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中国读后感
李时珍有感于历代本草多有讹诈,又对方士
《本草纲目》的故事于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 “品数既烦,名称多杂。
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
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
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
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
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
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
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
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
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
他还从中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
而这些诗句也确实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
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
它们指的是什么
是否有区别
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
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
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使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的不明。
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
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
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极不一致。
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搁下笔来。
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
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
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
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
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
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
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
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
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
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
但究竟是什么样的
《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
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
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
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
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
李时珍早就研究它。
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
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
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
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
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
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
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
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
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
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
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
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
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
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
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
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
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
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
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
”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
”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
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
当时,太和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
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
官府严禁其他人采摘。
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亲自采来试试,看看它究竟有什么攻效。
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采了一个。
经研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的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攻效。
鲮鲤,即今天说的穿山甲,是过去比较常用的中药。
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
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
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
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食蚁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
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
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
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
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二、李时珍的太医院生涯 1551—1556年这段时间内,封建皇帝征如医官,下令各地选拔医技精湛的人到太医院就职,于是在武昌楚王府的李时珍,也被推荐到了北京。
关于李时珍这一段在太医院工作的经历,史学界有诸多争论,有人认为李时珍曾出任太医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担当御医(正八品)。
无论其职位高低,李时珍被荐于朝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太医院的工作经历,有可能给他的一生带来了重大影响,为他创造《本草纲目》埋下很好的伏笔。
这期间,李时珍非常积极地从事药物研究工作,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认真仔细地比较、鉴别全国各地的药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他还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与此同时他也可能从宫廷中获得了当时有关民间的大量本草相关信息,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使他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领域。
谈到这一点,就必须联系到明代宫修的另一部著名本草书籍——《本草品汇精要》。
2002年,中国文化研究会全文影印出版了《本草品汇精要》,该书是明孝宗于弘治16年(1503)8月下诏太医院编修的一部国家药典。
在司设监太监刘文泰的组织下,一个设有总督、提调、总裁、副总裁、篡修、验药等9种职位的修撰班子组成,包括誊录、绘画人员在内共49人。
在经历一年半修订后,药典编纂完成。
编撰者按照宋人唐慎微的《证类本草》旧例顺序,把入药之物分为玉石、草、木、果等10部,每部分为上、中、下三品编写,全书共收药物1815种,正文用朱墨两色分写。
正文之前绘有精美的彩色写生图达1358幅之多,是中国第一部大型彩绘图书。
同时编撰者还舍弃了当时已比较成熟的雕版印刷技术,而由14位工匠分色缮写文字,8位宫廷画师负责绘图。
全书完成后,由明孝宗亲自撰写序言,并仿照《永乐大典》格式装帧成36册,装入楠木盒中保存,是为明代宫廷的正统抄本。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这里有好几篇哦、、你可以根据自身水平选择一下。
。
:-)
【第1句】:中国,一个泱泱大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与历史,的确,悠久而深远的历史正是中国古城的魅力所在。
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了解中国历史是理所应当的, 在认识中国历史的过程中,《中华上下五千年》便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中华上下五千年》讲的是五千年来中国的改革与变迁,这条东方巨龙辉煌的事迹。
中华人民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屹立于东方,我国的成就曾不只一次让其他国家大吃一惊。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文明灿烂。
从盘古开天辟地到三皇五帝,再到中华民国,世事苍桑,历尽了数不尽的悲凉与欢喜。
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
中华民族自来以勤劳.勇敢.智慧著称于世。
我们的祖先们,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我们民族的优秀代表——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不少民族英雄.起义领袖,都以他们的业绩和成就,为民族的历史画卷增添了光彩。
重温五千年历史,的确使我们每个炎黄子孙感到自豪。
《中华上下五千年》汇集了人间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的描写,引人入胜。
当写到夏朝国君压迫百姓,荒淫奢侈时我的心中不禁生起团团怒火,为这些平民百姓打抱不平;当写到秋瑾为国牺牲时我又为他们满腔的爱国热血所振奋。
当我读到夸父逐日,感觉到夸父那种恒心,那种毅力,那种胸怀深深地打动了我;当我读到苏武牧时,双又想到他真伟大,有着无比的爱国心,足以让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当我读到后来丧权辱条约的签订时,更不由觉得心寒,中国如此任欺凌,心中不由感慨万万千…… 心中的潮起潮落完全根据朝代的变迁而变化,让人有着身临其境的阅读快感。
同时《中华上下五千年》又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书籍。
在图文并茂的故事中我又理解了“牧童画家”“红巾军起义”“反间计”“忽必烈建元”等典故,让我在娱乐休息中受益非浅。
曾几何时,古埃及、古罗马等国家都有着和中国同样灿烂的历史,但今天它们已失去了昔日的光泽,唯独这东方的巨龙还闪耀着雄姿。
中华漫漫五千年创造了无数世界之最和令人叹为观之的奇迹。
在外太空仅能见的两大工程之一万里长城,世界上最早最全的医药书《本草纲目》,还有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那都是凝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结晶啊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让我们一起来看中国的历史,看那源远流长的文化。
历史是面镜子,上面映的是成功和失败,荣誉与耻辱。
学习历史,不仅仅是怀恋过去,重要的是创造未来,发扬我们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
当今,中国已经走向世界,世界也在拥抱中国。
在我们祖国日趋强大的今天,灿烂的古文明也给祖国增色生辉。
作为新时期的少年,在学习现代科技的同时,也要扎扎实实的学好我国渊源的历史文化,把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代代相传,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心潮澎湃:“今天我以祖国为荣,明天祖国会这我而自豪,我今后一定要努力学习……”
【第2句】: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从茹矛饮血的远古时代,到封建文明极度繁荣的明清时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不断相承。
无论是浑厚扑拙的青铜鼎,还是美轮美奂的玉璧;无论是博大精深的道德文章,还是辉煌骄人的科技成就……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和创造力。
为了探求、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我翻开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使我收益匪浅,感慨万千。
