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贝克成长读后感800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感想

利用这个假期我读了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哈克贝利是一个聪明、善良、勇敢的白人少年。

他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

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黑奴吉姆。

吉姆为了逃脱被主人再次卖掉的命运,从主人家中出逃。

他们一起漂流在密西西比河上,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两人成了好朋友。

哈克贝利为了吉姆的自由,历尽千辛万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被故事里的人物哈克的正义感和敢想敢做的精神所吸引,更被富有同情心和牺牲精神的黑人吉姆的人格所打动。

使我认识到人一定要有信念,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要坚定信念,敢想敢做、不逃避、不退缩,那么任何困难都会被迎刃而解。

通过这本书我还懂得了人与人之间是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只有这样才能和谐,才能共创美好的未来

  ★读后感  这周,我读了创作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书中讲的是哈克贝利·费恩帮助黑奴吉姆逃亡的故事。

  文中第十四章后一部分写了哈克与汤姆讨论所罗门王的才智。

吉姆因为一个关于的事情——两个妇女抢夺一个孩子,把孩子砍成了两半,一人一半,这件事情觉得所罗门很傻。

但我觉得这个事情也许不像他所想的那么糟糕,说不定是想,切开孩子后,妇女中是孩子妈妈的一定会率先边哭边叫:“我可怜的孩子啊

”而不是孩子妈妈的妇女则会愣在那儿,这样就可以分辨出谁不是孩子的妈妈了,再给她应得的惩罚,给真正孩子妈妈的妇女补偿。

  从这件话中,我觉得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考虑一件事情,会有很多种答案,必定有一种答案会让人理解支持,如果只是死板地从一个方面思考的话,那很可能就大错特错了。

  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不同角度去观看庐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从不同方面去思考一件事情也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生活也一样,也许你很健康但生活并不富裕,可换个角度想,大自然赋予你鲜活的生命,多彩的世界给予你生机勃勃地活力,你拥有生命与活力,这不也是一种财富吗

你是幸运的,你应该这么想。

  这段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教给了我很多道理,我会把它铭记在心里,成为我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读《哈克贝里 费恩历险记》有感 作文600字

第1篇:动力来自梦想  像一般人一样,我有一个平凡而美好的梦想,但人生不正是因为有一个梦想而精彩吗

因为梦想会带给你对未来的憧憬,因为梦想会带给你对生活的激情,因为梦想会带给你对目标的奋斗。

  每当我面对题海而不耐烦时,梦想就会化作一束温暖的光抚摸着我,使我暴躁的心宁静。

每当我因失败而伤心时,梦想就会化作一位老师,对我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每当我因前面的困难而准备放弃时,梦想就会化作一双严厉的眼睛盯着我,使我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那么,我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呢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型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如果说成就一番事业需要经历一番磨难,那么实现自己的梦想或许也要经历一番磨难吧

但为什么有的人在经历磨难时会半途而废,有的人却能坚持到低

一方面是因为有决心吧,另一方面肯定是因为他的梦想在激励他。

可见,梦想的动力是多么大啊

  是的,只要我们有梦想,我们就会有动力;梦想就如同一朵小小的蒲公英,而动力就如同温暖的风,带着你的梦想在心中飞翔。

  马贵中学初一:莫千荀( 苏州市唐金投资管理 - 唐金文学 )  --450字第2篇:动力来自压力  “快,把课本复习了,寒假作业给我检查

”妈妈耐心的对我说。

“好,好,好,天天都是学习,学习能搞出个什么名堂吗

”我不厌其烦的说。

  其实我也不是不知道,现在这个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只有学习才是唯一的出路。

如果你在大考试时比别人哪怕只高了0点几分,略好一筹的工作也会降临在你头上。

所以妈妈才会这么苦口婆心的叫我学习。

这些,我比谁都清楚。

  在当今的社会,我们可以看到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补习班招生的广告,家长和孩子也接踵而至的去上课,大人出钱,小孩出力,忙的不亦乐乎,到头来都是为孩子好。

有的孩子一个周末两天的休息时间,被安排的满满当当,没有丝毫放松的机会。

这些孩子也许会说:“我压力好大,爸妈一点也不体谅我的感受

”  其实这是普天下的父母对孩子的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

话又说回来,当我们在获得压力的时侯,就酿成了动力产生的开端。

比如说父母在那唠叨:“哎呀,现在工作不好找,你必须努力学习,要不以后结婚都没人要

”这时,我们虽然会感到心头一沉,但是马上会变成一种动力“我必须好好学习,真想父母说的那样就没救了”。

  往往动力是来自于压力的。

当人在成功的巅峰或失败的深渊时,就不会有攀向更高峰的志向或爬出深渊的动力。

( 苏州市唐金投资管理 - 唐金文学 )  接受压力吧,不要怪父母,要记住“阳光总在风雨后”,压力过后,便会获得更大的动力

接受动力,努力奋进,要对得起自己以前承受压力的“痛苦”

