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读后感2000
读本草纲目一百字读后感
本草纲目》不仅在药物学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学、地质、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
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
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
李时珍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
《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正如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2000字,百度复制的不要,要自己写的拍照发或者码出来都行,高分不要网上搜得到的
生命的价值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后,我才领悟到:一个人的毅力对他的一生是有很大影响的。
就说这本书中的主人公帕唯尔吧,他的一生非常坎坷,然而他凭什么使自己继续活下去呢
是毅力。
毅力给了他无穷的力量,老天也使他有了三次生命。
像他这样,十几岁就立足杀场,英勇杀敌,热爱祖国,在战场上,他被砍了好几刀都大难不,为什么
仍然是毅力。
年轻的帕唯尔后来疾病缠身,但他仍不停地忘我工作,有休假疗伤的机会他也不愿意放弃工作,毅力真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啊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生活中一点小小的困难没什么大不了,只要勇敢地去面对,等事情一过,你会发觉,原来自己是有毅力的。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要自卑,要有信心,因为挫折是培养毅力的必要前提。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挫折是块磨刀石。
”再锋利的刀一直不用,也会变得钝。
这时,就需要“挫折”这块磨刀石使它重新锋利起来。
人的一生很精彩,有酸甜苦辣,没有悲欢离别的伤心,又怎能有重逢的喜悦呢
要想一步登天,那是不可能的——许多名人志士也是在挫折中锻炼了自己,考验了自己,使其成为千古佳话。
不要以为当作家写一本书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往往在这过程中会有挫折和困难等着你去迎接。
例如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花了30年时间,司马迁编《史记》历史20多年等等。
古今中外,有谁能够一步登天呢
毅力需要坚持,同时也需要毅然断然的决断,正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害”。
有毅力的人面对严峻的考验是能断然处之的,而这种断然之处,又非常有利于持之以恒。
在坚持的同时,还要有生活节律。
提倡毅力并不是主张一味蛮干,是毅力和节律并行,两者都不容忽视。
节律过快,频率过高,要一直坚持下去,是十分困难的。
生活犹如长跑,一下冲在前面,并不一定就能夺标。
相反,如果保持适中的节律,就能取得好成绩。
保尔·柯察金时时激励着我,鞭策着我,使我不懈努力,战胜一切困难鼓励着我面对人生的任何挑战
决心要把自己炼成一块真正的钢铁
正如保尔在这本书中说道:“人最宝贵的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不应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人最宝贵是的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不应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暑假我在网上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人应该怎样活着
”看完了这本书,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最完美的解答。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保尔从小在苦水中长大,早年丧父,母亲替人洗衣、做饭,哥哥是一名普通的工人。
保尔12岁时,母亲把他送到车站食堂当杂役,他在食堂里干了两年,受尽了欺辱。
然而,他后面的路更坎坷。
不久,保尔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是,他在这种情况下还在坚持写书,对自己毫不顾惜。
他和常人相比,多写一个字都要付出翻倍的代价。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功地写完了《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这本书。
我读着,读着,保尔那坚毅的脸庞,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他,一个普通的战士,竟有钢铁般的意志。
这是什么力量推动着他鼓舞着他前进呢
那不就是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这也就是他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的动力。
保尔教育我如何正确对待疾病,如何战胜困难。
他一个全身瘫痪的都能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我,一个在党,在人民的阳光雨露抚育下的少年儿童,怎么能够被一些区区困难而吓倒呢
每当我遇到困难而退缩时,我会想起保尔,每当我受挫折而落泪时, 我会想起保尔。
保尔·柯察金时时激励着我,鞭策着我,使我不懈努力,战胜一切困难。
鼓励着我面对人生的任何挑战
决心要把自己炼成一块真正的钢铁
正如保尔在这本书中说道: “人最宝贵的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不应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请用此文的同学不要照抄下面这段,请根据实际情况。