这本书里记录了每一位君王,记录了每一次战争,记录了历史的骄傲,也记录了中国五千年的风风雨雨以及人民的耻辱。
从三皇五帝的古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历史都详细的记载着,让我们明白中华民族这五千年是如何走过来的。
记得记载中有一位神医,他为了给百姓治病,五谷、杂草、药物、百花,什么能吃,什么能疗伤,他都一一尝试,不畏艰难险阻,翻山越岭甚至舍弃生命,四处寻找可以治病救人的草药以及能吃的粮食,他是那么为民着想,置生死与度外。
像这样有忠有奸、有善有恶的历史人物太多太多了,我们只要向历史中的贤人学习,向颜真卿学习不畏强暴;向包公学习大公无私;向岳飞学习精忠报国;向林则徐学习为民着想…… 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历史,感受历史,并用心来思考历史,领悟历史。
悠悠岁月,在这五千年沧海桑田,中华这个民族饱经风霜,却又繁衍生息千年不衰。
不过这些都以成为历史,现在的中国正在向世界崛起。
2008年奥运会的圆满成功,金牌总数世界第一;神州七号升天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飞向太空的国家,这都是中国人民努力的结果,民族的骄傲,只有民富国强,外国人才不敢侵略我们。
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不仅仅要了解过去的历史,将来还要书写崭新的历史。
【第3句】: 我读了《上下五千年》这本书,里面有许多小故事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有的故事惊心动魄,有的故事感人肺腑,有的故事回味无穷。
在那么多的小故事中,有几个故事我印象最深。
比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刘备三顾茅庐》等等。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说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
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国勾践被夫差俘虏。
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国都会稽。
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
每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
总扪心自责:你忘了会稽大败之辱吗
就这样勾践跟同甘共苦共同命运,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越王给吴王当了三年奴仆,受尽了屈辱,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始终没有放弃心中的信念——重振越国,找回失去的尊严。
他在麻痹了吴王被放回越国后,安抚百姓,操练军队,吃饭前品尝苦胆,晚上就睡在柴草上,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曾经的屈辱和复兴越国的雄心。
他身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君王,能够这样做,真是难能可贵。
经过自己的顽强毅力,勾践终于打败吴国。
勾践这种坚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奋发图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刘备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听徐庶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
前二次去请,诸葛亮都不在家。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出山后,关羽、张飞说:“诸葛亮能有什么本事
”刘备听了以后说:“我得了孔明,就像鱼得了水一样。
”关羽和张飞听到刘备这么说,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果然,诸葛亮出山后的第一场战役刘备就大获全胜。
从中可以感到刘备求贤若渴,很敬重诸葛亮,前两次去隆中拜访他,可他都不在家,刘备还要第三次去拜访他。
见了诸葛亮在睡觉,他一声不吭,一直等到诸葛亮醒来才和他谈话。
在《上下五千年》里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有趣动人的故事,真的值得一看
【第4句】:读《中华上下五千年》有感 它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还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从盘古开天地到席卷全国的“五四”运动。
其中更换了多少朝代,多少君主。
有的君主操劳不息,热爱人民,国家繁荣昌盛。
可有的君主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以后,我的感触很深。
它不仅荒淫无道,听信谗言,残害忠良,最终落了个灭亡的下场。
许多贤士的谋略,令我不得不拍手叫好。
大禹治水,亲自深入调查,认真研究,费尽心血,为了解除水患,他几次经过家门也狠下心未进去探望。
最终他制服了洪水。
事实证明,做任何事都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相反将劳民伤财。
只要掌握了事情的正确的解决方法,没有办不成的事。
尧帝让位,不让给儿子,因为儿子无德无才,不贤不能,他不能使国家富强,人民过上好日子。
所以他把位传给孝顺的舜。
尧这种大公无私,为国为民的品格值得我们代代相传。
赵括目中无人,自己毫无本事,只会纸上谈兵,结果使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损失惨重。
想要干成一件大事,必须要有真才实学,多到实际工作中去锻炼、实践。
这个故事告诫我们不要口头说自己多优秀,而在行动中惨败。
《中华上下五千年》告诉我们太多太多的道理,使我明白了许多真谛。
中华上下五千年就好像一台时空倒流机,让我回到了许多许多年以前,也好像一位 历史 老师,不厌其烦地为我讲述中华悠久的历史故事。
我非常喜欢《中华上下五千年》。
有关一本医书的1000字读后感
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画卷上画着美好的世界,童年充满着梦想,洋溢着快乐, 每个人都有童年,并且每个人的童年是不同的。
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幸福的;是没有烦恼和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
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没有高尔基那么贫苦,甚至不及他的百万分之一,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学习,不孝顺父母呢? 我读了《童年》这一本书之后,感受到了作者儿时的悲惨遭遇,才深知,我们这一代的孩子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我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被父母宠着,惯着,千依百顺,唯我独尊,没有受一点委屈和痛苦,还整天怨天尤人,做一点事情就叫苦叫累。
无论父母如何用心良苦,我们都不知道,不懂得尊重父母,理解父母。
《童年》是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己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