  湖北宜昌当阳市实验小学五年级:无聊加无语  --600字第3篇:动力来自压力  “快,把初一的课本复习了,寒假作业给我检查

”妈妈耐心的对我说。

“好,好,好,天天都是学习,学习能搞出个什么名堂吗

”我不厌其烦的说。

  其实我也不是不知道,现在这个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只有学习才是唯一的出路。

如果你在大考试时比别人哪怕只高了0点几分,略好一筹的工作也会降临在你头上。

所以妈妈才会这么苦口婆心的叫我学习。

这些,我比谁都清楚。

  在当今的社会,我们可以看到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补习班招生的广告,家长和孩子也接踵而至的去上课,大人出钱,小孩出力,忙的不亦乐乎,到头来都是为孩子好。

有的孩子一个周末两天的休息时间,被安排的满满当当,没有丝毫放松的机会。

这些孩子也许会说:“我压力好大,爸妈一点也不体谅我的感受

”  其实这是普天下的父母对孩子的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

话又说回来,当我们在获得压力的时侯,就酿成了动力产生的开端。

比如说父母在那唠叨:“哎呀,现在工作不好找,你必须努力学习,要不以后结婚都没人要

”这时,我们虽然会感到心头一沉,但是马上会变成一种动力“我必须好好学习,真想父母说的那样就没救了”。

  往往动力是来自于压力的。

当人在成功的巅峰或失败的深渊时,就不会有攀向更高峰的志向或爬出深渊的动力。

  接受压力吧,不要怪父母,要记住“阳光总在风雨后”,压力过后,便会获得更大的动力

接受动力,努力奋进,要对得起自己以前承受压力的“痛苦”

  石室联合中学初二 陈藤锐  --600字第4篇:动力来自亲情  亲情,在字典中的定义就是人们渴求为亲人付出一些或全部的思想。

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亲情就像干渴难耐时的一杯清水,排解忧愁;亲情又像汗泪满衿时的一缕清风,带走愤懑;亲情还想骄阳下的一片树荫,带来无尽清凉。

  那是一个昏暗的傍晚,夜幕临近,万籁俱寂,空旷的房间中

《汤姆索亚历险记》概括“海盗生活”、“洞中生活”的主要情节

第十四章《快乐的海盗营地》 讲了汤姆、哈克等三人离家出走到达河中的岛上,露宿野营,游戏玩耍,装扮海盗,学抽烟等等活动。

情节介绍这里有

【第1句】:离家出走,一般孩子的话,我是不赞同的。

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离开家就无法生存,不过简单的锻炼锻炼还是可以的。

对于汤姆来说,反正在家里在学校都受到不好的待遇,他也有能力养活自己,出走倒是个解脱。

【第2句】:形容汤姆的话,我基本上同意介绍里的说法,写得很全面 我最欣赏的是他追求自由,有创新探险意识,这种方面的性格吧 说全点,是指哪方面呢

你是想要读书笔记吗

这里有好多了。

关于反省的作文素材

自省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帮助我们找出自己的瑕疵;反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推动我们走向成功。

  商纠王,一代暴君,整日过着荒淫安乐的生活,当西周屡屡获胜时,他还是每天被美女和琼浆所吸引,认为这只是一时运气不好,仍然不反省自己,最后被自己手下的一个诸候小国打败。

假如纠王懂省自己,就会发现自己的许多缺点,这时如果他改正自己的缺点,多接纳良言,也许就能反败为胜,不至于落得国破身亡的下场,可见反省是多么的重要,重要得如同我们时刻需要的氧气一样。

多一点反省,就能改变我们的人生

马克.吐温是著名的作家,他小时候贪玩调皮,经常逃课,后来,他的父亲去世了,他非常悲伤,面对家庭的重负,他不得不辍学,在一个工厂里当童工,在这期间,他不断反省自己,并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学习,终于,他当上了世界文坛上都享有盛名的伟大作家。

如果马克.吐温当时没有反省自己,那他就可能成为一名普通工人,可以说,是反省成就了他的辉煌人生,是反省改变了他的命运,可见反省的力量是多么大,大到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一个人需要反省,一个团体需要反省,一个国家更需要反省。

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十年动乱”——文化大革命,许多无辜的人都被批斗了,最后含冤而死,甚至连开国大元帅也被批被斗,也有很多的人才被埋没了,后来通过反省,我国终于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还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择,才使我们的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古往今来,都是反省让人生更精彩,让国家更富强。

善于反省的人是勇敢的,因为他们敢于正视自己的失败和缺点。

让我们反省自我,走向成功

“我心目中的马克思”1000字演讲稿

二十年的追求:我和哲学(一) 我埋头于自己的沉思之中,不觉岁月流逝,窗外已过去了二十个春夏秋冬。

今天我依然如二十年前一样在走自己艰难的「哲学」之路,耳边仍回响着青年时代激励着我的主旋律:「探索人生、寻找光明……」 我们这一代已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很远了。

是时候了,我们应该认真地想一想,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又究竟要到哪里去

我心中的:对思想解放的渴望 曾把人生比喻成那浩浩荡荡奔流着的大江,人内心世界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一开始往往如那江心岛屿在晨雾和阳光中时隐时现。

