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本草有道读后感

唐朝著名医生孙思写了一本著名的医学书籍叫什么

孙思邈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深感古代医方的散乱浩繁和难以检索,因而博取群经,勤求古训,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著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反映了唐初医学的发展水平。

孙思邈是中华医学发展先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中外医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千余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

唐太宗李世民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

羽翼三圣,调合四时。

降龙伏虎,拯衰救危。

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宋徽宗敕封为“妙应真人”,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现今我国各地都有祠堂纪念。

陕西耀县药王故里孙原村现存有药王孙思邈诞生遗址、幼读遗址、药王墓及孙氏茔园,药王碑苑和宏伟壮观的药王纪念中心药王祠堂,每年农历二月二开展规模宏大的药王孙思邈文化节纪念活动。

平时有来自日本、台湾、香港和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

求 郑樵的《通志·总序》原文,谢谢~

《通志·总序》全文如下:郑樵百川异趋,必会于海,然后九州岛无浸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然后八荒无壅滞之忧。

会通之义大矣哉。

自书契以来,立言者虽多,惟仲尼,以天纵之圣,故总诗书礼乐而会于一手,然后能同天下之文;贯二帝三王而通为一家,然后能极古今之变。

是以其道光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不能及。

仲尼既没,百家诸子兴焉,各效论语以空言著书(论语门徒集仲尼语),至于厯代实迹,无所纪系。

迨汉建元元封之后,司马氏父子出焉。

司马氏世司典籍,工于制作,故能上稽仲尼之意,会诗书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之言,通黄帝尧舜至于秦汉之世,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厯书,以类事传,以着人,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故谓,周公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五百岁而在斯乎,是其所以自待者,已不浅。

然大著述者,必深于博雅而尽见天下之书,然后无遗恨。

当迁之时,挟书之律初除,得书之路未广,亘三千年之史籍,而局蹐于七八种书,所可为迁恨者,博不足也。

凡著书者,虽采前人之书,必自成一家言。

左氏,楚人也,所见多矣,而其书尽楚人之辞。

公羊,齐人也,所闻多矣,而其书皆齐人之语。

今迁书全用旧文,间以俚语,良由采摭未备,笔削不遑,故曰予不敢堕先人之言,乃述故事,整齐其传,非所谓作也。

刘知几亦讥其多聚旧记,时插杂言,所可为迁恨者,雅不足也。

大抵开基之人,不免草创;全属继志之士,为之弥缝。

晋之,楚之,鲁之,其实一也。

,无善后之人,故其书不行。

春秋得仲尼挽之于前,左氏推之于后,故其书与日月并传。

不然则一卷事目安能行于世?自春秋之后,惟史记擅制作之规模。

不幸班固非其人,遂失会通之旨。

司马氏之门戸,自此衰矣。

班固者,浮华之士也。

全无学术,专事剽窃。

肃宗问以制礼作乐之事,固对以在京诸儒必能知之。

傥臣邻皆如此,则顾问何取焉?及诸儒各有所陈,固惟窃叔孙通十二篇之仪以塞白而已。

傥臣邻皆如此,则奏议何取焉?肃宗知其浅陋,故语窦宪曰:「公爱班固,而忽崔骃,此叶公之好龙也。

」固于当时已有定价。

如此人材,将何著述?一书,功在《十表》,犹衣裳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班固不通,旁行邪上,以古今人物强立差等,且谓汉绍尧运,自当继尧,非迁作厕于秦项,此则无稽之谈也。

由其断汉为书,是致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间隔。

自髙祖至武帝凡六世之前,尽窃迁书,不以为惭;自昭帝至平帝凡六世,资于贾逵,刘歆,复不以为耻;况又有曹大家终篇,则固之自为书也几希,往往出固之胷中者,古今人表耳。

他人无此谬也,后世众手修书,道傍筑室,掠人之文,窃锺掩耳,皆固之作俑也。

固之事业如此,后来史家,奔走班固之不暇,何能测其浅深?迁之于固,如龙之于猪,柰何诸史弃迁而用固?刘知几之徒尊班而抑马,且善学司马迁者莫如班彪,彪续迁书自孝武至于后汉,欲令后人之续已如已之续迁,既无衍文,又无绝绪,世世相承,如出一手,善乎其继志也。

其书不可得而见,所可见者,元成二帝赞耳。

皆于本纪之外,别记所闻,可谓深入太史公之阃奥矣。

凡左氏之有君子曰者,皆经之新意;史记之有太史公曰者,皆史之外事,不为襃贬也。

间有及襃贬者,褚先生之徒杂之耳。

且纪传之中,既载善恶,足为鉴戒,何必于纪传之后,更加襃贬?此乃诸生决科之文,安可施于著述?殆非迁彪之意,况谓为赞,岂有贬辞?后之史家,或谓之论,或谓之序,或谓之铨,或谓之评,皆效班固。

臣不得不剧论固也。

司马谈有其书,而司马迁能成其父志;班彪有其业,而班固不能读父之书。

固为彪之子,既不能保其身,又不能传其业,又不能教其子,为人如此,安在乎言为天下法?范晔,陈寿之徒继踵,率皆轻薄无行,以速罪辜,安在乎笔削,而为信史也?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此言相因也,自班固以断代为史,无复相因之义。

