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贝多芬百年祭读后感

《巨人三传贝多芬读后感》作文500字

巨人三传读后感 一贝多芬一直以为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人,但,读完他的传记后,在我内心深处,我不禁要怀疑他是否真的如他所宣誓的一般扼住了自己命运的咽喉。

至少,现在我是这样的认为:伟大的只个过是他的作品,如《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等;他的人生则是充满了孤独和痛楚。

我们只要看一下他在一八一四年致李希诺夫斯基的书信,就可明白他的内心是承受了多少的贫穷的煎熬,虽然只有短短六个字:孤独,孤独,孤独。

人生最大的受难是什么

不是刀枪的杀戮,是源自于思想和肉体上的孤独。

孤独,是连天上的神也无法承受的。

我憎恶那些把苦难当作财富进行说教的布道者。

他们舒服的坐在象牙塔里以卖弄自己的高超的文字技巧为荣,把一切苦痛圣化,视而不见个体生命在面对这些不幸时所承受的绝望和无助。

一个所谓的伟人所作的伟大作品,如果连他自己的命运都拯救不了,我们如何指望它能够拯救别人。

不是吗

受难可能是伟大的注解。

但它更是对鲜活的生命的折磨。

我对于贝多芬式的人生悲剧感到恐慌,纵然是人间稀有的天才,然身陷于贫穷的境地,依然是一无所有:没有亲情,友情,爱情。

就连刚与他订婚才两个月的女友,一夜之间,毁掉了婚约,改嫁了别人。

你能说这与贝多芬的贫穷不无关系吗

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

在这个现实的世界,这样一句直抵生活真相的真理,却历来受道无数道德家们的诋毁,嘲讽。

说什么“金钱不重要”,你们这些伪君子

没有钱,你能活下去吗

如何避免孤楚的人生,如何消除贫穷,如何才能让每一个善良的生命享受一切人间正当的幸福和欢乐

这才是我要走的路,并且为之进行努力。

用自己的痛苦为别人建立欢乐。

这样固然无私的伟大。

但是,难道它不也是对自己生命的另一种冷漠和残忍吗

活在这个自私自利的世界上,我们应该学会善爱自己。

二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变态的天才。

这两位都是变态的天才。

这两位都家产甚丰,终身衣食无忧,一切只不个是他们自己所选择。

我不明白他们受的是什么难

三我现在开始厌烦罗曼。

罗兰和傅雷。

他们把一切苦难都神圣化。

把一切伟人的缺点也赞赏为高尚的圣洁。

林语堂先生在他的《人生的盛宴•读书的艺术》里对读书有一些独到的论述:“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读书的真益处。

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没有人知道谁是你最爱好的作家,也许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

这跟一见倾心一样。

……象一个男子和他的情人一见倾心一样,什么问题都没有了,她的高度,她的脸孔,她的头发的颜色,她的声调,和她的言笑,都是恰到365kuaile.cn好处的——一个青年认识这个作家,是不必经他的教师指导的。

这个作家恰合他的心意,他的风格,他的趣味,他的观念,他的思想方法,都是恰到好处的。

”我在读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时就有这种“一见倾心”的感觉。

使我倾心的不是三位巨人的艺术成就,而是罗曼•罗兰的和巨人一样高度的思想和撼人心魄的文字,——因对罗曼•罗兰文字的倾心而产生的对他笔下人物的倾心。

《巨人三传》由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三位巨人的众多传记中,无一能超出罗曼•罗兰的手笔。

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对巨人们的生平做任何夸耀的叙述,也没有像大多数传记家们一样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伟大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从罗曼•罗兰写三位巨人传记的序言中,我看出三部传记有三个独特的着力点:一是罗曼•罗兰重新定义了“英雄”的概念,让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我心中英雄的列表自此刷新。

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 “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所有的只是些空虚的偶像,匹配下贱的群众的:时间会把他们一齐摧毁。

成败又有什么相干

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我绝不会造成不可几及的英雄范型。

我恨那懦怯的理想主义,它只教人不去注视人生的苦难和心灵的弱点。

我们当和太容易被梦想与甘言所欺骗的民众说:英雄的谎言只是懦怯的表现。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注视世界的真面目——并且爱世界。

