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被折断的翅膀纪伯伦读后感

《被折断的翅膀》主要讲了什么

中篇小说《被折断的翅膀》是纪伯伦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写于1911年。

小说叙述了“我”与贝鲁特城富家女萨勒玛相识,并产生了纯洁的爱情。

但是城里的保罗大主教为了侵吞萨勒玛的家产,强迫她父亲法里斯把女儿嫁给自己的侄儿曼苏尔。

由于萨勒玛迟迟没有生育,遭到了曼苏尔的百般虐待。

5年后,萨勒玛怀了孕,但她的孩子却在生下的当晚就死了。

她万念俱灰,也于第2天黎明前离开了人世。

作品的情节并不曲折,但由于纪伯伦能体会到横亘在他们中间的阶级之间的深渊,把他们的个人遭遇同社会的现象联系在一起,写出了萨勒玛的父亲虽然是一个慈祥的老人,但他滥用父权,只知屈从于主教的意志,而毫不顾惜女儿的感情和幸福,终于酿成惨剧。

作者通过法里斯的形象抨击了当时的封建陋习。

曼苏尔,特别是保罗大主教是恶势力的代表,从他差遣仆人唤法里斯去见他的情节描写中,就使人感到了他的权威之大。

他凭借自己的神职身份,掌握了全城人的命运,而折断“我”和萨勒玛翅膀的正是这个教权人物。

作品中他虽没有出场,但他却无时无刻不在左右人们的命运。

作品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阿拉伯妇女低下的社会地位和苦难命运,深刻地揭露了宗教势力和封建习俗的凶残冷酷。

作者既以充满同情的笔触描写了萨勒玛的不幸遭遇,也间接地指出了她的悲惨结局是同她的软弱和屈从分不开的。

纪伯伦前期的这些作品,反映了黎巴嫩在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封建军事统治下的社会现实,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僧侣和旧的因袭势力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也反映了阿拉伯民族的觉醒,代表了苦难的阿拉伯人民的心声,受到了阿拉伯各国人民的普遍欢迎,促进了阿拉伯小说创作的发展。

后来阿拉伯文坛著名的小说家迈哈穆德·台木尔等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被折断的翅膀》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受到各国读者的欢充满比喻和哲理的东彩、《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不以情重,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

并有评论说“上帝的先知于其身复活”,论述爱与美,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谴责贪婪、《人之子耶稣》(1928)。

纪伯伦并自绘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劳作与安乐,以他为中坚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歌颂自尊,定居美国后以写散文诗为主,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

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对话和叙述。

1911年重返波士顿。

从上世纪20年代起,曾创办《真理》杂志,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直至逝世,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做出过重大贡献、婚姻与家庭。

从50年代起,表达深沉的感情和远大的理想纪伯伦 纪伯伦1883年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

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

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

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

后去法国、理智与热情,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

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

同时。

《先知》是代表作,全球闻名,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语。

两年后回到祖国,激怒当局,他和泰戈尔一样都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

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欺诈和屈从,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法律与自由、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

纪伯伦的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

纪伯伦认为要唱出“母亲心里的歌”,再次前往美国。

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作品遭到查禁焚毁。

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诗集《行列圣歌》(1918)、法文和绘画,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

学习期间。

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次年迁往纽约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态度激进、意志和力量、《与灵魂私语》(1927)等,以一位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

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暴风雨》(1920),本人被逐,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流浪者。

《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苦斗、《先知》(1923)《沙与沫》(1926)。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1931)。

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纪伯伦的创作由小说转向散文和散文诗、生与死、《先知园》(1931),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纪伯伦的生平,写作风格

一、纪·哈·纪伯伦(Kahlil Gibran)(جبران)是美籍黎巴嫩阿拉伯作家。

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

纪伯伦、鲁迅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

二、纪伯伦的画风和诗风一样,都受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1757—1827)的影响,所以,文坛称他为“20世纪的布莱克”。

1908年—1910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期间,罗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评价纪伯伦:“这个阿拉伯青年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纪念馆收藏。

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

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

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

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

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象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纪伯伦是哪个国家的啊

纪伯伦简介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

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

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

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

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

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

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

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

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

《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欺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

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

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

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

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

《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

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

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像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

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

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

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做出过重大贡献。

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

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

从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哈利勒·纪伯伦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选自《泪与笑》 作者:纪伯伦 黎巴嫩诗人、画家 著名散文集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谁是纪伯伦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1883——1931)是黎巴嫩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和画家,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叙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散文诗的主要奠基者,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纪伯伦18岁起开始其文学生涯,其创作活动大致可分两个时期:前期以小说为主,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后期则转向散文和散文诗的写作,大都用英文写成,然后再译成阿拉伯文,所以他的两卷本的《全集》,第一卷称“原文卷”,第二卷称“译文卷”。

“原文卷”包括8部作品,即《音乐短章》(1903)、《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1908)、《被折断的翅膀》(1911)、《泪  与笑》(1913)、《行列圣歌》(1918)《暴风集》(1920)《珍趣篇》(1923);“译文卷”也包括8部作品,即《疯人》(1918)、《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子耶稣》(1928)、《大地诸神》(1931)《流浪者》(1932)《先知园》(1933)。

实际上,纪伯伦的最后一部作品是用阿拉伯文写成的独幕剧《国王和牧羊人》,但未收入全集,而是附在《努埃曼全集》第三卷中发表的。

  纪伯伦的创作前期,主要是从事小说的创作。

他先后发表了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和中篇小说《被折断的翅膀》。

前一部短篇小说集包括3个短篇小说:《世纪的灰和永恒的火》、《玛尔塔·巴尼娅》和《狂人约那》。

这部短篇小说集矛头直指那些封建教权势力,抨击了封建暴政的可恶,谴责了屈从的可耻,歌颂了抗争的可贵。

后一部短篇小说集包括4个短篇:《瓦丽黛·哈尼》、《坟墓里的吼声》、《新婚的床》和《叛教者哈利勒》。

它发出了苦难深重的阿拉伯人民的呼声。

由于这些短篇小说歌颂了叛逆和反抗,纪伯伦被教会开除教籍并被土耳其当局驱逐出黎巴嫩。

  纪伯伦创作的后期,主要是进行散文和散文诗的创作。

纪伯伦转入散文诗的创作后,从1913年起,用阿拉伯文发表了《泪与笑》、《行列圣歌》、《暴风集》、《珍趣篇》等散文诗集。

在这些作品中,表现了他对爱与美的渴望,也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谴责了西方的文明等。

1918年起,开始用英文写作,接连发表了好几部散文诗集,如《疯人》、《先驱者》、《先知》、《沙与沫》、《流浪者》、《先知园》等。

这些作品表现了他深邃的哲理思想和巨大的讽刺才能。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19955.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