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恭维的教训的读后感
《被恭维的教训》的读后感
尔虞我诈,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写读后感步骤是什么
怎样说讨好领导的话大家普遍感觉到称赞自己的领导很难,不论在公共场合还是私下里,赞美领导都需要鼓足勇气,否则是很不容易说出口的。
称赞领导不像赞美父母、老师、朋友那么“简单”的只需要坦诚地让感情自然流露出来即可,赞美领导总要考虑每一个细节。
称赞领导是一门特殊的艺术。
在社会上,领导是“白领”阶层,是有地位、有权力、有身份的人。
不论是公司经理、董事长,还是政府官员,都有高人一等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讲,领导是值得尊重和羡慕的。
但是中国世俗文化又有与官方文化相抵制的一面,商界的尔虞我诈、政界的勾心斗角在普通百姓心中造成的印象极差,致使很多人认为称赞领导就是巴结讨好、拍马溜须,结果是对领导真诚地赞美不能正大光明,反而被投机钻营者用来升官发财。
赞美领导是对领导的认可、支持和褒扬,是下属与上司搞好关系的“润滑剂”。
没有不喜欢听赞美的领导。
如果大家都众口一词地批评一个领导而没有赞扬他、支持他的声音,那么这个领导肯定就不称职,工作搞不好,人际关系也不好。
领导是球队“队长”,需要大家的鼓励和喝彩。
然而,领导与下属的关系不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是建立在工作与利益基础之上的,这就使得下属对领导的称赞不同于对其他类别的人的称赞。
领导与下属的关系往往是一对多的关系,使得下属们与领导之间的距离存在着一个“争”的问题,领导与每个下属的距离也不可能完全是等距离的,这就需要在赞美领导时要把握好称赞的技巧。
有的人虽然在称赞领导方面一向很“积极”,但却不注意方式,不仅领导不喜欢听、不敢接受,就连同事听了也反感,不仅没有效果,还容易得罪别人。
有的下属虽然默默无闻,但却遵从领导,埋头苦干,深得领导赏识,也受同事好评。
那么,称赞领导的要诀究竟有哪些呢?一称赞领导要不亢不卑蒙古有句谚语:“马群奔驰靠马头,雁群飞翔靠头雁”。
是比喻领导具有很大的作用。
领导阶层在社会上是精英,在单位里是“当家的”,是“老板”。
既然领导如此重要,如此伟大,下属就应当把赞美赋予他,把心里的真心话告诉他,当然这种“告诉”要坚持不亢不卑的原则。
有人在赞美自己的领导时,盛气凌人,大有“士可杀不可犀”的架势,口气也不校这样的称赞无疑让领导反感。
一位名牌大学的经济学研究生分到一个研究所工作,发现自己的所长竟然是军队转业来的并只有高中学历,因此,平时就对所长的“水平”不屑一顾,自以为高中毕业的“大老粗”懂什么经济研究,轻视之意常溢于言表。
然而,有一次该所长发表了一篇颇有影响的调研报告,获得了其他同事的一致称赞,这个研究生也不能不表个态,于是对所长说:“这一次的调研报告还真灵了!真该好好庆祝一下!”所长听了这样的称赞无动于衷。
这位研究生真该好好总结一下教训。
需知赞美这种心情“积于平常,发于一时”。
如果平时就养成了一种傲慢或无视领导的态度,当着一时赞美领导时,无论言辞、语气和心情都绝对不会是出于真诚的,甚至可以被看作是“无耐”的表示。
时时刻刻要记住尊重自己的领导,领导都有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但所以能做领导就有他做领导的根据和依靠,轻视领导是赞美领导的大敌。
还有的人称赞领导时不自尊,不注意自己的人格,低三下四,奴颜卑膝,认为凡是领导说的都是正确的,凡是领导的意见都要赞成,凡是领导的行动都要赞美,这样就把正义的赞美歪曲为拍马溜须、阿谀奉迎。
自古以来这样的小丑就不少。
程师孟尝请于荆公日:“公文章命世,某幸与公同时,愿得公为墓志,庶传不朽。
”公问:“先正何官?”程师孟回答道:“非也。
某恐不得常倚左右,欲求以俟异日。
”程师孟拍马的技术真是高明,自己还没有死就求荆公给写好墓志,以恭维对方的文章写得好,彻底丧失了人格和尊严。
这种姿态不仅与一个人的处世哲学有关,还与自己的不良动机密不可分。
有人就认为活着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就需要借助别人尤其是领导的力量,而拍马溜须是最容易赢得领导的方法,故而不择手段,以丧失人格和尊严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利益,实在是不可取,也是与领导相处的忌讳。
尤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都对人格、尊严看得很重,像这种奴性十足的奉承不仅领导不愿接受,其他同事看起来也会感到幼稚、可笑。
不亢不卑是称赞领导的原则,也是个人格和尊严的问题。
怎样做到不亢不卑地称赞领导呢?第一,不亢不卑要积于平常、发于一时。