) 我想到了自己。
繁重的学习任务,琐碎的班级工作令我倍感疲倦。
虽然我还是刻苦认真对待,但有时也抱怨生活得太累。
我也很想成为一个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女孩,也盼望拥有尽情的玩耍时间。
而当我读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我才真正认识到了生活的意义。
生命之路上,有人散步,有人要做骏马日行千里。
我选择了后者。
我发现,我的忧虑、我的困惑、我的无奈,其实都是源于这种选择,源于这种不懈的追求。
昨天的我,没有领悟到生命的价值。
今天,当我透过保尔的精神去体味人生的时候,我才逐渐感到,我的生活是充实的,是值得自豪的
无论是血战中致命的创伤,还是威胁生命的重病,都不曾挫折过保尔。
因为他有一种信念:要让唯有一次的生命放射光芒,而不能碌碌无为的逝去。
人生的痛苦并不可怕,痛苦是和甜蜜相随的,走过它,我们不是可以看到美好的明天,看到希望与成功吗
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在他的一首诗中曾写道:“悲哀的创痕在你身上刻得越深,你越能容受更多的欢乐。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好书。
保尔的故事曾是多少人面对人生的挑战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依然前进。
“镜以淬而日明,钢以练而日坚。
”希望之路就在你我脚下延伸,但愿会留下更多闪光的、属于我们的足迹……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000字读后感
这里有好几篇哦、、你可以根据自身水平选择一下。
。
:-)
【第1句】:中国,一个泱泱大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与历史,的确,悠久而深远的历史正是中国古城的魅力所在。
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了解中国历史是理所应当的, 在认识中国历史的过程中,《中华上下五千年》便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中华上下五千年》讲的是五千年来中国的改革与变迁,这条东方巨龙辉煌的事迹。
中华人民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屹立于东方,我国的成就曾不只一次让其他国家大吃一惊。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文明灿烂。
从盘古开天辟地到三皇五帝,再到中华民国,世事苍桑,历尽了数不尽的悲凉与欢喜。
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
中华民族自来以勤劳.勇敢.智慧著称于世。
我们的祖先们,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我们民族的优秀代表——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不少民族英雄.起义领袖,都以他们的业绩和成就,为民族的历史画卷增添了光彩。
重温五千年历史,的确使我们每个炎黄子孙感到自豪。
《中华上下五千年》汇集了人间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的描写,引人入胜。
当写到夏朝国君压迫百姓,荒淫奢侈时我的心中不禁生起团团怒火,为这些平民百姓打抱不平;当写到秋瑾为国牺牲时我又为他们满腔的爱国热血所振奋。
当我读到夸父逐日,感觉到夸父那种恒心,那种毅力,那种胸怀深深地打动了我;当我读到苏武牧时,双又想到他真伟大,有着无比的爱国心,足以让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当我读到后来丧权辱条约的签订时,更不由觉得心寒,中国如此任欺凌,心中不由感慨万万千…… 心中的潮起潮落完全根据朝代的变迁而变化,让人有着身临其境的阅读快感。
同时《中华上下五千年》又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书籍。
在图文并茂的故事中我又理解了“牧童画家”“红巾军起义”“反间计”“忽必烈建元”等典故,让我在娱乐休息中受益非浅。
曾几何时,古埃及、古罗马等国家都有着和中国同样灿烂的历史,但今天它们已失去了昔日的光泽,唯独这东方的巨龙还闪耀着雄姿。
中华漫漫五千年创造了无数世界之最和令人叹为观之的奇迹。
在外太空仅能见的两大工程之一万里长城,世界上最早最全的医药书《本草纲目》,还有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那都是凝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结晶啊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让我们一起来看中国的历史,看那源远流长的文化。
历史是面镜子,上面映的是成功和失败,荣誉与耻辱。
学习历史,不仅仅是怀恋过去,重要的是创造未来,发扬我们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
当今,中国已经走向世界,世界也在拥抱中国。
在我们祖国日趋强大的今天,灿烂的古文明也给祖国增色生辉。
作为新时期的少年,在学习现代科技的同时,也要扎扎实实的学好我国渊源的历史文化,把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代代相传,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心潮澎湃:“今天我以祖国为荣,明天祖国会这我而自豪,我今后一定要努力学习……”
【第2句】: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从茹矛饮血的远古时代,到封建文明极度繁荣的明清时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不断相承。
无论是浑厚扑拙的青铜鼎,还是美轮美奂的玉璧;无论是博大精深的道德文章,还是辉煌骄人的科技成就……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和创造力。