整个少年时代,我和大多数同时代人一样处于「哲学麻木」状态。

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我从小的思维方式就是常识的、直观的。

作为常识和直观经验的总概括——传统的哲学,对我没有特殊的吸引力。

狄拉克曾十分风趣地说过,自从我们把宏观的手指头伸到宏观的嘴里时起,脑子里就灌满了各式各样显而(3)易见的常识。

常识决定了一个正常人的理智,但也使人带着那个时代的一切公认的错误和偏见。

人们可以拒绝讲哲学,其中沉睡在以常识为基础的哲学梦中是最舒服和最难被唤醒的。

我的哲学意识唤起是朦胧的。

初三那一年,有一次上哲学课,老师随便提到,有一位叫贝克莱的哲学家认为,石头的存在是因为你碰到了它。

二十多年以后的今天,这句话当时在我的心中引起的骚动至今记忆犹新。

一方面我觉得这个论断荒谬绝伦,哲学居然是用于讨论这些根本不用理睬的荒唐的哲呓(我怎么可能想到,近三十年后,我居然不得不用很大的精力再次和这一论断作战,而且走出这一哲学的魔障是何等艰苦和需要科学的勇气)。

另一方面,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使我感到莫名其妙地不安、激动。

现在我才知道这原是一种只有对哲学家才要求的无畏和深刻的怀疑精神。

哲学论断可以对也可以错,可以有意义也可以没有意义,但真假哲学的试金石乃是看它是否具有思想的大无畏和深刻的彻底性。

然而,毕竟我还太年轻,哲学第一次来敲我内心的门时并没有把我从麻木中唤醒。

在中学时期,我的整个兴趣都转到自然科学中去了。

其实,任何一种哲学理论如果不是内心的体验,那么所谓的理论思考和女中学生的寻章摘句没有什么本质差别,你只是去吸收被别人咀嚼过的思想中流出的汁液。

哲学的启蒙要求用整个身心去感受它,它要求理论家不仅用哲学来研究生活,而且要用生活来写哲学。

而在「文革」以前要我们这一代人做到这一点甚为困难。

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强大的传统对我们这一代人是作为信仰来接受的。

而且即使是这一哲学本身的精髓也被一层又一层嚼之无味的常识和说教包裹着,要燃起热情的创造火焰,无论是对于整个哲学体系还是我们的内心,都需要等待一个伟大的解放运动的到来。

(4) 莫泊桑讲过,普通人一般极少去想那些有关人生价值以及和世界观有关的问题,只有当死亡来临或平静的生活中出现重大变故时,麻木的内心世界才会受到哲学和宗教的触动,但那时往往已为时太晚了。

因此,一场巨大的社会变动对于一个老年人和正在成长的少年的心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我认为,至关重要的是正当我的思想趋于成熟,但还未成熟的关头,「」开始了。

如果没有「文革」,或者「文革」推迟在十年以后发生,我都只可能是一个科学家,而不会走上思考历史、人生和哲学的道路。

1966年,「文革」开始时,我正在化学系读书。

当时越来越紧张的极左气氛在我心中引起不安和压抑,但我仍然不顾一切在读英文,埋头于科学报国的梦中。

1966年盛夏的一天,因为我偷偷地躲在床上读英文,结果作为白专典型被同班同学批判。

由于学习科学的权利从此被剥夺,我很快成为这场运动的旁观者和思考者。

人们常常把「文革」时期的青年学生分成三类,一类是积极参与者——红卫兵,另一类是运动的对象——挨整者,第三类是逍遥派。

按这种表面的分法,我属于二、三类。

但我认为,不存在精神上的逍遥派,每一个经历过「文革」的中国人在精神上都是文革的参与者,区别仅在于参与的方式。

而我的参与方式很特别,一切事变在我的心中都变成了哲学。

从此,我开始了那长达二十年的哲学沉思——最初从陶醉在思想解放中的欢悦之情开始,接着就迎来了漫长的苦闷和仿徨时期,它包括那一次又一次在非理性主义的黑暗中探索最后重新去寻找光明和理性的历程。

「文革」给我第一次内心的震动是那些我从小就被社会和家庭灌输的不可怀疑的信条的瓦解。

从道德规范、理论体系、我所(5)尊敬的人物一直到社会秩序,一切都突然变得不堪一击、摇摇欲坠,原来那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也被亵渎了。

我不知道这种大动荡对一个中年人或老年人的影响是什么,但对我内心的影响却是十分怪异和理性的。

虽然我的家庭以及我在运动中挨了整,但我并没有像一个正常、未经世事的青年那样惊慌失措。

相反,我却从中领悟到怀疑一切的合理性。

我好象从梦中惊醒,突然意识到以前不加怀疑就相信是一种混沌。

当时,我的内心被笛卡儿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强烈地震撼了,我把它记录在笔记本中。