对自己的领导不亢不卑体现在称赞领导的那一刻,但却养成于平常对待领导的态度上。
心理学上讲“心理定势”、“态度定势”,就是说人的心理和态度也有个习惯问题,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不难设想,一个平常对领导横鼻子竖眼的下属,在领导取得成绩时突然发出赞美的话,将是一种什么情景。
故而,良好的态度形于平时的一言一行中。
第二,称赞颔导要心底无私。
如果称赞领导是为了讨得领导的欢心,往往使赞美变味了。
那种想法也是幼稚的,领导的成就、进步、晋升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而不是别人赞美的结果,对领导的赞美也未必就能获得领导的喜欢。
从动机上讲,要想做到不亢不卑,必须摆脱利益的束缚。
第三,称赞领导要说真话说实话。
拍马溜须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说谎话、说大话、脱离事实.在同事看来是无稽之谈。
尤其是在赞扬领导的优点时,也要善于批评其不足之处。
苏秦被誉为战国时期的说客之冠,他以非凡的才智游说六国合纵联盟,尤其是在游说韩宣王时,他的不亢不卑的言辞赢得了韩宣王的信任。
苏秦见到韩宣王后道:“韩国北面有巩邑、成皋这样坚固的城池,西面有宜阳、商阪这样的要塞,土地纵横九百余里,拥有军队好几十万,普天下的强弓劲驽都从韩国出产,韩国的兵士又都能征善战。
凭着韩国兵力的强大和大王的贤明,却侍奉秦国,拱手臣服,使国家蒙受耻厚以致被天下人耻笑,实在是不应该呀!”苏秦为了激发起韩宣王的信心和勇气,对韩国的军事实力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大加赞扬,具体、真实,毕竟韩国是当时七雄之一,其实力是相当强大的。
苏秦赞美韩国强大、韩宣王英明并不是为了自己得到喜欢,而是想说服韩宣王合纵抗秦,于是讲了实话,把不应该有的妥协想法狠狠批了一顿。
不亢不卑,不是为了说服韩宣王而奴颜卑膝甚至叩头下跪,也不是为了讨好对方而一味地奉承恭维,对这些伎俩,一个英明的君王都是不为所动的。
所以,苏秦深明此理,不亢不卑,有赞有批,讲真话说实话,终于说服了韩宣王合纵抗秦。
二要摸清领导的具体情况每个领导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如经历、喜好、思想倾向等,有人称赞领导时,动机和想法都是好的,但却看不出领导受赞扬后有什么积极的反应,甚至有时对自己的称赞表现出反感。
比如有些领导很讲实际,不喜欢别人奉承,对拍马溜须的人更是不屑一顾。
这就需要在称赞领导之前要摸透领导的具体情况,因人而赞。
大多数正直忠厚的领导都厌恶拍马奉承的人,但几乎没有领导会拒绝下属真诚的赞美。
拿破仑就对善于奉承的人很反感,这一点为众所周知。
但有一个聪明的士兵却来到拿破仑的面前说:“将军,您最不喜欢听奉承的话,您真是正直英明的人啊!”拿破仑听后不仅没有斥责他,反而感到十分自豪。
这位士兵对拿破仑的脾性摸得很透,深知他讨厌奉承的话;但这位士兵却又绝对聪明,他准确地捕捉到拿破仑的这一性格特点并在这个特点上作了文章,称赞了拿破仑不爱听奉承的话这一事件,拿破仑自然没听出来反而感到自豪无比,看起来真是天衣无缝绝顶聪明的赞扬。
可见,要使自己对领导的赞美收到好的效果,必须要对领导的情况有所了解,了解越多,赞扬的话就越能符合领导的口味。
常言道: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领导也就需要一种模式的赞扬。
盛宣怀在拜见陌生的上级时,就非常注意了解对方的有关情况。
一次,在李莲英的保荐下,醇王特地在宣武门内太平湖的府邸接见盛宣怀,向他垂询有关电报的事宜。
盛宣怀以前没有见过醇王,但与醇王的门客“张师爷”过从甚密,从他那里了解到两个方面的情况:一、醇王跟恭王不同,恭王认为中国要跟西洋学,醇王则不认为中国人比洋人差;二、醇王虽然好武,但自认为书读得不少,颇具文采。
盛宣怀了解情况后,就到身为帝师的工部尚书翁同和那里抄了些醇王的诗稿来,念熟了好几首,以备“不时之需”。
盛宣怀还从醇王的诗中悟出了些醇王的心思,毕竟“文如其人”。
胸有成竹以后,盛宣怀来谒见醇王。
下面是高阳先生写的《胡雪岩全传——灯火楼台》中的一段描述:“那电报到底是怎么回事?…‘回王爷的话,电报本身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全靠活用,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此而已。
”醇王听他能引用岳-武穆的话,不免另眼相看,便即问说:“你也读过兵书?”在王爷面前,怎么敢说读过兵书?不过英法内犯,文宗显皇帝西狩,忧国忧民,竟至于驾崩。
那时如果不是王爷神武、力擒三凶,大局真不堪设想了。
”盛宣怀略停了一下又说:“那时有血气的人,谁不想洗雪国耻,宣怀也就是在那时候,自不量力,看过一两部兵书。