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小名)从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小说从我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
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生活。
而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辱,无论是在精神上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但是高尔基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坚强地走了过来。
四岁的主人公阿廖沙因为父亲去世,和母亲回到外祖父家,后来随母亲改嫁,和继父一起生活。
在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
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两个舅舅为了分家不顾一切,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发泄。
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这个黑暗的家庭,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
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
外祖母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每次在外祖父打阿廖沙的时候,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
阿廖沙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
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好事情等等。
后来,阿廖沙不堪外祖父对母亲的打骂,离家出走了。
不久,母亲就去世了,但是,阿廖沙没有屈服,他在这些困难中懂得,活下去就是希望,只有斗争才能生存。
读后感600字
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因为它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可以让我增长见识,广博见闻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这本书记录了从盘古开天地时期,到的成立,详细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书中有数不清的英雄豪杰、文人志士在历史的长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有爱国诗人屈原、推行新政的范仲淹、抗元的文天祥、抗击倭寇的戚继光、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虎门销烟的名族英雄林则徐.当时的广州是外国烟贩子的贩毒中心,吸食鸦片已成为危及中华民族存亡的祸患.面对这种局面,道光帝派林则徐赴广州禁烟,身为钦差大臣的林则徐到了广州就下令收缴鸦片,用了34天,共收缴烟土近2万箱,总重量约237万余斤.用了23天才把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意志,同时也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英雄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他们为了民族利益呕心沥血,他们为了民族尊严而献身成仁,他们永远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我要以他们为榜样,好好学习,长大了为祖国做贡献!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知道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因为炎帝族和黄帝族原来是近亲,后来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也常常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我还了解到原始人一开始不知道利用火,东西都是生吃的,生吃植物果实还不算,就是打来的野兽,也是生吞活剥,连毛带血的吃,到后来才发明了用火.我还了解了的壮举;办事公平,执法严明,受到当地百姓称赞的好宰相狄仁杰;为世界医学界做出卓越贡献的明医李时珍;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著名诗人李白、白居易;大贪官和砷;祖冲之;女皇帝武则天;发明了地动仪的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姜太公钓鱼;尧舜让位;大禹治水;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等等. 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智慧著称于世.我们的祖先们,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我们民族的优秀代表——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不少民族英雄、起义领袖,都以他们的业绩和成就,为民族的历史画卷增添了光彩.重温五千年历史,使我们每个炎黄子孙感到自豪.我想,我们读者正是抱着这样的深厚感情,喜爱这本书的 中国,一个泱泱大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与历史,的确,悠久而深远的历史正是中国古城的魅力所在.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了解中国历史是理所应当的, 在认识中国历史的过程中,便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讲的是五千年来中国的改革与变迁,这条东方巨龙辉煌的事迹.中华人民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屹立于东方,我国的成就曾不只一次让其他国家大吃一惊.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文明灿烂.从盘古开天辟地到三皇五帝,再到,世事苍桑,历尽了数不尽的悲凉与欢喜. 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中华民族自来以勤劳.勇敢.智慧著称于世.我们的祖先们,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我们民族的优秀代表——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不少民族英雄.起义领袖,都以他们的业绩和成就,为民族的历史画卷增添了光彩.重温五千年历史,的确使我们每个炎黄子孙感到自豪. 《中华上下五千年》汇集了人间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的描写,引人入胜.当写到夏朝国君压迫百姓,荒淫奢侈时我的心中不禁生起团团怒火,为这些平民百姓打抱不平;当写到秋瑾为国牺牲时我又为他们满腔的爱国热血所振奋.当我读到夸父逐日,感觉到夸父那种恒心,那种毅力,那种胸怀深深地打动了我;当我读到苏武牧时,双又想到他真伟大,有着无比的爱国心,足以让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当我读到后来丧权辱条约的签订时,更不由觉得心寒,中国如此任欺凌,心中不由感慨万万千…… 心中的潮起潮落完全根据朝代的变迁而变化,让人有着身临其境的阅读快感.