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读后感
北洋军阀都以谁的头像做过银元
北洋军阀时期,政局混乱。
但因为是袁世凯一手创立的,所以在1916年袁世凯死后,一直到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无论是谁执政都在发行袁大头,民国八年、九年、十年都是。
至于别的人物头像发行的银元,统统属于纪念币、纪念章,都没有当成正是货币大量发行,所以价格很高。
分别有: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褚玉璞、曹锟、张作霖。
材料一:北洋军阀袁世凯为适应政治上复辟帝制的需要,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尊孔复古逆流。
1912 年袁世凯下
face=宋体>face=宋体>总裁好威猛-首席教官妻,face=宋体>总裁的女人-殿下非礼勿靠近-重生之庶女为王-豪门钻石妻-灵鼎记-重生:邪王有毒庶女无良-网游之三界最强-腹黑老婆不要逃-不灭文明-首席老公要定你-前任爹地:妈咪好新鲜-瑾医-风流医圣-上校的小娇妻-重生一老夫少妻-天价前妻-强抢妖孽王爷-官色:攀上女领导以下是:宣城文学为你提供的《最后一个北洋军阀》小说()正文,敬请欣赏
整理完毕所有的会议纪律,发现已经月上三更半夜三点了,这会议都开了一天一宿,大家便在国务院小睡了一会儿。
王茂如刚睡着,便觉得有人来,便张开眼见到冯尹彬走来,坐起来问:“继华有事
”冯尹彬道:“两件事均已办理妥当,滋扰夫人的地痞被北京警察枪毙了,而庇护地痞的警察也被拿下送入廉政公署。
至于王管家那边求情的事儿,我略微通知了外交部的人,他们说知道了。
”王茂如点了点头,冯尹彬要退下,王茂如道:“你坐下来,陪我聊聊。
”王茂如摇头苦笑道:“哪能睡得着啊,国家百废待兴,这内敌好平,外敌难灭啊,国家刚刚走上正轨,我这军人便真没多大作用了。
”冯尹彬立即反驳道:“老师,您别这么说,虽然俗话说乱世的将盛世的臣,可是这盛世是怎么得来的
还上不是有名将守护
再说现在哪能说得上是盛世,刚刚结束乱世,却又逢大敌来袭。
日本,苏俄,沙俄,英国,美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谁不想从中国身上要掉一块肉啊。
”见王茂如点头赞同自己的观点,冯尹彬心知说服了他,于是又道:“而且兄弟们不放心孙立文做总统,这个孙大炮嘴上功夫着实厉害,可是他从来没有治理过任何国家,他除了会鼓动人心,就是会鼓动人心。
画大饼谁都会画。
武大郎比他画大饼好多了,可是只会画大饼,能治理好国家吗
兄弟们担心的是,您辛辛苦苦统一了中国,被他给搞的四分五裂了。
”“老师,怕就怕的是他不甘心做精神领袖。
对内政指手画脚起来。
”冯尹彬继续分析道,他对民党毫无好感,且内心中是反感的,就像是他和汪兆铭一见面便相互对掐一样,现在王茂如成了民党高官,更是让他对民党反感至极。
那种纸上谈兵的人也能做长官,民党还真是一个“炮党”。
“再说,民党的人能甘心国务院就这么被控制
他们不会争权
国务院十二个部门名单来看,民党明显吃亏大了,他们万一有民党的人不服鼓动大总统罢免总理呢
”冯尹彬继续说道。
王茂如心知其实冯尹彬所担忧的不是孙立文的能力不足,而是孙立文耳根子软,听信别人的谗言主动挑衅。
所谓三人成虎。
民党和王茂如手下的党派之间是天生的矛盾,他们自然会想办法对付自己,只有把自己搞下去,孙立文的位置才能稳固。
根据王茂如与孙立文的约定,大总统孙立文的决定应该是对双方均有利的,或者是对双方均不利的,例如国家宣战问题上,就是双方都无利的例子。
宣战不单对南方集团对北方集团也不利,但是如果日本针对中国发动压迫,中国必须宣战的时候。
则会不可避免与日本一战。
此时宣战不管对双方多不利,但是在民族大义面前,双方没有任何理由拒绝。
北方集团在民国中的势力非常庞大,如果不是王茂如的妥协,孙立文绝不可能坐上大总统之位。
这也难怪。
民国的政治是畸形政治,军人干涉政治近三十年,军人政治家自然多出自北方。
而北方派系自然不满,就像是汉人不满少数民族满族做统治者一样,势力庞大的北方派系不满势单力薄的南方派系做总统,自然在所难免。
冯尹彬只是表达的比较婉转而已,什么民党捣乱,其实就是北方派的一个借口。
实则强大的北方派系不愿意接受民党的统治而已,王茂如也深知,其实就算自己不扯孙立文的后腿,北方派的官员们也会暗中给大总统下绊子。
而民党人数少官员少,且毫无做官员之经验,原来都是一个个的革命家,忽然一下子变身为功臣统治阶层,一定会犯一些错误,而这些错误又肯定会被攻击。
民党和北方派系官员之间的争斗,就在民党坐上总统便开始了。
(直系隶属北方自然不用说,皖系也是北方派,安徽历来被认定为北方,便如四川,向来被划归为北方省份,反倒是在地理位置上靠近北方的江苏省,则被划归为南方省份。
)可这不是王茂如愿意看到的,他希望的是在未来的十年或者二十年内,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称霸远东,南北派系放弃内斗,全力对付外敌——这种理想主义想法,很快被他自己否决了,哪有那种理想情况。