”盛宣怀真是三句话不离醇亲王的“本行”,他接着又把电报的作用描绘得神乎其神。
醇亲王也感觉飘飘然,后来干脆把督办电报业的事托付给盛宣怀。
盛宣怀的称赞很成功很高明,有许多技巧值得借鉴。
其一,想方设法摸清颔导的喜好。
醇王与盛宣怀以前没有接触,彼此了解甚少,但盛宣怀却掌握了主动权,他通过醇王周围的人把他的思想摸了一下,这才使他在谈话中游刃有余地赞美对方,并投其所好,让对方感到彼此之间竟然有这么多共I司点,无疑缩短了双方的心理距离。
其二,赞扬领导引以为荣的事。
大凡领导,一般都有过较丰富的经历,不乏辉煌的事迹,对这些事迹的赞扬或重提都无疑是对领导的敬佩和颂扬。
盛宣怀赞扬了醇王力擒“三凶”的事,使得醇王很是得意,原来在“辛酉政变”时,醇王受密命在热河回銮途中,夜擒肃顺,到京以后,又主持逮捕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才奠定了当时政治格局,当然是他引以为荣的事。
其三,赞扬领导可能本身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把自己成功地推荐给领导。
细心的下属往往很关注有关领导的信息,这样的“信息通”碰到关于领导的信息时,都比较注意记住,决不轻易放过。
有的领导自己就能“泄露”一些自己的情况,比如经历、家庭背景、生日、自己的人生观、喜好等;一些信息还要靠同事或周围人士来了解,有的人也不知从哪里就能掌握一些关于领导的很有价值的信息;再就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阅历来判断领导的情况。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避免“巧妇无米”之苦,使我们的赞语句句都能落实在领导的心坎上,真正能够成为领导的知音、朋友。
三服从是对领导最好的赞美常言道:恭敬不如从命。
谦恭地敬重领导,不如顺从领导的意志和命令。
对高明的赞美者而言,服从是金,语言是银。
这是由领导与下属的特殊关系决定的。
勿庸赘言,每个领导都喜欢听赞美的话,就连包拯也喜欢老百姓称他为“包青天”,但善于用语言来赞美领导的人却未必是领导最喜欢的下属,也未必能得到领导的信任和赏识。
有些人很在意平时对领导说恭维的话,也常常使领导感到开心,但关键时候却又顶撞领导的旨意,不同意领导的决策,不服从领导的命令。
这类人可以说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这是一种最不合时宜的称赞领导的策略。
不服从领导就是不尊重领导。
中国人比较讲究实际,一个人说的天花乱坠,干起来什么都不行的人很受人歧视。
领导是工作上的权威,很重视自身威信,下属的赞扬无疑是对领导的威信的维护和尊重,但言行不一,不服从领导实际上就是无视领导的权威,损害领导的尊严。
编辑提醒:请注意查看“”一文是否有分页内容。
从经济政治角度评红楼梦
《红楼梦》里面引用了一副对联,叫做“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有的人很讨厌这两句话,但是我想,讨厌这两句话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模式有问题。
因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和真诚纯洁的心理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认为一个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了就必然成为一个很虚伪的坏人,这是一种反制主义的偏见。
有时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毛泽东作为一个政治家和革命家,看任何事物都以政治的眼光,但是为什么他这样偏爱《红楼梦》呢
如果你要讲政治你应该讲《三国演义》———当然毛泽东也讲过《三国演义》、《水浒传》,但相对而言毛泽东谈这些反而少一点,很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红楼梦》写得比较细致,不是人云亦云的东西,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红楼梦》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信息量。
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毛泽东的鉴赏能力是不能低估的,他把《红楼梦》定义为一本谈政治的书,把《红楼梦》看成四大家族的兴衰史,认为《红楼梦》是阶级斗争等等。
他曾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里面说:中国不能太骄傲,中国无非就是人口多,历史长,地域广阔,另外还有半部《红楼梦》。
