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贝多芬百年祭读后感800

读完《贝多芬百年祭》之后,结合文章,写一段自己对贝多芬或对贝多芬音乐的理解和感悟(150字)

贝多芬他是一个狂热的钢琴爱好者,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如果说音乐是贝多芬“心里的音乐”,不如说明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音乐!

《巨人三传贝多芬读后感》作文500字

巨人三传读后感 一贝多芬一直以为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人,但,读完他的传记后,在我内心深处,我不禁要怀疑他是否真的如他所宣誓的一般扼住了自己命运的咽喉。

至少,现在我是这样的认为:伟大的只个过是他的作品,如《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等;他的人生则是充满了孤独和痛楚。

我们只要看一下他在一八一四年致李希诺夫斯基的书信,就可明白他的内心是承受了多少的贫穷的煎熬,虽然只有短短六个字:孤独,孤独,孤独。

人生最大的受难是什么

不是刀枪的杀戮,是源自于思想和肉体上的孤独。

孤独,是连天上的神也无法承受的。

我憎恶那些把苦难当作财富进行说教的布道者。

他们舒服的坐在象牙塔里以卖弄自己的高超的文字技巧为荣,把一切苦痛圣化,视而不见个体生命在面对这些不幸时所承受的绝望和无助。

一个所谓的伟人所作的伟大作品,如果连他自己的命运都拯救不了,我们如何指望它能够拯救别人。

不是吗

受难可能是伟大的注解。

但它更是对鲜活的生命的折磨。

我对于贝多芬式的人生悲剧感到恐慌,纵然是人间稀有的天才,然身陷于贫穷的境地,依然是一无所有:没有亲情,友情,爱情。

就连刚与他订婚才两个月的女友,一夜之间,毁掉了婚约,改嫁了别人。

你能说这与贝多芬的贫穷不无关系吗

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

在这个现实的世界,这样一句直抵生活真相的真理,却历来受道无数道德家们的诋毁,嘲讽。

说什么“金钱不重要”,你们这些伪君子

没有钱,你能活下去吗

如何避免孤楚的人生,如何消除贫穷,如何才能让每一个善良的生命享受一切人间正当的幸福和欢乐

这才是我要走的路,并且为之进行努力。

用自己的痛苦为别人建立欢乐。

这样固然无私的伟大。

但是,难道它不也是对自己生命的另一种冷漠和残忍吗

活在这个自私自利的世界上,我们应该学会善爱自己。

二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变态的天才。

这两位都是变态的天才。

这两位都家产甚丰,终身衣食无忧,一切只不个是他们自己所选择。

我不明白他们受的是什么难

三我现在开始厌烦罗曼。

罗兰和傅雷。

他们把一切苦难都神圣化。

把一切伟人的缺点也赞赏为高尚的圣洁。

林语堂先生在他的《人生的盛宴•读书的艺术》里对读书有一些独到的论述:“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读书的真益处。

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没有人知道谁是你最爱好的作家,也许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

这跟一见倾心一样。

……象一个男子和他的情人一见倾心一样,什么问题都没有了,她的高度,她的脸孔,她的头发的颜色,她的声调,和她的言笑,都是恰到好处的——一个青年认识这个作家,是不必经他的教师指导的。

这个作家恰合他的心意,他的风格,他的趣味,他的观念,他的思想方法,都是恰到好处的。

”我在读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时就有这种“一见倾心”的感觉。

使我倾心的不是三位巨人的艺术成就,而是罗曼•罗兰的和巨人一样高度的思想和撼人心魄的文字,——因对罗曼•罗兰文字的倾心而产生的对他笔下人物的倾心。

《巨人三传》由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三位巨人的众多传记中,无一能超出罗曼•罗兰的手笔。

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对巨人们的生平做任何夸耀的叙述,也没有像大多数传记家们一样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伟大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从罗曼•罗兰写三位巨人传记的序言中,我看出三部传记有三个独特的着力点:一是罗曼•罗兰重新定义了“英雄”的概念,让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我心中英雄的列表自此刷新。

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 “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所有的只是些空虚的偶像,匹配下贱的群众的:时间会把他们一齐摧毁。

成败又有什么相干

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我绝不会造成不可几及的英雄范型。

我恨那懦怯的理想主义,它只教人不去注视人生的苦难和心灵的弱点。

我们当和太容易被梦想与甘言所欺骗的民众说:英雄的谎言只是懦怯的表现。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注视世界的真面目——并且爱世界。

”以往的我们所认为的“英雄”,不过是些野心家而已——“那种人凭借强力,在虚荣或个人野心的驱策下,能为人类酿造巨大的灾害。

”(杨绛《巨人三传》代序语)二是罗曼•罗兰没有过多叙写三位巨人伟大的艺术成就,而是把饱蘸着情感的笔墨用于述说他们一生中经受的痛苦,这是罗曼•罗兰认为他们之所以伟大、之所以能称为英雄的原因之一,有关他们痛苦的描写贯穿于三篇传记的始终:“这些传记中人的生涯,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或是悲惨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在肉体和精神的苦难中折磨,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或是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而生活为之戕害,内心为之碎裂,他们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

”他们或由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惨,或由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

他们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

罗曼•罗兰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承受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伟大的命运之歌——“在贝多芬百年祭的时候,我纪念那一代,同时颂扬它伟大的同伴,正直与真诚的大师,教我们如何生、如何死的大师。