”以往的我们所认为的“英雄”,不过是些野心家而已——“那种人凭借强力,在虚荣或个人野心的驱策下,能为人类酿造巨大的灾害。

”(杨绛《巨人三传》代序语)二是罗曼•罗兰没有过多叙写三位巨人伟大的艺术成就,而是把饱蘸着情感的笔墨用于述说他们一生中经受的痛苦,这是罗曼•罗兰认为他们之所以伟大、之所以能称为英雄的原因之一,有关他们痛苦的描写贯穿于三篇传记的始终:“这些传记中人的生涯,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或是悲惨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在肉体和精神的苦难中折磨,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或是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而生活为之戕害,内心为之碎裂,他们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

”他们或由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惨,或由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

他们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

罗曼•罗兰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承受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伟大的命运之歌——“在贝多芬百年祭的时候,我纪念那一代,同时颂扬它伟大的同伴,正直与真诚的大师,教我们如何生、如何死的大师。

”贝多芬的痛苦来自病痛的折磨,不得不“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

他写信给韦该勒时说: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

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

我的敌人们又将怎么说,他们的数目又是相当的可观

……人家柔和地说话时,我勉强听到一些,人家高声叫喊时,我简直痛苦难忍……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普卢塔克教我学习隐忍。

我却愿和我的命运挑战,只要可能;但有些时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隐忍

多伤心的避难所

然而这是我惟一的出路

”上帝在贝多芬肉体的痛苦上,还要再加一种痛苦,这个有着剧烈热情的人,却遭到爱情的遗弃:“也许以他暴烈、多病、憎恨人类的性情,无形中使他的爱人受难,而他自己又因之感到绝望”;他在他的笔记内写道:“我一见到这个美妙的造物,我的心情就泛滥起来,可是她并不在此,并不在我的身旁

”——创伤深深地铭刻在他头上。

他自己说:“可怜的贝多芬,此世没有你的幸福,只有在理想的境界里才能找到你的朋友。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

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米开朗琪罗的痛苦来自他充满矛盾的灵魂:他既无残疾,也不贫穷。

他出身高贵,是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功底。

但他的祖国多灾多难,外族入侵,人民被奴役,他的心血之作一次又一次被毁于战乱。

他非常富有,每完成一部作品,他都会获得一大笔酬劳,但他却过着像穷光蛋一样的生活,只吃面包,喝点葡萄酒,每天只睡几个小时;他惊人的长寿,一生渴望爱情,写出大量火热纯洁的十四行诗,但他却终身未婚,孤单到老;他的家族从未给他任何温暖,总是一次又一次从他身上榨取金钱,利用他的名誉到处炫耀,而他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和光宗耀祖思想却使他出手大方;他骄傲固执,目空一切,他在艺术上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不惜和教皇闹翻,但他又软弱可笑,总是在关键时刻选择妥协投降,做出种种与他名誉不符的可笑举动;他的艺术天分惊人,雄心勃勃,创作出《大卫像》、《奴隶》、《摩西》等惊世杰作,但他又不得不为教皇奔波卖命,这个任务还没完成,又有新的任务在催促着他,因此他计划中最伟大的作品都半途而废。

他一生都在超负荷的工作,同时还要为那些没完成作品忍受内心的谴责;到了老年,他已经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一位艺术大师,人们对他像对上帝一样敬重,无人敢于挑战他的权威,但他却越来越虔诚,在上帝面前惴惴不安。

“他是孤独的。

——他恨人,也遭人恨。

他爱人,但无人爱他。

人们对他既钦佩,又惧怕。

最终他在人们心中引起了一种宗教般的崇敬。

他凌驾于他的时代。

于是,他稍稍平静了一些。

他从高处看人,而人们则从低处看他。

他始终是单身。

他从不休息,连最卑贱的人都能享受到的温柔他也尝不到,他一生中连一分钟都不曾在另一个人的温柔怀抱里入眠。

他从未得到过女人的爱。

在这荒漠般的天地里,只有维多利亚科洛纳的友情,曾闪过一道纯洁而冷峻的星光。

周围是一片黑夜,只有他炽热的思想流星——他的欲望和疯狂的梦境——飞驰而过。

贝多芬从未经历过这样的黑夜。

因为这黑夜就在米开朗琪罗的内心。

贝多芬的悲愤是社会的过错,他本人却天性快活,且渴望快乐。

米开朗琪罗则忧郁成性,令人害怕,使人本能地躲开他。

他在自己周围造成了一片空虚。

”列夫 . 托尔斯泰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他是贵族出身,地位优越,衣食无忧;他身体健康,婚姻美满,有深爱的妻子儿女;他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好评如潮,他是巍然耸立的文学高峰,他不仅为读者展示了俄罗斯近代历史的广阔画面,还精彩地谱写了俄罗斯民族之魂,他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每一个都让人们点点头说:“是的,俄罗斯人就是这样的。