这篇文章被收入正式文件的时候,编者把“半部”改成“一部”了,说“半部”好像有点不好意思,其实说“半部”更显出伟大了。
《红楼梦》的政治主题 我现在讲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红楼梦》的政治主题。
《红楼梦》有一个根本的政治主题,就是探讨兴亡、盛衰的规律。
中国的读书人对此特别感兴趣,这是由中国的历史造成的。
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的朝代,而且每个朝代都经历由盛而衰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
《红楼梦》描写了秦可卿在临死之前,给王熙凤托梦说:“我们家赫赫扬扬,已近百载,一日若应了树倒猢狲散的成语……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任何一个家族或者一个朝代,如果发展得太强大,太完美了,就要出事。
这种观点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就已经有相关表述,“满则溢,盈则亏”。
《红楼梦》一直有这么一个调子,它把元春省亲说成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到这一步,就会走向反面。
这个观念在中国文化里面非常醒目。
我们来具体分析贾府为什么会衰败。
大致上,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一是政治危机,二是文化危机,三是财政危机,四是管理和人才的危机。
政治危机是什么意思呢
一个大的家族,一个高官,一个政治集团,它的政治资源是些什么呢
有没有很密切的关系
大致上它有以下这些资源,第一是背景。
贾府是名门之后、功臣之后,还有一个大背景,就是贾政的大女儿元春是皇帝的贵妃。
但是这个背景有点麻烦,因为她后来死了,而且死了以后描写显得比较冷落。
显然《红楼梦》中元春的死默默无闻,什么原因、背景都不知道。
第二个是德行。
在这方面贾府更差,而且越来越坏。
第三,他应该有新的功劳。
他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吗
没有。
或者他能得到上层特殊的宠爱,像高俅那样,由于球踢得好,为宋徽宗所赏识。
要财产也没有财产,简单地说,如果我们将它的政治危机概括起来,就是只知道吃老本,而没有立新功。
对任何政治集团、人物甚至非政治人物来说,这都是重要的。
第二是它的文化危机,我们看到,在《红楼梦》里面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已经丧失了公信力。
以贾宝玉为代表,他非常厌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套。
贾宝玉的上面还有一个人物非常重要,但作者老是回避,不多写,这个人就是贾珍的父亲贾敬。
贾敬好道,每天都炼丹、静坐,不参与家族里的任何活动。
他完全是一个对封建文化、封建价值丧失了最起码的感觉的人。
作者有意回避描写贾敬,但是他起的作用很大,因为在贾宝玉做梦进入太虚幻境以后,听到“箕裘颓堕皆从敬”、“造衅开端实在宁”,意思是指行业的完蛋从贾敬这里开始,造孽、腐烂的事情是从宁国府开始的。
我把贾宝玉和贾敬放在一起来说,不符合解放以后对《红楼梦》的评论。
因为解放以后新的“红学”基本上是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认为贾宝玉是叛逆、反封建的,贾敬是堕落的。
而在贾母身上,既有入的一面,又有格格不入的一面,因为贾母还是很注重一些封建道德的。
但在整个贾府里,你会感觉到仁义道德、修身齐家、自强不息、仁义礼智信、礼仪廉耻这些东西全都已经完蛋了。
在《红楼梦》的具体环境中,意识形态已经变成骗人的东西了。
第三个危机是财政危机,这点就不作细说了。
第四是管理和人才的危机。
从《红楼梦》里的许许多多的描写可以看出,除了王熙凤一人,或者还可以加上一个探春,除了这两个人以外,再没有人有管理才能。
王熙凤智力突出,管理宁国府的时候就发现了很多的混乱,所以她要严厉处罚。
后来王熙凤病重的时候,就由探春、宝钗和李纨这三套马车来管理,但是真正起作用的只有探春。
因为李纨虽然明白很多事,但是不参与管理;宝钗则是明哲保身;而探春毕竟是一个小孩子,将来还要嫁出去的,所以很难算是家里的管理人才。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红楼梦》里的男人都没出息,能管家务的一个都没有。
《红楼梦》中确实是男人比女人更废物,更无用,更糜烂,更恶劣。
我想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男人读了很多正统的书,但是读得越多,就越脱离实际。