为了探求、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我翻开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使我收益匪浅,感慨万千。
这本书里记录了每一位君王,记录了每一次战争,记录了历史的骄傲,也记录了中国五千年的风风雨雨以及人民的耻辱。
从三皇五帝的古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历史都详细的记载着,让我们明白中华民族这五千年是如何走过来的。
记得记载中有一位神医,他为了给百姓治病,五谷、杂草、药物、百花,什么能吃,什么能疗伤,他都一一尝试,不畏艰难险阻,翻山越岭甚至舍弃生命,四处寻找可以治病救人的草药以及能吃的粮食,他是那么为民着想,置生死与度外。
像这样有忠有奸、有善有恶的历史人物太多太多了,我们只要向历史中的贤人学习,向颜真卿学习不畏强暴;向包公学习大公无私;向岳飞学习精忠报国;向林则徐学习为民着想…… 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历史,感受历史,并用心来思考历史,领悟历史。
悠悠岁月,在这五千年沧海桑田,中华这个民族饱经风霜,却又繁衍生息千年不衰。
不过这些都以成为历史,现在的中国正在向世界崛起。
2008年奥运会的圆满成功,金牌总数世界第一;神州七号升天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飞向太空的国家,这都是中国人民努力的结果,民族的骄傲,只有民富国强,外国人才不敢侵略我们。
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不仅仅要了解过去的历史,将来还要书写崭新的历史。
【第3句】: 我读了《上下五千年》这本书,里面有许多小故事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有的故事惊心动魄,有的故事感人肺腑,有的故事回味无穷。
在那么多的小故事中,有几个故事我印象最深。
比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刘备三顾茅庐》等等。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说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
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国勾践被夫差俘虏。
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国都会稽。
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
每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
总扪心自责:你忘了会稽大败之辱吗
就这样勾践跟同甘共苦共同命运,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越王给吴王当了三年奴仆,受尽了屈辱,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始终没有放弃心中的信念——重振越国,找回失去的尊严。
他在麻痹了吴王被放回越国后,安抚百姓,操练军队,吃饭前品尝苦胆,晚上就睡在柴草上,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曾经的屈辱和复兴越国的雄心。
他身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君王,能够这样做,真是难能可贵。
经过自己的顽强毅力,勾践终于打败吴国。
勾践这种坚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奋发图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刘备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听徐庶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
前二次去请,诸葛亮都不在家。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出山后,关羽、张飞说:“诸葛亮能有什么本事
”刘备听了以后说:“我得了孔明,就像鱼得了水一样。
”关羽和张飞听到刘备这么说,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果然,诸葛亮出山后的第一场战役刘备就大获全胜。
从中可以感到刘备求贤若渴,很敬重诸葛亮,前两次去隆中拜访他,可他都不在家,刘备还要第三次去拜访他。
见了诸葛亮在睡觉,他一声不吭,一直等到诸葛亮醒来才和他谈话。
在《上下五千年》里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有趣动人的故事,真的值得一看
【第4句】:读《中华上下五千年》有感 它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还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从盘古开天地到席卷全国的“五四”运动。
其中更换了多少朝代,多少君主。
有的君主操劳不息,热爱人民,国家繁荣昌盛。
可有的君主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以后,我的感触很深。
它不仅荒淫无道,听信谗言,残害忠良,最终落了个灭亡的下场。
许多贤士的谋略,令我不得不拍手叫好。
大禹治水,亲自深入调查,认真研究,费尽心血,为了解除水患,他几次经过家门也狠下心未进去探望。
最终他制服了洪水。
事实证明,做任何事都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相反将劳民伤财。
只要掌握了事情的正确的解决方法,没有办不成的事。
尧帝让位,不让给儿子,因为儿子无德无才,不贤不能,他不能使国家富强,人民过上好日子。
所以他把位传给孝顺的舜。
尧这种大公无私,为国为民的品格值得我们代代相传。
赵括目中无人,自己毫无本事,只会纸上谈兵,结果使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损失惨重。
想要干成一件大事,必须要有真才实学,多到实际工作中去锻炼、实践。
这个故事告诫我们不要口头说自己多优秀,而在行动中惨败。
《中华上下五千年》告诉我们太多太多的道理,使我明白了许多真谛。