这种怀疑带来的独立思考精神促使我用整个内心世界去感受辩证法。

我开始领悟到辩证法的精髓。

以前虽然我也学过辩证法哲学,但是对那些无处不在的革命性原理却视而不见,这就是:世界从本质上是发展的,没有一种事业、一种信条、一种规范可以万古长存。

一切处于永恒的流动、变化、产生和灭亡之中。

所谓辩证法的整个哲学体系无非是对这个伟大、简单但又十分深刻的原理的表述而已。

当时我的思想并不足以深刻到去思考如下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传统的古代哲学支柱「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一信念在短短的一个世纪中会被以其相反的观念——万物是发展的这一原理所取代。

我至今才明白,中国古代文化中道德理想主义的世界观支柱正是关于天道悠悠万古不变的思想。

要冲破道德理想主义,世界观立足点发生180°的转向是可以想象的。

其实,我自己当时之所以感到思想解放,归根到底也可以说是第一次冲决了道德理想主义的堤坝。

当时我还不可能清醒地意识到正是哲学给我向传统道德理想主义挑战的勇气,我只是深深地被这一伟大的思想所激动,感到只做一个好人而不去洞察宇宙之真理是多么渺小

我想到了赫拉克里特被放逐的命运,黑格尔面临的那个大变动时代一直到对这一原理的正确阐述。

我感到了(6)中国近代史上社会变化的急风暴雨;每十年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使得那在民族苦难中寻找光明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这一原理而接受了辩证法。

而我无非只是这一系列先驱者的一个后继者。

总之,「文革」初期短短几个月,我所领悟到的超过了读几年书,我开始以一种崇敬的心情走进哲学的殿堂。

当然最使我敬仰的还是。

他第一个在那苦难的深渊中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遗产,洞察了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青年时代的放荡不拘,一边喝酒击剑并和同学斗殴,一边探讨真理的那种不怕神威、不怕的精神使我觉得振奋和解放。

任何一种解放,即使它的后果是导致虚无,其最初阶段都是美好而令人欢欣鼓舞的。

当时我心中雷声隐隐,自以为理解了辩证法的真谛,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别人在写大字报,而我却把自己的全部时间用来读马克思的原著,从、一直追溯到黑格尔。

由于我经常在和同学的讨论中诉诸黑格尔的思辨方法,在一段时间里,我被朋友们称为「金格尔」。

其实,当时只有二十岁的我,除了对哲学和真理追求的满腔真诚以外,知识广度和理解深度是极为有限的。

我只是被青年时代的马克思的大无畏的探索精神所鼓舞,我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我心中的追求,它代表了我对思想解放的渴望。

很快,和整个一样,狂热的理想主义的危机马上就来到了。

陷入黑格尔体系的泥潭 我认为,任何一种事业、运动,以至于社会形态的危机必然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危机,而且思想深处的危机意识往往出现在现实危机之前。

虽然我并没有投入「文革」运动,但我的(7)整个哲学思想的转变都是和「文革」时社会变迁联在一起的。

差别仅在于这一切只发生在我心中,在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我的内心风驰电掣。

但在别人看来,我只是一个对运动漠不关心的局外人。

首先使我深入到辩证法核心探索中去的是我对「文革」的迷惑。

直至今天,理论家仍不能对「文革」作出正确的解释。

毫无疑问,「」是中国当代史上最痛苦也是最重大的事件。

它是中国社会寻找现代化道路以及追求它自身理想所经受各种转变中最令人感到迷惑的事件。

作为处于当时革命中心地带——的大学生,又自以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我,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莫过于如何在理论上解释和把握这场运动。

可我马上觉得自己所学的理论无能为力。

一方面是急风暴雨般的运动,一个又一个的风云人物(包括理论家)倒了台;另一方面我又感到在马克思主义和理想的旗帜下一些类似于迷信一样的东西正在危险地蔓延。

当时我的反应是和今天很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类似的:现实和理论之间总有一个不对头,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回到马克思那里去

我发现,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命运,他们大多来不及思考就被卷到运动中去,现实发展得太快了,他们又不得不用理论来理解并指导现实。

结果是一些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长期停留在原始状态。

究竟理论基础是否扎实和正确,人们很少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发现这一点后,我决心一定要把最基本的东西搞个清楚再往前走。

如果基本东西不搞清楚,我宁可站在那里不走。

为此,即使我远远脱离现实也在所不惜。

我渴望着真正的理解,而厌恶那种一知半解和假理解

我和几个朋友曾用这样的话自勉:「不要怕我们走得慢,我们会走得更远

」当时我已经感到自己并(8)不比先辈聪明多少,我唯一和他们不同的只是生活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我有可能利用这个时代为我提供的新知识把一些基本问题看得更清一些。

何况当时我已经目睹了我前面一批批人(实际上是一代人)的失败,我强烈地意识到决不能盲目地重蹈覆辙。

当时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读书计划,希望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用自己真正领悟的(而不是从老师和书本中半懂不懂地听来的)辩证法方法重新去考察人类文明史,当时我还没有想到这会决定我在今后二十年中最主要的工作,但无疑我已经看到,要理解今后中国向何处去,一定要到历史中去寻找答案。