以贾政为例,他是最认真的,各方面都很认真。
有人说“贾政”的意思就是假正经,非常虚伪,我并不这样觉得。
贾政要打死贾宝玉,恨成那个样子,是因为贾宝玉做了太出格的事情。
宝玉和蒋玉菡很暧昧,而在古人眼里,蒋玉菡不是一个戏曲演员,说不定是个人妖之类的,如果儿子跟人妖混在一起,怎么会不愤怒呢
尤其蒋玉菡是跟贾府关系不怎么好的、王爷家里的一个“文艺奴才”。
他非常愤怒,我认为这种愤怒是真诚的。
以贾政的地位、身份,自然是不能够容忍贾宝玉。
贾政还有一点让我很感动,就是元妃省亲回来的情景。
贾政和王夫人两人要先给元妃行礼,要直挺挺地跪下。
贾政和王夫人就跪着说贵妃怎么好,怎么伟大,洪福齐天,请贵妃也不要考虑我们年纪大了,风烛残年,不要以我们的身体为念,要专心伺候好皇帝。
我们设想,一个父亲跪在女儿面前,越说我们老了不中用了,就越表现出老年人寂寞伤感的心情。
我每次看到这里都觉得很好地刻画出了一个老人的凄凉。
但这是按照君臣之礼,不能说你到宫里干什么啊,老爹都活不了几年了。
相反倒是元妃哭了:“你们为什么把我送到那个不见人不见天日的地方
”但是贾政出去做官,碰到一点小事就无法处理了。
贾府的男人所接受的教育、所懂得的道理和现实是完全脱节的。
另外,这些男人在享乐、纵欲和生活糜烂方面的禁忌,比女性要少得多,尤其是在性放纵方面。
《红楼梦》中的男人没有一个不是乱来的,既可以搞女人,也可以搞男人。
相反,贾府女性的约束起码多一点。
贾母地位再高,她不可能搞这些。
所以这里面男人尤其是没有用的,这和封建社会、封建贵族、封建特权的寄生性有很大关系。
跟西洋的贵族相比,中国的贵族更加懒惰,他什么东西都要别人伺候。
他的劳动减少到近于零的程度,稍微有点钱就开始使用别人的劳力。
中国贵族以寄生为享受,恨不得吃饭都让别人喂。
这种寄生性的享受观和特权观,使得他们的体能、智能全面萎缩,我们从贾府的情况可以看出这点来。
贾府的权力格局 第二个大问题我想谈一下贾府的群落和权力格局。
中国人的文化头脑很有意思,孔子早就说过“君子之泽,三世而斩”,最多能传到三世。
果然到了第四代的贾宝玉、贾政,就已经完全没有希望了,没有继承人了,从精神上、文化上、才智上都彻底瓦解了。
在贾府最高高在上的就是贾母,贾母又有一个助手叫鸳鸯,是贾母的一把钥匙,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要靠她。
即使如此,鸳鸯和王熙凤合谋,也偷过贾母的器具来典当以应付财政收支的紧急。
贾母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贾赦,二儿子是贾政。
贾母喜欢贾政而不喜欢贾赦,所以贾赦一直是反对派。
不过书里一直都没有对贾赦进行正面的描述,贾赦的妻子,说她是个索性子,性格很怪,很难相处。
所以贾母喜欢的是贾政,更偏爱孙子贾宝玉。
但是贾政和贾宝玉都管不了家,管家的责任就落到了贾赦的儿媳妇王熙凤身上。
王熙凤具有多重身份,她既是贾赦的儿媳妇,又是贾政的夫人的内侄女。
王夫人那边,在某种意义上更加亲切,相反跟邢夫人的关系比较冷淡。
第三,她精明强干,在《红楼梦》里再也找不到一个跟她一样聪明、比她更能干的了。
但是她也有弱点,就是不认字,没文化,但也还可以应付。
第四,王熙凤还起着作为贾母的弄臣的作用。
她能够不停地说笑话来歌颂贾母,这个在封建专制里头,能够经常让领导笑,前程就远大了。
只要王熙凤一说话,贾母就笑,就高兴。
在众奴隶面前,王熙凤是一个精明强干的老板、杀手,她害人从来不眨眼,可是在贾母面前她是一只活泼、伶俐、可人的猴子。
对贾母她是猴,对众家臣就是虎狼,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王熙凤也有一个助手,就是平儿。
王熙凤是“鹰派”,平儿是“鸽派”。
同样我们可以称之为主流派的一条线,贾母、贾政、王夫人、王熙凤、平儿、探春、宝玉等等,包括袭人等丫头的利益都是一体的,他们的利益仍然是忠于主流派的。
宝玉从思想上说是非主流的,疏离主流意识形态,但又完全享受着主流派的待遇,地位、物质享受、标准、规格都是最好的。
至于非主流派,就是对这个管理格局心怀不满,一直在伺机而动、希望变天的,首先就是贾赦和邢夫人。
过年的时候,大家说笑话。
贾赦就讲了一个笑话,他说一个老人得了心脏病,请了针灸医生给老人扎针。
在哪里扎呢
在腋下扎针。
老人就问,你怎么不在心上扎
医生说,因为你的心就长在腋下。
意思就是指不公正,一碗水没端平,这实际上是在骂贾母。
而贾母也毫不含糊,听了以后就回答说,看来如果我要扎针的话大概也要这么扎。
这也是政治手段,你不是说我偏心吗
那我就偏心,这多少透露出封建政治的无赖性、流氓性。
一句话弄得贾赦讪讪而退,很尴尬。
那里还有一个隐患,随时准备闹一闹的,就是赵姨娘和贾环。
曹雪芹写的所有人都很深刻、全面,人物写出来都是圆的,唯独赵姨娘和贾环是扁的。