”贝多芬的痛苦来自病痛的折磨,不得不“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

他写信给韦该勒时说: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

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

我的敌人们又将怎么说,他们的数目又是相当的可观

……人家柔和地说话时,我勉强听到一些,人家高声叫喊时,我简直痛苦难忍……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普卢塔克教我学习隐忍。

我却愿和我的命运挑战,只要可能;但有些时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隐忍

多伤心的避难所

然而这是我惟一的出路

”上帝在贝多芬肉体的痛苦上,还要再加一种痛苦,这个有着剧烈热情的人,却遭到爱情的遗弃:“也许以他暴烈、多病、憎恨人类的性情,无形中使他的爱人受难,而他自己又因之感到绝望”;他在他的笔记内写道:“我一见到这个美妙的造物,我的心情就泛滥起来,可是她并不在此,并不在我的身旁

”——创伤深深地铭刻在他头上。

他自己说:“可怜的贝多芬,此世没有你的幸福,只有在理想的境界里才能找到你的朋友。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

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米开朗琪罗的痛苦来自他充满矛盾的灵魂:他既无残疾,也不贫穷。

他出身高贵,是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功底。

但他的祖国多灾多难,外族入侵,人民被奴役,他的心血之作一次又一次被毁于战乱。

他非常富有,每完成一部作品,他都会获得一大笔酬劳,但他却过着像穷光蛋一样的生活,只吃面包,喝点葡萄酒,每天只睡几个小时;他惊人的长寿,一生渴望爱情,写出大量火热纯洁的十四行诗,但他却终身未婚,孤单到老;他的家族从未给他任何温暖,总是一次又一次从他身上榨取金钱,利用他的名誉到处炫耀,而他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和光宗耀祖思想却使他出手大方;他骄傲固执,目空一切,他在艺术上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不惜和教皇闹翻,但他又软弱可笑,总是在关键时刻选择妥协投降,做出种种与他名誉不符的可笑举动;他的艺术天分惊人,雄心勃勃,创作出《大卫像》、《奴隶》、《摩西》等惊世杰作,但他又不得不为教皇奔波卖命,这个任务还没完成,又有新的任务在催促着他,因此他计划中最伟大的作品都半途而废。

他一生都在超负荷的工作,同时还要为那些没完成作品忍受内心的谴责;到了老年,他已经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一位艺术大师,人们对他像对上帝一样敬重,无人敢于挑战他的权威,但他却越来越虔诚,在上帝面前惴惴不安。

“他是孤独的。

——他恨人,也遭人恨。

他爱人,但无人爱他。

人们对他既钦佩,又惧怕。

最终他在人们心中引起了一种宗教般的崇敬。

他凌驾于他的时代。

于是,他稍稍平静了一些。

他从高处看人,而人们则从低处看他。

他始终是单身。

他从不休息,连最卑贱的人都能享受到的温柔他也尝不到,他一生中连一分钟都不曾在另一个人的温柔怀抱里入眠。

他从未得到过女人的爱。

在这荒漠般的天地里,只有维多利亚科洛纳的友情,曾闪过一道纯洁而冷峻的星光。

周围是一片黑夜,只有他炽热的思想流星——他的欲望和疯狂的梦境——飞驰而过。

贝多芬从未经历过这样的黑夜。

因为这黑夜就在米开朗琪罗的内心。

贝多芬的悲愤是社会的过错,他本人却天性快活,且渴望快乐。

米开朗琪罗则忧郁成性,令人害怕,使人本能地躲开他。

他在自己周围造成了一片空虚。

”列夫 . 托尔斯泰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他是贵族出身,地位优越,衣食无忧;他身体健康,婚姻美满,有深爱的妻子儿女;他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好评如潮,他是巍然耸立的文学高峰,他不仅为读者展示了俄罗斯近代历史的广阔画面,还精彩地谱写了俄罗斯民族之魂,他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每一个都让人们点点头说:“是的,俄罗斯人就是这样的。

”总之,他是一个一般人看来什么也不缺的人,然而他的痛苦恰恰由此而生。

他天性善良,悲天悯人,他为城市贫民的凄惨处境感到震惊,为农民的生活贫困,精神麻木而痛苦,因自己物质富有,生活优裕而内疚,为自己不忍心摆脱家庭羁绊去过苦行生活而苦恼……总之,他的博爱精神使他不能忍受他人受苦受难,他渴望天下大同,人民昌盛,他希望所有人都能过上幸福安详的生活。

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他首先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让自己和农民生活劳动在一起,他在自己的庄园里实行改革,解放农奴,把土地分给佃户,他推行“爱的宗教”,提倡“不以暴力抗恶”,甚至提出“敌人要打你的左脸,要把右脸也伸出去”,到了晚年,他的想法更加变本加厉,他甚至打算捐出自己的所有财产,想法遭到家人的拒绝之后,他以八十二岁高龄离家出走,最后孤独地死于出走途中。

罗曼罗兰说:生活是严酷的,对于那些不安于平庸的人来说,生活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搏斗,而且往往是无荣誉无幸福可言的,在孤独中默默进行的一场可悲的搏斗。

这大概就是对于托尔斯泰行为的最好注解。

三是罗曼•罗兰通过他的文字给我们传递了巨人强劲的精神之“力”。

在《巨人三传》的开头,罗曼•罗兰大声疾呼:“打开窗子吧

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

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之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