我最初只是想彻底学习马克思,真正理解并运用马克思成功地洞察的方法。

当时我也并无太大的奢望,因为我丝毫不怀疑基本规律已被马克思发现,即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演变的最终动力,我所想到的只是比马克思看得更仔细一点。

我很快发现,要掌握这种方法必须去分析经典作家是怎样研究和解剖问题的。

从反复推敲第一章开始,我对这种方法有所领悟,接着我感到马克思在辩证法系统运用上直接继承了黑格尔。

于是,我开始带着寻找方法的焦急心情进入了黑格尔哲学体系。

即使在今天,要用简单的一段话来概括什么是货真价实的真正的辩证法,指出它和为了考试而背诵的肤浅的辩证法有什么差异仍是困难的。

但总的来说,凡对辩证法有造诣的人都承认,辩证地思考由两个基本环节组成,第一步是确定研究对像质的规定性,第二步是寻找这种质的规定的自我否定——即所谓两重性。

因为发展原理在辩证法中占核心地位,而发展原理最终只是强调任何事物在其本质上是内在地发展的,发展的动力和方式来自于这个事物的内部,或者说来自于这个事物之所以使其为这个事物的规定性——质的规定性。

因此,为了理解发展思(9)辨的辩证方法,第一步是寻找你研究对象的质的规定性。

一旦解剖了这种质的规定性,特别是阐明了其内在的否定方面以后,那么这个事物发展的规律就自然呈现在你的面前了。

长期以来,辩证法哲学把马克思对商品的两重性的解剖当作思辨分析的成功范例,但要模仿着运用同样的辩证思辨于其它例子却是十分困难的。

什么是「物自身」

什么是某物之所以使自己成为自己的规定性

马克思讲得很少,而黑格尔却讲得很多。

1967年的夏天十分炎热难熬。

外面发生着武斗,而我却躺在竹床上反反复覆苦读黑格尔的逻辑学。

从思索桌子、椅子、热水瓶的质的规定性开始,到思考人、自我、社会的质的规定性是什么。

今天看来,我的这种苦思冥想的思辨有些荒唐可笑。

但这种深入黑格尔体系的辛苦的经历至今仍是我宝贵的财富。

因为,如果没有切身的体验,我不可能真正理解思辨哲学的妙处和它最大的弊病在什么地方,我不可能知道历史上的一些大哲学家是在什么地方失足的

当时我并不知道穆尔关于黑格尔哲学是不可能适用于「桌子和椅子」的这精采的评论,即使知道,我也许还会去寻找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因为,我始终存在一种信念,真正的方法论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对于辩证思维,我当然也对它提出了这一赤诚的要求

长达一年的苦读黑格尔著作毕竟对我有所收获。

我认为自己基本上掌握了马克思在分析商品本质时用的那种十分困难的思辨。

作为一个实际成果就是我写了一篇研究有关中国文明历史和世界文明历史对比的短文。

这也许是我的首次习作。

全文贯穿着思辨和方法的探讨,为了能表述纯方法,论文是用对话形式写的。

今天看来,这篇文章是十分幼稚的。

它的基本观点和今天盛行的有关议论有很多类似之处。

写完这一篇文章后,我并没有陶醉在其中,而是隐隐感到了两个问题:第一,(10)寻找质的规定性有着巨大的任意性,任何一个具体的研究对像总是包含着无穷的质,至于在这些性质之林中抽取哪一种质,往往有一点事后诸葛亮的味道;实际上,在每个人的下意识中总是隐藏着他希望得到的答案。

这样就引导了一个奇妙的心理过程,虽然表面上分析的最后结果是从困难的辩证思辨分析中得到的,但实际上这个得到的答案却是他早已想到(或人们已经提出过)的。

这就造成辩证逻辑很容易变成思辨游戏。

第二个问题是:这种研究方法实际上是从个性向共性一级级往上抽像的过程,寻找有关对象的质的规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和滤去问题的具体细节等价。

每运用一次这种方法,有关研究对象就变得越抽像,这种方法的反复运用可以使研究者得到的是一种空泛的东西。

当时我对科学要求理论不能逃避证伪还缺乏认识,但我不喜欢这种使理论越来越空洞的做法。

从小热爱科学的我,一直十分敬佩的是那些能解释使人觉得神秘莫测事实的理论。

虽然我心中已产生了迷惑,但我当时并没有怀疑这种思辨方法的价值,我的目的是想使这一切变得完善和科学。

整整一年的时间,我深陷在黑格尔思想体系之中。

我觉得十分满足,一切思考在这里是那么深刻、迷人。

思想每往前走一步,在这里是如此沉重和艰难。

为了推动它,除了要哲学功力还需要你拿出满腔热情。

确实,对于一个青年哲学家没有什么比一种燃烧着热情的理论探索更有魅力的了。

黑格尔的辩证法体系是一个又深又黑的岩洞,由于思想的深邃和为了深刻有意把思路搞乱的程序使得进入其中的哲学家会觉得里面幽深无穷,有时他们在原地兜圈子,但也会使他们误以为自己已走得很远。