不管在什么时候,赵姨娘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得体的话,没有一次得体的举动。
贾环也没有干过一件好心的事情。
这种情况使得贾府表面上看是皇亲国戚,很高大,很贵族,很有秩序,但是它蕴藏着矛盾,蕴藏着地震。
反对派还有部分群众基础,虽然并不参与贾府的权力斗争,但是他们是一群毒魔,随时等着贾府出事好从里面染指,分点好处。
沾点边的穷亲戚则偷鸡摸狗,两面三刀,雁过拔毛,恶劣到极点,他们一直勾结府外的地痞流氓,像张华这样的一些人。
所以贾府的权力格局并不稳定,是蕴藏着危机的。
贾府中的三位重要女性 第三步我想分析一下贾府的一些重要人物。
一个是贾母,她的地位最高,年纪偏大。
她非常聪明,平常采取大撒手的政策。
刘姥姥恭维她洪福齐天时,她说“我不过就是个老废物,能吃就吃一口。
”实际上说这话时,是她自信心最强、心情最愉快的时刻,对一切充满信心,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但是,她一直都没有放松警惕,她经过创业维艰的局面,偶尔会露出狰狞。
当贾赦要讨鸳鸯做小老婆时,她突然大怒。
她用手一指,说我早就知道你们这些人要算计我。
我现在就只剩这一个忠心我的人了,你们就要把鸳鸯从我身上调虎离山。
众人就觉得很奇怪,这事为什么怪在大家头上了呢
只有探春站出来说话:奶奶你糊涂了,哪有大伯子纳妾跟弟媳妇商量的呢
要知道在中国封建社会,长嫂如母,小叔子可以抱着嫂子吃奶,但是大兄弟对弟弟的媳妇要保持很远的距离。
贾母突然就笑了,可不是老糊涂了,哪有大伯讨小老婆跟弟妹商量的呢
贾母就怪宝玉,我糊涂了你怎么也不劝
但是这次凶恶的表演给人很深的印象,为什么一个平时慈善的老太太遇到这样的事情突然爆发呢
我觉得虽然贾母辈分最高,但她是个女人,什么事情都由她来掌舵,也有信心不足的时候。
贾母经历过创业阶段,所以警惕性很强,甚至不惜作出有罪推理,谁都可能是坏人、内奸。
她不认为天下太平,贾府可能就有内奸。
再一个我要说一下王熙凤。
王熙凤在管理上有许多不合理地方,比如她不按时发钱,先放高利贷,但王熙凤在管理上是唯一可以依靠的人。
贾母为王熙凤过生日,王熙凤酒喝多了,想回去补妆。
结果就在这时候,贾琏正和包二家的胡来,而且贾琏派了两个小丫头站岗。
第一个小丫头见了王熙凤回头就跑,王熙凤大叫“还跑”,丫头就停下来了。
一见面,王熙凤就给她两个嘴巴。
第二个小丫头特别鬼,就主动跑过来说正要向你报告。
王熙凤说,你少跟我来这套。
又是一个嘴巴。
第一个丫头不说,王熙凤就拿簪子扎人家的嘴。
这个动作,黄世仁对白毛女喜儿使过。
管理是一种潜暴力,为什么一定要服从管理呢,因为她有能力从暴力上给你实行惩戒。
王熙凤是一个该出手时就出手、不拒绝使用暴力进行管理的人。
最后说一下探春,从搜检大观园这件事来看,对探春屋里的搜检,探春一开始就说:“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
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
果然今日真抄了。
咱们也渐渐地来了。
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不觉流下泪来。
箱子看完了,王善保家的有点得寸进尺,过来摸摸探春身上。
探春是何许人物,允许她对探春身体进行接触
“啪”
探春就给了一个嘴巴子,这个嘴巴太棒了
像这种狗仗人势的人缺少的就是这样巴掌的教训。
《红楼梦》中很多描写很憋气。
冰心说《红楼梦》让人看着非常窝囊,说她从小就看不进去,看着实在生气,没劲。
但是我看完了《红楼梦》没有得抑郁症,就是因为探春的这一个嘴巴。
这一个嘴巴就把所有的鸟气都发泄出来了,那真是金声玉振,余音绕梁,百年不绝
(
【原创】吕韧敏:一座富矿的勘探报告 ——《粟裕传》读后感
[
【原创】吕韧敏:一座富矿的勘探报告 ——《粟裕传》读后感]一座富矿的勘探报告——《粟裕传》读后感吕韧敏就读过的四种大部头粟裕传记而言,以张震题写书名、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粟裕传》编写组(组长为朱楹、成员为温镜湖、熊铮彦、杜魁元)所撰《粟裕传》对传主一生的叙述为最具权威和全面,
【原创】吕韧敏:一座富矿的勘探报告 ——《粟裕传》读后感。
我读后的第一印象,就是材料的浩繁和内容的丰厚——终于成书,可喜可贺,功在当今,利泽万代!历经十数年之久的勘觅、探求而终于定稿问世的这一巨著,为学习、研究和宣传粟裕提供了空前规模的权威史料和覆盖面极其广阔的深层思考。
粟裕是旷世名将,当代伟人,一位社会主义特殊时期的悲剧人物!“粟裕学”是一座极其丰饶的“富矿”,这部大书是这座富矿的勘探报告;从中可以得知各种“稀有金属”的丰富含量和清晰可辩的“分布状况”。
随着历史的推移和时光的流逝,其“开采”价值必然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关注和认识;必然会有更多的人们以独具的慧眼去采撷、以特有的才智去冶炼、以真知灼见和有胆有识的雄才诗情来溶铸、锻造新的精品。