”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

在英雄们与命运的搏斗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股坚强不屈的“力”:贝多芬的作品给予我们的是一股能够“控制思想,左右精神的力,……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

在死亡包裹着的一切大沙漠中间,唯有自然的力才能给你一片水草

……贝多芬的力所推动的是什么

锻炼这股力的洪炉又是什么

——受苦,奋斗,为善

……天赋给他的犷野的力,他早替它定下了方向。

对苦难,命运,应当用力去反抗和征服;对人类,应当用力去鼓励,去热烈的爱。

”(傅雷语,见《贝多芬与力》)。

如罗曼•罗兰所说的:贝多芬的力不但要控制肉欲,控制感情,控制思想,控制作品,且竟与命运挑战,与上帝搏斗。

米开朗琪罗“因为作品充满着生杀一切的神的精灵——这挟着疾风雷雨般的气势横扫天空的神,带来一切生命的力。

赵丽宏的《流水和高山》的读后感,不要复述故事,只要一些点评就可以了,大约两百字左右吧……跪求……

《西游记》读书笔记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吴承恩先生的杰作,讲述的是一个泼猴和唐三藏及师弟八戒,沙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这本书我虽然看了一遍,但是以这本书编辑的电视机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它给人一种百看不厌的感觉,让人看了就喜欢上了它. 看完这部小说,有很大的感悟,我觉得学习唐僧的全心全意,孙悟空的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本书把一个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泼猴勾勒得栩栩如生,写它从天不怕地不怕变为一个恭敬的猴子,为了师傅的安危他奋不顾身,他并不像猪八戒那样好吃懒惰,也不像沙僧那样憨厚,作者更是借助他这一点勾勒出孙悟空的大智大勇,自从唐三藏把孙悟空从五指山解救出来到取得了真经,这期间经理九九八十一难,每次劫难都是孙悟空全心全意去解救师傅的,最后才圆满的取回真经.在打白骨精这一回里,他三次打死变为人形的白骨精,而被师傅气的念紧箍咒,唐僧是凡人他并不知道那是妖怪,悟空的解释他完全不听,而是念他的紧箍咒,疼的孙悟空满地打滚,最后唐僧还要和孙悟空断绝师徒之情,孙悟空被迫无奈,只好又回到花果山.但是孙悟空心理并没有怨恨师傅,更没有去报复师傅的想法,他把委屈全都藏在心理,而且心理总是想着师傅的安危,可见他对是师傅的真心.这一路上他们经历艰难险阻,不管多累,多饿,不管妖怪是多么的阴险狡猾他门都一一打败他们,把师傅从危难中救出来.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读多了总是有好处的,在当今的社会里没有文化是不行的,会被社会淘汰,从我们呱呱落地,父母就教我门说话,识字,等大一点儿他们又教我们怎样做人,我们在学校里不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做人,只有学会了怎样做人,才能学会更多的知识,才能广交益友,可见书何其的重要.从书中我们会悟出许多真理,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我在读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时就有这种“一见倾心”的感觉。

使我倾心的不是三位巨人的艺术成就,而是罗曼·罗兰的和巨人一样高度的思想和撼人心魄的文字,——因对罗曼·罗兰文字的倾心而产生的对他笔下人物的倾心。

《巨人三传》由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三位巨人的众多传记中,无一能超出罗曼·罗兰的手笔。

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对巨人们的生平做任何夸耀的叙述,也没有像大多数传记家们一样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伟大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从罗曼·罗兰写三位巨人传记的序言中,我看出三部传记有三个独特的着力点: 一是罗曼·罗兰重新定义了“英雄”的概念,让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我心中英雄的列表自此刷新。

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 “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所有的只是些空虚的偶像,匹配下贱的群众的:时间会把他们一齐摧毁。

成败又有什么相干

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我绝不会造成不可几及的英雄范型。

我恨那懦怯的理想主义,它只教人不去注视人生的苦难和心灵的弱点。

我们当和太容易被梦想与甘言所欺骗的民众说:英雄的谎言只是懦怯的表现。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注视世界的真面目——并且爱世界。

” 以往的我们所认为的“英雄”,不过是些野心家而已——“那种人凭借强力,在虚荣或个人野心的驱策下,能为人类酿造巨大的灾害。

”(杨绛《巨人三传》代序语) 二是罗曼·罗兰没有过多叙写三位巨人伟大的艺术成就,而是把饱蘸着情感的笔墨用于述说他们一生中经受的痛苦,这是罗曼·罗兰认为他们之所以伟大、之所以能称为英雄的原因之一,有关他们痛苦的描写贯穿于三篇传记的始终: “这些传记中人的生涯,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或是悲惨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在肉体和精神的苦难中折磨,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或是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而生活为之戕害,内心为之碎裂,他们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

”他们或由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惨,或由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

他们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

罗曼·罗兰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承受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伟大的命运之歌——“在贝多芬百年祭的时候,我纪念那一代,同时颂扬它伟大的同伴,正直与真诚的大师,教我们如何生、如何死的大师。

” 贝多芬的痛苦来自病痛的折磨,不得不“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

他写信给韦该勒时说: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

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

我的敌人们又将怎么说,他们的数目又是相当的可观

……人家柔和地说话时,我勉强听到一些,人家高声叫喊时,我简直痛苦难忍……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普卢塔克教我学习隐忍。