如果自己做了总统,那么自己代表的国防军体系的官员则将遇到和民党一样的问题,挑战全国的官员系统,届时不管是南方派系还是北方派系或者民党派系,则会站在自己的对立面上去。
民国便是如此,谁坐上了那总统之位,谁就是被攻击的对象,而王茂如想要做那个位置,首先便是让自己的势力在底层平铺下去。
因此王茂如提倡的是国防军退役军官军人伤残军人做官员,但是这些大兵又不懂得做官,为此王茂如着手令军务总部安置司司长谢宝璋着手建立四个青年干部管理学院,退役士兵安排担任村官、镇管甚至进入县政府担任文职工作需要在青年干部管理学院进行为期一年以上的培训,训练他们处理民事民生的办法。
而青年干部管理学院最重要的三门课程分别是,行政职能培训,官民关系培训,廉政建设培训。
王茂如相信,四年之后,国防军士兵出身的官员遍布全国村镇市县之后,倒那个时候王茂如再进行什么,任何政敌都瓦解不了自己强大的政治团体。
冯尹彬下去之后,王茂如又是睡得极少,次日便与所有内阁成员以及总理唐绍仪一同呈见大总统孙立文,提出各部门的未来四年之规划,并分别作了二十分钟短报告。
只是王茂如的陆军部做的报告时间比较长,足足两个小时。
孙立文最重视的气势就是国防部,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作为广东香山人,尤其是这种中华文化之传统地区,孙文的民族思想非常之坚定。
他曾经提出纯正汉族人组建的国家的概念,当然这个概念当初被袁世凯否决了,而他也及时修正了自己的错误,提出五族共和之概念。
(孙公功过各半,我们在推崇他的时候不忘他的错误之处,他几乎将中国领土缩小为北宋时期规模,当然他的知错能改,也值得某些人学习。
)大总统在日本恒久,甚至日本军事之强盛,对王茂如的与日作战计划有些表示怀疑,他说:“我认为,与日作战,必须让开一片大陆,让他们进来,咱们拖死他们。
”“何种后果
”王茂如笃定道:“民心丧失,军队一泻千里
”他握着拳头道,“军人,不能让敌人的脚步踏入我国领土半步,如果有这个可能,则先消灭对手。
”孙立文哑然道:“你要主动对日本攻击
”王茂如道:“我是军人,我绝对不允许外国人踏入中国半步,绝不允许,绝不
”孙立文叹道:“秀盛一心为国,吾佩服之。
”孙立文奇怪王茂如怎么如此自信,中**队已经可以对付日本军队了吗
王茂如只是微微一下,不作回答,孙立文自然是认为,王茂如在给他打气。
他也是聪明人,自然知道自己是顶着多大的压力坐上了这个总统的宝座,其中甚至北方派领袖王茂如甚至在总统竞选的前一夜还有些犹豫不决。
但他还是坐上了总统之宝座,原因就是王茂如的大一统思想。
事实上民党的人在总统竞选的同时也在四处拉拢准备人手,如果孙立文不能做总统,民党将坚决发动全国各地运动起来革命,孙立文也将返回南方发动北伐——当然,这只是一个预想而已。
孙立文是一个一旦相信一个人,就会对他掏心掏肺的人,而他一旦不相信一个人,就会对他全盘否定的理想主义者。
换句话说,他就是一个脾气执拗、思想执拗的老愤青,但是他还是一个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
(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
民国军阀派系都有那些
中华民国历时38年,在这38年里历经两代中央政府,而这两代中央政府又都是军阀政府。
可以说民国的38年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军阀时代,军阀混战是民国史上的重要内容,民国时代的主要军阀如下: 北洋政府时期
【第1句】:北洋军阀——袁世凯。
北洋军阀的创始人是清末权臣李鸿章,袁世凯于1895年受命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并成为清廷的精锐武装力量。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担任大总统,民国实现第一次形式上的统一。
袁世凯死后,旗下的北洋军阀分裂,但北洋军阀派系仍控制着中央政府直到1927年。
【第2句】:皖系军阀——段祺瑞。
从北洋军阀中分裂出来。
【第3句】:直系军阀——冯国璋,曹锟,吴佩孚。
从北洋军阀分裂而出。
北洋军阀主要将领
【第4句】:奉系军阀——张作霖,张宗昌(山东军阀)。
由北洋军阀分裂出。
【第5句】:晋系军阀——阎锡山。
【第6句】:浙系军阀——孙传芳。
【第7句】:江苏军阀——齐燮元。
【第8句】:桂系军阀(旧桂系)——陆荣廷,沈鸿英。
【第9句】:粤系军阀——胡汉民,陈炯明,龙济光等。
【第10句】:湘系军阀——谭延闿,程潜,赵恒锡,
【第11句】:黔系军阀——刘显世,王文华,袁祖铭。
【第12句】:滇系军阀——蔡锷,唐继尧。
【第13句】:川康军阀——尹昌衡,胡景伊,刘存厚,熊克武,刘湘,刘文辉,杨森等。
【第14句】:新疆军阀——杨增新。
国民政府时期
【第1句】:蒋系军阀——蒋介石。