十年成书的《粟裕传》,使我想到了也是十年成书的《红楼梦》。
《红楼梦》从一部被禁的书到终于禁不住而成为争相传阅的书,又成为学者们自嘲为“籍以养家糊口”的书;进而出现了一系列“红”学专著和国际范围内经久不衰的“红”学热,可谓硕果累累、蔚蔚大观。
其间经历了坎坷而漫长的道路。
研究粟裕也经历过种种坎坷,还会遇到种种坎坷,也需要走漫长的路。
但《粟裕传》毕竟不是被禁的书,而是人们期盼已久,一问世就蜂拥抢购、争相传阅的书;因而可以预期,“粟裕学”的兴起和“粟”学热的到来、以及粟裕研究硕果累累、蔚蔚大观的出现,将不会是太为遥远的未来!(一)我有幸在参加《粟裕传》出版座谈会时获得一本赠书。
会后钻进汽车回家的路上,便不顾老眼昏花和行车颠簸,爱不释手地捧读起来;回到家还没下车,车门刚开书就被“拦路打劫者”抢走再也要不回来了(张三说已被李四“抢去”,李四说又被王二麻子“偷走”,总之是不翼而飞去向不明)!家门还没打开,已闻电话铃响,拿起两个电话听筒才知道都是要书;拆开邮件堆里的几封来信,也都是要书!我老早就把《粟裕传》定单挂号寄往各地(仅付邮时记录在案的即在百份以上),如何购书和与谁联系,那上边写的很清楚。
直接问我反而一时语塞难以说清楚。
因为记不清楚。
信函和电话叮嘱“给我寄本《粟裕传》!”我倒是记清楚了。
于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我都忙于买书寄书,就是挤不出足够的时间看书。
我的两个孩子,忙他们单位工作的同时,也跑了几趟当代中国书店为我买《粟裕传》。
与我一样,他俩也均曾无功而返!这个书店官商派头十足:节假日不卖书,下班时间不卖书,非节假日、非下班时间、惟因“管事的不在”还是不卖书!每见我须眉发皆白气喘嘘嘘、酷暑骄阳下大汗淋漓、却又连连扑空失望而返,他们传达室的一位老同志都深深表示同情,连连开导我说:老先生别生气!这“公家的事情”急也没用,他们从来都是这样的!……屡屡扑空难免不高兴,甚至想到粟老总九泉之下有知也肯定会不高兴。
他一生处处想到别人,处处尽量使别人方便;而卖他的传的这个书店,怎么就想不到读者,反而处处使读者不方便呢?给我的感觉是似乎大家越急于买《粟裕传》,这个书店就越是摆派头,真是岂有此理!说实在的,我虽然爱买书,惟这次为买《粟裕传》所化费的时间和精力最多!有时实在疲惫不堪,也不想总指挥孩子(我能指挥的只有孩子)。
孩子毕竟得忙自己的工作,以为跑了几趟书店为我买了几次书也就完成了任务,不再过问。
他们哪里知道我的任务远未完成:相当长的日子里,要我买书寄书的函电只见增多不见减少!有人见我写过几篇蹩脚文章,就认定了我是什么“主力军”,恭维话说了一大堆,高帽子戴了一大摞。
你越是向他解释,他越是说你“谦虚”;费尽了口舌,他们也不信我是“散兵游勇”。
我想,仅仅为了证明他们的这个错误,我也有必要给他们买书寄书;何况,他们所说“身处穷乡僻壤,根本就见不着《粟裕传》,也根本就不认识订单上指定的联系人”,确属事实而非错误。
我自己另购的一本《粟裕传》至今安好,没有再次“被抢”、“被偷”、“不翼而飞”,盖因切实接受了以往教训,采取了万无一失的安全措施——深藏不宣概不示人。
(二)阅读《粟裕传》,想到“粟裕学”。
深感研究和宣传粟裕均须首先学习粟裕!总得有点“斗胆直陈”和“不事迎合”的精神,总得讲点真话。
只有真话才有力量,才经得住时间检验。
高锐同志在《粟裕传》座谈会上的即席发言之所以精彩得很,受到了真诚的欢迎,获得了真诚的掌声,就因为讲的是真话,有力量的话,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话!鲁迅先生提倡敢说、敢笑、敢怒、敢骂,主张“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读后感《
【原创】吕韧敏:一座富矿的勘探报告 ——《粟裕传》读后感》。
鲁迅先生的文章历久而弥新,至今读来仍是那么犀利,那么痛快,那么动人心弦,那么撼人魂魄;而高锐同志的发言,就很有那么一点鲁迅先生的味道(颇如尊姓大名所示:“高”瞻远瞩,“锐”不可挡)!粟裕是军事家、战略家,鲁迅是思想家、文学家,两人似无可比。
但我以为,以枪为笔和以笔为枪都一样,两人都是摧枯拉朽、所向披靡的革命家!在性格上两人更有不少的相通和相同之处。
如不趋势、不趋时、不畏难、不惧险,一生不屑于迎合。
这种难能可贵的“不迎合”,是粟裕研究者首先必须切实学习并身体力行的。
只有这样,才可能只讲真话,不讲假话,也不讲空话、大话和套话。
粟裕研究经历了种种坎坷!按说,经无数同志的不懈努力,又经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郑重批准,为他正式平反昭雪、终于遂了军心民心之后,种种樊篱该是自行拆除方属正常;因樊篱的构筑过于牢固且连绵不断,一一拆除困难较多,须旷以时日也是情理之中可以理解的。