虽有仲尼之圣,亦莫知其损益。

会通之道,自此失矣。

语其同也,则纪而复纪,一帝而有数纪;传而复传,一人而有数传;天文者,千古不易之象,而世世作《天文志》;洪范五行者,一家之书,而世世序《五行传》。

如此之类,岂胜繁文?语其异也,则前王不列于后王,后事不接于前事;郡县各为区域,而昩迁革之源;礼乐自为更张,遂成殊俗之政。

如此之类,岂胜断绠?曹魏指吴蜀为寇,北朝指东晋为僭,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

齐史称梁军为义军,谋人之国,可以为义乎?隋书称唐兵为义兵,伐人之君,可以为义乎?房元龄董史册,故房彦谦擅美名;虞世南预修书,故虞荔,虞寄,有嘉传。

甚者,桀犬吠尧,吠非其主。

晋史党晋而不有魏,凡忠于魏者目为叛臣,王凌,诸葛诞,毋邱俭之徒,抱屈黄壤;齐史党齐,而不有宋,凡忠于宋者目为逆党,袁粲,刘秉,沈攸之之徒,含?九原。

噫!天日在上,安可如斯?似此之类,厯世有之,伤风败义,莫大乎此!迁法既失,固弊日深。

自东都至江左,无一人能觉其非。

惟梁武帝为此慨然,乃命吴均作通史。

上自太初,下终齐室,书未成而均卒。

隋杨素又奏令陆从典续史记,讫于隋书,未成而免官。

岂天之靳斯文而不传与?抑非其人而不佑之与?自唐之后,又莫觉其非。

凡秉史笔者,皆凖春秋,专事褎贬。

夫春秋以约文见义,若无传释,则善恶难明。

史册以详文该事,善恶已彰,无待美刺。

读萧曹之行,事岂不知其忠良?见莽卓之所为,岂不知其凶逆?夫史者,国之大典也。

而当职之人,不知留意于宪章,徒相尙于言语。

正犹当家之妇,不事饔飧,专鼓唇舌。

纵然得胜,岂能肥家?此臣之所深耻也。

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

」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

不比纪传,纪则以年包事;传则以事系人。

儒学之士,皆能为之,惟有《志》难。

其次莫如《表》,所以范晔,陈寿之徒,能为纪传,而不敢作《表》《志》。

《志》之大原,起于《尔雅》。

司马迁曰。

班固曰《志》。

蔡邕曰《意》。

华峤曰《典》。

张勃曰《録》。

何法盛曰《说》。

余史并承班固谓之《志》,皆详于浮言,略于事实,不足以尽《尔雅》之义。

臣今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名之曰《略》。

凡二十《略》。

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

其五略汉唐诸儒所得而闻,其十五略汉唐诸儒所不得而闻也。

生民之本在于姓氏,帝王之制各有区分,男子称氏,所以别贵贱,女子称姓,所以别?姻,不相紊滥。

秦并六国,姓氏混而为一。

自汉至唐,厯世有其书,而皆不能明姓氏。

原此一家之学,倡于左氏因生赐姓,胙土命氏。

又以字,以谥,以官,以邑命氏,邑亦土也。

左氏所言,惟兹五者,臣今所推有三十二类,左氏不得而闻,故作《氏族略》。

书契之本,见于文字。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文有子母,主类为母,从类为子。

凡为字书者,皆不识子母。

文字之本,出于六书,象形指事,文也,会意谐声,转注字也,假借者,文与字也。

原此一家之学,亦倡于左氏,然止戈为武,不识谐声,反正为乏,又昧象形。

左氏既不别其源,后人何能别其流?是致小学一家,皆成卤莽。

经旨不明,穿凿蠭起,尽由于此。

臣于是驱天下文字,尽归六书。

军律既明,士乃用命,故作《六书略》。

天籁之本,自成经纬,纵有四声以成经,横有七音以成纬。

皇颉制字,深达此机。

江左四声,反没其旨。

凡为韵书者,皆有经无纬。

字书眼学,韵书耳学。

眼学以母为主,耳学以子为主。

母主形,子主声,二家具失所主。

今欲明七音之本,扩六合之情,然后能宣仲尼之教,以及人间之俗,使裔夷之俘皆知礼义,故作《七音略》。

天文之家,在于图象。

民事必本于时,时序必本于天。

为天文志者,有义无象,莫能知天。

臣今取隋丹元子《步天歌》句中有图,言下成象,灵台所用,可以仰观;不取《甘石本经》,惑人以妖妄,速人于罪累。

故作《天文略》。

地理之家,在于封圻。

而封圻之要,在于山川。

禹贡九州岛,皆以山川定其经界。

九州岛有时而移,山川千古不易。

是故《禹贡》之图,至今可别。

班固《地理》,主于郡国,无所底止。

虽有其书,不如无也。

后之史氏,正以方隅,郡国并迁,方隅颠错,皆因司马迁无地理书,班固为之创始,致此一家,俱成谬举。

臣今凖《禹贡》之书,而理川源,本《开元十道图》,以续今古,故作《地理略》。