中华上下五千年就好像一台时空倒流机,让我回到了许多许多年以前,也好像一位 历史 老师,不厌其烦地为我讲述中华悠久的历史故事。
我非常喜欢《中华上下五千年》。
赞美中医的句子
【第1句】: 中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
一碗药汤,一根银针,常常能起到立竿见影果,,中医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医学之一。
”中医药能生生不息数千年,至今还能够存在并不断发展,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临床有效。
中医药能受到广大患者欢迎,也是因为其临床有效。
【第2句】: 外国人对中国的“食文化”赞叹不已,惊叹中国人精湛的厨房十八般武艺,却不可浪费时间学习。
对于中医学,老外瞪大眼睛,翘起大拇指:中医三指在手腕上一搭,病情枝枝蔓蔓一清二楚;细细银针轻轻一扎,腰酸背痛无影无踪;司空见惯的茎叶花果,妙手熬出本酽酽药汁,悠悠苦香中痼疾即去。
【第3句】: 中医学的经验,除了拜师以外,认真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著作,也是十分重要的。
这些古典,本是在师徒相授时的教材,最适合于在临床上讲和学。
因为,很多讲的是“所当然”,讲的是“是什么”,所以,在临床上抓实例,识证认方,尤为适宜。
经验性强,也使中医学变得内容十分丰富。
各家的学说,各家的经验,有的用药峻重,有的处方平正,有的擅用寒凉,有的则擅用温热。
这无疑给中医学平添了几分魅力。
【第4句】: 在追溯中药学的历史可知,“世间百草皆入药”,是人类逐步认识自然和总结实践经验的产物。
这在《史记》中可以找到证明:“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药。
”神农氏生活的时代大约是中国原始社会的农耕时代,虽然神农氏究竟是为了寻食还是寻药而尝百草这一点仍有疑问,但它都生动地说明中国传统医学是建立在对自然的认识基础上的。
因此炎帝神农氏与黄帝、伏羲被后世共尊为中华医药始祖。
【第5句】: 近几十年来,中医在海外尤其是在西方发展迅猛。
从某种角度看,这显示了传统医学与占主流的西方医学的一次互补,也是中医的魅力所在。
实际上,中医与西医在海外的相遇已有几百年了;奇妙的是,我们这一历史中,始终可以感觉到隐含在中医里的那种柔和似水的力量。
【第6句】: 传统文化里面还有一家,那就是医家。
医家不仅是一种医疗技术,也是一种文化哲学。
中医是崇尚阴还是崇尚阳呢
其实中医是讲阴阳平和、阴阳不偏的。
可以说中医是阴阳哲学的最佳体现。
中医说一个人有病了,那是阴阳不和。
怎么治病
就是调和阴阳。
病治好了就是阴阳调和了
有人攻击中医就说一个阴阳太简单了
其实越简单的东西越接近事物的本质。
中医是一种阴阳中和的文化
应该在我们中华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第7句】: 中医看病,望、闻、问、切,其沉静、智慧的目光,纯净入定,全神贯注,病人宛如接受长者的爱抚,药理与哲理潜移而至,心灵欣然感应。
药物可以驱邪祛病,哲理可以神爽疗心。
中医将哲理药理融汇贯通,既医形体更疗精神,可谓标本同治。
【第8句】: 据最新的一次调研表明,中医药在德国发展很快,54%的德国人在某种程度上曾用过草药,95%的德国人听说过草药,50%年龄在20—30岁的人曾受其医生推荐而使用过草药。
10年前英国各地的中医诊所还在800家左右,今天这一数字至少达到2000家。
美国的哈佛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都设立了一个专门从事中医研究的机构。
从以上不难看出西方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认识到中医的疗效,在西医占据主流的发达国家,神奇的中医必将带来医学新的一场革命。
【第9句】: 据美国《侨报》报道,中国传统医术针灸正逐步受到美国军方的重视。
美国陆军医疗司令部高薪招聘中医针灸师为官兵解除病痛,同时针灸也被纳入了陆军跨学科疼痛研究的范畴。
此次招聘的针灸师共有4名,被录用的针灸师将在美军基地为官兵提供针灸治疗服务,同时参与军方有关跨学科疼痛治疗的研究工作。
军方公开招聘中医师进入联邦公务员体系尚属首次。
这则招聘启事刊出后,一时间引起了华人世界的极大关注。
【第10句】: 中医博大淳厚的情义常常令人感动。
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开宗明义提倡为医者必须要有医德,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进而论述大医修养的两个方面:精与诚。
精,指专业熟练;诚,指品德高尚。
提出为医者必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每次诵读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第11句】: 中医药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同时又溶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医药学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萌生、成长的,中医药学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能够自然地得以普及。
【第12句】: 让我来歌颂你,我的中医。
你用低调的华彩彰显着永恒不变的魅力,你用盛放的瑰丽谱写着一个又一个神奇。
你的仁爱惠及神州各地,你的威名响彻四海诸地。
我们因你聚在了一起,不管天南海北,民俗差异。
为了共同的信仰,为了不朽的神奇。
我们把青春献给了你,我们把热情献给了你。
厚德博学,继承创新。
杏林载誉沈水之阳,药院飘香辽东之滨。
一校三区四院,南药北医创神奇。
今日苦读为中医,明日必将悬壶济世,誉满杏林。
【第13句】: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组成,它们统一有序由相互联系。
世间百草皆有属性:寒热温凉,辛酸甘苦咸。
四气五味,各有所司。
人也是自然之子,有五脏六腑、七情六欲。
以自然之物、自然之法,医自然之身。
古朴的哲学思想滋润了神奇的中国医学。
于是,五千年来,一根针,一把草,护佑了千千万万炎黄子孙。
【第14句】: 读《诗经》、《离骚》常常折服于古人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读《老子》、《庄子》又被其思想之美震慑。