”总之,他是一个一般人看来什么也不缺的人,然而他的痛苦恰恰由此而生。

他天性善良,悲天悯人,他为城市贫民的凄惨处境感到震惊,为农民的生活贫困,精神麻木而痛苦,因自己物质富有,生活优裕而内疚,为自己不忍心摆脱家庭羁绊去过苦行生活而苦恼……总之,他的博爱精神使他不能忍受他人受苦受难,他渴望天下大同,人民昌盛,他希望所有人都能过上幸福安详的生活。

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他首先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让自己和农民生活劳动在一起,他在自己的庄园里实行改革,解放农奴,把土地分给佃户,他推行“爱的宗教”,提倡“不以暴力抗恶”,甚至提出“敌人要打你的左脸,要把右脸也伸出去”,到了晚年,他的想法更加变本加厉,他甚至打算捐出自己的所有财产,想法遭到家人的拒绝之后,他以八十二岁高龄离家出走,最后孤独地死于出走途中。

罗曼罗兰说:生活是严酷的,对于那些不安于平庸的人来说,生活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搏斗,而且往往是无荣誉无幸福可言的,在孤独中默默进行的一场可悲的搏斗。

这大概就是对于托尔斯泰行为的最好注解。

三是罗曼•罗兰通过他的文字给我们传递了巨人强劲的精神之“力”。

在《巨人三传》的开头,罗曼•罗兰大声疾呼:“打开窗子吧

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

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之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

”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

在英雄们与命运的搏斗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股坚强不屈的“力”:贝多芬的作品给予我们的是一股能够“控制思想,左右精神的力,……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

在死亡包裹着的一切大沙漠中间,唯有自然的力才能给你一片水草

……贝多芬的力所推动的是什么

锻炼这股力的洪炉又是什么

——受苦,奋斗,为善

……天赋给他的犷野的力,他早替它定下了方向。

对苦难,命运,应当用力去反抗和征服;对人类,应当用力去鼓励,去热烈的爱。

”(傅雷语,见《贝多芬与力》)。

如罗曼•罗兰所说的:贝多芬的力不但要控制肉欲,控制感情,控制思想,控制作品,且竟与命运挑战,与上帝搏斗。

米开朗琪罗“因为作品充满着生杀一切的神的精灵——这挟着疾风雷雨般的气势横扫天空的神,带来一切生命的力。

赵丽宏的《流水和高山》的读后感,不要复述故事,只要一些点评就可以了,大约两百字左右吧……跪求……

我们周围的空气多么沉重。

  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行动,社会在乖巧与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

  人类喘不过气来。

  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人生是艰苦的。

  在于不甘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之的战斗,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寂静中展开的斗争。

贫穷,日常的烦虑,沉重与愚蠢的劳作,压在他们身上,无益的消耗着他们的精力,没有希望,没有一道欢乐之光,大多数还彼此隔离着,连患难兄弟们一援手的安慰都没有,他们不知道彼此的存在,他们只能依靠自己,可是有时候连最强的人都不免在苦难中蹉跌。

他们求助,求一个朋友。

  为了援助他们,我才在他们身边聚集一般英雄的友人,一般为了善良而受苦的伟大心灵,这些名人传记不是向野心家申说的,而是献给受难者的,实际上谁又不是受难者呢

我们把神圣痛苦的膏油献给痛苦的人,我们在战斗中,不是孤军。

     我称之为英雄的,不是以思想与强力著称的人,而是靠心灵伟大的人。

好似他们中间最伟大的一个说,除了仁慈,我不承认还有别的优越的标记。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 伟大的人。

甚至没有伟大的艺术家,行动者,所有的只是空虚的偶像,匹配下贱群众的,时间会把他们一齐摧毁。

     成败有什么相干

主要是成为伟大,而不是显得伟大。

     这些传记中人的生涯,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

或者是悲惨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在精神与肉体的苦难中折磨,或者在贫穷与疾病的铁毡上锻炼,或者是目击同胞遭受着侮辱与劫难,而生活为之戕害,内心为之碎裂,他们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他们固然为了毅力而伟大,可也由于灾难而伟大。