都邑之本,金汤之业。

史氏不书,黄图难考。

臣上稽三皇五帝之形势,远探四夷八蛮之巢穴,仍以梁汴者,四朝旧都,为痛定之戒;南阳者,疑若可为中原之新宅,故作《都邑略》。

谥法一家,国之大典。

史氏无其书,奉常失其旨。

周人以讳事神,谥法之所由起也。

古之帝王,存亡皆用名。

自尧舜禹汤至于桀纣,皆名也。

周公制礼不忍名其先君,武王受命之后,乃追谥太王,王季,文王,此谥法所由立也。

本无其书,后世伪作《周公谥法》,欲以生前之善恶,为死后之劝惩。

且周公之意,既不忍称其名,岂忍称其恶?如是则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不可行乎周公矣。

此不道之言也,幽,厉,桓,灵,之字,本无凶义。

谥法欲名其恶,则引辞以迁就其意。

何为?皇颉制字,使字与义合;而周公作法,使字与义离。

臣今所纂,并以一字见义,削去引辞而除其曲说,故作《谥略》。

祭器者,古人饮食之器也。

今之祭器,出于礼图。

徒务说义,不思适用。

形制既乖,岂便歆享。

夫祭器尙象者,古之道也。

器之大者,莫如罍,故取诸云山。

其次莫如尊,故取诸牛象。

其次莫如彝,故取诸鸡鳯。

最小者,莫如爵,故取诸雀。

其制皆象其形,凿项及背以出内酒。

惟刘杳能知此义,故引鲁郡地中所得齐子尾送女器有牺尊,及齐景公冢中所得牛尊象尊,以为证。

其义甚明,世莫能用。

故作《器服略》。

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

风土之音,曰风。

朝廷之音,曰雅。

宗庙之音,曰颂。

仲尼编诗为正乐也,以风雅颂之歌为燕享祭祀之乐。

工歌鹿鸣之三,笙吹南陔之三,歌间鱼丽之三,笙间崇邱之三,此大合乐之道也。

古者,丝竹有谱无辞,所以六笙但存其名。

序诗之人,不知此理,谓之有其义而亡其辞,良由汉立齐鲁韩毛四家博士,各以义言诗,遂使声歌之道日微。

至后汉之末,诗三百仅能传《鹿鸣》,《驺虞》,《伐檀》,《文王》四篇之声而已。

太和末又失其三,至于晋室,《鹿鸣》一篇又无传。

自《鹿鸣》不传,后世不复闻诗。

然诗者人心之乐也,不以世之兴衰而存亡。

继风雅之作者,乐府也。

史家不明仲尼之意,弃乐府不收,乃取工伎之作以为志。

臣旧作《系声乐府》以集汉魏之辞,正为此也。

今取篇目以为次,曰《乐府正声》者,所以明风雅。

曰《祀享正声》者,所以明颂。

又以琴操明丝竹,以遗声准逸诗。

语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此仲尼所以正舞也。

韶卽文舞,武卽武舞,古乐甚希,而文武二舞犹传于后世,良由有节而无辞,不为义说家所惑,故得全仲尼之意。

五声八音十二律者,乐之制也,故作《乐略》。

学术之苟且,由源流之不分。

书籍之散亡,由编次之无纪。

易虽一书,而有十六种学。

有传学,有注学,有章句学,有图学,有数学,有谶纬学,安得总言易类乎?诗虽一书,而有十二种学。

有诂训学,有传学,有注学,有图学,有谱学,有名物学,安得总言诗类乎?道家则有道书,有道经,有科仪,有符箓,有吐纳内丹,有炉火外丹,凡二十五种皆道家,而浑为一家可乎?医方则有脉经,有灸经,有本草,有方书,有炮炙,有病源,有妇人,有小儿,凡二十六种,皆医家,而浑为一家可乎?故作《艺文略》。

册府之藏,不患无书。

校雠之司,未闻其法,欲三馆无素餐之人,四库无蠧鱼之简,千章万卷,日见流通,故作《校雠略》。

河出图,天地有自然之象。

图谱之学,由此而兴。

洛出书,天地有自然之文。

书籍之学,由此而出。

图成经,书成纬,一经一纬,错综而成文,古之学者,左图右书,不可偏废。

刘氏作《七略》,收书不收图,班固卽其书为《艺文志》。

自此以还,图谱日亡,书籍日冗,所以困后学,而隳良材者,皆由于此。

何哉?卽图而求易,卽书而求难。

舍易从难,成功者少,臣乃立为二记,一曰记有,记今之所有者,不可不聚。

二曰记无,记今之所无者,不可不求。

故作《图谱略》。

方册者,古人之言语;款识者,古人之面貌。

方册所载,经数千万传,款识所勒,犹存其旧。

盖金石之功,寒暑不变。

以兹稽古,庶不失眞。

今艺文有志而金石无纪。

臣于是采三皇五帝之泉币,三王之鼎彝,秦人石鼓,汉魏丰碑,上自苍颉石室之文,下逮唐人之书,各列其人而名其地,故作《金石略》。

洪范五行传者,巫瞽之学也。

厯代史官皆本之以作《五行志》。

天地之间,灾祥万种。

人间祸福,冥不可知。

若之何一虫之妖,一物之戾,皆绳之以五行?又若之何晋厉公一视之远,周单子一言之徐,而能闗于五行之沴乎?晋申生一衣之偏,郑子臧一冠之异,而能闗于五行之沴乎?董仲舒以阴阳之学,倡为此说,本于春秋,牵合附会。