及至接触中医学,读《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其文言精辟,哲理深奥,处处闪烁着医学与自然的浑然一体,仁慈博爱,持重至诚;在语言之美、思想之美之上方知宇宙之美、智慧之美。
【第15句】: 神秘的东方国度,古老的东方传说,千年岁月的砥砺,万病回春的神奇,共同造就了国医。
让我来歌颂你,我的中医。
你用仁心仁术抚去了疾患的病痛,你用儒道医德带来了康复的福音。
你的精髓,广为传诵。
你的经典,终生铭记。
草长莺飞,奇葩绽放百草园。
鸢飞鱼跃,龙腾虎啸杏林院。
【第16句】: 中医强调辩证施治,重视病人个体差异。
虽然同是慢性肝炎,病程长短不同,通过辩证进行不同的治疗,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按照化验去治‘大三阳’。
气滞血瘀者,当以祛邪为主;气虚血滞者,当以扶正为先。
”这些理论体现了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看中医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而是根据病人的体质、体征,结合天时、地理、病史等诸多社会因素确定症结和治疗方案,这就是著名的三因理论“因人、因时、因地用药”。
【第17句】: 《本草纲目》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所取得的最高成就,是取之不尽的中华医药学知识宝库,素享“医学之渊海“、“格物之通典“之美誉。
其涉及内容极为广泛,如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以及历史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所以可以说是一部有着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自问世以来,一直以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雄姿独占中国古代药学之鳌头,成为中国古代药学史上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巨著,曾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成为历代医者和读书人孜孜以求的必修书。
【第18句】: 认识中医学是从认识中医师开始。
说起中医师许多人会联想到神闲气定、鹤发童颜、道风仙骨,中医师大都长寿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因为中医符合自然之道、养生之道。
中医的许多思想现在看来依然是前沿的,许多治疗手段和方法现代科学依然不能破解。
中医强调上工治未病,以养生保健为先,两千年前就形成的养生观与兴起于二十世纪末的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不谋而合。
【第19句】: 中医学最初始于原始社会的神农氏尝百草,到战国时代已很先进。
扁鹊创造了望、闻、问、切的中医四步诊脉法。
东汉末年的华佗擅长外科手术,有胆量用外科手术治疗曹操的偏头痛,至于为关云长刮骨疗剑毒,那是众所周知的佳话。
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一批先贤将中医学从一个高峰推向另一个高峰,给中国灿烂的文明又添上光彩四溢的一笔。
【第20句】: 两千年前的《八十一难经》明白写着,用针刺“俞”位,即可止痛。
古人还有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头顶寻列缺、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意思是只要扎对合谷、列缺、委中、三里等穴位,相应部为的病痛即可针到病除。
而早在2400多年以前,神医扁鹊用针灸治好国太子的“尸厥”,让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则几乎家喻户晓。
几千年的医疗实践证明,针灸可以治疗300多种疾病,对100多种疾病疗效较好。
【第21句】: 中医几千年的发展史,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代表和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医创造了世界科学史上的两个奇迹,一个是历史的奇迹,中医为中国人民繁衍生息的医疗保驾护航;另一个是现实的奇迹,为那些患有疑难怪病的病人解除痛苦。
也许有人要问,中医是什么
我们说中医是朴素的辩证法,是劳动人民经过两千多年以来积累的与各种疾病做斗争经验的总结,中医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同时也是具有最完整理论体系的科学,它的理论对其它学科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22句】: 中医学是以关注病人的生存质量为出发点,从望、闻、问、切等四诊信息的收集到临床疗效的评价无不基于病人的主管感受,因此更能体现出祖国医学是把病人当作“人”而不是“病”来进行临床诊治的。
人生必看的十本书
古代的时间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
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
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
具体划分如下: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
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
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
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
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
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