同时《中华上下五千年》又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书籍.在图文并茂的故事中我又理解了“牧童画家”“红巾军起义”“反间计”“忽必烈建元”等典故,让我在娱乐休息中受益非浅. 曾几何时,古埃及、古罗马等国家都有着和中国同样灿烂的历史,但今天它们已失去了昔日的光泽,唯独这东方的巨龙还闪耀着雄姿.中华漫漫五千年创造了无数世界之最和令人叹为观之的奇迹.在外太空仅能见的两大工程之一万里长城,世界上最早最全的医药书,还有最大的广场——……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那都是凝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结晶啊!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让看中国的历史,看那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是面镜子,上面映的是成功和失败,荣誉与耻辱. 学习历史,不仅仅是怀恋过去,重要的是创造未来,发扬我们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当今,中国已经走向世界,世界也在拥抱中国.在我们祖国日趋强大的今天,灿烂的古文明也给祖国增色生辉. 作为新时期的少年,在学习现代科技的同时,也要扎扎实实的学好我国渊源的历史文化,把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代代相传,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心潮澎湃:“今天我以祖国为荣,明天祖国会这我而自豪,我今后一定要努力学习……”!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从茹矛饮血的远古时代,到封建文明极度繁荣的明清时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不断相承.无论是浑厚扑拙的青铜鼎,还是美轮美奂的玉璧;无论是博大精深的道德文章,还是辉煌骄人的科技成就……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和创造力.为了探求、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我翻开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使我收益匪浅,感慨万千.这本书里记录了每一位君王,记录了每一次战争,记录了历史的骄傲,也记录了中国五千年的风风雨雨以及人民的耻辱.从三皇五帝的古代,到的成立,历史都详细的记载着,让我们明白中华民族这五千年是如何走过来的.记得记载中有一位神医,他为了给百姓治病,五谷、杂草、药物、百花,什么能吃,什么能疗伤,他都一一尝试,不畏艰难险阻,翻山越岭甚至舍弃生命,四处寻找可以治病救人的草药以及能吃的粮食,他是那么为民着想,置生死与度外.像这样有忠有奸、有善有恶的历史人物太多太多了,我们只要向历史中的贤人学习,向颜真卿学习不畏强暴;向包公学习大公无私;向岳飞学习精忠报国;向林则徐学习为民着想……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历史,感受历史,并用心来思考历史,领悟历史.悠悠岁月,在这五千年沧海桑田,中华这个民族饱经风霜,却又繁衍生息千年不衰.不过这些都以成为历史,现在的中国正在向世界崛起.的圆满成功,金牌总数世界第一;神州七号升天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飞向太空的国家,这都是中国人民努力的结果,民族的骄傲,只有民富国强,外国人才不敢侵略我们. 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不仅仅要了解过去的历史,将来还要书写崭新的历史 我读了这本书,里面有许多小故事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有的故事惊心动魄,有的故事感人肺腑,有的故事回味无穷.在那么多的小故事中,有几个故事我印象最深.比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刘备三顾茅庐》等等.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说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国勾践被夫差俘虏.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国都会稽.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每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总扪心自责:你忘了会稽大败之辱吗?就这样勾践跟同甘共苦共同命运,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越王给吴王当了三年奴仆,受尽了屈辱,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始终没有放弃心中的信念——重振越国,找回失去的尊严.他在麻痹了吴王被放回越国后,安抚百姓,操练军队,吃饭前品尝苦胆,晚上就睡在柴草上,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曾经的屈辱和复兴越国的雄心.他身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君王,能够这样做,真是难能可贵.经过自己的顽强毅力,勾践终于打败吴国.勾践这种坚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奋发图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刘备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听徐庶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前二次去请,诸葛亮都不在家.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出山后,关羽、张飞说:“诸葛亮能有什么本事?”刘备听了以后说:“我得了孔明,就像鱼得了水一样.”关羽和张飞听到刘备这么说,也就不再说什么了.果然,诸葛亮出山后的第一场战役刘备就大获全胜.从中可以感到刘备求贤若渴,很敬重诸葛亮,前两次去隆中拜访他,可他都不在家,刘备还要第三次去拜访他.见了诸葛亮在睡觉,他一声不吭,一直等到诸葛亮醒来才和他谈话. 在《上下五千年》里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有趣动人的故事,真的值得一看!
【第4句】:读《中华上下五千年》有感 它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还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从盘古开天地到席卷全国的“五四”运动.其中更换了多少朝代,多少君主.有的君主操劳不息,热爱人民,国家繁荣昌盛.可有的君主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以后,我的感触很深.它不仅荒淫无道,听信谗言,残害忠良,最终落了个灭亡的下场.许多贤士的谋略,令我不得不拍手叫好.大禹治水,亲自深入调查,认真研究,费尽心血,为了解除水患,他几次经过家门也狠下心未进去探望.最终他制服了洪水.事实证明,做任何事都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相反将劳民伤财.只要掌握了事情的正确的解决方法,没有办不成的事. 尧帝让位,不让给儿子,因为儿子无德无才,不贤不能,他不能使国家富强,人民过上好日子.所以他把位传给孝顺的舜.尧这种大公无私,为国为民的品格值得我们代代相传. 赵括目中无人,自己毫无本事,只会纸上谈兵,结果使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损失惨重.想要干成一件大事,必须要有真才实学,多到实际工作中去锻炼、实践.这个故事告诫我们不要口头说自己多优秀,而在行动中惨败.《中华上下五千年》告诉我们太多太多的道理,使我明白了许多真谛. 中华上下五千年就好像一台时空倒流机,让我回到了许多许多年以前,也好像一位 历史 老师,不厌其烦地为我讲述中华悠久的历史故事.我非常喜欢《中华上下五千年》