厯世史官,自愚其心目。

俛首以受笼罩,而欺天下。

臣故削去五行而作《灾祥略》。

语言之理,易推;名物之状,难识。

农圃之人,识田野之物,而不达诗书之旨。

儒生达诗书之旨,而不识田野之物。

五方之名本殊,万物之形不一,必广览动植,洞见幽潜,通鸟兽之情状,察草木之精神,然后参之载籍,明其品彚,故作《昆虫草木略》。

凡十五略,出臣胸臆,不涉汉唐诸儒议论。

《礼略》所以叙五礼,《职官略》所以秩百官,《选举略》言抡材之方,《刑法略》言用刑之术,《食货略》言财货之源流,凡兹五略,虽本前人之典,亦非诸史之文也。

古者记事之史,谓之志。

《书大传》曰:「天子有问,无以对,责之疑,有志而不志,责之丞」,是以宋郑之史皆谓之《志》。

太史公更志为记,今谓之志,本其旧也。

桓君山曰:「太史公三代世表,旁行邪上,并效周谱」。

古者纪年别系之书,谓之谱。

太史公改而为表,今复表为谱,率从旧也。

然西周经幽王之乱,纪载无传。

故编年以东周为始,自皇甫谧作《帝王世纪》及《年厯》上极三皇,谯周,陶弘景之徒皆有其书,学者疑之。

而以太史公编年为正,故其年始于共和。

然共和之名,已不可据,况其年乎?仲尼著书,断自唐虞,而纪年始于鲁隐,以西周之年无所考也。

今之所谱,自春秋之前,称世,谓之世谱。

春秋之后,称年,谓之年谱。

太史公纪年以六甲,后之纪年者以六十甲,或不用六十甲而用岁阳岁阴之名,今之所谱,卽太史公法,既简且明,循环无滞。

礼言,临文不讳,谓私讳不可施之于公也。

若庙讳,则无所不避。

自汉至唐,史官皆避讳,惟新唐书无所避。

臣今所修,准旧史例,间有不得而避者,如谥法之类,改易本字,则其义不行。

故亦凖唐旧(汉景帝名启,改启为开。

安帝名庆,改庆为贺。

唐太祖名虎,改虎为武。

髙祖名渊,改渊为水。

若章怀太子注《后汉书》则濯龙渊不得而讳,杜佑作《通典》,则虎贲不得而讳。

)。

夫学术超诣,本乎心识。

如人入海,一入一深。

臣之二十略,皆臣自有所得,不用旧史之文。

纪传者,编年纪事之实迹,自有成规,不为智而増,不为愚而减。

故于纪传,卽其旧文,从而损益。

若纪有制诏之辞,传有书疏之章,入之正书,则据实事寘之,别録则见类例。

《唐书》,《五代史》皆本朝大臣所修,微臣所不敢议。

故纪传讫隋。

若礼乐政刑,务存因革。

故引而至唐云。

呜呼,酒醴之末,自然浇漓。

学术之末,自然浅近。

九流设教,至末皆弊然。

他教之弊,微有典刑。

惟儒家一家,去本太远,此理何由?班固有言,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寖盛,枝叶繁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且百年之间,其患至此,千载之后,弊将若何?况禄利之路,必由科目,科目之设,必由乎文辞,三百篇之诗,尽在声歌,自置诗博士以来,学者不闻一篇之诗。

六十四卦之易,该于象数,自置易博士以来,学者不见一卦之易。

皇颉制字,尽由六书,汉立小学,凡文字之家,不明一字之宗。

伶伦制律,尽本七音,江左置声韵,凡音律之家,不达一音之旨。

经既苟且,史又荒唐。

如此流离,何时返本?道之污隆,存乎时。

时之通塞,存乎数。

儒学之弊至此而极,寒极则暑至,否极则泰来,此自然之道也。

臣蒲柳之质,无复余龄,葵藿之心,惟期盛世。

谨序。

古代名医

【第1句】:扁鹊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名秦越人,勃海莫人(今河北内邱县), 战国时代名医。

又家于卢国(今山东长清一带),因名之曰卢医。

《史记》等载其事迹涉及数百年。

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

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

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

由于扁鹊医道高明,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赵国劳动人民送他“扁鹊”称号。

  

【第2句】: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被人称为医圣。

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另说河南南阳市)人。

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154年),死于建安末年(约公元215~219年)活了七十岁左右。

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

”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

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

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

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

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第3句】:李时珍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身高约合现今