我却愿和我的命运挑战,只要可能;但有些时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隐忍

多伤心的避难所

然而这是我惟一的出路

”上帝在贝多芬肉体的痛苦上,还要再加一种痛苦,这个有着剧烈热情的人,却遭到爱情的遗弃:“也许以他暴烈、多病、憎恨人类的性情,无形中使他的爱人受难,而他自己又因之感到绝望”;他在他的笔记内写道:“我一见到这个美妙的造物,我的心情就泛滥起来,可是她并不在此,并不在我的身旁

”——创伤深深地铭刻在他头上。

他自己说:“可怜的贝多芬,此世没有你的幸福,只有在理想的境界里才能找到你的朋友。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

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 米开朗琪罗的痛苦来自他充满矛盾的灵魂:他既无残疾,也不贫穷。

他出身高贵,是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功底。

但他的祖国多灾多难,外族入侵,人民被奴役,他的心血之作一次又一次被毁于战乱。

他非常富有,每完成一部作品,他都会获得一大笔酬劳,但他却过着像穷光蛋一样的生活,只吃面包,喝点葡萄酒,每天只睡几个小时;他惊人的长寿,一生渴望爱情,写出大量火热纯洁的十四行诗,但他却终身未婚,孤单到老;他的家族从未给他任何温暖,总是一次又一次从他身上榨取金钱,利用他的名誉到处炫耀,而他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和光宗耀祖思想却使他出手大方;他骄傲固执,目空一切,他在艺术上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不惜和教皇闹翻,但他又软弱可笑,总是在关键时刻选择妥协投降,做出种种与他名誉不符的可笑举动;他的艺术天分惊人,雄心勃勃,创作出《大卫像》、《奴隶》、《摩西》等惊世杰作,但他又不得不为教皇奔波卖命,这个任务还没完成,又有新的任务在催促着他,因此他计划中最伟大的作品都半途而废。

他一生都在超负荷的工作,同时还要为那些没完成作品忍受内心的谴责;到了老年,他已经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一位艺术大师,人们对他像对上帝一样敬重,无人敢于挑战他的权威,但他却越来越虔诚,在上帝面前惴惴不安。

“他是孤独的。

——他恨人,也遭人恨。

他爱人,但无人爱他。

人们对他既钦佩,又惧怕。

最终他在人们心中引起了一种宗教般的崇敬。

他凌驾于他的时代。

于是,他稍稍平静了一些。

他从高处看人,而人们则从低处看他。

他始终是单身。

他从不休息,连最卑贱的人都能享受到的温柔他也尝不到,他一生中连一分钟都不曾在另一个人的温柔怀抱里入眠。

他从未得到过女人的爱。

在这荒漠般的天地里,只有维多利亚科洛纳的友情,曾闪过一道纯洁而冷峻的星光。

周围是一片黑夜,只有他炽热的思想流星——他的欲望和疯狂的梦境——飞驰而过。

贝多芬从未经历过这样的黑夜。

因为这黑夜就在米开朗琪罗的内心。

贝多芬的悲愤是社会的过错,他本人却天性快活,且渴望快乐。

米开朗琪罗则忧郁成性,令人害怕,使人本能地躲开他。

他在自己周围造成了一片空虚。

” 列夫 . 托尔斯泰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他是贵族出身,地位优越,衣食无忧;他身体健康,婚姻美满,有深爱的妻子儿女;他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好评如潮,他是巍然耸立的文学高峰,他不仅为读者展示了俄罗斯近代历史的广阔画面,还精彩地谱写了俄罗斯民族之魂,他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每一个都让人们点点头说:“是的,俄罗斯人就是这样的。

”总之,他是一个一般人看来什么也不缺的人,然而他的痛苦恰恰由此而生。

他天性善良,悲天悯人,他为城市贫民的凄惨处境感到震惊,为农民的生活贫困,精神麻木而痛苦,因自己物质富有,生活优裕而内疚,为自己不忍心摆脱家庭羁绊去过苦行生活而苦恼……总之,他的博爱精神使他不能忍受他人受苦受难,他渴望天下大同,人民昌盛,他希望所有人都能过上幸福安详的生活。

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他首先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让自己和农民生活劳动在一起,他在自己的庄园里实行改革,解放农奴,把土地分给佃户,他推行“爱的宗教”,提倡“不以暴力抗恶”,甚至提出“敌人要打你的左脸,要把右脸也伸出去”,到了晚年,他的想法更加变本加厉,他甚至打算捐出自己的所有财产,想法遭到家人的拒绝之后,他以八十二岁高龄离家出走,最后孤独地死于出走途中。

罗曼罗兰说:生活是严酷的,对于那些不安于平庸的人来说,生活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搏斗,而且往往是无荣誉无幸福可言的,在孤独中默默进行的一场可悲的搏斗。

这大概就是对于托尔斯泰行为的最好注解。

三是罗曼·罗兰通过他的文字给我们传递了巨人强劲的精神之“力”。

在《巨人三传》的开头,罗曼·罗兰大声疾呼:“打开窗子吧

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

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之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

”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

在英雄们与命运的搏斗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股坚强不屈的“力”: 贝多芬的作品给予我们的是一股能够“控制思想,左右精神的力,……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