本草纲目的作者是谁
道教作为中华民族自创的宗教,是我国整个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发展过程中,对我国的思想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道教 思想 艺术 国民性格 中图分类号:J5
【第24句】:3 文献标识码:A 郭沫若曾说过,“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
也许此话过于片面,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道教确实在许多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道教所传承的道家思想,对魏晋玄学、隋唐重玄学和宋元明清内丹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道教在学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哲学上,道教的宇宙本体论和阴阳转化、规律运动的辩证思维法,是被普遍接受的传统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辩证思维法至今还有着重要影响。
后来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的佛教,它的传播也借助了老庄玄学,禅宗的宗旨方法更是深受庄子学说的启发。
在唐代,道教重视玄学,因此在理论思辨方面非常精致。
在唐代萌芽、在宋明时期盛行的道教内丹心性论,也是中国古代心性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值得一提的是,道教与儒家、佛教在思想上的互相吸收渗透,大大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根基。
比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对道教经典进行了认真的研读。
他曾经说自己是“终朝读道书”,并且托名为“空同道士邹欣”给道经《周易参同契》作注。
其次,道教秉承道家思想认为“身国同治”、“内圣外王”,强调“无为而治”。
汉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朝康乾盛世等鼎盛时期都使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治国方针,因此道教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在文学艺术的领域,道教的自然情怀更是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传统文艺的审美观,音乐、文学、绘画等无不可追寻道教的踪影。
六朝时期志怪小说的繁荣是由道教的流行直接促成的,十分有名的志怪小说《搜神记》便记载了许多道教故事。
此外,盛行的游仙诗也是一种以歌咏神仙漫游之情为主题的诗篇。
唐诗华丽的风格是受道教渲染所形成的。
在“诗仙”李白所作的诗中,涉及道教内容极多,范文澜更是在《中国通史》中称李白是“反映道教思想的杰出作家”。
宋词中大量词牌名源自道教,如《潇湘神》《望仙门》《临江仙》《女冠子》《献仙音》等等,都和道教神仙故事有很大关联。
而宋代如苏轼、秦观、黄庭坚、柳永之类的填词大家,都有以道教为题材的词作。
元曲中神仙飞升题材的曲目并不少见,而当时的“神仙道化剧”更是专门描述神仙度人和得道飞升的故事的。
作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现存的神仙道化剧就有《马丹阳三度任风子》《西华山陈抟高卧》《开坛阐教黄粱梦》和《半夜雷轰荐福碑》四种。
明清小说大都都含道教思想,神仙济世的主旨尤其在大量神魔小说中得到体现。
小说中大多形成了“智者形象道士化”的传统,连四大名著也不例外。
《西游记》中充满了“木母”、“金公”、“黄婆”等道教丹法术语;《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登坛借东风等是道教思想的反映;《水浒传》以“张天师祈禳瘟疫”作为发端;《红楼梦》的开端也是由空空道人把“石头记”抄下来传到人间。
另外,明朝盛行的青词也是受道教影响衍生出来的产物。
道教“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思想也深刻影响着中国艺术追求写意、神似的风格和神韵,王羲之、顾恺之、吴道子、郑板桥等书画家的作品都深受道教思想浸润。
道教对国民性格的塑造作用也是无与伦比的,它在国人的伦理道德、性格心理和民族凝聚力等发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道教不仅奉行“尊道贵德”,还提倡“忠孝仁义”,影响了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道教崇尚以柔克刚、上善若水,促成了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心理;道教阴阳协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人的辩证思维方式的基础;道教逍遥洒脱的精神,塑造了国人热爱生活的品性;道教宣扬始祖轩辕黄帝,使得海内外华人都尊黄帝为祖宗,形成了深厚的民族感情和民族凝聚力。
就像周作人认为的:“平常讲中国宗教的人,总说有儒释道三教,其实儒教的纲常早已崩坏,佛教也只剩了轮回因果几件和道教同化了的信仰还流行民间,支配国民思想的已经完全是道教的势力了。
照事实看来,中国人的确都是道教徒。
” 中国的四大发明中,火药是源自道士炼制外丹,而且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也和道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事实上,道教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道教的炼丹术深化了人们对药物性质的认识,同时也大大推动了制药学的发展。
甚至可以说,炼丹术是中国古代化学的滥觞。
此外,道教追求延年益寿,这极大地推动了医药学、养生学的发展。
道教不仅促进了中医对人体中的气化、经络、气、气血等方面的探索,还提出了养命与养性理论,极大地丰富了中医思想。
另外,道教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更是总结出了推拿、食疗、针灸等医疗方法。
东晋的葛洪、梁代的陶弘景和唐代和孙思邈等都是著名的道医。
特别是孙思邈,被尊称为“药王”,在民间有着很高的地位。
他编写的《备急千金要方》不仅收集了东汉以来许多医方、医论、针灸、用药等基本成果理论,以及食疗、服饵、按摩、导引等养生方法,还记载了他多年的临床经验,对我国医药学特别是方剂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晚年他又编写了《千金翼方》,对《备急千金要方》作了全面的补充,尤其是本草、伤寒、中风、杂病和疮痈等部分的内容最为突出。
这两本书被后人通称为《千金方》,在我国医药学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千百年来,道教文化广泛地渗透到了民众的生活中,对中国古代的社会习俗乃至民族心理等都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难怪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19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