【第1句】:63米,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

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

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

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

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

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

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

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

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

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

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

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

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

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第4句】:孙思邈  孙思邈(541或581~682)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

被人称为“药王”。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幼聪颖好学。

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

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

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

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

及周静帝即位,杨坚辅政时,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就。

隋大业(605~618)中,游蜀中峨眉。

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

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

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

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

上元元年(674),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

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

  

【第5句】:葛洪  葛洪(284~364)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

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

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

著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

其中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

  

【第6句】:黄甫谧  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

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

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岁。

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还有《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第7句】:华佗  华佗(约145-208) 东汉末医学家,汉族。

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

《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

人们称他为“神医”。

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

  华佗医术十分精湛,他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

他不但精通方药,而且在针术和灸法上的造诣也十分令人钦佩。

他每次在使用灸法的时候,不过取一两个穴位,灸上七八壮,病就好了。

  

【第8句】:钱乙  钱乙,字仲阳。

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

约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

  钱乙的一生,在治学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专一为业,垂四十年”。

  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

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第9句】:朱震亨  朱震亨,字彦修,生活于公元1231~1351年。

元代金华(今浙江义乌县)人,家居于丹溪,故后人尊称为丹溪翁,亦称为朱丹溪。

自幼好学,师事朱熹的再传弟子许谦学习理学,精通文哲,至四十岁才开始习医,首先自学《素问》,而后又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罗知悌门下。

罗知悌虽为河间弟子,但旁通张从正、李东垣之学,故将刘河间、张从正、李东垣、王海藏诸家之书授予丹溪,使朱丹溪旁通当时名家之说,开拓了知识范围。

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朱氏自创新说,自成一家之言,创立了有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学说,并于杂病提出了以气、血、痰、郁的辨证治疗方法,于医学理论的发挥及杂病的治疗作出了贡献,被誉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等。

此外,流传有关丹溪之书亦很多,其中以《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最有代表性,但均非丹溪本人所著,系后人将朱氏临床经验整理而成。

  

【第10句】:叶天士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

江苏吴县人,约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

  叶天士少承家学。

他的祖父叫紫帆,名时,父亲叫阳生,名朝采,都精于医术。

白天,他从师读经书;晚上,他父亲就教他“岐黄学”。

因此,他从小时就自《素问》、《难经》及汉唐宋诸名家所著书,无不旁搜博览。

关于金钱或财富的认识的文章

暑假期间接触了许多朋友,谈论许多话题,其中钱财也是谈论的话题之一。

对此,我同意唐朝宰相张说的观点。

唐朝的宰相张说,是一位清廉的好官,颇得皇上及民众的好评,他对中医药性的分类与研究,有很多不平常的看法与触类旁通的感悟,他曾经以金钱的功用与草本科的药性来比喻钱财对人生的一些看法,说明钱多伤身,金钱并非人生的万应灵膏。

他以金钱喻药性。

凡事不可跃分。

希望大家对金钱的使用能有一个正确的观念。

现在将“钱本草”原文照抄如下:钱。

味甘。

大热。

有毒。

偏能驻颜。

朱泽流润。

善疗饥。

解困厄之患立验。

能利国邦。

污贤达。

畏清廉。

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

如不均平,则以热相激,令人霍乱。

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此既流行,则招神灵通鬼气。

如积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灾至。

一积一散谓之“道”。

不以为珍谓之“德”。

取与舍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

博施济众谓之“仁”。

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

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

令人长寿,而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

切须忌之。

如今在这个以钱为本、笑贫不笑娼的现实社会实情来看,在读了张说宰相这篇短文后,心中有一种忧虑、不安之感。

俗话说:“发财靠机会,花钱要智慧”。

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一分辛苦,一分收获,这就奉劝当代的青年人,要过好生活,必须趁年轻的时候,保持一种对钱财的正确认识。

正如一位经济学者所说:“先穷一阵子,后富一辈子。

”因为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辛苦钱万万年。

想想先贤名言,应该不会欺骗我们吧

现在,我们应该需要冷静思考…… 几年前,哥伦比亚大学一组研究人员,曾经做过一项极为特殊的研究.他们花了好几个星期的时间,驻守在纽约的各银行的大厅,观察人们进出银行处理钱财的神态.研究人员仔细观察记录了银行客户的面部表情,眼神,肢体语言以及行为模式.这项研究指出,大多数人进入银行时,都显得非常紧张.人们一旦踏入这个藏金窖宝的神秘境地,态度即刘变得严肃.同组研究人员也到别的场所观察,记录人们的行为,试图找出类似客户到银行时的敬畏感.研究人员发现,即使人们在教堂里,也比不上在银行柜台前的严肃,尤其是巨额款项推向客户眼前时.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处理金钱问题时,态度最为庄重.人们-\\\/,为钱是最值得重视的事物,几乎到了崇拜的地步.金钱的认识文\\\/龙良贤图\\\/王东赵晓蕾