蒋介石是民国后二十年最大的军阀,1928年,由蒋介石主导的南京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直到1949年南京政府倒台。
【第2句】:冯系军阀(西北军)——冯玉祥。
中原大战后,冯玉祥的西北军失败解体,旗下将领分裂成多个军阀派系。
蒋、冯、阎、桂四大军阀
【第3句】:晋系军阀——阎锡山。
【第4句】:桂系军阀(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
【第5句】:粤系军阀——张发奎,李济深,陈济棠,余汉谋。
【第6句】:奉系军阀(东北军)——张学良。
【第7句】:川康军阀——刘湘,刘文辉,邓锡侯。
【第8句】:山东军阀——韩复榘。
【第9句】:宁夏军阀——马鸿逵。
【第10句】:甘青军阀——马步芳。
【第11句】:绥系军阀——傅作义,董其武。
【第12句】:滇系军阀——龙云,卢汉。
【第13句】:新疆军阀——金树仁,盛世才。
其它军阀:刘镇华,孙殿英,石友三,陈树藩,刘珍年,唐生智,何键等等。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 ——读《重说中国近代史》 我们关于近代史的知识,大多来自初高中历史教科书,甚至是大学的政治历史公共课。
因此,一提及中国近代史,脑中浮现的便是中国在近代史上如何被西方列强欺凌、清政府如何腐败以及资产阶级软弱等画面。
然而,事实是否果真如此
学者张鸣的《重说中国近代史》将带领我们走出传统历史叙事的固定观念模式,从新的角度认识这段历史。
诚如本书的副标题所言“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
在书中,作者通过阅览大量原始档案和资料,试图为我们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因此,相较于传统的历史叙事,作者提出了许多新的历史解读视角。
作者首先批判了近代史研究中存在的“三妇”心态,即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
怨妇心态认为一部近代史即是被西方列强欺负的历史;泼妇心态认为一部近代史即是反抗西方列强欺压的历史;情妇心态则认为纵然我们被欺压了,却因此而获得了进步,好似非此不可得救一般。
心态问题是我们看待近代史时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以上三种心态显然不足为取,终究应该尽可能客观的对待近代史上发生的一切,正如作者所言:冷静地审视过去,不能再当怨妇、泼妇、情妇,然后去看待我们的未来,尽早学得聪明些。
关于鸦片战争,作者将之视为两个世界最初的碰撞,在这一部分作者打破了关于鸦片战争曾经创造的两个神话,即:“忠奸格局”的神话和“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的神话。
根据“忠奸格局”的逻辑,在鸦片战争中,林则徐是忠臣,穆彰阿、琦善等人是奸臣,鸦片战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奸臣当道,如若林则徐一直被重用战争的结局可能不会这样。
很显然,这种叙事逻辑掩盖了事情的本质,林则徐并不能挽救清朝的败局。
鸦片战争之时的中国已经在经济、军事、观念等各方面落后于西方,这才是战争失败的关键。
至于“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的神话,则意味着如果能发动百姓,也即发起群众运动,战争的结局可能被改写。
因此,正统近代史给予“三元里抗英”以很重的戏份,然而作者认为三元里抗英时间是经过我们长期演绎加工而成的,事实上英国只损失了一人。
缺乏组织且无先进武器的群众也难以挽救清朝的败局。
农民起义一直是帝国的古老命题,所谓“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清末的太平天国运动即是此规律的又一表现。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在作者看来其最大影响即是它唤醒了中国的汉族士大夫的积极性,而非如传统叙事所言,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其纲领性文件《资政新篇》被视为进步的表现。
的确,传统近代史叙事认为《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的一大亮点,然而作者认为以往的历史叙事过高评价了《资政新篇》,实际上它只不过是一张纸而已,它的主张几乎没有被运用到现实中。
太平天国运动使得中国的汉族士大夫重新焕发了生机活力,在内忧外患面前,他们提倡开展了洋务运动。
按照传统近代史的说法,甲午战争的失败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
然而作者认为洋务运动未必是一场失败运动。