“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 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古时计时工具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
日晷是以太阳影 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
日晷不用说了,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
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
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
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
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昼夜共有二十四分,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
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
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
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刻。
古代漏壶计时,一昼夜100刻,一刻合现在14分24秒(将近15分钟)。
更。
古人将一夜分成五更,从晚上七点开始起更,一更约二个小时。
戌:19-21:初更(一更)亥:21-23:二更子:23-1:三更(半夜三更指此)丑:1--3:四更寅:3--5: 五更鼓。
古代夜时击鼓报更,有多少更就击多少次鼓。
四鼓就是四更。
点。
古人一更又分五点。
一点合现在24分钟。
三更四点,就是半夜12时36分。
时。
古人天干地支记时:子:23--1,三更丑:1--3 ,四更寅:3--5, 五更卯:5--7辰:7--9巳:9-11午:11-13未:13-15申:15-17酉:17-19戌:19-21, 初更亥:21-23, 二更时间的表示法和在古文中的称呼以申时(15:00-17:00)为例:“申初”指的是15:00,“申正”指的是16:00,“申末”指的是16:00-17:00之间……关于时间的其它称呼子:(23-1) 夜半 (午夜、子夜、夜分、中夜、夜中、丙更、夜午)丑:(1-3) 鸡鸣 (荒鸡)寅:(3-5) 平旦 (平明、旦明、黎明、早旦、日旦、早晨、昧爽)卯:(5-7) 日出 (点卯、日上、日生、日始、日晞、旭日)辰:(7-9) 食时 (早食、宴食)巳:(9-11) 隔中 (禺中、日禺、日禺中)“弹指”、“刹那”、“须臾”等等这些都是形容时间短暂的词,都出自佛经,不算计时单位。
中有这样的记载:“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朔、望、晦朔:农历每月初一叫作“朔日”。
朔日月球运行至太阳和地球之间,跟太阳同时出没。
因为月光其实反射的是太阳的光线,所以天是看不到月光的。
这种月相就叫作“朔”、“朔月”或是“新月”。
又,新月也指月初形状如钩的月亮。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因为天体轨道会有小角度偏移,所以十六日和十七日也是可能的)叫作“望日”。
望日地球运行至月球和太阳之间,当太阳西下时,月亮恰好东升。
月亮可以全面反射太阳光,所以在地球上看起来是圆月,这种月相就叫作“望”、“望月”或是“满月”。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从某月的末一天到下月的第一天,或是指从天黑到天明,我们可以说“晦朔”。
古文中的四季三伏盛夏时节,人们常说:“热在三伏”。
“伏”是隐伏起来避暑的意思。
三伏反映了中国盛夏时节变化的大概情况,包含着许多科学道理。
对农业生产和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伏的日期是按干支纪日来确定的。
夏至日起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头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日起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合起来叫“三伏”。
“庚”就是十天干中的庚,庚与庚相隔是10天,而阳历一年是365天(闰年多一天),不是10的整倍数,所以每年的庚日的日都不相同,因而初伏的日期也就不相同。
但初伏日期一定在7月初,另外还有一些这样的规律:相连两年的初伏日期,当两年都是平年或第一年是闰年而第二年是平年时,则下年的初伏日期比上年提前或向后5天;当第一年是是平年而第二年是闰年时,则下年的初伏日期比上年提前6天或向后4天。
如1990年的初伏日期是7月14日,1991年为7月19日,1992年为7月13日,1993年7月18日。
初伏到中伏的时间固定为10天。
中伏到末伏的时间,由于末伏日期是定在立秋日起第一个庚日,所相隔的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前有四个庚日时,则中伏到末伏的间隔为10天;夏至到立秋之前有五个庚日时,则中伏到末伏的间隔为20天。
三伏天一般都出现在小暑至立秋后,即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一个月里。
三伏天气温最高,天气最热。
根据中国各地多年平均气温资料统计,北京,长春7月中旬气温最高,南京,汉口7月下旬气温最高,南昌,长沙8月上旬气 温最高,而广州则以8月中旬为最高,差不多都在三伏天里。
三伏天最热,这是因为,地面的热量是逐级积聚起来的,气温而是逐级升高的。
在北半球的大多数地方,夏至这一天白昼最长,阳光照射最厉害,初看起来,好象夏至这天最热,其实不是。
因为夏至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白天还是乁黑夜长,阳光照射仍然很强烈,地面收入的热量仍大于支出的,地面继续聚热增温。
直到夏至后一个来月,地面积聚的热量达到最高峰,再加上来自太平洋上的副热带暖高压的影响,天气热就最热了,这是也正是三伏天。
数九“冬至起数九”又叫“冬九九”,反映了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的大概情况。
“冬九九”一般从冬至那天开始,也有的地方从冬至后一天数起,每九天算做成一段,叫做“一九”“二九”。
。