【第1句】:感受金钱的存在钱.究竟是什么7为什么对人们这么重要7大多数人想到钱的时候.只想如赚钱.花钱.存钱,却很少仔细思考钱的真正意义.你不妨从皮夹里取出一张纸钞.仔细看着它.摸着它.你看到了什么7感觉到了什么7你认为握在手中的纸钞,能够让你掌握钱的真义吗7看着纸钞,你心中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这种感觉从何而来7为什么你一走进银行大门.神情就显得严肃7为什么你一看到钱.眼睛就发亮7你认为手中这张薄薄的纸钞.可以解释你对钱的复杂的感觉吗7大多数人认为钱不过是纸钞和硬币.这完全不正确.纸钞和硬币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它们的力量是人类所赋予的.它们只是代表物.表现人们同意的价值.你可别把钱与日元.英镑.德国马克,美元或政府公债混为一谈.不同的货币.只表示你在使用这种货币的国家.可以换取同等价值的食物.衣服或房子.如果你认为钱是货币.就误解它了.钱不是物体.而是一个观念.一种想法.一种沟通方式.一种生活物的交换形式.纸钞和硬币本身不是钱.它们只是钱的表现.了解这层关系后.钱的意义才能彰显出来.钱.像个千面女郎.不同的人对钱有不同的感受.下列几种观点.是一般人对钱的基本看法:

【第2句】:金钱的奥秘-一钱可以使你远离阴冷.贫穷,残酷的世界.没有钱.你将会处于失败者的阵营:没有钱.你将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任凭狠心之人将你击倒.如果你在银行有一大笔存款.又有稳定的职业.那你当然觉得有保障.有钱可以呼朋引伴.消除寂寞和忧愁.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在真实的世界里.有钱确实可以掌控他人.口或役使他人为你做事.钱虽然不能买到健康.却可以使你身体获得很好的照顾.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问题需要处理.而会计师,医师,律师,心理医生,都需要付费才能服务.这些事实归纳成—个特点:钱确实是生活的保障.___一有些人一想到钱.就觉得头痛.如果你担心如何赚更多的钱,担心如何有到手的钱.终日忧心忡忡.那么,钱对你而言.的确是个困扰.这个想法虽然普遍.却一点也不正确.把钱看成一种困扰.根本毫无意义.也误解了钱的本质.仔细分析起来.那些把钱看成困扰的人,起源于贪婪和恐惧的心理,进而形成消极的人生观.钱对他们来说,显得更是捉摸不定.我们必须肯定一个观念.那就是:钱根本不是困扰.也不必是困扰.—_-在现实社会里.有钱显然可以获得尊敬和忠诚.富裕的人较之一般的人.可以轻易满足物质上和生活中的欲望.买一台新洗衣机,没问题!一套效果霸道的音响.没问题!一辆汽车.没问题!一栋较大的房子.明天就去找找看!__—金钱交易包含两个意义:第一.我们认同交易对象的价值;其次,我们交付的金钱.其价值不会改变,可以由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手中.从第二个观点看来,钱可以说是一种承诺.当你从别人手中接到一美元,你必已同意这一美元的价值.由于美国联邦准备不再使用金本位制度.流通货币更是完全建立在潜藏的承诺上.我们使用美元的时候.别人相信美元的价值.也相信使用这张纸钞时价值仍然不变.-●就某种程度而言.钱可以造成社会上的互动关系.钱并非独立于社会之外,也不是独立于你,我之外.一个人是否富有.与他的身份.职业有密切关联.一个人和钱打交道,正是发挥他生命动力的时刻.就这个观点而言.一个人所拥有的财富.可以代表他的生命力.如李嘉诚打拼一生,生命强劲.财富滚滚.可以证实这一观点是有真正意义的.当然,生命也有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时曰有限.当我们赚钱的时候.必须运用时间和精力.因此,钱和生命力之间可以画上等号.你所拥有的钱,是靠你运用生命力打拼而来的.以上这些观点并非绝对,也不是每个观点对所有人都正确无误.每个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想法.选择适合自己对金钱的概念.但是有一条极为重要.财富要靠努力去创造,钱要自己拼命去挣,而不能有其他获取之道.这是一条不可违背的法则,谁违背了.谁就得付出比钱还昂贵的代价.我个人认为:钱代表积极,进取.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最荣耀的礼物.也是实现梦想的最佳途径.钱是既实际又温暖的保障,也是纯洁珍贵且威猛的动力.总而言之,钱太美好了,值得人们去追求,奋斗和拥有.不论钱到底是什么,也不论你心目中对钱有什么看法,显然你非常需要它.我相信.继续把这个话题进行下去,你就会知道要如何去赚钱的.