  所以不幸的人啊,切勿过于怨叹,人类中最优秀的与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做养料吧,倘使我们太弱,就把头枕在他们的膝上休息一会儿,他们会安慰我们。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慈爱,象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探询他们的作品和声音,就在他们的眼睛里,他们的行述里,就会看到生命在患难中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罗曼罗兰,      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蒂克的幻想苦难,惟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自私的民族。

  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

--傅雷      但愿不幸的人,看到一个与他同样不幸的遭难者,不顾自然的阻挠,竭尽所能的成为一个不愧为人的人,而能籍以自慰,人啊,你当自助

  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座,也永远不要欺骗真理。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曾给予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予世界,用他的苦难来铸就欢乐,好象那句毫言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贝多芬      此文与知音共勉

课外书的名人名言

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歌 德 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哪就只有学习

学习 ——高尔基 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阿卜·日·法拉兹 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 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利希顿堡 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约·贝勒斯 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加菲劳 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洛 克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佚 名 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

——弗莱格 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培 根 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笛卡儿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

——B.V 重复是学习之母。

——狄慈根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礼记。

学记》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刘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引自〈说苑〉 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

——桓宽 引自《盐铁论。

制议》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不成。

——张载(北宋哲学家)引自《经学理窟。

义理篇》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清代文学家)引自《红楼梦》第5回 好问,是好的。

……如果自己不想,只随口问,即能得到正确答复,也未必受到大益。

所以学问二字,“问”放在“学”的下面。

——谢觉哉(现代革命家)引自《不惑集》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陶铸 引自《理想。

情操。

精神生活》 惜时、专心、苦读是做学问的一个好方法。

——蔡尚思(现代史学家)转引自《青年文摘》1983年第11期 学习要抓住基本知识:即不好高骛远,而忽略基本的东西。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著名的高山,因为它是建立在喜马拉雅山之上, 盘基广大高原之上的一个高峰;假如把喜马拉雅山建立在河海平原上,八千公尺的高峰是难以存在的,犹如无源之水易于枯竭的。

——徐特立(现代教育家、革命家)引自《徐特立教育文集》 学习外语并不难,学习外语就像交朋友一样,朋友是越交越熟的,天天见面,朋友之间就亲密无间了。

——高士其 转引自1980年12月31日《解放军报》 学习和钻研,要注意两个不连良,一个是“营养不良”,没有一定的文史基础,没有科学理论上的准备,没有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搞出来的东西,不是面黄肌瘦,就是畸形发展;二是“消化不良”,对于书本知识,无论古人今人或某个权威的学说,要深入钻研,过细咀嚼,独立思考,切忌囫囵吞枣,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粗枝大叶,浅尝辄止。

——马寅初(现代学者、教育家)转引自1981年6月22日《北京晚报》 要循序渐进

我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

——华罗庚(现代数学家)转引自1980年6月20日《北京晚报》 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

知识就是机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

我们对什么事情都不应该像“过眼云烟”。

——邓拓(现代新闻工作者、学者)转引自1979年2月27日《忆邓拓》 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

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

——毛泽东引自《做革命的促进派》 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

——毛泽东 引自《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周恩来(现代革命家、政治家)引自《周恩来选集》上卷 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

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钻。

——雷锋(当代优秀战士、烈士)引自《雷锋日记》

高中语文必修一的必备文章都有哪些?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 长沙 2 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3 大堰河 4 中外短诗五首 断章风雨 错误回旋舞 在一个地铁车站第二单元 5 兰亭集序 6 赤壁赋 7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8 游褒禅山记第三单元 9 记念刘和珍君 10 小狗包弟 11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12 金岳霖先生第四单元 13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4 包身工 15 寻找时传祥 16 飞向太空的航程表达交流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朗诵梳理探究 优美的汉字 奇妙的对联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名著导读 《论语》 《大卫·科波菲尔》后记 PS;这是 必修一目录 人教版的。