虽然北洋水师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表现极差,但这并不代表整个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毕竟还是给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奠定了中国工业的初步基础,如果说他是失败的,也只能是就程度而言,就与强邻日本相较而言。
因此,不应低估了洋务运动的历史价值。
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真正唤醒了沉睡的中国人,为图自强,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戊戌变法。
在作者看来,关于戊戌变法,正统的近代史叙事存在几个问题:第一,过分强调康梁在变法中的作用,将戊戌变法局限于“百日维新”。
事实上,作者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材料发现,变法实际是一幅十分壮丽的画卷,戊戌变法当时存在多个中心,多钟路径;第二,关于变法失败原因问题,传统近代史叙事将其归于资产阶级实力太弱,封建势力过于强大。
然而作者认为我们应该跳出这些分析框架,不要总试图靠一些概念化、符号化的东西来看待它,一直用落后与先进,顽固与保守,以及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之类的话语,其实是很荒唐的。
(p159)通过分析,作者发现,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帝后二元结构。
有名无权的光绪帝与有权无名的慈禧太后之间的冲突是导致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因为变法一旦成功,将使得光绪帝有名有权,而慈禧太后则无名无权。
正因此,慈禧太后才断然决定要阻止变法,事实上,慈禧太后并非顽固保守、不图变化、不思进取之人,实则因为变法将祸及其权力地位才出此下策。
中国人反抗的第二次高潮即是义和团运动,然而传统近代史叙事在评价义和团的功绩时,常常说义和团粉碎了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
然而,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
义和团运动之后,列强并没有把中国彻底瓜分,然而,这并非仅为义和团的伟大功绩,实际上,在作者看来,西方国家本身的多面性是也是重要的原因。
西方国家到义和团出现时,已经开始对殖民活动进行反思和批判了。
义和团运动带来的更多是灾难和倒退。
在经历了种种灾难之后,清政府气数实将尽矣。
此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迫不得已开启了新政。
作为后来者,我们当然清楚的知道清廷的新政以失败告终,并且紧接着就发生了辛亥革命,于是我们想当然的认为是新政断送了清朝的气数。
然而,作者却看到了不为人知的新政的成就。
作者认为清末的新政实际上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变法,其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了戊戌变法。
(p205)新政过程中出现了三种新鲜事物:一是媒体的壮大,二是新市民的兴起与发展,士绅和商绅团体的壮大,三十准议会的出现。
这些对中国后来的历史发展而言,都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
单就新政中的预备立宪而言,作者就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立宪如果能走到最后,肯定就会建成比较充分的代议制民主。
(p209) 然而,不幸的事慈禧太后和光绪帝死后,新掌权的满足贵族缺乏足够的政治经验,他们开始试图重新收回权力,这不仅导致了新政的失败,同时使得矛盾变得更为尖锐。
此时,辛亥革命爆发了。
关于辛亥革命,作者对传统近代史叙事中突出夸大革命党人实力的论断进行了驳斥,作者结合材料分析发现,当时革命党的力量并不强大,革命的成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此外,评价辛亥革命时,我们时常说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革命的果实最后被袁世凯窃取了。
然而,作者发现,这一说法显然太不合理。
可以说按照结局的观点来讲,革命党人最多算是小资产阶级,而当时的立宪派才是真正的资产阶级,依此,显然不能论断革命党人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关于袁世凯称帝的问题,作者认为关键原因在于帝制被推翻后,中国即进入了无权威状态,袁世凯称帝是希望通过重树皇帝来重数权威,然而,袁世凯的美梦自然是无法实现的。