钱仲阳传 的全文解释

钱乙,字仲阳,远祖是钱塘人,与五代十国时吴越国国王钱镠有宗属关系。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平定江南,钱镠的孙子、吴越国第五任国王钱俶献所据十三州归宋。

钱乙的曾祖钱赟随着钱俶归宋而北迁,于是就安家在郓城县。

钱乙的父亲钱颢,擅长针刺医术,然而他嗜好饮酒,喜欢外出远游。

忽然有一天他隐姓埋名,向东游行到海上,就不再返回了。

钱乙当时才三岁,母亲在父亲东游海上以前就亡故了,父亲的同胞姊妹嫁给了吕姓医生,钱乙的姑母哀怜他孤弱,就把钱乙收为养子。

钱乙逐渐长大了就开始读书,跟吕君学习医术。

姑母将死时,就把钱乙的家庭身世情况告诉了他。

钱乙号叫哭泣,请求去寻找父亲,一共往返寻找五六次,才找到父亲所在的地方。

又过了几年,才去迎接他父亲而让他回家。

这时钱乙已三十多岁了。

乡亲们都很惊叹,感慨激动地为此事流下眼泪,很多人都赋诗赞颂钱乙寻亲迎父之事。

七年之后,父亲以寿终而亡,钱乙按照礼法办理丧葬之事。

钱乙事奉养父吕君,就像事奉亲父一样。

养父吕君死了,没有子嗣,钱乙就为他安葬守孝,为吕君的孤女办理婚嫁之事,每年按照年节时令给吕君行祭奠之礼,都跟对待自己的双亲一样。

钱乙最初是以小儿科在山东闻名。

宋神宗元丰年间,皇帝姊妹的女儿有病,召令钱乙来让他为她诊治,很有功效,长公主上奏神宗,授予钱乙翰林医学的官职,特例赐给他大红色丝帛的六品官服。

第二年,神宗皇帝第九子仪国公赵 患手足痉挛之疾,国医不能治愈。

长公主入朝见神宗时,于是禀报了钱乙出身民间,有奇异的医术,就立刻召钱乙入宫。

钱乙就给皇子赵 服用黄土汤而痊愈了。

神宗皇帝召见钱乙,夸奖钱乙的医术并晓谕众人,而且又询问他用黄土汤治愈疾病的原因和情况。

钱乙回答说:“瘈瘲病(手足痉挛之疾)多属于风邪,因为肝木(风)犯脾而患瘈瘲,故在治疗上须平肝木(风)。

黄土汤的作用主要是温阳健脾,脾属土,脾土旺即能制胜肾水,肾水受制,则水生木的力量减弱,于是肝木自平,风邪自已。

况且以前几位医家的治疗已经接近痊愈,我来治疗,是恰逢皇子他病愈的时候了。

”皇帝很满意他的回答,提拔他担任太医丞的官职,赐给紫色官服和金质鱼符佩戴。

从此,皇亲国戚、贵族之家,以及下层官吏、百姓人家,都希望邀致钱乙来治疗疾病,钱乙就没有闲暇的日子了。

钱乙谈论医道,那些学有成就有名望的医家,都没有人能够自持己见而问难钱乙。

不久,钱乙因为患病,告退免官。

到哲宗皇帝时,又召令钱乙在宫中轮流值宿侍奉。

过了好久,钱乙又托病请求辞退,皇帝准许他带着印绶回家治病,于是就不再做官。

  钱乙本来就身体瘦弱有病,性格坦率和易而不拘小节,嗜好饮酒,疾病屡屡发作,钱乙按照自己的想法治疗,就治好了。

钱乙最后一次犯病,全身沉重困乏得很厉害,于是他伤叹地说:“这就是所谓的周痹病,周痹进入五脏的话,就要死了,我恐怕活不成啦

”过了一会儿,又说:“我能使这种病转移,使病转移在四肢上。

”于是他自己配制方药,日夜服用,没有人见过他的处方。

过了不久,左侧手足挛缩不能活动,于是他高兴地说:“行啦

”又让他亲近的人登上东山,察视菟丝子生长的地方,拿着火把照察菟丝子枝叶的下面,在火把熄灭的地方挖取,果然掘得了茯苓,其大如斗,于是就按法服食,经过一个月全部服完。

