀程度决定了你团队有多优秀。
而不是你如果足够优秀,你要找比你差的,这是很多创业者愿意去找一些容易被说服的比较普通的人的误区。
很多人说,我搞不定那些优秀的人。
我同意,搞定优秀的人很难。
但是这是我送给大家的另外一句话,“领导力来源于不偏不倚的自我认知、空杯心态和知行合一。
”在这一点上,其实很多人认为领导的魅力,来自于你的成就,你的名气。
我认为都不是。
真正的领导力,首先你要领导一个团队,你要领导自己。
你要做一个公正与公平的领袖和领导者,你首先要对自己公平公正。
不偏不倚的自我认知,是一个极难的事情。
所以到今天,我从不认为我是一个成功的投资者。
我只愿意说,我是一个很热爱投资和创业的投资者。
好的不偏不倚的自我认知,不但看清自己,也不看高自己。
当你对自己不偏不倚非常诚实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身边的人都聚到你身边。
因为他们认识到你是一个值得信赖的领袖。
第二,空杯心态。
对于很多优秀的成功商人,特别有想法的创业者不是靠你声音大,是要学会能够放下能够倾听,聆听是比什么都重要的素质和能力。
要学会坦荡,简单。
所以对于一些优秀的团队,最好的管理是不管理
不管理的意思是说让他们变成自驱动的团队,每个人都能很好的管理自己。
高效的团队来自于自驱动,而不是来自于KPI指标。
第三,怎么做到“守正出奇”
做减法是一个创业公司最重要的素质。
很多时候,特别在互联网行业,追求极致。
互联网是一个以点概面的行业。
互联网是一个口碑点可以改变整个行业格局的地方。
把公司所有的资源,赌在最核心的点上,是极其难的一件事。
这是我讲的最后一点。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ves8283,更多惊喜等着你哦
其实互联网是一个每天都会出现颠覆与创新的地方。
每天都有很多创新的想法,但是我也想讲,现在互联网行业里面我看到很多优秀的人没有办法做成大事。
原因是因为他们奇兵不断,怎么能够做到守正出奇是一件极难的事。
怎么能够做到守正出奇,这是我与周鸿祎交往时,所观察到的。
周鸿祎是个有争议的人,但他在互联网流量这个理解上,是极其深刻的,他以前也是做流氓软件的。
他反思了什么才能回到一个守正出奇的状况。
我想我今天不展开,只希望大家思考比较一下,在奇虎之前的周鸿祎,和奇虎之后的周鸿祎是不一样的。
我觉得什么叫守正出奇,是互联网行业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在座有很多年轻的创业者,你们都非常有创造力,但是怎么能够把你们的创造力放在一个更抢眼的位置。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做产品,而不要做生意。
不要只做流量的转换收入,而不做核心用户价值。
好的公司都是能够创造真正的长期价值。
很多人说,小米手机就是一个会炒作的公司,会做营销的公司。
有几个人真正理解,小米是这么具有极客精神的公司
他把市场上所有资源,想办法提供给用户,最好的价值,最好的性价比,最好的体验。
他创造的粉丝,和他的产品分不开。
所以守正出奇,是互联网行业创业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点。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1848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