在死亡包裹着的一切大沙漠中间,唯有自然的力才能给你一片水草

……贝多芬的力所推动的是什么

锻炼这股力的洪炉又是什么

——受苦,奋斗,为善

……天赋给他的犷野的力,他早替它定下了方向。

对苦难,命运,应当用力去反抗和征服;对人类,应当用力去鼓励,去热烈的爱。

”(傅雷语,见《贝多芬与力》)。

如罗曼·罗兰所说的:贝多芬的力不但要控制肉欲,控制感情,控制思想,控制作品,且竟与命运挑战,与上帝搏斗。

米开朗琪罗“因为作品充满着生杀一切的神的精灵——这挟着疾风雷雨般的气势横扫天空的神,带来一切生命●第一回 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仁宗嘉右三年,瘟疫盛行,洪太尉奉皇帝命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来朝禳疫。

洪太尉上山求见天师不成。

回至方丈,不顾众道士劝阻,打开“伏魔之殿”,放出妖魔,遂致大祸。

他吩咐从人,隐瞒走妖魔一节,假报天师除尽瘟疫,得到仁宗赏赐。

●第二回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高俅与端王(后来的徽宗)结识。

被提拔为殿帅府太尉,对曾打翻他的王升的儿子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施行报复。

王进出走延安府,在史家村给史进教枪棒。

史进因擒少华山陈达而和朱武、杨春相识往来。

华阴县中秋夜来史家村捉拿赏月喝酒吃肉的史进并少华山三好汉。

●第三回 史太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三头领杀退县衙之兵,去延安寻找师傅王进,与鲁提辖在渭州潘家酒店相遇。

鲁达救助金翠莲父女,打死郑屠。

●第四回 赵员外重参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鲁达出逃代州雁门县,金老女婿赵员外送他去五台山,做僧避祸。

鲁达晚不坐禅,喝酒打人。

打造关王刀一样的戒刀和禅杖。

假借过往僧人名义喝酒吃狗肉,在半山拽拳使脚,打坍亭子,打坏金刚,要烧寺院,回寺呕吐,给禅和子嘴里塞狗腿,搞得大家卷堂而散。

监寺、都寺遣众人来打,鲁达趁酒醉大闹一场,被长老喝住。

●第五回 小霸王醉入销金帐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长老赠智深四句偈言,智深去东京大相国寺讨职事僧做。

在桃花村为刘太 公解除逼婚之忧。

假扮太公小女,打了来庄逼亲的桃花山二头领周通,大头领李忠为二头领打仇,与鲁达相认。

李忠、鲁达、刘太公三人到桃花山聚义厅,休了亲事。

智深趁李忠、周通下山劫掠金银给他,自拿山寨金银,从后山滚下而去。

●第六回 九纹龙剪径赤松林 鲁智深火烧瓦罐寺 在寺院上了假扮道士和尚,实则捣毁寺院,养女吃酒的崔道成和丘小乙的当,二次复回,被二贼击败,到赤松林,遇到剪径的史进,二次再回寺院,打死崔、丘二贼,烧了瓦罐寺。

投大相国寺管菜园,被一帮泼皮包围。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花和尚力服波皮,从泼皮买酒牵猪请鲁智深。

智深连根拔直垂杨柳,众泼皮惊服。

智深还席,为众泼皮使禅杖,林冲看见喝采,两人结为兄弟。

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调戏林冲之妻。

林冲见是高衙内,虽然恼怒,但忍了。

智深来助,林冲忍让。

高衙内思念林妻,富安和林冲好友陆虞候陆谦出卖朋友,请林冲去吃酒。

高衙内却哄林妻到陆虞候家调戏,林冲闻讯赶到,衙内逾窗而逃。

老都管引陆谦、富安见高太尉,定下陷害林冲的计策。

林冲中计被擒。

●第八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林冲被押开封府。

当案孔目孙定与府尹将林冲刺配沧州。

陆虞候买通防送公人董超薛霸,要于途中杀害林冲。

薛霸、董超一路上百般折磨林冲。

在野猪林,薛、董将林绑在树上,说明高太尉陆虞候指使他俩陷害林冲的根由。

两人要用水火棍打死林冲。

●第九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林冲,林冲叫鲁智深不要打董薛二人,与鲁智深分别后,来到柴进庄上,受到柴进厚待。

与洪教头比武取胜。

来到沧州,用钱买通差拨管营,又得柴大官人遗书信照看,免挨一百杀威棒,还开了枷,派去天王堂当看守,林冲深感“有钱可以通神。

” ●第十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陆虞候再次设计陷害林冲,曾被林冲救过命的店主人李小二向林冲报告了消息,林冲怒寻陆谦不遇。

管营派林冲管草料场,欲烧死林冲。

林冲杀死了差拨,富安,陆谦。

林冲在一庄上烤衣讨酒,打散庄客,醉倒雪地,被庄客捉住。

●第十一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 林冲被捆至柴进庄暂住。

官司追捕甚急,柴进周济他去梁山。

在酒店吃酒时乘酒兴赋诗一首。

发抒对高俅的不满,表现对未来的向往。

与朱贵相识,被船接去梁山泊.王伦出于嫉妒人心,先不肯收留。

后要林冲拿“报名状”来,林中下山等了两天,第三日等得一人,却是杨志。

●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王伦想要杨志在山,以牵制林冲,杨志不从,只得让林冲坐了第四把交椅。