。
一直到天结束,这就快到第二年的春分,天气快暖和了。
“冬九九”一般都出现在冬至到惊蛰期间,即阳历12月22日到3月12日前后,这时期中国等局部地区外,基本上都受冷高压控制,随着北方寒潮冷空气一次次爆发南下,一场场风雪伴随而来,气温猛降,天寒地冻,就是所谓的“数九寒天”了。
数九寒天,“冷在三九”。
“三九”正好在一月中旬的小寒和大寒期间。
这期间,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平均气温都在摄氏0度以下,东北地区达-10度到-30度之间,就是广东,广西,这时的平均气温也只在10度到15度之间。
若从历年出现的最低温度来看,在这个期间的东北地区可达到-30度到-40度之间,华北地区在-10度到-20度之间,长江流域为-5度到-10度,华南可能出现0度左右的低温。
“三九”天最冷,原因和“三伏”大致相同,但情况相反。
就是入冬后,地面热量逐级散失,气温逐步下降。
在北半球,到冬至这一天,白昼最短,太阳光斜射得最厉害,初看起来,好象冬至这天最冷,其实也不是。
这是因为在冬至以期的很长时期了,地面积聚不少的热量,这时在继续散失着,所以冬至这一天不是最冷。
冬至以后,虽然太阳位置逐渐北移,白天变长了,但地面每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散失的热量,入不敷出,气温继续下降,天气一天冷似一天,再加这时候常有寒潮空气爆发南下,所以,到了冬至以后一个来月的“三九”前后,就出现了一年当中最冷的天气。
大约从“五九”开始,随着太阳位置继续北移,地面每天得到的太阳光热大于散失的热量,地面气温开始回升。
过了“九九”,天气渐渐转暖,春天的脚本就开始中国的南疆向北方踏去了。
数九期间,天气的冷热是逐渐变化的。
中国民间流行的“冬九九歌”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华北地区“九九歌”说:“一九二九,泻水不流;三九四九,冻破石臼;五九四十五,飞禽当空舞;六九五十四,篱笆出嫩刺;七九六十三,行路把衣袒;八九七十二,黄狗躺阴地;,犁耙一齐出”。
流传在长江流域的“冬九九歌”词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开冻;七九八九沿河看柳;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这说明,从华北到长江流域,当“九九”结束的时候,也就是春耕大忙季节开始了。
物候“,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指出了: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芳草荣枯的循环是随着气候为转移的,每天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植物是这样,动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候鸟(雁,燕等)的南来北往,就是一例;谚云“人不知春鸟知春”,说明了鸟类对气候的反应要比人来得敏感。
自然界中植物的荣枯盛衰,候鸟的来往迁徙,以及见霜,下雪,结冰,打雷等现象,统称为物候,把观测物候现象记录下来,进而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环境条件(气候,水文,土壤等)的周期变化之间相互关系,叫做物侯学。
物候现象,好似是“大自然的号角”,起着指示农时农事的作用。
远在创定“”(约为战国时期)以前,我们的祖先主要是倚靠观察草木鸟兽的活动变化来指示农业生产活动的。
在这以后,许多物候知识,有的作为经验记载在农书中,有的被诗人引入诗歌文章中。
如南宋陆游诗中描写的“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村观察农时的情景。
有的经学者采访搜集,分析研究,收集在医书里。
李时珍的中就有“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的句子,这是用布谷鸟叫来指示收麦插秧时间的。
在民间,还流传着很多物候方面的农谚。
如:华北地区的“枣发芽,种棉花”,“柳毛开花,点豆种瓜”;四川地区“雁鹅过,棉快播”;安徽地区的“知了(蝉)叫,割早稻”;等等。
这些都是用物候来作指示农时农事的依据。
由于物候现象是各年天气气候条件的反映,节气是每年在某一固定日期不变的,所以,按物候掌握农时,比单纯依靠节气农谚来预测农时,更为确实可靠。
中国从汉带起,就有“七十二候”的物候。
但作物的生长随地而异,各年也不同。
所以,古代的月令还不能解决问题。
如果在同一地区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植物和动物,把它们在不同时期的主要活动变化记录下来,并和气象台的温度记录,节气及主要农事活动结合起来,经过多年积累可以编成该地区的“自然历”,即季节现象前后连续发生的过程。
参看自然历,可预先知道各年季节来临的早迟,这对农业生产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七十二候一候为五日,用鸟兽草木的变动来验证月令的变易(大概以黄河流域的气候为准)。
宋王应麟:“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故一岁有,一年每月二气,在月首者为节气,在月中者为中气”。
一岁有七十二位候,每月有六候。
另据《月令》,《时训》,清《时宪书》等记载,每月物候和自然的现象(即七十二候)如下: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藏伏土中只虫)始振,鱼陟负冰,獭祭鱼,雁候北,草木萌动。
仲春之月:桃如华,仓庚(即黄鹂)鸣,鹰化为鸠,玄鸟(燕)至,雷乃发声,始电。
季春之月:桐始华,田鼠化为鹌鹑,虹始见,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鸟类)降于桑。
孟夏之月:蝼蝈(即蛙)鸣,蚯蚓出,王瓜出,苦菜秀,糜草死,麦秋至。
仲夏之月:螳螂生,伯劳始鸣,反舌(百鸹)无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
季夏之月:温风至,蟋蟀居壁,鹰始挚,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仲秋之月:鸿雁来,玄鸟(燕)归,群鸟养羞,雷始收声,蛰虫坏户,水始凅。
季秋之月: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即花)。