自此以后,钱乙虽然偏瘫,可是气壮骨坚,就如同没有病的人一样。

辞官以后就隐居在乡里的宅舍里,闭门不出,也不戴帽子不穿鞋,坐卧在一张床榻上,时时翻阅史书杂说,客人来了,就饮酒畅谈。

心里如果想到外面什么地方去看看,就让两个仆人用肩舆抬着他,出入在街巷胡同里,街坊有人邀请他到家做客,他是不肯去的。

有病的人每天都登门求治,有搀扶着来的老弱病人,有用襁褓包着而背来的小儿,连续不断地挤满门前。

这些病人,路近的来自街坊邻里,路远的有的来自百十里之外,钱乙都授给他们药物,病人深表感谢而离去。

当初,长公主的女儿患了泄泻下痢的病,濒临危急。

钱乙正醉酒,说:“应当让她发出痘疹病就好了。

”驸马都尉认为不对,生气地斥责了钱乙。

钱乙没有答话就退出去了。

第二天,果然发出了痘疹,驸马都尉甚为喜悦,以诗感谢钱乙。

  广亲宅皇族二大王的儿子患病,钱乙给他诊视后说:“此病可以不服药就能痊愈。

”钱乙回头看到他家的幼子,说:“这个孩子近日会突然发病,病发会令人惊骇,待三天后过了午时就平安无事了。

”他们家的人怨恨地说:“幼儿有什么病

只有贪图财利的医生,才会如此吓唬人。

”第二天,幼儿果然发作痫病,十分暴急吓人,再召钱乙来给幼儿诊治,三天后痊愈了。

家人问钱乙:“凭什么在没有病时就能预知有病呢

”钱乙回答:“这孩子当时面部所现赤色很重,眼睛直瞪瞪地看视,心属火,肝主目,这是心脏与肝脏都感受病邪的证候。

午时以后就病愈的原因,是因为肝和心所主的时辰应当更换,因而病势逐渐衰减而无恙了。

  广亲宅皇族四大王之子患上吐下泄之病,医生用燥热之药来给他温补,反而给病人增加了气喘。

钱乙说:“王子的病本来是肠胃热甚之证,脾脏况且已经受到伤害,怎么还能用燥热之药来使他更燥热呢

这将要不能大小便了。

”钱乙就给开了石膏汤方。

四大王与医生都不相信,就辞谢了钱乙,停止用石膏汤。

钱乙说:“如果不用石膏汤,你还得再来召我。

”两天后,果然又来召请钱乙,钱乙正巧有别的事情不能按时前往,四大王怀疑钱乙是借口不来,心中很生气,就派出十几位人去催促他来。

钱乙说:“本来就是石膏汤证呀

”终于还是按照钱乙的说法而治愈。

  有个书生患咳病,面色青而有光,呼吸哽而不畅。

钱乙说:“肝木克肺金,这是反侮的证候。

倘若是秋天得了这种病,可以治愈;现在是春天,不能治愈了。

”他的家人一齐哀求,强求钱乙给他服药。

第二天,钱乙说:“如果我的药物两次泻肝邪却不稍稍减轻,三次补肺而肺气更虚,又会加上口唇发白,按照常法应当三天就死。

然而能够受纳水谷的病人会超过常规的期限而死,不能受纳水谷的病人不到常规的期限就会死。

现在这个病人尚能进粥食,待五天后而死。

”  有个孕妇得病,医生说胎儿将要流产。

钱乙说:“孕妇是用五脏按次序相传来滋养胎儿的,大致六十天才更换一脏,如果能等到应补的月份,按五脏传养胎儿的次序,来偏补母体的某一脏,又怎么能一定要流产呢

”过了不久,胎儿和孕妇都得以保全。

  又有一个哺乳的妇女因为大怒而患病,病虽然治愈了,眼睛张开着不能闭合。

别人都不能知晓治疗的方法,就来请问钱乙。

钱乙说:“煮郁李酒让她饮服,使她大醉就会痊愈。

出现这种症状的原因,是因为眼睛是内连着肝胆的,人受到惊恐就使气郁结,胆气横逆而不下行,只有郁李能去除郁结,随着酒气进入胆内,郁结之气去除了,胆气也就下行了,眼睛也就能闭合了。

”终于如钱乙所说治法而治愈。

  有一天,钱乙去拜访跟他交往密切的老翁时,听见有小儿啼哭声,钱乙突然惊奇地说:“这是什么样的小儿哭声

”老翁说:“是我家挛生的两个男孩儿。

”钱乙说:“要谨慎地看护他们,过一百天才能保住生命。

”老翁听了这番话,很不高兴。

过了一个多月,一对双胞胎婴儿都死了。

钱乙治病的方法博通各家之长,不局限在专崇某一师之教,治疗各种科别的疾病都很精通,不只是个小儿科医生。

对于各种医书没有不看的,别的医生拘泥固执,死守古法,惟独他能灵活辨证施治,最终还是与古法相合。

尤其精通本草药物之学,广泛地认识药物的道理,能分辨改正本草书中的缺漏和错误。

有人得到了奇异的药物,或者拿着奇怪的东西来问他,他一定给说出其产地、生长始末情况,以及药物的颜色、名称和形貌,问的人回去查考本草书,钱乙都说对了。

钱乙临终之年挛痹证逐渐加重,他嗜酒喜吃寒食的癖性,都不肯禁忌。

他自我诊断后知道不能治疗了,就把亲戚们召来诀别,换好寿衣等待寿尽,享年八十二,终老在家。

他所著的书有《伤寒论指微》五卷、《婴孺论》百篇。

他的一个儿子早年去世,两个孙子现在从事医学。

河间刘跂说:钱乙不只是他的医术可被人称道,他的诚实厚道的品行如同儒士,他的奇特的气节如同侠客,他的医术盛行于世而自身隐居不为官显名,又类似那些有道之人。

他多次对我说:“过去学习《素问》中五运六气的论述,夜里住宿在东平王坟顶上观察气象,达到一个月不睡觉。

如今年纪老了,将要死了,而有些医术之事未写到书上去,如果肯用三十天的时间跟我学习,我当会传授给你。

”我笑着谢绝了,告诉他说:“我不能做到。

”此后他就不再谈及这件事。

呜呼

钱乙这样的人,如果想要再遇到,很难呀

钱乙死后,我听说他的治验特别多,东州一带的人都能谈说,就摘取其中明显于世的写入此篇传记中,以后有一天历史家为方术之士作传,或许将有所参考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1955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