杨志乃杨令公之孙,因丢了花纲石,想补殿帅职役,被高俅批倒赶了出来。

缠盘用尽,便卖宝刀。

遇到泼皮牛二,无理取闹,杨志性起用刀杀了牛二,被监禁于死囚牢中。

众人见他为东京街除了牛二这害,多方周济。

又被送北京9楼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写的是东汉末年群雄纷争,三国鼎立的故事,这本书里体现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独特的洞察力和维护皇室正统的思想局限。

三国演义里有很多纷繁错杂的人物,他们的性格各有特点,他们的故事发人深省,他们的命运牵动着我的心情,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作者对人物刻画的匠心独具之处。

我总是忘不掉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为救少主不顾自身的安危,这是何等伟大的精神啊。

我还忘不掉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忠心,就这一点就需要我好好学习。

虽然最后的结局违反了我的期望,但这本书真是一本好书。

水浒传 水浒传写的是宋朝一次豪侠起义的故事。

人们都说:少不看水浒,就是因为水浒传会让年轻人激情燃烧,压不住自己的火气。

这话说得真是没错。

书中的一些人物真是耳熟能详。

比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我被鲁智深的正义感震撼了,一边看一边在心中暗暗地为鲁智深呐喊助威。

再比如林冲蒙冤入狱,发配边疆,这一段看得我是咬牙切齿,真想把高球从书里拉出来教训一顿,同时也为林冲这样一位好汉遭遇毒手而连连叹息。

这本书的情节非常吸引人,我从中看到了一种正义感,我想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水浒英雄一样心中充满正义感。

西游记 西游记写的是一些神怪妖魔的故事,说的是孙悟空如何护送唐僧前往西天取经,普度众生。

这本书真是把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其中的故事小的时候在一些电视剧里已经了解了一些,现在一看,才突然觉得古人真是了不起,居然有这么丰富的想象力。

这本书的前言里说西游记的故事情节是根据以前人们的不断丰富完成的,由各个时期人们的想象,由此我看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智慧。

孙悟空这个人物简直是写活了,有的时候我甚至觉得他不像是一个神仙,而是一个真实的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

猪八戒的种种毛病好像也变得可爱了许多。

这本书真能吸引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本书写的是苏联一位革命英雄的事迹,据说是根据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写成的。

其中的一些情节深深地感动了我。

比如保尔修铁路那一段,作者对俄罗斯的寒冷描写使得我自己好像也身处其中了似的。

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中和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完成了工作。

其中有一个情节很深的感动了我,就是其中有一个共青团员因为怕苦就想逃跑,可是大家全都反对他,这个情节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种革命的激情和不怕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这本书教育了我。

四大名著中的人物鉴赏 高分

《红楼梦》林黛玉的人物性格被刻画得十分丰满。

你可以写一下林黛玉性格中的多对两极对门性格元素的并存。

【第1句】:孤独自卑而又清高自傲。

【第2句】:洞悉世情却不识世故。

3,珍惜爱情却苛求情人。

【第4句】:难得众人心却拥有真知已。

【第5句】:狭隘多疑却充满浪漫灵气。

【第6句】:感伤柔弱中含有坚定执着

【第7句】:不流于俗的高洁

【第8句】:纯真热烈的感情

七九大数什么数字

墓志铭 墓志铭是中国古代一种悼念性的文体。

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

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

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

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

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 主要是对一生的评价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

墓志铭一般是铭主死后由别人撰写,偶有铭主本人生前撰写的。

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

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

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

”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

(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6年第6期《墓志铭写作摭谈》) 墓志铭为在坟墓中或坟墓上,以死者生平事迹所写的一份简介,尤其对于伟大或值得纪念的人其墓经常有墓志铭,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这种习俗的存在,但是近代中国已不流行写墓志铭。

墓志铭是给过世的人写的。

在古代,墓志主要是把死者的简要生平刻在石碑上,放进墓穴里,中国人讲究立德、立言、立行,死后这些都是要写进墓志铭,以求得人死留名。

在现代,主要是记述一生的重要事件,然后对人做一个综合的评价 一般而言,墓志铭使用韵文写作,中西方皆然,但也有例外,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为无韵散文。

例文:铭 记 拭泪执笔,拂涕铭文,勒石慰痛,记吾慈亲

五四年秋,九月二四,庄浪柳族,吾母临世。

生不逢时,野菜为稀,五岁失恃,飘蓬无依。

及至成年,地贫灾荒,饥人背井,弱女离乡。

移徙彬县,识吾尊父,从此以沫,冷暖相濡。

寒舍不富,国运不昌,上孝公婆,食菜省粮。

饿腹操劳,缝织缀补,爱我家姊,如同己出。

七九年后,伊始包田,瘠土创业,蜚誉区县, 经纬有方,刻苦勤勉,三八红旗,屡授模范。

祸福旦夕,慈母罹恙,坚强抗病,三载疴床。

弥留之际,犹思远方,为儿不孝,累母牵肠。

回天乏术,零五永别,音容杳杳,人天相隔。

怨苍天兮,不待皓首,怨隆地兮,呜咽之秋

五旬遗德,百年流芳,劬劳修身,贤孝名扬。

养育千恩,海阔天长。

铭记于斯,喻嗣不忘

2008 04 18 青岛,能逆睹也,代写。

现代常有人怀古做之,以下为两怀古试做: 彼岸花祭西府文 卷帘人于2008年7月14日亥时三刻精神死亡,享年27岁.各好友闻讯,哀之.纷纷发文以祭之. 西府海棠,男,一九八二--二零零八,终年二十七岁。