如果要别的版本可以百度加我,再提供给你。

如果符合要求,请采纳吧。

谢谢啦~

中国历史名人传记有感和百家讲坛有感800字

《姜》(焦安南、李建义著)一书,翔实取材于记》、、《逸周书》、《六韬》中的大量历史资料。

书中出场的五十多位重要人物,不仅描述生动具体,而且大事无虚,全部为真人真事,均于《中国历史名人大辞典》中有所记载,可以说是一部商末周初的百年历史风云录。

特别是主人公姜尚,从出生写起,至寿终收篇,将他一生的丰功伟绩写得淋漓尽致,令人景仰。

此书揭去了神秘,达到了还原历史巨人姜尚本来面目的目的。

尚字子牙,俗称姜太公。

他是东夷之士,公元前1136年生于东吕乡东吕里。

姜尚是我国的历史巨人,被后世称为谋略家的开山鼻祖,又是兵家鼻祖。

他一生之中做到了三件划时代的大事:一是辅周,姜尚是文王、武王和成王的三朝元老,两代辅臣;二是灭商,姜尚功勋卓著,堪称千古一相;三是建齐,他是古代齐国的开国君主,一代明君。

姜尚在中国历史上,犹如一颗巨星,闪耀千古。

《姜太公》一书中,将姜尚的三件大事全部收录,灭商经历更是写得真实具体。

该书对姜尚的传奇经历做了全新的描述,艺术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非常值得一读。

为什么三千年后的今天,人们还景仰姜尚呢

因为他的思想先进,永远闪耀着仁者的高尚和智慧的光芒。

首先是他的政治思想,核心是爱民惠民。

姜尚历经磨难,穷困潦倒,久久不得志,因而对庶民的力量有正确的认识。

他主张与民众息息相关,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爱民惠民。

如何做到爱民惠民呢

他认为:其一,要有尊重民众的思想。

他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

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既然天下不是一人的天下,那么只有代表民意、受民众支持的人才可以掌管天下。

其二,要施惠于民。

要保护民众的物质利益,让民众有一定的生活保障。

要普施仁爱于天下,做到与民同忧同乐、同好同恶。

他说:存养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

其赋役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

其三,要保证百姓的正常生活。

要做到不误农时,不夺其利,不使百姓失业。

还要薄赋敛、少市税,要求各级官吏廉洁从政。

其四,要保护百姓生命。

要做到生而无杀,不惩罚无罪之人。

其五,要爱兵。

军事指挥员要体贴关怀士兵,才能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进。

正因为做到了这些,所以姜尚兴周灭商,建齐富国,都赢得了民众和士兵的拥护和支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次是他的经济思想,核心是实施三宝。

什么是三宝呢

姜尚说: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

他认为让农民聚居于一个地方,粮食就会充足;让手工业者聚居于一个地方,器具就会充足;让商人聚居于一个地方,货物就会充足。

因此,他说: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

无乡其乡,无乱其族。

三宝全,则国安。

三样法宝各得发展,就会国泰民安。

他的经济思想是有远见的。

联系到今天的同行业联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这其实都是姜尚的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姜尚治齐,也有因地制宜的成分。

齐国是盐碱之地,不宜种植五谷,因此姜尚因地制宜,大兴工商,植桑养蚕,得渔盐之利,改造土壤,齐国才因此成为东方的经济大国。

第三是姜尚的军事思想,核心是武攻文伐。

他的军事专著《六韬》,记载的全是与文王、武王的军事对话。

该书中,姜尚不仅阐述了如何延揽人心、控制四方、富国强兵、分化瓦解敌人和上伐无与战等战略论,而且还概述了有关埋伏、伪装、出其不意、声东击西和如何战胜立足未稳之敌等战术论。

其观点之深刻,议论之丰富,在先秦兵书中,几乎无出其右者。

宋代时,《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的必读经典著作。

在当代,它也必将发挥止戈为武的特殊作用。

第四是他的文化思想,核心是尚时重变。

姜尚强调从现实出发,运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推动可观事物转化,从而因势利导,取得胜利。

夺取天下靠军事谋略文化,他采用的手段是阴谋修德与兵权奇计。

他鼓吹圣人将动,必有愚色,使殷纣中计,结果达到以倾商政的目的。

他又用间探敌,然后采用突然袭击的手段,遂获全胜。

治理天下靠政治谋略文化,他使用举贤尚功、从俗简礼和主位沉静。

姜尚封齐后,选拔夷人中的贤士来辅助自己,奖励那些能干的人,使自己的统治能量发挥到顶点。

他从夷人之俗,简君臣之礼,赢得了齐人的拥护。

君王持政,姜尚主张安徐而静,勿妄而许,勿逆而拒,以天下之心虑,方能洞察朝政,明识天下。

道德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谋略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姜太公。

到唐代,孔子被唐玄宗敕封为文宣王,姜尚被唐肃宗敕封为武成王,成为我国古代一文一武两大偶像。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27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