这个深洞是如此黑暗,以至于每个人迸发思想的火花去照亮道路时,这些瞬息即逝的亮光只能使探索者在岩洞壁上看到自己高大的身影。

这些似乎是巨人般的影子会给人以鼓舞,使得一个人可以在这种(11)体系中耗尽生命。

对「彻底辩证法」的恐惧[在此,「彻底辩证法」是指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体系。

] 在我的哲学探索中,那足以动摇我的全部哲学信仰的危机出现在1968年。

这是我力图将辩证法贯彻到底时发生的。

由于我对辩证法发展原理赤诚的信念(至今仍是如此),于是我必然要用已经掌握的黑格尔的思辨方法将其贯彻到底。

我从来认为,对于一个已被我所认识的真理,如果在整个理论体系中不将其贯彻到底,那么理论家应该为自己的伪君子行为感到羞愧。

马克思那关于站在真理面前就如站在地狱面前的著名警句一直是我的座右铭。

但一旦我诚实地将发展原理贯彻到底,我发现,它会如不可控制的熊熊大火,将黑格尔体系和思辨方法烧得荡然无存。

辩证逻辑是为了表达事物由其内部发展变化这一最初要求而来分析事物质的规定性的。

寻找质的规定性的最终目的是揭示发展的动力和把握发展的规律。

因此,从方法论上讲,找到事物质的规定性后,为了表述发展,必须引进质的规定性的两重性,即它具有自我否定的要素。

而且为了彻底,必须在任何一个层次的意义上,同时引进规定性的否定方面。

1968年,当我顺着辩证逻辑的内在逻辑(如果它真有逻辑)走到这一步时,马上发现问题不对头了。

因为如果真这么做,不仅用语言表达变化是不可能的,发展原理本身也应和它的否定方面共存,这样我们必将陷于绝对的概念混乱和虚无之中。

例如,假定某物的规定性是A,这种质的规定性的自我否定方面是什么意思呢

人们常常将(12)其理解为A和非A共存。

也就是说为了把握内在的发展,必须刻划一个由A向一个新的规定性非A转化的过程。

假定这种新的规定是B,那么发展在这里可以看做从一种规定性A转化到另一种规定性B的过程。

很多哲学家分析到这里已经满足,但是,他们并没有把辩证思维贯彻到底。

因为从另一个层次上讲,变化A→B本身又是一种确定的规定性。

这里变化过程本身是某种确定性,是某种不变的规定。

这样我们用确定的转化过程A→B来把握变化,本身并不能说是具有彻底辩证法精神的。

因为这里我们最终还是诉诸某种不变性:变化过程本身的确定性。

为了表达彻底的辩证精神,变化过程本身的规定必须与其否定方面共存

这时,变化又是什么呢

它又怎样可以被把握呢

总之,如果我们彻底运用辩证法,必然把同样的分析——即对规定的否定引进整个哲学体系,最后一直到用语言表述层次。

我发现,如果发展原理真的作为基本精神在整个辩证逻辑中贯彻到底,这个哲学体系中没有任何确定东西,甚至什么也不能说。

不管你说什么,无论多么抽像,都要以某种确定的限定为前提。

当时我对逻辑悖论会引起整个理论体系瓦解这一著名的结论并不了解,也不知道可以引进「不确定性」来科学地表达发展原理,但我已明显感到了思辨方法和辩证法的发展原理是不兼容的。

在方法论上,彻底的辩证逻辑只能在两个极端之间抉择,要么不承认理论体系在其最高层次的框架上保留了形而上学,不能将发展原理贯彻到底(因为,任何一个哲学体系要表达某种意义,总要以某一层次的不变性——确定性为前提,这种哲学就不可能是以发展原理——自我否定作为贯彻一切的精神的),要么是一片混乱和绝对虚无,只要在任何一个层次的规定性上引进否定方面与其共存,那么这个体系中任何确定的东西都不会有,发展的内在大火已把思辨框架烧得干干净净。

(13) 用上面这样一段简单的分析来描述1968年我所碰到的理论危机是言不达意的,毕竟整个辩证逻辑的展开要复杂得多,特别是在思辨过程中处处要求彻底和对辩证逻辑的忠实,以至于我用理论语言来描述那个时期我在哲学体系深处和方法论上碰到的困难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只能写下我当时的感觉。

整整几个月中,我感到一股强大的力量正在把我撕裂开来。

一方面我坚信辩证法核心原理——发展原理正确无误。

另一方面,我又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看作展开人类迄今为止用于把握和表达发展原理的基本方法。