其实,无权威的咒语也一直困扰着后来的北洋军阀们,北洋时期的混乱,很大原因正是因为军阀们权威不足。
军阀之间互不承认,互相争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失败表现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
作者认为五四是一场很重要的运动,在文中,作者发现了五四运动与军阀裂变之间相互呼应。
正是五四运动为直系军阀吴佩孚提供了攻击皖系政权的理由,五四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一场直系反皖的政治动员。
当然,这只是一种解释,一种丰富五四意义的解释,诚如作者所言,五四的意义和价值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挖掘。
当然,以上仅就作者在本书中提出的较为突出的论断进行了梳理,实际上,书中充满了闪光点,绝非以上几点所能涵盖。
作者为完成此项工作,阅览了大量原始史料和文献,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启发着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我们的历史。
更为重要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分享作者的分析逻辑,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已有的有限材料力图还原历史的真相,这种方法的学习也许是更为重要的,更有助于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这才是培根所指:学史可以明智。
正是在这样的阅读中,我们不仅看到许多新思想,也让我们体会到该如何看到问题,进而理解当下处境。
请问“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是什么意思
大江歌罢掉头东周恩来作于一九一七年\\r大江歌罢掉头东,\\r邃密群科济世穷。
\\r面壁十年图破壁,\\r难酬蹈海亦英雄。
\\r〖附〗《张鸿诰忆文》\\r这首壮丽的诗篇, 是敬爱的周总理在一九一七年九月东渡日本留学前夕写下的。
一九一九年他从日本归国前题赠给我, 我一直珍藏着。
\\r一九一三年, 正值辛亥革命后风云疾变的岁月, 周恩来和我同时考入天津南开学校, 我们在一个宿舍同住了两年。
那时, 窃国大盗袁世凯对内阴谋称帝, 对外屈膝投降。
张勋勾结北洋军阀演出了复辟丑剧。
群魔乱舞, 军阀混战, 内忧外患交加, 民族灾难深重。
黑暗的现实, 促使人民大众迅速觉醒, 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日趋高涨。
周恩来进入了南开学校以后, 不仅学习刻苦勤奋, 而且积极参加政治活动。
第二年, 周恩来和两个同学发起组织了 “敬业乐群会”,创办了会刊, 组织会员阅读进步书籍、 报刊, 开时事座谈会、 讲演会, 抨击黑暗社会和卖国政治, 唤起民众, 奋起救国。
十六岁的周恩来在 《敬业》 创刊词中写道: “吾辈生于二十世纪竞争之时代, 生于积弱不振之中国, 生于外侮日逼、 自顾不暇之危急时间。
吾人既生于是时矣, 生于是国矣, 安忍坐视而不一救耶!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正是这种忧国忧民、 矢志变革现实的赤胆忠心, 促使他在中学毕业后, 毅然决定东渡日本, 寻求革命真理, 探索救国救民的新路;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周恩来写下了 “大江歌罢掉头东” 这首充满壮志豪情的光辉诗篇。
\\r周恩来在日本学习期间, 深切感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统治的黑暗腐朽和它们要灭亡中国的野心。
于是, 他积极参加了旅日中国留学生的爱国组织, 积极从事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反对本国封建军阀的救亡运动, 为反日爱国斗争奔走呼号。
一九一九年, 由于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个革命的新高潮在我国蓬勃兴起了。
为了迎接革命风暴, 投身革命激流, 周恩来毅然决定弃学回国。
在他临行前夕, 我在东京为他饯别。
席间, 因感友情难舍, 又知他擅长书法诗词, 于是我铺开事先预备好的宣纸, 请他题诗留念。
当时正值三月, 窗外樱花盛开, 一片春色。