这是历史造成的“历史的误会”,绝非哪个人的一己之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粟裕蒙冤数十载,不实之词漫天飞。
以讹传讹久矣,形成思维定势,纠正起来极其困难(讹传愈久纠正愈难)。
但是总不能不予纠正吧?任何事物,终究得恢复其本来面目。
不论是褒是贬,都不应该把不实之词强加于史、强加于人。
事实上,许多“正名”的工作还远没有做,“宣传”就更谈不上了!令人敬重的张效琳同志所言极是:粟裕研究任重道远。
诚如斯言!(三)回眸粟裕研究状况,人们欣喜地看到,代表粟裕最新思考的《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这一重要文献,由粟本人在1979年1月11日军事学院高级系毕业班上讲话发表后,打破了军事科学研究的长期沉闷空气。
以此讲话为起点,远不限于军事学界而是整个学术界,均由此而出现了真正自由争鸣的良好风气!随后,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的《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的《粟裕军事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的《粟裕论苏中抗战》,和国防大学出版社(1991年)的《论粟裕的军事理论与实践》、军事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的《粟裕军事指挥艺术与现代战争理论研究》等相继问世,为我们提供了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以及兵员补充、后勤保障、民众动员等诸多方面的光辉范例和研究课题,也使我们领略了军事学领域深入探讨的求实精神、理论勇气和丰硕成果;如王春芳的《毛泽东战役思想概论》和《新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发展》,王春芳、张治宇的《论粟裕在黄桥决战中的指挥艺术》,张效琳的《战略试战的苏中七战七捷》、《我军指挥艺术的重大发展——孟良崮战役的重要价值浅议》、《异曲同工谱写致胜乐章——读粟裕同一天的两份电报》和《粟裕对淮海战役的重要建议》,沈维白的《学习粟裕同志千言长电的体会》,温镜湖的《试论粟裕对解放战争规律的探索》、《“子养电”基本观点的形成和发展》和《陈毅粟裕宿北战前会合考》,秦叔瑾的《撤退两淮考》,张衡的《试论解放战争初期华中战场的纵深作战》,杜魁元的《解放战争中的粟裕》、《七战七捷粟裕打出八面威风》,初维真的《谁是济南战役的指挥员》和《粟裕在济南战役中的卓越功勋》,汪维懋的《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伟大军事实践》等。
笔者才疏学浅,所见非常有限。
仅提到的上述诸篇外,特别应该提到的是:新四军苏中公学校史南京研究会粟裕研究委员会编辑的第一辑至第五辑《粟裕研究文萃》、第1期至第13期《粟裕研究信息》(可惜得知较晚),还有南通市中共党史研究会粟裕研究组的《粟裕研究通讯》(已见两期),其中诸多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有根有据有理有节的佳篇,读之令人兴奋,不胜欣喜!编辑者和联系人的工作默默无闻而又功德无量,实堪钦佩!粟裕是军事大家、旷世名将,以军事学的视角观察他、分析他、研究他、认识他,自是必然的事。
但他的丰功伟绩决不限于打仗和治军,他从战争年代起就曾担任过重要的党政职务,他所主政的地区,即使在战乱频仍的时期,民众也是安居乐业,辖内也是政通人和,可谓政绩斐然。
尤其因为他还是一代伟人,更是蒙冤数十年之久、直至含冤辞世仍未得昭雪的社会主义特殊时期的悲剧人物,故以社会学的多视角来观察他、分析他、研究他、认识他,就显得尤为必要。
目前看来,涉及较少,而我以为这是很值得开拓的更为广阔的学术领域!高锐同志的精彩发言更加深了我的这一认识。
他说:《粟裕传》不光是军队应该读,国家机关各部门都应该读。
因为纵观粟裕的一生,他的耿耿忠心赫赫战功,他作为革命家的高风亮节人格魅力,他作为军事家的百战百胜丰功伟绩,他作为战略家的奇谋妙策雄才大略,他作为共产党人的坚定、坚贞和坚毅,他的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特别是他的顺境中和逆境中如一不二的达观和坦荡,不只是全军的光辉典范,也是全党全国全民族的光辉典范!初稿于2000年8月完稿于2002年5月作者通讯地址:北京海淀八里庄北里一号(邮编:100036)原载2007年《粟裕研究资讯》第28期 〔
【原创】吕韧敏:一座富矿的勘探报告 ——《粟裕传》读后感〕随文赠言:
【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0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