曾用名:西府卷帘人,西府花满楼,卷帘人,花满楼,十天。

喜诗词,国学,并以振兴诗词国学为己任,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先国学之忧而忧,后国学之乐而乐。

为继承和发扬国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无妻,无嗣。

特作铭文以咨纪念-- 初见西府君,乃烟雨楼故地。

此君挥舞折扇翩翩而来,亦梦亦幻、如雾如烟、似真似假、亦快如闪电。

故余深为撼之,此仙也?佛也?神也?鬼也?等到得近前,恍然大悟:此一美少男也。

不禁心神俱爽,精神百倍。

与之谈诗论词,赋文联对,均能对答无惧、挥洒自如。

应付各色人等游刃有余,进,足以傲视群雄;退,亦可宠辱不惊。

有舌辩群儒之才、渭滨垂钓之志、高阳酒徒之狂、尾生抱柱之信、黄香温席之德。

有缘识君,欣喜万分。

遂与之仗剑天涯,笑傲江湖。

纵横大江南北不谓其累,畅饮五湖四海不谓其忧。

然君郁郁不安,难得其乐,面色痴癫难解其忧。

遂与之畅游以解君愁。

洛水两岸柳欲醉,满目春色蝶莺飞。

洞庭湖畔祭屈子,与尔笑谈南北人。

一路风尘,满目叠翠,遇山登山,逢水畅玩。

洞萧传天外,逐鹿峰林间。

相偕永相伴,快乐似神仙。

此乐极也,遂生悲也。

峰回路转,激流难断。

念及旧情,不复新颜。

大彻大悟,路遇果莲。

随其三日,杂念尽删。

遂起明志,坐化归天。

此所谓善始善终也! 眼观吾友,以顺佛缘。

体之心也,去其苦矣。

怅然之间,涕泪难言。

以少年之体魄,应昔日之誓言。

悲哉,壮哉!西山残碧影,府内蝶翩翩。

海风欲撼树,棠间可安然。

西府君,此去泉台,路途迢迢。

艰难险阻,无人相辅。

彼岸花伴,奈何桥前。

二十年后,再续前缘。

此情此景,抱恨离天!呜呼,余之心痛,君可有感?方寸之间,阴阳两断! 二零零年七月十五日阳历鬼节 夏花泣悼 西府亡魂 这篇铭文,写了主人的生卒年月,简括生平。

比较规范。

下面的这篇,则是从结识主人写起,简叙小事。

用以记友。

只写结识日期及卒日,多表友谊。

洛水悼文 卷帘人于2008年7月14日亥时三刻精神死亡,享年27岁.各好友闻讯,哀之.纷纷发文以祭之. 西府卷帘人亡故。

悲哉,在世二十七春秋,喜欢国学诗词文章,结交文友。

感于挚友情分,书墓志铭以记之 铭文 拭泪执笔,拂涕铭文,慰我以悲,记我挚友。

零八年初,时日已忘,烟雨楼阁,吾友题名 喜好诗词,结交文友,半壶陈酿,谈笑鸿儒 及至四月,退离烟雨,问及始因,地熟人生。

内阁小筑,顿发感慨,遂立博客,共书情分。

时过境迁,烟雨不复,上念旧友,嘘寒问暖。

一日拜别,化名十天,皈依养心,潜心修缮。

数日已过,众人邀之,盛情难却,重返江湖。

来之安之,日渐熟矣,下携新友,略指一二。

旦夕祸兮,罹难于心,郁郁心结,苦熬数月。

弥留之际,犹思吾众,为友伤情,欲救乏术。

乏术回天,七月十四,吾友永别,人天相隔。

怨苍天兮,吾友寡命,哀大地兮,呜咽之秋。

不过而立,英年早逝,勤耕笔耘,才情远播。

挚友情分,勿失勿忘,铭记于斯,惦念不忘! 友洛水涕泪撰文 二零零八年七月十五日阳历鬼节 名人奇趣墓志铭 冯玉祥:“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讲阔。

只求为民,只求为国。

旧志不懈,守诚守拙。

此志不移,誓死抗倭。

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 聂耳:“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

” “37,22,35,R.I.P”是美国影星玛丽莲·梦露的墓志铭,许多人闹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最终这个谜由梦露研究会揭开,这三个数字是梦露的胸围、腰围和臀围的英寸数,缩写字母的意思是在此长眠。

死者生前最大的嗜好是爱美,她用数字将自己十分钟爱的形体永久记录了下来。

英国诗人雪莱的墓志铭是莎士比亚《暴风雪》中的诗句:“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

” 爱尔兰诗人叶慈的墓志铭是他去世前夕写的一首诗的最后十七个字:“对人生,对死亡,给予冷然之一瞥,骑士驰过。

” 大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恕我不起来了

” 卢梭:“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热爱自然和真理的人。

” 美国空军颁发紫心勋章给麦洛维奇,表扬他在越战中的英勇表现。

后来他被发现是同性恋者,于是被解除军职。

其墓志铭为:“当我在军队时,他们因我杀害两个人给我一枚勋章,却因我爱一个人解除我的职务。

”名人墓志铭冯玉祥:“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讲阔。

只求为民,只求为国。

旧志不懈,守诚守拙。

此志不移,誓死抗倭。

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 聂耳是我国的著名作曲家,他的墓志铭引自法国诗人可拉托的诗句:“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