周恩来爽朗地笑着, 挥毫书写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七绝, 并在诗后写着 “右诗乃吾十九岁东渡时所作”, “返国图他兴, 整装待发行别诸友” 等字句, 同时还写明书赠此诗也是为了 “自督”。
\\r〖附〗《王士琴述忆》\\r……总理是一九一七年去日本的, 大概一年半就回来了。
我姨父姓张, 叫张鸿诰, 号纶扉, 是总理在 “南开” 读书时的同学, 同宿舍住过两年多, 感情特别好, 当时也在日本。
总理回国前, 大姨父为他送行, 事前准备好笔墨纸砚, 饭后就请恩来留言。
恩来回想起当时坐船来日本时作的一首诗, 就把它写下来了。
所以, 诗是他十九岁作的, 写的时候已是二十一岁。
\\r〖附〗周恩来参加革命后, 曾于一九三O年夏在哈尔滨同张鸿诰见过面。
周恩来当时已是中央领导人之一, 是从苏联返国途中经过哈尔滨的, 但在白区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下, 处境十分危险。
张鸿诰当时和周恩来的二弟周恩溥同在哈尔滨电业局工作。
为了周恩来的安全, 张鸿诰用电业局汽车送周恩来到哈尔滨车站。
张鸿诰本来准备下车送周恩来进站, 可是周恩来担心这样会暴露张鸿诰, 影响张鸿诰的安全, 便坚决地阻止了。
周恩来贴近张鸿诰的耳边轻声说: “我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不要连累了你。
”\\r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周恩来担任总理, 总管内政外交, 日理万机。
百忙之中, 周恩来没有忘记老同学张鸿诰。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 他们又相聚在一起, 共叙中国革命取得的伟大胜利, 回忆学生时代的情景。
当张鸿诰提到他们一起在日本留学时, 周恩来在一九一九年三月回国前夕, 为了留念给张鸿诰写的那张横幅还珍藏在身边, 张鸿诰说: “将来我要把它送给博物馆。
”周恩来谦虚地说: “不, 不, 我还很不够。
”在周恩来看来 “破壁” (打破现状) 不易, “济世” 更不易, 革命成功, 但建设国家的道路仍然是艰辛而漫长的。
周恩来担任二十六年总理期间, 不正是在实践着他 “济世” 的宏愿吗!〖注〗
【大江】 宋代文学家苏轼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开篇有 “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之句。
这里泛指气势豪迈的歌曲。
\\r
【邃密】 深入、 细致; 这里是精研的意思。
\\r
【群科】 辛亥革命前后曾称社会科学为群学。
群科, 即社会科学。
一说是各种科学。
\\r
【济世穷】 挽救国家的危亡。
济, 拯救, 变革; 世, 社会, 国家; 穷, 濒临绝境, 危亡。
\\r
【破壁】 《名画记》 记载:南北朝著名画家张僧繇在金陵 (今南京) 安乐寺, 画了四条没有眼睛的龙。
他说:如果点了眼睛, 龙就要飞走。
别人认为这话说得荒唐, 他于是点了龙的眼睛, 不一会儿雷电大作, 轰毁了墙壁, 巨龙乘云飞去, 而没有点眼睛的龙还在。
这个神话色彩的故事, 是形容张僧繇画技的高超。
“画龙点睛” 和 “破壁” 两个词语都是来源于此。
这里表示学成之后, 像破壁而飞的巨龙一样, 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
\\r
【难酬蹈海亦英雄】 意思是:即使理想无法实现, 投海殉国也是英雄。
这里直指近人陈天华留学日本时, 为了抗议反动当局无理驱逐中国留学生和唤起民众的觉醒, 身投日本大森海湾殉国之事。
也是用典: 《史记· 鲁仲连邹阳列传》 记载:鲁仲连善于出谋划策。
秦军围赵都邯郸, 曾以利害说赵、 魏大臣, 鲁仲连劝阻尊秦昭王为帝。
他说: “彼即肆然而为帝, 过而为政于天下, 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 吾不忍为之民也。
”意思是:秦昭王妄图称帝, 用错误的政策统治天下, 那我将投东海而死, 也不愿作秦国的百姓。
难酬:难以实现, 目的达不到。
蹈海:投海。
\\r
【张鸿诰忆文】 张鸿诰是周恩来留学日本时的同学好友。
他在饯别宴上得到这首题诗后, 视若稀世之珍, 一直收藏了半个多世纪, 直到粉碎 “四人帮” 反党集团后, 才献给国家 (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内),并写了这篇回忆文章。
\\r
【王士琴】 张鸿诰的外甥女, 周总理的弟媳、 周同宇的夫人。
此段摘自她关于周总理的一篇回忆录。
原文是口述的原始记录, 收入此节时, 编者作了文字上的整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370.html