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孟冬之月: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蛤,虹藏不见,天气上升,地气下降,闭塞成冬。
仲冬之月:鶡旦(求旦之鸟)不柠,虎始交,荔挺出,蚯蚓结,糜角解,水泉动。
季冬之月:雁北乡(同向),鹊始巢,雉鸣鸡孵,征鸟厉疾,水泽腹坚。
二十四番花信风花信,即以花作为标志的花期,亦称“花信风”,即风报花之消息。
风应花期,中国便产生了“二十四番花信风”节令用语。
它亦是中国表示气候变化的词语。
《内经》:“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
根据农历节气,每年从小寒到谷雨,共八气。
每气十五天,一气又分三候,每五天一候,八气共是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
二十四候便成了二十四种花期的代表。
他们的顺序是: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一候瑞香,二候菊花,三候三矾;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花,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茶花,三候栋花;经过二十四番花信风之后,以“立夏”为起点的“绿肥红瘦”的夏季悄然来临。
此外,人们还编成“十二姐妹花”歌谣:“正月梅花凌寒开,二月杏花满枝来;三月桃花映绿水,四月蔷薇满篱台;五月榴花火似红,六月荷花洒池台;七月凤仙展奇葩,八月桂花遍地开;九月菊花竟怒放,十月芙蓉携春来;十一月水仙凌波开,十二月腊梅报春来。
” 百花所展示的美自然十分诱人。
而对花的钟情,莫过于骚人墨客了。
他们玩味和吟咏百花,因而便有了十二月花神之说:“一月兰花屈原,二月梅花林逋,三月桃花皮日休,四月牡丹欧阳修,五月芍药苏东坡,六月石榴江淹,七月荷花周濂溪,八月紫薇扬万里,九月桂花洪适,十月芙蓉范成大,十一月菊花陶潜,十二月水仙高似孙。
”海东月令《海东月令》是清代乾隆时任凤山县教谕失仕玠,仿照康熙时钮玉樵《广东月令》的体裁写成的一首古体诗。
这首诗系统地描述了台湾省正月到十二月特有的鸟兽,虫鱼,花果,蔬菜和信风的自然变化,给人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同时揭示了台湾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成为一部活现的农事历。
《海东月令》全文如下:正月 献岁菊含苞,蚯蚓穿泥蠕动,燕子归来,荧火虫夜出,冬瓜牵藤。
二月 树上蝉鸣,贝多罗花开,芥才生长,刺桐花炫彩,青瓠瓜上市。
三月 四英花含蕾,红桃花怒放,鲨鱼化为鹿,夏叶鱼游来,早冬稻收割。
四月 捕捞白带鱼,斑支花结实成棉,栀子花开放,牝鹿受孕,麻目鱼吐沫如雨。
五月 桃榔树子熟,白蛏含浆液,番木瓜开花,月桃花方开,菠罗成熟了。
六月 番样上盘,鱼介游于海面,龙眼熟荔枝来,六月菜尝新,七里得花结实。
七月 槟榔树果熟,迎春花又开,海鱼远去,占城稻竞秀,台风时起。
八月 红纱鱼游水面,早花生成熟,仙丹花如朝霞,中秋月饼赏月,番石榴荇薰臭。
九月 杰鱼跃于淡水,米豆收获,鸟榕树换新叶,西北风初起,沱连豆荚垂。
十月 西瓜进贡,蟋蟀在田野,金鸭到来,涂魠鱼奇集水中,到清明都有播种。
十一月 鳊鱼敲门,蜣螂孵化停止,水凅洲堵露出,鸟鱼从东海来,紫菜生于海中。
十二月 鸟鱼又归去,过腊鱼上市,海鹳飞来,雷声时响,蚂蚁不冬眠。
旬的由来纪旬法是很古的时候遗留下来的,那时用的是纯粹的阴历,把一个月分成上,中,下三旬,每旬10天,以10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依次为10天的名称,但是小月只有29天,故这一月的下旬是9天,所以“壬”是小月的最后一天了,“癸”不再往下排,下一个月第一天仍由“甲”开始,依次排练下去。
现在阳历还习惯沿用旬这个名称。
阳历一个月的前10天称上旬,月中的11-20日称中旬,21日到月末称下旬。
在应用时觉得旬又较长,为了使所指的日期更确切一些,有时又把一旬分别用旬初,旬中,旬末来表示大致范围。
朔,上弦,望,下弦我们知道,月亮是个球体,它本身不发光,我们平常所看到的月亮,是太阳光照在月亮上面,再从月亮反射到地球上来的光。
在同一时间内,月亮只能被太阳照亮一半,而背着太阳的一半是黑暗的。
同时,月亮绕地球转,又跟着地球绕太阳转,所以月亮对地球和太阳的位置,也在不断地变动,月亮对着我们照亮的这一面,有时有,有十无,有时多,有十少,这就形成了月亮的圆缺循环。
当月亮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这时月亮以背着太阳光的黑暗半球对着地球,我们便看不到月亮了,这叫做“朔”出现在农历的每月初一。
从朔日后的第一天,太阳一落山,月亮已经在西方地平线上了,往后每隔一天,月亮的位置就向东移一点,而它的形状象一把狭窄的镰刀,一天一天的肥胖起来,到七八天后,它以明亮和黑暗各有一半朝向地球,这时太阳一下山,它已十悬挂在天顶的半轮明月了,这叫做“上弦”。
其明亮半圆的直边朝向东方,一般出现在农历每月初七或初八,初九,初十。
往后,月亮的明亮部分越来越大,到了地球处在太阳与月亮之间,这时月亮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正对着地球,太阳正当落山时,月亮便从东方升出来,我们整夜可以看到一轮圆整的明月,这叫做“望”,出现在农历每月十五或十六,十七日。
望日以后,因为这时月亮便向东移的缘故,月亮上升的时刻,一天比一天推迟,同时月亮的明亮半球朝向地球的部分,看起来也一天比一天少,到了望日后七八天,月亮又以明亮半球和黑暗半球各有一半朝向地球,有成了一个半圆形,这叫做“下弦”。
其明亮半圆的直边朝向西方,一般出现在农历每月二十或二十三,二十四日。
这时月亮到半夜才升起来,直到第二天上午,还可以在太阳的右方天空看到它。
下弦以后,月亮的明亮半圆逐渐向内凹曲,变成镰刀形,而且一天比一天逐渐狭窄起来。
这时月亮东升的时刻一天一天地接近太阳出来的时刻。
最后又回到太阳同一方向,也就是月亮又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它又以整个黑暗半球朝向地球,又成为无月之夜的朔日了。
月亮从这次“朔”到下次“朔”,或从这次望到下次望,这就是月亮绕地球转了一周,叫做“朔望”。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19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