而这两个基本支点居然是不可靠的,因为它们互不兼容。

它们的冲突带来的危机并不如数学公理体系那样,只要我从中选择一个就能保全原有的方法体系。

相反,这两个原则从相反的方向撕开原有的体系大厦,它们在相互排斥中不仅取消了对方的意义,而且在对方消失之后自己也失去了意义。

发展原理如果不能用辩证逻辑表达,那么它本身是空洞的,没有意义的。

它只是人类朦朦胧胧的感觉,不能转化为思想力量。

而辩证逻辑一旦不去把发展原理贯彻到底,那么它自己也无非是它历来攻击得最厉害的「形而上学」方法中的一种,而且是用假辩证法掩盖起来的一种

我当时觉得自己快要疯了,整夜整夜地失眠,有时我差不多认为自己已经疯了。

我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只感到脚下的大地在震动

我是如此真诚地追求,几年来用整个身心去体验哲学,已经使方法论探索超过了理智和知识的层次深深地进入了我的感情深处,因此体系的自我悖论使我处于精神崩溃状态。

当时的大学生经常爱引用毛主席语录。

有一段话我至今难以忘记,这段话的大意是,悲观失望、无所作为的观点是错误的,其之所以错误,这是因为它们不符合人类近一百万年以来所知道的事实。

这段话使我无畏而且乐观,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辩(14)证法给了我们和道德理想主义决裂并下定决心去探索新路的勇气。

发展原理之所以是真理,无非它为人类迄今为止的历史事实所证明。

可是,追求思考的彻底性又使我发现,一旦我们企图用思辨方法来把握这一点,那么就会得到世界上不存在任何确定的东西这个十分荒谬的结论。

而事实上就连尼亚加拉大瀑布下乱溅的水珠,虽然足够混乱,却总有某种确定性存在。

历来,辩证逻辑是用主要和次要,用折中的方法来避开这一悖论的。

它们认为现实世界虽然处于永恒的发展的洪流中,但总存在着暂时的和局部的确定性。

由于我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讲折中、中庸之道与和稀泥的环境中,而这些东西在「文革」中造成一些人的懦弱和虚伪。

使我极为反感,于是我拒绝接受这种解释。

我坚信在这中庸之道的哲学幕布后面必定隐藏着某种黑暗,甚至是可怕的错误。

人们常说,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但是彻底的辩证法(注意:我在此讲的仅限于辩证逻辑)却令人恐惧

只要用黑格尔的方法将辩证法贯彻到底,必然会得出一切都是虚无的结论。

当时我已经意识到这种内在的方法论危机在中国近代史上已经引起和它将会引起多么严重的后果。

我们正站在悬崖边上,前后均无退路

一开始,我们由于不理解现实开始了一个回到经典作家那里去的运动。

我们已经完成了一系列退却,当用某种观点又不能理解现实时,我们尚可以承认观点还不够完备,但理论的基础是对的。

甚至当我们在理论基础中发现问题时,我们仍可假定方法是对的。

可是,当我们一旦在方法上发现体系的崩溃,那么我们将无路可退了。

一场滚滚而来的虚无主义浪潮必将把我们这一代人吞没。

记得有一天,我和几个朋友在校园里散步(以逃避那通宵不停的大喇叭的叫喊声),一位朋友问我未来前途如何,我们正好走进一片黑压压的树林。

我对他谈了预感:我们这代人也许将生活在思想的黑暗之中。

(15) 由哲学向科学退隐 在一个人的青年时代经历理想主义的精神崩溃并非坏事,只要他是真诚的、无私的,青春具有足够的生命力以支撑那失去方向和灵魂的肉体渡过危机。

1968年的夏天和秋天,我不得不每天游泳到精疲力竭,用身体的极度疲劳来克服晚上无休止的失眠。

这一年夏天,也是北大青年学生风流韵事最多的一年,很多对运动感到茫然的红卫兵在未名湖边谈起了恋爱。

我也经历了一次单相思的很快就失败了的初恋。

我终于找到了在哲学理想破灭和失恋的痛苦中应做的事情。

后来证明这种选择对我以后的道路至关重要,这就是由哲学向科学的隐退,我又回到从小向往的科学中来了。

其实,我一直都是两栖人。

当我涉足于哲学和人文密林中探索时,心里下意识地总是惦记着科学。

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就有着对科学方法的好奇,记得有一次,一个亲戚来我家时,偶尔向我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的惊愕是难以形容的。

我最有兴趣的是爱因斯坦是如何得到这个似乎是不可思议的结论的

我马上找来了相对论的著作,想看个究竟,一堆密密麻麻的数学符号困住了我。

我感到深奥的数学背后一定蕴藏着十分奇妙的东西

正因为如此,即使在我深陷于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时候,我总是下意识地用哲学来理解科学,特别是我所不懂的数学。

当时,摆在我面前有两个水晶球,一个水晶球似乎比较透明,我能看清楚,这是辩证法哲学;另一个水晶球表面模糊不清,这就是科学。

那时,我曾不止一次用黑格尔的哲学来理解抽像代数、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虽然如此,我仍坚信,只要看清一个水晶球,就一定能窥视到另一个水晶球的秘密。

这样,(16)当1968年我重新把兴趣转移到科学中来时,对我说来,科学最重要的已经不是知识本身,也不是和某一门具体学科有关的真理,甚至也不是方法,我把它看做使哲学从困境中解放出来的武器。

我定要去擦亮这个几百年来使人类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魔球,以照亮那个在我心目中已经变得混乱和昏暗的哲学。

利用自然科学成就来鉴别和发展哲学,这是历代哲学大师重视的,恩格斯曾把自己学习自然科学比喻成脱毛。

我当时已经感到为什么近半个世纪以来很多辩证法哲学家在这方面的尝试大多都十分肤浅,关键在于他们往往对现代科学最前沿的思想缺乏真正的理解。

其中的理由也许是哲学家不愿意公开承认的,这就是他们不是嫌一门又一门的科学知识太琐碎,就是害怕数学理论的艰深。

尤其是后一点对认识当代哲学思想的贫乏特别重要。

如果说在上一个世纪,哲学家还可以用直观和常识理性把不断丰富的科学知识装到他们的哲学体系的口袋中,那么现在要做到这一点已经不可能了。

二十世纪科学的前沿最大特点就是它们不得不运用艰深的数学来表达基本思想。

科学的前沿已远远超出了直观。

而数学正好代表了在直观以外人类求?