”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的精力,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后35位,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

在他的墓碑上就刻着:“π=

【第3句】: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

“37,22,35,R.I.P”是美国影星玛丽莲·梦露的墓志铭,许多人闹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最终这个谜由梦露研究会揭开,这三个数字是梦露的胸围、腰围和臀围的英寸数,缩写字母的意思是在此长眠。

死者生前最大的嗜好是爱美,她用数字将自己十分钟爱的形体永久记录了下来。

英国诗人雪莱的墓志铭是莎士比亚《暴风雪》中的诗句:“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

” 爱尔兰诗人叶慈的墓志铭是他去世前夕写的一首诗的最后十七个字:“对人生,对死亡,给予冷然之一瞥,骑士驰过。

” 大文豪萧伯纳的墓志铭:“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是一定会发生。

” 大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恕我不起来了

” 对任何一位画家的赞美,又有什么样的语言,能胜过出现在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墓碑上的:“活着,大自然害怕他会胜过自己的工作;死了,它又害怕自己也会死亡。

” 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墓志铭精炼:“米兰人亨利·贝尔安眠于此。

他曾经生存、写作、恋爱。

” 伏尔泰,这位《哲学通信》和史诗《亨利五世》的作者,顺理成章的在专门迎葬伟人的先贤祠里占了一“席”,并受到这样的赞美:“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他拓展了人类精神,并且使之懂得它应当是自由的。

” 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墓志铭出自哲学家柏拉图之手:“美乐女神要寻找一所不朽的宫殿,终于在阿里斯托芬的灵府发现。

” 古希腊大数学家刁藩都的墓志铭:“过路人,这里埋葬着刁藩都的骨灰,下面的数字可以告诉你,他的一生有多长。

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愉快的童年。

在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他的面颊上长了细细的胡须。

如此,又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他结了婚。

婚后五年,他获得了第一个孩子,感到很幸福。

可是命运给这个孩子在世界上的光辉灿烂的生命,只有他父亲的一半。

自从儿子死后,他在深切的悲痛中活了四年,也结束了尘世的生涯。

” 杰弗逊是和华盛顿、林肯齐名的美国三大伟人之一,美国的第三任总统。

他的墓碑碑文是他自己写的:“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令的作者和弗吉尼亚大学之父。

” 卢梭:“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热爱自然和真理的人。

” 马克·吐温:“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 贝多芬:“他总是以他自己的一颗人类的善心对待所有的人。

” 美国空军颁发紫心勋章给麦洛维奇,表扬他在越战中的英勇表现。

后来他被发现是同性恋者,于是被解除军职。

其墓志铭为:“当我在军队时,他们因我杀害两个人给我一枚勋章,却因我爱一个人解除我的职务。

” 普希金:“这儿安葬着普希金和他年轻的缪斯,爱情和懒惰,共同消磨了愉快的一生;他没有做过什么善事,可在心灵上,却实实在在是个好人。

” 牛顿临终前曾说:“我只不过是在大海边捡贝壳的小孩”。

然而,大异其趣的是,镌刻在这位英国大科学家的墓碑上的,却是:“死去的人们应该庆贺自己,因为人类产生了这样伟大的装饰品。

” 日本医学家野口英世,曾长期工作和生活在美国。

为了探究肆虐在非洲的黄热病病源,声誉日隆、功成名就的他,力排众议,毅然决定亲自深入疫区,终于殉职。

在纽约乌兹德伦墓地上的他的铜板墓碑上,刻的是:“生于日本猪苗代,死于非洲哥尔多克斯,献身科学,为科学而生,为科学而死。

” 物理学家玻尔兹曼生前发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解释,他的墓碑上只写着他发现的公式“S=KlnΩ”。

英国大诗人莎士比亚对自己遗骸、“阴宅”的珍爱,似乎并不在著名的埃及法老之下,法老库孚墓碑上,有令人恐怖的咒语:“不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冀’将在他头上降临。

”而莎士比亚的墓志铭,据说是他自己撰写的:“看在耶稣的份上,好朋友,切莫挖掘这黄土下的灵柩;让我安息者将得到上帝祝福,迁我尸骨者将受亡灵诅咒。

” 曾经“捕捉”天上雷电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墓碑上刻的却是:“印刷工富兰克林”。

他至死不忘,并引以为自豪的,正是他青少年时代担任的印刷工。

有一个人,生前并不算名人,但死后,却因墓志铭而成名。

名不见经传的“卑贱者”,美国人约翰·特里奥的墓碑,被他的相同国籍的作家纳撤尼尔·霍桑在“阴暗潮湿的一隅”发现。

作家在看了刻在碑上的“凄凉的诗句”后,哀痛地说:“要想用更精练或者更感人的语言,来描述这个使人寒心的不幸的生死与埋葬的故事,不是容易的事”:可怜地生活,可怜地死去,可怜地掩埋,没有人哭泣。

(蹊足梅子)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275.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