男士时尚杂志有哪些

九大男士时尚杂志:  第一大:  排名第一大的,当然是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墙搜集了数千字,过滤成700张的了(因其后期是在没品,所以2007年的没往豆瓣相册上传)。

  由休·赫夫纳于1953年10月创刊。

第一期封面据说是他花500美元买来的挂历女郎的照片。

这张照片,不仅捧红了,也成就了这家著名的成人杂志。

在其后的50多年里,《Playboy》一直稳居男性时尚类杂志第一名。

  当然,Playboy之所以能成长起来,不仅仅是因为其不遗余力地对色情内容和产业进行了扩张,还跟其不断增加和追求的丰富有关。

在Playboy中,不仅有让日血脉喷张的美女裸照,还有一流的小说和随笔,挑衅性的漫画,最流行的美食、美酒、汽车、音响,男性时尚方面的专题。

让男性读者了解美好的生活,倡导大家追求积极享乐的态度和人生,使它成为都市男性的最佳生活指南。

  《Playboy》目前在全世界用9种文字出版,拥有近3000万读者。

它的最高发行量曾达每月800万份。

目前,《Playboy》每月发行量大约为550万份,名次居全美国所有杂志的第12位。

  第二大:Men’s Health  Men’s Health目前在全球拥有38个语言版本,发行量达353万册的。

这是一本著名男性时尚类杂志,引导包括时尚、健身、享乐在内的男人休闲娱乐生活方式。

Men’s Health的三点态度非常直接:“关爱男人、全面减压、享受欲望”。

  第三大:FHM  FOR HIM MAGAZINE(简称FHM,中文版本为)创刊于1985年。

英国著名期刊集团EMAP于1994年对其重新进行了打造,将其定义为新时代的男人和他们阅读的杂志。

在短短几年中,连创英国销量第一、欧洲销量第一,目前在全球已经有每月500万份的发现量。

  登陆中国后,已经为章子怡、黄圣依、范冰冰、周迅、曾黎、孟广美、周显欣、林采缇等女明星拍摄过性感写真。

章子怡曾进入过该杂志评选的世界“年度百大”之列。

  在台湾地区米可白、卓文萱、蔡依林、、关颖、白歆惠、张惠妹等人曾经登上男人装封面。

每年在3月左右台湾男人装还会举办百大美女票选,2009年前三名为林志玲(知名模特儿)、蔡依林(台湾歌手)、Megan Fox(变型金钢女主角)。

  章子怡拍完后拍的香港版封面,据说此期一上市,被一抢而空。

  第四大:  一本比较温和的男性杂志,以更多的消遣内容为主。

强调“啤酒与宝贝”的享乐原则,能够让男人揣回家边喝啤酒边看,即使被太太和女友看到,也没太大关系。

  第五大:  ,中文版叫,创刊于1958年,隶属于世界上最大的出版集团康泰纳仕,其名下另有杂志如VOGUE等。

  GQ 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时尚、风格、时事及男人事物的。

每期呈现世界知名设计师的最新时尚、精彩的小说、 最新的趋势,报导顶尖运动员、刊出最炙手可热的女明星照片,介绍美食和最热门的旅游地点,以及最好的健康、 健美塑身和性的建议。

  2002年5月英国版,万人迷挑战自身最大性感限度,近乎全裸登上杂志封面,表现自然得连摄影师都要傻眼。

  第六大:《Men’s Uno》  亚洲男性时尚类杂志。

封面为清一色俊美男性照片。

  第七大:《Esquire》  中文译做《君子》。

该杂志针对《GQ》杂志提出“决不在封面上表现比基尼女郎”的口号,并提出要专门为男人而不是男孩子提供一些可以阅读的东西。

其一直对外宣称自己仅仅和成熟男性打交道,并且对封面比基尼女郎不感兴趣。

72年来强调成熟、优雅和高尚的风格,虽然在今天日新月异的时尚市场上如此坚持略显老套,但其江湖地位也确实令五颜六色的毛头小杂志望尘莫及。

  第八大:《Penthouse》  中文译名叫《楼阁》,是一本在欧洲享有盛誉的成人杂志,其销量和水准,直逼Playboy。

  第九大《Dazed》  英国著名杂志,封面多以另类、并不漂亮的女性影像出现。

与FHM对现代生活现场感的要求具有一脉相承的诉求。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12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